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

2023-09-17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许多老旧小区和街道往往会采取拆除新建的方式,这种方式却无法保留原街道的历史韵味,原有景观植被大量破坏,逐渐丧失地域特色。近年来,微改造的方式逐渐被各界所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也愈加重视。本文对在微改造中所运用的艺术设计浅谈分析。

关键词:微改造;文化传承;艺术设计

何为“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对建筑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的方式。微改造注重的是“改造”二字,必须保留原有的地方特色,历史人文精神,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注重以人为本,所有的改造要以当地居民为出发点。同时设计师需深度挖掘,呈现出地方特色,如历史典故、文化名人、人文风情以及当地经典的元素。

1.老城街道的现状

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部分老城街道在当时建造时未考虑今后的社会发展,一些建筑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其次就是管理方面,街道部分功能缺失,卫生不达标,污染严重等问题。对街道居民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街道建造较早,并且使用年限较长,使得建筑外表面以及道路的破损;加上排水系统的老化,雨天会造成路面的积水;照明系统的匮乏,晚上出行极为不便;街道绿化严重缺失;同时缺少公共活动空间,无法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2.街區改造的实施途径

2.1 顺民意,解民忧

街区改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以及基层首创的精神,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改造的主人,激发了居民的改造热情。设计师应深度挖掘街区的历史,听居民讲述街区的历史以及文化故事,使 整个改造融入历史,融入文化。

2.2 引入绿色低碳设计理念

在了解到当地居民的需求下,将改造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整个改造计划徐徐渐进,保留原有安全的建筑,对部分建筑进行修缮,拆除高危建筑以及私搭建筑。对街区进行新的地面铺装,对建筑外表面进行修复,安装合适的公共设施,使整个街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低碳的理念已近深入人心,在对街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节能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在保持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充分使用环保材料;同时还需要提高清资源的利用率,如路灯、 热水器等当面;在绿化方面,针对街道居住的群体,种植相应的品种,同时增加绿化面积,加强对街道的管理,保护绿化不被破坏;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根据街道居民的需求,设计出符合绝大部分人群的自由活动,娱乐消遣的区域。

3.艺术设计在微改造中的运用

在改造过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以往的“惯性思维”,忽略习以为常的人文气息。如果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居民能深入参与,既能体现出居民的个人参与感,更能有利于传递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如果改造前,在街道公布栏收集居民的改造意见,或许在沟通过程中,有一些居民独特的见解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我们在设计中只考虑到人和事儿,但是居民们还挂念着街道里面随处可见的流浪狗和流浪猫。在改造过程中倾听居民的声音,艺术改造就是需要当地居民的深入参与。

艺术设计在微改造中的运用,是和“整改”是不同的,“整改”或许在意的是怎样快速重建,注重时效,而“艺术改造”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沟通与设计时间上面。设计师会考虑到当地居住的人群、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一系类问题。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了解街区的文化、历史典故、文化名人等,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对街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造,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又能让当地居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外来游客也可以了解到街区的历史故事。保留一些记载时间的事物,那些经历过风吹雨打青砖瓦房,摇曳在风中的大树都记载着街区的历史。照片墙的设计是记载我们日常生活的人与事,能够提高邻里和谐,弘扬社会正气。在整个艺术改在中要保持居民原有生活方式不变,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的街区和小区随处可见,而微改造则是城市抗衰老的一种手段。艺术改造不是随意的整改,需要使用更多的时间去用来和居民沟通,改造过程中积极收集居民的意见,让大家都参与到设计中去,能够很好的尊重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承当地的文化和人文气息;当居民更好的了解到自家的历史;并且会与现代的设计碰撞出火花。改造过程始终遵循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基层人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吴茂盛.熊丹.基于TOD模式的城市新区交通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64-1266.

[2]吴丽佳.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重庆;重庆大学,2005.

[3]百分比艺术 让微改造社区更美.广州文明网。2020-01-15.

[4]黄春华.环境景观设计原理.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

作者简介:

张振宇(1996.7—),男,汉族,籍贯:河南商丘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2)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一)项目名称和承担单位

1、项目名称:苍溪县2008年产业化扶贫优质生猪养殖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苍溪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3、责任单位及负责人:苍溪县畜牧食品局 杨厚春(局长)

4、建设地点: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

(二)项目建设目标

该项目以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为重点,选择项目农户200户(东高村120户、新店村8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98户(东高村62户、新店村36户)。项目建成后,达到以下目标:

1、生产目标:培育年饲养良种母猪2头,年生产优质三杂肉猪35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大户200户,达到项目农户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实现养猪总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总收入4.52万元,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2、扶贫目标:项目实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项目村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辐射带动项目村附近300户农户发展养猪生产,实现2000人贫困农民稳定脱贫致富。

3、项目目标:该项目由所在村成立猪业合作社,项目当年启动农户200户作为会员农户,项目投放的优质母猪400头作为合作社的滚动发展资本,在每头母猪投产后,项目农户按1头母猪向合作社一次性交售1头优质商品仔猪,由合作社按市价出售后再次购买优质母猪向村内其他农户滚动投放,项目建成后的三年内可由最初的项目农户200户,滚动扩大到330户以上,从而实现扶贫资金的最大使用化。

4、社会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养猪成本,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优质肉猪的需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生态目标: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大力推广粪便干湿分离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沼液灌溉紫花苜蓿、菊苣、籽粒苋等优质牧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青绿饲料,又培肥了地力,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建设示范农户200户,户平建设规模为:(1)改(扩)建标准化猪舍30m2。(2)引进杂交良种母猪2头,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年出栏优质三元杂交肉猪30头以上。(3)对项目村农民开展养猪技术培训4期以上,培训农民1000人次,印发现代养猪技术资料400册。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使用计划

该项目总投资122万元,申请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东青镇东高村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白鹤乡新店村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项目户户均投入项目资金2500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具体用于:良种母猪引进补助24万元,圈舍改(扩)建补助26万元。

