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4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6次行政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捆绑状态,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以保证改革的理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 体制捆绑 法律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6次以精简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虽然每次改革的背景、原则、目标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共性、发现问题,为今后继续深入改革找准突围方向。

以机构改革为主线贯穿改革历程,政府职能尚未真正转变

机构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组织主线。1998年前的3次改革以人员机构调整为主,未能走出精简再膨胀怪圈,这是因为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1978年国务院机构为76个,截至1981年已膨胀至100个,1982年改革减至61个。然而此次改革未能照顾到经济领域改革的需要,只局限于机构及人员精简方面,至1984年又膨胀至65个,到1986年底继续膨胀达72个。于是再度精简机构成为1988年国务院改革的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后国务院机构由72个减为66个。但由于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制约了行政机构改革的效果和力度,改革只能在原来体制内徘徊不能有所突破。机构改革再一次陷入精简膨胀怪圈,至1993年改革前已膨胀至86个。1998年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已基本建立,迫切需要行政机构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及服务,同时社会机体不断壮大,使得政府职能替代的缺乏局面不会经常出现,因此1998年以后的改革效果显著。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减幅为27%,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比例最高的一次。这次改革的也没有出现较以往明显的反弹现象,行政机构的设置在2003年、2008年的改革基本上保持不变(见图1),这表明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在此之前的行政机构改革更多地表现为机构本身、技术层面的变革,2003年以后的行政机构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结构层面上的变化。

行政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正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权力边界,机构改革才会取得真正成效,政府才能在既定轨道上正确地做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从改革任务看1988年既已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但至2008年改革仍然在强调“健全政府职能体系”进行机构改革,变相地表明以往机构改革我们所走的弯路,机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仍然没有完成,政府职能尚未真正完成转变。而且在目前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精简人员仍然占据了主要的事务重心,如河南省政府目前的10项改革中,机构改革仍有99个县市人员超编,占6成左右,目前仍在进行“三定”工作(定编、定岗、定人)工作。前4次改革每次都带有机构精简的机械化操作痕迹,2005年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十六字方针”则意味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已从组织起点迈向逻辑起点,政府逐步从经济管理领域中退出,更多地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责,向建立服务型政府方向挺进。

体制捆绑的适应性改革,而非从行政管理自身规律出发设计改革

中国改革遵循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原则,从而使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后者进退两难而两者又日益不相适应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就提上了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有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和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

八届一次人大会议明确提出“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此后历次改革都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目标。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职能转变,但由于中国刚性体制一时难以扭转,政府无法从市场中全身而退,因此适应经济发展曾一度作为改革目标而存在。此外实际处于停滞状态的政治体制改革只能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来逐步实现。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实践证明延误政治体制改革、不回到解决原来体制的总病根上来,由政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事实上行政体制改革已处于体制捆绑状态,一方面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肩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任。因此这种被动的适应改革性质,使得改革方案很少从行政管理体制自身规律出发进行设计。

行政管理自身有许多规律或内在要求,如系统性要求、权责一致的要求、比例原则的要求、政府结构的要求、管理幅度和层次的要求、预决算管理的要求等。这些内在要求在改革中是不容忽视的,行政体制改革不能仅限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还要研究政府行政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行政体制的设计上体现行政管理相对独立的内在要求,力求行政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运行机制的最优化。

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回应参与

如果经济发展显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来自社会,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改革则显示了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中国政府改革基本上是中央设计好方案后中央政府先进行改革,经过论证、试点后,统一部署在地方全面铺开,即“设计方案-试点-全面铺开”模式。它需要中央政府的权威推动才能顺利展开,以保证整个改革过程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最后推动,改革只是局部、实验性的。这就需要改革的大环境,即中央统一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样才有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的可能。

然而中央政府在推动改革过程中,实际上垄断了行政改革制度供给的权力,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中总体处于被动执行地位,其改革制度供给主体地位及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改革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客观上忽略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导致地方政府在改革中被动执行中央方案,更多注重短期成果而忽略长期效果。这种模式难免会成为突击式的运动战,改革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将进行的地方机构改革纳入整个改革战略之中,实现从各自为阵的战役性改革向系统衔接的战略性改革转变。同时,改革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使改革过程更加民主和科学,改革方案更加理性,制定程序更加公开透明,改革过程更具开放性,反映社会利益诉求、降低改革试错代价。总之,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与社会自下而上地表达诉求相结合,这样才可能使得改革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推行并最大限度地反映基层民意。

