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2022-12-11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家乡

班级:

学号:

姓名: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以我国,地区 或家乡为例

历经风云变幻、岁月洗礼,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晃眼,已过三十个春秋。这三十年,对于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看起来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的微不足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富裕发展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过程,经过了这三十年,一切都已不同。

这三十年,我们看到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中国踏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渐显锋芒、社会制度日益完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道路。这三十年,我们崛起的速度,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这三十年,足以让我们被载入史册。世界不由感叹: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人类文明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每逢佳节亲人团聚,总是聚在一起回忆着小时候过节是多么的忙并快乐着,口袋里已经塞满了只有在过节时让吃的零食,一边埋怨着母亲做的口袋不够大不够深,一边却还一个劲的往里塞的感觉是多么的满足,而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教育我们要学会节俭学会珍惜;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从浦西搬迁到浦东,三代同堂住在公房里,而现在则是住在了商品房中;母亲说当初买个电视机都考虑了好久,现在都不是问题;长辈每次见我总是唠叨,因为大桥的开通而不用摆渡了,因为煤气的开通而不用煤球炉了,我的出生正巧赶上了好时候。

其次,中国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父亲说以前读个书都是“全家总动员”,而现在九年义务制教育全面普及,学费都免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改革开放还使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母亲曾跟我埋怨过,坐晚班的“绿铁皮”回老家是多么的遭罪,而现在,却变成了呼啸而过,追都追不上的动车和高铁;我曾经感叹将胶卷变成照片的照相馆是多么神奇,而现在,卡片机人手一台,“苹果”成了“街机”,手机没个500百万像素都拿不出手了,马上照马上就可以传微博与所有人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分享。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而且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的束缚,转变了旧观念,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长期封闭保守的状态,使之以一种新的姿态走上了发展创新之路,进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大格局中。

回首三十年,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了却了老一辈们的心愿;“神州”“嫦娥”圆了先辈们想要飞天的梦想;早先的“抗洪”、“非典”、“禽流感”,以及大悲大喜的08年,这一年中的雪灾、藏独、疆独,地震„„在这祸不单行岁月中,我们向全世界证明了,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我们用行动,向全世界承诺要让奥运圣火在神州大地上燃烧的更加绚烂,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然而这条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必须要长期坚持,进取和创新。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niu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 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 当下经济繁荣, 社会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三峡工程, 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 青藏铁路, 世界屋脊铺铁桥。 中华民族完成了niu一个又一个壮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 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niu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 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 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 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而且也使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 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niu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 回归祖国那一刻起, 香港, 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 开启了新的航程。 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 “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 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 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 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也为祖国 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 明,1978 年至 2006 年的 28 年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 9.67%,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 已成为niu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十亿美元,二 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二 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到去年,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 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niu活水平的项目为例, 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 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 2.3%。中国是目 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 家。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 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niu,并以此克 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 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 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 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 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 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 提高。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 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niu

niu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niu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niu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niu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niu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niu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 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 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 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niu要坚持这niu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 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niu “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 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 现了思想解放的历niu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 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niu特色。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niu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 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 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 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即在永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中niu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 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在进一步解niu放思想 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 无止境改革开放, 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 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niu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niu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 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niu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niu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niu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niu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 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niu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 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niu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 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 进改革开放、发niu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 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 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 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加快中国经济发niu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 “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 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 充的私营经济, 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 政权在人民手中, 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 这样做niu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和 人民锐意改革, 努力奋斗, 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niu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正在向小康迈进。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 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 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 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niu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 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改革, 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 如果不改革开放, 不可能发展中国, 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共产党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niu届三 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第三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魏仁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硕果累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面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

1 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一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坚持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大胆探索,进行体制机制

2 的改革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完善。通过几轮的深化改革,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制度不断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起来。从经济上看,主要表现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从“国有国营体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从“国家定价、集中管理的价格体制”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从“指令性计划”到“以预期性和约束性为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从“平均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成果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

3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必然成果 40年的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体现之一: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从数据角度来看,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5974元,同比增长6.9%;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成为可能。体现之二: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以2017年数据

4 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达到7.3%。体现之三:党和国家将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目正在逐步减少,2017年全国计划100个左右贫困县申请退出。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体现之四: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农村、农业和农民,制定落实了很多惠农政策。先是免交农业税,免交公粮,后来又实行农村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新农保,低保,残疾人补贴,养老保险,政府的各种补贴内容繁多,从各个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了农民病有所医。实行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使农村无失学儿童。加强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青壮年学得一技之长,获得更多打工挣钱的本领和机会。国家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农民用电更安全,实现了不断电的希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行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农村孤寡老人都进了养老院,养老院建得漂亮,环境舒适,老人们起居生活有人负责,生病医疗全报销,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体现之五: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在穿着方面: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物资匮乏,供给不足,粮、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皆是凭票供应的紧缺经济时代,迎来了到处店铺林立,衣服布料品种不计其数,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由你尽兴挑选的新时代。在饮食方面:告别了吃粗、吃少、吃不饱的年代。农村改革

