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

2023-05-14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年初以来,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实信用社资本金,降低信用社不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县农村信用社继续实施清贷盘活、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等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根据《关于印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

实施与考核细则的通知》(*银发[2004]279号)和《关于做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后续工作的通知》(*银办[2005]57号)的相关要求,对我县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的改革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专项央行票据认购后的基础工作进展情况

我们认购专项央行票据后,**万元呆账贷款和**万元历年挂账亏损共**万元被等额置换给人民银行。××县农村信用社受县人行委托对呆账贷款进行保全清收和处置。目前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两项认购后的基础工作。一是对专项票据所置换的呆账贷款进行了逐笔统计,列出了清单。据统计,**个基层社呆账贷款共**笔**万元。二是目前已把核定的数额将专项票据分解到了各法人信用社,并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了反映。下步我们将指导各法人社设立单独账户,记录处置委托呆账贷款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同时妥善完整保存所置换的原始档案,以及保全、处置、清收的原始记录。

二、降低不良贷款工作实施进展情况

(一)降低不良贷款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截至2005年3月底,不考虑置换因素,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其中逾期贷款**万元,呆滞贷款**万元,呆账贷款**万元。第一季度下降**万元,其中呆滞贷款下降**万元,逾期贷款下降**万元,分别完成计划数**万元、**万元和**万元的**、***和**。不良贷款占比为**,比计划数**多下降了**个百分点,较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降幅达**。考虑置换因素,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其中逾期贷款**万元,呆滞贷款**万元,呆账贷款**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较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降幅达**。

(二)第一季度降低不良贷款措施

1、抓住春节期间亲戚子女团聚、打工贷户携款返乡的时机和他们爱面子的心理,走村串户发送催收贷款通知书,同时动员其亲戚朋友或家人做贷户的思想工作,加大了催收力度。

2、于第一季度大张旗鼓地在全辖内展开了收贷百日竞赛活动,逐级分解目标到社到人。各社内外结合,灵活施策,多管齐下,多法并举,合力攻坚,使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各社充分利用信贷微机管理系统,每日对各个不良贷款户的贷款及结息情况进行查阅,由会计开出结息预算数据单,交信贷员通知贷户及时组织贷款本息回笼。

4、实行日报、旬报制度进行强化清收。每名信贷员每天上班前将昨天的收贷收息情况和遇到的难点、问题如实向社主任汇报,共同研究清欠方案;各社每旬把工作进度上报到联社业务科,并定出下旬计划,做到了天天有进度,旬旬有数字。

5、继续开展了贷款清收“十元工程”建设活动,消灭百元内贷款合同,不良贷款每笔每月清收一次,每次最少收十元钱,较好保全了债权时效。

(三)所置换的不良贷款情况

所置换的呆账贷款第一季度未盘活。下步我们拟加大对呆账贷款的盘活力度。一是把呆账贷款目标重新分解,落实到社到人,并开展清收呆账贷款竞赛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盘活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同政府做好汇报,依靠行政力量进行清收,要求资产管理部做好配合。三是定期考核,适时通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四是班子成员分片包社,深入清收第一线,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具体解决清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清收工作的稳步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五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贷款造成损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损失较大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六是组织专门力量对农村信用社历年贷款诉讼案件进行全面清理,对有资产、有经济来源的欠债户,加大追索力度,强力进行清收。

三、增资扩股实施进展情况和资本充足变化情况

(一)增资扩股计划完成情况

2005年第一季度,全县信用社共增资扩股**万元,其中自然人股**万元,全部为资格股,法人股**万元,分别完成计划**万元、*万元的**和**。考虑置换因素,资本充足率达到了**,比计划数*多完成了**个百分点。

截至2005年3月底,全县信用社股本金余额为**万元(不含入股省联社资金**万元),其中自然人股(含职工股)**万元、法人股**万元,分别占股本总额的**和***。在自然人股中,职工股为**万元,占股本总额的**;在这**万元的股本金中,均为资格股,其中自然人(含职工)资格股**万元,法人资格股**万元,分别占股本总额的**和**。在自然人资格股中,职工资格股为**万元,占股本总额的**。

最大单个法人股为**万元,占股本总额**万元的**,未超过股本总额的*;最大单个自然人股为*万元,占股本总额**万元的**,未超过比例(我县选择的是二级法人体制);自然人持股总额**万元,占总股本的**,高于总股本的**,其中,职工持股总额**万元,占总股本的**,低于股本总额**。