(五)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村达到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实现养猪收入904.3万元,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新增3500元以上;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优质肉猪的需求,并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项目实施地点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秦巴山南麓,东距历史文化名城阆中21千米、南与南江县相邻、西距广元112千米、北接旺苍与巴中,全县辖39个乡镇、717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330平方千米,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2.25万人。2007年末,全县有绝对贫困人口17624人,低收入人口52873人,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744元,比上年增加558元,增长25.53%。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生猪是全县农村经济骨干支柱产业之一,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左右,瘦肉型生猪普及面98%以上,其中DLY普及面45%以上。2003年被四川省认定为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2004年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肉猪产品认证,2005年取得进京入沪资格,2006年取得四川省猪肉及其制品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市场认证,2007年通过了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验收,生猪品质总体水平居全市第

一、列全省前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把培育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发展和壮大生猪产业的主要抓手,结合生猪产业“十一五”规划,计划用2至3年时间,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150个,到2007年底已初步建成80个,其中发展生猪现代养殖园区6个。累计培育规模养殖户3580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场达182个,小区及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全县生猪总出栏的46%以上。

(二)项目建设地点概况。项目区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是全县《十年》规划的重点扶贫新村。项目村农民有传统的养猪习惯,由于没有找到好的经营模式,农户养猪规模小而分散,养殖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低,不能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和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需求,使农户经营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改变自己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广大农民迫切需要通过项目扶持,依靠养猪的优势脱贫致富。

1、东青镇东高村:位于苍溪县南面,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850人,其中劳动力220个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00人次。拥有耕地1390亩(其中田896亩,地340亩),林地3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属深丘地带,平均海拔600米,最高810米,最低400米。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550千克,人均纯收入1850元。

2、白鹤乡新店村:全村现有330户,116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6户,130人(低收入32户,117人;绝对贫困户4户,13人)。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劳动力295,拥有耕地1568亩(其中田1300亩,地268亩),林地48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属深丘地带,平均海拔836米,最高1150米,最低520米。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500千克,人均纯收入2010元。

三、项目建设原则、规模和目标

(一)项目建设原则

1、将项目开发同农村居民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2、通过对产业链的前后向延伸,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3、产品开发力争适应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4、坚持开发绿色食品,以满足我国居民健康需求;

5、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遵循可持续清洁生产标准,注重技术的改进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目标

本项目扶持发展优质肉猪养殖村2个,共200户。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培育年饲养良种母猪2头,年生产优质三杂肉猪35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大户,辐射带动项目村近300户农户发展养猪生产。走“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生猪专业合作社与鸿宇食品公司签订生猪购销协议,对项目农户实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养猪成本,进而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通过项目实施,项目村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以上,实现养猪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

四、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一)项目建设地点

该项目拟在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选择项目农户200户,其中东高村120户、新店村80户,集中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兴建生猪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项目村周边农户300户以上发展生猪养殖业。

(二)项目户确定的条件

1、项目户的确定必须是全县《十年》规划的重点扶贫新村。

2、项目户自身有参加项目的积极性和实施项目的必要条件,自愿申请参加项目,并保证按要求搞好项目实施。

3、项目户是已在项目村公示无异议。

(三)项目农户典型设计

项目农户户均购良种母猪2头,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圈舍30m2,按统一的三元杂交或内四元杂交生猪生产模式进行自繁自养。

项目建成后,项目农户年出栏优质肉猪35头以上,比建设前增加20头以上,农户生猪三元杂交率达100%。项目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新增纯收入8000元以上。

(四)项目土建工程重点及技术要求

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对生猪圈舍进行有计划的改造,改造的重点为:母猪饲养圈、饮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含排粪沟、沼气池等)。建设要求主要为:

1、门窗:门朝外开,设在猪舍两端;长猪舍两侧纵墙上各开1扇,高2.0—2.4米,宽1.2—1.5米,门外设消毒池。窗的有效面积应占舍内地面面积20%,一般高1.6—1.8米,宽1.5—1.8米,窗下缘离地1.0—1.2米,每隔3.6米开1扇,一般使用优质塑料及木材制作。

2、屋顶及顶棚:屋顶材料要求耐用、防水、防火,选用小青瓦、石棉瓦、玻纤瓦等;顶棚选择PVC板、层板、竹板等材料吊顶。

3、饲槽:骑墙式饲槽,内上口净宽12-16厘米,槽底净宽8--10厘米,呈“上宽下窄”的瓦片形,槽底离地6-8厘米,槽上口离地20-25厘米,进料口净宽12-15厘米,进料口离地40-50厘米。

4、地漏:地漏长80厘米,宽45厘米,漏缝宽2.5-3.0厘米,漏缝上窄下宽,平整光滑;安装时应防止与地面粘结,以便于开启清洗地漏下的积粪沟。地漏下的积粪沟通往舍外的沟口处做防风闸门,防止舍外向内倒灌风。

5、地窗:设置于种猪或肥猪圈后墙正中离地10-15厘米处,规格为宽50厘米,高35厘米的“百叶窗”形。

6、母猪舍:设计为分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运动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若采用整体式全栋圈舍分布,可不设计运动场。母猪舍重点是配套完善仔猪保育设施,在原圈舍内靠走道一侧用砖砌成,面积约为0.8-1m2,距走道侧高度为65-70cm,上面铺盖板,盖板顶悬挂红外线灯,里面安装仔猪电热保育板。

7、粪尿沟:通设于猪舍后墙外侧,上宽50厘米,下宽30厘米,呈“U”形,纵向坡度3-5度,做成暗沟,上面盖板,便于清理,做到“雨污分离”,每一个圈栏的出粪口设置沉淀池。严禁将粪尿沟串联设置于舍内,有利消除循环交叉感染隐患。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修建(改建)生猪圈舍6000m2,户均30m2。

2、引进LY、YL或LYB、YLB母猪400头,户均2头,头平体重在25kg以上。

3、开展技术培训4期,发放技术资料400册。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2008年至2009年。

(二)项目实施进度

1、第1月至第2月,编制项目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

2、第3月至第4月,项目前期摸底和项目户规划:重点是对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的项目农户,进行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摸底调查,本着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合理确定每户应完成的工程量和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

3、第5月至第7月,圈舍改造和技术培训: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圈舍基础性改造,重点是完善母猪饲养圈、仔猪保育基础设施、饮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有针对性地搞好粪污处理设施的利用、母猪引进前的准备等技术培训;

4、第8月至第9月,仔猪保育设备购买、引种:采购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搞好优质种母猪引种场的选择,预选好种母猪并作好相关疫苗的免疫注射和抗体水平检测,按引种规程引进种母猪。

