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范文

2023-09-18

阅读训练范文第1篇

A

No poem should ever be discussed or “analyzed”, until it has been read aloud by someone, teacher or student. Better still, perhaps, is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it twice, o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 and once at the end, so the sound of the poem is the last thing one hears of it.

All discussions of poetry are, in fact, preparations for reading it aloud, and the reading of the poem is, finally, the most telling “interpretation” of it, suggesting tone, rhythm, and meaning all at once. Hearing a poet read the work in his or her own voice, on records or on film, is obviously a special reward. But even those aids to teaching can not replace the student and teacher reading it or, best of all, reciting it.

I have come to think, in fact, that time spent reading a poem aloud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alyzing” it, if there isn’t time for both. I think one of our goals as teachers of English is to have students love poetry. Poetry is “ a criticism of life”, and “ a heightening(提升) of life”. It is “an approach to the truth of feeling”, and it “can save your life”. It also deserves a place i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ore central than it presently occupies.

I am not saying that every English teacher must teach poetry. Those who don’t like it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put that dislike on anyone else. But those who do teach poetry must keep in mind a few things about its essential nature, about its sound as well as its sense, and they must make room in the classroom for hearing poetry as well as thinking about it.

1.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 poem, one should________.

A. discuss it with othersB. analyze it by oneself

C. copy it down in a notebookD. practise reading it aloud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a function of poetry?

A. Extending your lifeB. Saving your life

C. Criticizing lifeD. Heightening life

3.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eaching English is to get students________.

A. to understand life.B. to enjoy poetry.

C. to become teachers.D. to become poets

4. What does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third paragraph imply?

A. More stress should be laid on the teaching of poetry.

B. Poet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subject.

C. One cannot enjoy life fully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D. Poe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5. The phrase “make room” in the last paragraph could be best replaced by

A. “build a booth”B. “provide equipment”

C. “leave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D. “set aside enough space”

B

Reading to oneself is a modern activity which was almost unknown to the learn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history, while 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 term “reading” undoubtedly meant reading aloud. Onl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silent reading become popular.

One should be careful, however, of supposing that silent reading came about simply because reading aloud is distraction(分散注意力)to others. Examination of reasons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lent reading shows that it became the usual mode of reading for most adult reading tasks mainly because the tasks themselves changed in character.

The last century saw a gradual increase in literacy(读写能力)and thus in the number of readers. As readers increased, so the number of listeners dropped, and thus there was some reduction in the need to read aloud. As reading for the benefit of listeners grew less common, so came the popularity of reading as a private activity in such public places as libraries, trains and offices, where reading aloud would disturb other readers in a way.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re was still heated argument over whether books should be used for information or treated respectfully, and over whether the reading of material such as newspapers was in some way mentally weakening. Indeed this argument remains with us still in education. However, whatever its advantages are, the old shared literacy culture had gone and was replaced by the printed mass media on the one hand and by books and magazines for a specialized readership on the other.

By the end of t he century students were being advised to have some new ideas of books and to use skills in reading them which were not proper, if not impossible, for the oral reader.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century had greatly changed what the term

“reading” referred to.

6. Why was reading aloud common befo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Because silent reading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B. Because there were few places for private reading.

C. Because few people could read for themselves.

D. Because people depended on reading for enjoyment.

7. The development of silent reading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howed_______.

A. a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literate people

B. a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reading

C.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ooks

D. an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age of readers

8. Educationalists are still arguing about__________.

A. the importance of silent reading

B.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books and newspapers

C. the effects of reading on health

D. the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ading material

9. What is the writer of this passage attempting to do?

A. To explain how present day reading habits developed.

B. To change people’s way to read.

C. To show how reading methods have improved.

D. To encourage the growth of reading.

C

Sherlock Holmes is considered by many people as the greatest detective in fictional literature. He is, in fact, more famous than his own creator, Sir Arthur Conan Doyle. In the popular series of stories, Holmes is described as “tall and lean, pope-smoking, always in his cape and speaks in a splendid manner”. Doyle gave Holmes’ address as 221-B Baker Street, London, and to this day some visitors to London still go to Baker Street to search for 221-B. Of course, there never was really any such address. Holmes’ flat was supposed to be shared by the lovable, but sometimes clumsy Doctor Watson who went around with Holmes trying to solve crimes before Holmes did. Poor Dr Watson lost out to Holmes every time.Doyle gave Holmes a masterly skill of deduction---the ability to come up with interesting conclusion from the simplest clues found at the scene of a crime. Doyle said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Holmes was modeled on one of his lecturer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where he studied medicine. That man was Dr Joseph Bell. Sherlock Holmes first appeared in Doyle’s A Study in Scarlet published in 1887. Holmes was so loved by all that when his author killed him off in one of his stories, readers wrote in anger to complain. They refused to allow Holmes to die! Holmes was brought back to “life” and appeared in further stories.

The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have been reprinted many times ever since then. Today we can watch Holmes at work on cinema and television screens as well as on stage.

10. Sherlock Holmes was________.

A. the greatest detective who ever lived

B. Dr Joseph Bell

C. Arthur Conan Doyle

D. only a character made up by Arthur Conan Dolye

11. Dr Watson was________.

A. tall and learn

B. lovable but always clumsy

C. lovable but sometimes clumsy

D. lovable and never clumsy

12. Holmes was supposed to have lived_______.

A. with Dr WatsonB. with Dr Joseph Bell

C. with the greatest detectiveD. with Doyle

13. Doyle made up the description of Holmes_______.

A. from his own imagination

B. based on a famous London doctor

C. based on Dr Joseph Bell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D. based on a model of Holmes

答案与解析

1. D 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答案。

2. AB、C、 D三个选项在文章中第三段都提到了。

3. B 根据文章中第三段第二句话I think one of our goals as teachers of English is to have students love poetry.可知答案。

4. A 结合本段主题及It also deserves a place …more central than it presently occupies.可知答案。

5. C 根据第三段第一句话I have come to think, in fact, that time spent reading a poem aloud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alyzing” it, if there isn’t time for both.及in the classroom(在课堂上)可知答案。

