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论文

2022-04-16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著作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论文 篇1: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关怀人的教育境遇和历史命运。主张结合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变革,争取劳动群众的平等受教育权,批判资本主义教育作为资本增殖工具的严重弊端,倡导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弘扬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对促进中国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人文精神;教育公平;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漆明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宣副教授。博士,贵州

贵阳

550028

西方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入学空场”。中国教育理论界的部分学者也质疑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指责他们的教育思想忽视人的个体价值,漠视人的主体精神。毫无疑问,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严重误读。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是不重视教育的个体价值,也不是不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而是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教育、社会与人的辩证关系中,探讨教育问题的深层根源和实现路径,是奠定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真正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

(一)逻辑起点: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历史命运。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远大抱负。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更是充满着对殉道者普罗米修斯的崇高敬意。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不畏强权,勇敢为贫苦农民辩护,彰显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恩格斯本有着优裕的家庭背景和体面的工作职业,但他超越了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狭隘视野,把自己的财产和智慧全部献给了穷人的事业,人文情怀殷殷可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热切关注教育问题,通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等文献对教育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他们对工厂主野蛮剥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表示强烈义愤,对劳动群众,特别对妇女、儿童遭受雇佣劳动制度野蛮摧残的悲惨境遇充满深切同情。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不像西方传统人文主义学者从抽象的自然本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爱尔维修把自爱心、情欲作为人的本质;卢梭则把人的本质归之于永恒的理性。其共同的局限性在于仅仅从自然属性把握人,而没有从社会属性去理解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正确阐释人的社会本质。他们强调人的本质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进一步论述:“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是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经典阐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总是具体地、历史地理解人,总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学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关怀所指的“现实人”是什么人呢?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条件下的工人及其子女。在雇佣奴役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处在根本利益直接对立的两极。“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资产阶级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资源,还操纵着社会的文化教育大权;而工人阶级不仅经济上被剥夺,政治上被奴役,文化教育上也受到强势群体的排斥,无法享受真正的平等受教育权。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关怀不是指野蛮剥夺他人受教育权的资本家,而是指被机器大工业折磨成畸形发展的无产者及其子女。

(二)核心思想:从社会制度的层面阐释教育人文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植根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受到后者的制约和支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公平。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安排本身丧失人文根基。因此,必须结合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才能对教育人文精神作出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在教育方面遭受非入境遇的深层原因在于雇佣劳动制。正是以攫取超额利润为根本价值指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一极是富人资本的快速积累,另一极是穷人贫困的急剧积累。工人子女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学校,接受资本主义大工业的非人折磨,从而丧失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因此,他们热切关怀这个被现代生产方式抛入社会深谷的劳动群体,如何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民众思想的无形操纵;如何用共产主义思想提高工人的阶级意识,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雇佣劳动制度,消灭阶级奴役和阶级教育,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结合社会制度的变革,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讨论教育的人文关怀,其思想深度是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学者所无法企及的。

西方教育史确实也不乏真诚的人文关怀者。苏格拉底崇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柏拉图认为只有襟怀宽广,具有良好德行和理性精神的哲学王才能担负起治理理想国的重任。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虽也重视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精神价值。但他们所指的“人”主要是“自由人”。人数众多的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没有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人文关怀缺乏大众情怀。洛克强调教育应坚持健康、德行、才智、礼仪并重,主张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在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丰富知识,发展个性,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但他所关注的“人”也不是普通平民,而是少数贵族精英。他崇尚的是绅士教育,而非平民教育。不难看出洛克教育人文精神中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任何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倡导泛智主义教育主张,表达了对教育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卢梭从天赋良心和永恒理性出发,主张打破封建枷锁,顺应本性,培养自然人。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价值目标。欧文甚至花费巨资,创办模范学校,推行全面、平等、和谐的新教育,毫无疑问,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彰显出真诚的人

