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

2022-08-24

论文题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也日渐疯狂,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也越发突显,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的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造成越发严重的生态问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李比希的农业化学研究、伊壁鸠鲁的自然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等一系列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部分;实践来源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存环境进行的实地考察。从萌芽,到其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这五个部分的内容联系紧密,循序渐进。第一,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是统一的,不仅仅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自然也是人的无机身体。第二,成功的实践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实践要尊重客观规律。自然遭到了破坏,人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第三,科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要素。推动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技,但同样它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第四,之所以产生生态问题,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有关异化的问题。它既包含自然的异化,也包括人本身的异化。第五,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与人的和解是最高的价值目标。两个和解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与批判性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共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特征。同时,其生态哲学思想在理论价值方面有既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贡献理论智慧。当代的实践价值方面一共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进程,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世界生态共同治理,推动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两个和解”

学科专业:哲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来源与过程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2.1.1 工业革命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2.1.2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2.1.3 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2.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来源

2.2.1 理论来源

2.2.2 实践来源

2.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

2.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

2.3.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成熟

2.3.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化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3.1.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1.2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3.2 成功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2.1 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

3.2.2 实践要尊重客观规律

3.3 科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要素

3.3.1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发展

3.3.2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3.4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3.4.1 自然异化和人的异化

3.4.2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质

3.5 “两个和解”是最高价值目标

3.5.1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

3.5.2 两个和解之间的关系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4.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性

4.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人民性

4.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批判性

4.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性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5.1.2 为全球树立生态保护思想贡献理论智慧

5.2 实践价值

5.2.1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5.2.2 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进程,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方式

5.2.3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5.2.4 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5.2.5 推动世界生态共同治理,推动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五步教学法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大众审美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