6. C从文中第三段的前两句可以看出。

7. B 从最后一段可找到答案。

8. D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作了明确说明。

9. A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正是向我们说明现代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变化的、发展的。

10. D 从第一段前两句话可知:Holmes (福尔摩斯 )被公认为是虚构文学中最伟大的侦探家,事实上他比他的创作者Arthur Conan Doyle 先生还出名,由此可知Holmes是Arthur Conan Doyle 笔下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

11. B 由第一段倒数第二句话可知:福尔摩斯和很可爱但有时难免笨拙的华伦医生住在一起。华伦医生伴随福尔摩斯左右并试图在福尔摩斯之前破案,但可怜的他每次都输给福尔摩斯。由此可知答案。

12. A 由第一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在小说中Holmes即福尔摩斯被安排和华伦医生住在一起,故选A。

阅读训练范文第2篇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 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阅读训练范文第3篇

(一)读拼音,正确、端正、规范地写字。(12分)

núpúzhí wùdǐ kàngjianyì rén liú rú cháo ()(

()()

suíjízhì huìshèn zhìfáng zhǐ zuò è duō duān

()()() ()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6分)

传记(zhuàn chuán) 茶几 (jījǐ) 麦囤(dùntún)

节奏(zòu zhòu) 倾听 (qīnqīng) 一册(cèchè)

(三)比一比,再组词。16分 )()

异()竟()既()谈()

导()竞()即()淡()

壳ké()泊bó()差chà() 钻zuān()

qiào()pō()chāi()zuàn()

二、积累运用。(26分)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10分)

烈日()() 草()莺() ()()神怡 一碧()()

意味()() 湖()山() ()()急待 ()()而上

1、虽然(),农民伯伯依然在田间劳作。

2、我被这里的()深深的陶醉了,都忘了回家。

(二)选词填空。(4分)(仍然 突然 果然凉爽 爽快)

1、小红明明知道自己错了,( )不肯改正。

2、这个人说话做事都很()。

(三)、按要求写句子,意思不变。(6分)

1、树叶飘落下来。(打比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件漂亮的衣服。(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鸟在枝头叫着。(把小鸟当作人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在括号中填上四字词语,能反映人物或事物的特点。(6分)

()的刘伯承()的布鲁斯()的哪吒

()的西湖()的小露珠()的蒲公英

三、阅读理解。(20分)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小露珠像钻石那么() ,像水晶那么(),像珍珠那么() 。

2.小河() ,如同一条() ,静静地躺在(),一群小鱼顶着水 () ,() 的水面顿时漾起一道道波纹。

3.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 ,马路上一串串() ,如同()。

(二)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乡间绿阴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hángxíng)的垂柳。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未 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 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文中括号里错误的音节或汉字画去。

2、这篇短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 多。(2分)

3、根据短文连线。(4分)

山坡上果树

公路两旁垂柳

小河两岸梧桐树

农家小院松树和柏树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1分)

四、习作表达。(20分)

阅读训练范文第4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阅读训练专题一:概括内容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训练机遇

两个一贫如洗的商人在路边叹息,他们决定去祈求上帝的帮助。

上帝问他们:“你们想要得到什么呢?”

其中一个商人说:“仁慈的上帝,我需要一笔钱使我的店铺重新开张。”接着另一个也说:“仁慈的上帝,我也需要一笔钱,使我的店铺重新开张。”

上帝又问:“那你们需要多少呢?”“恐怕至少要1000元,我的上帝”。一个商人答道。

“恐怕至少也要1000元,我的上帝”。另一个商人跟着说。“好吧,”上帝说,“我想我不能完全满足你们的请求,不过我将给你们每人500元。”

第一个商人拿着这些钱,一阵冥思苦想之后,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做起了小生意;而第二个商人拿着这些钱,不断地报怨着,认为这点钱根本不够使他从前的生意兴隆起来,而整天冲着上帝的背影骂骂咧咧。

几年之后,第一个商人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第二个商人花光了钱之后,只好沦落街头。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机遇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却完全靠我们自己。练 习1.中心段落是第几段?[第⑨段]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两个商人的故事,说明了事业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奋斗。]

3. 将叙事部分划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①—⑦/⑧⑨或①/②—⑧/⑨]

4. 怎样理解文中的“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因素中机遇很重要,但个人努力同样重要。]

二、找 中 心 句

文章中能概括一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能迅速准确地找到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阅读效率。

2.了解中心句在段内的位置及一般规律:

①起领起、概括、总说作用的中心句在段落开头。②起归纳、强调作用的中心句在段尾。

③既承上启下的中心句在段中。④有些段落中心句以不同的句式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中心句可能不止一处。 ⑤有些中心意思要用相关的几句话来表达,中心句不只一句。

⑥有些段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若是两三个方面并列,可有两三个中心句。

3.根据段落类型和位置规律寻找中心句:记叙性段落、描写性段落的中心句应是概括性的话,常位于段首。综合性段落的中心句可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确定。叙述议论结合的段落中心句多是议论句;描写和抒情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多是抒情句;没有议论的段落,中心句是起概括作用的叙述句。

4.检验找到的中心句是否正确:①看其他较突出的句子是否围绕它来表述。 ②看这句话能否概括全段内容。③看这句话表述是否完整(如不完整,可从前句或后句中找到有关内容概括后补充)

操作举例与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练习。自己的日子

A 有一次去乡下采风,同去的还有县里的一位宣传部长。在田头我们与一位老农聊开了。聊得正欢,老农问那部长:“你是干什么的?”我接过话:“这位是部长,每日在办公室看公文的。”老农又问:“除了看公文,还干活不干?”我一笑,就说:“还要开会,听汇报,迎接检查什么的!B”老农一听,唏嘘不已:“那日子怎么过!每日里见不到日头,不到野外吸几口新鲜空气,不去地里头舒活舒活一下身体 ,那日子怎么过。怎么过!”我一听懵了!C我心里正为这一颗汗珠摔八瓣的老农同情着呢!D却原来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愁苦

1.阅读这段文字,它的类型是 [以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的综合性段落]。

2.根据中心句的位置规律和段落类型判断,本段的中心句是 []。

3.检验:①前面的描述表明 [老农了解部长的工作情况后,认为部长那样的日子不好过],倒数第二句的抒情表明 [我原来不了解老农的情感],以上两方面对最后一句起 (铺垫和反衬)作用。②最后一句中的“他”指老农

