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2023-02-06

第一篇:湖北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客运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客运发展的新思路——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

工作调查

在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期间,根据所领导的部署和安排,客运办对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农村客运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县农村客运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以求为我县农村客运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沁县的基本情况

安宁市位于昆明市西南32公里处,是通往滇西8个州市、经320国道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境内有众多省属重点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市域内公路、铁路路网都十分发达。2005年,该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实现了公路建设的一个飞跃。

自2001年第一条公交车开通后,安宁市对整个客运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资源整合,完成了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运体系到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截止2008年8月,全市城乡公交车已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做到了行政村以上公路沿线公交全覆盖。大大改变了城乡市民出行难的状况。

安宁市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开辟城乡公交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为我省农村客运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经验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公交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是实施“大公交”发展模式,高起点发展公交事业。充分利用县域公交后发优势,将城市公交、通村公交、城市出租车公司一并纳入“大公交”范畴进行统筹管理和引导。着重解决好个体挂靠问题,使其逐步转化为集团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分步到位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域昆明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安宁分公司等4家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了昆明交运集团安宁分公司,进而依托该公司的整合,组建了安宁公共交通公司。

二是实施长效管理,营造支持公交发展的良好环境。该市自2000年以来就停止办理审批微型车营运的手续,通过严控增量,自然淘汰存量,确保现有微型营运车逐步退出营运市场,为城乡公交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同时,持续不断地打击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骨干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实施“六统一”,打造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大力推行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监管及市场调节的职能, 统一管理体制、统一优惠政策、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运价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外联周边县,内通安宁城、各镇覆盖村”的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

经验二:坚持多管齐下,大力扶持城乡公交发展

一是把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投入、乡镇无偿划拨土地,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度。

二是坚持公交投入公益化、制度化。明确城乡公交是“准公共产品”这一定位,将支持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通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辅以规费减免、专项补助、贷款贴息、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公交的持续财政投入。

三是坚持冷热线合理搭配、区域调节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开辟安宁至昆明等高效益公交运营线路的同时,根据不同时间乘客的需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的乘车规律,采取固定(定时、定点、定线)发班、街天发班、隔日发班、包车等多种形式,使城乡公交形成有别于单一城市公交的特色。

经验三:坚持人本理念,切实增强公交服务水平

一是将扶持公交事业发展作为营造招商引资环境的一项工作措施,通过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运行线路,适度调节公交时间、公交站点密度和停靠站间距等措施,不断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在城区,做到住宅小区建设到哪里,公共交通线路就覆盖到哪里。对一些相对不发达和偏僻的农村,也根据群众的要求,尽量开通公交,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普遍服务义务。

二是加强对公交企业的规范化引导。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市公交公司保持良好的车容车貌,建立快速的服务投诉等一体化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行业自律,着力提升公交发展的软实力。

安宁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 要建立发展农村客运保障体系。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切实搞好县域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农村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和站点。

三、建立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管主体的责任。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政府牵头,乡级人民政府负责,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交通安全协管员、乡镇派出所、村干部的作用。

四、尽快落实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文件,对发展农村客运提出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但从农村客运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扶持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贯彻实施意见,以确保扶持政策能够让农村群众得实惠。

五、应及早建立发展农村客运的法规体系框架。

第二篇: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从层次和水平上发生了巨变,这对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的甘肃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我省乡村旅游正在从粗放发展向规范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产品开发程度低、层次浅、缺乏特色,模式单

一、理念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完善,重点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省旅游局产业促进处处长王开江表示。

创新运营模式寻找发展方向

省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省共建成专业旅游村352家,“农家乐”6872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示范点9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42个。201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15万人次,收入35亿元。

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陈海涛表示,甘肃是一个集老区、民族、山区、荒漠为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一直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想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必须创新运营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省旅游局结合各地特色有以下做法。

景泰县黄河石林管委会的龙湾村、肃南县马蹄镇等地采用的是景区带动型模式。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武威市长城乡、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采用的是乡村组织型模式。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村委会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皋兰县什川镇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型模式。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永靖县充分发挥黄河三峡湿地优势,通过开发炳灵寺石窟文化游、恐龙足印化石游等,采用的是综合开发型模式。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

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传统的以吃、住、玩为主的农家乐,没有深层次的激发旅游者求知欲望、探索体验的项目,产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没有从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到服务于旅游者的深层次的产业循环,产业关联度不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王开江表示,在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甘肃省将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一户一艺”项目建设步伐,加速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加速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体验旅游、绿色健康旅游,加速创建一批著名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还要把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规划、明确进度,组织、培训和引导农民参与设计和销售,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和生产特色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能工巧匠,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借助乡村旅游服务增加收入。

同时,加大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研究,完善地方文化信息和历史典故资料,采取主题化、集约化的手段,通过移植、借势、嫁接等多种方法,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升,努力使我省各地乡村旅游都能够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