5、第10月至第11月,饲养管理、技术服务:搞好母猪引进后的跟踪技术服务和相关饲养管理技术培训;

6、第12月,项目自查,申请上级验收。

项目建设进度图

进度

项目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编写、申报材料

宣传发动、农户规划

圈舍改造

引种、设备购买

技术服务

总结验收

六、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一)项目总投入概算

经概算,该项目总投资122万元(详细投资见附件1):

1、圈舍改造72万元:户均30m2,共6000m2,120元/m2。

2、良种母猪引进资金48万元:户均引进LY、YL或LYB、YLB良种母猪2头,合计400头,1200元/头。

3、技术支撑费用2万元:开展技术培训4期,发放技术资料400册。

(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总投资122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2万元,拟申请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浙水乡红旗村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元坝镇石垭村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用于以下两个面:

1、良种母猪引进补助资金24万元:每头补助600元,户均补助1200元。

2、圈舍改(扩)建补助26万元:户均补助1300元。

项目投资明细表

资金来源

实施地点 户数 总投资 扶贫资金 地方配套 自筹

合 计 200 122 50 2 70

东青镇东高村 120 73 30 1 42

白鹤乡新店村 80 49 20 1 28

七、项目主要技术方案

(一)主要生产工艺

14+28+7天

79+7天

7+35+7天

35+7天

115+7天

(二)主要技术方案

1、推广以内四元(DLYB)和外三元(DLY)为主的经济杂交组合技术,实现品种选择标准化。其组合模式为“杜约长本”、“杜长约”杂交模式两种。

2、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实现生猪繁殖标准化。规范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实行生猪的人工授精操作标准化。

3、推广仔猪早期补料、补铁、补硒和早期断奶技术,实现仔猪保育标准化。根据初生仔猪生理特点及时喂给初乳、合理寄养、断尾剪齿、增温保暖、肌注铁、钴、硒、VE等制剂及及时开食补饲。在保证营养及猪仔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提早断奶。

4、推广种母猪全价营养和阶段营养技术,实现良种母猪饲养管理标准化。饲养上采用全价营养和阶段营养的饲养体制,根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空怀、妊娠、哺乳等阶段)喂给不同的饲料量,促进母猪按时发情、排卵及配种。

5、推广标准化生猪肥育技术,实现肉猪生产标准化。根据生猪生长发育规律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在体重达90—110kg时出栏上市。

6、推广无公害配合饲料和青绿饲料四季轮供技术,实现饲料、兽药等投入标准化。以饲喂配(混)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优质人工青绿饲草。严格控制违禁药品的使用,规范用药记录。广泛推广牧草新技术,合理选择牧草品种,达到牧草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均衡轮供。

7、推广生猪程序化免疫和重大疫病监测技术,实现疫病防制标准化。对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实施强制计划免疫,实行强制免疫标志认证管理。对强制免疫病种以外的传染病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组织实施。对引入的LY、YL二杂母猪要重点对繁殖障碍性疾病按免疫程序接种。同时,根据免疫接种时期,定期采集血样,集中监测猪只免疫效价。

8、推广无公害圈舍和适度规模场建修技术,实现环境治理和饮水标准化。合理的猪舍应该是冬暖、夏凉、通风、向阳、空气新鲜。猪舍应注意保温、防滑、清洁、干燥及粪尿沼气无害化处理。

八、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1、计算依据:母猪年产仔窝2.2窝,受孕率85%,胎产仔猪10头,仔猪成活率95%,育成率98%。正常生产年份能繁母猪年饲料消耗成本2500元/头,后备母猪年消耗饲料成本1200元/头;培育仔猪至25kg时饲料消耗成本80元/头。

2、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400头能繁母猪年可产优质三杂仔猪6963头,生猪平均体重按100公斤,精边肉屠宰率62%,精边肉单价按保低价22000元/吨计,可实现销售总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户均实现养猪收入4.52万元,年运行成本费用609.69万元,年平均利润294.61万元(见附件2)。通过自繁自养,每头商品肥猪可获利润423.1元,项目户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扶贫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户年人均纯收入可达3500元以上,项目辐射带动300户,按每户年出栏优质肉猪20头,每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因此,项目能稳定脱贫达2000人以上。

(三)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建成可推进全县生猪规模化生产进程,带动周边全县生猪产业的发展,促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增加市场上高档、优质猪肉供给,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生态效益

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推广粪便干湿分离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利用还田灌溉,改善了生态环境,培肥了地力,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生态经济学原理。

九、项目组织管理

(一)组织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的领导和整体运作安排。

2、成立项目技术组。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建设中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编写总结、验收报告等。

(二)管理措施

1、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川财农〔2006〕20号文件精神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设立专账,建立专户,专款专用,实行封闭运行。

对农户补助的以农民签字(章)、乡镇审查加盖公章的表册按程序入账。对在农户家购种不能取得正规票据的,由售种农户在统一格式的表册上签收,并由项目技术组验收合格(签字)后连同农户领条一并按程序报账。其余项目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正规票据按程序入账。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

项目资金必须坚持到村到户,同时,项目大额资金开支必须按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转账,严格控制项目中的现金支付。

2、搞好项目协调。搞好项目协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行扶贫、财政、畜牧三家对项目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与监督的管理机制。县财政局负责整个项目资金的到位落实,设立专户,建立专账,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如期实施;县扶贫办全面负责项目的管理,协助镇乡、村落实贫困农户对象,协助畜牧部门做好该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县畜牧食品局全面负责引种、圈舍建造,技术培训指导,防疫治病等服务工作;镇、村社负责协助配合县畜牧局、财政局、扶贫办,落实好贫困农户对象,做好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建立项目农户卡,保证农户卡完整记录农户生产生活和经济现状、规划建设内容、农户资金使用、物资领用情况、农户项目执行及效益情况等,组织协调贫困农户规划落实好建造圈舍场地,检查、督促、落实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达到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扶持的贫困示范农户和辐射农户脱贫致富,切实发挥畜牧扶贫的作用。

3、建立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所在地制作项目公示牌,将项目建设内容公布于众,实行阳光操作。并在每个农户门前制作1个标示牌,将项目建设内容列入标示牌,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同时,搞好技术资料的上墙宣传。切实做好项目贫困农户建卡工作,做到每户一卡,清楚记录农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物资领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及效益情况。

