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2024-05-11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精选6篇)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第1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上传: 冯永福

更新时间:2013-12-16 11:15: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课堂上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追问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形式,同时也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它被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追问可以课堂教学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一现象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追问作为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师自己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追问,力求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这是在课堂上实施追问的前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教学环节中需要实施追问的种种可能,为灵活随机地实施追问做好准备。其次,要灵活运用,追问的实施虽需要事先准备,但是更需要随机应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优生和后进生),根据特殊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追问的内容,采用最佳的方式。第三,要启发引导 追问是对前次提问的深化、理解难度的加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的余地,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继续进行追问。最后,要恰当评价,一是对前次提问的回答不宜过多地评价,以免分散学生对追问内容的注意力;二是对追问的回答,应根据追问的类型、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而以肯定为主。

总之,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在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再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回答、深入理解。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第2篇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廖荣莲

追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的正常回答进行追因,对肤浅回答进行追根以及对错误回答进行追究。教师应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度开发”,让学生的认识能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适时、有效地追问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那么,在学生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把握好哪些追问的契机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于寻常处追问——彰显智慧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Free Talk”导入新课。但是,不少看似对答流畅、气氛热烈的Free Talk,却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原因在于,这种Free Talk只是简单机械的旧知重视,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回答练习,对学生思维的改善、语言的丰富并无多大价值。倘若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追问,则可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课堂语言。

[案例一](沈峰老师课堂教学片段)

T: My English name is fanny.Who can cay hello to me? Try to use my English name, please.S1: Good morning, Fanny!

T: Good morning!What’s your English name?

S1: My English name is King.至此,学生的回答正常、合理,然而沈峰老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当学生回答完自己的English name后,她展开追问:

T:Oh, you are King!(追问)Then who is the Queen?(师生大笑)

S1: I don’t know,沈峰老师抓住king这一单词的特殊之处(King首字母大写可以表示英语姓名,小写则为“国王”),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案例二](《小学英语》闽教版第七册Review 1的教学片段)

T: What day is today?

Ss: Today is Monday.T: Yes.It’s a new week.How were you last weekend?

S1: I flied a kite.T:(第一次追问)Where did you fly the kite?

S1: I flied the kite in the park.T:(第二次追问)Who did you go with?

S1: I went with my friend.T:(第三次追问)What kite did you fly?

S1: I flied a butterfly kite.T:(第四次追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there?

S1: Yes, I did.通常老师在学生回答至“in the park”后就嘎然而止,但是这位 老师却充分发挥了教学机智,在学生回答完“I flied a kite.”后连续展开四次追问。所问问题主题鲜明,语言鲜活,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师生课堂会话的语料,增加了话语交际的深度。

二、于粗浅处追问——激活思维

“教师之为教,不为全盘授予,而是在相机诱导。”(叶圣陶)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活动比较粗浅。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在学生回答的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让他们往更高层次继续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

[案例三](沈峰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Let’s go by bus”的片段)

T: Look at me please.Now, I’m a grandma.I’m ill and tired.I want to go home.I need help.How can I go home?

S1: By bus.T: 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第一次追问)What should I do? S2: By taxi.T: Good idea.But I have no money.(第二次追问)What con I do now? S3: Let’s go on foot.T: I’m ill and tired now.I can’t walk any more.(第三次追问)Who can help me? S4: 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home.T: OK.Thank you.You are all kind.对话中,沈峰老师在学生给出by bus回答后并未停下来,而是不断地给学生制造“麻烦”,目的是通过追问,逐步引导学生给出“by taxi”、“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home”等答案。上述追问紧扣主题,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实现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执教“Ningkang’s dad is famous”一课时所设计的“Guess who it is?”的游戏)

(屏幕出示)He is tall.He is from shanghai.His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He is a Chinese player of NBA.T: Who is the man? S1: He is Yao Ming.T:(第一次追问)How do you know him? S1: Because his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T:(第二次追问)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1: Yes, I do.T:(第三次追问)Are you Yao Ming?(学生大笑)S1: No, I’m not.T:(第四次追问)Which are the true clues?