5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和农副产品迅速丰富起来。粮票、肉、油票、糖票等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食品物资品种繁多,农贸市场十分活跃,各类瓜果蔬菜、家禽海鲜,精米精面,带丝虾蟹,要啥有啥。三餐粮足早已是居民农民的现实,顿顿有肉已是千家万户寻常之事。在住房方面:告别了丫叉房、茅草房、冲墙土木结构房屋,告别了睡竹笆床、垫草席、点煤油、清油灯的时代。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变化。私人建房越来越多,新修的木房、砖混房、楼房在农村已成普遍,房内安有地砖、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潮流。床上席梦思床垫等设施新颖。油灯已成为历史。电灯、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电热毯、台灯、书柜、灯柜时尚。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电话、音响、饮水机、茶几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电脑,互联网迅速拉近了乡村群众与外界的交流。在农村、厨房告别了烧柴禾和烧煤的日子,电、燃气、太阳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冰箱,冰柜,电风扇,取暖炉,热水器,洗衣机等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自来水引进农户家,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在行路方面:告别了路又窄、又陡、又弯、又烂,没有货运和客运,人们出行大多靠步行,运输靠人背马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意志,很快成了民众的共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异常迅猛。铁路、公路、航空、轮船、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就连被西方工程专家视为铁路禁区的西藏,也修通了青藏铁路。在我们临沧边疆广大农村,通村、通组的公路全

6 部修通,许多村民直接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县乡村通了客运车,乡镇通客运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56%。8县(区)公路由土路变为二级柏油路面,乡镇公路实现柏油化,建制村实现通畅化,村内户外主干道路实现硬板化。公路网络密布,便捷的交通,促使各种车辆络绎不绝。货运更是方便,想多久将货运走,随时都可以办到。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临沧市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在现有市、县两个机场的基础上,还再建孟定、永德、凤庆等新机场,正在建设大理至临沧铁路,建设玉溪墨江至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链子桥至勐简高速公路,临沧至清水河铁路、临沧至芒市铁路、云县至南涧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同时并加大市、县、乡公路路面等级改造力度,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宏观调控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人民正欣逢有史以来最幸福的新时代。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力推进深化改革,狠抓各项改革工

7 作的落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交和理论创新

作者:Dr. li 发布时间:09-12-03 阅读:295 所属分类:中国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理论体系,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完善了国际合作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体系观、内外统筹观和外交价值观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今后几十年的中国外交,我们更需要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完整的理论体系,把握全局的总体外交,从而使内外战略共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一、改革开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正是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和国际体系进行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大发展的30年。中国外交根据国内外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乘势而上,抓住了内外机遇,实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大转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中国外交这30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因势利导,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政治上,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又积极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保证了改革开放不受外部干扰。经济上,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全面发展经贸关系,引进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同时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全上,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促进国家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台独”、“藏独”以及“疆独”等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外交灵活运用多种平台,在发展与各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中营造了全球打击分离势力的态势,稳定了台海两岸形势,反击了“藏独”势力的进攻,阻遏了“疆独”的发展势头。

(二)完善外交的战略布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自1979年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当时的120个上升到2008年的171个。中国不断提升对外交往,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中国还注重合理配置宝贵的外交资源,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布局。在过去30年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又相互影响。多边机制则将三者联系起来,将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合为整体。30年来,在这一战略布局下,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和战略对话关系,推动建立了一批多边对话机制,促进了次地区、地区和跨地区组织的发展,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合作。

(三)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承担更多国际义务。中国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从被国际体系排斥到接纳、承认乃至尊重的历程,逐步转变了关于国际规范和规则的外交理念,提高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对参与国际体系,尤其是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规范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与此同时,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国际体系中承担起自己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信守诺言,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获得世界的一致好评。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机制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10+3”和“10+1”的地区合作,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力求在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的基础上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而且,在许多全球热点问题上,如朝核危机、伊核危机、达尔富尔问题、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等,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尝试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华文明底蕴的理念、观念和发展模式。2005年,中国第一次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阐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为国际秩序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四)实现外交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在过去30年中,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进行,中国外交在理念、机制和手段等诸方面也经历着现代化的过程,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民主化和机制化方向发展。首先,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将认识世界形势、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提上日程。其次,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外交决策机制,特别是危机管理机制。过去30年中,中国外交决策实现了从单一决策向多层次综合性决策的转变,部门间加强协调构成了中国在新阶段外交决策的重要特色之一。再次,总体外交的框架基本成形,一是外交领域扩大,包括政府、政党、议会、民间等各方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领域;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布局和外交部的原则指导下,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配合和落实国家外交全局的前提下,推进了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地方外事工作。最后,中国外交正实现从“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过程。外交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增大,外交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企业、智库、民间团体乃至网民群体与外交部门的互动增加。政府外交、政党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公众外交、民间外交组成了中国的总体外交。

