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观后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东京审判观后感范文

《东京审判》观后感

当我看完东京审判这部电影时,心情非常的沉重,联系钓鱼岛事件,心里也非常的愤怒,但这部影片也让我感到一点高兴,这是中国人民在取得8年抗战胜利后在国际的舞台上第一次用法律武器成功地捍卫了自己尊严。

观影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感觉:像是一种类似于伤口被撒盐的感觉,本来疼痛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神经系统开始麻木,不再感觉疼痛;这时候被撒上一把盐巴,于是伤口又开始发作,刺痛得揪心。我们连争夺一个席位的排序都要如此艰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不感觉到疼痛呢。梅汝璈那种果断和坚决的态度让我不由得感动,至少在某个我们还处于疲软的时代里,我们国人依旧坚持着我们应有的气节和傲气。片中梅博士的做法真得让人很感动,他据理力争,争取了本属中国的席位。他说到:“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的忍受和投降,中国决不能接受被排在英国之后。” 还有在讲到:“如果我同意了这个安排,就等于侮辱了我的国家,就等于侮辱了所有中国人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代价、牺牲、努力、坚持,一切的一切!”多么震撼人心啊!没错,在别的国家看来,席位的安排可能无关紧要,可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重大,它是无数的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它代表着中国为了抗击日本侵略所做出的努力。

当我看到在法庭上的时候,让人愤慨。让我越来越讨厌日本人,恨不得把那几个日本人用刀捅死,特别是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战犯却异口同声地说道“我无罪”, 这是无视国际法律、无视人道主义的军国主义表现。还有在审判过程中,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说,“我们出于同情和友谊”,“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我们是自卫战争,不违反国际法的战争”,“日本没有侵略满洲的任何行为”。他们甚至狡辩,称这是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这些话令我非常的痛恨。我想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最让人气氛的是,东条英机居然说道,“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正确的,我们还会继续发动战争”,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听了这句话后,都会激起对日本的仇恨。 作为历史的声音,梅汝璈法官去世前10年写下的话仍发人深省:“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中国人民不是屠夫,我们只是在伸张正义,为那些死难的同胞找回公道,让他们可以死得瞑目。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坚持以法律的手段,判处那些日本战犯的死刑。

记住这些名字吧: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魁首,陆军大臣,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陆军大将;土肥原贤二,策划和组织“九一八”事变的主犯,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华中方面军司令,陆军上将;广田弘毅,侵华战争主谋之一,内阁首相;木村兵太郎,关东军参谋长,缅甸方面军司令,陆军大将;武藤章,南京大屠杀主犯,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陆军中将。这是我们应该记牢的名字,不是因为他们“流芳百世”,而是为了记住战争,记住那些苦难与耻辱!这也是中国人们以法律手段为死难的中国同胞讨回的公道!

为了忘却的历史,为了那些死难的同胞,为了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们,向那段历史肃敬,向那些伟大的中国人致敬!

第二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在动笔写这篇观后感之前,除了观看整部影片之外,我还看了不少的影评和其他的观后感,其中的分歧很大,不乏溢美之词或批评之语。在看了很多的这些文章之后,再联系自己的观影感受,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那样的好。

这部电影的导演认为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电影,虽然我猜想的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从纪录片中去观看完整的过程,而不是跟着这部电影,像袋鼠一样跳跃式的前进。我感觉,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东京审判的了解依旧停留在我从高中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层面,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史实是如此之少,让我不由得反思我究竟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是这位梅法官的爱国精神?我承认他的爱国精神很值得我们尊敬,但这是我要花100多分钟来看的东西吗?显然不是。理解爱国精神的话,我愿意多听几遍国歌。是那位和梅法官同行的那位外派记者与他所认识的日本一家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我在影评中看到不少人把这说成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暗线,但是,恕我不能对这种陈旧老套的爱情情节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我对这个情节甚至是不赞同的。我无法理解导演要设置这一条线的意思。是像影评中所说的那样”生动描述了战争给普通日本家庭带来的苦难”?我对这一点持反对意见,我觉得,强行把这种所谓的爱恨纠葛加到电影中,本身就是对东京审判这一沉重历史背景史实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从他们之间的关系中看出什么严重的苦难,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愤青在不能接受自己的亲人在战争中杀掉自己另一个亲人的行为下所做了激愤之举,最终害死自己和其他亲人,并且对引起这个愤青偏激举动的“弘二”也存在着人物设定不明的问题。这是导演用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后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反应。