S1: He is from Shanhai.And he i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T: Great.You’re right.不少教师在学生回答出“He is you Ming”后就结束了对话,但 是这位教师却没有“善罢甘体”,在学生准确猜出人物后继续追问,最终使学生说出了猜测的线索“He is from Shanghai.And he i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是否给出正确答案或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应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像力、推理能力等。

三、于错误处追问——巧妙纠错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话语或告知正确答案,而应发现学生错误隐含的教学价值,通过追问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恰到好处的暗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案例五](沈峰老师课堂教学片断)

T: Boys and girls.What do you have? I mean“What all of you have?”

Ss: We have an English book.T:(第一次追问)You have only one English book? Ss: No.T:(第二次追问)So, what do you have? Ss: We have English books.T: Yes.You have English books.You have many English books.[案例六](《小学英语》闽教版第七册Review 1的教学片段)在复习一般过去时的时候,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展示出 示):My diary_____on the desk just now.T: Who can fill it? S1: We must fill the word “is”.T: Why? Read the sentence once again.(第一次追问)Can you find the key word? S1: Sorry.We must fill the word “was”.因为句子中有短语just now。

T:(第二次追问)我们可以对句子做什么修改,这样就应该填is了呢?

S1:将just now变成now就可以了。

T:(第三次追问)如果in和was都可以填,那么句子应该怎么变化呢?

S1:(思索片刻后恍然大悟)去掉just now, is和was就可以填了。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出错后都没有轻言“No.”或者急于给出正确案件,而是通过数次追问,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明白出错的原因并进行自我纠正。这样,即纠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于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课堂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完全出乎我们意料。教师应耐心聆听学生的“意外”回答,睿智追问,开启学生思维,让教学在“节外生枝”中演绎精彩。[案例七]执教老师讲授单like后,要求这生用I like„说话,还没有等老师说完,一位学生就大声地抢着说: S1: I like money.T:(第一次追问)Why do you like money? S1: Because money can buy many things.T:(第二次追问)For example? S1: Money can buy fruit, toys, ice cream, hamburgers„(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仅以一句“Anything else?”进行追问,直至学生说“That’s all.”)

T:(第三次追问)Can money buy health?(板书health,提示:健康)S1: No.T:(第四次追问)Can money buy lives? S1: No.T:(第五次追问)Can money buy love? S1: No.T: So money can’ t buy everything.Everybody likes money, but we do understand money is not everything.对于学生I like money的意外回答,执教老师没有把它视为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也没有置之不理或讥讽相待,而是就此话题展开五次追问,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在一次次的“No.”中明白了“Money is not everything.”的道理,在训练口语的同时,与巧妙进行了德育 渗透。

[案例八]执教老师正在有条不紊地讲解More Exercises板块的内容,突然课件中闯入了一位不速之客——瑞星杀毒的小狮子现出在了屏幕上,又是翻跟头又是打呼噜,俏皮的样子逗得学生开心地笑了起来。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第3篇

一、要在最近发展区追问,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和太难。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设问失去价值。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追问,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中的“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呈现“不同企业生产同一商品的相关数据”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得出了“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活化、引申和追问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利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果你是商品生产者,以上关系对你有何启示?”教师这种立足于现有发展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处进行追问,使课堂的“含金量”大大提高,它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平面、静态的层面上升到立体、动态的高度,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要在知识疑问处追问,达到释疑解惑

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前提,教师课堂的追问一定要引发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以致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台阶上,严重禁锢学生思维的拓展。抓住学生的疑问点,在知识的疑问处去设计问题并进行追问,不仅能化难为易,而且能有效地吸引和提醒学生去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完成思维的再创造过程。这样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聚焦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

例如,政治生活“民主决策 :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为此,针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重点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提问。问题一 :我们给政府提建议,必须了解相关情况,可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问题二 :政府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建议?问题三 :如果政府不去了解民情,百姓也不反映民情,更没有建议,会导致什么结果?针对“民主决策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 :有人说 :“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会延缓决策时间,导致效率低下。”也有人说 :“既然要民主决策,就应该让公民加入决策机关,更好地行使决策权。”你们怎样看?在学生完成上述几个问题后,笔者进一步追问 :春运期间为调整票价,举行价格听证会,公民积极参与,这是民主决策还是民主监督?教师在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的形式的疑问处进行追问,让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三、要在思维发散处追问,引发深层思考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向外辐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由一点切入,由点带面,多方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假设、想象、猜想的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多向发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鼓励学生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向知识网络空间辐射。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加强宏观调控”中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只是采取师问生答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的方式,其实学生并不理解国家以此为目标的原因。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思维发散的节点上进行追问,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老师可以继续追问 :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以增加就业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最后总结出 :增加就业与科学发展观、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业的意义、劳动者的权益等知识紧密相关。