操作举例阅读材料:(《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操作步骤:1.第一步:通读后判断段落类型。

2.第二步:看前后联系。文章前两段写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和整体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二段提到的“有山有水”中看做对下文的总提,三段分述山的景物特征,后面分述水的特征。

3.第三步:概括。①全段没有可作段意的中心句。②概括段意用小标题形式“雪后的小山景色”或“秀气的小山”、“济南冬天的山景”等。

4.第四步:检验。全段自始至终写小雪,写小山,段意最好能包括写雪和山这两个方面。

操作训练阅读材料(一):原 则王晓洁

我曾经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必太认真”,凡事过得去就行,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我一直把它看成优点,认为可以免生许多闲气。但那短短几分钟经历,竟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

那是1993年的除夕之夜,我在德国的明斯特市参加留学生的春节晚会。晚会结束时,整个城市已经睡熟了,在这个时候,谁不想早点儿到家呢?我和先生走得飞快,只差跑起来了。刚走到路口,红绿灯就变了。迎向我们的行人灯转成了“止步”:灯里那个小小的人影从绿色的、甩手迈步的形象变成了红色的、双臂悬垂的立正形象。

如果在别的时候,我们肯定停下来等绿灯。可这会儿是深夜了,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即使有车驶来,500米以外就能看见。我们没有犹豫,走向马路……

“站住。”身后飘过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我的心悚然一惊,原来是对老夫妻。

我们转过身,歉然地望着那对老人。

老先生说:“现在是红灯,不能走,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我的脸忽地烧了起来。我喃喃地道:“对不起,我们看现在没车……”

老先生说:“交通规则就是原则,不是看有没有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从那一刻起,我再没有闯过红灯。我也一直记着老先生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练 习1.短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2.短文主体部分有没有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若给主体部分概括出一个标题式段意,较恰切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的故事 B.两对夫妇的故事c.交通规则就是原则 D.路口的红绿灯

练 习阅读材料(二):分别归纳出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我自小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过海平如镜,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过了高丽界,海水竞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苍穹,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地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八月十八日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独倚栏旁,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栏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繁星闪烁着,海波吟啸着,凝立悄然,只有惆怅。(冰心《寄小读者》)

五、阅读一段文字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可以是自然段,也可以是意义段(由几个自然段组合而成),段落与所处语言环境的其他内容有结构和意义上的联系,但自身的意义是相对独立的,要读好一篇文字,首先要会读一段文字。这就需要掌握阅读一段文字的方法。

操作步骤与要领

1.整体把握段落的表达类型、构成和在全篇中的位置,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篇,确认本段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附带还用到哪些表达方式,了解本段在全篇中的位置。

②粗读全段,弄清全段由几句话或由几个自然段构成,为表述方便,可将句子(自然段)标上序号。

③看本段在全篇中的具体位置,了解本段的前后联系。

2.细读本段,理解词语和句子,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理清段内层次。具体做法是:

①抓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分清主次,弄清作者的表达思路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划分段内层次并概括层意。

3.结合层意,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段落写法上的特点;确认本段与全文的关系。具体做法是:

①用引中心句、合并层意或拟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段意。

②从一个或几个方面体会段落的选材、表现手法、层次及语言表达等特点。

③联系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段,分析本段与全文的关系,认识段落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操作训练阅读《挑夫颂》选段:

(一)“不慕李白空长啸,应学挑夫担山来”(王英超《登十八盘有感》),人们说,挑夫有四敬:

(二)负重攀行,毅力过人。这是首敬。游人登山是为了观景,但山人攀高是为了负重,只有负重才显示他们的价值,而负重需要的却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据说,泰山的挑夫队自1982年组建至今,共往山上运送货物3000多万公斤,其中包括214微波站的大型发电机组,616台的五频道设备,山顶中心变电站的机电设备。

(三)脚踏实地,走技高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华山陡峭的鱼脊道,笔者大汗淋漓,提心吊胆,异常艰难地向上攀登,身前身后,只见挑夫们担着游人或山上宾馆需用的各种物品,在“要命”的鱼脊道上穿行,左右腿配合协调,平衡技巧令人叫绝,蛇线地绕过爬行的游人,他们一路凯歌直上华山顶。这不能不是一敬。

(四)为人服务,持久永恒。我国数十座名山险胜,开发的历史有多长,挑夫的历史就有多长。在张家界的天子山,我曾与号称“周一挑”的挑夫有过对话:“您如此长年累月当挑夫,不累吗?”

“唉,我挑了8年了,除了大雪封山,只要有游人,就有我周一挑。我们不来挑,哪来你们轻身登山啊。”是呀!游人与挑夫,方构成美妙的风景线。这是挑夫三敬。

(五)①吃苦耐劳,清贫生活。②挑山人信赖他们久经磨炼的脊梁,凭借挑物换来的血汗钱,维系一家人的生活,供养着儿女们读书学艺,而他们自己大都易地劳作,住的是窝棚、山洞,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山泉。③因为整天挑担登山,他们的肩头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脚板磨成了黑黑的厚皮。④不义之财,他们一分不取;游人有难,他们鼎力相助;入夜歇脚,他们喝酒下棋,高唱“样板戏”。

⑤在泰山,笔者采访了一对“夫妻挑”,丈夫名日周大礼,媳妇叫做任小惠。⑥任大嫂不光白天当挑夫,傍晚歇挑后,还主动帮一些男士洗衣穿脚泡。⑦她满脸高兴地对我们说:“咱挣来的钱,是汗珠子砸在脚背上摔八瓣的实在钱,光荣着哩。”⑧言谈举止,令人起敬。

1找出每个自然段里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标志。

2.分别概括(二)至(五)自然段的段(层)意。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3.用拟小标题和合并层意的方法概括这个意义段的段意。

知识积累:表达方式:

记叙的六要素:方法点津概括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指导: 什么或什么样的人(一般是主人公作为主语)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文章判断写不写)

例题讲解:下面两个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肖邦临死前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2、②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实战演练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

2.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3.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

