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风民俗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家乡的民风民俗范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

(第一课时)

吉水小学

王勇华

目标要求:

1.知识: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知道它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乡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也给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2.能力: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有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课前师生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搜集嘉兴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活动,搜集的最好是本土化的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嘉兴民风

师: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春秋时地跨吴越,历史书上称“吴头越尾”。有吴“辞让”与越“勤俭”。西汉以后,嘉兴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又深受佛教影响,上述“辞让”、“勤俭”的传统不断传承,而吴越尚勇好斗之风已不复存在。北宋末,北宋皇室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嘉兴,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自宋代起,嘉兴民“风淳秀”。嘉兴传统的优良风气主要是: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出示:民“风淳秀”, 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

知道这16个字的意思吗?(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

一、游戏引入新课

1: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同桌相对而坐,嘴角往上翘,抿嘴笑——露出8颗牙——露出4颗牙——露出2颗牙。(学生按要求做)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8颗牙齿时笑容甜甜的,看到大家长得很齐整的牙齿,让我想起了嘉兴的一个有趣的习俗。嘉兴人对怎样处理孩子掉下来的乳牙很有讲究,你们知道吗?怎么丢的?(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为什么这么做呢?(生: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多有趣的说法,这个习俗寄予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2、小结引入

师:像这样的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其中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嘉兴千奇百怪的民风民俗也是特别有趣,王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了嘉兴的民风民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出示课题)

二、了解嘉兴日常民风民俗

1、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选择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2、随机请学生交流

1)、关于饮食的民风民俗——体会美好愿望 学生交流

如:立夏吃“麦芽搨饼”, 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就是“烧野米饭”。冬至崇尚进补,吃赤豆糯米饭、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农村在冬至前后腌鱼肉、青菜、雪里蕻等,准备过年。冬至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

孩子满月染红蛋送给亲戚、朋友、邻居吃。过生日吃水煮鸡蛋、长寿面、吃碗糖烧蛋。

吃印花糕,嘉兴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小孩庆满月、造房上梁都要把糯、粳米粉蒸熟,用做糕的模子印制图案各异的糖糕或有馅心的糕。糕模种类、形状不一,有寿桃、元宝、满龙(盘龙)、双鱼、如意、暗八仙、三牲等,还有用“寿”、“福”、“四季平安”、“黄金万两”等字配图的。如给长辈做寿,制做寿糕、寿桃;小孩满月,外婆家上门庆贺送上满龙糕,四周放上“福禄寿喜”糕,名曰“龙风呈样”。各种吉祥图案都甚具艺术意趣。(出示各种花样形状的花糕)

师:(请学生取出课桌肚中的花糕品尝)随机向几位学生提问:什么味道?吃着甜甜的印花糕,同学们,我们嘉兴人希望什么是甜的?期盼什么是甜的?

师:善良的嘉兴人衷心希望亲人朋友、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越过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健康,透过这些有趣的民风民俗表达了嘉兴人最美好的祝愿。板书: 美好祝愿

2)、关于灯的民风民俗——体会智慧结晶

A、海宁硖石灯彩

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制作工艺独特,精巧秀丽。海宁硖石灯彩始于唐朝,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硖石灯彩的针刺工艺要求整齐匀称,用力轻重得当,只要有一针不合格,就会全部报废。这盏“品字亭”的灯彩共刺了300多万个孔。亭外有1000多盏流水灯勾勒灯形轮廓,亭子里面还有90多盏小灯。(出示“品字亭”的灯彩)

师:看到这盏灯彩,同学们都发出啧啧赞叹声,你在赞叹什么?(指名几人回答)你想对制灯的工匠说什么?这海宁硖石灯彩是我们嘉兴独有的民俗,而且每一盏灯彩就是一件(艺术品),难怪有“秀慧工巧”的赞誉。

B、平湖西瓜灯

堪称中国一绝,华夏一奇。刻瓜制灯的民风民俗在嘉兴平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每逢仲夏和中秋,平湖还举办“西瓜灯艺术节”。(出示西瓜灯,观看各类雕刻的花纹)

2 师:看到这别开生面、精制动人的西瓜灯,你最想做什么?(指名几人回答) C、其他民俗灯

嘉兴有趣的灯还有结合杂技、舞蹈动作表演颇为壮观的海盐滚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的桐乡濮院迎灯;嘉善视为吉利“走马灯”; 嘉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时寄托心愿的“荷花灯”。