(二)第一季度增资扩股措施

2005年

元至二月份,全县信用社共退股**笔**元。针对股金不稳定的现状,我们一是拓宽了宣传面。我们在加强宣传过程中,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信息披露,既向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实体把入股的好处讲清、讲准、讲透,同时,也如实向入股者提示风险,让每个股民都熟悉股东的权利、义务及可能承担的风险,使社员“明明白白”入股。同时充分宣传农村信用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及同农村基金会的区别,打消入股群众的疑虑,从而调动起他们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及向农村信用社入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了资本金补充机制,使扩股工作达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如二月底考虑置换因素,我社的资本充足率仅为**,是全省六个达不到**的单位之一。为此,我们迅速启动资本金补充机制,通过广泛动员、改进服务等措施及时补充了股本金***万元,使得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考虑置换因素)。三是加大管理规范力度,规定对以存化股、以贷求股、以贷入股、花钱买股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予以查处,确保农信社增资扩股工作的合法合规,提高股本金来源的真实性,切实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资本充足率变化情况

2004年底,考虑置换因素,资本充足率为**。2005年3月底,考虑置换因素,通过第一季度增资扩股**万元、盘活不良贷款***万元,使资本充足率达到了**。

(四)下步增资扩股计划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动员、鼓励信用社内部员工积极入股,提高员工入股份额,从而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资。二是在保证社员所入股金不足以干涉和影响信用社管理和经营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动员辖内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联(私)营企业法人和农村种养大户等经济实体入股,改善目前信用社股金结构较单一的局面,充实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为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运用多策吸收投资股。四是继续加大股金规范力度。从而使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兑付央行票据的条件。

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展情况

我们初步建立了理事长、监事长、主任分设框架和约束制度,初步确定了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经营班子的职责,强化了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新的领导体制运作中,联社理事长主持理事会的工作,是法定代表人,任党支部书记,不参与业务经营,主要决策、定向、监督、引导和负责党建工作。联社主任全面负责全辖信用社的业务经营,组织实施工作方案,保证辖内信用社顺利开展业务。在具体操作中,理事会是农村信用社的决策机构,全面领导农村信用社工作,研究决定选举更换理事会,制定联社经营方针、业务经营计划,聘任和解聘联社主任、副主任等。理事长授权主任组织实施理事会各项经营决策,并负责主持社员代表大会,主持召集理事会会议;听取联社主任前阶段工作落实情况的报告及计划安排,提出工作建议;检查理事会议的实施情况,对联社业务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在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这一新体制下,联社主任根据理事会授权,依法大胆开展日常的经营管理,通过主任办公会行使章程规定的各项职权,主任不再分管信贷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贷款和费用列支有一票否决权,无一票通过权。主任通过召集主任办公会和社务会,提出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拟定发展规划、经营计划草案和财务预决算方案及提出人员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下步我们将以制度形式将三会以及对高管人员的审计、授权经营、信息制度等予以固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五、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一)完善激励机制

我们实行了“三定三联”为基准的“工效挂钩”分配方式,即外勤定收贷、收息目标,内勤定收储目标,社主任定收贷、收息、收储目标,一个中有三次完成比在**(含)以下的,免去社主任职务。工资联系目标,工资联系效益,取消了档案工资,以效益定收入,按贡献取报酬,每月考核兑现。此举形成了人人关心经营,人人参与经营的良好氛围,使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县**个独立核算单位中,有**个信用社盈余,盈余金额**万元,比上年同期多盈**万元。盈亏轧差后亏损**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万元,减幅**。

(二)完善风险控制和应急机制

通过对新发放贷款实行贷款风险责任制、赔偿制和AB制管理,规范了信贷员的经营行为,使信贷质量逐步得到提高。通过信贷管理预警程序的应用及双降活动的开展,遏制了不良贷款发生的源头。同时制定了《××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应急预案》,并成立了防范和化解信用社支付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处置支付风险值班和重大事项快速上报制度,有效防止了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内部核算、费用控制制度

对费用实行限额控制管理,按业务量、存贷款规模、管理区域大小等核定各社费用额,不得超支。同时在财务开支上,既坚持“一支笔”审批,又搞民主监督,对限额以上的开支集体研究,防止了虚假开支和“一支笔”下的腐败发生。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使信用社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第一季度综合费用率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各项财务支出为**万元,较上年同期少支出**万元。

(四)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由稽核科负责每季分项对联社业务、财务、会计、出纳、信贷、计划执行等内容,采取专项审计和全面审计相结合,现场检查稽核与非现场检查稽核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发出纠正事项通知书,令其限期纠正,反馈整改信息,从而达到了强化内部管理,杜绝违章违纪现象。

下步我们将健全信用社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简洁高效的运行机制,继续完善机构控制、岗位控制、程序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布局机构网点,撤并业务规模小、经营亏损的营业网点,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信息披露、内审等配套制度,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甘南旅游业发展历程

甘南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九五”期间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层次的认识,赋予有形的理念,逐步提升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重要地位,被公认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和新型支柱产业。

