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杨礼赞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阅读白杨礼赞范文

白杨礼赞阅读题(附答案)

导语:《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速科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林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A.美 B.婆婆 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场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茅盾 志 2A3. A4B5. B

(二)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是你回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子去“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却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回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

2、本文段从色调、地域、地势三方面描写西北高原,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三个词语回答)

3、文段中有两个破折号,前一个表示,后一个表示。

4、文段中描写黄土高原有何用意。

5、文段 “单调”一词是否与文章的感情基调相矛盾?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6、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参考答案】

1、〈〈白杨礼赞〉〉,茅盾

2、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意思的跳跃;解释说明

4、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

5、不矛盾,先抑后扬,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6、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二篇:《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

(一)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的所有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入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

乙: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甲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神美,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段文字中第①句话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文字运用的是________的写法,其作用是_____

6、 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

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

2.干、枝、叶、皮 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3.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4.拟人,总写白杨树外形美

5.对比 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深化了主题。

6、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减弱了这种效果。

(二)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力求上进的精神。

1、选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至少说出两个)

2、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3、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答案】

1、欲扬先抑,反问加排比,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由赞美树到赞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托物言志。

2、日寇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3、好,语言铿锵有力,感情强烈浓重,富有感染力。(或不好,读者品味想象的空间少,少了含蓄蕴藉之美。)

(三)

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答案】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17分) 时间:2011-12-25 21:00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它没有波娑的姿态,没有曲屈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7)

9、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反问、排比、比喻、对比。(2分一个0.5)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同时在比喻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意思相同均可)(2分)

10、选文第二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本段在揭示文章思想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议论、抒情(1分)本段进一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11、选文第三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2分)

答:本段是全文的结尾,以楠木反衬白杨树,收束全文(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与开头相照应。

12、选文中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神”,它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象征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意思相同均可)

13、选文第一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答:不能调换(1分),因为四个反问句是由树到人、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形及神)、层层深入的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所以不能调换。(只要答到“由树到人、层层深入”即可得分)

14、选文中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答:“极普通,不被人重视”(1分)“极强的生命力”或(“磨折不了,压迫不倒”)(1分)

(五)

第2——7节阅读练习

8.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

9.第三段对白杨树的描写,请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和中心。 10.第五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按下面的划分概括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11.第五段第一层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12.第五段第二层,文章用了四个反问句,其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13.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4.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5.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6.联系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请指出结尾与开头的关系和表达作用。

17.指出第二段和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8、为下文白杨树的出场起渲染作用,为文章由低潮向高潮转向而蓄势。 9.外形、色彩、风格,中心是强调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精神。 10.句一至句四: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评价。句五至句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1.拟人。例句略 12.略 13.突出肯定的语气。 14.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15.C 16.呼应开头提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结尾加以解释。 17.过渡

(六)

读下面三个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3.(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

_、_____ ___;(2分)(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___

___。(2分)

14.(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挑

B.横

扭 C.挑

D.横

15.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6.《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3分)

17.简要概括甲段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全文说说甲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甲)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3选2) (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14.A 15.B 16.象征,拟人,打比方 17.内容:作者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描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作用:为下文进一步概括白杨树的精神品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

(七)

《白杨礼赞》(10分)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0、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 。(2分)

11、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2分)

1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2分)

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1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 。(1分)

参考答案:

10、总分

11、外形、并列

12、第一句

13、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14、拟人

(八)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②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⑦单调,有一点儿罢?

7. 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

8. 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9. 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

10. 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 A. 欲抑先扬

B. 对比烘托 C. 欲扬先抑

D. 反衬照应

11. 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13. 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7.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8.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绿错综

提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文段第一层次的关键句,也是“雄壮”、“伟大”感觉产生的前提。 9. 强调(着重指出)

10. C (这样写是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11. 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12.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13. A

第三篇:白杨礼赞 教案

白杨礼赞 教案 教学目的 ]

1、 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案

朱效永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 “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 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 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 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 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 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 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 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 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 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 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

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 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 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 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 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 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

“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 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

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 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 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 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 由树及人,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 及人的过渡,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

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 “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 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 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第五篇: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

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 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 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

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 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 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

4、

6、

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

1、

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

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和( 性格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

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

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

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 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 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 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 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

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

5、7段内容及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 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 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

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白杨树

描写, 倔强挺立

刻画 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

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

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

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 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 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游戏考试范文下一篇:医德医风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