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22-08-01

第一篇: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

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平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平均出栏水平,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平均出栏水平。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平均饲养水平。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平均水平。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平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6.4%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04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07年

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

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03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04年的价格高位;2005-2006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政府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平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

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政府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政府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平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第二篇:201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国土占有面积低于美国,但大大优于日本,另外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我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从而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度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应该快于日本。

当前,影响养猪企业做大做强的三大要素为资金、土地和人才。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深度调查与产业竞争现状报告》显示,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耕地可占用量小,与城市建设抢地。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

大型养殖场地理条件要求高,东部地区符合要求的少。一座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20000头的工厂化猪场在严格按畜禽防疫及卫生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120亩-150亩土地,同时每座猪场选址要求周围至少1-3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核心种猪场选址要求至少达到5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如果将目前我国出栏的近6亿头生猪全部按这种标准生产设施建设,将需要3万个猪场,需要360万-450万亩建设用地,按照平均2km无人居住半径计算,覆盖面积为5.7亿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4%,相当于江苏、安徽和山东的面积总和,数量极其庞大。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养猪行业面临政策风险,以土地和环保为名驱赶养猪场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养猪业被认为是“厌恶性产业”。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养猪行业缺乏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而具备全面操作能力,职业化的规模化养殖场场长更是凤毛麟角。

第三篇:四川省生猪养殖现状、问题及对策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四川省生猪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动物育种学报告)

四川省生猪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四川省是中国最大的猪肉产销基地,素以“川猪安天下”著称。四川生猪产业的问题关系着全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影响四川养猪农户收入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从生猪生产、 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概述了我省生猪业发展的现状,然后对目前我省生猪产业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一些促进生猪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四川省;生猪生产;养殖业;产业化;长效机制

四川是中国十大猪肉主产区之一,其生猪出栏数、年存栏猪头数、猪肉总产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常年居全国第一,其中成都、资阳、遂宁、乐山等地都是生猪生产重地。生猪生产发展快,形势变化快,影响因素也在增加,生猪生产一直呈现出增长型波动状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生猪生产和价格大体经历了 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和 2007年5次大波动。与此同时,我省生猪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1.生猪养殖基本情况

1.1生猪生产产量概况

四川省是中国十大生猪主产区,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及猪肉产量常年居全国首位,以2013为例,2013年全年全省生猪出栏数7314.1万头,占全国同期的15.43%,猪肉产量510.8万吨,占全国的9.3%,其中,以产业基础较好,相对集中联片的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为重点,兼顾有发展潜力的盆周山区。成都等8个生猪主产地猪肉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5.96%。四川调查总队对85个生猪调出大县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全年86个县的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分别占全省总量84.6%

和82.8%[1]。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全省猪的饲养产值达1198.4亿元。

全省生产方式快速转型升级,2008年,四川三元杂交面积达到67.78%,但是,良繁体系不完善、良种化程度较低,外三元杂交面仅 48.07%,生猪DLY、PIC杂交改良面只有32.1%。同我国其他省份相比,水平较为落后,如山西省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0%、山东省良种猪覆盖率已达到了100%[6]。种猪场也在快速增加。2012年,种猪场数量达到596。(见表-2)。

表1-四川省近几年生猪生产情况

(单位:万头、万吨)

产肉量/出猪出栏数年份

(万头)

2005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猪存栏数 (万头) 5744.8 5325.8 5157.8 5132.4

能繁母猪(万头) 547.6 525.1 501.5 505.3

猪肉产量

栏数

(万吨)

(kg/头)

513.7 436.2 492.2 496.4

72 68 69 69 7105.0 6431.4 7178.3 7170.7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统计2005》[2]及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3][4][5])

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全省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200万头以上,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达到86个。全年外销出口猪肉8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产品28万吨,外调生猪330万头[5]。

