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认知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学习认知范文

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第二篇:《认知实习》学习心得

PS:本学期我们开设了《认知实习》课,这门学科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也都有较强的联系,且都是实际操作方面的指示。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从理论出发到实践中去,所以在本学期暨电路分析刚学完之际,紧接着来一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子电路的任职,而且还及时、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两周的课程设计,先不说其他,就天气而言,确实很艰苦。受天气的影响,个人感觉芜湖这边闷热多雨。人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很迟钝的,简言之,就是很难静坐下来动脑子做事。天气本身炎热,故在上机仿真时,真是艰熬(尽管有空调),但是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切实追求,终于做完了课程设计。

在这次课程兼职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管脚对应,我就弄了很长时间,先是对应错误,这直接导致了我无法很顺利地仿真电路,然后查找了资料,请教老师,终于在查到了问题所在,逐步检查完成后最后终于仿真电路图成功了。但在仿真执行时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我同样是查找找了一遍管脚的设置,确认原理图,封装图,原件图没有问题后,但电路图却始终设计不出来,实在没办法。只能全部删除,重新来过。在此,我深表遗憾! 因为最终我也没有在那次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尽管后来设计成功了。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巩固了先前学的电路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令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希望今后类似这样课程设计、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能更多些! 对个人而言自学Altium Designer程序已经有小半个学期了,但是感觉没有学到真正的操作方式。但是近几个课时的课程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及电路图的设计,并且感觉这是一种乐趣,开始喜欢这门课程了。

然而,我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也学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电路设计中恰当不过了,因为一个小小的编号就可以使你的整个的仿真电路无法进行,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出错误所在,只好老老实实的从新进行设计工作。所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际操作性更强,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难学好这门课程。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并且让自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自身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细心严谨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且希望通过这次的实践操作可以让我更好地学习电路设计

第三篇: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感觉进行研究起源于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他指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它为知觉和其它复杂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感觉和知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人只有通过感觉和知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他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一切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如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对于这个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物所作出的反应与行为,都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这个事件的看法,然后决定自己该如何去做。这一点,终极表现为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需要我们人对不同境遇进行合理认知,避免情绪化的错误认知,是一个主观能动极强的过程。

与动物只有感觉而无知觉不同,人类拥有自我意志,这意味着认知的过程不是像并非像行为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通过训练,促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与巩固的,而是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是认知的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不过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者接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的心理结构。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会经过感觉登记进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的,在学习者对于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会经历一个选择阶段。个体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这个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个体也会不断的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

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两条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原则。即认为如果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在进行学习的时侯,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如果不成功,则会导致结构的失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的时候,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就随着发 生了。第二,迁移原则。新的认知结构始终会受到以往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即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对此,生活出现的心理大多是由人们对于这个世界、这个事件偏颇的认识造成的,需要通过矫正认知来予以治疗。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觉,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与无用的。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把生活的主要任务归结为社会任务,它最需要的是合作而非竞争。阿德勒描述了三种生活任务:工作、友谊和爱。后来的阿德勒派学者又描述了在阿德勒著作中暗含的第

四、五种:自身任务和精神任务。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自卑感、发展不完善的社会趣旨、以及过分夸大的、非合作性的个人优越感的需求。

阿德勒把心理治疗定义为唤醒咨询者先天具有的社会趣旨。他把咨询者的困境解释为一种挫折而非病态,这种挫折来自于个体赋予了生活错误的意义。他力图鼓励咨询者采取一种更有用的、更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是通过考察咨客的成长过程及他以往的选择来实现的。对咨询者的家庭构成、家庭氛围、家庭的价值观及早年的生活经历也要加以探究,以便理解为何某一个体会执着于这样的生活目标。

鲁道夫·德瑞克斯把阿德勒派的心理治疗分为以下四步:(1)建立治疗关系;(2)考察咨询者的生活方式;(3)向咨询者本人解释考察的结果;(4)帮助咨询者改变某些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以使咨客与社会更为融洽,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上述提法虽然富有启发意义,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解释可能出现在治疗的每个阶段和每一步骤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需要不断的努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对新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且,从最初的访谈开始就可以鼓励咨询者重新确定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

当然,同其它心理疗法一样,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工作,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一件是将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这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正确积极的认知路漫漫其修远兮,生活的道路上处处都会藏有危险,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

第四篇:如何正确认知职责学习心得

1. 从课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至少阐述三点?

