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2024-03-29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本细读 外国文学史 教学

外国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形象性和审美较强,较之于其他学科深受大学生欢迎。但是近几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这门课程也开始失去颜色,风光不再。造成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困境的一大原因在于阅读的缺失,这一状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阅读经典文本的学生越来越少了,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除此之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解析相关文本也仅是浮光掠影,并未立足文本展开深入的剖析,这种缺乏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往往导致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单薄、干瘪的理论说教,缺乏说服力。读者只有和文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仔细研读,才能挖掘文本不同程度的审美内涵,跨越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何为文本阅读

“文本细读”之“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这一概念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想,要求注解每一字词含义及语句之间的细微关系,透过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发现作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扑捉言外之意,尽可能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本细读其实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它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文学课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包含丰厚的意蕴,要挖掘它们,需要排除文学史中的定论,深入其中才能体验其审美意义。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举隅

1.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个方面,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系列课程。以往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由于课时的削减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而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和评述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现状,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增设“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该门课程由小说、诗歌和戏剧导读组成。在不削弱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强调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要把文学史的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强调感性体验和审美鉴赏,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2.问题探讨式教学法

所谓问题探讨式教学法,即教师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实现文本细读教学法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

比如《包法利夫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可设置“解读爱玛悲剧”的专题,指引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爱情、社会、人生与幻想的严重错位。

爱情幻想图示:“爱情就像一只玫瑰色翅膀的大鸟,飞翔在诗意的美丽的天空中。”暗示爱玛所期望的爱情是富有浪漫色彩,充满激情的.生活幻想图示:“在她眼里,巴黎比海洋还大,笼罩在玫瑰色的云雾中,带有几分神奇的味道。”透露出爱玛对贵族一厢情愿的美化,暗示她渴望自由不羁的上流贵妇生活。情人幻想图示:“他可能很漂亮、聪明、有地位,生性勇敢,有细腻多情,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天使的外貌……”可见爱玛欲望的伴侣是一位内外兼具的优秀贵族绅士。

然而,现实又是如何呢?平庸的现实生活带给她的永远是单调琐碎的小市民生活,生活在她身边的是浑浑噩噩的缺乏精神内涵的包法利,夫妻之间无法沟通和精神交流。

然后追根溯源,分析幻想与现实分裂、矛盾的深层原因:爱玛的幻想与她的现实身份之间的严重错位。换句话说,爱玛的欲望与现实身份不符。爱玛的欲望和幻想图示均来自于他者——修道院出身贵族阶层的老同学和浪漫骑士小说中的贵妇人。雅克·拉康指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相同;人所欲望的就是他者所欲望的。”小说中的贵妇人同在此修行的贵族同学即拉康所说的“他者”,爱玛所欲望的爱情和生活正是他者所欲望的,她的欲望实则是衣食无忧安享尊荣的贵族阶层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身份则是小市民,没有强大的金钱做后盾,天生丽质的女孩做起命妇梦,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欲望与身份的错位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爱玛的悲剧展现出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和人类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执性。

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需要侧重细节才能全面把握和理解, 故教师要诱导学生细致和反复地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细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识,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进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

[2][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张道真,刘益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7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第2篇

(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中国通过2009年奥运会让世界了解的中国, 特别是了解了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我们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在学科性质上属于一级学科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因此将比较文学的内容与意识带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简单地将比较文学的课程内容机械地加入其中, 即简单地“1+1”式教学, 这样的教学效果顶多得到的是等于2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得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或许应该是将比较文学的相关内容自然而然地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去。首先, 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19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莱辛的《拉奥孔》时, 借用被“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苏轼的作品对诗与画展开讨论, 实践说明, 这样的讨论促进了学生对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的理解, 苏轼是我们学生非常熟悉的文学家了, 对他的创作思想、代表作品耳熟能详, 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西方文学。此外, 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将文学研究的视野从文学本身拓展开去, 逐步树立跨学科的研究的意识, 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逐渐从艺术审美的思维高度来看待文学。其次,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下一番功夫, 借鉴优异教材的长处。例如由张德明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史》就是“从21世纪全球视野出发, 以现代性的建构/解构为中心, 将世界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 打破了一般文学史将东西方文学截然分开的做法”。这样的体例实际上是具备了世界文学的意识, 值得肯定。不过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适当讲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需要的, 这利于我们动态地、发展地来认识文学的演进过程。