表2-四川省近几年种猪场情况

种猪场年份

个数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种猪场

种公猪站个数

年末存栏数

591 998 616

344537 795337 983649

能繁母猪 存栏数 157505 298625 352755 345 569 596

(数据来源: 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3][4][5]) 1.2生猪生产规模化情况

散养户加速退出生猪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的中小养殖户迅速发展,大型养殖企业产业链式快速扩张。但是,生猪规模化养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问题也较多。规模小、品种差、技术水平低、组织程度低等问题制约了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健康成长、稳健经营。[7]

2012年,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数为370428,所占比例为3.78%,仍低于全国同期水平数5.32%(见表-3)。猪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偏低,2012年全省产肉量与出栏量之比仅为69kg/头,不但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出栏3 000万头以上地区中,也是最低的。这表明四川省养猪生产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依靠投资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规模化程度仍然偏低[6]。

表3-生猪饲养规模场(户)数情况(2012年)

年出栏500-999

年出栏1000-2999

年出栏50000以上场(户)数 187 地区 年出栏1-49头场(户)数 年出栏50-99头场(户)数 年出栏100-499头场(户)数

年出栏3000-4999头场(户)数

年出栏5000-9999头场(户)数

年出栏10000-49999头场(户)数

头场(户)头场(户)

数 167762

数 63509 全国 四川 51898933 1726108 817834 128808 6855 4364 9433336 287920 64481 12401 4063 810 457 290 6

(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 [5])

1.3生猪生产产业化情况

1981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牧工商联合企业,拉开了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序幕。1985年起 , 国家全面放开畜产品市场,全国畜牧业重点户、专业户不断涌现,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出现了多成分并存,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的畜产品一体化经营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产业化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8]。2012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133家,国内大型畜牧龙头企业普遍在四川建立了养殖加工基地。经工商注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10家,带动农户133万户。生猪作为我省主要畜种,其产业化发展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也经历了上述各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目前生猪行业拥有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如四川绵阳的铁骑力士集团、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

目前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把千家万户引入产业化大生产,以一体化公司为轴心,农户公司挂钩合作开展养殖,公司按照相应的规定为每个饲养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这种模式把公司和农户联结在一起,使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产业化大生产。②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建成“小规模、大群体”生猪养殖小区、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场和猪肉产品加工基地等,带动当地养猪业的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9]。③“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四川铁骑力士集团走的是这条道路,在公司统一规划组织建设的园区内,让农户按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的防疫规程、用统一的饲料、统一的猪种,最终由公司统一回收加工、按统一品牌销售。这种模式提升生猪品质,解决了“公司 +农户 ”模式存在的不足,提高养猪业效益,大大增加农民收入[10]。④公司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这种经营方式是由一个公司 独立开展养猪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 像专业养猪的全程饲养一样。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经营模式,管理高度集中,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易于推广应用,但它的发展壮大往往只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养殖条件要求较高,疾病的风险对企业的冲击也较大。⑤“三企共建”模式。广元市通过种猪生产、饲料加工销售、生猪加工3类企业联手,2007年,共建生态养殖小区242个、适度规模养殖户2.2万户;生猪存栏255.7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6.21万头,出栏236.11万头,在全国、全省存、出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同比分别增长5.4%、14.4%、8.3%[11]。

2.生猪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饲料、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因素制约生猪业长期发展

我省土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输入、输出成本高,饲料粮短缺将是我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12]。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从事副业养猪的散养农户减少,但目前规模化发展不足,还不能弥补散养户的退出,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近年来养猪

已成为高投入和较高风险的产业,但目前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少、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养殖户。另外,今后国家会继续实施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畜牧业用地征用和审批非常严格,审批难度很大。

2.2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我省生猪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不规范,生产设施差,科技等支持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在我省生猪生产中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层次结构不分明,种猪场基础设施薄弱,选育水平低,供种能力小,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我省拥有7个各具特色的地方猪品种,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它们都曾经历从兴盛到濒临灭亡的尴尬过程[13]。二是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技术设施和手续不完备,制约了 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兽医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域管理为基础,监管不力,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国家有关规定得不到切实贯彻,可能导致防疫不力和兽药滥用。四是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养猪业发展需要。