文情怀,但由于没有从社会制度的层面,而仅仅从永恒的良心、普遍理性去追求教育人文精神,因此都陷入抽象人性论的误区,在实践上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

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谴责对童工的非人摧残,争取平等受教育权。近代大工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资本家财富几何级数增长的却是人的严重畸形片面发展。随着大机器的广泛运用。大量儿童离开家庭、学校,加入到资本主义的血汗工厂。他们以其低廉的工资,灵活的反应,绵羊般的顺从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廉价工具,而其自身却失去了学习机会,稚嫩的身心遭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残酷摧残。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愤怒地写道:如果读到一件件的野蛮得残酷的事情,读到孩子们怎样光着身体被监工从床上拖起来,手里拿着衣服就在拳打脚踢下被赶进工厂,他们的梦魇怎样被拳头所驱散,他们又怎样在工作中呼呼睡去,一个在机器刚停住的时候就睡去的可怜的孩子怎样在监工的吆喝下惊跳起来,闭着眼睛重复平时的操作;如果读到累得走不回去的孩子们怎样躲藏在干燥室的羊毛堆里睡觉,只有用皮鞭才能把他们赶出工厂……那么对这个以慈悲心肠和自我牺牲自诩而实际上却不惜以任何代价来装满自己钱袋为唯一目的的阶级难道能不感到愤怒,能不感到憎恨吗?”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童工们普遍遭受过度劳动的折磨。由于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直到1833年,儿童的工作日才限制为12小时,在此以前经常是13~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厂制度下长期单调的过度劳动使孩子们发育不良,身体畸形,智力荒废,道德堕落,导致整代整代人的毁灭,这甚至引起了某些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如皮尔爵士等人的关注。自然,他们是在不改变既定基本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对儿童的劳动条件和教育状况提出了一些改良性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严重弊端。

马克思、恩格斯饱含强烈的人文情怀关注着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从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改善其教育境况。他们的教育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崇高的道德情感流露,而且通过对教育与经济基础双向关系的辩证解析,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如何才能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力控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把教育人文精神植根于理性分析的科学基石之上。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工人及其子女的畸形片面发展,根源于旧的社会分工和雇佣劳动制度。因此他们反对教育万能论,反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构架下空谈教育的平等权。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刻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变革。工人阶级要改变奴役人、剥夺人的雇佣劳动制,必须以无产者提升阶级觉悟,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精神为前提。而教育对于唤起无产者的阶级意识,激发其历史主体精神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社会革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工人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可见,争取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一直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关注。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主张:“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这种教育对任何人都是一样,一直进行到能够作为社会的独立的年龄为止。”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重申:“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以党纲的庄严方式确认:“对所有的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争取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高度重视!那么争取受教育权的途径何在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儿童教育权保护有赖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国家立法对儿童教育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社会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发展程度比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立法对改善劳动群众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状况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利用立法手段能够得到许多分散个人努力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彰显了他们在争取平等教育权的过程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教育人文精神和理性务实态度的统一。

(二)批判阶级教育,倡导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把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身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而直面现实却是处处充满奴役和异化的悲惨景况。从教育的维度考察,不仅大量儿童丧失学习机会。沦为榨取剩余价值的廉价工具;即使少数人有幸走进学校,由于狭隘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僵化灌输的教育方式,其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也遭到严重摧残。资产阶级表面上高唱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歌,而事实上却害怕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历史主体意识的觉醒,害怕劳动群众批判精神的锋芒威胁到雇佣奴役制度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他们的教育竭力灌输资本主义的阶级偏见,宣扬驯服意识,既要在穷人身上榨取越来越多的超额利润,还试图让被剥夺者对自己的奴隶地位心满意足,感恩戴德。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资本主义教育总是不遗余力地为资本强权辩护。在它看来,无产者贫穷悲惨的缘由不是野蛮的雇佣剥削制,而是自身的懒惰和愚昧,面对残酷的资本奴役最明智的选择只能是消极忍耐,逆来顺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铁的事实揭穿了教育价值中立的虚伪说教,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服务于资本增殖的本真面目。

