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5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整个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老百姓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只有将这两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指导大纲以及考核的制度,将人文精神引入临床医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去,最终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探讨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已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体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人文素质,达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并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医学实践中。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最集中的医学实践领域。医学人文精神要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指的就是在医学实践中要注重人性化。医学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践履性和非实体性。践履性就是说只要在医学踏足过的地方,就要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并保证它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人性,医学人文的非实体性是说它并不存在具体的功利通途。

1、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都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精通专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并将两者充分融合,共同发展,才能让医学人文的力量在临床医学中使医务人员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职业价值。同时,我们的医务人员不单单只是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因此没有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未来的医务人员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2、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改变医疗思想

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医学人性的冷漠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医疗思想。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病变,帮他们消除痛苦,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机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手段来对患者进行身体治疗,其中也要正确的处理好医疗过程中的伦理社会问题,用以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的实践

1、基本的人文关怀要从望闻问切入手

望闻问切是医疗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也是表现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患者来就诊不仅仅只是想缓解身体上的疼痛,还想从医生这里得到宽慰,减轻心理负担。如果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不重视患者的陈述,查体简单,或者不为患者答疑解难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仔细询问患病的细节,也有可能对以后的治疗产生影响。所以,医生的语言、行为要使患者感到亲切,使患者心情放松,能够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2、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做到换位思考

尊重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这是当代社会每一个医生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想”和“做”之间不一定对等,这就要求医生常常要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意义上的维护好患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因为隐私泄露而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治疗。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病历书写

“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为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建议医生不要单单撰写常规的病历,还要时刻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状态,以此来书写人文病历,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用心感受、感悟生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该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书写,并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患者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如今,医疗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丰富,可供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层出不穷,所以,怎样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患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做到既不会使疾病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不会过度的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治疗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技术对患者机体的副作用和损伤,并且不滥用高新技术。这大大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医德。

三、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要观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使得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往往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对整个医学领域的影响。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医患冲突、医学伦理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临床医学中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英,刘敏,张媛媛等.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误区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9):78-79,83.

[2]任华玉,朴金花,孙福川等.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倡——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J].医学与哲学,2013,34(21):30-33.

[3]郑国庆,张金钟.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3):230-232.

[4]叶稳安,刘俊荣,周智美等.广东省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13):79-81.

[5]俞水香,佟晓露,郭艳艳等.对临床实践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1):46-48.

[6]金鑫.切实重视临床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128-130,139.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八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联系医学应用实际,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教学问题;教学质量;物理学史

《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在低年级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给学生们提供了系统的物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深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然而,该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对学生而言,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医学应用实际,以提升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一、《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重物理轻医学。《医学物理学》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知识点为主,以医学应用为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稍加一点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甚至有时因课时有限而只言片语带过。此外,授课教师绝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出身,对于医学上的应用把握不够准确,缺乏自信,故很多时候直接略过不讲,让学生课后阅读。由于物理学知识点太多、专业性太强、抽象难理解,而医学实际应用举例过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大部分学生将该门课程视为最难的公共课程。

2.学生思想认识有障碍。大学生把《医学物理学》看作是跟《高等数学》一样的公共课,不理解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何在,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大。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形式,而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因此,学生们往往错误地将物理学和医学分离开来,认为与自己专业无关,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二、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或教学时间。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医学物理学》课程,且与《高等数学》教学同时,这就给《医学物理学》的授课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医学物理学》中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均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如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公式的推导,又或流体力学中泊肃叶公式的推导。若严格遵照课程的讲授顺序,学生还没来得及学定积分,教师讲授起来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也很有难度,因此,授课教师在填写教学日历时,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顺序做适当调整,比如先讲对高数背景要求不高的内容,例如:机械振动波动及超声波、波动光学及医学应用等,待学生定积分学习完毕后再讲直流电、流体的运动等章节[1-2],此时授课效果会更好。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向教务处申请将这门课程与《高等数学》的教学时间错开,即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更容易接受这门课。

2.重视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在教學过程中多引入临床医学问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心脏除颤器在医院急诊科室或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引入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会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物理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对应关系。又比如,讲到流体的运动这一章的血液黏度时,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思考黏度过高或者过低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通过这样的互动来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黏性,调动课堂气氛。

3.把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在《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学史的讲述,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学史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与物理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法国医生泊肃叶,发明了用水银压力计测量狗主动脉血压的方法,研究了血液的流动规律,得出了黏性流体流动的运动规律——泊肃叶定律。此外,加强物理学史的讲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