2.3动物疫情频繁发生 , 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

目前,虽然烈性动物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重大疫情发生的隐患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生猪的长期健康发展。近年来,我省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是造成生猪生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禽流感引发了消费者和生猪养殖户的恐惧心理,造成生猪生产陷入低谷,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导致猪肉市场供应紧张,2007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且在当前我国畜牧业大发展和大流通的局面下,活畜流通引发重大疫病的危险不断增长。加上当前兽医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够稳定,兽医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动物疫病风险依然很大。

2.4规模化猪场发展迅速 , 但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目前规模化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加、猪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存栏与猪肉产

量逐年递增,但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和配套的排污处污技术与管理水平却严重滞后,目前省内猪舍粪便排放方式大多都是结合水冲的直接排放,对周围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养猪业粪尿处理难度较大,治理成本较高,养殖户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另外,农村散养猪的排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某些地区威胁着农村饮用水安全,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养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3.建议对策

3.1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007年以来为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目前,应将生猪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以法规的形式予以公布,以减缓农户对政策延续性的担忧;财政支持政策应重点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建设资金补助的力度和范围,尤其要强化标准化猪圈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同时还要制定相应政策解决养殖户贷款难、用地难和饲料短缺等问题。从长远考虑要不断加强对生猪生产发展规律性的研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政策,抓紧建立健全预警预报、信息引导、保险、期货、储备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生猪生产长期稳定发展。 3.2创新四川省生猪产业链发展模式

四川省应该把重心放在推动传统养殖场向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场的提升上,创新生猪产业链运作模式,进行更专业的生猪生产。推进生猪育种、繁育、饲养环节和屠宰加工环节纵向一体化发展,促进生猪产业信息能够得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养殖场、企业等培育自己的良种研究繁育基地、苗猪繁育场以及生猪养殖场,保证从源头开始对猪肉实行全程控制,最大程度保证猪肉的质量。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采用“公司+园区+农户”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形成“种猪—商品猪—绿色饲料—绿色养殖—统一回收—统一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猪市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养殖收益。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3.3大力促进科技进步

加强对生猪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要重点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解决母猪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要重点对营养和饲料技术进行研究,实现饲料供应的合理、经济和安全;要重点对生猪饲养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解决疫病威胁和养殖粪污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要加强生猪良种繁育改良体系建设,做好重点种猪场和改良中心的建设。加快畜牧兽医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大科技入户的力度,帮助广大生猪养殖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整个养猪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3.4加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地方猪种保护必须依靠“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合作,强调“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 的运行模式,一方面保护地方猪种必须推动市场建立风味和品质的“优质优价”体系,一方面地方猪种的保护必须创新养殖模式主动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提升经济效益来实现其产业化开发。只有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把之前政府的被动保种工作转变为企业的主动市场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3]。 3.5切实加强疫病防控

从近几年情况看,局部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蓝耳病疫情的发生,都对畜牧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健全应急预案,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应加强畜产品产地和市场检疫,建立畜禽标识及其疫病溯源系统,逐步实现饲养、生产、经营环节全程追溯。应加强和规范动物防疫监督检验,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3.6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和宏观调控