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在理论方面也实现了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正逐步形成和日益完善。相较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理论改变了自身身份认同,强调全方位地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相较于西方,中国外交理论强调利益与道德的平衡,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

(一)与时俱进的国际合作观。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合作也成了时代的重要主题。新形势要求中国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在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逐步把“斗争、战争和竞争”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和解、和平与和谐”的国际合作观。根据形势的变化,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国际格局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后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发展问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中国共产党概括为“时代主题”。以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强调:“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付。只有携起手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走多边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妥善应对。”正是源于这一认识,中国外交将求和平、谋发展、讲合作作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应共同携手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议题。

(二)利义均衡的国家利益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家利益观朝着利义均衡的方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待物质方面和精神价值方面的国家利益,以及对待自身国家利益与他国国家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等问题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界定了国家利益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邓小平多次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这种对国家利益的重新发现是对以前极“左”思潮的一种纠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也日趋全面和均衡。一方面,中国注重通过改革开放提高自身的物质能力,并将其当作中国国家利益的最为基础的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相当重视国家利益的价值层面,或者说国际正义问题。中国在政治上坚定地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而且,中国努力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的共同价值观初见成效。“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发展”等理念正在平衡和纠正“利益至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等观念和做法。

(三)积极主动的国际体系观。中国的国际体系观总体上从相互对立趋向共同合作,从相互排斥向相互兼容发展,为中国更为积极地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基本上是挑战当时的国际体系,此后进入了逐步参与和调整观念的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启动了自觉加入国际体系的过程,特别白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认识到国际体系的改变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新换旧的斗争。中国需要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体系,争取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协调、调节和制约与体系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共赢。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中国还同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大国共同努力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国际体系观。中国主张“逐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和秩序,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印度“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共同创造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巴西“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提倡各国应在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新兴大国群体在战略思维上的磨合可以上升为前进方向的共识,成为国际思想公共产品,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体系发展方向方面的思想主导权。

(四)全局视野的内外统筹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内外环境,这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在进入21世纪前,鉴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国的重心在于国内小康社会的建设,外交任务主要是在外部环境的保障方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利益的扩展,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体系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实践探索,中国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水平与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在世界经济中排序上升,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加,国内和国际因素日益交织在一起。这样,强调内外互动势必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因素和国内发展密切互动,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或外交为内政服务”注入新内涵。在此背景下,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确立内外统筹观标志着中国“世界观”质的转变,正在推动中国外交朝着更加全面和复合型方向发展。

(五)以人为本的外交价值观。随着中国企业和公民大量走出国门,依法维护中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已经变得日益迫切。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外事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外事为民的要求,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外事工作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依法维护华侨华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平等友好地对待各国人民。要尊重和顾及别国人民的合理利益和关切,随着国家实力增长适当增加对外援助,尤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在人权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存在明显的分歧。中国以人为本外交观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对中国的不实攻击,有效地以普世性语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价值观,务实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达成共识。中国的以人为本和联合国及部分国家所主张的人类安全观基本相符。中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外交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还有利于打破西方在外交价值观方面的主导权和解说权。

三、中国外交未来的基本矛盾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传统大国关系的变化和新兴大国的崛起,原有的国际体系架构已不足以容纳当前多极化发展的需要,除了表现为守成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之外,也表现为国际体系层面新一轮深刻的文化变革和对国际主流规范的争夺,而它是支撑传统权力结构的西方理念和规范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的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国际体系的互动不断深化,双向的影响日趋明显。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国际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力也更加深刻,世界因中国的发展而改变,而这又反过来对中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多元并存的国际文化环境。”经过30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外交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起点上,其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中国有形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利益边界扩大,与现存的外部结构——特别是制度、规范和文化等“软”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中国外交还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首先,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大,中国面临着如何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转化为现实的挑战,即如何实现从亦步亦趋到创造、从模仿和追随到创新的飞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改变观念,主动融入国际体系,但这种对国际体系的参与更多是一种单向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一种比较低层次和被动的行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和节奏尚不够统一和协调,融入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系的速度存在差异。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传统的主权和安全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这样,需要与时俱进地从新的角度对传统理念加以认识和阐释,才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边际效益呈下降趋势,约束和不利因素在上升。为了维护国家发展大局,中国外交理念必须实现向创造性地利用国际机制转变的过程。

