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的影响因数与预防控制

2023-01-25

传染病一直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是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危害之一。将传染病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程度, 是一个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传染病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不可预见性, 这给整个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中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更是如此。由于病毒性传染病危害性大, 预防控制困难, 使得病毒病疫情受到群众、媒体和各级领导高度关注, 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病毒病疫情高度关注, 如SARS、禽流感、狂犬病和手足口病等, 这就给病毒病预防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临床资料

根据知情同意原则, 2011年5月在我县各选择2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约10212名进行问卷调查, 实际调查社区居民10212名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0份。将接种了流感疫苗者作为接种组10212名, 未接种流感疫苗者作为未接种组。资料分析应用SPSS软件完成。

2 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监测

疾病监测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基础, 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3年SARS暴发以后, 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报告系统, 实现了即时报告, 同时还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为及时掌握疫情发生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 全国范围内的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得以恢复和开展, 初步实现了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的重大转变。

疾病监测需要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和报告系统的整合, 只有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前提下, 监测系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疾病监测系统由临床和疾控两部分组成, 监测系统的管理则是由各级疾控中心负责, 需要建立非常有效的协调机制。症状监测是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我国疾病症状监测开展得较晚, 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很多病毒性疾病都与动物宿主或生物媒介有关, 积极开展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的监测对于病毒性疾病防控来讲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使得人与动物 (包括野生动物) 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此外, 落后的家畜、家禽饲养方式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动物或生物媒介传染给人的疾病可能还会增加, SARS、禽流感和西尼罗脑炎疫情的出现或上升都与此有关。系统地监测动物 (包括野生动物) 和媒介生物种群的变化、带毒状况、病毒的繁殖动态以及各种家畜、家禽疫情, 对于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增强应对能力这是早期发现病例并采取针对性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所在。病毒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都是非特异的, 加之很多病毒性疾病存在一定比例的轻型患者, 给病毒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开展新发、少见传染病培训

使临床、疾控人员充分了解新发和少见传染病的严重性, 增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提高临床发现、诊断能力。

2.3 积极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各种业务培训

通过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 (1) 可以使其掌握或了解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规律, 能够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迅速作出初步的判断或形成初步的印象, 并采取相应地措施, 尽量减少疾病传播的几率; (2) 使其掌握各种自我防护技术, 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造成的损失。

2.4 积极开展防控专业人员的各种业务培训

通过培训, 使其提高应急处理各种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应急演练等方式, 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

2.5 提高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

很多病毒性疾病需要通过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才能够明确诊断,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是增强应对能力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新发和少见病原体的检测技术方法。SARS是一个深刻地教训, 不解决病原体问题, 就很难从容地应对疫情。

2.6 系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保健意识是有效防控病毒性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 很多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都与不良的生活和生产习惯有关。禽流感的发生、狂犬病疫情的上升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在健康教育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很多地方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规范的情况, 往往是被动地进行, 疫情来了, 电视、报媒、宣传画 (册) 、网络等等一起狂轰滥炸, 疫情过后悄无声息。当然, 可以肯定狂轰滥炸确实对疫情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 应有计划地组织相应的医疗、防控和健康教育专家, 共同编写或拍摄有关疾病的宣传资料, 建立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有重点地对目标人群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全社会的防病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控制疫情的星星之火, 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出现燎原之势。

2.7 加强研究, 科学控制病毒性传染病

随着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已经加快了各种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进度。科学研究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 加大投入, 才能逐步提高科研的水平。科研不仅可以更好地加强技术的储备, 同时也可以带动业务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应坚持科研和防控并重的原则, 将新技术、新发明尽快地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 使之更好地为疾病防控工作服务。

流行病学是阐明传染病特征、探索病原、分析流行因素的重要手段, 是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的重要工具。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应该成为病毒病预防控制的常规工作内容, 传染病的预警预测则应该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我国目前流行病学水平尚不能满足病毒病预防控制的需要, 应该加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系统地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素质, 充分发挥流行病学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明确诊断、明确病原体是控制疫情的基本要求, 大部分病毒性疾病需要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学方法加以诊断。我国病毒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受到相关试剂缺乏的制约, 除血源筛查试剂外, 很多临床、疾控需要的诊断试剂还没有获得我国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 需要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加强合作, 发展适合我国需要的诊断试剂。试剂的研发需要满足高端和低端两方面要求, 一是研发能够在现场应用, 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试剂, 主要是免疫层析等快速诊断技术, 这些方法不需要复杂技术和设备, 适合在现场和基层使用。同时需要发展以生物芯片等为代表的多病原、高通量检测诊断方法, 解决新发和少见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国家科研计划已经支持了一些新发病毒病诊断方法的研究, 由于这些疾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西尼罗脑炎等, 在我国没有发生过流行, 很难进行相关诊断试剂的临床研究。应该在国家级疾控机构建立适当储备, 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

3 结果 (表1)

接种组与未接种组平均年龄基本一致。接种组文化程度较高 (P<0.01) , 男性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组 (P<0.05) , 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4 讨论

传染病是没有地区界限和国界的, 艾滋病的广泛流行、SARS和目前禽流感的传播均证明了这一点[1]。传染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全球来说, 必须加强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我国, 政府主导的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病毒性疾病早期往往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出现, 早期发现相对比较困难, 同时病毒性传染病的特异性治疗手段较少, 使得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比其他传染病更加困难, AIDS、SARS、禽流感等病毒病就是最好的例证[2]。如何提高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里提出一些看法, 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一个有力的武器[3]。在疫苗研发领域, 传统的疫苗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反向遗传技术的运用为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目前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就是通过反向遗传技术进行的。

疫苗在病毒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天花是人类历史上通过疫苗接种和整个国际社会不懈努力消灭的唯一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正在全球进行的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麻疹的工作也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进行, 而且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也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近10余年来, 我国病毒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开发了以减毒乙脑疫苗、减毒甲肝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等为代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产品, 这些产品基本满足了我国病毒病预防需要。AIDS、SARS和禽流感等重要病毒病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总之,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人才的储备, 逐步提高防控能力, 科学、有效地做好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疾病的影响因数与预防控制。方法 2011年5月在我县各选择2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约10212名进行问卷调查, 实际调查社区居民10212名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0份。结果 接种组与未接种组平均年龄基本一致。接种组文化程度较高 (P<0.01) , 男性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组 (P<0.05) , 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人才的储备, 逐步提高防控能力, 科学、有效地做好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病毒性,疾病,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 周德泰.青海省防治病毒性疾病措施[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8 (1) :166~171.

[2] 唐华江.预防流感的单方验方[J].农家科技, 2007, 8 (3) :35.

[3] 冯学怀.口服板蓝根煎剂预防病毒性疾病体会[J].新疆中医药, 2006, 16 (2)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如何提升办公室管理水平论文下一篇:建筑装饰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