行政体制改革突围方向——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朝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正确方向前进,然而并不是政府职能转变了,机构及人员就会自然减少,就不会再膨胀,它需要一种外在、稳定的制约机制控制机构发展。此外政府主导的改革路径靠政策推行、并通过上传下达的传统行政方式达到改革目的,难以树立改革权威,降低改革可预见性,改革成果难以保存,影响了对改革决策的信服与遵守。这种反复的改革不仅使改革成果难保,同时对于迈向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的,成效是极其微弱的。它更像是行政机构的自我演练,与法治无关。而西方行政机构改革则非常重视行政组织立法工作及机构改革程序的完善,力求稳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管进行了这么多次,但每次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法律保障,难免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成果也难以被保障和延续。通过加强立法,尤其是完善行政组织法等行政实体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度构建,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中国行政组织法非常薄弱,而且关于行政组织的实体制度严重欠缺,诸如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度、行政主体制度等行政实体制度的构建都将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行政实体制度,确保在法律框架内改革将有利于改革目标的順利实现。此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长期而又反复的行为决定了构建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亦同等重要。行政程序法作为行政法体系的核心,是规范政府权力的基本法,但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单项立法模式,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始终没有出台。2008年湖南省政府出台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是中国首部系统规范行政程序的地方规章,被称为“行政机关‘作茧自缚’式的革命”,意义深远。它是一部填补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空白的地方立法。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及行政实体制度的建设,确保改革过程的理性,才能走出怪圈,减少改革代价,使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在法治的框架内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8(12).

2、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EB/OL].新华网,2008-03-14.

3、郭宝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之商榷[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改革已经渗透在了教育业的方方面面,中职学校也不例外。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似,中职学校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也采用了一些与传统教育观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教学改革背景的不断形成与深入,沿袭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教学目标。文章以电工电子教学为例,提出了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教育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以培养更多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教学改革背景;中职电工电子;策略研究

作者:郝洁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我将丘吉尔的名言时刻牢记脑中: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从不畏缩,从不后悔;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从不满足,从不停步。我总在想,如果能够通过《南方日报》的改扩版实践,在激烈的报业竞争和舆论引导工作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为我国党委机关报的发展壮大闯出一条新路,困难算得了什么,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杨兴峰

2004年10月23日,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南方日报》将迎来创刊55周年的日子。社庆前夕,总编辑杨兴锋荣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令《南方日报》喜上添喜。

社庆书画展筹备小组约请杨总写一幅字。他抚纸挥毫:临风极目。

“临风极目”,是《南方日报》办报理念“高度决定影响力”的艺术表达,也是杨兴锋矢志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的生动写照。

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开启党报改革的新天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倡导者,中国党报新一轮改革的先锋人物之一。

2002年8月6日,发行量连续16年雄踞全国省级党报之首的《南方日报》在这天以全新面貌崭露中国报坛,在党报中第一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黄金报型,打造华南地区的权威政经大报,《中国记者》年度分析文章称: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不与一般大众化报纸争娱乐新闻、市井新闻方面的短长,而是把政经主流新闻做好做强,影响主流、高端读者,从而巩固和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发动这一场引起同仁深刻思考的改革的领军人物杨兴锋很自信。

早在2002年初,春节一过,杨兴锋就和社长范以锦商议,并负责具体谋划这次改革。

党报过去由于办报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很难走向市场。多年来,扎根在改革开放热土里的《南方日报》,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气之先,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版探索,奠定了观念、体制、人才的基础和品牌的影响力。

当总编辑的接力棒落到杨兴锋手上时,责任感、使命感驱使着他传承好这改革和发展之薪火,开辟省委机关报的新天。处在新闻竞争激烈的广东报业市场,杨兴锋对省委机关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2002 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传媒广告、发行方面的保护期只有5年,如果不紧紧抓住契机、提高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省委机关报就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改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创新求变的运动。

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杨兴锋和同事们把《南方日报》定位为一份“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突出党报特色、广东特色,紧扣主流话题、时代主题,使改版后的《南方日报》更专业、更广东、更市场、更权威。

这张报纸在改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杨兴锋喜欢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变化。“以前我们很容易简单地把政策法规搬到报纸版面上去,一个普通读者怎么会对它有阅读兴趣呢?”现在,每逢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时,《南方日报》都会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款拎出来,作详尽的政策法规解读,叫人看来津津有味。

改版以来,《南方日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新老读者普遍表示接受,广告客户也更加认可,发行量稳中有升。