抢抓政策机遇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据悉,《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即将出台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工程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求全省建成旅游专业村600个,标准化农家乐20000户,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1000家,整体带动农村就业4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带动全省农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王开江介绍,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旅游专业村,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突出田园生态、传统民俗、乡村民居传承,开发农事景观,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乡村风情园、博览园、生态园等农耕文明和食文化活态传承载体,整体提升农特产品和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

其次要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接待设施。大力发展乡村客栈型、休闲农庄型、田园度假型、古镇村落型、民族村寨型、户外营地型等多种类型的农(牧)家住宿接待设施,创建星级农家乐,规范服务标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比例,促进旅游扶贫。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指出,我国正在步入休闲度假时代,传统的单一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需求,而乡村的资源特色,重在体验乡村生活,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搞大拆大建,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保护弘扬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将旅游产品进行提档升级,留住传统和文化才能留住人。

第三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一)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16.1万(2004年底)。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其中2个民族自治县)。

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及明显陵,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6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12个。湖北交通通信发达。京

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占干流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北京至广州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现有普通高校85所,在校大学生89.2万人、研究生6.64万人,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200多家,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863”项目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均居全国前列。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9.68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9 人。尤其是武汉科教优势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湖北产业基础较好。农业方面,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方面,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比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基地之一。服务业比较发达。省会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湖北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现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贸易区、15个保税仓库、13个对外开放口岸。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47家,实际使用外资123.21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58家在湖北投资兴办企业,有9家境外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绩。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6.38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5亿元,增

长13.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3.6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元,增长13%。

(二)

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为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为切实抓住机遇,湖北省委于2004年7月召开八届五次全会,对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和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力争比全国提前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扎实推进“三个三工程”,夯实工业化基础。“三个三工程”,包括“三个一批”、“三个一百”、“三个一律”。“三个一批”,就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个一百”,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三个一律”,就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实施“三个三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调整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同改善发展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和发展。在大企业建设方面,力争到2010年,建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湖北振兴崛起的新的产业基础,力争在2008年左右,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是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继续支持和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今年新增200万亩优质稻、100个畜禽养殖小区、150万亩优质鱼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07年,全省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达到1:1.5,2010年达到1:2,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

三是坚持走“一主三化”(即:坚持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取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07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域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整体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卫生体制、血防体制、动物疫病防治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2005年再完成15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5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基本完成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任务,以及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流通业态结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五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以日韩、欧美、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等招商形式,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带动面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大财团投资,推动配套项目建设、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更多的省外项目落户湖北。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武汉外资密集区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和产业群建设,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IT产品出口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为主的船舶出口加工区,以荆州、仙桃、潜江等为主的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基地,以随州为主的香菇、木耳出口基地,以及汽车配件出口加工带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集中了我省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这一区域,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以上。按照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 “四个一体化”基本框架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武汉至周边8城市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确保两年内建成,实现圈内交通设施的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推进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0年,在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和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渠道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是全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十二五”高速公路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实施中部崛起、“两圈一带”等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完善路网结构,提高交通供给能力;二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快提升路网服务和通行保障能力;三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科学发展,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完善运营管理的节能减排体系。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养护、强化应急保障、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构建“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高速公路体系,大力提高高速公路整体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湖北高速公路事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路网通达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5500公里、力争60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0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08年翻番;

——筹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政府项目投资

1327.28亿元,通行费达到580亿元(其中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通行费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企业产值及非主营资产经营开发收入力争达到25亿元;

——行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成立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中心,有效发挥其统一指挥、整体调度、综合协调、应急处臵等功能;

——通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保持在90以上,路政应急平台建设覆盖率100%,超限车辆控制在5%以内;

——窗口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20%的收费站建有ETC车道,30%的收费车辆实行电子支付,力争与周边1—2个省实现ETC省际联网收费;

——队伍建设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和优化全省高速公路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努力形成全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格局。

三、发展重点:

——实施“基础保障工程”,建立“政策引导、多方筹资、合力建设、加快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管局统一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建设的新机制,完善项目代建制等建设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交通建设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加大筹融资力度,力争筹集资金327.28亿元(2011年筹集140亿元),其中资本金贷款70亿元,国内银行贷款212.73亿元,保障5个政府投资续建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全面落实“法人负责、政府服务、行业监管、依法行政”的建设管理模式,构

建诚信体系。

——实施“规范管理工程”,建立“集中统

一、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特色鲜明”的行业管理机制。一是面对庞大复杂的湖北高速公路网,要充分履行高管局行业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奠定行业管理地位,强化以高管局为龙头、六个事业性管理处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化管理格局,针对不同投资性质、不同融资渠道建成的高速公路实行分类管理,实现管理标准统

