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物理教学范文

2024-03-29

医学物理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型,且英语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开设在“新医科”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传统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类院校的自身特点,探索OBE 理念在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推进专业融合和课程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OBE教学理念;医学人文英语;人文素养;教学探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下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为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重视传统医学理论以及技能训练的教学,同样应当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学的培养。

1、OBE教学理念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性

OBE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创建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对学生的教育来保障学生能够收获良好的叫教学成果。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属性,充分结合医学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对课文进行选编,课程教学过程中涵盖了社会相关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以往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教学内容十分繁杂和枯燥,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学评价手段十分单一,这样的弊端确实存在并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0世纪初,“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1]。因此,开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尤为必要。

2、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的优势

在开展医学人文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需要对实际生活中的医学案例进行查阅,对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在课堂上将自己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剖析,结合小组进行辩论[2]。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会逐渐向思索辨析的方向转变,将更多的医学精神转化为道德品质,进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用促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保障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充分提升[3]。

3、OBE教学理念下反向设计医学人文英语课程

3.1定制教学目标。OBE教学理念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重视,以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以及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基本的教学目标[4]。因此,在开展医学人文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积累的教学目标,向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的方向轉变,保障能够在系统并完整地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应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得以充分的提升。

3.2优化教学内容。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风尚以及人文素养[5]。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高校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师十分忽视。我们要清晰的意识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耳融目染,长期累积的过程,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3.3更新教学方式。OBE教学理念中,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开展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多医学院校采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总体而言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控,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这与OBE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是契合的。

3.4构建评价机制。OBE 教学理念对于过程的考核更加重视,应当充分结合医学人文英语学科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课堂展示、小组讨论以及随堂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论文与社会实践,以此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考核;通过终结性考试来评价学生在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结语:基于OBE理念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促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医学人文教育,同时还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各个课程相孤立的教学现状,保障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充分提升,及时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形成高尚的医学修养,为学生正确应用医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迪.“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翻转课堂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7(5):68-70.

[2]岳金霞,吴琼. OBE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5):90-94.

[3]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8):47-51.

[4]谢鹏,刁恩杰.基于OBE理念下食品营养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的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10):95-98.

作者简介:吴迪(1987-),男,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GJB1320347);2021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D015)2021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GJB1421325);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教学之星大赛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ZGWYJYJJ10B051);黑龙江省外语教育学术交流基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T2020003);黑龙江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YJSCX2021-022HLJU)。

医学物理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影像医学学科发展迅速,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各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并且强调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影像医学;教学

自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即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医学是以放射诊断医学为基础的涵盖多种影像技术的学科,如普通X线摄影、数字摄影(CR、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等。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影像医学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影像医学的现状及进展

1.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其基础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是CT、磁共振成像、核醫学成像和超声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医学包含内容的广泛,而且基于这四大技术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声三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解剖学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信息,因此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基础医学学科都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科发展快,各种影像检查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很大的发展。超声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载体,以获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号,通过数字化等途径努力提高声、像、图质量,使其能显示更微细的三维、四维组织结构。对比剂增强和动态CT、磁共振波谱和灌注显像技术等可显示血流动力学、分子微观运动、生理、功能、代谢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战也促使核医学向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快速发展[1]。随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作为生物学、医学与核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随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分子核医学。

而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2]。

3.设备发展快,多学科影像融合。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来看,70年代主要是传统X线影像、核医学及超声;从信号角度来看,均以模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导入,现在所有的装置均实现了用计算机存贮图像。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将CT、MRI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和PET获得的功能代谢影像相叠加,更有利于病变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诊断,其代表设备为PET/CT。现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学的步伐相对慢,实际应用能力差。相对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教学的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其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大纲有时滞后于临床实际的发展;其二,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欠缺;其三,教师对PACS系统利用不足。

2.影像医学各专业独立运行,不利于学科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影像专业,传统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声、介入、核医学等多年来都是独立运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学科发展平台,或者只是一部分专业的简单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缺乏整体安排,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局限,综合能力差[3]。

三、解决影像医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各种影像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分别介绍各系统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现,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们把它的超声、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点比较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资料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可以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4]。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诊断思路,不仅要根据影像图像分析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影像学的视角,使学生从影像角度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2.分层次教学,将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教学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医学影像教学的重点[5]。这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能回顾授课内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结构,并与病理、影像对照,加深理解。影像学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展示解剖学位置及相邻组织器官关系的好方法[6,7],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立体感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还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认识正常及病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复习解剖知识,利用其进行手术入路等的设计,将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医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要快,不仅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而且要跨专业、跨学科,比如以前具备了X线、CT、MRI知识,现在还要学习核医学、超声知识,及时把临床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中[8]。

4.互动式教学,学与教相互促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影像学教师应注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9],而影像本身是一门有着生动的图像的学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相互促进。读片会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读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并积极发言,听取各种观点,与老师同学相互探讨,既可以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持阅片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0];参加随访病例的学习及病例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好办法,让临床验证影像,让影像回归临床。另外,在PACS系统上动手操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现在,医学成像技术仍在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种系统性能的改进,另一方面还在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影像教学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使影像医学真正成为临床的“眼睛”,在臨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荣福等.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3]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4]刘东宇,宋玲玲.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陈建宇,李勇等.TBL教学法结合影像诊断思维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杨梅.医学图像三维重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9-51.

