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

2024-05-10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精选2篇)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 第1篇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剑之所向】 现在发一声呼喊就像半个身子埋在沙里的游人奋力挣扎一样,貌似有些晚了。

但不幸的是当浙江、上海两省市试点高考改革的小白鼠还在实验室里苟延残喘的时候,二十余省的高考改革方案又带着一种迫切的热情火热出炉了。

不同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按照各种指标和模型以及上级部门的宏观指导进行有条不紊的科学规划,教育改革似乎硬生生搭上了改革的马车,却不能领悟到改革的精髓。

人民日报时评高考改革带来“教育新生态”,然而面对这样的野生丛林生态,正如题所言,我不得不发声: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自2014年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推行开始,多项满意度调查显示多数“被改”考生对新制度不存好感,中国青年报7月4日发表的文章《浙江一线教师四问新高考》短短几天就在微信上获得70多万的阅读量,新高考已然成为了改革进程中最有争议的制度。本文将试图按照改革精神来发现【为何教育改革依然未能让考生减压减负,为何随着改革进程逐渐推进反对之声反而日渐增多。】

因为二十余省改革尚未正式操刀施行,本文剖析剑锋将直指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时间轴】

首先我们不妨来理一下浙江省新高考的改革进程: 2014年暑期,我们看到了浙江2017界考生家长微信朋友圈各种关于新高考的谣言肆起,一群小白鼠整装待发走向实验室。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省教育考试院所说的事先咨询学生、家长等多方意见的民主决策过程,甚至没有看到一场专家讨论会的报道。

2014年9月3日开学季,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发表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四个高考改革主要任务,笔者认为《意见》确确实实地贯彻了改革精神,也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9月20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出炉,在各大学校、媒体中广泛传播。当时浙江教育考试院还下发了一本关于新高考改革的小册子。随后各大媒体、一线老师等立即发表文章称赞新高考的进步,9月21日浙江教育考试院官网上传了数篇此类文章,然而相比正面的报道,此后虽然教育界只有北京大学教育研究考试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我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我们却能在复兴论坛、知乎、人民网强国社区上看到众多批评的声音。

接着媒体逐渐减少了对新高考的报道,但浙江和上海两省市的小白鼠却刚刚走进了密封箱,经历新制度下的学业压力和七选三的新选考模式。

2015年10月浙江新高考首次学选考开始。沉默了近一年的媒体被淳安二中、温州最牛化学满分学霸班等新闻刷爆了头条。

2016年4月浙江新高考第二次学选考开始。不同于第一次“初中难度”的物理化学卷,4月学考难度大幅提升,如过山车一般。

(以上数据仅为个人整理,如有疏漏、错误望不吝指正。)(接下来,我将按照《意见》对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进行评析)【考试时间】

浙江省新高考下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每年的4月、10月进行,且时间不定,全由考试院安排;对比其他省份我们发现浙江省此举堪称奇葩,考试院硬生生地用学选考将一个学期从中间割裂开来——

于是现在浙江考生的学期状况通常是考完开学考后就已经进入了学选考倒计时,各种模拟考接踵而至,好不容易考完了学选考,发现期中考即使因学选考推迟两周也不会缺席,等到期中考家长会结束,考生又发现期末考只剩一个月了,便立即投入到期末复习中。更加痛苦的是,高一学生的考试科目由原来的8门增至10门。

这样的时间安排对考生的极端压力不言而喻。4月、10月的考试时间,不仅让学校日程渐紧、考生压力增大,还让很多学校的体育文化节(10月举办)、社团文化节(4月底5月初举办)无法如期举办,原本丰富多彩的高中校园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只剩下无休止的考试。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安排竟然还违反了国务院的指导意见。

《意见》中指出各地要根据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其基本原则包括【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但是学校课余活动因不合理的时间而取消,使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成为空文。同时教育部文件中有很明确的一条“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对于中央文件与上述地方改革措施的相悖之处,浙江教育考试院并没有给出任何理由。【考试形式】

新高考遵循《意见》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在具体政策中,由于除语数高考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那么考生在高中阶段最少需要考(选考3场+学考4场+语数学考2场+语数英高考3场=)12场,而最多则需要考22场;

同时由于学选考成绩两年内有效的规定和分散考试减轻压力的考虑,大部分学校的安排是:

【高一不考,高二上学期10月考掉部分学考,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完剩下全部学考,高三的两次考试用来对付选考。】 然而在实际改革中我们发现:(1)课程安排的不得不“不合理”。首先,在学科安排上,由于学选考时间的大幅提前,多数科目提前开课为学考做准备。例如原本高二正式开始的生物课却被迫提前到高一,这让学生因缺乏有机化学知识而难以理解生物课本中的概念。

其次,多门应用两年时间上完的学科被迫赶进度,在一年内完成。我们常常看到政治、历史课的教学活动只剩下了圈出提纲重点、组织背书默写,物理化学则带着两个星期一本书的进度马不停蹄地向前。本应该在课堂上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理解能力只能在试卷中“提升”。老师也抱怨因进度问题而使得课堂无法生动。

再者,因为所有学选考在高三下学期4月甚至高三上学期10月就已结束,那么考生上什么?只有语数(可能有英语)这几门单调的主课,但是由于分数差距的缩小,学校、老师和考生势必对这几门课更加重视,也必定增加更多课时和作业量,早上四节语文课下午四节数学课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这样的教育下,又何来减轻压力、何来全面发展?这些情况又显然与教育部文件中【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的意见相悖。考生在赶进度、填鸭式的教学活动下又怎么可能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呢?甚至连对必修内容的深刻学习都无法做到,难道在“空闲”的高三时间里重返已经拿到满意成绩的学选考科目?这显然不切实际。须知不管是国务院《意见》还是教育部文件中都强调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但是这不是学校不想,而只是学校在这样的政策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2)两次考试机会成为巨大bug。

首先是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由于新高考按等级赋分,每次考试该考什么、不该考什么对各个学校的成绩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前了解其他学校的考试安排可以让本学校避免与高等学校竞争,而以低等学校当分母。原来公平的考试变成了学校“探测能力”的较量。

其次第一次考试拿到A、A+或者其他理想成绩的考生因为想要甚至学校要求挤掉他人而进行第二次考试。新高考对此并无禁止,这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3)无休止的补课 据笔者调查统计,仅在7所优高及普高中就有6所的新高三考生目前暑假正在为2016年10月选考及英语高考补课,大部分补课时间超过两周,有甚者的补课安排竟然持续到七月底。然而考试院和教育部门却置若罔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是暑期,在杭州,今年4月选考结束后为赶进度、追赶其他学校,某中学还开展了周六“活动”来丰富考生的双休日生活。(4)学选考同卷

浙江新高考打破原有学考高考试卷分离的方案,而采用同一张卷子考察学选考生的能力,卷面分为70分必考和30分选考。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为了减轻因考试次数增多而带来的命题麻烦。以2015年10月物理化学考试为例,前面70分过于简单,后面30分则难上加难。学考的目的是让考生毕业,选考的目的选拔人才,两者目的都不同,又怎么能放在同一张卷子里考察学生能力?(5)高二高

三、学考选考考生大混考

浙江新高考模式下的学选考成绩是按照高二高

三、学考选考共同参考、共同赋分的。这意味着只学了一年的新高二考生将和学了两年的新高三混考,还意味着以学考要求来学习该科的考生要和选考考生共同争夺学考部分70分的A等级,何来公平之言?【七选三新选考模式】

1.对比浙江新高考与其他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为“七选三”,后者为“六选三”,多出来的就是信息技术这门课。将信息技术纳入七门选考科目,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浙江新高考对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步调一致性。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原本高一重实践(做手工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而轻理论的技术课也因学考进程而不得不大幅削减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动手与创造能力的初衷沦于考试。2.七选三带来选科迷茫。接上文考试安排,第一次学考安排在高二上学期10月份,意味着考生必须在高一完成对各选考科目的必修内容学习。然而赶鸭子上架式的教育根本无法让考试深入了解学科特色,也根本无法培养考生的学科热情;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又因“不需要考试”而流于形式,这造成了学生在高一期末结束时选科的迷茫。于是很多考生在选科时往往看重目前科目的学习成绩和该科目的专业覆盖率,而不是改革初衷的学科热情和兴趣。这到底是扩大了学生的选科自主权还是给本就处于人生岔路口的高中生一个更加难以抉择的选项?