除了所叙述的内容的匮乏,我觉得影片中还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庭审刚开始的时候,日本辩方律师提出的对所有法官审判资格了质疑,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无理取闹,但是,我随后看到了法官卫勃爵士那张气急败坏的脸和梅法官对他的劝慰,可能以前的我也会赞赏梅法官的这种豁达,但是在法学学习后,我却深深怀疑起导演的剧本了。这11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家,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官有可能在法庭上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并会把它表现出来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位法官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否适合做一名法官,他对事物感性认知已经超过他理性思考的能力了,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在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不公正的裁决。这个情节的设置深深暴露了导演对法律职业道德的无知与臆测。

电影中还提到,日本的辩方律师的人数众多和阵容的空前强大,但是纵观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给所谓强大的辩方律师团表现的机会。直至剧终,辩方律师只有他们律师团的团长有着为数不多的发言,并且就算是为数不多的几句发言中,除了质证那位中国小偷的问题较尖锐外,其他发言几乎都软弱无力,毫无一个资深律师应有的素质。同样,所谓的检查团虽然有着更多的表现,但是他们的表现却完全停留在法庭的质证阶段,毫无精彩可言。剧中的卫勃爵士说这次审判用的是英美法的庭审程序,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道,英美法系采用的是一种对抗式的诉讼程序,庭审中最精彩的应该是控辩双方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剧中所有的战犯开始都坚称自己无罪,那么,怎么可能只经过质证就使他们认罪呢?电影没能表现最重要的庭审辩论环节,不得不说这是导演团队对实际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缺失,算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漏洞。

在临近剧终的投票环节的时候,梅法官突然说他最后悔的选择就是到日本参加审判,并且还吟出了李清照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想要以死明志来劝说其它法官投票赞同死刑。我不理解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所在。难道法官在做出裁决的时候仅仅是依靠所谓他人意志的坚定与否吗?我们知道,一个法官裁决案件的时候适用的是自由心证原则。一个真正理性的法官做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是处于一种内心确信的状态。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梅法官真的自杀了,以死来表达自己对适用死刑的坚决意志,那么我认为这对其他法官来讲应该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梅法官的死亡,只能是代表他自身意志的一种体现,对于另外一个有着坚定反对意志的法官来讲,他人坚定意志的体现,只能是说明他人对自己意见的反驳,而并不能促使一位意志坚定的法官改变其观点。如果一位法官会被他人如此轻率的不重视自身生命的行为而改变其观点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法官并不是达到了内心确信事实存在的情况。所以,导演给这位梅法官安排的情节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剧中也已经交代,这十一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学者,那么作为他们这种知识渊博的人来讲,这种行为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行为的荒谬可笑,以及无聊。我注意到,在影评中有很多观点都是在歌颂这种行为的高尚,无私,崇高等等溢美之词,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断。

我承认,东京审判是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题材,但是,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把它表现得非常好。

让我来谈谈我自己对东京审判这一个历史史实事件的理解吧!东京审判是二战结束之后由二战战胜国对日本联合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审判,审判了为数众多的日本战犯,其中有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罪大恶极的八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死刑。这当之无愧是和平的一种胜利,但是,在仔细看一看东京审判的历史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发现,这是一场非常不彻底的审判。其中,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对当时日本皇室的不审判,给日本留下了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种子。对于当时东条英机所讲的,他的内阁对战争负全部责任,而天皇没有任何责任的论点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狡辩。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日本,或者是在封建社会,日本的大和民族对天皇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崇拜。如果是天皇反对的话,我不认为这场侵华战争有可能发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盲目的个人崇拜下,天皇是一定参与了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的策划的。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在战争发动的很久以前,日本帝国就已经开始筹划对外侵略。甚至从明朝的开始,当时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向当时的宗主国明朝请求援助。当时日本的主政者是丰臣秀吉。中国的明朝政府在付出了数以万计明军生命的代价之后成功地将日本的侵略军阻挡在了朝鲜的国土上,并没有让日军进入中国领土,这可以视作是日本的第一次尝试性,自此以后日本就不断开始厉兵秣马,试图侵犯其周边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都是在其之后开始进行实施的。但是东京审判只是对日本在二战中的部分恶行做出了评价,并没有能达到世界所期待的完全客观公正。

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但也不可变的偏激。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的分析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优劣,做到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短处补强。很多的人有那种“逢日必反”的情绪,我能理解这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问题,日本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之前的“去日本买马桶盖”,不少人持一种完全的批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日本制造在质量上的优于国内不少的商品,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国内商品的质量,而不是无脑喷那些购物的人。我们应该相信,战争只是当时日本领导者的责任,与日本的无辜群众毫无关系,那些领导者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应当与当前的日本和平共处,而不是继续保有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敌视。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是对先人的背叛,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历史,我们的眼睛应当同时望着过去与未来。这就是我在观看《东京审判》这部电影后的感想,其中的错误还希望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