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与句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共同表达段落的中心意思。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加深对句意的理解,又有助于准确把握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段内句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也叫段内层次分析,是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

操作步骤与要领

1.通读全段,确认段落的基本类型,给每句话标上序号。2.逐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确认有无中心句。

3.理清句子顺序,分析各句话之间的联系。4.根据句子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分析和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1)总分关系。包括三种类型: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

(2)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含点面关系、详略夭糸)可以是先概括后具体,也可以是先具体后概括。

(3)主次关系(含依附关系和有主次的序列关系)。一般是先主后次,极次的句子对主句是依附关系。也有少量重要性依次加强的,则为先次后主。

(4)呼应关系(含问答关系)。一般是前呼后应,呼应之间有其他句子隔开;问答关系则先问后答,答紧接着问。

(5)并列关系(含无主次的序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相关或相对的句子并排起来,并列关系是相互的,前后可互换位置。

(6)启承关系。前句提起某个方面、某种情况,后句接续说下去。

(7)因果关系。有一因一果,也有一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是先果后因。因果关系常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作标志。

(8)转折关系。两句话内容相反,常有表转折或让步的关联词在后一句子出现。

说明:以上八种关系是就两个句子之间说的。段中一个句子和甲句是这种关系,和乙句是那种关系,和丙句又会有另外的关系,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概 括 段 意

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步骤之一。它需要在分段和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用精练的语句表述出来。学会迅速、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操作步骤与要领

1.通读全段,判断段落的基本表达类型;依据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和表达方式,判断段落的表达作用。

2.看本段和前后段的联系,统筹考虑段意的概括和表述方法。

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方面: ①段前有总述或段后有总结,可将总结(总说)内容和分述的方面结合起来概括。②段的前(后)或段的首(尾)有过渡的句、段,可结合与本段内容有关的部分来概括段意。

③段的前(后)有呼应的段落或句子,可联系起来考虑本段该怎样概括。

3.根据概括段意的一般形式来概括。

①将找出的中心句直接引用过来作为段意。②将段中的几个突出的句子加以合并、压缩来表述段意。

③用自己的一句或几句简明的话概括段意。④用小标题或借用谚语、诗句、歌词及人物语言等现成语句来概括。

4.检验概括是否正确,锤炼表述段意的语言。

正确概括段意的一般标准是:①符合段落的表达特点。②能够包括段落中各句的基本意思,无遗漏,无强加。③尽

阅读训练范文第5篇

1、《三国演义》是 元末明初 代作者 罗贯中 。这是我国第一部 章回 小说。是我国古代

四大 名著 之一。另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三国演义》又叫 《三国志演义》 、 《三国志通俗演义》。

2、“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吴,各自的首领是 曹操、刘备 、孙权。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 刘备 ,使丈八蛇矛枪的 张飞 和使青龙偃月刀的

关羽 。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 关羽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 、华容道义释曹操 、过五关 斩六将 、水淹七军 、败走麦城 。

5、《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 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 三顾茅庐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 七擒孟获 、舌战群儒 等。

6、《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曹操_,“智绝”是_诸葛亮__,“义绝”是_关羽___。

7、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都是 关羽 、 张飞 、 赵云 、 马超 、 黄忠。

8、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 司马徽 ,“卧龙”是 诸葛亮,“凤雏”是 庞统 ,“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 关羽 ,“常胜将军”是

赵云 。

9、《三国演义》采用 话本章回叙事 的叙述手法,《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 既生瑜何生亮。

11、写出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初出茅庐 、 探囊取物 、 三顾茅庐 、 不知所云 。

1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2)(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13、“巧授连环计”涉及 庞统、 曹操 这两个人物,使用连环计是因为 连环计是一计连环累敌,一计以火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于使其“自累” , 在火攻时无法灵活应变,更无处遁逃。

14、《三国演义》中最后一个故事是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最后统一天下的是 司马炎 。

15、书中记叙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故事,如“赚城斩车胄”、“煮酒论英雄”、“挥泪斩马谡”、“大意失荆洲”等,这些故事的主要人物依次是 关羽、 曹操 、 刘备 、 诸葛亮 、 孙权。

16、孔明与司马懿对战,魏将皆知孔明以(

妇女衣服 )辱司马懿,司马懿受之不战,反而问孔明身体状况,孔明病死前命( 姜维 )造木像,令魏都督丧胆。

17、刘备从(

司马徽 )处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伏龙”( 诸葛亮 ),颇费周折得“凤雏”( 庞统 )

1

18、夏侯渊不听张郃苦谏,分兵包围对山,大骂挑战,黄忠采用( )之计,设法让曹兵倦怠松懈后再出战,结果大胜夏侯渊,占领了( )。

19、王允巧施(

连环计

),他先将义女(

貂蝉 )许给吕布为妻,后又将她送给董卓,最后使他们自相残杀。

20、曹操征张绣途中,恰逢稻麦成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没想禁令刚下不久,曹操自己的马受惊踏入麦田。曹操最后( )以示众人。

21、孔明最后一北伐时病死在( 五丈原 )。

22、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地搭建一巨台,其名为(

孔雀台 )。

23、蔡夫人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后,与其弟( 蔡瑁 )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宴会上,伊籍将阴谋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逃至( 檀溪 ),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疾呼,( 的卢 )马纵身而起,跃过溪,刘备脱险。

24、( 关羽 )刮骨疗毒,仍谈笑风生,(

华佗 )称他为“真天神”。

25、诸葛亮出山指挥的第一仗是( ),当时(夏侯惇 )率十万精兵往新野杀来,结果陷入诸葛亮的火攻圈套。

26、(

陆逊 )杀到诸葛亮入川时用石头在沙滩上设的奇门八阵,由于从死门进入,出阵时飞沙走石,怪石如剑,无路可出,还好孔明的( 岳父

)黄承彦把他从生门带出。

27、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错杀吕伯奢一家,一句“(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充分体现了他的奸雄本色;而在(

官渡之战 )(战役名)中,他赤脚迎接( 许攸 ),听从他的建议,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28、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国舅 )携衣带诏与刘备共谋大事。刘备为避免曹操谋害,韬光养晦,与曹操煮酒论英雄。