3.既然选科时是迷茫的,是根据成绩和专业覆盖率来选的,那么势必会出现考生在高二甚至高三时更改选科的想法。例如若一考生在高二10月参加了地理学考,意味着他将不选地理,但之后他又觉得地理很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想选择该科目。只是很抱歉,考试院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该考生以后并不能参加地理的选考考试,这也就是说教育部要求的【为有需要的学生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成为空文。【考试分数】

1.学选考成绩按等级赋分制度分别划分成A~E五个等级和1~21共21个等级,其中选考等级每3分一档,从100分到40分。然而首先等级制使得同等不同分破坏了公平性,凭什么我考得比你高两分却和你在同一等级,而和他差了一分却在另一个等级?这种既有缩小又有扩大分数差距的影响使得分数认定极其不平衡。其次等级划分的比例是不确定的,按照教育考试院之前的规定,A+是占1%的,但是显然在10月和4月选考中并没有遵循这样的严格规定,不仅比例在上下浮动而且连分数线都不确定。第三等级赋分允许满分现象存在,无形中加大考生对追求满分压力,在中国有100分就有考100分的想法,有120分就有考120分的动力,有A+满分和两次考试机会,考生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2.不管是在2015年10月还是在2016年4月的学选考中,浙江教育考试院都未公开各等第分数线,在等第如此重要的情况下,我们却连考A具体应该要多少分都不知道。难怪有批评者指出,不公开就意味着绝对权力,意味着等第划分从一个单纯按比例计算的数学问题变成了上下浮动的权力问题。【实际操作】

在新高考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 1.考试严厉程度大不如高考,选考未得到高度重视。2.师资力量短缺,老师课时压力加重。

3.学选考大于天,其余选修课学分制流于形式。

4.学校未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其意义、影响微弱。5.走班教学下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老师。缺乏监管,学生学习自觉性(原为“自主学习性”,承用户“董昱煦”意见更正)降低。

6.根据考前此次考试人数及优秀高中的考试情况,出现“选择性参考”,即无病无由但因考试人数过少、重点高中扎堆考等原因,考生借口身体不适等而不参加本次考试。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行为不计入两次考试次数中。【百问新高考】 以上文为基础,整理出一些问题,后续更新。1.为何没有大范围征求学生和一线教师意见?

2.教育考试院官网为何只有几篇夸赞新高考的文章,却不见对新高考政策的介绍?

3.为何学考选考目的完全不同,却用同一张卷子? 4.为何语数这两门学科不成为选考科目,工具性学科是否真得如此重要?

5.物理凭借超过90%的专业覆盖率成为多数学生必选科目,七选三究竟有没有扩大学生自助选择权?

6.教育体质改革应从下到上,为何高考改革先于义务教育(如中考改革)?

7.浙江省特殊在哪里?为何可以违反国家多项意见? 8.走班制、选考科目课时增多导致许多学校师资力量短缺,改革决策时是否考虑到现实情况?

9.技术课作为浙江高考最大亮点,却因选课人数过少成为了最容易拿满分的学科(诸如淳安二中扎堆选考技术的新闻),实践课的减少也未能实现国家重视技术课的目的,而只是加重学生负担,考试院制定政策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实际问题? 10.是否考虑过等级赋分带来的投机现象?如果考虑过,为何没有任何措施来保护考试的公平性?

11.为何不公开学选考各个等第分数线的划分?

12.考试制度和教材课本是一个统一整体,新的考试制度下有新的教材要求(如生物教材就需调整),是否考虑过旧教材对新高考的不适应性?

13.学选考收费使用明细为何不公开?一次考试是否需要几百万的投入? 14.高三上什么?

15如何避免拿A或满分的考生再次考试?或者,是否需要避免?

16.为何不让考生更改选考科目?即考过学考的科目为何不能再次进行选考?

17.为何高二高

三、学考选考混考?【关于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革要让一线教师发声。真正拥有教学经验、体会学生需要、深知政策利弊的,不是某院、某厅的领导干部,也不是教育报纸上论文一篇篇的教授、副教授们,而是天天“朝七晚九”、夙兴夜寐的老师们,他们才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他们才是这场教育改革攻坚战的中流砥柱!考生可以被当成小白鼠,但是老师们不应该仅仅作为改革政策的承受者!2.改革要多考虑实际。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忙乱改革势必伤及民族之根基。政策的制定者要多想想改了之后会怎样,要多用科学研究模拟改革实况,多去关注了解改革进展。

3.改革要及时反思。正如《意见》中指出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只有进行时,改革永无止境”,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战要获得持久胜利就必须及时吸取教训,反思经验和收获。

4.改革要稳步推进。诚然高考改革迫切性不言而喻,但“稳中求进”不仅在经济领域中适用,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必胜法宝。民族教育不能急,也急不来,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推进。