回顾甘南旅游业的进程,有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6年,这一阶段甘南的旅游处于自然发展和认识的萌芽时期,对发展旅游业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体现在工作和行动上,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断加强了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1992年成立了甘南州外事侨务旅游局,引起了全州上下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关注;第二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这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的结构的调整,甘南的旅游业扬起了风帆,进入了全面开放开发阶段,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将旅游业确定为甘南的五大优势资源,把旅游业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召开了三次全州旅游工作会议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带队赴四川、云南等地学习考察,总结经验,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编制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增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三阶段,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第四次全州旅游工作会议(即腊子口全州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州委、州政府为实施追赶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大调整,把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提出了甘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总体要求,并出台了《关于甘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实强化了州旅游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这一阶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州上下齐心合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甘南旅游业发展新的里程碑。第四阶段,即2005年9月至今,这一阶段甘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宣传促销成效显著,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产业地位日趋显著。

二、甘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全州上下齐心协力,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倾尽全力推产业,突出特色创品牌,全民参与促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旅游业已形成共识。2003年10月,在腊子口全州旅游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州委、州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了“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甘南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目标管理的工作新格局。四年多来,州县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增强了开拓创新的意识,加大了投入和开发建设力度。

与此同时,全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深入贯彻实施《关于全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意见》出台和《条例》审议通过以来,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意见》和《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增强了各级领导重视发展旅游经济的意识,把旅游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狠抓决策部署;“旅游经济”、“旅游兴州”、“一业兴、百业旺”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大办旅游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二是州上委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高起点、高水准并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甘南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各县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全部完成,《临潭县冶力关景区修建性详规》、《夏河县拉卜楞景区建设性详规》、《卓尼县洮河风情线及大峪沟景区修建性详规》、《迭部县腊子口景区建设性详规》、碌曲则岔石林、郎木寺、玛曲贡塞尔卡木道、合作南山-当周沟、卓尼大峪沟等景区的修建性详规也相继编制完成。目前,全州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性详规已基本编制完成。这些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规

,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可具体操作的蓝本。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增加扶持力度。2003年至2007年,州县市财政为旅游开发共投入资金1.24亿元;全州先后引进旅游开发项目21个,引进资金达3.654亿元;全州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共计101个,总投资约3.426亿元,建成和续建的旅游道路建设项目24条,总投资1.287亿

元。

(二)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好。2003年至2007年这五年,全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653.0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2亿元。五年三项指标年均增长20.21%、33.1%、48.37%。2004年实现了旅游业“一年迈大步”的奋斗目标,2006年实现了旅游业“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2007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88.82万人次,是2002年的2.3倍,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是2002年的6.77倍。五年来,旅游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带动了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宾馆178家,其中星级宾馆34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14家,一星级12家),旅游定点宾馆9家,其它非星级宾馆135家。现有国内旅游社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12300余人。二是促进了信息通讯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16处景区开通了移动电话。三是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合作、夏河、卓尼、迭部等县市开展了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工程,塑造和提升了旅游县城的新形象;临潭县在冶力关实施旅游小城镇的“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了旅游城镇的品牌形象。四是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各县市在近几年培育旅游产业过程中,把旅游开发与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剩余劳力和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宣传鼓励,典型示范,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措施,积极动员景区周围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脱贫致富,成效非常显著。截止2007年底,我州已有“农(牧)家乐”570家,已具规模的达240家,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景区乘马服务123家,每户年均收入1.24万元。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民间手工业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洮砚、根雕、牛羊头骨、金银饰品、藏族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旅游市场的开拓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州县市通过举办旅游艺术节,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制作旅游风光宣传片,与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众多主流媒体合作进行旅游宣传,积极组织旅游大篷车赴省内外进行市场促销,邀请大批旅行商、摄影家、作家、记者来甘南采风、踩线,在进入甘南境内的重要路口和旅游客源地设立大型旅游形象宣传牌,以及连续举办两届“锅庄舞大赛”和在2008年省“两会”期间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形式,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形象。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已成为全国知名节庆品牌,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临潭万人拔河比赛、正月祈愿大法会、娘乃节、毛兰木大法会等节庆活动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今年举办的“高空王子阿迪力横渡冶力关冶木河大峡谷”活动,影响广泛,达到了推介旅游精品、树立旅游新形象的目的。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推介工作,甘南旅游资源和甘南特色旅游逐步被外界了解和认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影响逐年扩大。