1.内部供应链用到职责管理上有创意. 2.部门冲突、职责真空尽管难以避免。课程给出了可资参考的做法。下游“客户”表达期望,上游“供应商”确定期望,可使“客户”期望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诚如,我们首先要识别顾客需求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样。 3.静态的职责描述和动态的企业发展是一对难以调适的矛盾。但通过企业层面和当事人两个层面共同努力,是一种积极的方法,只是落地有些难。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

2. 通过课程的学习,哪些方面可以与实际业务工作结合?下一步您将如何行动?

我觉得任何管理工具一定得基于企业的现实条件来运用才能发挥效能。职责管理方面借鉴内部供应链方式,可以适当缓解职责上下游的冲突,值得尝试。避免静态职责描述不适应动态的企业发展也是好的工作思路。关键是要充分识别企业的现实条件和组织文化氛围。具体运用时要学会权衡,两利同权取其重、两弊同权取其轻,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3. 您感觉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不错

第五篇: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讲稿

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举例:怎么才能使一堂课的内容易学易记呢?二三天前你所学的知识,到下星期乃至到明年你能记得住吗?要掌握的知识之间有些什么不同呢?你是用哪些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将要介绍的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认知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计划、集中注意力、设置目标、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抓住重点以及构建知识的意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二、简单的认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二次大战之前,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

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 S—R 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

2、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3、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

4、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三、观点及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首创的,它的兴起比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兴起还早了一年。铁钦纳最早称它为完形主义,所以后来许多人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

1、代表人物:马克斯·惠特海默、沃尔夫冈·苛勒、库特·考夫卡

2、接竹竿实验格式塔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建立在其对猿猴学习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苛勒于 1913 年至 1917 年用黑猩猩作了一系列试验,较典型的有接竹竿实验。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然而,黑猩猩思考一会,突然将两根棒子向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旦领悟了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地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末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如下图所示)。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直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直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直觉的组织律。

3、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

永久的部分。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4.顿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5.顿悟说及对尝试错误说的批判顿悟学习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6.创造性思维 7.格式塔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苛勒指出:“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的联结。”这个完形是与新的情景相对应的,反映了情景中各事物的联系与关系。

认知目的说

1、代表人物:爱德华.托尔曼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认知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

2、托尔曼学习实验(1)位置学习

托尔曼的实验之一所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被置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结果如右图所示。

托尔曼于 1930 年设计并进行了白鼠高架迷津方位实验。在这种迷津中设置了白鼠通向食物箱的长短不等的三条通道(见图 3-3)

首先让白鼠在迷津内经过探索,熟悉这三条通道,然后将白鼠放进起点箱内,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发现,白鼠首先选择通向食物距离最短的通道 1,当通道在 A 处堵塞时,它们便在通道 2 和通道 3 中选择了较短的通道 2;而通道 2 必经的 B 处也被堵塞时,它们才不得不选择较漫长的通道 3 。

(2)潜在学习一个迷津学习实验:

三组白鼠 A、达到目的地给予食物强化 B、始终没有食物强化 C、前 10 天没有强化物,第 11 天开始有强化物。结果:如下图所示结论:B 组和 C 组的白鼠在没有得到强化时同样学会了迷津,只是在没有强化物时,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在外显行为中。这种学习过程被托尔曼称为“潜在学习”。

3、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有目的的托尔曼认为动物学习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获得食物。他不同意桑代克等人认为学习是盲目的观点。动物在迷津中的试误行为是受目标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他认为学习就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个体关于目标的观念。个体通过对当前的刺激情境的观察和已有的过去经验而建立起对目标的期望。(2)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他必须认知这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所以,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托尔曼用“符号”代表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认知。)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所谓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这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总之,目的和认知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两个重要中介变量,所以称他的学习理论为认知—目的说。

