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与思维同在

2023-03-26

第一篇:让阅读教学与思维同在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 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 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反馈拾遗——补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目标要求,制定阅读计划。2.写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督促。3.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位。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评价阅读法等。4.总结阅读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由于课外阅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想像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是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阅读。

更多文章请访问画室网站

第二篇:安全演讲稿:让死亡和伤害远离,让安全与生命同在

让死亡和伤害远离,让安全与生命同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死亡和伤害远离,让安全与生命同在》

面对“生命”二字时,您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总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感和荣幸感?它是那么深邃,那么神圣,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5.12”,那是一个让每个人都不愿再回首的日子,汶川大地震,生死转瞬间,看到那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面,听到那一声声无比悲怆的哭喊,当生命邂逅死亡,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的宝贵!“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生动的词语;“安全”,一个被人们反复提起的课题。安全就是生命,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我们热爱生命,因为她能让人领略到幸福和温情,尤其对于默默坚守在电力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生命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老班长刘师傅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在一个新建的电厂化验室里,大家正忙着清理地面上的建筑污垢,有人提议用拖布蘸着浓硝酸擦拭污垢,很快地砖上的污垢被清理干净,但室内弥漫的刺鼻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大家纷纷离开。大约45分钟以后,有人发现实验室冒出了滚滚的浓烟,原来是由于浓硝酸的强烈腐蚀性引燃了拖布,尽管大家奋力扑救,但还是致使实验室一些重要的仪器损毁。也许您会觉得这只是一件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事,但是,在安全上,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是用鲜血

和生命编制而成,走捷径固然可以轻松一时,却在无形中为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带来的损失将无法挽回。

荀子说过“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在我们电力工人中,安全规章制度谁人不晓,技术操作规程谁人不知,可是,悲剧仍然接踵而至:一条条噬人的火蛇,一道道催命的电光,一阵阵绝望的抽搐,一声声无力的呐喊....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我们何其幸运,拥有满鬓华发的双亲,相濡以沫的爱人,活泼聪颖的孩子,和知心交心的朋友。可是,也许就因为一次心存侥幸,一份漫不经心,半点老经验、老资格,在电光火石间,一个个身强体健、踌躇满志的人,就此终身残疾,或含恨离世!

当您踏着晚归的夕阳,告别一天的劳累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当您披着皎洁的月光漫步安逸的时候,您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温馨和幸福,这里没有灾祸与悲痛,也许您会说,血与泪的惨剧离我们很远。然而,不幸的事往往悄然而至,防不胜防。让我们再一次地走入那个伤感的春天。一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是一位普通的电力工人,在那个暖洋洋的春日的下午,因为工作需要而深入电缆沟槽,由于沟槽内没有提前通风,积聚的二氧化碳浓度超标,他因吸入了过多的二氧化碳而窒息,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呼救,无边的黑暗吞噬了他年轻而灿烂的生命,也吞噬了他生的渴望与死的恐惧!谁也不会想到,深入沟槽的那一瞬间他就再也没能看到这个世界,再也无缘与多姿多彩的生活相向而视!无法想象,在那黑暗的世界里,他是怎样地被恐惧与绝望所淹没,怎样地

任由生命被一分一秒地吞噬、被一分一秒地剥夺?直至今天,这仍然让我们忍不住地叹息:是什麽让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又是什麽让一项平凡普通的工作变成了一个拆散家庭,破坏幸福的恶魔?如今,斯人已逝,这不起眼的电缆沟槽里,只剩下深深的哀痛。 年迈的双亲啊,心,还在滴血吗?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痛彻心扉的感觉岂能是我们用言语和文字所能够表达!年轻的工友们,是否还在脑海中依稀可辨的记忆里重复着昨日的伤与痛?是否偶尔地,也会在记忆里搜寻那张永远定格了的年轻的面孔?

生命诚可贵,面对这广博的自然界,生命,又是何等的脆弱?安全意识的淡薄,思维意识的钝化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伤害。

当你未排除地下管道、电缆沟的危险就下井作业时,你可曾想过,那下井弓身的一瞬间,就是你与家人的生离死别,那口井就是奈何桥!

当你未探明情况,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要动火作业时,你可曾想过,那弧光闪烁的瞬间,国家财产、人民的生命都将毁于一旦!

当你在易燃易爆场所“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时,你可曾想到,你随手丢掉的不是烟蒂而是一颗燃烧弹!

当你不关闭电源就要做修理等作业时,你可曾想过,那一股暗流就是带你到达地狱的恶魔! 如果说生命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远航的孤舟,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那么安全就是指引生命的灯塔,安全就是掌控生命的方向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视安全,就无视了生命的存在,无视

了家人的期盼,我们不能让父母斑白的双鬓再添一缕愁绪,更不能使孩子稚嫩的生命受到风雨的侵袭。

我们应该时时重视安全,处处遵章守纪,只有在安全上如履薄冰,防微杜渐,生命才会永葆活力,绽放光彩。从零死亡到零伤害,集团公司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安全的方向,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牢记安全——让死亡和伤害远离,让安全与生命同在。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验证明:教师应重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在情境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动感雪景图”,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浪,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地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多美呀!”“此时,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 ,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 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妈妈的爱》这首诗歌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么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摇扇、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经历过。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写出来,诗歌感情深沉、细腻,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由此让学体味到母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在此基础上感悟“责备、亲切”等词饱含的意蕴。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话”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像。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知,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探究,让学生由“悟”到“感”,由促动到能动;并在教学中,体现合作,让学生的学既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第四篇:思维导图助力阅读教学