(2) 如今在教育领域, 培养创新的人才早已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如何培养呢?这个话题很大, 而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找到一个问题的最佳或标准答案的能力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应该不再是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标准了。外国文学课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会有很多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例如:在《堂吉诃德》一节的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借用纳博科夫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撕毁《堂吉诃德》一事, 带出该著作的内在矛盾与争议性, 使同学带着问题进入对该著作的学习, 而在教学中也着重于围绕《堂吉诃德》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形成的原因来分析。笔者让学生自己思考《堂吉诃德》这部著作存在争议的原因, 经过讨论, 在课堂上得出这样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骑士文学本身的积极特点与塞万提斯表现于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暗合, 这加深了作品的矛盾性。第二个方面是西班牙文学传统。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作者与读者入手。第四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从读者来分析。经过这样两节的讨论, 同学对作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对文学批评也有了产生的新的认识, 教学效果较好。又如, 在但丁的《神曲》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可尝试围绕恩格斯对但丁的语录——“意大利曾经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的但丁,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展开对该著作的分析, 最后自然带入对《神曲》思想与艺术的双重性的领悟。再如:对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学习中, 可根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内容来思考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对待古典文学的区别、联系来学习。也就是说, 虽然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文学都有向古希腊罗马学习的内容, 但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比方说,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这表明时代背景是由变化的, 还有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等。可见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进而分析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帮助的。

(3)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能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往我们更多地重视课堂的教学, 而把第二课堂忽略了。其实, 如果措施得当, 发挥好第二课堂的功效, 第二课堂不仅仅能够发挥好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更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更好地平台。虽然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具备大致相同的知识基础, 但每个人的潜力、性格、爱好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而根据大多数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并不能保证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力。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知识网络的趋势日益明显, 使得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课外活动大致包括这样几种:与课内教学内容相关性较大, 且与各级各类的知识与能力竞赛相结合的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的原则有:面向多数, 尊重个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2]。外国文学课本身有许多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发掘。对于戏剧的学习, 就涉及到古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这些戏剧的思想精髓、艺术特色, 然后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排演话剧, 让学生自己当编剧, 自己当导演, 自己当演员。教师可以积极发挥相关学生所在社团的资源优势组织好这些活动。如果时机成熟, 甚至可以面向系、学校进行汇报演出, 征询广大观众的看法, 之后便于总结经验提高水平。针对有的问题可能涉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 难度可能较大, 可以尝试在课后组织几次专题讨论会, 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准备好发言提纲。比如说在学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就可以围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主题组织讨论会, 进行探讨, 相信学生、教师都会有收获的。在现代社会, 电影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 电影制作商、导演、演员都在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的眼球, 所以质量上乘、气势恢宏、大制作的电影也是风靡一时, 其中不乏许多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这些电影以其曲折情节、演员精湛的表演深的观众的喜爱, 也很受大学生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以“电影中的外国文学名著”为题组织学生开展几次电影赏析活动, 着重讨论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区别联系, 优劣。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一定的时间掌握电影评论的基本知识、理论以及有关电影的基本情况和评价。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外国文学课还涉及到很多的诗歌、小说, 举办诗歌朗诵会,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不少学校的学生读原著的不太多, 所有有些老师在学期初就有有意识地布置好这一学期, 甚至是一学年的阅读任务。比如一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的外国文学名著。那么如何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呢?可以尝试开展读书心得会, 在课外就某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所在系的本专业学生基本上是师范类学生, 为了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所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可以选上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 制作电子课件, 进行presentation等。目前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引起注意。主要是缺少时间、师资和场地。结合我院、系的实际, 有这样一些对策。大三的学生每周有1~2天课较少, 可以适当安排相关的活动;外国文学课课外活动涉及戏剧、电影、朗诵、演讲等领域, 而一个老师是很难样样精通的, 这要求我们老师一方面只能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导的团队, 由多名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外活动。也可以发挥学生中间特长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带动其他人进行活动。场地也可以尽量争取, 相信随着我院办学条件的完善, 这一问题是会得到逐渐解决的。