4、对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评价(1)托尔曼重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重视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强调认知、目的、期望等在学习中的最用,是个进步,应给予肯定。(2)托尔曼理论中的一些术语,如“认知地图”没有明确地界定;对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也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区分因而是机械注意的,这使得他的理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合理的体系。

归因理论:

1、代表人物:弗里茨.海德和韦纳弗里茨·海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韦纳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兴趣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2、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一)海德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认为通过分析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可预言人们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行动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研究表明,

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二)韦纳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饥、渴、性等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 2.从产生不用结果(成败)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即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对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制性对不可控制)。据此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用这三成分可构成 8 种不同原因成分的分类组合。从这里可以找出归因与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规律。韦纳发现原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等等。 3.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由于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变化中发现

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故而被称为发现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在内容向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他对人类认知表征的理论解释,其二是他在发现学习论中的结构理念。

图 2 天平实验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 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 9 挂上 2 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 2 上挂 9 个小环;在钩子 3 上挂 6 个小环;或在钩子 6 上挂 3 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像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像,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

3、发现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而建构的学习理论。因此,在一般教学原理上,也称发现学习论为发现教学法(或启发式教学法)。优点:(1)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记忆。(2)学生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升。(3)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靠外在奖罚去维持其动机与兴趣。

(4)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缺点:(1)发现教学法的使用,必先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学生必先具有相当的先备知识与先备技能,否则将无从主动从事发现学习。(2)发现学习法下的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遭遇疑难求助教师却又不得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致减低了求知的动机。(3)由于团体中各个儿童智力与经验不同,率先发现原则的智优者,往往对思想较为缓慢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为对后者将来的学习形成不利影响。(4)采用发现教学时,一般采用团体讨论方式。团体讨论时间常常被能言善道的少数学生所占据,其他学生或因无机会发言,或因无能力发言,均无法获得学习效益。但如教师建议采用轮流发言方式,又难免对不善于说话的学生构成压力。 第三节:认知同化理论

1、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1)有意义学习

实质: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类型:表征学习:符号与符号所代表事物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等值关系。概念学习:掌握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命题学习:获得由句子表达的、有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2)认知同化过程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实质上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其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不同,划分了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观念时,新旧观念(或知识)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或称为下位关系。这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新的学习要在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就产生“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而只是并列关系,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和包摄性最广的、最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解释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与新知识类似或相邻近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通过比较提高可辨别性,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解释性组织者: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分辨性。

第四节:信息加工理论:

1、代表人物:罗伯特·加涅加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

2、加涅的学习观学习结果分类与学习过程加涅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促进人智慧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加涅将学习条件进一步划分为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具备的一个内部环境,而外部条件则是教学提供的一个外部环境,当所需要的学习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并作用于学习者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时,学习者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这时学习发生了。

(一)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先确定学生要习得哪些能力。加涅提出了以下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1)理智技能理智技能是指能使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们是学校中最基本、最

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在认知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中,认知策略起执行控制的作用,对下列几方面起调节作用:①注意哪些特征;②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③如何从事问题解决过程;④怎样才有利于迁移。由此可见,要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思维者,认知策略作为教育目标是很重要的。 (3)言语信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递各种:言语信息。学生一般是通过听和看习得的。言语信息与理智技能密切相关,但又不是同一回事。例如,学生通过讲述某件事,把要传递的信息表述出来了,这就表明他已具有言语信息的能力。 (4)动作技能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另一种能力是动作技能。这是种大家熟悉的能力,如幼儿穿衣、吃饭;小学生写字、爬梯、打球等。但我们不能把动作技能看作只是小学生的目标,在职业技术教育科目中,有许多动手操作的程序,也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 (5)态度态度是一种影响和调节一个人行动的内部状态,也是-种学习的结果。一般把它归入情感领域。