第三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被称为“每个中国人必看的一部电影”的《东京审判》,自从九月一日公映以来,口碑持续走高。或许这部110分钟的电影取代不了当年摄取的那些真实的画面,或许不能完全诠释那场长达两年的世界审判,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史实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东京审判》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历史大片。

我真的觉得不仅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去受教育,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去看。就像主人公说的:“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的《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很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东京审判》无论就故事的流畅度和剧本的结构来讲,都十分精妙,而它对日本人的刻画也遵循了客观、人性化的描写,没有顺着偏激的民族主义的观念走向一味泄愤的地步。这部电影在历史的厚重感背后让人看到了更多人性。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这些,真实而客观,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在这场审判中,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要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东京审判,是国际法庭针对日本的28名战犯在侵略中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时所犯下的罪行进行认定和判决。中国派出了优秀的法官梅汝璈和随行的检察小组。在会议中,审判长宣读了开庭时的各国法官的座位顺序,美国与英国为审判长的“左右手”,其次是中国。梅汝璈提出了不满,他认为,应当按照日本的投降书上的签名顺序来安排座位。这似乎只是一个细微的小问题,可对于中国这个饱受创伤、敏感的国家来说,这是耻辱,莫大的耻辱!梅汝璈向审判长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日本侵略中国长达50年之久,中国也丝毫没有屈服于日本皇军和可恨的帝国主义,坚持与之顽强抗战,最终用2100多万人丧生,6000多亿美元流失的惨痛代价换取了最后的胜利;而英国,对于日本军的猖獗和无法无天,他们默默地忍受着,最后竟向日本投降!我们岂能排在他们之后!这,难道不是歧视中国?梅汝璈不容许这样的事发生,最后,他对审判长说:“如果不将中国排在第二位,很抱歉,我是不会出庭的!”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声音,是一个中国人为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不移的声音,他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大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的审判团遭受了种种挑战和挫折,面对日本战犯和律师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拉开帷幕。

当看到影片中那些个甲级战犯在审判台前仍然不可一世,神态傲人,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承认自己有罪时,我真的无比愤懑。联想到今天的日本,大摇大摆地参拜靖国神社,公然修改历史教科书,右翼势力活动猖狂,不难想见,他们虽已被国际法庭绳之以法,然而他们的阴魂依然不散。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仍然让人心寒,也许,如果可能,他们应该看看这部影片。

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我相信,很多人看《东京审判》时,一眼就认出了明星朱孝天,却不知道那些坐在被告席上的是谁。今天的“栋梁”们对明星的了解远远多于历史。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很多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距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太过久远,对战争的了解少得可怜。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恐怕还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战争的宣传不够———我不是说要宣扬战争鼓动战争,而是指应当通过媒体使人们更了解战争。

记住这些名字吧: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魁首,内阁首相,陆军大臣,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陆军大将;土肥原贤二,策划和组织“九一八”事变的主犯,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华中方面军司令,陆军大将;广田弘毅,侵华战争主谋之一,内阁首相;木村兵太郎,关东军参谋长,缅甸方面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武滕章,南京大屠杀主犯,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陆军中将。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名字,不是因为他们“流芳百世”,而是为了记住战争,那些苦难与耻辱。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那些死难者,为了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向那段历史肃穆,向那些伟大的中国人致敬,向《东京审判》剧组的所有人献上我最深的敬意!!!

第四篇:东京审判 观后感

在人类的黎明期,中华文化同希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一起点燃文明之火,引导着先民走出愚昧和蛮荒这块历史的沼泽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灌溉着辽阔的祖国大地,创造了先进的经济和辉煌的文化。当然中国的历史上不进书写着骄傲和自豪,还记录着痛苦和耻辱。1842年8月29日,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伴随着西方列强及日本等国的侵略,近代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