4、建立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为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村到组、到户。同时,全面落实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责任制和工程终身责任制,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完成。

(三)项目整合措施

整合新村建设、农能沼气、农村交通、文化卫生等项目资金对项目村实行全方位建设,并着重突出对贫困农户的项目覆盖和投入,弥补产业化扶贫资金不足和覆盖面小的缺点。新村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弥补项目农户圈舍改(扩)建资金不足的补充,农能沼气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项目农户粪污处理设施的补助,农村交通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项目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项目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

(四)滚动发展措施与产业化运作措施

1、运行机制:由养殖基地所在的养殖户自行自愿组建猪业合作社,再由猪业合作社作为广大养殖户的利益代表,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与种猪企业、饲料销售企业、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整合和借助市场调控、信息通达、资金实力的优势,共同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种猪繁育企业通过合作社对会员农户实行优质低价供应良种母猪,饲料销售企业实行厂户对接优惠销售或赊销给养殖户,加工企业对会员农户实行“三优先”(优先收购、优先宰杀、优先付款)和优质优价收购生猪,并按2元/头付给合作社技术服务费,合作社对会员农户实行“六统一”服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疾病防治、统一污染治理、统一产品销售),从而实现了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种猪场、饲料厂、加工厂、合作社四方共推生猪产业发展。

2、“民企共建”的主要内容。会员农户通过“民企共建”机制,可以享受购买种猪低于市场价50元/头,享受饲料直销供应带来的低于市场价200-300元/吨或赊销饲料,享受肉类加工企业保护性收购价格和高于同期收购执行价0.2-0.4元/公斤,享受合作社直销生猪减少中间环节利润30-50元,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增值,养殖户每出栏1头生猪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净增利润80-100元,达到生猪养殖的最低利润点,最大限度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3、“民企共建”的作用。通过推行“民企共建”,可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合作社壮大的“四方共赢”。龙头企业有了优质的原料保障,增加了生猪屠宰量和企业的产值;种猪场和饲料企业拓展了销售市场;通过企业按产值产量兑现的经费,专业合作社工作经费有了保障,解决了服务能力问题。通过“民企共建”模式,建立了企业建基地促发展的有效机制,企业和养殖户有了紧密的利益连结,减少了流通环节,可使基地农户生猪养殖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4、滚动机制:在母猪投产后,项目农户按1头母猪按合同向合作社一次性交售1头优质商品仔猪,由合作社按市价出售并再次购买优质母猪向村内其他农户滚动投放,按目前商品仔猪市价计算,2头商品仔猪可购买1头优质母猪,项目投产后的第二年可实现当年会员农户向合作社交售合格商品仔猪400头,可购买优质母猪200头(1200元/头),可新发展农户100户(户均饲养优质母猪2头)。项目建设第三年,可再次滚动发展农户33户,项目建成后的三年内可由最初的项目农户200户,扩大到330户以上,从而实现扶贫资金的最大使用化。

(五)政策措施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规模化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猪群健康,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总称。总体包括: 猪场环境控制,猪群的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药物保健、免疫监测等兽医管理几个方面。

1.猪场的环境控制

1.1场址的整体规划。场址决定着猪场未来的生产难度系数和未来经济效益,是猪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猪场位置的确定,在养猪生产中建立生物安全防范体系上至关重要,场址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生态养猪,符合动物的防病规则,避免交叉感染,远离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居民区、工厂,交通便利,水电饲料供应便利,地势要背风向阳,地势要高、干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易使猪只保持干燥和良好卫生环境,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1.2.猪场建设布局要合理。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区严格分开,必须有围墙、最好是围墙外有防疫沟,设浴室、更衣室、消毒间,由上风向到下风向。饲料贮存库、保育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向,病猪隔离舍、粪便堆积池设在猪场的下风头。场内道路要划分净道和脏道,饲料车、工作人员走净道,粪车走脏道。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的运输,另由专用车辆解决。各段安排依次为保育-产房-配种、妊娠-育成-育肥-出猪台。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剖检室应放在猪场的下风处。主干路需要硬化,场内道路布局合理,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做好场区绿化工作。设有种猪运动场,便于公猪、母猪的运动。化粪池必须建在下风向,化粪池要及时处理、除臭,防止蚊蝇孳生。

1.3.温度。温度在养猪生产中也是关键一环。猪舍要求冬暖夏凉,有利于种猪发情、配种、仔猪的存活和增重。温度太高导致公猪因热应激会降低精液的活力,从而增加配种难度,出现返情多,产仔少,影响繁殖成绩。仔猪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仔猪不同周龄适宜温度见表1),适宜的温度可以减少死亡,加快增重,降低料肉比。低温使仔猪抗病力降低、死亡率升高,料肉比升高。因此对仔猪进行防寒保暖为生产中的重中之重。(不同阶段种猪适宜温度见表2) 1.4.猪场绿化。要重视猪场周围和场区内环境的绿化,这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植树造林可使冬季有效降低风速,使夏季的气温下降,能使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臭气、尘埃、细菌数减少。猪场的绿色带可在场区冬季上风向植5~10米宽的防风林,其他方向及各场区间植3~5米宽的防风林和隔离林。道路两旁应植树,猪舍前后可进行遮荫绿化,场区的空闲地面应遍植花草,以改善并美化环境。

1.5.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猪场生产区只能设1个出入口,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都要经过洗澡或淋浴,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和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车辆进场也要消毒,饲养人员不得随意到工作岗位以外的猪舍去,猪舍内的一切用具不得携出场外,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换混用。场内食堂和工作人员不能向市场购买猪肉,本场职工生活上所需的肉食,应由本场内部提供解决。场内严格按照消毒制度进行消毒(全场消毒制度见表4)。

1.6.粪便、病死猪和胎衣的处理。工厂化养猪场每天要排出大量的粪尿,若处理不好,就可能污染环境。可将粪和病死猪、胎衣等固相污染物送至隔离区的贮粪场堆肥发酵,这样既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又可提高肥效。液相部分流入蓄粪池,沉淀发酵。也有的将收集在一起的粪尿以适当的比例与水混合,用以发酵产生沼气之后,残渣用作肥料。

2. 猪群健康管理 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是生产中的龙头,健康的母猪群是生产效益的最终保障,所以建立健康的母猪群是一个猪场成败的又一关键要素。