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 其中有些一直存在争议。这里笔者不准备展开论述, 只提几点认识。 (1) 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 主要是指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而非外语能力; (2) 高等教育阶段学科内双语教学课要注意系统性和延续性[3]。而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材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外国文学课开设双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值是得我们商榷的。但在课堂的诗歌教学中适当增加原文也是可以的。

最后, 笔者想指出的是,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 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每一个授课者的气质、教学风格、研究兴趣都大相径庭, 但只要能讲出自己感悟最深、最有心得的部分, 同时使学生有兴趣, 增长知识、提高了能力, 就是值得提倡的。

摘要:外国文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对外国文学有一些新的思考与认识, 那就是开掘出外国文学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潜在价值。本文试从外国文学课对时代变迁理应做出的回应, 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视,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高校《外国文学》课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维之, 赵澧, 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第5版)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5.

[2] 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大学施教学初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42.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第3篇

问题的提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全部文章的26%,所选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也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很多困惑:到底应该怎样教外国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外国作品的独特魅力呢?本人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前曾在网上查找过大量的备课资料,那些资料千篇一律的强调文章所谓的“语言点”,强调文中的某些复句分析,企图通过句子的语法分析灌输给学生“这篇文章文字表达的准确和行文逻辑的严密”这样的观点。看完这些资料我不禁产生了疑惑:这篇经典演讲辞的魅力去了哪里?按照赏析中国作品的方法来鉴赏外国作品,能有多大成效?会有多少“后遗症”?我想通过本文来思考如何让外国作品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辉。

附:问卷调查

问题的分析

1. 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教育的缺失。

第一,教师文学理论陈旧,对外国文学作品存在误读。我们一直过分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以致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只认为是揭露资本主义,赞美社会主义思想,那么,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就失去了文本独立的意蕴,失去了文学独立的意义,也失去了文学形式的魅力。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而且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僵死的思维模式,从而失去了对外国文学乃至文学的兴趣。

第二,以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取代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人文性”仍然被视为“工具性”的附属,语文仍然是枯燥乏味的语言形式的“训练”。因为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少,传统观点认为“教学重点不在于此”,因此许多教师对外国作品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和介绍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回归了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失去自我,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主观评价,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外国文学的内涵被所谓的高考的目标狭窄化、单一化了。

2. 应试教育影响,教学中功利之风盛行。

从新教材的编排来看,外国文学作品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让学生有比较深厚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让学生知晓异域文学,培养外国文学素养,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可在现实教学中,属于外国文学的试题仅仅是个别小题,实属为“鸡肋”,为了应试,教材中实际使用过程中被肢解、被曲解。此外,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外国文学作品,家长教师也不支持,不能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和婢女。

问题的解决

剖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化,也是新教材中编选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

外国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从《最后的常春藤叶》到海伦“眼”中的世界,再到劳伦斯笔下的自然景象,向学生展示了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作者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经历了世界大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让我们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珍惜和平的生活;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不同的文体、语言让主人公的高尚人格如日月星辰般在历史的苍穹中熠熠闪光。文艺复兴颠覆了中世纪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重新树起人文主义大旗,自此以后,人文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调。莎士比亚用《罗密欧与朱丽叶》诠释了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主的人文主义思想。浪漫主义作家笔下歌颂的始终是个性的张扬、人性的复苏、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节选)》中,加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梭罗的《神的一滴》、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正是一曲曲对大自然的颂歌,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信念无疑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颂歌。20世纪以来,人对自身的认识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再来看培根的《论厄运》、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些隐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寻求的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也表明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超越了对传统的“文以载道”中的“道”的理解,对“人文性”有了更宽泛的认识,不再认为只有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或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才具有人文精神,这也是社会进步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在当今后现代生存的语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个人心灵的洗涤,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以德治国”实际上也是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对策