《南方日报》的成功改版,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南方日报》改版一周年的情况总结上亲笔批示,鼓励《南方日报》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亲临《南方日报》考察,并对《南方日报》做了长篇批示,认为《南方日报》配合省委中心工作“功不可没,应该记一大功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报是个大课题,“《南方日报》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切,极大地鼓舞着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领头人杨兴锋,也进一步促进了《南方日报》的改版。两年之中,三度改版,在一些党报面临发行、广告下滑困难的情况下,《南方日报》逆市飘红。

那么,什么叫做“高度决定影响力”?杨兴峰认为,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那么,广告、信息和品牌的经营就要靠“影响力”。“影响力”并不等同于“注意力”。在西方也是一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就需要我们对“注意力”重新进行界定,重新进行筛选和整合。

——只有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高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出自己权威的声音,才能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和主导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只有在报业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态势下,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自身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占据高端读者市场,树立权威,建立公信,才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

——只有在保持相当规模的市场占有量的同时,有意识地抓住管理层、经营者和专业人士这些各阶层、各行业的“意见领袖”,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只有在摒弃低俗内容的同时摒弃低端的广告,才能吸引高端的广告客户,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高层次与广告信息的高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国内来说,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

这样下去,《南方日报》就能真正地成为舆论市场上的强势媒体,吸引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的“注意力”,不断积累、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

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改革,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声音。

引爆这场全新的党报改革,杨兴锋从一开始就充分预计到了其中的困难。

这样的全面改版,比创办一张新的报纸要难得多。旧的办报观念的桎梏,旧的办报体制的影响,旧的运作模式的障碍,都给全面改版带来了种种的困难。

两年多过去了,《南方日报》终于闯过来了。这次全新改版,从新闻的角度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重新包装;从精神内核的角度讲,是对党报办报理念的全新定位;从组织运营的角度讲,是对现代报业制度建设和营销组织的大胆探索。

《南方日报》编辑部从15个处级部门合并成6大中心,版面结构、采编部门对位更准确;成立运营委员会,采编、广告、发行联动更高效;建章立制,采前会、考核机制等11项规定促进整合营销的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杨兴锋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从担任总编辑的那一天起,杨兴锋从来没有在晚上12时以前睡过觉。他因为一个重大策划殚精竭虑十几天而闹上了高血压,因为长期伏案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因为每当杨兴锋出现的时候,永远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过去每天下午开一次编前会,现在改成上午开一次采前会、晚上开一次编前会。只要他在“家”,每天上午都会亲自主持采前会,晚上只要新华社稿件库没关机,他的电脑就会一直开着,每逢重大报道他总是守在夜班室,与同事们一起商量稿件处理和版面安排。去年2月非典期间,他为了策划一篇重大报道,连续奋战19个小时,仅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之后,他又带队下乡采访去了。

用《南方日报》的改版实践为中国党报的发展壮大探索经验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对《南方日报》的改版有一番精辟的见解:改版后的《南方日报》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报纸现代转型的大门。

从这个视角看,杨兴锋就是推开这扇大门的先行者。

的确,杨兴锋不仅引领着《南方日报》的同事,而且鼓舞着国内党报同行,近两年前来《南方日报》考察的兄弟报社络绎不绝。

2003年8月1日,《中华新闻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阐述《南方日报》改版带来的启示:《南方日报》的经验,特别是以全新思路抓好主流新闻,以权威优势打造政经媒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使党报成了真正的强势媒体。

杨兴锋把自己在采前会上的评报整理成文,加上相关编辑记者的体会文章和报社的规章制度,结集出版《高度决定影响力》一书,业界给予极高的评价。

杨兴锋说:“如果说《南方日报》有一点成功的经验,那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南方日报》一家的,衷心希望它对促进我国党报发展有所裨益。”

杨兴峰:曾在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任干事、报道员6年,1974年到1978 年任海南农垦局宣传处报道员。1978年到1982年进入暨南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到1998年历任《南方日报》社记者、副主任、主任、海南记者站站长、编委、社委、副总编。1998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2001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二届广东新闻“金梭奖”,1998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999年获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2004年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虚拟诊断实验室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内外的网络医学诊断教学的发展,虚拟环境已经出现,例如南京莱医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医学虚拟仿真系统等。如何利用网络虚拟医学诊断环境开展新形式下的教学,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对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进行了概念、系统和优缺点方面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目前有关医学的虚拟诊断环境的研究并不多,而国内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虚拟诊断教学体系,本文的讨论是其探索性研究的开始,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网络虚拟环境; 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思路