2.1.自繁自养。种猪场在种猪选育过程中应重视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可根据每胎育成头数和后代日增重、饲料报酬等来衡量。弃弱留强,逐渐淘汰抗病力弱的个体及后代,经多代选育,提高该品种的抗病力。

2.2.引种。为生产发展需要,引种时要遵循“健康第一”选种观念,严把引种关。引种前对该种猪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瘟等。在购买时应向种猪场索取该场的血清学资料和免疫接种资料。尽量从一个种猪场引种,避免从几个种猪场购买种猪。新引进的种猪在远离生产区的隔离舍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野毒,一定要对其进行监测。隔离期间首先调动本场猪只3-5头与其混群,确定无疾病传染,进行本场常规的免疫注射后一段时间,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值得说明的是像蓝耳病阳性场最好从蓝耳病阳性场引种,相反,就一定要从阴性场引种。

2.3.人工授精和人工辅助配种。引进健康种猪精液进行改良,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种,减少采精和精液处理过程中的污染,就可以减少部分疾病,特别是生殖疾病的传播。对于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的种猪场,也要牢记卫生管理,严格做到公母猪局部的卫生消毒,减少子宫炎发生,提高受胎率。

2.4.运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从分娩、保育、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3周)和保育后期(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用高压清洗机将猪舍内使用过的所有设备冲洗干净,按“空舍消毒原则”,并按规定配好的消毒液对栏舍墙壁和地板、天花板、食槽、栏架及有关器具彻底冲洗消毒1~2次,彻底杀灭所有病原,对猪舍净化、空置5~7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进一步应用早期隔离断奶、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等技术措施逐渐净化各种病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猪群。(空舍消毒原则见附表4)

2.5.加强淘汰老弱病残、繁殖成绩差的种猪。一般情况下,种猪场要淘汰的繁殖猪只占基础繁殖猪群的30%左右。通过淘汰,建立高生产性能的健康繁殖猪群,进一步为猪场发挥最大生产成绩打好基础,建立一个高产值猪群的良性循环。

2.6.建立药物保健方案。经常送检剖检病料,对分离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高效药物或药物组合,建立猪群用药保健方案。(保健用药方案见附记部分)

2.7.定期检疫净化,定期采血检疫。除日常详细记录整个猪群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及时送病料检验外,要按“种猪场实验室检测计划”定时,以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作好资料的收集、登记、分析、总结工作。把检测结果反馈到猪场,指导猪场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和针对性地进行驱虫保健。(种猪场实验室检测计划见附表3)

3.环境卫生的消毒 猪场要制定严格的场内场外消毒制度与消毒用药制度,并严格执行。

3.1.入场消毒。场内设有消毒池、紫外线消毒室、洗澡更衣室,备有高压冲洗机、背式消毒器、高压除尘器等消毒设备、设施,对入场车辆、物品消毒(饲料原料入场的消毒),猪只进场时要采取洗澡、保健、消毒措施,方可入场。员工进场必须沐浴、更衣,猪场生产区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参观。不准带入可能染病的畜产品或物品。车辆经过喷雾消毒才可进场,饲料经过甲醛熏蒸后方可食用。

3.2.日常工作消毒。

场内严禁饲养偶蹄动物,饲养员不得串舍,各车间用具不得外借、交叉使用,饲养用具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母猪上床时必须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或一定消毒浓度的碘液洗澡后方可上床。在工艺流程上,生产要实行单元化饲养、全进全出制。母猪生产时一定要保证母猪乳房、阴户周围干净卫生,并严格消毒,减少子宫炎的发生机会。

仔猪打耳号、剪牙、断尾等外伤还有其它猪群的外伤都应该及时消毒,防止感染。可用5%的碘酒棉球涂擦数遍,直到痊愈。

猪只转群后,对空舍设备要严格消毒,并监测消毒效果,走廊每周至少消毒2次,猪舍带猪消毒可用碘制剂、季胺盐类、氯制剂交替使用。

公母猪配种前,应特别注意公猪下腹部和尿囊、母猪外阴部的清洁,公猪应先挤压包皮积尿,再用浸泡了0.l%季胺盐溶液或碘液的毛巾由外到里、再由里到外清洁消毒包皮周围。采用人工授精时,应建立较强的无菌观念,避免人员、器具、环境等因素影响精液质量。应使用一次性输精管和过滤纱布,如果条件不允许需重复使用输精管时,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避免细菌随输精管进入子宫,引起母猪子宫炎。整个人工授精过程都必须严格消毒和清洁,集精瓶等器皿每次使用前必须经高温消毒,手套应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

饮水、饲料应定期检测,饮水槽、饮水器、料槽应定期消毒、清洗。

3.3.定期防鼠、灭鼠、灭蚊蝇。老鼠、蚊蝇、麻雀都是疾病的传播者,对饲料、饲料原料造成损耗与污染。猪场要及时处理粪便,净化污水,切断产生蚊蝇的根源,才能使猪只健康生长。

4.营养

4.1.新鲜。

4.2.全价配合饲料

4.3优质,不发霉、变质。定期检测饲料霉菌毒素和霉菌活菌含量,定期检测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含量。

5.兽医防疫

5.1.完善的生产记录。生产技术人员应对猪群健康状况和饲养员工作情况做好记录工作。对日常生产中的病死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症状描述,做好剖检记录并对用药状况、免疫情况等要了如指掌,并详细记录在案,做到每周一次小总结,每月一次大总结,并以报告形式报告给主管人员。对于生产统计表要经常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并总结吸取有益经验。

5.2.生产各阶段的兽医管理。猪舍消毒后,要检验消毒效果,看消毒是否彻底。每天观察并记录猪只健康状况、舍内温度、湿度、气味、通风等。产房内尤其要注意测量围产期母猪体温和采食状况等,记录、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夏季种公母猪舍的温度和疾病期体温控制,因为这直接影响种公母猪的繁殖成绩。(舍内消毒效果检测见附记部分)

5.3.疫苗、药物的使用。一定要严把疫苗、药品质量关,根据实际效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选择疫苗和药物。同时要关注运输、保存条件,并要求使用方法得当。要培训,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操作,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并坚持一猪一针,针型号适宜,并消毒。不打飞针、不漏注,做好免疫用药记录。疫苗药物要专人保管,专人免疫,开处方拿药。

