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模式的发展历程

2022-09-10

1、前言

城市居住区的概念是人类群体之间通过关系和阶层的分化逐渐演变而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背景之下, 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从远古时期到古代时期, 从近代时期到现代时期, 经济意识的变化和人类生产需求的变化也是促进城市居住区模式改变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对于城市居住区模式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索和考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中人民的生活模式, 同时也对现代人民改善居住方式、调整城市居住模式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2、城市居住区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2.1 远古时期的城市居住模式

远古时期人们聚集而居的意识刚刚形成, 居住的结构和模式都比较简单, 住宅也仅仅具有遮风挡雨和一部分防御的功能[1]。由于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存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比较深, 因此在选择聚居地时, 往往会选择生态资源较为丰富、依山傍水的环境, 这时的人们已经具有较为简单的功能分区意识, 将房屋区分为居住区域和储存区域, 到了后期在房屋的建设上也慢慢改进, 城市这一概念的雏形开始出现。

2.2 古代时期的城市居住模式

古代时期是人们阶级分化较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对居住区域的划分也更为严格, 从春秋时期开始, 人们开始用城墙的方式分隔开城市的内外, 到了唐朝往后, 随着阶级分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人们甚至在城内设立了“坊”的概念, 用以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居住区域进行划分。除了各阶层的交流和居住逐渐分开之外, 古代时期的全盛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生存层面上, 于是房屋中也渐渐出现了以享乐为功能要求的结构, 住宅大多具休闲娱乐和基本居住功能为一体。

2.3 近代时期的城市居住模式

近代时期的城市居住概念由于工业化的冲击逐渐向多元化演变, 封建陈旧的文化理念在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殖民和入侵下摇摇欲坠, 同时, 各种新式的技术和观念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2]。反映到居住的模式上, 由于工业化企业开始大肆发展, 导致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涌向城市, 城市居住区中鱼龙混杂, 各阶层人民之间分区明, 显然而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却并不能跟上, 一度造成了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劣。此时的住宅风格多样, 吸收了西方多国的建筑特色。

2.4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居住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处于我国建国初期, 各方面体制都还未完善, 人们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对于住宅的要求也是以保障基本居住权利为主。在这个阶段, 一个生活圈内的人民大多居住于同一地区, 甚至同一栋楼内, 人们要解决居住问题主要靠政府和单位的分配制度, 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一大具有时代特色的住宅“筒子楼”出现了[2]。

2.5 市场经济初期的城市居住模式

随着经济形势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 人们也更加的注重住宅的居住体验度和功能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慢慢形成, 城市住宅区的居住模式中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3]。城市的公共基础建设发展也大大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不再只追求基本住房权益, 而是更多的将目光放到了如何提高住宅区的性能和环境上, 追求质量更高的居住体验。

3、当今社会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现状

3.1 住房体制不断发生改变

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 国家开始着力于对现有的住房体制进行深入改革, 针对城市区域住房的基本建设、维护和修缮, 以及房屋的供给制度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4]。住房的公有分配渐渐被取消, 住房渐渐走向市场化, 同时,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居住区域内的住房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人们渐渐把住房作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 也更加积极的在住房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以改善自身居住环境。

3.2 人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房屋支出方面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了。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多达七成的人已经能够做到拥有自己的住宅, 其中更是有一半的人在保障了自己的基本居住权利之后, 还有余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住宅面积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或是购置房产以供投资, 城市居民在拥有了相应的消费能力之后, 还能够促进城市住房的进一步商品化发展, 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相同消费能力的人群聚集[4]。

3.3 住宅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当今社会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响应消费市场的需求, 人们消费观念改变, 对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住宅的分区有了更先进的意识, 比如绿色住宅小区的出现就是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到住宅的建设当中, 以丰富住宅的功能性和科技性,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5]。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到居住环境的建设中, 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越发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 依然存在贫富差距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居住区模式整体来讲是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然而有些问题不能被完全消除, 由于人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 功能性更强的住宅所需要的消费水准就更高, 无形中将城市的居住区域按照人们的消费结构划分开来, 比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楼和高大明亮的别墅区的区别, 这两个地方的划分标准不仅在于房屋本身, 同时也在与交通的便利情况、购物的方便程度等[6]。

3.5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

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这部分人群参与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 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他们的居住环境与城市原有居民却差距极大, 这部分人民在城市的住房市场中提供了一批新的需求,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将会是城市住房消费的主要人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人民居住模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成现下的分区明显的城市居住型模式, 这一整个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 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 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人们之间阶级分化的程度, 非常具有文化意义。而就我国目前的城市居住模式发展现状来看, 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经济消费结构住宅的功能也与之前大相庭径, 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 国家一直致力于调整城市居住区的居住结构, 改善阶级分化带来的矛盾, 而城市的居住模式也在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

摘要:从古至今, 人类的活动和居住都具有显著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通常会划分一定区域作为聚集地, 渐渐演变成城市的居住模式, 对历史上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历程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当代社会的城市居住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城市居住模式演变过程, 并立足于我国城市居住区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重点分析几个突出的社会现象, 以期能够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促进城市居住区模式的改善和革新。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模式,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魏立华.“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规划研究2015, 7:9-13.

[2] 谢家瑾.“住房金融体系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

[3] 赵冠谦, 开彦.中国住宅建设规划五十年发展与成就.

[4] 金诗南.基于城镇老年人居住现状及需求的老年居住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 2017.

[5]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7, (6) .

[6] 周敏.资源型城市的空间模式、问题与规划对策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第九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下一篇:浅议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