5.改革要有改革精神。中国的改革精神是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是抓住根本、直面难题;是以民为本、人民主体。要想让教育改革的马车勇往直前,就必须坚持改革精神。【结语】 教育领域死气沉沉不改革,中国教育必然走向末路,但盲目改革只会提前断送希望,新高考也只能且行且珍惜。本文汇集了笔者对于新高考的大部分看法和体会,不过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即使在老高考制度下,学生也不乏抱怨,因此对于本次改革,众人定有不同看法。本文确实有很多因鲜明立场带来的主观情绪及因学识浅薄造成的不妥之处,希望各位可以见谅并【斧正】(在知乎观战已久,不介意各位的反对声音有多尖锐,只希望你能发声就好)。而且笔者认为其实很多措施可能不是有很多问题,而只是政策的制定者并没有把这样做的理由告诉我们而已。

2.在中国改革大环境下,新制度必将不断涌现。我们必然支持改革,而且教育领域的锐意进取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我们不希望它变成中国几十年前在经济领域中曾经犯过的错误,那么民主的讨论发声显然是必要的。本文很多分论点并未详细叙述,是为了给大家留下思考和批判的空间。其真实目的,不在于如诸多论坛上的网友那样批评新高考,而是希望将实际政策与改革精神相对照,让理智之人发表意见,以此推动中国教育改革更好更合理发展。

3.知乎首文,昵称即为真名,QQ2293265889?? 4.附上相关链接: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http://files/moe/s4559/201412/181664.html 3.浙江教育考试院官网http://www.zjzs.net/app/portal/index.html 【如果您是在其他地方阅读本文的,麻烦移步知乎登录或注册给作者点个赞、提点意见,好让作者知道您的鼓励!也麻烦您将本文分享至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关注改革,推动下一代的进步!】

最后卖个萌感谢阅读本文O(≧▽≦)O 转载请注作者名。

为改革而改革,新高考你且行且珍惜 第2篇

4月30日,一则“国家基站公司”即将挂牌成立的消息,在通信业界掀起巨大波澜。据了解,这个由三大运营商共同持股的“国家铁塔公司”已经基本敲定,三方共同投资,注册资金在百亿元左右。

目前,三家运营商暂定股权分配方案为,中移动将占有最大份额,约为40%,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各占30%。另有业内人士透露,除了三大运营商外,铁塔公司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

消息传出,业内各方批评声音不绝于耳,担心原意为启动网业分离,打破运营商垄断局面的铁塔公司,将变为新的“超级垄断体”。而且,业界多数认为,铁塔公司不具备可操作性,重组难度大。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阚凯力表示,三大电信运营商对基站站址和铁塔的需求很难统一。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拥有不同的2G、3G和4G网络,以及多种制式和技术标准。这些网络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技术、频率,其对应的经营策略也明显不同。因此,三大运营商对基站的定位与分布有着不同需求,如果不能根据各自需求来选择站址和建设铁塔,必将影响到各自技术特点的有效发挥,并将直接影响到其用户体验。

而且,一旦上游的基站铁塔资源掌握在一家垄断性国有企业手中,三大电信运营商只能被动接受这些设备的租用价格,最终则会把更高的成本纳入电信资费,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阚凯力指出,政府一旦强制电信企业共建共享基站站址与铁塔,就会以同样的理由,强制共建共享基站的机房与缆线。“国家铁塔公司”还会继续演变成“国家基站公司”和“国家移动通信公司”。这种模式的“探索”,实质是中国电信业恢复独家垄断的第一步。他认为,铁塔公司一旦成立,二十年来电信业打破垄断、引进竞争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改革迫在眉睫

纵观20年电信业改革和重组,每次都是技术进步倒逼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电信业首次改革发生在1994年,西安至广州光纤电路开通,突破了长期困扰通信发展的瓶颈。为打破邮电垄断,刺激内生动力,国家成立中国联通,推进国企减员增效。第二次是在2002年,随着全球互联网发展,为促进光纤宽带发展,电信南北拆分,形成两大固网竞争局面。

最近的一次是3G牌照发放前夕的运营商重组,使中国电信业进入“三国时代”:中国电信购入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换股合并。重组完成,中国移动被点名建设自主研发技术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摆脱了G网与C网的左右手互搏,但在与网通的融合上耗费了大量资源;中国电信虽买来C网,却要重新建基站。整个3G时代,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三大运营商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没有停止,电信业再次面临改革。