其次,在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图景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大国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在转型的国际体系中明确自身身份和定位的挑战。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国际体系的设想和规划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大国对中国的借重和防范同时上升,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作用有了新的期待。中国与国际体系中各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边与双边相互交织的态势。在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合作在增强,协调在增多,但结构性矛盾也同时上升;在亚洲,中国正在成为地区合作和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需要深化与制度化;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面临加强群体性和机制性合作的历史机遇,也存在协调差异和整合关系的艰巨任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基础有所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的内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深化。

再次,中国在向全球性和成熟大国发展的历程中必须在外交上有效地确立和应对各种议题。今后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能否有效地应对重大议题将决定中国外交的成败。其一,中国首先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关系,全力维护中国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核心利益,促进国内的稳定与和谐,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其二,中国还要处理好传统安全问题。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地区)时常发生政局动荡、乃至冲突和战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非邻近国家(地区)的冲突和战争也对中国的安全形成直接和间接威胁。其三,全球性问题在中国外交议程中将会日益重要。中国不仅需要处理传统的国际安全和经济议题,而且还要应对诸如环境保护、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但是,国际社会仍缺少与全球治理宏大目标相适应的机制,形势发展需要在国际体系的范围内完善包括全球性和全球治理问题的机制。对于中国来说,这显然是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第四,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外交和内政问题之间的界线日趋重合,中国外交面临整合内外资源、理清和整合国内机制的挑战。随着全球化深入与中国日益开放,国际因素对国内问题的影响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中国外交的驱动力正从由内而外转向内外并举。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国内问题将成为外交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斗争形势更为复杂,斗争手段更为多样。与此同时,随着利益集团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外交决策过程的多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内协调必要性进一步加强,但难度也同步加大。

第五,在全球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中国外交在行为主体、服务对象及突发议题等方面都面临着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的挑战。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地位有所下降,全球公民社会以及各国内部的公民社会的发展速度惊人,并且两者之间的联动态势日趋明显,对各国政府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外交越来越具有全球和民间色彩。尤其是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力量弱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国际多边场合面临国外非政府组织网络越来越大的压力。以环境、防疫、救灾等问题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外交挑战增加,这些问题原属国家主权内部问题,但现在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特别是受到国际公民社会的关注,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中国今后改革开放的瓶颈口。

最后,中国在国际体系的价值观念重塑过程中面临发扬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及占居道德高地的挑战。随着国际体系的转型,各国都试图为新的国际体系的价值观念注入自身的理念。当前西方国家正大力倡导所谓“民主价值观外交”,强调所谓的西方式民主人权观念,使道义和价值观成为新的竞争重点。虽然中国的硬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国际体系中的组织资源不够,软实力比较落后,在价值观的争夺和国际舆论环境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如何总结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赋予国际体系以一定的中国元素,增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等,都是中国外交未来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五篇:对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心得体会

我国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是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我国农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部署,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学习三中全会《决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专栏,陆续刊登有关文章。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真学习三中全会《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伟大成就与历史贡献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发端于农村的改革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才有了后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和大发展。过去30年,我国农村主要推进了六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了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二是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和生产要素流通体制,逐渐形成市场化的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方式;三是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和推行村民自治,成功进行农村治理结构转型;四是改革农村税费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五是改革农村金融制度,不断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初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六是改革农民工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农民工进城的制度约束。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结束了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减少;农村产业结构迅速调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基础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城市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对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产生了引领作用。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需要农业、农村加快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农民要求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也需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给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已对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长带来了威胁。

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在6%以上,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更高,连续4年在7.7%以上。由此,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2.78∶1扩大到2007年的3.33∶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由于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资源在城乡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农民在上学、看病、养老和贫困救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性障碍,城乡户籍制度分割,就业市场不统一,在上学、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以及住房等方面,农民工与市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待遇;在土地市场方面,被征地农民很多得不到合理补偿,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难以获得公平待遇。

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农民生产生活贷款难。近年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农民贷款难有所缓解。但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覆盖范围小、进入限制多,农民贷款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既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也表现为资金供给不足,而资金供给不足又主要是由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当前,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是政策性金融严重缺位,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领域,合作性金融发育迟缓。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如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农村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另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落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新的形势和深层次矛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t企业文化体系研究下一篇:教案14课小英雄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