[7]廖胜辉.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69-69.

[8]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9]董伟华.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像医学教学[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85-186.

[10]黄小伟,赵琳,刘齐,李伟.影像医学的临床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87-1089.

医学物理教学范文第3篇

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医学生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加强基础教育的背景环境及其重要性,提出通过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的途径。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2]韩晓琳,吴福国,郭子玲.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改探讨.中国医疗前沿,2009,4(2):44.

[3]黄苏蓉.浅谈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重要性.健康之路,2013,12(5):195.

医学物理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在医学物理学理论课上应用实体教学模型,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方法: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通过统计课程中的重难点,把烦琐的公式推导或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实体模型进行课堂演示,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医学物理学实体教学模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教学形成评价实证材料。结论:医学物理学实体教学模型对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数理等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实体教学模型;医学院校

Physical Teaching Model of Medical Physics Teaching Reform//QIAO Lihua, ZHAO Ruibin, TIAN Hui, YAN Leka, ZHEN Hai-sheng, KANG Haobo, LI Jingzhe, HU Yarui

Key words medical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entity teaching model; medical colleges

1 引言

研究背景  基礎学科在医学院校中是建设和完善医学教育教学的奠基石。在基础学科中,医学物理学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由于国内各医学院校医学类(五年制)各专业物理基础理论课学时统计[1]在普遍减少,而我国医学院校生源现状是高中生,非某些国家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因此在实施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用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改善。

关于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如PBL教学[2]、案例教学[3]、“专题式”教学[4]、创客教育[5]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在这些改革中,通过实体教学模型来实现教学改革的方式还没有,这也正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研究意义  本项研究实体教学模型是把理论课程中大量抽象的概念模型、复杂的数学推导[6]以实体教学模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比如第三章中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法、第四章中液体的表面现象、第九章中柱面透镜、第十章中光的偏振等,这些知识点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复杂知识点,可以对应设计一些实体教学模型并应用于课题。这样的教学改革能在课时减少的现状下,高效率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医学院校其他相关科目教学改革,为医学基础教育提供新方案,因此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 研究内容

科研对象  以河北医科大学2019届口腔与麻醉专业及预防妇幼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334人。结合我国医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在教材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对医学物理学理论课程开展实体教学模型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  用行动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实施医学物理学实体教学模型教学改革,即先对班级的学生采用标准教学法,然后对学生应用实体教学模型,对比教学改革前后学生的反映情况,用问卷星做调查统计分析,进而评估这种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从而完善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

以第二章流体里粘性流体为例,讲述靠近管壁流体层流速与管半径关系时,根据公式可知,越靠近管轴处,流体流速越大。从公式求解,学生不一定好理解,而加入实体教学模型演示,学生会很直观地理解,如图1所示。教学模型所用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甘油溶液、针管、有机玻璃板流体模型、方形水槽等。

科研结果  通过理论课课堂的实体教学模型演示,发现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大幅增高,这可以从数据的统计情况分析出来。

1)满意度调查。设计的问卷星调查中3.1题是关于学生对此教学模型的态度的调查:您希望以后的医学物理学课程在实体教学模型上如何改革?结果如图2所示。研究对象共334人,收到结果334份,可见每个学生都认真作答了,统计结果是真实有效的。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91.92%的学生是支持在理论课上应用教学模型的,而且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比标准的教学模式更好理解。这正好达到想要的结果,即实体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求知积极性调查。对激发学生求知积极性的数据也做了统计,对应3.2题:您感觉实体教学模型是否更能激发您对医学物理的学习兴趣?结果如图3所示。同样,研究对象共334人,收到结果334份,统计结果真实有效。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9.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是激发的程度不同而已。可见,这种教学模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教学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3)实际操作调查。对于研究对象,还统计了课下想进一步了解实体教学模型或实际操作的学生人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报名。通过课下围观及进一步操作,学生的求知热情持续高涨。

由此可见,在医学物理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实体教学模型,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并且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加深,这对于课程本身的难点(如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推导等)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课堂气氛和学生理解程度上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医学物理学实体教学模型实则是把课程中的重、难点以教学模型演示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教材中烦琐的公式推导或抽象的物理概念模型化。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也得到提高。这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改革,学生能很轻松地理解课程涉及的知識点,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这就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今后的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中,或许有更新的或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改革都应遵循教学以提高学生求知水平和求知积极性为前提。医学物理学实体教学模型改革就是本着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把抽象模型或重难点变成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物理学的课堂质量,促进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如医学影像物理学中磁共振章节涉及很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像弛豫、K空间等,都可以设计类似的实体教学模型来把抽象问题模型化。总之,这种教学改革可以为基础医学学科或数理等学科的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家明,喀蔚波,王晨光,等.医学类专业物理理论课教学状况比较分析[J].大学物理,2017(11):64-69.