当时,工信部出台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备共建共享的文件,希望借此遏制运营商为争夺资源,在同一地点建多个铁塔的现象,避免进一步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工信部回应有关铁塔公司的声明中,也将“进一步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提及为至关重要的诉求。

易观国际电信分析师王珺对记者表示,按照目前国内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国家铁塔公司的成立时机已经成熟。在过去几年工信部的推动下,三大运营商在共享共建制度运行过程中已解决很多技术、政策、体制上的问题,并在很多地区已经摸索出有益的经验。发放4G牌照后,三大运营商都启动了大规模的4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今年年底前建成5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预建基站将达25万个,中国联通建设40多万个。4G基站大多为新建,而4G战略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此时把网络集中建设显得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传统运营商面临利润下滑、通信行业增长瓶颈。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OTT企业开始侵占传统运营商地盘,运营商不得不自我革命。共同成立合租的公司主体,统一运营,成为降低运营成本压力和提高行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选择。

意义重大

一方面,传统运营商希望减少新建基站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害怕丢失主动权,在基础网络设施上受制于人。

中国电信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对电信运营商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运营商自己不能掌握铁塔、基站等设施,那么将连最基本的网络优化都会受制于人,网络信号也难以保证。

此前,工信部发布公告信息透露,“这种模式(成立国家铁塔公司)的探索,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和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进行组建设计和运营”,意味着国家铁塔公司将有民企参与,更增添了三大运营商的防范之心,尤其是对于互联网企业和虚拟运营商的警惕。

但该电信内部人士透露,其实三大运营商一直都有共建共享铁塔资源的现实需求,只是面临着与固网宽带建设一样的统筹难题。他指出,铁塔是稀缺资源,其建设费用比基站成本大,运营商共享铁塔机房可以节省大量费用,且共建铁塔在很多国家已有先例。

另一方面,在3G网络建设后期,运营商对基站建设,早就没有了当初的热情,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建设、沟通成本等一系列的难题,早已让三大运营商颇为头疼。中国移动是最先开建4G网络的,据记者了解,其在基站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落户难、物管漫天要价的难题。以上海为例,上海在建设以4G为基础的智慧城市方面,有法规和政府的支持,但其在建设中仍面临基站选址被拆迁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期间,上海电信共拆除了116个站点,其中涉及居民问题的就有34个;2013年,上海移动在TD网络的建设中,因未选到合适的地点、建设受到阻碍的基站数量约占整体规划数的20%。其他城市更甚,没有城市规划支持,基站建设面临着与地方政府、小区物业、居民等多方面的沟通困难。

但通过将国家铁塔公司,运营商一可节省基站建设和运营成本,机房、铁塔和管道等基础建设成本,约占运营商无线网络投入的10%-20%;二可避免沟通难题,这样主要精力就能放在业务上。

遭遇操作性难题

业界认为,即使成立铁塔公司符合传统运营商诉求,但三大运营商之间需求不一致,如何统一规划,成为最难解决的实操性问题。

首先,三大运营商对于自己的网络覆盖,都有不同的规划和步骤。中国移动需要快速推动TD-LTE网建设,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希望等待LTE-FDD牌照,铁塔公司难以统筹协调。其次,三大运营商所拥有的网络制式和频谱资源不一样,基站覆盖的密度、选址等都有区别,优先满足谁的需求,需要有系列规章制度。而在诸如偏远地区或地铁等垄断场所,基站建设成本极高,铁塔公司如何衡量投资回报率?

此外,根据国家铁塔公司的规划,其在后期将接管三大运营商已有的基站铁塔等资源,整合的难度更大。毕竟,作为上市公司的三大运营商,不会甘心交出核心资源,而且,2G、3G加上现有的4G基站资源,规模庞大,核算与分配也是一个问题。

有专家认为,除了操作上难度较大,铁塔公司的成立还必须解决传统运营商现存的问题。第一,提升基站建设效率和网络质量,促进各大设备供应商良性竞争,要求铁塔公司比三大运营商做得好。第二,在基站选址上,要提到从城市规划这一顶层设计上来进行,结合“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战略,减少重复建设,避免重现三大运营商的选址迁拆问题。第三,及时解决用户需求,如果铁塔公司成为一个反应慢、不顾及用户感受的大央企,则失去了成立的意义。

上一篇:公交车车身广告策划书下一篇:完民庄学校学雷锋三爱三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