四、要在教学难点处追问,凸显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节课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就是教学难点是否突破,要想在这个环节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及时追问很有必要。每节思想政治课都有教学难点,而难点恰恰是学生最难理解、最容易在此产生疑惑的地方。此处不突破,势必会影响对整堂课的理解。为此,我们必须在此处精心设置问题,帮助学生走出认知中的误区。

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时,有层次地进行有效追问,从而巧妙突破“真正的哲学”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提问 :哲学是什么?学生回答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接着追问 :所有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都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 :不一定。再总结强调指出 :面对一定时代的生活,哲学家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笔者接着边引导边追问 :前面我们了解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都懂得了“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但这些“总结和升华”是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 :不一定。进一步追问 :真正的哲学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 :真正的哲学必须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再有意追问 :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吗?学生这时叽叽喳喳,似乎在思考并讨论着,但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这时重点讲解 :真正的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与科学的哲学不能完全画等号。历史上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它是真正的哲学,但却不是科学的哲学,因为它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是科学的哲学。

五、要在理解出错处追问,纠正思维误差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经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的理解解答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不足为奇。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 :“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这时教师不应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把错误为己所用,使之更为有效地为教学平添一些美丽。教师应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引发学生的再度思考,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中,走出迷茫,走向澄明,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思维误差。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内容时,许多学生都认为,花农种植上市销售的玫瑰花,情人节那天的价格是平时的几倍,所以学生认为玫瑰花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这时就及时在学生对知识理解出错处进行追问 :供求关系能最终决定商品的价格吗?再畅销的单朵玫瑰花的价格能高过一辆汽车吗?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白了商品的价格根本上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供求关系只能影响商品的价格。这种在学生知识理解出错处进行追问,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差。

有效的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一堂精彩的课堂与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追问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努力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摘要:“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要打造精彩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追问。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有效追问就必须在最近发展区追问,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难点处追问,突破教学难点;在知识疑问处追问,达到释疑解惑;在思维发散处追问,引发深层思考;在理解出错处追问,纠正思维误差。

基于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追问 精心设计 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39

追问,简单地说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然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但由于教师在追问内容、追问方式、追问时机等方面把握的不够好,导致追问不能真正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服务。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追问的这几个方面呢?通过在教学中对追问进行探索与研究,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追问内容要精心设计

1.追问内容的指向性要明

课堂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追问内容的指向性要明确。

案例:“解决问题”教学

师:四年级42名学生向“希望工程”捐款,第一组捐款430元,第二组捐款410元,第三组捐款390元,第四组捐款450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投影显示:①(430+410+390+450)÷42=40(元);

 ②(430+410+390+450)÷4=420(元)。

师: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生:算式②。

师(追问):老师从总数除以42就知道算式①是错误的,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1:因为42是总人数,而不是总组数。

师(追问):非常好!那么,如果要想让算式①成立,应该如何提问?

……

上述教学,为了使学生弄清总人数与总组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区别,教师先后对两个算式的成立条件进行追问。这样教学,追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解决问题中一个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诸多变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提升辨别能力。

2.追问内容的层次性要清

教师如果对追问内容没有经过梳理就开始提问,势必会使学生感到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因此,在追问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依据逻辑顺序或者学生的认知顺序,采取层层递进的追问方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

案例:“认识几分之一”教学

师:如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组做实验,每个小组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生:2个。

师(追问):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组做实验,每个小组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生:1个。

师(追问):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组的话,应该怎样分?

生:半个。

师:这“半个”是我们口语说的,如果让你用一个具体的分数来表示的话,那就是——

生:1/2。

师(追问):如果把这1个苹果分给4个小组的话,应该怎样分?

