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而备受世人瞩目,它已经逐步成为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主流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文章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旅游兴市”战略背景下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结构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互动发展机理的理论基础上,从旅游经济结构三要素(旅游产业、旅游市场和旅游区域)入手,实践调研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并用SWOT方法分析其现存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适合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为秦皇岛实现“旅游兴市”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旅游兴市;秦皇岛;实践调研;SWOT分析法;旅游经济发展

一、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结构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互动发展机理

旅游经济是指以旅游市场有效需求和旅游产业供给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环境下,游客在由客源地往返目的地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出于满足旅游需要的目的而与各类旅游从业者发生各种交易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一内涵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市场有效需求、产业供给、往返”,它们分别体现了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核心方面,是旅游经济的内生变量;而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则是外生变量。

旅游经济结构是指旅游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结合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从旅游经济的三个内生变量出发,选取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要素,可以有侧重性地解决当前旅游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抓住旅游经济结构的核心。

这三个要素通过各自的内在元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致使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在互动发展机理表现为:在旅游经济结构中,旅游市场指引方向,旅游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基础,旅游区域确保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落地。从而,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即为:以旅游市场为方向,通过将旅游产业在区域空间层面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类旅游生产要素(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资源的功能,引导游客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二、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践调研及SWOT分析

1.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秦皇岛是河北省唯一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境内交通畅达,通讯便捷。拥有162.7公里中国北方优质沙质海岸线和横贯东西的250公里雄伟长城,半径5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景点。这里气候宜人,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和“京津后花园”。

近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力争打造“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努力把秦皇岛市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努力提高其作为中小旅游城市的竞争力。纵观2013年,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565.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32亿元,分别增长10.9%和19.6%;来秦国内游客构成:本省游客占39.6%,北京游客占23.9%,黑吉辽游客占10.8%,晋鲁豫游客占13.9%,其他市场占5.0%;来秦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5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来秦国内游客平均停留2.31天。接待国际游客指标也创新高,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9.85万人次,增长4.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1亿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同比增长7.7%;来秦入境游客构成:亚洲游客占40.1%,欧洲游客占37.1%,美洲游客占9.8%,港澳台游客占6.3%;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依次为:俄罗斯(5.5万人次)、韩国(4.28万人次)、日本(3.2万人次)。

回顾2013年秦皇岛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全年来秦游客消费构成:住宿占23.7%,交通占22.6%,餐饮占20.7%,游览占16.2%,购物娱乐及其他占16.8%;全年景区门票收入4.42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6%。

2.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旅游市场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秦皇岛的政治地位、便捷的交通状况、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优势:相关旅游资源(自然、人文、俱乐部、酒店、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导游及从业人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优势、空气环境优势、文化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兴起、政策优势。旅游区域优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覆盖面广、市区旅游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完备。

(2)劣势——Weaknesses

旅游市场的劣势:旅游市场季节性强、时间上发展不平衡;旅游空间开发不足;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不够;国际旅游市场交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缺乏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旅游产业劣势: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旅行社无序发展影响客源质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水平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有待完备;相关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不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旅游区域劣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整体发展不均衡;满足不同旅游特色和个性化服务的旅游线路不足;秦皇岛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3)机会——Opportunities

旅游市场的机会:国际国内的旅游大环境有利;对国外宣传力度加大(如2014年加大对俄的广告投放力度与播出密度);位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环渤海经济区中部,其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旅游产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城市建设;秦皇岛品牌景区营销联盟的成立(涉及全市4A、5A级景区共13家、15个景点)。旅游区域的机会: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新模式的开创(2014年葡萄沟和鲍子沟景区实现连片开发);省内联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秦皇岛市4家景区被列入大钊英雄谱线路)。

(4)威胁——Threats

旅游市场的威胁:环渤海区域旅游城市的相似客源市场、不够完善的环保法规、市民与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旅游产业的威胁:周边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的可替代性。旅游区域的威胁:周边旅游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和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三、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旅游市场方面

(1)改善旅游市场时间结构现状,大力提倡分时度假的休闲旅游方式,搭建四季旅游完美格局。开展新春民俗文化之旅、夏季海情浪漫之旅、金秋观鸟采摘之旅、冬日采风冰雪之旅等,缩小旅游淡旺季反差。