5.4.免疫程序的制定。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附表5仅供参考)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嘉兴市生猪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模式的改变,生猪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嘉兴市生猪养殖现状的分析,估算了嘉兴市生猪养殖粪尿年产生量及主要污染物年产生量,结合政府提出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政策,提出了生猪养殖应向减量提质、提质转型、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养殖方向发展。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三改一拆”;环境治理;嘉兴市

嘉兴称之为浙江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是浙江的生猪主产区。据统计,2012年,嘉兴生猪饲养量为734.19万头,占全省近1/5。虽然满足了市场供需,但是嘉兴的养殖业却远远超出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与此同时更为严峻的是,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设施的落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敲响了警钟。因此从2013年开始,嘉兴市市委、市政府以减量提质为目标,清理违章猪舍、引导转产转业、完善养殖规划、整治畜禽污染、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养殖;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结合“三改一拆”行动,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逐步推动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型、传统粗放养殖向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转型。

1 嘉兴市养殖业概况

嘉兴市地处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经济圈、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的杭嘉湖平原,位居江、浙、沪城市群之中心位置,坐拥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和杭州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之黄金三角区,也是长三角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嘉兴市农业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并且畜牧业产量、产值均位于浙江省第一位。2013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量195.44万头,出栏量419.81万头,年产值达63.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83%。

由此看出,生猪养殖在农村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养殖规模扩大过快、养殖户环境意识浅薄、基础设施和处理技术不完善等,因此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的农村养殖户都将每天清理的猪排泄物倒在附近的田地上,认为作物会茁壮成长,但生猪养殖场的排泄量远远超出了作物所需要的营养,而且长期用于灌溉,很容易造成土壤退化、养分不平衡,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有些养殖户专门找一块空土地用来囤积生猪排泄物。晴天,它们经过日晒开始发酵,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恶臭,引来各种飞虫;下雨天,它们随着雨水一起渗透,一起流淌,造成养殖环境恶化;而有些养殖户直接将生猪排泄物排入农田水沟、河流等,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从而威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甚至影响饮用水安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2 嘉兴市养殖业环境污染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流失率为30%~40%,按平均35%来计算,嘉兴市2010年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流失量为生化需氧量(BOD5)达4.36万t,化学需氧量(CODcr)4.47万t,氨氮(NH3-N)0.35万t,总氮(TN)0.76万t,总磷(TP)0.29万t。2010年嘉兴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合计排放化学需氧量(CODcr) 2.91万t,氨氮(NH3-N)0.45万t,成为影响嘉兴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据测算,1头生长育肥猪平均每天产生的废弃物是5.46 L,1年排泄的磷达6.8 kg,总氮量达9.534 kg。1个万头猪场年可排放20~33 t的磷和100~161 t的氮,并且每1 g猪粪污中含有69万个肠球菌、83万个大肠杆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虫卵等。此外,养殖户为了提高猪的生长速度,使用过量的微量元素添加剂,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残留等都会随猪粪尿排出体外;而且规模化猪场所用的清洗消毒液也都直接排入污水中。照此下去,再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严格控制,必然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通过营养调控来最大限度提高猪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源头减轻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成本,使生猪养殖废弃物得以无害化、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来解决生猪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污染减排的突破对促进嘉兴市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三改一拆”政策实施

20世纪90年代,受“供港猪”的政策利好影响,嘉兴市生猪饲养量急剧膨胀,养猪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然而,超越环境承载量的养殖规模,散、小、多、密的养殖特点,也给嘉兴市埋下了隐患。2013年,嘉兴市召开“三改一拆”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动员大会,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把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结合“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通过源头控量、科学治理、监管服务等举措,着力在“拆、减、转、提”上下功夫、抓落实,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以嘉兴市拆除违章养殖猪舍为契机,从源头上控制生猪养殖的总量,直接减少生猪养殖废弃物的产生,以减轻嘉兴市生态环境压力。与此同时以减量提质为目标,引导转产转业、完善养殖规划、整治畜禽污染、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养殖,加之在“三改一拆”政策下有效控制了生猪养殖数量,为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做好了铺垫。

3.1 减量提质—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为例

嘉兴市农业局走村入户全面排查生猪养殖存栏情况,排摸整治主要河道两侧养殖污染,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运行操作模式。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坚持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行动快、措施实,截至2013年5月8日,已签订退养协议1 230户,完成总数的96.47%;实际退养852户,完成县下达目标任务数的110%;母猪存栏277头,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20.5%;实际退养头数5 709头,完成目标任务的62.61%。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是海盐县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在巩固前两年整治成果的基础上,2015年,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着力突出生猪减量提质、养殖户转产转业、优化服务和管理三大重点,不断优化与创新管理机制,全力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经排摸,开发区(街道)共有生猪养殖户1 275户,在此基础上,区(街道)及村(社区)多次召开生猪减量提质动员会、再动员会等营造浓郁氛围,不少养殖户主动退养并拆除违建猪舍。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有关人员说,“在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中,我们切实抓好‘引、收、补、罚、拆’这五个机制,并把‘三个同步’有机结合,即实行收费与退养同步、拆违与控新同步、考核与督查同步的协同工作机制,使退养等工作稳步推进。”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根据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猪养殖污染行为排摸整治工作,特别是严厉查处河道沿线的偷排、漏排现象,力争全面控制和消除养殖污染,同时建全收集、巡查等机制,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运行操作模式,着力加强对区内环境的保护。该有关人员介绍,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投入10万元建立具有病死动物冷藏功能的暂存点,具备通水、通电、消毒、监控及管理等功能,并采用市场操作模式,委托劳务公司负责辖区内病死动物的接受、暂存、运输及消毒工作,严格落实管理措施,防止病死动物外流。如负责收集的劳务公司存在收集不到位或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等不当行为,将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据悉,在巩固当前成果的基础上,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将集中精力与时间,采取鼓励退养、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排污收费等有效措施,加强违法猪舍拆除力度,做到“应拆尽拆,不留死角,公开公平,持续有效推进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

