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常见病的超声诊断

2023-01-16

第一篇:腹部常见病的超声诊断

腹部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 部 常 见 疾 病 的 超 声 诊 断 及 报 告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

王秋元

腹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贵医二附院超声科

王秋元

超声医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近年来超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仪器性能和检查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超声发展:从

六、七十年代的A型、M型一维超声—八十年代的B型二维超声演进到现在的静态、动态和实时三维超声,由黑白灰阶图像发展到彩色血流和组织多谱勒显像,超声技术有了飞跃性的进展。

目前,超声声学造影已发展到左心室、心肌灌注造影及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

由于计算机存储量剧增和数字成像的加快,使超声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超声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并可以观察到器官的血流供应、代谢和功能。这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多种疾患的检查,使超声诊断在临床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谐波成像技术通过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完善超声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了心肌内膜、胆道及泌尿系结石的显示率。  超声特性: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根据振动频率可将机械波分为:

1. 次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Hz/次以下。(1 Hz=振动1次)

2. 可听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16-20000Hz次(2万)之间, 人

2 耳可听到。

3. 超声—每秒钟振动频率在20000Hz(2万)以上。(用于超声诊断)

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平均为1540米/秒,但在含气组织(肺、胃、肠)的传播速度仅为331米/秒,可见超声波基本不能穿透含气组织。所以超声一般不用于肺组织及消化道疾病诊断。常用超声波诊断频率为3.5-7.5MHz(兆赫),即每秒钟振动频率在三百五十万—七百五十万Hz之间。

超声诊断是临床各科很多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安全、无创、快捷、准确、可反复使用等优点,深受病人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欢迎。

我院引近的ALOKASSD-5000SV及迈瑞CD—6型全数字化彩超配有以下探头:

1. 心脏探头:适用于各种心脏疾病的检查。

2. 腹部探头:它适用于肝、胆、胰、脾、肾、膀胱、前列腺、妇、产科疾病及胸、腹水诊断。

3. 浅表探头:适用于眼、腮腺、颌下腺、甲状腺、乳腺、阴囊、肌肉、四肢血管等浅表疾病的检查。

4. 阴道探头:用于对产科、妇科盆腔疾病的诊断,其特点是: 分辨率高,可获得高清晰图像,无须膀胱充盈,扫查时探头直接 靠近子宫、附件、盆腔等被扫查脏器,避免了肠腔气体的干扰和腹壁脂肪对声速的衰减,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肌层、双侧附件及盆腔结构,能大大提高妇科疾病的诊断率及急腹症的救治率,

3 是其它影像不可取代的诊断工具。

5. 三维探头:我院目前只有用于产科的三维探头,在原二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维成像技术,使声像图从单一平面发展成为立体三维图象,它拓展了超声技术的空间显像功能,在围产医学中能很好的显示胎儿的整体外观,并能仔细观察胎儿颜面部、肢体、手足等细小结构,对胎儿畸形的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妊娠期对胎儿系统性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围产期质量的重要环节。(检查最佳时间是妊娠16-24周之间。)  超声二维图像的分析与诊断

二维图像是超声的基本图像,根据二维图像中脏器及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和边缘、后壁和后方回声及内部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诊断。

内部回声的命名:诊断时的描述

强回声: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如结石或各种钙化灶的回声。 高回声:回声较强,后方不伴声影,如肾窦或纤维组织等的回声。 等回声:回声强度呈中等水平,均匀,如正常肝、脾等实质性脏

器的回声。

低回声:呈灰暗水平回声,如肾皮质等均质结构回声。

弱回声:表现为透声性较好的回声,如肾锥体或正常淋巴结回声。 无回声:无回声暗区,如正常充盈的胆囊、膀胱回声。  对填写超声检查申请单的要求

临床医应掌握超声检查适应症;提出检查要求,认真、详细填

4 写超声申请单,如果申请单填写不明,要求不明确,常常造成需要检查的脏器和病变部位遗漏,影响超声诊断的质量和及时的临床治疗。申请单分上项、中项和下项:

1. 上项: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必要时留下联系电话。

2. 中项:准确可靠的病史、体征、曾做过的检查和治疗、体格检查,急腹症病人要提供腹痛时间、腹痛的性质及既往史,外伤病人要提供外伤时间及外伤方式。

3. 下项:需要检查的项目,对检查的要求,申

请签名、申请日期。 

检查前注意事项

检查胆囊、胰腺应当日免早餐,前一天晚餐进清淡饮食。 腹部检查子宫(未婚女性)、膀胱、前列腺需适当充盈膀胱。 

超声检查报告单的书写

超声检查报告单为一次性的检查结论,临床上作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也是将实际结果用图文或文字报告方式告之受检者的凭据,报告单分上项、中项和下项:

1. 上项为一般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必要时应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阴道或经腹部)。

2. 中项记述检查时的发现,应细致、客观、文字简练,描述全面,不需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一般描述脏器外形、轮廓、支持结构、管道及脏器实质回声以及

5 必要的测量数据。病变描述首先叙述为弥漫性或实质性,以及各种脏器中各类声像图的不同表现。局部病灶用作定位、测量及其他重点描述。

3. 下项为超声检查后提示的诊断意见,包括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

1)病变部位或脏器。

2)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所表现的物理性质(液性、实质性、混合性、含气体、纤维化、钙化等)。

3)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可提示病名诊断(或可能诊断)。

4)如不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不提示病名诊断,考虑可能多种疾病者,按可能性大小依次提示。

5)必要的建议如:超声随访和建议进行的其他检查。

6)签名与日期:报告单必须由获得超声诊断上岗证的超声检查者签名,未获得超声诊断上岗证者检查后的报告,必须由上述规定的上级医生加签。 一.肝脏的超声检查:

肝脏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上腹部,小部分在左季肋部,其表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一) 肝脏超声解剖:

1. 肝内管腔结构:肝脏所有管腔出入口统称为肝门。

1)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由此进入肝脏,三者

6 在肝脏内行经一致,其中门静脉管径最粗,肝内分叶及分段均以门静脉分支为基础。

2)第二肝门:左、中、右三支肝静脉在此相会进入下腔静脉。

2.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方法有很多种,有以肝裂分段、肝静脉分段及门静脉分段法,我们用的是门静脉分段法:五叶四段法;

肝脏:

右叶 右前叶

右后叶

右后叶上段

右后叶下段 左叶

左内叶

左外叶

左外叶下段

左外叶上段 肝尾叶

二) 正常值:

正常成人测值:

左肝:(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前方测量)

上下径:(长)4—8cm 前后径:(厚)4—7 cm

右肝:(锁骨中线—腋前线)

最大斜径:10—14cm

最大厚度:9—11 cm 三)肝脏疾病:

1. 肝脏弥漫性病变: 声像图特点为肝脏弥漫性肿大, 肝内弥漫性回声异常: 常见:

1) 肝硬化:由于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形态改变,具有左右肝比例失调、肝叶萎缩、肝表面凹凸不平、呈剧齿状等特点。

2) 病毒性肝炎:(有特殊体征)肝大,急性肝炎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回声异常。慢性肝炎声像图无明显特异性。

3) 淤血肝:心源性;表现为肝肿大,肝静脉增宽,心衰时可见。

4) 脂肪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发病率明显增高,常为体检时发现,超声表现分为:肝、轻中度肿大,前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5) 肝血吸虫:声像图特点为:肝内回声增强、增粗,形成高回声带组成的网状结构。

2. 肝囊性、含液性占位性病变:超声表现有不同特点, 可结合病史、体征作出诊断。

1) 肝囊肿:可单发、多发,超声表现: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无回声块,边界清,囊壁光滑。

2) 多囊肝: 有家族史和遗传性:超声表现: 肝内布满大小不等原形或类圆形的无声区,小的数毫米,大的可达10cm以上,相互边界清,常伴有多囊肾、多囊卵巢。

3) 肝脓肿:

细菌性:感染途径有胆道、胃、十二指肠、阑尾炎等炎症侵犯,消化道术后感染。

阿米巴性:发病较慢,有阿米巴肠病,两者超声表现有相同之处,结合临床可鉴别诊断。

8 3. 肝脏肿瘤:

1)良性肿瘤:肝血管瘤、错构瘤、肝细胞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脂肪瘤等。

2)恶性肿瘤:

(1) 原发性肝癌:多为巨块、团块状,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见单个或多个不均匀、不规则回声,边界不清,块内见血流信息,块周可见血管绕行。

(2) 转移性肝癌:常见消化道肿瘤转移,肝内见多个具有特征的圆形弱回声块,块边缘部见声晕。

(3) 小肝癌:也属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诊断标准是:<3cm, 的肝癌定为小肝癌。

超声检出范围为0.5cm,也就是说超声可以发现<1cm的小肝癌,达到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4. 肝脏创伤:

1) 肝包膜下血肿:肝浅表部受损,出血在肝包膜下聚集而成。

2) 中央型肝破裂:(闭合性肝损伤)破裂较小,位于肝中央实质内形成血肿. 此类可以保守治疗。

3) 真性肝破裂:肝包膜与实质同时破裂,与腹腔贯通,腹腔内因出血可见低声暗区和不均匀回声(凝血块),必须急症手术。 幻灯片:

26. 正常肝脏

27. 正常肝脏:示肝脏门静脉、肝静脉 28. 正常肝脏:示肝尾叶

29. 肝硬化腹水

30. 淤血肝

31. 脂肪肝

9 32. 多囊肝

33. 肝囊肿

34. 肝脓肿

35. 肝海绵状血管瘤 36. 原发性肝癌

37. 转移性肝癌 二.胆道系统的超声检查

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两部分: 一) 胆囊胆道的超声解剖:

胆囊:正常体表投影位于右上腹右肋弓部,形态如一个梨状膜性囊,分底、体、颈三部分。胆管:左右肝管起源于肝叶内的胆小管,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下端与胆囊管回合成胆总管。 二)正常值:

胆囊:长5—6cm 宽2—3.5 cm

胆囊壁:厚约0.2-0.3 cm

胆总管:宽约6cm左右 三)胆道疾病

1. 胆囊疾病:

1) 胆囊结石:胆囊可见单个或多个增强回声,后伴声影,可活动,结石可单发、多发。胆囊炎:表现为胆囊肿大,萎缩时胆囊缩小,胆囊收缩功能差或不收缩,胆囊结石多伴有胆囊炎。

2) 胆囊息肉:超声表现:胆囊内均匀性回声附壁不活动,可单发、多发,属良性肿瘤,但是>1cm息肉易癌变, 需尽早手术。

3) 胆囊肿瘤:良性:腺瘤、腺肌瘤。

恶性:胆囊癌

4) 先天性胆囊畸形:双胆囊、胆囊异位、胆囊缺如等。

2. 胆道疾病:

1) 胆管结石

2) 化脓性胆管炎

3) 胆道蛔虫

4) 胆管肿瘤

5) 先天性胆道畸形 :(1)胆囊管囊肿、

(2)胆道闭锁:见于新生儿(黄疸),超声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如果不手术,三个月之内死亡。

6)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鉴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超声有特征性表现。 幻灯片:

41. 正常胆囊

42. 胆囊结石

43. 胆总管结石

44. 胆道蛔虫 4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46. 胆囊内息肉

47. 胆囊癌 三. 胰腺的超声检查

一)超声解剖:胰腺呈一扁长形,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腹膜后 间隙内,平齐第

1、2腰椎的高度,为网膜囊后壁的腹膜所覆盖。 1. 胰头部:位于十二指肠环内,是胰腺最大的部分,胆总管可部分或全部被胰头包绕,当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胰头肿大时可压迫胆总管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发生。

2. 胰颈部:短而窄,长约2cm,为胰头和胰体的连接部分,与两者 无明显分界。

11 3. 胰体部:较长,位于正中线左侧,其前面隔着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正常情况下胰网膜囊不易显示,当胰腺炎或胰腺外伤时内由于积液或血液等积集,超声显示假性囊肿形成。

4. 胰尾部:其左侧脾门相邻后方有脾静脉、左肾上腺及左肾上部, 脾静脉起自脾门,沿胰尾、胰体后方自左向右走行,可作为胰腺 的定位标志。

二)正常值:胰头<2.6 cm 胰体、胰尾<2.1 cm 主胰管宽≤0.2 cm左右 三)胰腺疾病:

1.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胰腺肿大(水肿),周围可见不规则暗

区(炎性渗出)。

慢性胰腺炎: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增强回声(钙化) 2. 胰腺囊肿:真性囊肿:先天性、潴溜性、寄生虫性。

假性胰腺囊肿:胰腺炎引起 3. 胰腺肿瘤:胰头癌多见 幻灯片:

50. 正常胰腺

51. 急性胰腺炎(胰腺水肿,周围见渗出) 52. 假性胰腺囊肿

53. 胰头癌(主胰管扩张,黄疸) 四. 脾脏的超声检查

一)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部的腹腔内, 体表投影:上极于腋中线相当于第九肋间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第11肋骨,长轴与第10肋骨平行。

12 二)正常值:(成人)

大小约12x7x4cm ,以厚度为准,厚度>4 cm可诊断脾大。 三)脾脏疾病

1. 先天性异常:

1)无脾综合征:临床罕见,常伴心脏畸形和内脏转位,男性发病多见。

2)副脾:是指除正常位置的脾脏外,还有一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内皮组织存在。发生位置依次为脾门、脾血管、胰尾部腹膜后、沿胃大弯的大网膜、肠系膜及盆腔等,多为单发,大小不一。

3) 游走脾:脾脏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而异位于腹腔其他部位,常在中腹部、左髂窝或进入盆腔。声像图:脾区扫查不到正常脾脏,而在其他部位发现与脾脏相类似的实体团块。

2. 弥漫性脾肿大:

1)感染性脾肿大:急、慢性病毒感染;常见有慢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疟疾等

2)淤血性脾肿大:肝硬化、慢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内血栓形成等。

3)血液病性脾肿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等。

3. 脾内占位性病变: 脾脓肿、脾囊肿、脾肿瘤 4. 脾脏创伤:脾破裂、脾包膜下血肿

以上疾病可根据体征结合超声影像图可做出诊断。

13 幻灯片:

56. 正常脾脏

57. 脾大

58. 闭合性脾损伤

59. 脾破裂 60. 脾肿瘤

五. 肾、输尿管、膀胱的超声检查 一)超声解剖:

肾脏属于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分为上下两缘,内外两缘和前后两面,内缘中间呈凹陷状,称为肾门,是肾脏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 1. 肾包膜:最外面的一层。

2. 肾实质:包括肾皮质:位于浅层,内为肾小体;肾髓质:主要为肾小管结构。

3. 肾窦:(集合系统):肾实质包绕,由肾盂、肾盏、肾内血管及脂肪组织综合构成,由于内纤维结缔组织成分较多,其回声强度明显高于其它组织,有的细小结石不易显示。

二)正常值

男性:长 9.5cm—12 cm 宽 4.5 cm—6 cm 厚 3.5 cm—5 cm 女性:长9 cm—11 cm宽

4 cm—5.5 cm 厚3 cm—4.5 cm 三)肾脏疾病:

1. 先天性肾、输尿管病变: 先天性肾缺如、游走肾、多囊肾、肾囊肿。肾脏、输尿管先天性畸形:复合肾,马蹄肾,输尿管囊肿等。

2.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肾积水、肾功能衰竭、肾创伤

3. 肾、输尿管、膀胱肿瘤 八. 前列腺

一)正常值:4x3x3cm 二)前列腺疾病

1. 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内可见不均匀、不规则的增强回声,钙化灶。

2. 前列腺增生性病变:

3. 前列腺肿瘤

以上两者都有前列腺不规则增大或局部突起,鉴别诊断要借鉴病理。 幻灯片:

64. 正常肾脏

65. 双肾结石

66.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盂积水)67. 右输尿管膀胱壁段结石

68. 肾囊肿

69. 多囊肾

70.

游走肾 71. 肾错构瘤

72. 膀胱结石

73. 膀胱肿瘤

74. 膀胱肿瘤 74. 前列腺肿大

介入性超声:

介入性技术方法的发展把超声诊断推进到病理学和组织学高度,使临床医学发生了重大变革,近几年来介入性超声使许多疾病的微创治疗得以实现,在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方面,已可与内科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相媲美,成为临床上首选方法之一。 1. 介入性诊断:(超声引道下)

1) 诊断性穿刺活检:含液性病变病理检查穿刺抽吸:

主要用于实研室、生化、细胞、细菌学检查

2) X线造影:胆道、泌尿系造影 2. 介入性治疗:(超声引道下)

1) 注药治疗:脓肿、囊肿、肿瘤

2) 物理治疗:肿瘤激光、冷冻、射频消融术

3) 造瘘与置管引流:脓肿、囊肿、胸腹腔积液置管引流,胆、胰、泌尿系及妇产科各种造瘘与引流 3. 术中超声:

4. 体腔内超声:消化道、血管内超声  某些疾病超声与其它特殊检查方法的选用 1. 胸肺部疾病:首选放射、CT 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并胸膜增厚、胸壁病变时超声优于其它检查

2. 胃肠道疾病:首选内窥镜、X线

超声可以检出消化道前壁及无消化道气体干扰的实质性病变。 3. 骨骼系统疾病:首选CT、X线

对于接近体表的骨骼组织及婴幼儿骨骼系统疾病,超声诊 断有它的独到之处。

首选彩超检查的脏器

肝、胆、胰、脾、肾、胸、腹水、心脏、血管、妇、产科疾病、乳腺、甲状腺、眼、颜面部、睾丸、皮肤肿块等。

虽然超声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发挥着及其重要作用,但是临床

16 医师对超声检查提供的诊断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所见,全面分析后确定诊断。

谢谢大家!