(二)关于学习过程的解释(1)信息加工模式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存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 0.25~2 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以后它再次被编码,这里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只保持 2.5~3 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了内部的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等编码,信心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是长久的,而后来回忆不起来是因为“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2)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成了八个阶段。从学习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如图所示)。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以被分解成八个阶段,方框上面是该阶段的名称,方框里面是在该阶段学生内部的主要学习过程。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一环接一环,形成一个链索;与此相应的学习阶段把这些内部过程与构成教学的外部事件联系起来了。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①动机阶段学生的学习是受动机推动的。加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必须关注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学生有了这种动机,他的行动都会指向这一目的,并会因达到目的而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这种动机反应了人类要操纵、支配和掌握环境的自然倾向。形成动机或期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预备阶段。②领会阶段注意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暂时的内部状态,或被称为心理定势。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许多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声音的高低、手势动作和其他各种方法。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加涅所讲的选择性知觉,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选择性知觉,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必须是可以被分化或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做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③习得阶段严格说来,只有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习过程才真正开始。习得阶段涉及

到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④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后,即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⑤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⑥概括阶段所说的概括,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的迁移。学生学习某件事情时经历的情境越多,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⑦作业阶段作业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习的内容。对有些学生说来,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获得反馈。⑧反馈阶段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时,教师需给以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示: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另外,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用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比较研究

一、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关于学习观的区别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再刺激的反应,而不是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在许多技能训练、作业操作、行为矫正中有明显的作用,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程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内部各流派讨论的范围

讨论有机体全域的学习

讨论学生的学习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二、格式塔-顿悟与桑代克-试误的区别:苛勒通过发现,黑猩猩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用试误的方法逐步学会如何拿到香蕉,而往往是突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它蹲在那里,观察情境,然后表现出对问题情

境的突然领悟,把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拿到香蕉;或者把两根竹竿接在一起得到香蕉。苛勒把黑猩猩的这种表现称为“顿悟”。苛勒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对顿悟进行了解释,认为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而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黑猩猩蹲在那里观察的时候,是经历一个知觉重组的过程,完成了知觉重组,就使它突然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到目的物途径(工具)或条件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迅速的学习。它们是先能领悟问题情境,然后才有解决行为,所以,可以称其为原始的智慧的成就。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对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联结说提出了批评,认为桑代克实验设置的问题情境不明确,因而导致试误学习。在格式塔学派看来,试误的渐进学习过程,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系列小的、部分的顿悟。苛勒认为,重要的是要使学习者一下子看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所有必要的因素,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有可能把它们组织成一个适当的完形。在试误实验中,动物无法看到这些因素,只好通过经验(试误)来发现,由此,动物知觉重组必然是逐渐形成的。因此,顿悟学习与试误学习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只不过是两种实验设计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三、托尔曼和桑代克学习观的区别托尔曼认为动物学习是有目的的,他不同意桑代克等人认为学习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托尔曼认为,根据潜在学习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学习并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S-R”的联结,有机体在没有在没有受到强化时已经发生了学习,因此,“S-R”不是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结果形成情景的“认知地图”。动物在迷津中的试误行为是受目标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他认为学习就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个体关于目标的观念。个体通过对当前的刺激情境的观察和已有的过去经验而建立起对目标的期望。

四、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格式塔的“完形”的区别布鲁纳与格式塔学习理论都主张,学习不是简单的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

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结构。所不同的是,在学习的结果上,布鲁纳用“认知结构”这一概念取代了格式塔的“完形”,从实质来看,“认知结构”和“完形”是一致的,都是指反映外界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种模式,但是,格式塔提出的“完形”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含糊的,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指的是科学知识的类别编码系统,该系统的构成是明确清晰的。在学习过程上,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完形”的形成机制是人脑先天具有的组织与趋向整体的作用;布鲁纳认为这是认为人具有分类的能力,可以通过“类目化活动”即分类活动将事物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同样,布鲁纳关于学习过程内部信息加工活动的界定也更为具体明确。[20]

五、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的区别[21] 在奥苏贝尔看来,接受学习欲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容易理解。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融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有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换言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因此,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什么不同。如下图所示: 学生自布鲁纳:主发现→知识