3.2 提质转型—以秀洲区为例

在畜牧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工作上,秀洲区先后出台了《秀洲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关于加强生猪养殖长效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措施。全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镇、街道、秀洲新区规划区范围及周边500 m,市级以上河道两侧各200 m,区级河道两侧各100 m范围内,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等(经批准放养的畜禽除外)及周边500 m范围内等区域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同时,划定全区范围除禁养区外,其余均为限养区。与此同时,秀洲区明确到2015年末,全面建立粪便、沼液、病死畜禽等“三废”收集处理运营机制,年存栏猪20头、鸭500羽以上的养殖场(户)均建有排泄物配套治理利用设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其中2013年完成养殖治污设施补建1 500户,建设农牧结合示范村(片)5个,启动1个病死畜禽工业化处理中心建设,以此加快全区畜牧业转型升级。

3.3 生态农业—以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为例

嘉兴敦好牧场位于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有生猪养殖区13.3 hm2,农业生态种植区59 hm2、生态休闲农业区6.7 hm2。猪场养殖废水和渗出物采用先进工艺,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而且引进台湾畜禽尸身无害化措置设备,以生物催化剂迅速分化畜禽尸身,产物作为有机肥原料供给种植区。种植区的蔬菜老茎叶则作为生猪辅助饲料,形成了“猪-沼肥-作物-猪”生态轮回农业系统。

3.4 现代化养殖—以桐乡市洲泉镇为例

位于嘉兴桐乡市洲泉镇的嘉华种猪养殖场,是嘉兴现代化生猪养殖的代表企业。在嘉华养殖场,有功能各不相同的养殖猪舍,有的专门为产房、有的为保育房,还有专业的废污措置车间。据负责人介绍,此养殖场特聘比利时养殖专家,引进欧洲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手艺,以现代化饲养模式进行“无抗生素”养殖,生猪所产猪肉十分健康。“无公害化措置,周全推广助转型”。在每一处猪舍都设有高清摄像头,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养殖场生猪养殖的所有过程。每一处猪舍都连结恒温、通风,地面也较为洁净。同时,专业的措置车间可以将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废污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小;不仅为当地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树立了示范,也在浙江省内起到了带头作用。

此外,在2014年嘉兴市市政府打响的“五水共治”为建设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浙江方针对嘉兴的养殖户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嘉兴市政府为了有效控制生猪养殖污染,实施智慧畜牧提效行动,促进生猪养殖技术创新,通过加强调控饲料营养成分的技术研究,建立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对策,切实降低生猪养殖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积极探索适合嘉兴地区生猪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多渠道、多举措减轻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生猪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生猪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对嘉兴建设成为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生猪养殖新模式及建设和谐的人文生态嘉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因此,必须以坚持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为指导,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养猪业,又要大力发展养猪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走上一条生态养猪路。

4 小结

嘉兴市在面对转型升级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嘉兴拆除违建猪舍完全能够满足市域内处理需求;能使生态循环养殖理念广泛传播,并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可达97%以上。嘉兴的养猪业转型升级之路已初辟小径,对环境的改善十分明显,对产业的提升有着极大帮助。嘉兴全面开展禁、限养区划设工作,并且在禁、限养区中推行“三个转变”:变务农为务工、变养殖为种植、变本地为异地。 “三改一拆”这一政策所推进的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和其深入开展的畜禽养殖业污染专项检查,都为嘉兴生猪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1 生猪规模化养殖概述

生猪养殖业关乎民生,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 也是维护人们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 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 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 农村个体户养猪数量逐渐减少, 生猪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主流, 对于人们日常肉类食品供应量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1]。2011年, 由于猪肉产品短缺, 造成短时间内猪肉产品价格持续攀升。据权威数据资料调查显示, 2011年6月全国猪肉价格同期上涨57.1%, 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 影响市场稳定。由此看来, 保证猪肉产品价格稳定, 确保市场供应是必然选择, 从而能够防止生猪产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就生猪养殖业来看, 不仅承担着人们肉类食品需求, 还为种植业提供了更多的有机肥料, 这种肥料经过加工能够成为种植业所需的肥料, 对于农作物产量增加有着突出的作用。相较于传统工业肥料而言, 生猪粪便更为环保, 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 实现产业和环境和谐共处。此外, 生猪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尤其是在国务院最新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后, 生猪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抓住时机, 采取合理有效对策, 推动产业发展[2]。

2 生猪养殖污染环境的原因

2.1 农牧脱节

生猪产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始终以家庭式经营为主, 生猪排放的粪便经过处理可以用作田地肥料, 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但近年来, 生猪养殖业逐渐朝着规模化和工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生猪粪便排放量急剧增加, 不仅难以集中处理, 更无法被田地所消纳, 以往的有机肥料转变成环境污染的源头;生猪产业逐渐从以往的农村地区迁移至城镇郊区, 造成农牧脱节, 粪便由于无法有效使用, 造成粪便的堆积, 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我国多数生猪养殖场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城市周围, 能够被农田所使用的生猪粪便量随之下降;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 化肥的出现, 较之生猪粪便更为便捷, 降低生产成本, 以至于农业生产中更多是采用化肥, 而不是生猪粪便此类有机肥料, 大量粪便堆积, 污染环境[3]。

2.2 饲料添加剂的违规使用

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部分生产者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追求猪肉产量, 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等违规药物, 并以此作为生猪疾病防治主要措施, 通过激素来加快生猪生长, 违背生态规律, 致使猪肉产品中有害成分残留,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 严重危及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3 粪便处理设施设计不科学

以往生猪养殖场粪便清理主要采用水泡粪、水冲粪以及干清粪几种方式, 前两种方式主要是将产业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同粪便混合在一起, 给后续处理环节带来了严重阻碍, 粪便同液体混合, 其中所含有的有机肥料养分流失, 干肥料中所含有的养分降低。而干清粪主要是将产生的粪便分流处理, 是较为理想的粪便清理方式;多数生猪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容量较小, 资金投入不足, 很难有效满足生猪养殖业粪便处理需求, 造成粪便处理效果偏低, 加之粪便处理技术水平不高, 很难在设计之初充分结合生猪养殖业的经营需求设计粪便处理设施, 以至于设施简陋, 处理能力偏低[4]。此外,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粪便处理管理力度不足, 很多养殖场对于粪便处理设施使用不熟悉, 缺乏对粪便处理工艺和能力的掌握, 难以充分发挥粪便处理设施的作用。