第二篇: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一、检查适应症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有关原理来检查人体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实质性脏器及含液性脏器的检查,对空腔 脏器、肺、骨效果较差。

二、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腹部超声检查应在上午空腹进行,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胆管、腹膜后、腹腔大血管等,检查前晚九点后禁食,十二点后禁饮水。

2、超声检查应安排在内镜(胃肠镜)、钡餐及胆道造影检查之前。由于胃肠气体干扰,即使空腹准备,下午也不宜做上腹部超声检查。急诊超声检查(如:外伤、怀疑胆道结石嵌顿等)不受上述条件制约。

3、膀胱、前列腺、精囊、输尿管结石、妇科及早孕超声检查(13周前,即怀孕3个月内)应憋尿后进行。患者应在检查前1~2小时,饮水500~1000毫升。

4、经直肠检查前列腺及精囊前应排便,适度憋尿。经阴道超声检查前应排空小便,宜经期后检查,以避免感染。

5、一般情况下,妊娠中晚期胎儿、肾脏、脾脏、眼、甲状腺、乳腺、四肢血管及成人心脏等器官检查时不需做特殊准备。

6、如无特殊情况(昏迷、严重外伤等),患者宜穿宽松服装就诊。颈部超声检查(包括甲状腺、颈部血管等)不要佩戴项链等饰物。

7、婴幼儿患者如不配合,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后进行检查。

8、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一些检查项目可能需要特殊准备,需要时,超声检查医师会提供具体的指导。

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在现在医院已经是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妇产科超声检查是必须的,那么哪些情况可做超声检查?做超声检查之前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来了解超声检查的适用和注意事项。

(1) 妇科: B超或彩超可检查子宫和卵巢的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发育异常,有无肿瘤以及肿瘤与子宫、卵巢的关系, 可查出盆腔内有无异常积液,子宫腔内有无异物。对于肥胖、腹壁紧张,尤其未婚妇女或婴幼儿,无法查清盆腔内情况时,均可应用B超进行检查。

(2) 产科: 通过B超或彩超可判断出胎儿的月龄、胎位、是否为多胎、胎盘的位置、脐带及胎儿有无异常等。

(3) 腹部: B超或彩超能迅速地检查出肝、胆囊、胆管、脾、胰、肾、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脏器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否处于正常位置,有否受到周围肿瘤或脏器的压迫,并能确切地判定腹腔内肿物的部位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能准确地辨别出肿物是实质性的还是液体性囊肿、血肿及脓肿等。B超或彩超能准确判断腹腔内有无腹水,即使少量腹水用B超或彩超也可以测出。B超可查出腹腔、盆腔内1厘米以上的肿大淋巴结。B超或彩超可以观察胆囊的收缩情况,对胆囊功能的进行判断。尤其是B超或彩超对于胆囊及胆道或泌尿系结石、黄疸性质的鉴别、实质性和囊性肿物的区分诊断率是很高的。

(4) 另外,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腺、心脏和大血管等疾病的诊断也有其独到的优势。

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一、超声检查哪些脏器需要空腹,为什么

答:肝、胆、胰、腹腔后、肾动脉、肾上腺等部位探查通常要求空腹6小时以上。这是因为超声波固有的声学特性所致,进食可造成肠道气体增多,导致超声波的反射增加,明显影响图像质量,另外进食后胆囊收缩变小,很难区分胆囊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变化,同时也影响胆囊腔内病变的显示。

二、超声检查哪些脏器需要憋尿,为什么

答:子宫附件、泌尿系(尤其需要检查膀胱及输尿管下端者)、前列腺、精囊腺等需要憋尿。

这是因为上述脏器在很深的盆腔内,周围有肠管包围,肠管内的内容物和气体会对超声波影像造成干扰(原因同上)。不憋尿探查就会“白茫茫”一片,什么也辨认不出,只有憋尿推开肠管,才能清楚显示膀胱后方的子宫、卵巢等器官。另外适当憋尿可以使子宫提高,子宫周围的组织展开,充分暴露器官,也有利于诊断。

物极必反,如果过度憋尿的话,膀胱会推挤、压迫其他器官造成器官的变形和移位,从而造成一些假象,影响正确诊断,所以做上述脏器检查时一定要适度憋尿。

三、怎样才能做到适度憋尿呢

答:做妇科超声妖气膀胱的尿量在300~400毫升,就经验而言,检查前喝500毫升~800毫升水,一般需憋尿2个小时,喝800毫升~1000毫升,需憋尿1小时左右;膀胱充盈良好的标志:平卧时下腹部凸起呈浅弧形,加压时能往下按而且能忍住。

男性做膀胱、前列腺、精囊腺检查时也要憋尿,通常膀胱充盈量在2000毫升左右,饮水量可根据上述提示调整。

四、不能憋尿有需要做检查怎么办

答:对于不愿憋尿、憋尿困难或一些年老体弱患者憋不住了尿,又必须做妇科检查或男性的前列腺检查时,有两种方法选择:(1)通过导尿管往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达到充盈膀胱的目的;(2)可选这腔内(经直肠/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而且分辨率更高,图像更清晰,结果较为准确,很适合急诊、肥胖、年老病人及不愿憋尿的患者或体检者。

但是腔内超声也有禁忌,没有性生活史的女性病人是绝对不能采用阴道超声检查的,阴道流血较多的病人,如月经期的不规则流血、阴道炎症或者性病等不适合阴道超声检查;合并有较严重痔疮、肛裂等疾病者不主张进行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六、孕妇需要憋尿吗