消化或内融进原有认知结构,使原有认知结构在量→化→上或质上得到提升

教师呈奥苏贝尔:现

知识

消化或→内化→

融进原有认知结构,使原有认知结构在量上或质上得到提升

五、应用研究

案例:达伦在学校的一天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达伦的母亲问他:“你在学校一天都是怎么过的?”达伦耸了耸肩,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让我想想。”“你学会了什么?”他父亲问。“没有多少东西。”达伦回答。没有多少东西!真的吗!让我们来看几个达伦在学校一天中的生活片段,看看事实上他到底学了什么东西。在数学课上,达伦正在学习乘法表中数字 9 的运算。他发现有些乘法运算容易学习些,因为他能把这种运算与他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9×2=18 就像是 9+9,而 9×5=45 则可通过连加数字 5 得到。其他的如 9×4=36 和 9×8=72 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他无法把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数字知识联系起来,卡福雷拉(Caffarella)小姐发现达伦和他的一些同学遇到了困难,她教给学生在做乘法表中 9 的运算时的两个小窍门: 1. 结果中的第一个数字是 9 的被乘数减 1,如 9×6,结果中的第一个数字就是 6-1 即 5. 2. 结果中的第二个数字与第一个数字相加等于 9。因为 5 加 4 等于 9,所以 9×6 的结果就是 54. 有了这两个小窍门,达伦发现了九九乘法表的规律,并把这个表正确地记了下来。在地理课上,卡福雷拉小姐描述了去年夏天在希腊的旅行。她拿着一张巴特农神庙的明信片,向学生解释说这个建筑全部是由大理石建成。达伦坐在教室的后面,明信片看的不是特别清楚,他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与他们家曾经有过的相似的由大理石造成的建筑物,惊叹古希腊人是如何把它们粘在一起的。在体育课上,达伦的班级练习踢足球,达伦以前从没踢过足球,他刚开始用脚移动和控制球的动作显得笨拙而不熟练。他的老师仔细观察了他的脚部动作,当他能够正确地用脚做动作的时候表扬他。最后达伦终于能够成功地控球并传给其他同学。在下艺术课上,达论的班级学习如何用纸做面具。他的朋友卡拉在面具眼睛下部的孔上

放了一个用纸做的褶皱填充物,粘上几张纸覆盖好并弄出形状来,给面具做了一个很大的鼻子。思考:达伦从课上都学到了什么?从他身上能看出那些学习规律?从不同角度观察达伦的学习

(一)认知加工的角度我们通过以下两个小例子来说明认知加工所起的作用。一是达伦把 9×2=18 与 9+9=19 以及 9×5=45 与计算多个 5 相加联系起来。二是老师通过对九九乘法表的一个规律的描述,从而帮助达伦记住了一些更困难的结果,如 9× 8=72.这两个例子说明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规律:(1)如果人们能够把新信息与他们已有的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学习就会更容易;(2)如果人们能够把几个新的信息片段与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联系起来,那么,学习就会更容易。启发:作为老师,我们关注学生的认知加工的特点是及其有益的。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们想要学生学习什么,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这些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的角度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地理课上,卡福雷拉(Caffarella)小姐描述了去年夏天在希腊的旅行。她拿着一张巴特农神庙的明信片,向学生解释说这个建筑全部是由大理石建成。达伦坐在教室的后面,明信片看的不是特别清楚,他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与他们家曾经有过的相似的由大理石造成的建筑物,惊叹古希腊人是如何把它们粘在一起的。达伦把新信息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再举一个简单的有意义学习的例子:学习下面两串字母知道能完全记住它们 NGBACEITDSY

ANHONESTBOY 毫无疑问第二串字母更容易学习,因为你可以把它与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an honest boy”。

有些学生学习时用到了有意义学习的方法:借助已有知识去解释新信息。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一些。而另外的一些学生采用机械学习,不断地自我重复,却没有真正思考过它们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东西。显然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成功的机会就要小一些。启示:(1)当学生采用机械学习时,老师不能责怪他们。因为学生经常被要求一字一句地背诵一些知识,而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大部分的考试是考察学生对事实材料和规律的掌握,而不是考察学生把这些事实和规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或与先前学过的课程联系起来的能力。(2)当学生不能在新信息与已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时,他们不自觉地就采取了机械学习的策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课堂教学的材料与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来促进他们的有意义学习。比如,可以把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经历联系起来,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的观察和经验联系起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音乐感悟范文下一篇:一封情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