[2]林多,陈伟炜,俞允,等.《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PBL教学过程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243-244.

[3]鲍秀珍.基于“优秀医生”教育理念的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2016(3):54-55.

[4]张淑丽,万永刚.《医用物理学》“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4):271-272.

[5]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7):59-65.

[6]李晓寒,宁旭,马显光.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1):545-546.

医学物理教学范文第5篇

1 双语教学定义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是指使用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 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 (在我国指英语) 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只有当第二语言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使用语言时才被称为双语, 而决不是课堂上教师从始至终用外语授课。

2 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医学生能够利用英语等外语在医学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思维、学习、工作和交流, 培养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最新成果并向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

3 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简单地说, 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 沉浸型双语教学 (immer sion program) :用学生所学外语进行教学, 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 (2) 保持型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言, 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课程的学习。 (3) 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 gual education) :即学生进入学校后, 部分或全部使用本族语言, 然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4 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4.1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提高双语授课教师待遇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教授医学专业知识, 而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执行双语教学的教师, 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英语。归国医务人员当然是双语授课教师最佳人选, 其次是师资中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目前我国仍以后者为主。这些教师虽然经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较强, 但听、说能力和使用英语教学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学院可以选送这些教师参加英语短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执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加强备课。有人计算过教师用中文教学的备课和授课的时间比例为5∶1, 而双语教学的备课和授课的时间比例能达到20∶1。因此, 双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 并且上课前必须进行试讲, 只有达到要求者方准予授课。

为了鼓励教师采取实施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对于采用双语教学教师可给予工作量补贴等奖励, 以优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2 切实、有效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采用何种授课模式, 即如何分配使用两种语言的授课比例及顺序,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这也是能否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在中英文比例问题上, 过分强调授课时的高英文比例, 忽视了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 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做法。而英文比例过低则无法保证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 使双语教学有名无实。我们认为授课时的中英文比例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目前仍以每课时中, 英文讲解比例在30%~50%最容易接受, 这样既有利于课堂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又兼顾到了他们对专业英语的学习。

授课时两种语言的授课顺序也是双语教学常遇到的问题:先中后英、先英后中或中英文穿插?我们认为无论中英文讲授孰前孰后, 这种将中英文讲授截然分开的方式, 会造成中英文间失去自然联系, 课堂内容将变得死板、枯燥。而双语授课教师娴熟地运用英文, 将中英文自然穿插的授课方法是一种灵活、富有趣味的方式。

4.3 双语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在双语教学时学生会遇到大量的陌生单词, 并且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知识本来就很生疏。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教师用英语讲授的医学知识, 学生课前应花时间和精力预习教师每次双语课前发放的双语讲义, 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 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课后及时复习。实践证明, 课前认真预习, 课中仔细听课, 课后及时复习, 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语的听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4.4 注重教材的开发

教材内容的确定是双语教学最核心的一部分。双语教材可以考虑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其具有语言表述“原汁原味”、图例准确, 及时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等优点。但是原版教材存在价格昂贵、内容多, 学生学习难度大及诊断标准、正常参考值等与国内有很大差别的缺点。有鉴于此我们考虑可以:第一, 结合我国临床医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借鉴国外原版教材, 编写适合我国医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第二, 从外文医学经典专著中节选部分难易适度的章节, 作为补充阅读材料。第三, 在教材尚未编好之前, 教师可以参照国内外的教材、查阅相关的英文专业文献制作出中英文课件或英文课件、编出授课内容的英文讲义,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审定通过后课前发给学生, 以便于预习和复习。

4.5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大力开发适用于临床“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讲解时运用大量视听辅助手段, 既增加了临床医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又能刺激学生思维, 帮助他们理解。

4.6 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和校园语言环境, 是搞好双语教学和建设双语学校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尽力在整个医学院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 如开辟英语角、英语广播, 进行师生医学英语演讲等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和环境。

4.7 建立双语教学效果评估的考核体系

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应将双语课堂互动的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核成绩按比例加以计算。在结业考试题目中增加专业英语的比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双语学习和评价学习效果。

总之, 双语教学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 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 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本文就如何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许克新, 黄晓波, 朱积川, 等.外科学总论课双语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J].医学教育, 2004 (5) :43~44.

上一篇:外国文学教学下一篇:外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