(2)突破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状况,开创全方位旅游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开发,巩固和挖掘京津、东北等周边客源市场,拓展晋、豫、鲁、内蒙等中距离客源市场,在全国主要客源市场建立旅游协作关系,多元优化来秦客源结构。充分利于网络媒体,采用多国语言宣传秦皇岛旅游,拓宽国外旅游市场,增加网络点击率与媒体关注度,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将邻近的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经贸往来与合作办学促进旅游发展。

(3)完善三维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秦皇岛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合理利用山海关机场,推进昌黎新机场建设,增开至港澳俄等海外旅游城市的航班;大力培育近海客运市场,发展海上豪华游船;增发直达始发列车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高速直达客车线路;建成市县区域各大景区的交通网络;增加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的比例。

(4)借助网络、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旅游宣传,提高秦皇岛旅游城市知名度和特色形象。

2.旅游产业方面

(1)丰富秦皇岛旅游产品层次,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应向文化、度假、特色、专项、生态、商务会展及自助旅游产品等转变,形成细分专项化产品体系。

(2)搭建商贸旅游聚集区,完善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在山海关和北戴河区建设国际化商贸购物观光聚集区,包括特色旅游饰品区(如蕴含“秦皇岛典藏”系列纪念币、具有历史文化的秦皇求仙等陶泥品等)、特色文化展示区(如秦皇岛剪纸、贝雕画等,还可进行现场制作和设立各种网上制作吧)等。

(3)健全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如增加水上娱乐场所内部的冲浪板、救生艇等设备和专项教练陪练及导游人才;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

(4)提升旅游相关资源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打造五星级酒店,积极谋划建设经济型连锁和绿色环保酒店。重点景区增加英、日、俄、韩等国文字旅游标识,建立电子导游信息站。对现有旅行社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和专业专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着重把握引入机制的探讨和制定。

(5)加快高科技网络信息化步伐,完备多样化旅游服务体系。建成秦皇岛旅游局域网、管理系统业务网和旅游电子商务网,实现旅游企业全部上网;联合周边开发京津冀旅游电子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

(6)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政策引导,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规范管理旅游服务行业,培育品牌旅行社,构建诚信旅游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规范住宿、餐饮业;鼓励同质景区联合实现多样化经营;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用人和薪酬机制。

3.旅游区域方面

(1)統筹规划市县旅游区域,打破分散经营现状,以不同特色主题划分景观圈带,实现全市统一大旅游格局。具体划分为:以北戴河和南戴河旅游区为一体的海岸旅游景观圈带;以老龙头、抚宁、卢龙等地长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圈带;以长寿山、燕塞湖、祖山等为一体的山地风光景观圈带;以葡萄沟、集发农业观光园、天马湖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圈带;以海港区为一线的都市文明景观圈带。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不同旅游特色和满足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旅游路线。具体路线如下:以海岸线为依托,开展看日出、观海潮、海水浴等夏日海情路线;以长城附近102国道为主线,开展包括山海关、抚宁等地长城文化路线;依托秦皇岛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服务设施开展的生态养生路线;以祖山、角山等为一线开展的森林探险路线;以鸽子窝湿地、联峰山等为依托开展的湿地观鸟路线;以秦皇岛优越的冰雪资源为依托开展的冬季冰雪路线。

(3)打造靓丽城市环境,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对交通运输枢纽地点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对城市街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旅游公用设施建设,如景区停车场、公共场所的城市自动化消费、旅游咨询和查询系统建设等问题;加强城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季节公交线路和车次,规范和完善城市出租车行业,改善目前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现状,扩大城市交通覆盖范围。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旅游加速发展的态势,作为“京津后花园”的秦皇岛,应树立鲜明的品牌旅游形象,加大对外宣传,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提升旅游相关资源的整体层次和水平,实现市县旅游区域联动,加快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升级,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树立区域整体发展的大旅游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秦皇岛市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纪鹏.旅游经济结构内涵、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5).