(四)行业管理日趋规范。一是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不断优化旅游环境。二是不断深化旅游行风评议工作和市场秩序大检查。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近五年共举办统计员、景区导游、服务员、部门经理等培训班28期,接受培训人员达2186人。四是严格执行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不断推进晋“a”工作。目前,全州有国家a级景区11处,其中aaaa级3处,aaa级1处,aa级7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座。为加强景区开发步伐和科学管理,分别成立了冶力关、腊子口、大峪沟、康多峡等风景管理局。五是出台了《甘肃省‘农(牧)家乐’地方标准》、《甘南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与纠察办法》、《甘南州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五)旅游产品渐趋多样化。围绕树立“九色甘南香巴拉”、“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人文甘南,风动、幡动、心动”等品牌形象,紧抓重点不动摇,不断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包装推出了十大王牌景点和十六个重点旅游景区。先后推出了“休闲甘南二日游与甘南全境七日游”、“甘南人游甘南”等多条精品线路以及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新品,散客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甘南的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宗教朝觐旅游、观光旅游向假日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临潭冶力关和卓尼大峪沟为中心的生态山水游,以夏河拉卜楞寺和碌曲郎木寺为中心的宗教朝觐游,以玛曲为中心的草原湿地游,以迭部腊子口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各项工作力度的加大,促进了甘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已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和旅游业界的广泛关注,各种美誉接踵而来。甘南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杂志评为“‘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三、甘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开发资金不足,资源总体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甘南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专项基金,分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旅游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许多景区的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已经开发建设的景区大都存在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等问题。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大州的地位不相适应。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开发欠缺,如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目前甘南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生产企业少,批量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缺乏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象唐卡、洮砚等价格既高又难以携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在旅游娱乐方面,只有单一的民族歌舞,而这样的民族歌舞,也有向“现代化”发展的倾向,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参与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旅游业缺乏现代营销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甘南已将旅游业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来培育,然而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资源进行种种规划和项目建设方面,整体缺乏营销意识,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甚少,不能有效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最终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尚不突出,游客的人均消费却偏低,高端游客比重较小,从游客的消费结构看,目前仍以观光性的经济型游客为主,高消费游客总量偏少,旅游消费水平较低。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仅为197元,比迪庆、丽江、九寨沟分别低517元、859元、820元。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消费水平的问题,实质上反映出甘南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服务质量、营销方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旅游产业创新不足,景点推介尚欠整合。总体看,甘南的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且结构松散,整体效益低。在多年的发展中,甘南创建了一些名牌,如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大峪沟、腊子口等。但是对创建旅游业名牌以及如何利用旅游名牌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从概念上和观念上的认识都还比较肤浅。各县市对旅游产品的推介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把自己拥有的景区景点逐一端出。单一的景点在某个区域内或许就像一颗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很难引起买家的兴趣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各县市各吹各打、各景点之间缺乏联系,有碍甘南整体旅游形象的确立。

四、甘南旅游业整合开发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在甘南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各县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制度障碍,防止条块分割,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各旅游区、景区、景点等应共同编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避免近距离旅游景区(点)的重复建设和旅游业的恶性竞争;政府应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正确分析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和开发环境等因素,区别开发条件,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次序,优化开发序列,进而走向整个区域旅游资源经济系统相对均衡发展。

(二)选准特色,构筑甘南旅游名牌。构筑甘南旅游名牌,必须突出资源特色,强调精品、名牌意识。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名牌,是旅游特色的升华。甘南旅游资源有许多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峡谷群,亚洲最大的天然草原,中国最美的湿地;拥有闻名遐尔的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东方小瑞士”之称的全国魅力名镇20强之一的郎木寺;有彪炳史册的革命历史遗址,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些旅游地的真正卖点和创建名牌的内核就是“世界之最”。所以,在创建旅游名牌产品时,必须找出具有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效应的核心特色,方能带动其附属特色,促进甘南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名牌旅游产品的背后应当是一个名牌旅游企业,创建甘南旅游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还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和管理。迈好创建甘南旅游名牌的关键性第一步,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方面走“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和“精品出绝品,精品促普品”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按照价值链的理念,同类旅游地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与其它旅游地的强势部分相结合,通过集聚整合产生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则可以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通过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产生倍增效应,提升合作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甘南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互补性的旅游资源可突出各自优势,通过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提升产品的内涵与品位,重构并延长旅游产品的价值链;相似性大的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市场共轭的特征,则可以强强联合,将各自的强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双方的市场份额,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推动共同市场的持续拓展。当然,由于合作各方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整合的过程中,各合作单元需要通过整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建立区域旅游资源利益分享机制,从而协调各方旅游经济利益的分配。