答:怀孕3个月以内者需要适度憋尿;怀孕3个月以后,由于子宫长大有盆腔升入腹腔,将肠管自然推开,羊膜囊内有羊水作为透声窗,可以较清楚观察

第三篇: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讲座

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陈冠定

2013-03-17-19.30中会议室

常见卵巢肿瘤的声像图特征

1. 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 声像图特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单房或多房,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囊壁厚薄均匀,囊壁光滑。有时在囊壁内侧见小的乳头状突起,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内部血管分布稀少。粘液性囊腺瘤体积可以很大,最大可达25cm。呈多房性,内含较多光点。

2.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其内部回声情况与其组成成分有关。内部回声可以呈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或强回声,或镶嵌存在。高回声或强回声多数为脂肪、毛发或牙齿,往往形态不规则,附于囊壁一侧,低回声区为液性部分。肿块内部脂质与液性部分之间形成较为清楚的分界线,并随体位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部及边界较难探及血管。由于畸胎瘤内部回声与肠曲相似,由于混于肠曲中,超声下容易漏诊。2%-4%可发生恶变。 3. 卵巢内膜样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单房或多房,多位于子宫后方。囊腔内含密集光点,囊壁厚度基本均匀。有时囊腔内血块沉积表现为囊腔内回声增强区,附于囊壁一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探不到探及阻力较高的血管。

4. 卵巢功能性囊肿:

(1) 卵泡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大小为3-8cm,壁薄,内壁光滑。彩色多普勒检查囊壁上无新生血管存在。观察2个月,囊肿往往自行消失。

(2) 黄体囊肿:直径为3-6cm,呈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较模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肿表面探及环状彩色血流,血管扩张,阻力降低。

(3) 黄素囊肿:多为双侧性,多房性,大小从几毫米到直径20cm或更大。囊肿呈无回声区,壁薄,表面光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肿壁或分隔上探及新生血管存在。滋养叶细胞疾病治愈后,黄素囊肿自行消失。 卵巢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的深部,早期卵巢癌无明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卵巢癌确诊时,605-70%已属晚期。卵巢癌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为70%-75%,而晚期为5%-15%。随着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进展,卵巢癌已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恶性肿瘤,故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卵巢癌生存率的关键。超声检查,尤其是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早期诊断卵巢癌有重要的价值。

(一) 常见卵巢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点

1.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声像图表现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肿瘤早期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晚期表现为肿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实质部分回声不均,蒂部宽,内部可以发生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部分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血流阻力低。晚期可伴腹水。

2. 卵巢粘液性囊腺癌:肿瘤常为双侧性,表现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结构,形态欠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局部见等回声或高回声结构突向囊腔,实质部分形态不规则,蒂部较宽。内部回声不均,内部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部分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阻力较低,晚期可伴腹水。

3. 内胚窦瘤:内胚窦瘤好发于青春期,恶性程度高,肿块体积较大。超声下表现为实质性为主的混合性肿块。囊性部分囊壁厚薄不均。实质部分形态不规则,呈内部分布均匀的等回声区,内见不规则小囊腔。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阻力降低。

4. 无性细胞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好发于青春期,恶性程度高,对放疗敏感。肿瘤多为单侧性,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少数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肿瘤呈实质性,内部回声不均,见高回声分隔,将肿瘤分成分叶状。肿瘤内部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实质部分血管扩张,阻力降低。

5. 颗粒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属低度恶性肿瘤。会引起月经改变及绝经后阴道出血。肿瘤体积往往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呈实质性,内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极少数肿瘤内部由于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小囊腔。由于肿瘤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子宫体积稍大,内膜增厚,子宫血供增加。

6. 转移性卵巢肿瘤:转移性卵巢肿瘤表现为双侧实质性、中等大小、肾形的肿块,表面光滑。内部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分布较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少。合并腹水。 内生殖器官炎症性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 声像图表现 炎症声像图表现多不典型,应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作出综合判断。

1. .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积脓 表现为子宫一侧或两侧多房性囊性为主的混合性肿块。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囊性部分内见细光点或实质性部分。急性炎症期常伴盆腔少量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部或囊壁探及扩张血管,血流阻力降低。

2. 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脓肿 盆腔结缔组织炎时,由于炎性渗出,子宫及双卵巢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成盆腔脓肿时,在盆腔内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合性肿块,为多房性,囊壁厚薄不均。或盆腔内探及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多房性囊块,囊腔内见细小光点。也可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实质性肿块,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宫旁血管扩张,以静脉为主。实质性肿块内血液供应丰富,血管扩张,血流阻力下降。急性盆腔炎常伴少量盆腔积液。多位于子宫直肠陷凹。