尽管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图景发生了突出变化,通过社会改良,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改善,但教育作为屈从于资本工具理性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子女受制于困窘的经济条件,基本上只能获取较低水平的大众教育,难以分享到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发展机会。即使极少数幸运儿偶尔步入精英阶层,也仅仅是扩大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基于此,当代美国改造主义学派学者理查德、范斯科德对超阶级教育观提出批评:“认为教育事业应是不问政治和超党派的。然而仔细观察一下便可看出,这一要求不过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短见和沉默而变得永恒的神话。”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具有为资本强权辩护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充斥着拜物教精神、利己主义和驯服主义的陈腐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地消解了人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降低了人们的精神品味,强化了物化意识,使人们一步步沦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可见资本主义教育虽然经常标榜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实质上却是以物为本,漠视人的价值。人匍匐在资本的脚下,成为资本增值和异化消

费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把教育作为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解放人、发展人的巨大推动力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目标,他们主张彻底消灭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雇佣劳动制度,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使每个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他们崇尚个性自由,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对压迫人、奴役人的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必须推翻那些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驳斥了资产阶级学者污蔑共产党人消灭自由和个性的谬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的自由,而无劳动者的自由:只有“物”的自由,而无“人”的自由。“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的未来联合体中,个人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才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马克思还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体性的理论局限性。“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但他们不像抽象人本主义者空洞地探讨人的主体性,也不像一般的教育家仅仅从师生关系的视角讨论教育主客体的人格平等,而是结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讨论人的主体性。特别是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深重灾难,精辟分析了教育在唤起无产者历史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具体途径,深刻揭示了教育如何结合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发挥其在培养自由个性,激发创造精神,促进入的素质、能力、潜能及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样就便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人文关怀超越了抽象的道德价值诉求,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追求教育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反对教育特权。反对阶级教育,倡导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教育发展权利,这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公民平等分享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印度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成功的重要条件归之于普通民众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加之,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获取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不公平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利益重组、社会分层日渐突出的背景下,弘扬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人文精神,追求教育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教育公平奠定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安排。空洞地讨论公平、正义,只会陷入抽象人本主义的理论误区。因此,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而为教育公平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弘扬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必须反对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观点。教育产业化主张根据资本的力量来分配教育资源。这种观点忽视了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忽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势必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按照上述主张,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社会富裕阶层凭借其优越的经济条件,能够轻易获取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困难群体则难以获得基本的教育条件。教育产业化仅仅从经济的视角,而未从价值哲学的维度思考教育问题,明显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人文关怀,也与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以前就猛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金钱和财产基础上的阶级教育,主张每个儿童,无论其财富多寡、天资高低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认为未来社会的教育不是阶级教育而是公共教育。因此,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按照资本和财产的多少,而应依据公共产品的原则,利用国家公共财政的调控力量,实行均等化分配,给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以更多的教育人文关怀。

(二)尊重自由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国际竞争已由过去的军事竞争转向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特别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较量,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就是个性自由。没有个性自由,没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不可能超越前人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由此可见尊重和激发自由个性的极端重要性。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高度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平等,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培养人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这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理论、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思想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应有关注和重视。一些人甚至对他们的教育理论进行教条式解读,片面强调外在纪律和规范的强制约束,忽视对自由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激发与尊重,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真思想。鼓励自由探索,培养批判意识,崇尚独立思考,尊重自主创造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内在人文精神。虽然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个性自由的理解也不乏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但它总是把自由和必然对立起来,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由此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理论窠臼。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个性思想的独特之处表现在:首先,它把个性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统一起来。既强调个性自由的主体性又承认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运动自身的规律。其次,它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统一起来。认为教育既要尊重自己的个性自由,又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合法权益,强调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独特个性自由观表明,他们教育人文思想的深刻性和辩证性远远高于西方抽象人本主义的片面见解。可见,积极挖掘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夸美扭斯,大教学论[M].任敢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理查德,范斯科德,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外教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胡彩芬]