(四)坚持科教兴旅,人才共育,构建区域旅游网络。旅游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撑,各区域应该加强旅游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高赡远瞩地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多形式地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对旅游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和发展,积极吸引州内外各类旅游人才的流入,促进甘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是使区域旅游要素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流动,多方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从而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资源网络体系。所以,甘南应该重视和鼓励有关旅游的科研工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建立起各地方的信息交流制度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设集查询、检索、预订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信息。同时实现旅游统计、景区监测、旅行社管理、旅游人才信息等工作的自动化与网络化,真正实现管理的动态化和科学化。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地处市南郊,距市区23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00亩,其中,水浇地22000亩。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共有6484户28455人,是最大的乡镇。20xx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8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我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围绕“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原则,逐步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工作人员104人,其中:行政编制25人(其中党委、人大、政府在岗领导职数8名,另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2名。事业编制46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名,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9名,农村文化服务中心3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16名,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5名)。政策性安置33名(三支一扶6名;事业单位招考5名;进村进社5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10名;大学生村官12名)。

在机构设置上,我镇将镇机构具体划分为“四室五中心”,镇内设职能机构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调整事业单位5个,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自机构改革开始以来,我镇就把此次机构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镇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以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改革明显、人员调配合理。同时,将上级各项规定和镇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了《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内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㈡加强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变化和人员进退去留,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镇以稳定人心和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前期动员。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方针原则、实施步骤等给机关工作人员做了介绍,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改革。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心理状态等一系问题,实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切实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㈢规范站所结构,科学设置岗位。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设置同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的要求,对我镇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一是在内设机构上,采取综合设置,严格控制机构限额的办法进行整合重组,镇内设机构统一为“四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治理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核心职能,对乡镇事业站所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组建成立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将事业单位调整为“五中心”①撤销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市重坪管理委员会划归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组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将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的各项职能整合划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撤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④保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⑤将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自20xx年1月初开始,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区编委的具体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设置,认真实施了机构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地处市南郊,距市区23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00亩,其中,水浇地22000亩。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共有6484户28455人,是最大的乡镇。20xx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8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我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围绕“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原则,逐步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工作人员104人,其中:行政编制25人(其中党委、人大、政府在岗领导职数8名,另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2名。事业编制46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名,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9名,农村文化服务中心3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16名,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5名)。政策性安置33名(三支一扶6名;事业单位招考5名;进村进社5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10名;大学生村官12名)。

在机构设置上,我镇将镇机构具体划分为“四室五中心”,镇内设职能机构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调整事业单位5个,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自机构改革开始以来,我镇就把此次机构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镇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以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改革明显、人员调配合理。同时,将上级各项规定和镇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了《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内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㈡加强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变化和人员进退去留,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镇以稳定人心和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前期动员。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方针原则、实施步骤等给机关工作人员做了介绍,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改革。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心理状态等一系问题,实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口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切实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㈢规范站所结构,科学设置岗位。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设置同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的要求,对我镇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一是在内设机构上,采取综合设置,严格控制机构限额的办法进行整合重组,镇内设机构统一为“四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治理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核心职能,对乡镇事业站所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组建成立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将事业单位调整为“五中心”①撤销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市重坪管理委员会划归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组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将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的各项职能整合划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撤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④保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⑤将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

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其中各站所事业编制均按20%精减。 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坚持将机构改革与人事改革相结合,使二者同步进行。在具体工作中,我镇除按有关章程选举、任命的干部外,其余在编干部一律按新设置职数和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镇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单位法人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同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妥善制定了分流人员安置政策,采取国家政策内提前退休、转换岗位、统筹调剂等途径有效减小编制压力。

㈤实行定岗到人,合理

进行分配。对于政策性安置的33名新进人员,我镇结合各事业单位需求和新进人员专业与特长,客观合理的进行了人力资源整合,最大程度的优化了各事业单位的人员配置,如将农学专业的分配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的分配至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等,初步做到了“定岗到人”,为新进人员更好的发挥能力与作用提供了平台,也为下一步“定编到人”、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打好了基础。同时,我镇在机构改革之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全镇领导干部中实行包村包社制,全镇在编的71名干部都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片区,具体协调指导处理村中事务,在此基础上,全镇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1、我镇属于最大的乡镇,各项工作任务较兄弟乡镇繁多,但是近年来,由于我镇工作人员频繁被上级单位借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各部门工作的开展。

2、按照区上的编制的分配方式,乡镇一级均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做法,然而我镇人口密集,工作任务重,但在乡镇编制数上却与一些人口较少的乡镇基本相同,人员紧缺的状况尤为严重。

六、意见和建议

1、为更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促进政府职能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缓解我镇人员紧张的局面,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已借调出人员的编制问题,减少我镇在编不在岗的人员数量,保证各部门工作正常开展。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0831221508电气2高佳男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已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誉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其在实践领域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新政策的推行在一定范围内遭遇困境,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调查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字】:农村、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增长幅度、政府、经济发展 正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

报销标准:采用起付线、超过起付线部分分段支付、最高限额额封顶的办法,每人每年累计最高给付限额为¥15000.00元,具体标准为:

1、500元及以下,不予报销;

2、501元至5000元部分报销20%;

3、5001元至10000元部分报销30%;

4、10001元至20000元部分报销40%;20001元以上部分报销50%。在一个结算内有效住院费用达到¥40000.00元以上,并且由于大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者,还可申请大病救助。

报销方法:病人出院时,需开住院发票及住院期间病人费用汇总清单;随带病历,本人身份证,合作医疗证,转院证明,各种跌伤、撞伤还需村(或学校)证明,

一般每月5日、15日、25日报销,如有特殊也可随时报销。特殊病种门诊报销时,除以上有关材料外,医院必须出具医疗证明单。全年可多次报销,累加支付。

其次,我们针对我国现行医疗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我国农村现行医疗保障现状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

(二)对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从公共选择理论的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相关行动主体分为三方利益集团,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政策目标群体——农民群众,从三方利益集团的各自利益出发分析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执行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中央政府:从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发展可以看出,事实上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中央政府投入的绝对值是一直在增加的。从建国初期的完全依靠集体经济和土地为基础的家庭保障,到后来集体经济瓦解以后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个进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能够重新构建起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农村医疗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性,理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供给的责任,也只有政府主导的提供方式最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的价值。但是中央政府承担的众多社会管理责任中,农村医疗保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大量社会公共事务涌现,其解决都需要财政力量的支持,在政府财政并不宽裕的约束条件下,用于社会保障的资源是比较

有限的。为解决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问题,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能力,2002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在实践运行领域,与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相比,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投入显得刚性不足[4]。尽管政府资金从无到有,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占有了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更大的比例,但以现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大病重病的医疗支出对家庭收入而言,政府在有限的财政约束的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资源投入依然是不够的。

2.地方政府:自198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后,财政经费逐级下方给省县乡各级政府自行支配,90年代初,乡政府成为了“分灶吃饭”的一级独立财政,卫生经费也划拨到乡政府直接管理。但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基层政府财力很弱,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基层政府财政吃紧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维持基本的机构运作都出现困难,根本没有财力投入农村医疗保障。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有财政支付能力的政府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而使财力更多的倾注于其他领域,缺乏法律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和监督管理措施往往使地方政府忽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在试点推行的阶段,上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下达硬性指标的方式还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5],在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拨款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为前提,而地方政府资金到位以农民个人缴费提前到位为条件的筹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克服谁也不愿先出资的“囚徒困境”,可能会以“垫资”方式“套取”中央财政资金[6],使“民心工程”在运行中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钓鱼工程”,严重影响新型合作医疗的质量和公共政策信誉。但在监督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利益在短期内并不会遭受损失,甚至可能会因虚高的参合率而获得更多收益。

3.农民个体: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医疗保障匮乏的时期对其的需求是强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样是建立在农民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之上,建立在他们对该项制度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的比较之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

现在采取的是中央、地方、农民三方各承担1/3的方式,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体出资也作为一种可行的筹资渠道,尽管农民的出资数额在绝对值上并不算高,但它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支出中的比例并不低,医疗支出不仅是每个农民甚至可以说是每个生命个体健康发展必需的,但对农民而言医疗消费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消费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7],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要农民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期支付,是部分农民不会接受的选择。农民是一个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着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合作医疗能够报销60%~100%的医药费用,然而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4194万人次13.94亿元的医药报销费用占筹资总额的46.14%,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实际的报销比例与期望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衡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8]。再有,在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合作医疗基金被挪用、贪污的现象,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是一种新的尝试,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未能及时制定并有效的得以执行,使得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心存疑虑,缺乏信任,担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平、公正、持久、高效和方便的问题,担心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预期的风险较大不能超越甚至抵减预期付出成本的情况下,农民的参合热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最后,对于我们所调查的我国农村现行医疗保障运行中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给出建议以有助于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20世纪以来,社会调查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在ABCD

ABCD访谈者自始自终都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表现

A比较适用于对某些公共场所或某些公共活动中人们行为和表现的观察

A方法和其他抽样方法相比,在样本数相同时其抽样误差较大

A是从总体住那个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A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A是指用一组数值直接表示出同一类事物的量的变化的变量。 A属于定性变量。

B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分类法。 B是社会调查较为高级的任务 C常用于个人生活史调查研究。

C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C是调查研究成功的首要条件。 EXCEL的最大优势ABC

EXCEL是A中用于统计的一种软件。 SPSS即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包A SPSS是什么AD A

按照调查报告的A大致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等。

按照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描述式调查报告论说式调查报告合一式调查报告等A

按照实验环境不同实验法可以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B

B

比较相对指标(%)=某空间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类指标数值*100%A

比率相对指标=总体数值/总体中一部分数值B 编码的主要任务是ABC

辩证分析法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A

C

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AD的指标对概念所做的说明。 常见的预测方法包括ACD 常用的辩证分析法有哪些ABD