在生猪定点监测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猪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逐步建立猪肉市场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建立生猪收购保护价制度,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及时按保护价实行收购,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抛出库存平抑市场价格。保护价的制定以生猪养殖盈亏平衡时的猪粮比为标准,当猪粮比低于此标准时,政府及时入市,收购生猪,扶持养殖户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计划财务处. 2013年四川省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2014年预测[J]. 四川畜牧兽医,2014,(2):13-18 [2] 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编. 中国畜牧业统计.2005[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畜牧业年鉴2009[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畜牧业年鉴2011[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畜牧业年鉴2013[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 赵颖文,乐冬,李晓. 基于产业链的四川生猪产业和猪肉质量安全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6):25-28 [7]符刚,刘丹. 生猪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四川省新津县63个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数据[N]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31(4):466-473 [8]肖红波,王济民.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8,S1:4-8 [9]王二毛. 生猪产业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 农村经济,2012,9:40-43 [10]吴克亮. 猪链球菌风波敦促四川养猪产业化进程[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8:74-75 [11] 孙洪方,何树培. 开启生猪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四川广元市推行"三企共建"猪业合作社和生态养殖小区的有益尝试[J]. 四川畜牧兽医,2007,2:23-24 [12]吴霞,陈磊,潘红梅,王金勇. 三十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J]. 中国畜牧杂志,2013,46(16):7-10 [13]朱砺,张顺华,张谊等. 四川省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的经验及建议[J]. 中国猪业,2014,3:56-57

第四篇: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生猪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后,我区畜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养猪业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养猪业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是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稳定肉食品物价、调节余缺的作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力。目前养猪业直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养猪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食品加工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疆各级党政对生猪产业发展极其重视,在市场牵动,政策推动下,新疆生猪产业进入产业快速转化升级阶段,产业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现将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向与会各位代表简要介绍如下:

一、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

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的牛羊肉、细毛羊和伊犁马在

国内久负盛名,但新疆的生猪产业一直在畜牧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在猪的良种培育方面,我区先后培育出了新疆白猪、新疆黑猪、伊犁白猪、新疆瘦肉型白猪、新疆瘦肉型黑猪等。虽然新疆生猪养殖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从近二十年发展情况看,新疆生猪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各阶段递晋速度,与内地省区及临近兄弟省区基本相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新疆通过全面引进推广国外优质种质,基本实现了生猪良种化生产;九十年代中后期,通过生猪繁育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大型育种企业的引领,基本建立完成了新疆生猪种原生产体系;本世纪初期,通过市场竞争和淘汰,在政策扶持下,新疆生猪养殖户逐步向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过度; 200

6、2007年,在国内大市场的影响下,新疆生猪产业依靠猪肉养殖成本和品质优

势,实现了由生猪调入省区向生猪调出省区的转折; 200

8、200

9、2010年,通过扶持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疆生猪优势产区基本消灭了生猪散养,天康原种猪场建设,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目前,新疆生猪产业即将进入向计划繁育和协作生产方向发展阶段,并将依托新疆天康美国原种猪场良种推广,逐步实现新疆生猪良种化水平的新跨越。近年来,新疆生猪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猪肉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到2009年,我区生猪存栏从201.53万头发展到320.65万头,增长59.2%;出栏生猪从265.34万头增加到644万头,增长143%;猪肉产量从17.2万吨增加到46.55万吨,增长170%;非禁猪人均占有猪肉从23.5千克增加到48千克,增长了108%。

二是生猪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区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300多个,较2000年增加200多个。全区规模养殖出栏生猪达到400多万头,较2000年增加近300万头,增长350%。

三是生猪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昌吉州东部至哈密地区北部一带县市,天山北坡一带县市,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县市,库尔勒和阿克苏市以及喀什市为主的生猪产业带。2009年,产业带内生猪养殖量占到了全区总量的85%以上。我区已形成了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大县一个,出栏10万头生猪主产县14个。

四是生猪外销增加,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生猪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新疆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巴州博宁、克拉玛依瑞恒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肉食品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屠宰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仅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就达到了100万头。2009年,全区出疆生猪20多万头,出疆猪肉5000多吨。

在推进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新疆发展生猪产业的优势条件逐步显现,除了规模化养殖程度、良种率高等生产基础优势外,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疫病风险相对较小。我区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秋干燥炎热,紫外线强烈,冬春寒冷,早晚温差大,不利于细菌、病毒生长。同时,我区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四面环山,人流、物流出入集中且相对较小,疫病的传播较易控制,与内地省区相比,疫病防治的成本和养殖风险较低。2005年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全区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快捷的区、地州、县市、乡镇、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和以检促防、以监促检的管理机制,可较好地保障养猪业生产安全。