一、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1.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不应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文和文学知识。外国文学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承担起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2. 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只是照本宣科,教师应是探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学习成果。教师不应是灌输者,而应该是引路人,引导学生对文本研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自身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身体力行地去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是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自己个人的见解。

二、 教学方法的突破

1. 加强背景知识讲授,创设学习情境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困难,所以,教学中除了常规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之外,还应加入更丰富的内容,譬如说文学传统、文学观念、文学风格等。这些因素对于理解作品也是至关重要的。

2. 实施比较教学,与民族文学相结合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不可能封闭在一个孤立的文化空间中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比较文学的概念,拉近外国文学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譬如从人物形象上的比较,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就同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自主婚姻的追求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做比较,让正值青春的学生们学会珍惜,编织梦想;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无论是史铁生生命中的“地坛”还是燃起琼珊生命之火的那片“常春藤叶”,在人生的最艰难时刻都能给予人坚强的精神支柱;必修三中,编者以诗歌的形式,选取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来歌颂祖国,用屈原的《离骚》、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来高唱殉道者之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注重比较阅读这一高效阅读方法,在各个专题中,渗透了比较阅读的理念,有纵向,有横向,有内容,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为学生营造高效的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3.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个性阅读,多元解读

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理论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外国文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之区别于中国文化,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难度,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我们可以阶段性地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资料,然后进行汇总,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这些专题可以是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需要延伸的资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等不一而足,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做专项研究。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些解读有可能是切中肯綮的,也有可能是错解,因而教师要加以适时、必要的引导。

4. 以课外阅读作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同时,不用成人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选择,不把名家名篇名著作为给学生的唯一推荐,在交给学生阅读自主权的同时,还应该交给他们判断好书的标准来帮助他们进行选择:语言文字好,堪为学习的典范;品味价值高,能够怡情养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能够引起共鸣,并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外阅读的方式一般有泛读和品读两种,单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博览群书为目的的可以采取泛读,无需跳出文本之外,对于那些极富人文思想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建议学生进行品读。初步阅读时大体上可以从词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入手,摘录佳词妙句,进而可拟写心得体会。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则侧重鉴赏与创造,把从作品中领悟到的人生感悟、人文关怀及写作风格等方面多做些有个人感悟和见解的文字记录,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阅读指导中,可启发学生多角度质疑。在对疑问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深入了解他民族的思维习惯,借鉴吸收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文理念。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鉴赏之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反馈和评价,如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读书笔记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开展读书、点评、征文等活动来巩固课外外国文学阅读的成果。这些评价和激励,将帮助学生保持阅读热情,养成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结语

外国文学的创作贯穿着强烈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的界定,外国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必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担负起更重要的使命。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因袭性”和惰性,用人文培养的新理念,按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钻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起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立体化模式,将外国文学作品教出“人情味”!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10000)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文学教学中“怎么教”问题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本文试图总结近三十年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论文作以梳理归纳,以期对现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改革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文学  教学法

如果说“教什么”是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那么,“怎么教”这一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则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这既如黄修己所反复“呼吁”的——“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1],也如范志强所认定的——“相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2],更多的现代文学教师的探索与实验已经在他们的教学论文中留下了充分的证明。