[2]吴宇,张进宝.秦皇岛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旅游市场开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3]张哲.培育秦皇岛区域旅游经济新增长点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

[4]方田.秦皇岛旅游季节性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

[5]王颖,刘恩峰.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作者简介:华艳(1978- ),女,河北秦皇岛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作者:华艳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2: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 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而备受世人瞩目,它已经逐步成为 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主流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 新的经济形态。文章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 ,分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针对厦门市的 实际情况,提出厦门市打造成海峡西岸区域性研发中心总部,并重点发展几个富有特色的总 部聚集区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总部经济 发展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域性研发中心

总部经济是近两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城市政府和理论界以及新闻媒体 对总部经济问题倾注了越来越多的热情。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 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 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赵弘 ,2006)。总部经济优化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是提升城市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 和企业集团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对一个地区(城市)而言,总部经 济可能是一个地区(城市)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对一个企业而言, 总部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模 式。它已经逐步成为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主流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成为许多 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总部 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对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了“迁移总部”的热潮,纷纷将企业总部向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国内中心城市迁移。与此同时,针对上述现象的总部经济概念和理 论自提出和创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和共鸣,也得到了政府部门 的积极响应、推动和落实。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快了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进程 。首都北京最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并将总部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继北京 之后,许多城市陆续提出总部经济概念,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青岛、厦门、南京、大 连、沈阳、重庆、郑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总部聚集区的战略思路,并 出台了一些吸引企业总部向本区域聚集的政策,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随 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总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使总部经济进入到政府与市场相 互借力,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北京已然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国内 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之地。2005年底,北京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有爱普生、佳能、 欧姆龙、松下、索尼爱立信和西门子7家跨国公司已通过商务部的最新认定。拥有跨国公司 的 投资性公司140家,占全国的60%以上,高居全国首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设立的办事 处3016家,外国企业在北京设立的常住代表机构9677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189个 。从国内企业集团情况来看,2005年,北京市共有286家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型企业地区总 部达137家,有1000多家外省、市及外埠企业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海尔、大唐、中兴、T CL等87家外埠企业在京设立120家研发机构(以上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05年)。此 外,北京还聚集了大量非经济总部,北京总部的内涵也从跨国公司延伸到国内大企业集团, 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生产制造领域延伸到了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领域 。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无疑将大大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和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地位 。

目前北京已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定功能的总部聚集区域:一是中关村形成以IT产业为主 导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聚集地。二是朝阳CBD成为跨国公司、外埠大企业集团总 部聚集地。三是西城金融街成为国内外金融企业的聚集地,聚集了以“一行三会”(即中国 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 会)为核心的国家金融决策监管部门及国有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530家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 ,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此外,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后起之秀,且是 全国第一个有目的、有规划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者——总部基地,2003年4月在北京丰台 正式诞生。以上三大地区是目前北京发展比较成熟的总部聚集区,它们构成了已具规模,功 能分离的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格局,各自拥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在北京总部经济发展中具 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2.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在经济、 社会、政府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造就了最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目前 上海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之地。位于上海的企业总部不仅在数 量上位于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而且在空间上已经初步形 成了两大总部聚集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总部集群现象。一是陆家嘴CBD聚集了大量的金融 企业、贸易性企业总部。二是上海高科技园区聚集了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制造型企業的总 部和研发中心。目前上海拥有漕河径、金桥和张江等高科技园区,这些高科技园区吸引了大 量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研发中心,它们已经成为上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新 生产空间。此外,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发达的服务业,使得上海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总部经 济产业体系,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了吸引更多的总部经济项目 落户上海,上海也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服 务支撑。

3.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区域经济、贸 易、教育文化中心,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增强,广州对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许多企业总部也随着生产、技术与信息获取、贸易发展需要的增加而进驻广州市区。

广州有着比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企业众多,构成了企业总部的基本类型。近年来已有 不少企业迁入广州,如乐百氏、健力宝等知名企业将总部迁到广州,还有跨国公司总部和相 关机构进入广州。据统计,至2006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中已有142家进入广州,投资总额累 计96.12亿美元,一大批跨国公司已在穗设立行使总部或地区总部全部或部分职能的企 业或机构。

二、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的误区

虽然总部经济在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发 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就当前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来看,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严重阻碍 了 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指出并澄清这些误区,对于加快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部分城市和地区对总部经济相关理论认识不足,将总部经济片面理解为总部地产经 济,认为建设总部大楼就是发展总部经济。继北京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之后,国内众多城 市也一拥而上,提出了自己的总部经济概念。但各地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对什么是总 部经济,怎样发展总部经济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2.部分城市和地区对发展总部经济条件分析不够,在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情况 下盲目跟进,一哄而上提出所谓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导致总部经济遍地开花而结果甚少。目 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都把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拉拢企业总部、吸引投资 的有效手段。在国内某些中心城市,总部经济正在成为政府和开发商们用来招商引资的口号 ,开发商一边借这一口号卖楼,一边以打造总部经济的名义向地方政府为入驻企业寻求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得地方政府不顾自身条件的约束,一哄而上盲目发 展总部经济,这也使得总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泡沫”而难以评估其对地方经济高速增长 的引擎作用。