何谓“民族主义”?梁启超曾说:“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人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当然对“民族主义”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样我想是关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包括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等等。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也经历一个从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改变“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在这方面有很多突出的人物,林则徐就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好友魏源所写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伴随着这些思想观念的产生,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个国家,也改变了以往的狭隘观念,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掀起在中华大地上的改革之路,主要表现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探索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推动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也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其次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加之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中国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迫在眉睫。中国人民在不断的反抗中也思索着救国的道路,终于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本着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宗旨,孙中山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等众多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但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封建清王朝,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结果也是失败的,确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励着广大人民继续革命,提高了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再次我认为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增强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打响了中国人民8年抗战的第一枪。这8年放到整个中华历史中或许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可就在这8年,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太多太多......,我想每一个中国人最不愿回忆的就是这段历史,然而让每一个中国人最刻骨铭心的也是这段历史。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未低过头。不管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开创的敌后战场,都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战争形成的共同的民族主义意识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和野蛮的“三光”政策中,广大人民似乎成了日本人大刀下任意宰割的羔羊,可这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群众没有反抗,也许他们的名字我们不曾知道,可是真实的历史会永远铭记。最后,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最终建立起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总结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说成使一段血和泪的历史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以发展,我想我们在回顾和总结历史中,更应注重思考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我认为是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在长期战争中中国人民形成的共同的民族主义意识,正是这份精神团结着中国人民在挫折中不断前进,并且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相信这份团结最终引领我们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先例,洗雪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这三句话是历史教课书对抗日战争重大意义的深刻概括,就在这字字句句中,饱含了多少中国人的血汗和期望!这三句话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演绎出来的!内忧外患交织成的险境以至绝境中,让我们真正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这场或者战胜、或者灭亡的殊死战斗中凤凰涅槃般地觉醒、再生。如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激越呼唤:“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面向东方所发出的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如果醒来世界要为之震颤。拿破仑预言的睡狮觉醒,抗日战争可以作为起点。在这场空前的灾难中,中华民族日益结成一个坚强的整体。侵略者奴役我、灭亡我的企图,反促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觉醒。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我们没有赢得一次胜利;抗日战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没有一次失败。东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就可轰开我国门、我就须割地赔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抗日战争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抗战结束第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用庄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来纪念胜利,因为我们永远要记住:一个分裂的、内乱的中华民族,一定会被各个击破,最终一定任人宰割;一个团结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强大,才能真正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对人类有所贡献。

第五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历史从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尤其是中华民族屈辱却在不断抗争的近现代史。因此,我们在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是带了沉重和严肃的心情,看《东京审判》也是如此。

抗日战争从1937年到1945年,整整8年的时间。这中间的惨烈战况和艰辛斗争我无需赘言,为国牺牲的战士们不计其数,而无辜而死的平民更是数量惊人。这些,所有的这些,历史都不会忘记,而我们更不能忘记。

《东京审判》中印象较深的第一个情节是座次之争。卫勃爵士把中国排在英国之后方便审判的说法只是托辞,众国家轻视中国则是实质。梅汝璈先生据理力争,拒绝不公平的座次安排,断然拒绝出席,甚至不惜辞职,铮铮傲骨让人肃然起敬。不禁想起清末那些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清朝代表,明知卖国却仍唯唯诺诺地签字,低下去的不仅是头颅,更是良知和民族羞耻心。所幸,叛国之流只是极少数,中华民族正因为有梅汝璈这样的“斗士”才会在多难中兴邦,才会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更强大。

《东京审判》中那些坐在被告席上的日本战争罪犯,他们的申辩让人愤怒。总有不承认罪行、否认历史的日本人,之前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一度引发国人声讨之声。因此,当电影中中国律师倪征燠以严密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如山的罪证拆穿战争犯的罪行时,当日本罪犯再不能假装“以兄弟之情谊”来掩饰其罪恶时,我们不禁为之喝彩,为中国有这样的律师而骄傲,为那些在战争中丧失生

命的在天之灵而感到慰藉。

从《东京审判》中也看到了战争带给日本平民的痛苦,芳子的妹妹樱子和哥哥山口正夫,以及北野雄一和其弟弟北野弘一等,他们无不是深受战争之害。本该是过着平静的日子,却被战争毁了家园,毁了幸福。而日本这个民族,却因发动战争而致使国土上堆满了废墟。电影中这样评价,“一个本可有所作为的国家,而招致这样的命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一大教训”。而那些还在叫嚣着军国主义的日本人,显然是没有吸取这教训的,这又让人不得不担忧。因此,各国更应壮大和平的力量,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发展。

电影片尾战争量刑之争也是一个高潮。中国有句话叫“死不足惜”,可惜那些不曾经历过八年艰苦抗战的国家的法官们是不会理解的。梅先生也曾深感无奈,但最终鼓起了斗志,“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梅先生以杯水做喻,以佛学反攻,终以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主要日本战犯被判以死刑。这胜利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弥足珍贵,逝者也可得到稍稍慰藉,最重要的是以法律宣判了日本的罪行。

东京审判,是对良知的审判,在这个法庭上,正义必将取得胜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坚守生命有感范文下一篇:读教育专著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