作者:漆明春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论文 篇2:

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教育思想的新作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著作的研究。

重庆邮电大学郑洁博士的《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一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专著。作者对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研究,对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框架、基本特点、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理论上具有独到见解。具体分析该书,有以下特点:

1. 视角新,拓展了恩格斯理论思想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恩格斯思想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军事思想、人类学思想以及教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对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多数散见于相关论著之中,未能展开和深化。在仅见的不多文章中,多是对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进行某一方面的梳理,而缺乏对该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作者选择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显示其选题的学术眼光和研究的独特视野,拓展了恩格斯思想研究的领域、内容和途径,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构思新,构建了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新体系。作者以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为研究内容,采取文献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的具体方法,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着历史考察—→理论概括—→现实启示这样一条逻辑思路来建构全书。首先,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探讨了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形成发展过程;其次,从理论概括的角度,分析、提炼出恩格斯理论教育的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载体等,梳理出了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体系结构。再次,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贡献及其现实启示,以期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具体方法的指导。全书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该书呈现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史论结合的构思。

3. 观点新,提炼出了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的一系列独到见解。作者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观点:如提出了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且是二者的统一的观点;论述了恩格斯理论教育的主客体思想,分析了恩格斯关于主客体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阐述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时,重点挖掘了晚年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分析了恩格斯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在批判修正主义方面、在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方面的独特贡献;对恩格斯在加强理论创新、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积极培育理论教育主体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需要。《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既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又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该书学术性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说理透彻。书中所归纳的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对当前和今后开展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诸如可对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与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关联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总的说来,该书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可喜成果,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贡献。郑洁博士的这本专著,无论从现实的需要还是从学术研究方面,都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任浩明

作者:黄 飚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论文 篇3:

论《共产党宣言》对“阶级的教育"的批判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从批判“阶级的教育”切入,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质,概括性、针对性地论述“阶级的教育”相关理论内容。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阶级的教育”过程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质和相关思想,向世界宣告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观点,统筹性地描述出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该有的面貌。基于《共产党宣言》文本,对“阶级的教育”批判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发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基本的思想,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的文献,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对“教育”有关问题做出了较为丰富的论述,同时系统地批判了“阶级的教育”。进行分析的前提基础就是对“阶级的教育”做出符合《宣言》文本的概念界定,因为“教育”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打上了属于特定时代的烙印,具有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但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不会消失。《宣言》提到,“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宣言》揭露出资产阶级唯恐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和资本主义的教育被无产阶级所消灭,所以他们才用“消灭一切生产和一切教育”来污蔑共产党人。因此,基于《宣言》文本内容,可以分析出“阶级的教育”特指“资产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阶级的教育”展开批判。同时,《宣言》明确表露出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教育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不隐瞒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不放弃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向世界申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质,与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阶级的教育”的批判理論

(一)阶级性教育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解体以来,生产资料便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这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并且组织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掌握着社会的经济命脉,这些人是社会中在物质生产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这一社会的统治阶级。《宣言》中始终贯彻了一个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精神状况,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选择、传承的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由这一社会的物质基本条件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到,“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一个阶级如若是统治阶级,即表明这一阶级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上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反映着占有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状况和关系。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统治阶级的物质生产条件也就决定着作为精神活动的“教育”的实质,教育无法摆脱阶级性,因为物质生产状况的差距决定了阶级之间的分野,无法否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具有统治阶级的性质。