3.部分城市和地区对发展总部经济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定位,区域之间围绕总部 资源的盲目争夺、恶性竞争现象突出,政策“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国总部经济回顾与展 望》调查报告认为,总部经济导致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有使城市经济发展空洞化、虚拟化之嫌,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并导致城市经济结构脆弱。 报告认为,这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重复性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过度 投资(典型的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5个机场),过度的税收优惠和极低的土地价格,影响了公 平竞争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

另一方面,透过目前各地区出台的众多总部经济战略,笔者发现价格策略已经成为地方 政府实施总部经济战略的重头戏,地区间正在上演硝烟浓烈的政策“价格战”。例如,以低 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总部提供场所用地,并在企业总部上缴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特批其 在开业后数年内免税,或给予将总部介绍进来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以高额奖励等等。其实 ,盲目搞政策“价格战”发展总部经济,是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获取短期效益的短视行为 ,其结果是形成本地企业与入驻企业之间巨大的歧视成本。

4.部分城市和地区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 上拉大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总部经济的发展,尽管有利于区域性的产 业经济布局,但是如果对各地区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善,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发达地 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在总部经济模式下,高端的、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 节向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集中,也就意味着利润和税收向该城市集中;低端向制造基地所在 地区集中,也就意味着把污染、劳资纠纷等“包袱”甩给了不发达地区。其次,企业将总部 迁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所在地区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总部迁出后,必将使原 有产值、利税分流到新的企业总部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所在地的经济实力。此外, 企业总部迁移增加了原所在地的就业压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风迁往武汉使十堰沦为废 都”。一般情况下,企业总部迁移路径都是从不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因此,总部经济 发展有可能成为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利益协调的一大难题。

三、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避免上述问题,促进我国总部经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 注意战略先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制度、务实发展。具体而言,有如下建议:

1. 深化对总部经济的理论认识,冷静应对总部经济热潮。总部经济作为信息网络背景 下企业总部聚集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的理论揭示,是在区域经济范畴中对城市特定空间上 的特定经济形态的概括和描述。这种经济形态虽然在现实中表现为在某特定区域上总部大楼 在空间上的聚集,但总部经济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在于这些总部和它的生产制造环节在空间上 分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它所强调的是总部以及由总部需求所衍生出 来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教育、培训、物流等构成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业体系,是各经 济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尽管总部经济对房地产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但是总部经 济不等同于房地产。

此外,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二是完善而繁荣的市场经济以及高度发达的相关产 业。三是宽松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四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五是能满足特定 的总部经济布局的要求。所以地方政府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充分理解总部经济的 实质和内涵,并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的部署和规划。总之,应冷静应对总部经 济热潮,防止总部经济误入歧途。

2.科学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趋同现 象。总部并非专指跨国集团的总部,总部经济也可分为多个层次:全球总部、跨区域总部、 国家总部、地区总部等。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选择吸引总部的层次和类 型,并由此确定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要正确判断和估计其 在全球、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充分考虑本地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使自身的 总部经济具备产业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进行企 业价值链的空间分解,从而使得整个区域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应通盘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区域 经济合作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和功能的合理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对总部资 源的恶性争夺。发展总部经济,城市之間应当是一种在相对公平环境下促进效率的竞争,而 不是受到政府干预,市场信号扭曲的竞争。这种竞争限制在一定程度内是有益的,但是如果 对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将导致过分的竞争,不利于形成城市合力,甚至容易 造成一定的浪费。

3.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地方政府职能。总部经济模式 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发展,是满足企业发展的一种组织模式。它的出现是企业和区域经济 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机制的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即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而不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政府必须扮演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会经济环境,创造条件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包括改善地方 宏观经济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地方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加强地方教育 、医疗等社会服务行业建设;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改善地方人文社会环境,增 强地方居民精神文明素质等。而不是直接干预、操纵经济活动,或者完全以牺牲地方其他方 面利益来刻意吸引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总之,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 转变,优化地方政府职能。