师: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体现嘉兴民风民俗的灯呀,同学们你们的眼前看到的仅仅是一盏盏漂亮的灯吗?(看到了嘉兴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这有声有色、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活动蕴含着嘉兴人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们的智慧结晶。板书:智慧结晶 3)、关于庆祝娱乐的民风民俗——体会文化交流

(当学生说到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去盐官观海潮)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当涌潮来临时,只见宽阔的江面上白浪翻滚,波涛汹涌,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忽然激起高六七米高的巨浪,形成一道白色水墙,呼啸着排山倒海夺路西去。同学们看到这壮观的一幕,任何人都心有感触,你们看孙中山留下了“猛进如潮”的题字;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七绝*观潮》(引读这首诗);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不朽的篇章;摄影师们捕捉了一个个惊涛骇浪的瞬间;画家们把这天下奇观收入长长的画卷之中;还有人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歌曲。同学们,这还仅仅是观潮吗?这是什么?创作的灵感在一次次民风民俗活动中喷发,民风民俗活动成了艺术创作的摇篮。(板书:文化交流)

三、了解嘉兴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师:千百年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也有从古流传至今的嘉兴民风民俗。五月底我们将迎来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今年的5月28日)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你们知道吗?(端阳、端

五、重午、重

五、五月节)

1、吃粽子——体会传承美德

师:过端午节,你们首先想到了我们嘉兴有什么民俗?(粽子,出示五芳斋粽子图片)我们嘉兴可是粽子之乡,有全国知名的粽子品牌,你们知道吗?以前家家户户到了端午节就自己包粽子吃,有许多手艺好的渐渐就成了一个品牌,粽子大王——(五芳斋粽子)就是其中一家,它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出示五芳斋历史,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兴历来又端五包粽子的习俗) 师: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王老师课前做个小调查,我们班共有43位学生,同学们的奶奶或外婆会包粽子的42人;你们的妈妈会包粽子的21人;自己会包粽子的18人。随着年龄的递减会包粽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很遗憾呀。今天,王老师带来了粽叶和米、线,每组请出一位同学来露一手,现场包一包粽子。

(学生包粽子,大家评议包的质量)

3 师:看来包粽子的习俗说难不难,可要真正做好却也是不容易呀,看来要真正做到会包粽子还得向奶奶外婆讨教学习呢。看着他们包粽子,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曾经写过得一首诗,(出示诗)这首诗是对爱国志士屈原的怀念,相传端午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已经逝去千年了,为什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呢?我们延续的仅仅是一个习俗吗?我们还延续什么?(爱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美德)板书:传承美德

师:现在嘉兴的粽子习俗还不仅仅这个含义了,外地朋友要回去了,或者我们去外地走亲访友,我们会带上一些粽子礼盒作为礼物,粽子成了什么?(友谊的桥梁)嘉兴粽子还出口到其他国家,粽子又是(中外交流的工具)

2、 划龙舟——体会新的内涵

师:嘉兴的民风民俗现在有了崭新内涵的还有许多,比如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知道是什么?——划龙舟。(出示嘉兴赛龙舟的照片)

虽没有亲身经历,听着这喧闹的锣鼓声,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也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今天的赛龙舟活动是在比什么呢?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嘉兴近几年的江南文化节一直保留着赛龙舟的活动,它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重在表现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拼搏精神了。)所以,有些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进步表现形式以及意蕴内涵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板书:时代内涵

4、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我们嘉兴人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或实物,说明这些习俗的含义)

四、感受要保护传统民风民俗

1、新闻视角

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当时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众说风云。(课件出示,学生读)

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 (预设:

我们的传统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情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代代继承发扬,重视她,保护她。

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韩国申“遗”成功,对于渐渐淡忘传统节日,忙着过洋节日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把有意义的民风民俗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回顾刚才的小调查,到现在不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丢弃了。

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些传统节日也成为了国定假日,这也是我国出于对与传统节日、传统

4 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保护。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已经正式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2、行为指导

师: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为嘉兴的民风民俗做些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 (宣传:出小报、写作文、摒弃不好的习俗等)

六、本课小结

(出示引读)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中的沧海一粟。由此可见,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推荐阅读嘉兴地方教材《可爱的嘉兴》,丰子恺所著的《缘缘堂续笔》。

七、板书:

家乡的民风民俗

趣味盎然

美好愿望 文化交流

智慧结晶 传承美德

时代内涵

第二篇:家乡的民俗

藏在食物里的民俗

一直以来我脑子里民俗的概念就是一个区域里世代相传特有的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里生生息息地传递约定俗成的每天的生活生产习惯,或者共有及特有的节日及对应的庆祝活动等等,都是一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正因为融在平凡的生活里,所以得以传承延续下来。而在各种民俗的表现形式包括祭祀、集会、服饰、口口相传的民谣典故、传统制作工艺、风尚礼节等等之中,我认为食物是民俗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思考民俗与食物的关系之前,经过学习和网络的途径,我对民俗的定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而我们选修的课程,民俗学,是指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加之看了去年较为受欢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一想我所生活环境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家乡的民俗就别有一番风味,而食物是民俗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包裹在食物里的民俗风情有一种特有的踏实感,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所必须的行为—“吃”联系在一起,在大家解决生理上的饱足感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也在精神上将民俗记录下来。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和所有地方一样,家乡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按时间顺序来看,从一年的开始春节,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再到祭祖还念先人的清明节,之后的端午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家乡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

一.民俗促使了与其对应食物的产生与推广延续。因为有文化的促使,比如众所周知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典故。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促使某一食物演变为民俗的例子。

结合实际,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早上还会吃油条和咸鸭蛋。其中,吃咸鸭蛋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原因,鸭蛋有补心清肺的作用,在这个时节吃是符合人的身体状况的。而当地吃油条的习惯则寄予了老百姓对农忙时节到来身体要健康的美好期望。因为有句俗语“端午时节忙插秧”,意味着一年里水稻劳作的开始,在古时完全依靠人工插秧劳动的时期,农民要长时间弯着腰,而油条这一古老的食物有柔软性韧性,淳朴的老百姓就希望通过吃油条使自己的腰像油条那样柔软,即使是长时间的弯腰插秧也不会出现腰酸挺不直的情形。这个小例子说明人们的日常劳作-端午插秧这一农耕文化的习俗促使了吃油条这个与食物相关的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是现在机械劳作,科学的抛秧等技术引进,每逢端午无论是农家还是不种植作物的人家还是会吃油条。因此,可以说我们传统的农耕文明传承也促使了食物的延续。

二.食物一定程度上是民俗传承的纽带。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更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传承方式。例如北方传统的食物-饺子。饺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春节的象征。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我认为,北方人不仅仅喜欢吃饺子,更重要的是一年的辛苦打拼下来,年轻人老人团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团聚在一起包饺子,享受天伦之乐才是大家心里最开心幸福的事情。饺子制作过程中的和粉、裹馅儿、擀皮等细致的工序,需要一家人来共同完成。过程里完成的不仅仅是饺子,还是春节团圆这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而包饺子需要一家子的成员来共同完成,也因此为家人团聚提供了契机。

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南方过年吃的年糕,其制作也是需要大家协作完成。传统手作的年糕是必然要家家户户合作完成的,邻里街坊的关系在制作年糕的过程里也变得更加亲密。之后出现的年糕作坊,使得加工年糕时只需提供原料,不在要大家手把手的配合,但是谁家做好了热腾腾的年糕,都会给邻居送去,街坊和睦友爱的相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

三.食物与民俗交织的现在。在物质日益富足的现在,多样化的食物也给了我们非常多样化的选择。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民俗的关系也很密切。失去了文化传统内涵的食物是不完整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酒足饭饱之后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我也会常常想到,比如清明节奶奶做的清明果,小时候热气腾腾蘸着红糖吃的年糕,过年时家里请师傅来家里做的冻米糖„„比起对食物的怀念,也许最想重新体验的是坐在奶奶脚边玩清明面团,跟大人去年糕作坊里猎奇,过年里忙碌张罗等等融在生活里的淳朴民风民俗的感觉。事实上,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将民俗与传统食物融为一体,将它们当做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了。民以食为天,解说了民与食的关系,民俗也是离不开人民的。当民俗融入到人民最离不开的吃当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延续下来了。

民俗学的定义里面说到:“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我觉得食物和民俗就比较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民俗,而每一个地方的人都离不开食物,两者融合在了一起,民俗使得某种食物产生推广,食物的制作使用又体现了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好的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是的美,更为关键的是包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份对民俗习惯的尊重与延续。

民俗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或者形式上的活动,还应当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记在心里并且生生不息地向后代传递的东西。

当食物与民俗交汇在一起,人们长久以来积聚下来的饱含着文明智慧的优良民俗也许会无声无息地传得更为久远。

第三篇: 家乡寿光的民俗

我的家乡在山东寿光,提到寿光人们想到的首先是蔬菜,因为寿光盛产蔬菜,尤以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而闻名。每年都要举行的国际蔬菜博览会是寿光人的骄傲,多种多样的蔬菜更是寿光人的骄傲,人们总是说寿光越来越好了,出去到哪里都不如在寿光。