29、关羽兵败,曹操手下大将(

张辽 )前去劝降,关羽为保刘备妻小,被迫降汉。曹操对关羽百般奉承,赠金赠美女赠袍,连赤兔马也给了关羽,但关羽得知刘备消息,便毅然离去,( 过五关斩六将 )(事件),充显英雄气概。 30、曹操带刘备围攻(

下邺城 ),宋宪、魏续等谋变,偷了赤兔马和(

方天画戟 ),缚了吕布的谋士( 陈宫

)归降曹操,曹操将吕布处死在白门楼上。

31、袁术派纪灵领兵驻扎沛县东南,欲擒刘备,而事先又遣人送粮食予吕布,使其勿相助,刘备困,向吕布求助,吕布(

射戟辕门

)(填事件),双方罢兵。

32、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让刘备先取(

荆州 )为家,后取(

)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

33、周瑜被诸葛亮三气死后,( 鲁肃

)担任都督代替周瑜,总领兵马。

34、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关羽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 于禁 )( 庞 )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趁大雨水淹七军。

35、《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36.《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吴用﹞,这部作品是﹝《水浒传》﹞

37、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38.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舌战群儒﹞、〔火烧华容道〕 〔七擒孟获)(失街亭、空城计等)

2

3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40.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管渡之战)、(赤壁之战)。作战双方分别是:(曹操战袁绍)、(刘备联合孙权战曹操)。

41、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

42、《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庞德、败走麦城)。

43、《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44、《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45、“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庞统),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庞统巧授连环计)。

4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集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49.虎女焉嫁犬子 是对 关羽对孙权)说的

50.三国中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还有(夷陵之战) 51.被誉为天下之辅的地方是(荆州) 52.陆逊是(孙策)的女婿

53.晋国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

54.蔡文姬的妹夫,也就是司马昭的兄弟是(司马师)

55.铜雀春深是说的江东哪两位美女?(乔国老的两位女儿) 56.西凉马超兵败后投靠了(汉中的张鲁) 57.刘备得西川后中用了(李严) 58.曹皇后嫁给了(刘协)

59三国时期的第一武将为(吕布)

60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五丈原) 61赤壁之战中,(黄盖)献策诈降曹操

62.三国时期,从洛阳获得汉玉玺的是(孙坚) 63.黄忠是在(长沙)投降刘备的

64.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的搭建了一座巨台,其名为(铜雀台)

二、选择题。

1.人中吕布,马中__________ A的芦 B赤兔 C绝影 D爪横飞雷 2.反董卓同盟成立于______。

A.189年10月 B.189年11月 C.189年12月 D.190年1月

3 3.吕布的女儿名叫_______。

A.吕薇 B.吕琦玲 C.吕琪 D.吕智 4.董卓字_______。

A.仲颖 B.奉先 C.仲谋 D.奉孝

5.荀彧、荀攸叔侄给曹操讲述天下三“力”,即________。 A.天时、地利、人和 B.武力、智力、天子之力

6 .魏国名将夏侯敦在_____之战中被______放暗箭失去_____。 A.樊城救援战、高顺、右目 B.小沛救援战、曹性、右目 C.樊城救援战、高顺、左目 D.小沛救援战、曹性、左目 7.曹仁率兵攻打新野摆出________被徐庶识破,大败。

A.一字长蛇阵 B.奇门遁甲阵 C.八门金锁阵 D.地黄八幡阵

8.孙策借兵转走扬州之际,周瑜向其推荐“二张”分别是___和___。 A.张松、张昭 B.张既、张昭 C.张承、张昭 D.张纮、张昭 9.______之役,义勇军配合官兵将黄金军主力歼灭 A.定陶 B.界桥 C.颖川 D.延津 10.南蛮第一智者是________。

A.董荼那 B.金环三结 C.朵思大王 D.带来洞主 11.以下那个兵种不是三国演义书中所提到的特殊兵种 A.虎豹骑 B.藤甲兵 C.连弩兵 D.大象兵 12.汉献帝名叫______。 A.刘辩 B.刘琮 C.刘协 D.刘琦 13.曹操的祖父是宦官出身,名叫______。 A.曹誊 B.曹滕 C.曹腾 D.曹藤 14.下面那个不是曹操的儿子______。 A.曹昂 B.曹真 C.曹熊 D.曹彰 15.张鲁是_______教主。 A.天门教 B.阐教 C.五斗米教 D.拜月教

16.姜维与钟会密谋反叛被告发,最终被______率兵剿灭。 A.文鸯 B.吴班 C.卫灌 D.郤正 17.下面哪个不是建安八校尉的成员_______。 A.蹇硕 B.袁绍 C.淳于穹 D.牛辅

18.官渡之战,袁绍军负责进攻青州的部队由__指挥,曹军方面负责镇守青州的部队由___负责。

A.袁尚张辽 B.袁谭张绣 C.袁熙满宠 D.高干于禁 19.《观沧海》是曹操在_____之后所编著。

A.收编青州军 B.官渡之战 C.郭嘉病逝 D.统一河北 20.诸葛亮的妻子是______ A.黄月英 B.大乔 C.小乔 D.貂蝉 21.献连环计火烧赤壁的是谁______ A.诸葛亮 B.郭嘉 C.庞统 D.曹操 22.张飞在长坂坡吓死_________ A.关羽 B.夏侯杰 C.曹仁 D.吕布

4 23.曹操在______战役中大败袁绍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讨伐董卓 D.合肥之战 24.曹操的新书叫_________ A.《青囊书》 B.《西蜀地形图》 C.《史记》 D.《孟德新书》 25.书中斩魏延的人是_________ A. 姜维

B杨议

C. 马岱

D.何干 26.公孙渊造反时自称为_________ A、宋王 B、魏王 C 吴王 D.燕王 27.最后是________当了皇帝

A.司马懿 B. 司马昭 C.司马炎D.司马师 28.罗贯中是________代小说家 A.唐 B.三国 C.清 D.元末明初 29罗贯中名_________ A.腾 B.云 C.本 D.毅 30罗贯中号_______ A.明湖山人 B.云霾仙人 C.胡海散人 D.山岩居士