医学诊断是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基础性理论知识到临床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但受目前医学院校可用于诊断教学的资源限制,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甚至把这部分内容推到了临床教学。诸多因素促使医学教育工作者寻找更为适宜的教学途径,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基于互联网络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网络化虚拟诊断教学环境进行医学诊断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开展人机对话,发展互动式教学,成为解决目前医学临床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诊断技能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剖析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形式,并提出了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国内基于网络的医学虚拟诊断环境的教学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概述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源于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是集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简单说就是实验室教学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是虚拟实验室的进一步应用,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医学诊断的虚拟环境,学生通过网络终端进入虚拟环境,可以展开各种虚拟化的医学诊断实验,摆脱真实实验室的束缚,通过网络平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提高临床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主要途径。

网络医学诊断虚拟环境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虚拟化应用系统,硬件方面主要指搭建网络平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交换机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虚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虚拟客户程序及界面子系统、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和用户管理子系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是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的数据基础,病人病例数据通过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将病人的症状、阳性体征、检查化验结果映像到用户端虚拟环境的虚拟病人,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对特定的虚拟病人展开诊断,服务器端通过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完成相应虚拟教学计划安排和过程实施,并通过考核对学生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过程进行评估和智能化总结。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采用虚拟化技术摆脱真实诊断实验室的束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丰富了诊断教学的内容。传统的医学诊断以诊断实验平台为依托,受硬件资源限制,其实现的诊断内容少、可实践的病例简单,只能完成病人的简单的血压、听诊等简单内科检查。采用虚拟技术则可以虚拟各种诊疗设备和检查,并以病例库为依托,可以自由扩充诊疗内容。(2)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需要硬件诊疗设备的投入,降低投入成本。诊断的虚拟化不需要消耗真实的材料和器材,降低运行成本。(3)网络平台学生自由接入,基于强大的服务器引擎可以提供足够容量的同时在线诊断实验需求,降低其资源需求。(4)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避免了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潜在威胁。(5)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实验内容可以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定制,学习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主安排。(6)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作为诊断教学的辅助或主要教学形式,将诊断的环境和过程仿真,并融合了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提供了较好的亲临其境的体验性、交换性和趣味性。(7)以病人的病例库为网络虚拟诊断的数据基础,通过病例库的扩充和更新可以实现较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虚拟化医学诊断的环境和过程,受虚拟技术和3D技术等的制约,以及控制逻辑和医学设备的难以实现性影响,不能实现全场景、全过程、全设备的虚拟。(2)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可以开发和利用带有传感功能的传感设备,使实验者产生类似真实的触觉、视觉、听觉等信息,但目前相应传感设备的研发还只是在起步阶段难以实现应用,这也是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不可能代替真实诊疗的原因。(3)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但网络的不限时、不限空间、不限内容等,其学习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学习效果难以控制,如何实现教学考核也是重要问题。

二 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

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医学教育投入的重点。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对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医学诊断教学的有效补充。如何开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作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1 找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定位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其目标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医学诊断教学的虚拟化,其初衷是解决传统医学诊断教学在资源方面的限制,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是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应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和职能,片面夸大或过度依赖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都是错误的。

2 合理制定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内容

传统医学诊断教学立足于基础,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则可以摆脱真实世界束缚,但不是无限制、无规律地随意制定教学内容。在摆正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定位的基础上,要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需要合理地组织病例库,科学规划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减少传统医学诊断教学中的重复内容;注重诊断内容的网络化虚拟的可实现性,避免不可实现内容;依据诊断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难度过大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负面情绪。

3 多角度综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是一个诊断的虚拟化网络环境,也是一个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要实现其多角度综合利用,如可以作为传统诊断教学的实验前体验场所,使学生能提前预习诊断实验目标、内容,预知实验过程,并产生实验预期;可以作为文字性诊断内容的验证性场所;也可以作为多媒体教学中心的演示化教学案例等等。

4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诊断教学监管和考核

基于网络环境的以自我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式,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学监管和考核。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一种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松散型教学模式,学生登陆平台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都难以控制,如何实现监管和考核成为主要问题。现代化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系统大多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记录用户登陆时间、时长,并可追逐其访问内容而实现一定的监管,通过例如相应的在线考核实现简单的考核。但其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性较差,如何实现其监管和考核应受到重视,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制定内容的课下学习与课上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5 实现与其它教学形式的融合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基于大型网络课程的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微课程等。每种理念或模式都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都有其各自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来设计和组织,在相应设计中如何实现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与教师采用教学形式的融合,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可在教学中录制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微课程等。

6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实现由传统的医学诊断到广义诊断教学的创新。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作为医学专业化课程的基础课立足于诊断基础,真正的临床技能则需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基于基础诊断进一步学习,导致传统诊断教学枯燥。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内容的易于扩展的优势进行创新,构建广义诊断教学,使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包含基础诊断也包括医院真实的临床诊断的虚拟情境和虚拟全过程。其次实现课程与时俱进的创新。诊断是一个经验积累和知识沉淀的过程,在过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同样需引入吸纳新鲜事物为我所用,实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玥,邹文远,李胜. 在信息化诊断模式下对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2).