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中所有个体之间的同质性B 抽样和抽样调查是一回事儿B 抽样是一种调查方法B 抽样推断的特点包括哪些ACD

处理好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关系调查者要尽量获取调查者的信息B 处理好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调查者要做到BC 从形式上看调查报告一般只采用文字的形式表达B 从形式上看量表的类型包括BCD

D

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哪些ABCD 调查报告的结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B 调查报告的结尾有哪几种类型ABCDE 调查报告的特点ABCD

调查报告的提纲应包括哪些ABC 调查报告的主题来源ABCD

调查报告的主题一定与调查研究的主题一致B

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原则的ABCD 调查方案已经确定便不得做任何改动B 调查问卷中封面信应包括的内容ABCD

调查研究的选题一般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条件决定B

调查研究无法作出科学回答就不能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A

调查研究依时序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B 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务是ABCD 动态相对指标计算公式为D

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有ABCD 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一般有ABCD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要从哪些方面着手ABD 多阶段抽样的劣势是抽样误差较大A

多阶段抽样的优势是抽样误差较小B

N

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观察是以BC为指导的。 发展水平是指动态数列中B

F

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包括ABCD

非结构式访谈不易受访谈者自身的影响因此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B 非结构式访谈因实施方式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类ACD 非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有ABCD 分类抽样的特点包括ABCD 封闭式问答的方式ABCD 封闭型问答的缺点是AB

封面信越长越好力图把调查的目的主要内容等说细致B 副标题一般采用B标题。

G

概括的说任何社会都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BCD 概率抽样又称ABC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大体分为以下阶段ABCD 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理性认识和互相交流形成的B 个案调查是一种定量研究B 个别访谈的实施环节ABCD 个别访谈法的缺点ABC 个别访谈法的优点ABC

根据D的不同,观察法可以恩威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类。 构建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有AB 观察法的显著特点ABCD 观察法的优点ABCD

观察法无疑是提供AC的感性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ABCD 观察记录包括哪些工作ABCD

观察误差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消除也不可能减小B 观察现场的确定应主要考虑哪些条件ABCD

观点的形成要符合如下哪些要求ABCD

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一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B 国外将社会调查概念内涵界定为B方法

J

极差计算公式为A

极差是指一个数列中两个极值之差A

集体访谈的实施程序ABC 集体访谈的优点BCD

集体访谈后期总结的主要工作包括ABCD

计划完成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计划完成率(%)=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A

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哪些方法ABC

检验效度的方法因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多种类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AB提出的分类方法AB

检验效度的方法因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多种类目前普遍认同的方法将效度分为ABC

简单随机抽样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简单易行是概率抽样的理想类型因此无局限B

结构式访谈法的局限性ABCD 结构式访谈和A相类似。

结构式观察的缺点是C

结构相对指标公式是C

界定概念的方式AC

近代社会调查研究在B开始最早。

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是为调查而调查与社会实际问题无关B 具体每一个社会调查研究究竟应当选择多大规模的样本主要取决于ABCD

卷头指导与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前B

K

可行性研究常用方法有ABC 课题调查报告的特点是ABCD

L

累积量表的前身是C 累积量表是B最先使用的。

理论分析仅以定性分析为必要前提B 逻辑证明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BCD

M

某人经常无精打采这是一个因变量其原因是身体不好而身体不好又又缺乏锻炼和疾病侵袭两方面原因其中C在这里就是一个中间变量。 某人经常无精打采这是一个因变量其原因是身体不好而身体不好又又缺乏锻炼和疾病侵袭两方面原因其中身体不好在这里就是一个D

目前多数实验属于B

目前我国图书馆仍普遍采用卡片式目录大致有ABCD

判断抽样合理或优良的标准是ABC

前测是进行实验激发之前对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与控制组)所作的测量A

Q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现象的指标属猪/另一有联系现象的指标数值A 请选出社会测量的要件ABCD 请选择假设的陈述方式ABD 区间估计的步骤ACD

R

人工文献检索主要借助如下哪些工具AB

S

筛选调查资料应把握的原则ABCDE 设计总加量表的步骤ABCD

社会测量中信度和效度关系的表现方式有ABC

社会调查的四个阶段是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全过程B 社会调查的主要调查方法为ABCD

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E

社会调查调查研究的最基本对象是现实社会A

社会调查关注的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B

社会调查和任务应当是在BCD的范围内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并且随着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条件和能力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提高这种认识。

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认识活动A

社会调查研究按照A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ABCDE 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ABCD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包括ABCD