B,C,B,A,B,D,C,D,A,C,A,C,C,B,C,C,C,C,C,A,C,B,A,D,C,D,C,D,C,C

31、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主要指挥者是( B、C )

A袁术; B袁绍; C曹操; D刘备

32、长坡一战中,被魏将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谁( C )

A关羽; B张飞; C赵云

33、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 A )

A吕布; B魏延; C孙权

34、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A )

A黄盖; B许诸; C典伟

35、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C )

A长坂坡; B五丈原; C新野

36、孔明征南蛮时曾七擒七纵孟获,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他对马岱说什么话?( A )

A能不能换张新面孔丫; B士可杀不可辱;

C如果今天不杀了我,你会后悔的

37、关于《三国演义》,正确的一项是( A ) A、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张飞字翼德 B、“三英战吕布”,“三英”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

38、关羽在离开曹操时唯一带走的曹操的赠物是?( D )

A美女 B金银 C奴役 D赤兔马

39、“垂手过膝,目能顾其耳。”描写的是谁?( B )

A庞统 B刘备 C伊籍 D诸葛亮 40、被尊为“中国武圣”的英雄是( C )

A马超 B赵云 C关羽 D吕布

三.判断

5 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2.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赢了袁绍。

3.《三国》中诸葛亮与《水浒》中吴用齐名。 4.卧龙就是庞统,尔凤雏就是诸葛亮 。 5.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关羽字云长。 6.晋国开国皇帝是司马懿。

7.刘备是蜀国君主,曹操是魏国君主,孙权是吴国君主。 8.刘禅(shan)是刘备的孙子。 9.刘禅小名阿斗。

10.《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11.周瑜打黄盖运用的是反间计。 12.貂蝉嫁给吕布运用的是美人计。

13.《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小说。 14.《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 15.《三国演义》不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16.在三国前一个朝代是汉朝

17.《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曹雪芹。

18.《三国演义》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19.《三国演义》共130回

20.《三国演义》开篇词是明代著名词人杨慎的《临江仙》

21.《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刘备,智绝--------诸葛亮。 22.过五关,斩六将的是关羽

23.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刘玄德,张翼德和关云长。

24.《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5.既生瑜,何生亮。是孙权说的。 26.诸葛亮是与群儒舌战。

27.三国最后孙皓降晋,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居住在京城。 28.关羽刮骨疗毒是华佗叫的。 29.华佗死在孙权手下。

30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利用了北风。

错,错,对,错,对,错,对,错,对,对,错,对,对,对,错,对,错,对,错,对,错,对,对,对,错,对,错 对,错,错。 四.简答

1.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跟知人心。一生为蜀国的军事方面呕心沥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巧摆八阵图,用人偶逼退司马懿三十万大军。

2.你最喜欢那个情节,写出主要内容。

答:我最喜欢的情节是“三英战吕布”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却说八路诸侯连输数阵,申报袁绍、曹操曰:“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一齐商议,共擒吕布。若诛了吕布,董卓易哉。”正议之间,有人来报吕布搦战,绍令八路

6 诸侯攻吕布,布径冲公孙瓒。瓒自挥铁槊,直迎吕布。布睁目大叫,挥戟来战。战两合,瓒拨回马,速慌而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公孙瓒,布举画戟望后心便刺。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骠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走。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跟定吕布。

3、读了《三国演义》,你最喜欢其中那个人物,请简要说明理由。 喜欢诸葛亮,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义两全。

《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

7 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三国演义》每回梗概

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

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

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

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

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

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

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7、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第5回)

①华雄被斩后,董卓令吕布出战,公孙瓒不敌吕布,吕布举画戟要刺。②张飞挺丈八蛇矛来攻③接着一旁的关羽舞青龙偃月刀来战,两人仍战不倒吕布。④这时刘备掣双股剑来助战,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⑤最后吕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关,刘、关、张紧追而至。

8、匿玉玺孙坚背约(第6回)

8 ①董卓战败,火烧洛阳,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②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另谋大事。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④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⑤孙坚为此发毒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箭之下;后来毒誓应验。

9、王允巧使连环计(第8回)

①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先将义女歌伎貂蝉许给吕布为妾,待择日送出;②后又将貂蝉献与董卓,并送至董卓府中;③然后离间吕布,使之以为是董卓夺己所爱。④貂蝉也以情迷惑吕布。⑤令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杀死董卓。

10、董卓大闹凤仪亭(第8回)

①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姬妾,心怀不满。②吕布乘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③貂蝉假意哭诉被董淫污、不能复事吕布。④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惭满面。⑤董卓回府后撞见吕布,怒而抢过吕布的画戟,掷戟刺吕布,吕布大惊而逃。

11、报父仇曹操兴师(第10回)

①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到兖州,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经徐州。②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黄巾降将。④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窜他处。⑤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一路杀戮百姓,包围徐州。

12、刘备北海救孔融(第11回)

①陶谦求援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孔融自顾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②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干,往北海郡进发。③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④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⑤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13、陶恭祖三让徐州(第12回)

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刘备也引兵相救。②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③曹操因吕布攻击后方而退兵,陶谦及部属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坚辞。④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⑤后徐州军队和百姓拥立刘备,刘备乃领徐州牧。

14、挟天子以令诸侯(第14回)

①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②曹操兴师入朝,董昭建议曹操迁都许都。③献帝和群臣惧操而不得不从。④迁都许都后,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将军、武平侯。⑤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15、吕奉先射戟辕门(第16回)

①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②刘备写信向吕布求助,吕布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解。③吕布将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并说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④如果射不中,则两家厮杀。⑤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

16、曹孟德割发代首(第17回)

①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刈。②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③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犯了军令,理当斩首。④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⑤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显示自己带头执法。

17、夏侯惇拨矢啖睛(第18回)

①夏侯惇与吕布手下的高顺两军相遇。②高顺战败,夏侯惇绕阵追之,曹性暗地里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③夏侯惇用手拔箭,连眼珠也拔了出来,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④便将眼珠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而战。⑤曹性被他一枪搠透面门而死。

9

18、白门楼吕布殒命(第19回)

①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②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③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的看法,④玄德以吕布认丁建阳、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劝曹操杀掉吕布。⑤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19、曹阿瞒许田打围(第20回)