文章体裁、结构、写作手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决定着每篇文章所采用的思维导图的样式不同。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思维导图有三种――鱼骨图、蝶形图和维恩图,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作用不尽相同。

用鱼骨图梳理文章结构

鱼骨图因形状与鱼骨相似而得名,特点是简捷实用,深入直观。运用鱼骨图梳理文章内容,能清晰地呈现出文章各部分的结构关系。

《藏北草原》是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册数)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运用“总-分-总”结构,从“景”和“人”两个方面具体展开描述。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接着从自然景色写到草原人勤劳好客、美丽善良,最后以深情的笔触再次抒发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围绕“藏北草原的美”这个中心词(即鱼头),通过对“景美”“人美”的梳理归纳,找到了相关的景物和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即鱼身),最后揭示出文章表达的情感――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与赞美(即鱼尾),从而绘制出一幅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思维导图(如图)。

导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以及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清晰地呈现出来。借助它,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用蝶形图归纳文章主题

蝶形图指整体结构像蝴蝶形状的思维导图,适宜于作对比。绘制时,把提炼出的主题写在蝶身位置,把围绕主题表现的不同方面或对立面分列在两只蝶翅的位置,一幅结构匀称、对比鲜明的蝶形图就完成了。

二年级下册的《变成什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蕴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文章讲了小老鼠因为做老鼠不快活,不想继续做老鼠,于是找魔法师要了一个能让自己随心所欲改变形状的魔瓶。究竟让自己变成什么呢?小老鼠想到了蝴蝶、乌龟、蜜蜂、蚂蚁、鸟儿、大象,然而经过仔细思考,它觉得这些动物虽有自身优势,但也都有自身的不足,所以小老鼠把魔法瓶还给了魔法,决定还是做一只快乐的小老鼠。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做自己最好。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老鼠心理活动的相关段落,找出了每一种动物的优势与不足。如:蝴蝶漂亮,但活不长久;乌龟活得长久,但爬得慢;蜜蜂飞得快,但太劳累;蚂蚁爬得快,但会被人踩,等等。接着,引导他们研读课文最后几段,提炼出“做自己最好”的主题。将这些内容板书在不同的位置并加上椭圆形的外框,一幅蝶形图就绘制成功了(如图)。

不论经过多长时间,学生只要看到这幅图,这篇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就会立即浮现在他们眼前。

用维恩图建构知识体系

维恩图是一种用封闭曲线(如圆、矩形)表示集合的图形,适于通过比较形成概念,并显示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形在群文阅读时使用较多。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花与生活”为主题,编排了《中国的花》《养花》《梅花魂》《菊和莲》四篇课文。教学这个单元时,我们将《中国的花》《梅花魂》《菊和莲》组合在一起,进行组元教学。三篇文章都是散文,都通过描写花的外形彰显花的精神品质,并且借赞花表现人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是,《中国的花》《梅花魂》是白话散文,《菊和莲》是文言散文,其结构、写作手法等都有所区别。为了直观地表现出这种区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引导学生理解边绘制了下面这幅思维导图――

通过这幅维恩图,三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都是散文,都采用了借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以及每篇文章文体、结构、写作手法、所喻品质的不同就一清二楚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教师:康

2007年12月20日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所以在开学初,我结合校本教研计划、高段语文教研组计划、针对《新课程标准》制定了详实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并在研究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以,在假期备课时,我就悉心钻研了教材,找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拓展点和空白处,并制定了十一次创新思维培养的检测方案以及《阅读记录卡》、《生活启示录》、《小书签》的制作方案。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实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当所学课文涉及到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这些直接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学生眼前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作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他们会怎样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学生们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学生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学生告诉我,自家养有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松鼠》一文,学生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

2)、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看到课题,不禁让我想起马致远的《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我用语言向学生勾勒出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学生仿佛听到了溪水哗哗地声音。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听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乡村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小桥流水人家,在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真实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学生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学生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背诵,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说着他背了最经典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乡村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不是件困难的事,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却是不易的。常有学生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鲸》一文时,可以询问学生:“鲸的种类、演变过程、生活习性等?”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上网查找,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学生提出:“„那个父亲的神经已经不正常了‟这个说法不对,我读了几遍课文,发现父亲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在等自己去救他,所以才会这样疯狂地、不停地挖?”我立即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二)课题研究方面:

本学期,我在工作杂、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每月进行2—3次检测,每次检测都在批阅后,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分析,本学期共进行了9次检测,原始资料都收集后装订、归档。并将许多资料拍成图片进行保存。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我将全班分为十四个小组,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小组合作等形式,使本单元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许多小组在学习结束写出了感受深刻的心得体会,还自制了《我爱你,汉字!》、《有趣的汉字》等手抄报、电子手抄报。通过这样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同时,在班上,我还开展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大胆上台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收集整理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质疑,及时积累课题相关资料,为以后结题提高原始依据。

本学期,我还将学生在征文比赛、科技小论文以及平时所写的优秀作文汇编成了本班班刊《七色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进步。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质疑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员劳动保障规章制度下一篇:入职一年工作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