《宣言》着重批判的“阶级的教育”指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统治,便利用“教育”这种“武器”达到麻痹、同化被统治阶级的目的,说服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总之,追溯阶级的教育产生根源就要从统治阶级的物质生产条件中去寻找,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本质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那么对资产阶级的教育分析无法忽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物质生产关系。如果抛开了统治阶级的教育产生的物质生产基本条件单独谈论统治阶级的教育,那么只能看到这种阶级教育的美好外壳却看不到统治者真正的意图和实质。

(二)阶级的教育本质内容

既然“阶级的教育”——资产阶级的教育根源是由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教育内容必然是由统治阶级规定的,必然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识和意图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勾画出这一阶级的美好形象,宣扬统治阶级的美好主张,这些人被马克思称作“该阶级的思想家。例如在《宣言》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驳斥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时提出,“但是,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资产阶级的观念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资产阶级的意识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而教育的内容除了非意识形态性的部分之外,意识形态性的部分如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思想内容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构建的,都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识,都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作辩护。但是“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由此可分析出“阶级的教育”是一种欺骗和虚假性教育,资产阶级的教育内容本身代表了这种欺骗性和虚假性。

资产阶级的教育内容不仅具有强大的资本主义的建构性,同时具有迷惑性,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听话的、固定的机器,逐渐地变得能“自觉”接受资产阶级精神产品的熏陶,并且接受了这种资产阶级安排给人处在固定的社会关系中不自知,更加看不清资产阶级的伪善与剥削的实质,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片面的、混沌的认识,限制了人们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

(三)阶级的教育实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驳斥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人要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即消灭了人之间亲密关系时说道:“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资产阶级的教育首先是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的教育与在这一生产关系作用下形成的市民社会具有一致性。资产阶级虽然维护其家庭式教育,但不意味着就否定了教育由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并通过“社会”这样一种“形式”作用于人,他们不会反对通过“社会”对人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他们只是惧怕通过“社会”实现对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内容教育,事实上,资产阶级的教育也是“社会教育”。此外,资产阶级维护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特殊的资产阶级属性的,而对于无产阶级的“家庭”却区别对待,造成了无产阶级家庭的儿女不能获得和资产阶级家庭儿女一般的教育公平,同时,资产阶级的“家庭教育”脱离物质生产劳动,只注重学习知识而不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重大缺陷所在。

阶级的教育内容是由统治阶级决定,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也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特点和意志。《宣言》中提到,“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真考察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状况,尤其是工人所处的地位和遭受的境遇,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只被看作“劳动的工具”,由于社会劳动高度的分工,决定了要对不同人群进行特定的教育以达到让工人在自己从事的劳动岗位中变得熟练,《资本论》总结道:“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宣言》批判了资产阶级工具性的教育方式,批判了资产者采取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把劳动者训练成熟练地掌握自己那份工作的、活的运转机器,以加速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资产阶级的教育实现方式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的片面的教育。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教育不是以工人本身为出发点进行,而只是对劳动者加以“训练”,渐渐失去劳动者的独立意识,每日只做重复的机械动作,这种教育方式将“最终将导致人的异化。”

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无论是资产阶级坚守的家庭式教育,还是通过“社会”这一形式对人施加的教育,都囿于资产阶级性质当中,造成人的畸形、片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思想

(一)阶级属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要从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寻根,资产阶级的教育最终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而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教育同资产阶级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关系这一源头出发,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工人共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此“教育”也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人也是平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共产主义的社会中,“阶级”将不复存在,而在《宣言》所处的年代和之后的历史发展时期,阶级对立存在着,并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現之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具有阶级性,即无产阶级的性质。

工人阶级一开始并没有掌握“教育”这一元素,但是“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当“教育”作为武器而被工人阶级所利用时,就必然打上了工人阶级的烙印,教育的思想、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便具有了无产阶级的特性。一个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对无产阶级发挥着作用,而且其教育内容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尤其影响着一部分先进的资产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资产阶级极力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正是因为教育一旦被工人所运用,便会反过来对付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也就深刻体现在彼此教育的不同阶级属性上。