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有特有的ABCD 社会调查研究一般程序包括ABCD

社会调查研究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有独特的ABD

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AB的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A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中所运用的变量值与数学中的变量值有所不同可以用C来表示

社会调查研究资料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调查研究质量的高低A

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E 实地观察适用于B类型的调查研究。 实施集体访谈应注意哪些ABCD 实验法的基本要素包含ABCD 实验法的缺点ABD 实验法的实施程序ABD 实验法的特点ABCDE 实验法的优点ABC

实验过程的控制包括哪些方面BC

实验者除了应具备各类调查研究所共同要求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一定的C

实验者是试验调查的ACD

史蒂文斯将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几个层次ABCD 使用SPSS进行他ON国际分析的步骤大致有哪些ABCDE 斯托弗所研制的ABCD等已成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社会统计调查研究的模式。

搜集文献要求有ABCD

算数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A

所谓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检验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设计A 探索性研究的方法有ABC

T

提高实验的外在效度,主要就是必须保证所选取实验对象的代表性

A

提高实验的信度还应注意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和精确度问题A 统计表的优点在于ABCD

统计表是以B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统计学时构建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B 统计预测的基本原则包括BC

W

文化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属于B

文献的定量分析方法被称为真正的文献分析可以取代定性分析B 文献定量分析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大致有ABCD 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ABC

文献法的缺点有ABCD 文献法的特征有。ABC 文献筛选是应当注意哪些ABCD 文献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ABD

文字资料的整理可以划分为几个步骤BCD 问卷法的实施步骤ABCD 问卷法的适用性在于AB 问卷法的主要缺点ABC 问卷法的主要特点ABCDE 问卷法的主要优点ABCD 问卷设计的原则ABCD 问卷中问题的基本类型ABCD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包括几种基本类型BCD 无控制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较强而且简便易行因此最为常用B

X

下列哪些不是资料整理的原则D 下列哪些方法属于间接调查方法AB 下列哪些方法属于直接调查方法ACD 下列哪些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单位ABCD

下列哪些是访谈者培训要经过的步骤ABCD 下列哪些是探索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ABCD 下列哪些是资料整理的原则ABCD 下列哪些说法属于观察法的缺点D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观察误差的产生ABC 下列哪些属于命题ABCD

下列哪种抽样方法不是等距抽样CD 下列哪种抽样方法是等距抽样AB

下述,哪些不属于综合评价分析的基本原则D 下述,那个方法不是预测的方法B

下述哪项不是调查报告的特点A 下述哪些不是人工文献检索工具CD 下述那些不是定性分析的任务B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充分条B

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下述那些于这种可靠性无关BC 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是指AD

Y

一般访谈的实践不宜过长以B小时为宜

一般来说C观察比较简便易行、真实性和可靠性高。 一般来说第一手文献比第二手文献的信度高B

一般依照调查对象的不同,将学术调查报告分为ABD 一份调查问卷应该包括哪些部分ABCD

一个概念越抽象它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也就越难把握A

依照具体实施方法的不同多因素实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D 以下哪些是调查研究选题要考虑的角度ABCD 以下哪些是实验法准备阶段的工作ACD 以下哪些是真实性审查的方法ABCD 以下哪些属于20世纪文献的新特点ABCD 因素分析包括哪些AB 印刷文献的记录方法有BCD 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的条件ABC 与普查相比较,抽样调查的优点有ABCD

语义差异量表最初由A在研究中使用。

预测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准确描述和A的基础上的。 运用系统分析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ABCD

Z

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客观性研究应当做到ABC 在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ABCD

在关于历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能否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也应进入我们的视野A

在记录单位确定和编码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定量分析最重要的分析环节了分析的方法有ABCD

在确定观察现场所考虑哪些条件中哪个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C 在设计统计图时应遵守的要求有哪些ABCD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探索性研究是可有可无的B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怎样选择测量层次取决于测量的目的和测量对象的特征A

在选择测量层次时要注意ABCD

在整理资料时,要尽可能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资料,组合资料,尽量避免按照陈旧的思路考虑问题,更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老路A

在制作统计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ABCD

在中国,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研究在D开始发展。 造成抽样无力的原因是样本规模与ABCD不匹配ABC 造成调查研究与调查报告主题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ABCD 摘取信息的步骤有ABCD

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成败B

整群抽样和其他抽样方法相比在样本数相同时其抽样误差较大

A

正标题一般采用A标题。 咨询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窄B

资料处理阶段工作主要有整理分析资料和C 资料的汇编可以按ABCD的要求进行。

资料分析包含以下哪些内容ABD

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A所有有关的材料收集需尽量完整,逻辑顺序排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够反映事物的全貌。

上一篇:城乡发展调查报告下一篇:社会实践城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