[2]张伟,张雁容. 对医学院校构建虚拟实验室的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19).

[3]赵靖霞,李育,杨根金,等. 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意义[J].医药教育, 2012, 2(21).

[4]石新丽,唐飞羽,孙梦雯,等. 虚拟实验室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6).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出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改变教学尴尬的境遇。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这份文件的出台给各所高职院校的改革提出了思路、方向和改革的目标,从而使各高职院校的改革更加深入。

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开始探索专业改革,把专业建设与市场经济、市场需求、未来趋势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大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份量。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思政课在这场改革中不应该落后,直面思政课教学中的空洞无力等现状,使思政课教学走出更宽阔的境地。

二、思政课教学的任务及现状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思政课的这些任务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碰撞。随着网络的普及,又加快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曾几何时,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大学生中间流行看韩剧、穿韩式时装;又在不经意中发现大学生觉得圣诞节比元旦节更有浪漫气息,而像中秋节、端午节在大学生看来只是年长人过的节日;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自我、独立、自由,把一些中国传统道德视为思想保守……。我们不能完全视这些变化是庸俗腐朽的,但我们必须重视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宣传讲解。我们要努力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提高他们辨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看清社会发展方向,在当今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国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任务艰巨,但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认为: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着没劲。思政课教学中确实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无聊、老生常谈,比如修养课部分内容讲的都是热爱祖国、社会公德等,这些内容他们从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了。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比如毛邓三课理论性强,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环境有些差距。还有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空洞、虚无缥缈。比如修养课中集体主义,与现实生活中某些人钻空子、贪小便宜有差别。这些主客观因素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有点尴尬,思政课教学必须有所改革。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探讨

1、思政课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得“高素质”是包括思想、知识、行为、能力各个方面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高素质,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高素质(既高技能)服务。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面,知识和能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社会进步、和谐发展需要思想、行为的高素质作保证。火药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但我们不需要充满火药味的战争;网络是知识文明的成果,但我们不需要一个肮脏污浊的网络。当今世界的知识犯罪更说明我们需要思想和行为的高素质。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过分追求某节课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是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怎样让学生真、信、懂。所以思政课应恰当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

2、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环节,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认为要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样式。

(1)创设、模拟情景教学。在《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法律部分中,法律条文的讲解是枯燥的,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法律条文。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开设模拟法庭情景教学。利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最开始的程序入手,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法律,到模拟法庭辩论,最后结案。教师针对情景教学情况做总结、指正。学生的亲身参与比教师的枯燥讲解更有效果,是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2)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有俗语: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个观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可能不一定正确。实地考察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实际,激起内心的共鸣。比如,讲祖国山河的壮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大部分学生长期呆在学校,过三点一线的生活,少数学生有机会接触外界大自然。在学生头脑里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有一些小山坡小树林的样子。对于很多自然景观都是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图片了解的。一次集体登山,从山顶俯视,学生自己用相机记录美丽的自然会让很多学生难忘。学生跟随城市环卫部门,可以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城市垃圾的泛滥,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避免了照本宣科。

(3)采访座谈实践教学。采访名人,了解名人的所思所想,利用名人的榜样作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3、重视辩论的力量。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教师的话是神圣,缺乏怀疑精神,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力量很薄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用到理论课教学时,辩论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对理论知识的充实。充分利用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总结、学会思考、学会自信、学会知识。比如在人生价值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去争辩怎样的人生更有价值,让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人生。

4、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相长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这种交流是朋友式的交流,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交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彼此工作应该联系起来,而不能是两块儿孤立的进行。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前线,更容易得到学生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脱离学生工作实际单独进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联系起来,把学生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搞好课堂教学,处理好学生工作,还可以共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本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 陈丽. 关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07年第02期

[4] 刘绍斌. 探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之路.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年第12期

[5] 王继辉.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09期

上一篇:异步教学法论文下一篇: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