(二)最终目的

“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现象的存在,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特有的,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形态的社会中,教育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形式。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表达了改变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形态,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性、迷惑性消除,摆脱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摧毁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上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无产阶级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应该澄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或是只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关照的是全人类的命运,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不是一种只局限于无产阶级内部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享有特权的活动。这也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教育的本质不同,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深刻反映出其教育使命导向是维护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必然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教育使命将不会改变,并将由实践去检验其真理性。

(三)基本内容

作为一篇纲领性的文件,《宣言》集中体现的是在政治意识方面对工人进行教育。《宣言》在这里特别突出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对工人的教育首先要使其意识到“阶级”的客观存在,从而进一步让工人意识到两大阶级的对立,这部分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工人的阶级对立意识虽然在工人的头脑中初级产生,但是靠大多数的工人无法自觉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阶级对立的思想理论,于是,通过教育这种方式,得以在工人中间广泛地传播,打下“阶级对立”的系统思想理论基础,最终这种思想意识会转化为打碎资产阶级的巨大物质力量。

除了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宣言》中还体现了对工人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科学思想理论的教育。“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一部分资产阶级从劳动中抽出身来专门进行精神生产,研究无产阶级、研究共产主义社会,而整日忙于工厂中的无产阶级无法自发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或者只是形成《宣言》所批判的那种“颇为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一种共产主义”思想。对工人进行政治意识的内容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对阶级对立的阐释,还有对工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教育,让关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首先被工人阶级自觉地、准确地从思想上接受,并指导革命实践。

(四)实现方式

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恩格斯谈到过渡时期的教育实施措施,“使所有的儿童享受公费教育……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在国家设立的机构中受教育和学习。《宣言》总结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这样一项措施方案提出,可以分成三方面理解。首先,取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儿童工厂劳动,基于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的考察,社会上一批一批的童工投入到生产中,工人成分出现低龄化的现象,工人阶级的儿女们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无法保障的,这也证明当时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的彻底。第二,在取消了这种童工工厂制度后,儿童不会随父母过早地陷入繁重的劳役,而是可以离开父母的照顾后到学校接受教育。最后,注重将“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这体现了无产阶级教育同资产阶级教育的重要区别,资产阶级的教育同生产劳动割裂开来,对资产阶级的家庭只注重思想教育脱离了实践劳动,而处在资产阶级压迫中的无产阶级被绝大部分地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时间,只是单纯的从事劳动生产实践,或是只被进行配合机械生产劳动的片面教育。无产阶级的教育则要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教育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意味着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结合上述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容看,工人阶级无法自觉地形成具有较为系统的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头脑,不能明晰两大阶级的对立,因此就要对工他们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这就隐含着一种后世被列宁总结出来的教育方式,即“灌输”,从外面“灌输”给他们相关的理论思想,以有效地让工人阶级获得阶级意识、共产主义理论信念。由此可见,“灌输”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虽未在《宣言》中明确得到如此准确地概括,却深刻体现了使用“灌输”方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灌输”的这一教育方式“呼之欲出。

对《宣言》中“阶级的教育”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阶级”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绝不是一个贬义词,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敢于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具有无产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要改变的是资产阶级教育的性质,绝不是消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教育”。无产阶级始终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真正普及、公平、免费、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而努力。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不忘《宣言》这一指导工人阶级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阶级的教育”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性概述。第一,应始终承认教育具有阶级性,坚持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第二,工人阶级的教育虽然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但是这一阶级始终代表的应是人民的利益,因此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应该一贯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始终带有共产主义社会教育使命,即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时刻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人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警惕把人训练成大工业社会的机器,金钱的奴隶,切忌培养工具的人。我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时刻谨记,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让教育改革落后,应朝着公共、免费、普及的教育方向去发展。一方面发挥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服务于教育事业,不能忽略教育在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占的重要地位。

作者:朱晓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道路桥梁路基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