二是饲料资源丰富,养殖成本较低。新疆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大区,人均土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三分之一的非宜棉耕地都适合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生猪养殖所需玉米、棉粕、麸皮等的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价格始终低于内地市场,其中玉米等主要饲料的平均市场价比内地低10-20%左右。生猪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内地省区。

三是市场潜力大,具备发展外向型养猪业的潜力和条件。我区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及乌孜别克斯坦等8个国家总人口12.7亿,有相当部分居民有喜食猪肉习惯,在对中亚和俄罗斯等国的出口上,新疆地缘优势突出,周边国际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二、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落实政策,加强领导,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新疆生猪产业的发展,始终把促进生

猪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推进。199

6、200

2、2008年自治区三次畜牧工作会议都对生猪产业发展作出部署,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自治区提出“坚持在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同时,发展猪禽产业”,2002年自治区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养猪业”,2008年第三次畜牧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新疆建设优质生猪产业区,凡是适合发展生猪生产的地方都要把生猪产业纳入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2007年为稳定生猪产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07]69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生猪规模养殖。意见要求各地从领导精力、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全力推动。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各地都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昌吉州奇台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筹资近千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同时,各地全面落实国家稳定生猪产业发展有关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政策,有效调动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生猪养殖。

(二)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借助国家、自治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大型沼气建设项目支持,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07-2009年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扶持建设生猪养殖小区165个。在小区建设管理中,严格标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为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积极倡导健康养殖,2008年自治区在奇台县召开了全疆生猪标准化养殖现场会议,并由区内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编制了《新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设计规范》,印发全疆统一执行。各地在养殖小区建设中努力做到“三高”:一是建设标准高,实施专业化养殖。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集中财力物力,出台补助奖励措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统一圈舍规划,实行人畜分离。形成了“大户进小区,小区

带周边”专业化养殖模式。二是管理水平高,做到了“五统一”。小区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做到良种、良料、良法有机配套。提高了生猪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组织化程度高,实现一体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专业经济合作社,把分散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与加工经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在供销衔接、利益协调、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积极推进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建设,2007-2009年按照生猪产业发展布局,在全区扶持扩建5家生猪原种场和26个生猪扩繁场,自治区对每场建设补助40-300万元,主要用于原种猪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育种规划制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天康集团围绕打造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的目标,投资2000万元建成疆内首个祖代原种猪场和疆内规模最大种猪二级繁育基地,形成年提供父母代种猪3万头,商品仔猪20万头能力。特别是2008年底天康公司两万头原原种猪场揭牌投产,从美国七个州引进了三大品种的230多头种猪,使我区的生猪种源建设与其他省区达到同一个水平。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

(四)促进产业化经营,努力降低市场风险。

一是成立了自治区生猪养殖协会,推进联合育种和计划繁育,提高产业自身调控能力。2009年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生猪养殖协会,将全区现有5家原种场、15家区级扩繁场、40家地县扩繁场全部纳入协会管理,通过政府监控,协会协调,开展联合育种,计划繁育,实现协作生产,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二是建立了生猪养殖担保公司,推行生猪养殖一体化。融资3000万元,由天康控股组建成立了新疆首家生猪养殖担保公司,采取“七位一体”经营模式,统一生产销售,

可为养殖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降低生猪养殖环节总成本。三是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逐步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交给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使养殖合作组织切实成为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和开拓市场、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主体。2007-2009年全区新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60多家,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00多家。通过以上措施逐步使生猪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向政府监控、协会协调、计划繁育、协作生产转型。

关于“十二五”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目标。

总的思路是:着眼于发展外向型生猪产业,以推进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为方向,发挥优势,加快扩大规模,积极建设优势产业带,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品牌引导、基地为依托的产、加、销相互衔接的生猪产业体系,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使生猪产业尽快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增长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末,力争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以上,出栏商品猪达到800万头以上,把我区建设成牛、羊、猪、禽并举的畜牧业生产大区,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第五篇:**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考核办、生猪办:

为了进一步深化全镇的全民创业活动,加快推进良种仔猪繁育大镇、千年陶瓷古镇和渭北工业重镇三镇建设步伐,在全县壮大生猪产业实施13135工程动员大会之后,我们**镇抓早动快,紧紧围绕良种仔猪繁育这一重点,明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不断促进工作落实,迅速在全镇掀起了生猪产业发展热潮。截止目前全镇生猪总存栏数达到2800余头,出栏数达到 头,能繁母猪达到650头,共建成母猪繁育场 个,后备母猪存栏达到 头。为年内顺利完成25000头生猪生产和2200头能繁母猪生产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我们紧密结合全镇日益紧张的煤炭生产形势,通 过层层召开会议,迅速传达市县壮大生猪产业会议精神,分析全镇经济在煤炭产业即将出现断档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猪产业面临的良好发展形势,并通过入户宣传动员、刷写巨幅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利用网站、《考核简报》、《创业简报》、县电视台等新闻宣传平台大力度宣传发展仔猪繁育的重要意义和一些成功的典型以及各级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先后投资8000余元,刷写宣传标语32条,制作宣传板面20余块,印发宣传单1.2万份,悬挂横幅30余幅,召开各类座谈会50余场次,发表新闻宣传稿件26件,入户动员3000余户。通过大力的宣传引导,做到了全镇上下齐动员、家家户户齐参与,使“念猪经、发猪财”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共动,为全镇的生猪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细化分解工作任务,严格督促狠抓落实 我们根据县上下达的生猪发展任务,结合各村的发展实际,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组,并于3月19日在全镇三级干部暨生猪养殖动员大会上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予以下达,作为年终考核各村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干部包联抓点工作责任制,明确要求镇机关所有领导干部年内每人必须包抓一个规模养殖示范点,机关同志每人必须包抓1至2个生猪养殖示范户,村组干部每人必须新发展1至2个生猪养殖户,并且进行登记造册,作为年终考核各办公室和同志个人的主要依据。同时建立了定期督查和汇报制度,每周五在机关全干会上由每个机关干部汇报当周工作进展情况,并由镇创业办根据汇报和平时检查情况列出单子,实行动态排名,周一下单子,周五交单子。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由各村两个主要干部和包联站所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交流推进会,明确工作时限,促进工作落实。并且由党政主要干部带队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督促和检查。压实了工作责任,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建立扶持奖励政策,调动各方积极参与 我们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各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上分层次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激励政策,针对养猪户出台了三减免政策(即为规模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场地、对春秋两季强制性防疫由镇上免费统一组织实施、对能繁母猪保险群众负担部分镇政府实行全额补助)、制定了《**镇扶持发展生猪产业规模养殖大户重奖办法》,规定凡在2008年1月31日以前,凡能繁母猪养殖数量达到2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奖励养殖大户3万元;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以上奖励养殖户5万元。同时对在发展生猪养殖抓点或在其他创业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镇村组三级干部制定了1000至20000元的奖励。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村各包联单位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各自的优惠政策,要求在资金、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全力搞好服务。各村结合各自实际都分别出台了优惠政策,并实行动态考核,在养殖规模达到规定规模时,由养殖户和包联人提出书面申请,经镇目标考核领导小组现场考核后,镇财政所当场兑付奖金。截止目前,各项防疫、保险镇上为群众承诺部分已全部兑现到位,共为群众支付保险费用

元,防疫费用

元,帮助群众协调场地

处,落实信贷资金

万元,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处,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群积极投身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全县壮大生猪产业实施3135工程动员大会以后,我镇能够结合全镇实际,在发展生猪产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各村各单位进展不平衡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需我们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努力加以改进提高,确保全年各项生猪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下一篇:使至塞上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