生:平均分,每个小组分得这个苹果的1/4。

……

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明确几分之一表示的真正含义,教师的追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

二、追问方式要灵活选择

1.因果式追问

因果式追问,简言之就是一种由果溯因的追问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时,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明白学生知识的由来,就可以采取因果式追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案例:“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

师(板书“面积”):从字面上来看,面积可能会与什么有关系?

生:面。

师(追问):能说说你周围有面的物体吗?

生:书、铅笔盒、书桌、黑板、墙壁……

师(追问):你所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面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樣。

师:我们把这种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

上述教学中,关于面积的意义的教学,教师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物体谈起,让学生初步明白什么是物体的面,然后在这些物体面的大小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面积。这里,因为有了前面的“因”,才有了后面追问的“果”,使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楚,学习起来更自如。

2.发散式追问

发散式追问就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同时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这种追问方式一般用于一题多解、多样算法以及各种举例论证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因数与倍数”教学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倍数的问题。谁能依次说说4的倍数和6的倍数有哪些?(生回答后,师投影显示)

师:对4和6来说,8是谁的倍数?18是谁的倍数?24呢?

生:24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24是4和6公有的倍数。

师(追问):所以我们把24叫做——

生:4和6的公倍数。

师(追问):4和6的公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

上述教学中,为使学生对公倍数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教师通过发散式追问,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对公倍数的认识上,而是不断深入。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更加完整系统地看待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

三、追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1.在学生探究的兴趣点追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围绕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或者突破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案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

师:你都见过哪些三角形的物体?

生:红领巾、三角铁、房屋的屋梁等。

师:你们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把三根木条围成的三角形木框和四根木条围成的四边形木框比较一下并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三根木条围成的三角形木框向任何方向都拉不动,四根木条围成的木框可以向任何方向拉伸。

师(追问):假如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椅子坏了,前后摇晃厉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修好吗?

生2:可以加一根木条与椅子的任意两边构成三角形,这样椅子就不会晃动了。

师(追问):加两根木条组成四边形,行吗?为什么?

生3:不行,因为这样组成的四边形时间长了以后还是会变形的,只有三角形最稳定,不会变形。

……

上述教学,教师主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追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动手、动脑,又使本来枯燥无味的三角形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追问

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如能在此处及时进行追问,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案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

师(投影显示28.8÷12、288÷120、2880÷1220、2.88÷1.2等算式):在这几个算式中,不用笔算,你觉得这些算式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追问):为什么?

生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它们的结果不变,即28.8÷12=288÷120=2.88÷1.2=2880÷1220。

师(追问):那么,由此可以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整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2: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小数除法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如何转化呢?

……

从上述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知识经验,恰恰是他们学习新知——小数除法的起点。为帮助学生顺利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追问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

3.在学生思维的临界点追问

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或产生思维冲突时,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似是而非的临界点,教师若在此处进行追问,则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

案例:“数的比较”教学

师(投影显示5640和8790):你知道这两个数哪个大些吗?

生:8790。

師: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生1:因为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所以从最高位看起,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追问):如果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并且位数也相同,又该如何比较大小呢?如3864○3529。

生2:如果数位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依次降位继续比,哪个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按照这样的方法直至比较出结果为止。

……

上述教学,教师首先通过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然后把问题继续引申,引导学生思考数位相同且最高位数字也相同的数的比较方法。这样教学,既使学习新知与总结方法水到渠成,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比较方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追问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不足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剖析,然后采取灵活的追问方式,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追问中思考更加深入,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第5篇

周家乡中心学校 胡雪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伴随始终的过程。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 问题提得好, 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 积极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问题极为浅显易懂,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同学多, 课堂气氛热烈, 但没有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对学生思维的促进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反之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过难, 要求过高, 甚至提出一些很偏、很难的问题, 似乎在有意刁难学生, 以显示教师水平。有些教师甚至用“ 是不是”、“ 对不对”、“ 能不能” 作提问形式, 没有思考价值,说白了, 还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和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追问,注重追问策略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答问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思考判断并作即时的引导、点拨。追问作为特殊的提问形式,有着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追问教学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登高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台阶。这个台阶如果能即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风景将更诱人。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台阶,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出火花,学生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二、概念界定

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但百变不离其宗,概括如下:追问就是以教师既定的答案为目标,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一问之后继续发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正确解答为止。”