4.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发展总部经济软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商业文化、开放的市场体 系、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等。在这些要素中,政府一般对硬环境建设都很重视,却容易忽视 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环境建设,结果还是很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 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发展总部经济软环境的建设和 完善。

城市必须重视对自身软环境的建设,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1)自然生态环境。清新的 空气、优美的城市环境无异于吸引总部入驻的一张王牌。美国西雅图郊区的雷特蒙德市由于 优美的生态环境而吸引了微软、任天堂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国际性大公司的总部入驻,高 效益的现代经济和洁净的自然环境,在这儿找到了和谐的统一。(2)人文环境。一个城市的 居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城市的形象,这是总部选址的重要考 虑因素。(3)科技、教育环境。这些都是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一个好的科研、教育环境 ,如有很多的科研机构、有科研水平一流的大学等,能让企业就近获得人才,降低研发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在未来的人才争夺中占尽先机而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来说,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关键是在把握市场经济的内涵,按市场经济规 则办事的前提下,认真权衡发展总部经济给所在地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正确定位、搞好自身 条件建设,不可不切实际、盲目发展。总之,发展总部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总部经济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成本效益观和系统观。

四、关于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概况 。自2004年厦门市政府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 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以来,已有150多家企业的总部落户厦门,其中不乏 戴尔、柯达、ABB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总部,呈现出了企业规模化、经营品牌化、产业集群 化、营销网络化等特点。作为中国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厦门的经济一 直高速增长,其人均GDP和综合竞争实力均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厦门产业结构布局合理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此外,厦门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社会风气 文 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台区域合作优势不容置疑,加之一年一度“9.8”投洽 会、“4.8”台交会、国际马拉松赛等平台,可以预期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总部入驻厦门 。

2.关于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目前,厦门聚集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 理工学院等理工院校,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分校、华侨大学分校、哈工大分校以及中科院 和省部属科研院所,廈门拥有十多位两院院士和上千名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专家学 者,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已初步具有了中国区域性研发中 心总部核心区的雏形,有条件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研发中心,辐射福建全省及外围地区,对 于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对接具有重大意义。

厦门应依据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以制造业企业迁往岛外,岛内外空间置换为契机,以 研发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动力,以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为目标,努力建设海西生态 环保型区域研发中心总部。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将厦门打造成为省内外乃至 境内外大企业投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选择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总部的首选之地。

另外,厦门应依托自身优势,着重规划思明区鹭江道中心商务区、滨北金融商务区和五 缘湾至会展中心一线商务区的建设。发展定位是根据思明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重点,全力打 造区域性总部和业务总部的聚集地,建成全国知名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国 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组织、国际金融企业地区性总部;国内主要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 等金融企业总部、结算中心;与金融业务有关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及投资咨询等服务业企 业总部;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开发总部等。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3.王凤洲,孔丰.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东南学术,2006(5)

4.赵弘.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5

5.王凤洲,李海燕.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化和城市化背景分析[J].科技资讯,2 006(18)

6.王凤洲,崔杰.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球化背景分析[J].2005—2006年:中国总 部经济发展报告,128-132

7.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8.王力丁.中国总部经济回顾与展望[J].总部经济战略发展(北京)峰会,2005

9.王飞,王凤洲.总部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南方经济论丛,2007(12)

10.总部经济遭遇冷水,导致城市间恶性竞争差距加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5.8.22

11.胡洪曙.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

12.李川.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R].2005

13.张先文,黄向阳.加快发展厦门总部经济[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

14.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社会 科学版),2008(1)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厦门集美 361021)

(责编:贾伟)

作者:王凤洲 王 飞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3:

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文章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对现有关于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评和未来研究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FDI;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收入差距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GDP从2005年的18.73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11%,而人均GDP从2005年的14 368元提高到2018年的64 644元,增长幅度达到449%。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趋近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87.42%,而2018年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92.86%,渐渐地从工业型经济转变成服务型经济;在社会结构方面,利用外资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5年的638.05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1 349.70亿美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的趋势是逐渐收敛,而且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之比达到最大值的是2009年的3.33∶1,之后逐年减少,截至2018年的城乡收入比是2.68∶1。但是,就城乡居民基尼系数而言,2009年我国的城乡居民基尼系数是0.246,而2018年我国的城乡居民基尼系数是0.391,增长幅度高于58.9%,尽管它比警戒线0.4要低,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在我国收入不平等的构成部分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最重要的,同时造成了收入差距上升的问题,更会导致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出现。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目前,现有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影响效应、政策措施等方面。在现状分析方面,从城乡收入差距的分布变迁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生活水平体现两个方面阐释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持续扩大的阶段;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及财政支农总量偏低且比重偏小,影响农村经济发展[1]。在影响因素方面,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2]。在影响效应方面,从公共品溢出的视角将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福利的影响进行考察发现,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一定会致使居民福利差距的扩大的出现[3]。在政策措施方面,它包括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推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增加[4]。