在家乡的时候对自家的东西都习以为常了,出门在外以后才了解到,原来有些东西在别人那里是没有的,只有我们家乡有。接下来我就来介绍我们寿光特有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寿光地道的特色美食:虎头鸡,绿豆扒谷,羊口老咸菜,羊口虾酱。 虎头鸡是寿光的一道传统特色菜,源于清朝。寿光人有一个风俗,来了贵宾及喜庆宴席时,上菜都是按照“一鸡、二鱼、三凉菜”的顺序。这鸡就是虎头鸡,由此看出“虎头鸡”这道菜在寿光宴席上的分量! 虎头鸡制作方式考究,选家养公鸡一只,将鸡肉剁成方块,炸至金黄色出锅。此时为半成品,因其形如虎头,故称“虎头鸡”。在砂锅或铁锅中添上温水,将炸好的鸡块、切好的山药或土豆块及大料、葱、盐、姜等放入,用小火慢炖。待其中山药或土豆熟了即可出锅,最后根据口味撒上葱花香菜即可。

绿豆扒谷,说了你不知道是什么,出了寿光你也绝对找不到它,这才是真正的寿光专有。据老辈人说,每年的寒冬腊月正是做绿豆扒谷的时节,这时候做的扒谷不易变质,味道鲜美。精选上等绿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萝卜一起磨碎,然后团成团子上锅蒸熟即可,绿绿的甚是好看,乃真正的“绿色”食品。而吃法多以猪肉炒扒谷为主,用猪油炒锅,将扒谷炒熟,放入粉条韭菜等,烹饪时尤其注意不能放入过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软鲜香、回味悠长。这道菜也是寿光人在外想念却吃不到的家乡菜,也只有在寿光的乡村才能吃得到。

寿光民间有一种腌菜,寿光话称为“辣疙瘩”。因其腌制时间越长越好吃,所以被称之为老咸菜。而寿光老咸菜尤以羊口产的味道最好,是因为配料不同工艺独特的原因。正宗的羊口老咸菜以鱼卤腌制。得鱼卤后,先晒鱼卤,使其发酵,除油(须经过30天,每天缸内温度达到60摄氏度)。然后再进行腌制成菜,经多年的翻、晒、倒缸,而得家喻户晓的羊口老咸菜。一般的做法是将老咸菜切成细丝加葱丝、姜末、香菜、陈醋、香油或直接切成长条即可。人们说饭店的菜贵,但是在寿光羊口老咸菜绝对贵过饭店的山珍,出门送礼用这个也绝对上档次。

虾酱又名虾糕,是寿北沿海特产,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海内外食客的青睐。 我们寿光人用虾酱做出了许多独特的美味小菜,如鸡蛋蒸虾酱、虾酱炖豆腐、辣椒蒸虾酱等,最容易做的是鸡蛋虾酱饼,先把油烧热后倒入虾酱,加葱末、蒜末、干红辣椒段、少许黄酒和醋,炒熟后浇入打散的鸡蛋,烙成饼就可以了。在寿光,羊口的虾酱鼎鼎有名,

另外寿光很有名的没事还有桑氏食府的香笋大骨头,虎头鸡也以王高虎头鸡最为有名。

说完了吃,我们再说寿光的年俗,中国的年俗丰富多样,即使是在很小的区域内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年俗。在我们那里,已婚妇女腊月二十三日后禁住娘家,也不允许回家探亲。过年之前要挑别的日子回家省亲。

腊月二十七大扫除,把旧年的晦气扫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这也是农家人对来年的美好向往。

年三十这一天说闲也闲,说忙也忙。说闲是因为平时忙活的事情今天都不干了,草草结束。说忙是因为,为迎接新年今天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上午一般比较闲,中午开始家里的父亲带着孩子贴过门钱和春联,村里家家门前都是色彩鲜艳的过门钱,和大红的春联。母亲包水饺,多准备一些,因为下午还用得到。家里有蔬菜大棚的,比如我家,父亲就带着孩子去那里放鞭炮,预示来年的红火和丰收。这之后,家里的男人们就会聚集起来,带着水饺和一些点心去墓园祭祖,安慰逝去的老人们。这之后就是年夜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瓜子,花生和糖果,同时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习俗,其乐融融。有些人年夜里是不睡觉的,我们家是凌晨五点起来,这时候外面已经鞭炮声响震天了。煮好水饺之后,在院子里摆祭桌,桌子上摆上水饺,糕,豆腐,生菜,鱼,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他们都是有寓意的,比如糕象征着年年高升;豆腐豆腐,豆福豆福,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生菜,生财,象征发财;水饺似乎代表了所有的美好祈愿,升官发财,好运连连,合家团圆。