就近三十年的主要教学论文来看,现代文学的教师们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繁杂而又多样。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创造型教学、比较教学法、教师讲述分析法、师生共同分析法、学生讲析教师小结法、学生独立分析法、舞台演出法、诗文朗诵法以及电化教学、影视剧的播放、多媒体与网络的利用等20余种。如果按照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频率和教师们论述的深浅度来考察,比较具体、常见的则有如下六种:(一)启发式教学。它在杨占升的《改进教学漫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周筱华《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新思路》(《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论文中曾经被多次提及,而又在曹安娜的《现代文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中(《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而总括他们的观点,这种方法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主张以疑问、询问、设问、反问或者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二)讨论式教学。这种方法与启发式教学紧密相连,它除了在上述曹安娜、周筱华的文章中被同时论述外,卫奉一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浅见》(《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论文则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即它在包含启发式教学的师生间互动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锋,并且,这种方法还要求教师应有对讨论内容的统筹安排,学生则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比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王志明的《电影电视与现代文学教学》(《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和上述卫奉一的文章中被从一般比较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他们要比较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前后的异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差异、同一时代不同流派的社团及其作家作品、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等;而田玲华的《比较文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芦海英的《文学比较介入现代文学教学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则把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借鉴到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来,她们所强调的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中外作家作品之间、同类主题不同作家的创作之间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四)开放式教学。这种方法曾经在陆嘉明的《开放型交叉系统教学法初探——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性思考和实践》(《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中较早地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而后的梁丹译、姜彩燕等也都分别著文进行了大力肯定与提倡。从他们的表述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实行开放”,还是“思维方式实行开放”,抑或是“教学形式实行开放”,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五)电化教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电化教学”,其实就是通过放电影、电视、录象或录音的方式來辅助教学,它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现代文学教学中被普遍地运用。王圣杰的《现代文学课的形象思维教学》(《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宋凤英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3期)等论文都认为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加深对现代文学原著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六)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电化教学更为先进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利用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所构成的“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教学。由于它能够集声音、视频、图像、文字、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因而在中国的计算机和因特网得到迅速发展的90年代末期以后,便很快被包括现代文学在内的各科教师所使用。对此,李柏青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现代文学〉教学》(《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姜彩燕的《现代文学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与历史认知》等论文都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且,他们都认为多媒体课件具有简便快捷、内容丰富和形象生动的特征,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修己:《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

[2]范志强:《从创新教育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第5篇

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3日,学校不提供单独的文学硕士学位。国际申请者必须提交GRE和TOEFL成绩。学校每年都会收到数百名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而 录取新生的比例仅为5~7%。每一位被录取的新生均能获得至少4年的全额奖学金——除了学费全免外,每年还能获得17500美元左右的日常生活补助。网址:http://www.gsas.harvard.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申请者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本科GPA成绩在3.0以上。申请者需提供学习纪录、个人陈述、推荐信和考试成绩。校方还很重视申请者的研究兴趣与教授研究兴 趣之间的吻合度,并考虑申请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是否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利。除了GRE、TOEFL等标准化考试的绝对分数外,校方还看重GRE成绩(特 别是GRE General考试中语文部分)的相对比例,因此要求申请者能在12月之前参加完所有的考试。该校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5日,国际学生需交纳80美元的申请 费。

网址:http://www.english.berkeley.edu/

YaleUniversity

该校通常重点考查申请者的GPA成绩、GRE成绩、研究经验和与本校研究领域的契合程度。近年来大多数被录取的新生平均GRE成绩都在700分以上(特 别是语文部分),TOEFL平均成绩为623分。申请者应至少拥有学士学位,本科GPA在3.0以上、研究生GPA 在3.5以上。申请TA奖学金的申请人必须提供TSE考试成绩,该成绩不得低于50分(满分60分)。该校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5日,国际学生申请费为 60美元。

网址:http://www.yale.edu/

PrincetonUniversity

该校每年录取大约10~12名新生。在录取过程中,教授们主要注重评价申请者的英美文学专业背景。具体的衡量指标有:本科GPA成绩、GRE成绩等。此 外,学校非常重视申请者的文学研究经验,包括本科毕业论文和课堂内外参与的研究项目或研究经历。当然,申请时提交的Essay和推荐信也是重要的评估文 件。普林斯顿大学提供了在线申请的网址和PDF格式的表格供申请者下载,但学校已经不通过邮寄方式向申请者寄送纸质表格。申请费为:网上申请65美元,书 面申请105美元,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