本课题想探讨的追问,不是形式上“一问再问”,也不是目的上的“实现既定答案”。我想探讨的追问是一种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对学生的答问中认识肤浅或模糊不清等进行点拨、开掘式地发问,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回答,促使学生的认识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从而习得语文能

力为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师生、生生之间应展开充分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2、“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启发由此而生。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课堂追问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力,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四、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提问策略,提出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教师课堂提问层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论中指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也逐步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如安徽省绩溪县曹洪辉老师写的《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思考》,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中专门论述课堂提问技能,总结出17项课堂提问技术,包括初级提问技术的设计、表述、语速、指向、重复、重新表述、调焦、倾听、搁置、分配、停顿和高级提问技术的转换、探索、提示、转向、反问、回问等。并提出相应的提问序列、原则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李如密在《教学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一文中提出问题性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讲究艺术。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原则。

但这些研究里面仅提到了教师的提问策略,很少涉及追问策略。即便从追问的角度加以综述,大多也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上的一问再问,低效甚至无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有待实践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这块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追问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熟谙提问的技巧,尤其对追问缺少必要的和深入的研究,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从有效追问的教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确定影响教师阅读教学有效追问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一种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分析框架,并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策略。

(二)提高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1、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主要特征研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怎样追问,追问什么,什么时候追问,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首先要研究的是何谓有效追问,有何特征?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主体性。追问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或质疑基础上生成的,学生的最初认识是进行追问的依据。其阅读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是诱思性。课堂上的追问,不是有意的刁难,也不是简单的是否之问,而是注重循循善诱。它重在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最后是系统性。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不管预设还是生成的应有系统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有序答问后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维变得敏捷,有广度和深度。

2、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方式的研究

追问作为学生对文本最初认识的补充、矫正、深化和迁移,追求的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追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都要加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追问,追问的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研究。(1)追根型。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较大探究价值,而学生的理解还较肤浅和表面化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做出判断、评价并因势追问,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探究,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和意蕴。(2)探因型。新课程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熟视无睹,看似平常简单认为没有问题之处追问,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深刻,从而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3)质疑型。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阅读难免有偏差或错误,有时老师甚至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若回答凌乱,则可以追问梳理;若辞不达意,也不批评责备,而是耐心追问矫正。(4)反刍型。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概括出来以后,为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教师抓住这一结论逆向式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思维过程,达到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同时感悟过程的清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视线也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5)迁移型。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问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顺势抛出新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追问的方式决不限于以上几种,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单一的运用,往往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这一切都有待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益,以小见大。

(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的典型课例、案例分析等。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10-2010.07)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1)学习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资料

(2)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

(3)学习探究性教学、建构主义、新课标等相关理论

2、确定七年级(1)、(3)两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余班为参考班,收集原始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0.08-2011.06)

在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全面进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开展案例研究。教师们深入课堂实际,记录教师追问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追问有效性,案例成败得失,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2、开展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追问教学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归类。

3、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从案例中研得追问教学的方式方法实施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断反思、改进、完善,形成教学模式。(三)总结阶段(2011.07-2011.10)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八、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案例、教学设计、论文

3、课堂实录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胡雪英 执笔人:林丽 其他成员:叶大洪、郑家飞、范梅青

参考文献:

1、蒋海莞, 陈兆进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语文教师研究》2007.02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 第6篇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式。

1.顺向式追问的教学问题设计

顺向式追问是指顺着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追问,即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有些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及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成为准确、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为止。追问的价值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既要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例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追问;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逆向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逆向式追问就是逆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或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追问,即学生已经作出正确完整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后,回过头来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是对学生思考和理解过程或对学生内容前概念的追问。例如,在学习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教师继续问: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学生答:钠不与煤油反应且不溶于煤油中。教师再问:与钠的密度没有关系吗?学生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因而沉到底部。

再如,在人教版《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通常从“钠与水反应的产生现象”“钠与氧气反应产物不同”顺向引导出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样,实际上造成了学生认识缺乏深度,缺乏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理性认识,缺乏对金属性质认识系统性。逆向追问式教学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密度大于空气②③④⑤⑥⑦⑧

3.追问式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3.1针对性策略

3.2层次性策略

上一篇:二手吊车买卖合同下一篇:浙江省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