3. 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积水 子宫一侧或双侧探及腊肠状多房性囊块,边界清晰,囊壁薄,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上较难探及血管。

4. 盆腔包裹性积液 包裹性积液是由盆腔手术、慢性盆腔炎症、腹腔镜检查等引起。盆腔内纤维粘连带形成,使得正常情况下通过循环吸收的少量腹腔液,或排卵时的卵泡液局部聚集而形成。其囊壁是由纤维条索组织、盆腔脏器及肠曲组成,故包裹性积液往往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边界不清,囊液清晰,内见纤维条索形成的分隔。在包裹性积液的一侧探及卵巢是与卵巢囊肿鉴别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上较难探及血管。

(二) 鉴别诊断 1. 卵巢恶性肿瘤 2卵巢良性肿瘤:

第四篇: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夏xx,M21y,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5年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网膜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已经回纳腹腔。

李xx,M65y,左侧腹股沟可及一肿块3-4天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肠管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肠管蠕动正常,未嵌顿,回纳后可见腹水。 厉xx,F1y,发现右腹股沟肿块20余天

超声提示:经潘老师会诊后----右侧腹股沟疝(内容物为卵巢)

婴幼儿由于发育不全,卵巢,输卵管伞端在解剖学上位置非常接近腹股沟内环,并且卵巢悬韧带活动度大,易形成腹股沟疝,疝内容物为卵巢者少见。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其间有腹壁下动脉。根据疝环与此动脉的关 系,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该动脉外侧突出来的为斜疝;从该动脉内侧面突出的是直疝。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 大多数。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通常使用线阵变频或宽频探头,频率5-10MHz,检查腹股区和大腿上部分,男性病人应同时检查阴囊。检查时病人于仰卧位或立位,并嘱病人做平静呼吸或用力咳嗽或ValSava动作。纵扫和横扫分清腹壁层次和疝的内容物。

筋膜和腹膜的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筋膜强回声缺损视为疝口。疝出的肠袢呈现可蠕动的强回声。疝出的肠系膜脂肪呈现比周围脂肪更强的回声。疝的内容物除了肠袢,有时可以是膀胱和液体而呈无回声。

Hsu-Chong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①筋膜缺损;②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③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

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

直疝和斜疝的区别临床意义重大,特别是腹腔镜修补术前需要明确类型。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于体表,它并不经过内环。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逐渐向内、下、前方斜行穿越腹股沟管,从腹股沟管外环而达体表。

超声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

不同类型腹股沟疝与腹壁下动脉及股静脉关系是:

直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起始段的内侧;斜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起始段的外侧;股疝疝囊位于股静脉附近。

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呈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

鉴别诊断:①睾丸鞘膜积液:超声很容易显示增大的阴囊内的无回声的液体而区别疝内容物所致的阴囊肿大。②精索鞘膜积液:表现为精索所在处出现的梭形的无回声区、边缘光滑。当做valsalva动作时,无回声区无明显的移动。在女性,与精索鞘膜积液位置相当的圆韧带囊肿,表现为光滑、椭圆形、位置固定的无回声区。③睾丸下降不全:患侧阴囊内未见睾丸的图像,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呈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加压时有酸痛感。④精索的脂肪瘤:表现为与精索血管平行的指状的脂肪。当做valsalva动作时,精索的脂肪瘤可以沿精索移动,但腹股沟管的前后径不增加。

第五篇: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静乐县人民医院(035100)毕晋芳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根据二维图像、彩色血流分布及多普勒频谱形态特证,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和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甲状腺肿瘤,其中男性18例,女性28例,年龄25~73岁,平均47岁,其中甲状腺腺瘤30例,恶性肿瘤16例。

1.2仪器与方法:全部患者采用百胜AU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颈部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肩部抬高,头部后仰充分暴露颈前区。先用二维超声于甲状腺区常规扫查,观察甲状腺大小、形状、回声及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内部回声的细小钙化情况、有无衰减、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

2结果

随着高频探头的改进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在甲状腺检查上的应用,使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组甲状腺肿瘤46例中,甲状腺腺瘤23例,其中单发18例,多发5例。甲状腺腺瘤的符合率91%,经病理证实20例。甲状腺腺瘤的二维超声表现:①甲状

腺局部性增大、形态失常,可见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可见。②病灶内部呈稍低均匀回声,部分肿块呈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可能为囊性变或出血样改变。③肿块周围探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回声,并可见被肿瘤挤压形成的晕圈。④肿块较大时,引发气管向健侧移位。肿瘤为单发结节的13例,多发的6例,囊性变的4例。呈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无回声区,囊壁内可见乳头状或团块状突起。