①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②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③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④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⑤众皆失色,云长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20、曹操煮酒论英雄(第21回)

①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下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②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天下英雄的对话。③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后,指称自己和刘备为英雄。④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⑤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关公三约(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②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⑤曹操应允。

22、身在曹营心在汉(第26回)

①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欲陷之不义。②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③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④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⑤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刘备下落,可以骑它速去相见,曹操后悔不已。

23、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6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②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③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④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24、关羽千里走单骑(第27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糜二夫人去寻刘备。②但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守将均不放行。③于是关羽就保护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④斩了孔秀、韩福、王植等六员守将。⑤夺下渡船,过了黄河,一路追寻刘备。

25、战官渡袁绍败绩(第30回)

①袁绍得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怒而起兵攻曹。②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一度欲回守许昌。③谋士荀彧劝曹操与袁绍相持,使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生变,再出奇制胜。④曹操纳其言,并依许攸计谋派兵袭烧了袁军之粮。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6、劫乌巢孟德烧粮(第30回)

①谋士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袁绍不听。②许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许攸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屯,大胜。③袁绍也去劫曹城,却中张辽之计。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四处溃散,袁绍父子仓皇北逃。⑤袁绍全面溃败,只带着八百单骑,回到冀州。

27、刘皇叔跃马檀溪(第34回)

①蔡夫人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大会众官于襄阳,请刘备赴会而杀之。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刘备起如厕,从西门逃脱。③蔡瑁引军追赶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卢马失了前蹄。④刘备加鞭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⑤那马从水中涌起,跃过檀溪,仓皇而

10 逃。

28、曹操施计谋徐庶(第36回)

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派人取徐母至许都。②程昱诈称与徐庶结为兄弟接来徐母,仿徐母笔迹去信召徐庶来许都。③徐庶无奈,含泪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④徐庶归曹后,徐母因徐庶弃明投暗而自缢。⑤徐庶心怀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又经此变,虽在曹营,却终身不为之设一谋。

29、刘玄德三顾茅庐(第37回)

①第一次,刘关张来到隆中拜访卧龙,无缘谋面,遇见诸葛亮密友崔州平。②第二次,刘关张冒着大雪前往,遇见了诸葛亮的两位密友及诸葛亮的弟弟。③归途中还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但与诸葛亮仍无缘谋面。④第三次,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前等着,自己拱立阶下,相候多时。诸葛亮醒来,两人相见,刘备请其赐教。诸葛亮论三分天下,愿出山效犬马之劳。

30、博望坡孔明初胜(第39回)

①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②他调度军队,准备火攻,命令赵云,只许输,不许赢。③众将都未见诸葛亮用兵,心中怀疑,张飞等人也不信任诸葛亮。④幸有刘备信任,诸葛亮的命令才可执行。⑤曹军死伤惨重,博望坡一战大捷,众将皆服。

31、诸葛亮火烧新野(第40回)

①曹仁、曹洪引军十万杀奔新野。②诸葛亮张榜晓谕居民,随刘备往樊城暂避。③曹仁领兵进驻空城新野,后夺房造饭安歇。④初更后狂风大作,诸葛亮让赵云领兵往城里射火箭,西、南、北三门火起。⑤曹军夺东门出逃,又连遭赵云、关羽和张飞等截杀,曹军大败。

32、刘玄德携民渡江(第41回)

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33、赵子龙单骑救主(第41回)

①赵云不见了刘备夫人,单枪匹马去寻找,在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送至长坂坡;②在枯井旁寻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存子嗣,投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③赵云独自一人,怀抱阿斗,七进七出,左右冲杀,连斩了曹操五十多员大将。④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急问左右是谁,⑤当得知是赵云时,曹操感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34、张飞大闹长坂桥(第42回)

①张飞设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树枝,往来奔跑。②马匹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不敢轻进。③他立马于桥上,曹军众将都不敢近前。④他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诸军众仓皇而逃。⑤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令拆断桥梁,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疑兵之计。

35、诸葛亮舌战群儒(第42回)

①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来江东见孙权,早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在此等待。②张昭等人主张降曹自保,挑言问难。③诸葛亮侃侃而谈,一一辩驳,东吴群儒皆失色无语。④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入见孙权。⑤诸葛亮则使用激将法,终使其茅塞初开,同意联合抗曹。

36、诸葛亮智激周瑜(第44回)

①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②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对方。③鲁肃大惑不解,夹在两人中间,互相说解。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操乃是为了二乔而来。⑤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37、群英会蒋干中计(第45回)

11 ①蒋干自称与周瑜同窗交契,为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②周瑜大张筵席,令太史慈监酒,不准谈军旅之事。③群英会上,周瑜故做狂态,佯醉泄露机密。④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让曹操误认为蔡瑁、张允通敌。⑤曹操中了反间计,除掉了张允、蔡瑁两位水军都督。

38、用奇谋孔明借箭(第46回)

①周瑜决意杀诸葛亮,委任他十日打造十万支箭。②诸葛亮领命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③他算定第三天江上会有大雾,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于是夜趁雾色靠近曹营。④曹军不知虚实,只命射箭不止。⑤孔明不费一兵一卒借回十万多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39、献密计黄盖受刑(第46回)

①为了实施火攻曹军的战略,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③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④随后黄盖诈言降曹,曹操上当。⑤而后黄盖顺东南风率船纵火冲入曹操水寨,火烧赤壁,立下大功。 40、庞统巧授连环计(第47回)

①周瑜密谋使用连环计火攻破曹,可是没有人去曹营实施计策。②正巧曹操又派蒋干来探消息,庞统受周瑜之命,将计就计,随蒋干至曹营。③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④庞统以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多生疾病为由,建议船只首尾相连。⑤曹操不谙水战,被庞统所骗。

41、七星坛诸葛祭风(第49回)

①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②孔明写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说可为他借得东风。③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等候东风吹起。④三更东南风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斩杀孔明。⑤孔明早已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42、周公瑾火烧赤壁(第49回)

①曹操率大军南征,处于弱势的蜀吴联合抗曹,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②周瑜行反间计骗取曹操杀了水军将领。③又以连环计让曹军战舰相连成,诸葛亮作法祭来东南风。④黄盖行苦肉计诈降,率船顺风纵火冲向对岸,火烧曹军。⑤曹军全面溃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