农历每个月十五我们还有这样一个习惯,准备一些好吃的,包些水饺,然后供奉财神。但是因为太忙了,经常隔三差五地才准备一次。

寿光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给孩子找干妈。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为他算八字,八字硬的孩子命硬,八字软的孩子则需要一位合适的干妈,干妈可以为孩子担命,使孩子转运。干妈必须与孩子八字相配。拜成干妈之后孩子就可以直接喊对方为妈了,此后也像亲戚一样来往,只不过二者之间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有些习俗是人们长期做而渐变为约定俗称的习惯的,比如接风洗尘和送行。每当家里有人要出门远行,出发前家里就会包水饺,吃了水饺就可以一路顺风了。从远方回来的人也会受到接风洗尘,家里人为归人准备一桌好吃的,好好吃一顿。准备好床褥和洗澡水,洗去身上的污垢,然后好好睡一觉。

有些习俗看上去很迷信,因为不可能祈祷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但是人们有祈祷总是好的,因为那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也因为这些祈祷方式的不同,才构成了我们大千世界风俗各异的景象。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我的家乡寿光。

桑春霞

外国语学院韩语091班

学号200908019

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第四篇: 家乡的民俗园

五年二班 林静煊

我的家乡在闽侯甘蔗,这里依山伴水,有历史悠久的昙石山文化,有波光粼粼的闽江,金黄的沙滩,繁华的世贸新天地......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闽都民俗园。

民俗园位于昙石山博物馆和闽江公园的中间,正前方是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后面有一块刻着“闽都民俗园”五个大字的巨大的石头,绕过巨石,沿着铺着条石的阶梯来到第三层广场,广场正中间立着个“祭春”的塑像,顺着右边的道路往下走,会看见从耕地到打麦等等麦粒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塑像,栩栩如生,维妙维肖。通过塑像,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民俗园不仅塑像美,景也美;刚到民俗园,便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花海,人们行走在花海间,仿佛飘在花的海洋上,犹如到了人间仙境;往里走一些,就会看到几座古色古香的凉亭,走累了,就到凉亭里歇息一阵,微风带来花的芳香,令人神清气爽;穿过一条小道,就会看到一条小溪,小溪两旁栽着随风摇曳的垂柳,小溪中间还有搭石,我最喜欢到搭石上走一走,蹦蹦跳跳,也不怕掉到溪里去了。

每天,民俗园里都有晨练的老人,有玩耍的孩子,有散步的大人,还有一些早起锻炼的学生......我也经常到这里来,走走这里的搭石,逛逛那里的长廊。

民俗源最热闹的时间是晚上,在这里,大概有五六支不同的队伍在这跳广场舞。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有年轻的叔叔阿姨。我们小朋友最喜欢在民俗园里滑旱冰,滑游龙板。还有很多人选择晚上来这里散步。没有炙热的阳光,只有皎洁的月光伴着清凉的晚风,悠哉悠哉的,可舒服啦!

怎样,我家乡的民俗园美吧!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第五篇: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渗透动物在生活和生存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3、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查找相关动物的资料 ,动物保护自己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下面我放一段动画,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 (播放flash,《鹰和兔子》)

1、提问:小兔子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老鹰的追杀,从而保护自己呢?(学生回答,可能逃跑,可能钻进洞里)如果学生答钻进洞里,则引导学生,要是在洞口可以钻进洞里,那要是离洞口比较远,它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出先逃跑。

2、小兔子用逃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那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出几种他们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至两名同学讲述。

2、看课件,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播放课件)

播放一至两个动物,并介绍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是需要配音的,下面咱们来做一个配音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儿呀?

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试一试。学生举手,师:好,请你选择一种动物。

(学生选一种小动物,演演、讲讲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

3、继续播放课件(动物保护自己的录像),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学生认真听)

(三)课外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生:可能回答,动物很了不起,很有本领,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虽然自然界的这些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呀?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要保护动物。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

板书设计: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逃跑 保护色警戒色舍弃身体的一部分

装死 放电 放臭气喷墨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渐行渐远的美丽范文下一篇:解析大数据时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