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其中伴腺瘤样结形成的5例。声像图特征为:甲状腺不规则非对称性肿大,光点分布不均匀、光点增粗、表面不光滑、多为结节、包膜不完整、实质内可有条状或弧形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内有点状血管分布,结节周围多数有血管环绕。

46例甲状腺肿瘤病人中有5例甲状腺癌,其中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为:癌肿为弱一低回声结节、肿瘤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内部沙粒样钙化呈簇状或散在分布,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结节边界不清,向周围呈蟹足样渣润,结节靠近后缘较多,局部甲状腺包膜隆起,回声减弱变细,模糊甚至中断,部分颈部有淋巴结转移。彩色血流显像,甲状腺瘤结节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测得Vmax13-30cm/s,晕环处可见环形血流,结节内部稀少。结节性甲状腺肿仅腺体内血流信号增多,结节及周边可见稀疏的血流信号,无血流分布规律,Vmax10-30cm/s,恶性肿瘤团块周边及内部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周边环状血流出现率

5.3%,内部血流出现率94.7%,Vmax18-75cm/s,RI平均0.7。 3结论

本组病例应用高频声像图与CDFI分析了甲状腺肿瘤病变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淋巴结情况,以及血流的分布情况,血流速度以及阻力指数等特征。较好的鉴别良恶性肿瘤,为临床手术病例的选择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1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的鉴别:典型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为双侧多发结节,结节之间交错、重叠、边界无包膜。病程较长的可出现囊性变和钙化,钙化灶多为圆形、弧形或块状。CDFI可见非结节实质区血流信号增多(Vmax10-30cm/s)粗大迂曲的分枝血流在结节间穿行,部分结节内有少量血流信号,多数结节内无血流。这种现象可能是结节反复形成并纤维化,血管变形受压使血流速度加快。如出现单发结节,结节周围的纤维组织似包膜回声,注意与甲状腺腺瘤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多发腺瘤也容易混淆。本组有1例误诊为多发腺瘤,可能与患者病程短,形成结节数目较少,结节向纤维光带不明显,可见正常甲状腺回声,或结节合并液化、出血、假乳头形成时声像与腺瘤相似。

3.2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鉴别:典型的恶性肿瘤多为单发,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向周围浸润时可见蟹足样改变,常无“晕环”内部为低回声,呈密集小光点反射,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后部多声衰,部分钙化时可见不规则的强光点或强光团。CDFI显示瘤体内有较丰富血流,瘤内较易检测到收缩期血流,流速较高、频谱增宽,阻力指数RI≥0.7。而结节性甲状腺肿由于长期缺碘并补碘,有的病例声像图特征不典型,结节内出现点状钙化灶,后方呈“彗星尾征”

与甲状腺癌的“沙粒样”钙化类似,特别是出现的单发结节中,难以与甲状腺癌鉴别时,用CDFI测量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予以鉴别。

3.3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甲状腺腺瘤有10%的恶变率,因此对腺瘤的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甲状腺癌以囊性为主时,在声像图上极似甲状腺囊腺瘤。但若在近囊壁处或实质性隆起处有钙化灶,则认为是恶性肿瘤的特有征象,即所报道的“囊内钙化性结节”。甲状腺癌癌肿内血流丰富且血流速度加快,且RI≥0.7。如甲状腺腺瘤出现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时,使结节呈混合性回声,出现的声像图表现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的囊实混合性改变,囊内有乳头状突起,突起内伴簇状钙化或细小点状钙化。甲状腺癌实质部分血流较丰富,颈部出现转移性淋巴结,且测量肿块所测得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都较甲状腺腺瘤囊性变高。

总之,随着高频探头的改进及CDFI在甲状腺检查上的应用,可以准确的观察到发生于甲状腺内部的细小变化,使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根据肿块的边界内回声及CDFI测定肿块内部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大小来鉴别肿块的性质。如病变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外周有晕环,CDFI周边环形血流多为良性病变。恶性甲状腺肿瘤CDFI表现血流丰富,走向杂乱,可检测出高速动脉血流或A-V瘘。在甲状腺突性病灶内检出>70cm/s,除考虑毒性结节外,应高度考虑甲状腺恶性肿块,同时利用肿块的分布、数量、形态、包膜及内回声有无钙化,何种钙化。有无声衰,以及肿块周围、内部血流分布情况以、血流最大流速,阻力指数等。能更好鉴别出甲

状腺腺瘤还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甚至是甲状腺癌,为临床医生提供正确又快速的辅助结果。同时相比于其他检测,彩色多普勒无疑是一种正确、快速、简捷,无创伤的一种首选诊断方式。

作者简介:毕晋芳,女,1970年12月生,副主任医师,静乐县人民医院,0351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产中介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房产经纪人月总结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