1.2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它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FDI影响了资本积累、技术升级,从而扩大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现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但会使得行业之间收入的不平等加剧,扩大城乡收入差距[5]。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不平等程度,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6]。

(2)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7]。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能够起到抑制作用[8]。

(3)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东部、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对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9]。对于人力资本小于临界值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对于人力资本大于临界值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0]。

1.3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目前,学者们针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根据研究结论的不同主要分为4个方面。

(1)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问题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我国第一、二产业的转换度远远大于第二、三产业的转换度,其结果必然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且这种影响在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更为明显[11]。在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循序过程是不同的,导致产业之间的产业比重严重偏离就业比重,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2]。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比非农部门的收入水平要低,主要是因为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结果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4]。

(2)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都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5]。随着城乡分割制度的消除,服务业的增加能够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16]。此外,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与城乡收入差距是负向关系[17]。

(3)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形或者“U”形关系[18-19]。产业结构高级化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

(4)部分学者在证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的同时,说明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样也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但是其影响目前不一致。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21]。短期内产业结构升级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明显,长期则可以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22]。

1.4 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积极作用是通过外贸增加、市场结构优化等实现的[23-26]。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为中国带来了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了资本积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7]。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使大批产品升级换代,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8]。

(2)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弱化的效果,削弱了产业结构升级[29]。

(3)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门限效应”。市场化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中起着“门限效应”的作用,即市场化程度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越具有促进作用[30]。

2 文献简评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聚焦于FDI与城乡收入差距、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两两之间的关系,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的研究鲜少。而且,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均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也就是说,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在梳理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以期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决策参考。

3 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对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这三者已经分别都做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实践,但在研究内容上仍然有可以补充的地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且对它们进行深入探究,对它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着重考察;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不但可以较好地反映观测样本的差异,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FDI、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20(10):231-232.

[2]张延群,万海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和趋势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59-75.

[3]王春雷,黄素心.论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基于公共品溢出效应的讨论[J].经济体制改革,2012(2):16-20.

[4]韩建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治理——基于城市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分析[J].软科学,2013(7):61-65.

[5]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9(1):45-52.

[6]FEENSTRA R C,HANSON G 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R].Working Paper,1995.

[7]褚敏,靳涛.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J].经济与管理,2016(4):54-60.

[8]刘渝琳,滕洋洋,李后建.FDI的流入必然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吗?[J].世界经济研究,2010(8):63-68,

89.

[9]刘渝琳,李敬.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3):119-124.

[10]阚大学,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3(2):110-116.

[11]魏君英,侯佳卉.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5(8):118-126.

[12]毕先萍,简新华.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2(4):59-62.

[13]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14]傅振邦,陈先勇.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以湖北省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8-14,142.

[15]刘叔申,吕凯波.财政支出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42-45.

[16]周立群,王向.城乡融合、服务业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3(10):119-132.

[17]徐敏,张小林.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金融論坛,2014(12):26-32.

[18]穆怀中,吴鹏.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16(5):37-44.

[19]徐春华,刘力.省域市场潜力、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5(5):34-46.

[20]刘慧,伏开宝,李勇刚.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7(5):93-98.

[21]黄可人,韦廷柒.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4):145-152.

[22]郑万吉,叶阿忠.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学家,2015(10):61-67.

[23]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J].Econom-

ics,2005(34):207-217.

[24]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3-10.

[25]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0(2):34-45,63.

[26]黄日福,陈晓红.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154-155.

[27]陈望远,黄金波.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随机系数模型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2(3):52-58.

[28]陈延林.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48,158.

[29]陶静.FDI溢出效应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7(4):143-149,176.

[30]王静.FDI促进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门限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3):73-79,89.

作者:徐晓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世界贸易工程造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