43、关羽华容释曹操(第50回)

①赤壁大败后,曹操从华容道败走。②他三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③然而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多亏部下相救才得以逃脱;④三笑笑出关羽,且又在万夫莫开的华容狭路上。⑤曹操以昔日之情说动关羽,关羽义重如山,放了曹操。

44、关云长义释黄忠(第53回)

①黄忠与关羽大战时马失前蹄,跌倒在地,关羽义释黄忠,让他换马再战。②长沙太守韩玄将他的青马送与黄忠,并令其射死关羽。③黄忠心下不忍,几次虚射后只射中关羽盔缨。④韩玄大怒,欲杀黄忠,这时魏延杀了韩玄开城投降。⑤后来刘备亲往黄忠家探视,黄忠才投降刘备。

45、“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

①东吴孙权要向蜀索回荆州,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②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③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④周瑜带兵追赶,却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⑤诸葛亮令军士高声羞辱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46、孔明三气周公瑾(第56回)

①赤壁大战次年,周瑜欲夺荆州,却被孔明抢先夺去,火气攻心,箭伤破裂;②周瑜本想假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这一机会,逼诸葛亮交出荆州,③不料孔明让赵云依锦囊行事,使 12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④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⑤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47、耒阳县凤雏理事(第57回)

①刘备初见庞统,以貌取人,未重用其才,只委任庞统为耒阳县令。②庞统终日饮酒为乐,荒废政事。③张飞奉命前去视察,责问庞统。④谁知不到半日,庞统将一县所积公务全部办理,有条不紊。⑤张飞大惊,回报刘备,刘备知错,任其为副军师中郎将。

48、曹阿瞒割须弃袍(第58回)

①西凉马腾兵败被曹操所杀,马超得韩遂相助兴兵报仇,直入军中捉拿曹操。②曹操听见“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脱下红袍;③又听见“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慌忙割断胡子;④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⑤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最后曹洪、夏侯渊相继赶到,曹操才得以逃脱。

49、曹操抹书间韩遂(第59回)

①曹操在阵前约韩遂单独谈话,让马超心疑。②然后又送去一封有涂改的书信,使马超以为是韩遂有意涂改。③韩遂想请曹操阵前攀话让马超刺杀曹操,曹操却令曹洪上前向韩遂说莫误丞相之言。④马超听了大怒,欲刺韩遂。⑤韩遂无奈想要降曹,事情败露被马超砍断左手,幸得曹军所救。

50、张松献图投刘备(第60回)

阅读训练范文第6篇

(一)弯弯的小路

骄阳似火。近中午了,可赶集的人还似一股股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形成一条奔流的人河。在人流中,一个小姑娘正推着满满一车杏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路窄,人挤。突然,“唿啦”一声,黄澄澄、水灵灵的甜杏儿在地上滚动起来。

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怎么办?这时,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压倒吵嚷声:“大家别动!”

人群立刻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一个小伙子弯下腰„„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小姑娘挑一担苹果在路上走着。拥挤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拥而上的人争抢着果子。吃果子的人嬉笑着散开,姑娘掩面哭泣。这姑娘,正是她自己。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到的杏子放进车里,打断了姑娘的追忆。

“姑姑,给你。”妇女怀中的孩儿用小手捧着杏儿喊。

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

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泪花,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这时,一股清凉的风儿轻轻飘来,姑娘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红晕,似一朵绽放的红彤彤的花,可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

噢,是风儿吹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吹走了千万人心头的炎热,吹开了姑娘脸上的花„„

1、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顿时( ) 出现( ) 回忆( )

2、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舒展( )稳稳当当( )

3、 照样子写词语: 四面八方:

摇摇晃晃: 、

4、 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5、 用“————”画出对姑娘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

6、 文章中两次写到姑娘的泪水。第一次姑娘“掩面哭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短文确定中心思想:( )

A、本文表现了果农丰收的喜悦。B、本文表现了姑娘心情变化。C、本文表现老人、妇女等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8、画线句子中的“风”表面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美的名字

在一次作文课中,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chú zhuō)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坍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我和两个阿姨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一开始,我不停地哭闹,喊着要妈妈,但很快就哭不动了――我渴呀!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yàn yè),全都吐了出来。“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是啊,(即使 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子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了一点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放 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________”画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用得恰当的词。

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带点词的意思。

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同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其中第(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第(2)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我认为这个名字是“最美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对短文的“阿姨”说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塞翁失马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直爽,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我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人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1)释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边塞(sài sè) 相邻(lín ling)

喜不自禁(jīn jin) 乐此不疲(pí bǐ)

3、用“_____”在短文中画出表达塞翁性格的句子。(2分)

4、用“=====”在短文中画出这个寓言说明的道理。(2分)

5、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自信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他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触动心灵的故事: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一个,非常高兴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皮肤很黑的小男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他一下,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小孩鼓起勇气回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异地看了看小孩,立即给了他一个氢气球。

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子,说:“记住,气球能不能上升,不是因为客观存在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当时,孩子对老人的话并不在意,也没有领会,后来渐渐长大了,老人的这席话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深,至今难忘。

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和( )惊异( )别样( )冉冉( )在意( )

2、找出最能体现那个黑人小孩“自卑”的词语。( )

3、“孩子对老人的话并不在意。”老人的话指的是什么?用“ ”划出来。

4、画线部分可以用( )这个成语代替。

5、请写出四个与“打量”意思相同的词语。( )

6、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爱书如命的人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鲁迅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平常:近义词( ) 反义词( ) (2)清贫:近义词( ) 反义词( ) (3)破散:近义词( ) 反义词( ) (4)爱好:近义词( ) 反义词( ) 2.据意写词(词语在文章中找)。

(1)形容(读过的书)很多。( ) (2)经过了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 (3)得到的收益很大。 ( ) (4)经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新的。 ( ) (5)形容非常有条理。 ( ) 3.照要求填空。

(1)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书使鲁迅“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的书“历久常新”。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爱书吗?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和鲁迅先生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上一篇:小学教师师德风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英语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