一、服务要求一致、政策执行一体、检查考核同步、联网清分透明、管理效益均衡的管理目标。二是加大对六个事业性管理处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整合力度,出台可操作性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定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和人员设臵标准及干部管理细则,进一步完善季度考核机制,实现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资产、科学控制高速公路管理资金、有力整合高速公路各类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高速公路人才、全面系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三是成立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中心,在高管局的统一部署和管理下,有效发挥其统一指挥、整体调度、综合协调、应急处臵等功能,制定与之管理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管理效能,使之成为全省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平台,实现充分履行管理职责、切实承担管理义务、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实施“法治高速工程”,建立“依法治路、权责清晰、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依法行政机制。出台《湖北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湖北省高速公路委托管理实施规范》,联合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清障施救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法治

高速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支持,调整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配臵标准,出台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全省高速公路超限检测站建设规划并积极开展标准化检测站建设,实现省内高速公路超限信息联网互通。规范实施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建立垂直统一规范的总队、支队、大队三级业务管理体系,建设路政执法业务处理中心及区域业务处理分中心,形成科学完善的路政业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综合执法办公科技一体化,提高路政执法监管水平。修订路警共建制度,发布较完善的共建制度体系,实现路警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协同办公、指挥,整合路警巡查、执法、服务等资源,在运行机制上形成“巡查一体化、宣传一体化、执法一体化、应急一体化、指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路警共建新局面。

——实施“畅通安保工程”,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通行保障机制。根据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臵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全省高速公路路网管理平台(融合路网管理综合业务应用、路网运行监测、应急指挥、综合数据库等系统),分别建立6个区域应急指挥分中心、应急养护分中心和清障救援基地,建立区域应急基本队伍,建立全省高速公路应急教育培训及演练基地,实施应急信息电子发布平台网络建设,全面提高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提高突发事件处臵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研究制定高速公路养护检测、评价和监管办法,加强对高速公路,特别是经营性高速公路的养护监管和技术指导。制定《养护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对政府投资的路段实行年初计划审核和年末计划执行的审查,保证养护资

金的合理使用;对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路段的养护计划实行报备制,通过对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和采用《条例》、《养护管理办法》中的处罚措施,保证养护资金的投入和道路的完好。制定《桥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桥梁重要病害动态管理制度》、《长大桥隧营运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桥隧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在全省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2011年完成汉

十、京珠、楚天的试点工作;从201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示范工程的推广活动;至2015年,建成一批路况质量好、养护技术强、综合服务水平高的高速公路养护示范工程。推行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大力开展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形成成套技术,力争“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8%。按照6000公里高速公路网规划,针对目前建设和营运中遇到的问题及要求,制定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规划,对光缆布设、通信枢纽、通信中继、图像采集传输,监控设施及布臵、隧道机电等作出规划和要求,保证新建高速公路的顺利接入,提升高速公路机电营运水平。

——实施“高路品牌工程”,建立“服务优质、笑容常驻、阳光透明、诚实守信”的窗口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星级服务区创建活动”,力争建成10个“五星级服务区”,“三星级”以上服务区覆盖率达60%,服务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基本实现,服务区整体形象及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实施“标准化收费站”建设工程,统一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速公路特色服务品牌,树立湖北高速公路良好的窗口形象。按照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总体要求,改造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力争把龙泉山庄建成具有会务、度假、旅游等多功能的“五星级酒店”。以电子政务、出行服务、应急调度为重点的信息化网络全面覆盖。大力推进“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手”和“刚毅式”所队站创建活动,建成5个部级示范窗口,15个省级文明行业示范点,20个省级青年文明号和20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力争建成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和5名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

——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建立“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队伍建设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畅通高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挂职锻炼、学习深造等方式,逐步建立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梯次培养平台。完善高速公路中层干部、管理骨干和技术人才轮岗交流机制,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不断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十二五”末,高速公路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其中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各1000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0%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造就5名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左右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行业拔尖人才,500名左右优秀的青年后备人才。按照劳动法规的要求,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用工制度,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用工管理模式。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加强班组细胞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课堂改革的新思路

——红旗村小学新学期理论培训简讯

新学期伊始,红旗村就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学习工作状态。15日下午,学校特请区教科室李红路科研员以《课堂改革,改什么?》为主题,为全体老师做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洗礼。

在培训中,李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课堂“全班问答”、“背面而坐”和“教学过度”的三大顽症,并从脑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12个基本原理和三大教学公理,要求老师们能根据孩子们脑的生理特征安排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李红路科研员提出“有效学习”的四要素:有效的知识、积极的情感、完整的活动、充分的练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课堂改革,改什么?”,就这一问题,李科研员从“重构课堂常识”、“再造教学流程”、“开发教学工具”、“变革研究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

这次培训将视频、互动、体验等方式有机结合,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活跃而有序。其中一些关于学习科学的观念,诸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的专家”、“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停止讲授之后”等,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兴趣,冲击甚至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信这些前瞻的教学观念一定能激发我校老师教科研的热情,并融入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让我校的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华东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下一篇:环保竣工验收权限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