3 生猪规模养殖节能减排对策

3.1 推行种养结合, 做好产业规划

为了促使生猪养殖业能够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推行种养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种养殖模式主要是构建循环生物食物链, 有机整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关系, 是当前较为科学合理的污染整治方式。在对生猪养殖业进行产业规划时, 需要结合产业自身发展需求及环境承载能力, 将生猪产品生产和粮食产区做好良性对接, 大力推广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禁止在一些生态保护区及水源处建立生猪养殖场;遵循种养结合要求, 结合田地消纳水平, 最大程度处理粪便。制定节能减排计划, 充分发挥粪便原有的有机肥料优势, 大力推行中小规模养猪场, 这种养殖方式能够大大节约建筑材料;同时, 有效防止疾病在生猪中传播, 降低生猪死亡率[5]。

3.2 科学构建猪舍, 做好养殖环境建设

科学构建猪舍, 对于节约建筑材料, 降低粪便处理成本有着较为直观的作用, 且在不同季节有着不同节能降耗的优势, 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和创新, 在实践工作开展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实行“六分离六配套”养殖模式, 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但就当前我国制度规范方面建设情况来看, 尚未出台严格的猪舍建筑标准, 很多养猪场建筑时采用民房建设标准为参考, 建筑费用较高, 大大浪费建筑材料[6]。据科学实验测算, 猪舍建筑过程中如果能够少用1 t水泥, 就能够减少0.7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所以, 尽快健全和完善猪舍建筑标准, 对于生猪养殖业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3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有效利用粪便资源

大力推广生猪养殖场建立沼气池, 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能够通过粪便中微生物的发酵产生沼气, 并且在消灭原有病菌同时, 将剩余的沼气残渣用作有机肥料, 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转变粪便处理方式, 摒弃原有的水泡粪等处理方式, 推广干清粪及固液分离等技术,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推行粪便资源转化技术, 将生猪肥料加工后形成有机肥料, 不仅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 这种技术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不仅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还能够有效改善猪舍保温问题, 使各项环境因素适合生猪生活习性, 提高抗病能力,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此外, 应在养猪场周围种植树木、花草, 以此来净化周围空气, 吸附有害气体和粉尘, 同时起到保证猪舍内部温度的作用, 对于生猪养殖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逐渐从以往的家庭式转变为规模化生产, 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生猪粪便处理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能够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做好产业规划, 科学建设猪舍, 充分利用生猪粪便资源, 转化为有机肥料, 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实现产业和生态环节的和谐共处, 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 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危害, 具体表现为养殖中排放污染物严重超标, 进而造成水资源、土壤以及气候的污染, 肉类产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成分, 重金属成分残留, 严重降低产品质量, 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利于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 主要就生猪规模养殖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就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节能减排对策, 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和要求, 结合生态发展需要, 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 最大程度地保障生猪养殖业产品质量, 实现生态和产业有机整合发展。

关键词:生猪,规模养殖,节能减排,生态污染,对策

参考文献

[1] 闫振宇, 陶建平, 徐家鹏.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和省际差异及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1) :13-18.

[2] 李志刚, 冷碧滨, 涂国平.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7) :9382-9385, 9471.

[3] 王应和, 杨成勇, 李锐.发展生猪低碳健康养殖的对策研究[J].中国猪业, 2015 (8) :36-40.

[4] 王德鑫, 郑炎成, 李谷成, 黄珂.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兼论生猪养殖的适度规模经营[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22 (5) :818-825.

[5] 涂国平, 冷碧滨.生猪规模养殖与户用沼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索[J].农村经济, 2013, 12 (7) :101-104.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范文第6篇

唐山市自然条件优越, 毗邻京津、背靠三北、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 是京津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发展生猪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据统计, 2016年全市生猪饲养量约1 100万头, 年出栏生猪约750万头, 规模养殖比例达83%。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 我市生猪养殖虽具有较明显优势, 但也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多数猪场存栏规模较小。全市猪场多为小型农户养殖模式, 存栏母猪不足50头。二是总体养殖水平较低。表现在生猪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 见表1。三是管理模式落后。家庭式管理为主, 多采取自繁自养, 新设备及新技术普及率低, 管理不到位。四是猪场养殖环境治理难度大。

为加快全市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提高养殖效益, 市畜牧主管部门于2015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

1 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是引进“产出= (遗传+环境+营养) ×管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 强调管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二是集成推广母猪深部输精 (PCAI) 、仔猪早期补饲、猪舍内环境控制、能繁母猪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猪场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技术, 提高生猪养殖水平。三是制定和实施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改善生态环境。

2 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建设标准化示范场

通过详细调研, 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20个规模化养殖进行合作, 派遣专家深入每个猪场做前期调研, 针对性开展“三改” (即:改思维、改硬件、改软件) , 通过转变思维, 提升硬件, 集成推广新技术, 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进而辐射带动周边猪场, 使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2.2 召开各种类型培训会、座谈会及参观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为有效推广该模式, 两年来共组织召开了技术培训会4次、信息发布会2次、现场会1次, 座谈会12次, 培训人员2 000余人次, 重点推广了母猪自动饲喂系统、仔猪早期断奶、母猪PCAI (深部输精) 技术等先进技术。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加国际论坛和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2.3 制定和实施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在该模式推广的同时, 研究并制定了养猪场环境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规范, 个规模化养猪场严格按照此规范实行, 大大改善了养猪场环境, 实现养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 切实降低对周边环境污染。

3 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主要效果

3.1 示范场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一年来对各示范场的升级改造, 使各场的生产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了提高。

3.2 示范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通过改造升级, 示范场主要生产指标显著提高, 仔猪成活率由81%提高到91%, 提高了10个百分点;出栏时间由190.26d缩短到170d, 缩短了20d;母猪年提供肥猪数由15.32头提高到18.05头, 提高了近3头。年增加经济效益6 951.8万元。

社会及生态效益:通过提高母猪生产水平, 减少母猪饲养量。2016年出栏育肥猪12万头, 可减少饲养母猪900头, 节省饲料900t, 减少粪尿排放4 500t。实现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的应用推广是非常必要的, 它能够使养殖者转变已有的观念, 集成应用新技术, 切实提高养殖水平, 增加养殖效益。

摘要:近年来, 唐山市生猪养殖规模稳定, 但也存在存栏规模较小, 总体养殖水平较低, 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建议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 通过转变思想, 升级改造养殖场软、硬件设施, 提高生猪养殖水平, 为顺利实现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上一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下一篇:托班家长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