网址:http://www.princeton.edu/

StanfordUniversity

该校每年会收到大约300份入学申请,录取的新生人数在12~15名左右。录取委员会并未设置严格的选拔规则,但要求申请者表现出足以完成学位学习的才 能和品性。主要考查的因素有:学术背景、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写作能力等。被录取的新生通常拥有较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TOEFL笔考620分以上,GRE语 文成绩700分以上,GPA高于3.5),而且其研究兴趣与本系教授的契合程度较高,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帮助教授开展文学研究工作。申请该校的截止日期为 12月14日,申请费为105美元。

网址:http://www.stanford.edu/

CornellUniversity

申请者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研究生院入学申请、个人陈述、英美文学系的补充申请表格、一份以前学校的官方成绩单、3封推荐信、GRE成绩(包括 General成绩和物理学Subject成绩),国际学生需要提交TOEFL成绩。此外,英美文学系对申请者的TOEFL和GRE语文成绩有较高要求, 一般被录取新生的

TOEFL最低成绩为笔考620分,GRE语文成绩均在705分以上。该校的申请费为:网上申请70美元、书面申请80美元,申请截止日 期为12月15日。网址:http://www.english.cornell.edu/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英美文学系仅提供博士学位,每年系内招收的博士新生在10~15人之间。申请者需要提供的材料有:推荐信、学术背景证明材料、GRE成绩、 TOEFL成绩(国际学生)、写作范例(Writing Sample)。申请时不能以LSAT或GMAT来代替所要求提交的GRE成绩。在最近3年中,入学新生的平均GRE语文成绩为712分,国际新生的平均 TOEFL成绩在623分以上,本科GPA平均在3.6以上。同时要求申请者提交10~15页的写作范例,该文章可以是课堂讨论的小论文,也可以是学位论 文的节选。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15日,申请费为55美元。网址:http://english.uchicago.edu/

Columbia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英美文学系的申请者需要向校方提交的材料有:学士学位证明、申请表格、3封推荐信、以往所有就读学术机构的成绩记录、GRE成绩。国际申请 者即使获得了用英语授课的研究生学位,也必须向校方提供TOEFL成绩。博士新生入学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如果申请者通过学校网站进行在线申 请,申请费为75美元;如果采用传统的书面材料打印申请,则需缴纳90美元申请费。

网址:http://www.columbia.edu/

JohnsHopkinsUniversity

该校每年从约450名申请者中录取10~12人。尽管学校对申请者的GRE、TOEFL成绩和本科GPA不设最低分限制,但在申请过程中,教授们最看重 的三

个要素还是:GRE成绩(特别是语文部分的分数)、以往学习的成绩单和推荐信。此外,申请者过去的文学研究或创作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申请该校的截止 日期是次年1月,学校在2月中旬至3月底之间做出最终决定。

网址:http://www.jhu.edu/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该校仅接受秋季入学申请,学校每年从400多名申请者中录取10人左右,申请该校的截止日期是次年1月。申请者须提交申请表格、个人陈述、成绩单、至少 3封推荐信。申请者需要参加GRE的General考试。国际学生还必须提交TOEFL考试成绩。入学新生的平均GRE语文成绩为706分,平均 TOEFL成绩在627分以上。

网址:http://www.upenn.edu/

对中国申请者的建议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英美文学专业授课往往采取了“文学史+名著选读”的模式。由于学生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灌输,因而很难真正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 解。教师在处理名著选段时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导致很多学生虽然上了一两年的英美文学专业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著作, 这与美国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要求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外,很多该专业的同学实际上对文学并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欲望,因此在出国之后也面 临着专业和研究领域的重新抉择。

根据中国英美文学专业的现实,结合笔者多年的留学研究经验,对该专业的同学出国深造可给出以下建议:

1、如果你对该专业确实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立志将其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域,可以在大学课堂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广泛阅读英美文学原著。由于美国历史相对较 短,知名的文学著作和作家也相对较少,因此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专业领域的研究,同时不断尝试以自己的独特眼光来评价文学作品,力求创新。

上一篇:投资心理论文下一篇:医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