4.授课教师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医学知识水平。要想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将医学与物理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准切入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物理学知识,而且要了解当下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医学知识,关注最新资讯,与时俱进,把握好物理学和医学之间的承接关系,并将其嫁接到实际教学当中。比如,每章讲授之前,可以利用一些广为人知的临床应用或相关前沿性的医学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探寻中间隐藏的物理学原理,让学生感受到掌握这一章内容,能确切地解决实际问题,并非盲目学习。所以,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主动学习、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多鼓励授课教师跨学科交流,组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物理教师的医学知识水平,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促使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5.结合实验进行理论验证。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及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加深理解。实验形式可考虑多元化,老师们可提供选题,内容尽量靠近物理理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注意还要考虑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如果课题难度系数偏高,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适得其反;也可设置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命题,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评,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实施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6.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多引入动画到多媒体课件中,现在的教学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可节约大量时间,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拷贝课件来减轻学生的上课压力。然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如果能穿插更多的动画,通过动画来模拟实验,呈现一些物理现象,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将网络引入教学,利用百度搜索可让学生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或视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直观地观察现象和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层流与湍流,书本上平铺直叙地讲述很难让学生明白二者真实的运动状态,如果结合网络上的实际操作视频,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另外,学生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授课教师多联系沟通,增进师生感情。

7.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用类比法和总结归纳法,比如,学生对于流线的理解较为抽象,可拿中学物理中熟悉的静电场中的电力线、磁场中的磁力线与之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每一次上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对上一次课的讲授内容进行回忆,同时做好与这一次课的衔接,告知这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之处;本次课结束之时,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对本次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突出重难点,第二,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印象,第三,提前告知学生需要预习的章节即下次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8.改进考核方式。学生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80%)。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出勤和是否按时按量完成课后指定作业,以此来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期末成绩是通过闭卷考试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评价,考试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为了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可多一些加分项的开放性论述题。压缩期末成绩的分值比例,重视平时考查,增加学生学提态度以及其他能力的分值比例,比如,实验操作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学习态度和操作能力,可将实验成绩纳入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提交作业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文章提出,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占50%(实验占30%、课堂讨论和作业占20%)较为合适,值得借鉴[4]。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升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需要长期实践摸索。随着《医学物理学》的发展,教学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们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进而促进医学教育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巧燕,袁小燕.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5-117.

[2]熊兴良,陈龙聪.医学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张令军.谈物理学史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6):2321-2322.

[4]李葵花,边江,谷俊改,谢利德.《医学物理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5):450-452.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医学工作者,所以科研对现代医学的意义可见一斑。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本文将着力分析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素质 基础医学教育 作用

一、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入门阶段,是现代医学的基石,抓好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教育的效果,而且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裨益。首先,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以教学为核心和导向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其次,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提高科研能力。对授课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科研水平。

二、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 科研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理论。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参与实验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与科研中使学生树立对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研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必要途径,例如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反复的观察和实验是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的重要阶段。众所周知,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尚处于医学学习的入门阶段,过于理论抽象的知识只能让学习者望而生畏,消减学习热情,但是实验与科研却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鲜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复杂抽象的科学理论。

2. 科研素质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授课水平。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树立科研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清醒地意识到专业的学习并不只是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研能力的养成。通过科研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所以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准。

3.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创新精神。在培养科研素质的同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知识,更要广泛地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在这个答案未知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跟着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病理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就会独立探索研究各项理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对理论把握的深度,也会使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兴趣点。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对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可以使科研精神、创新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思维,从而推动基础医学的进步。

4. 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文献、书写实验报告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的过程并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要不断转换教学思维,逐步优化教学模式。科研意味着学生自主的阅读查找资料,甄选探索研究结果。广泛地查找阅读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庞杂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会不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怀疑精神是科研探索的开端,所以此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研探索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5.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及早的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者处于医学学习研究的入门阶段,此时学生的各种观念、习惯尚未成形,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这也意味着这阶段学习者的判断识别能力不高。若是在这个阶段接受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深刻意识到科研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从而尽量避免以后抄袭舞弊等有违科研道德行为的发生。科研道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品和对职业道德感的认同。良好的科研道德意味着诚实、信用、严谨、务实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符合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所以及早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客观条件。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提升科研能力,而且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再者,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整个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改善的重要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必然会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凤文.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

[2]鲁华,石新兰. 浅析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3.

[3] 张勇.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0).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今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与进步。普通外科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诊治技术的发展需要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素养。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不能使医学生具有丰富的理工科理论知识,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普通外科发展方向。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对高年级医学生进行理工科知识的强化,可有效提高其理工科素养,培养创造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理工科;医学生;结合

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推动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和变革,并正在改变其发展的科学基础。理科素质对当今外科医生愈显重要,其是医学发展的需求和诊治创新的需要。对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适宜的环境、可行的措施,并根据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目标导向培养。我国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学科研的突破与创新[1]。理科教育,是以自然科學的基础性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专科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教育和其他各科高等教育的基础[2],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学院逐渐并入综合大学,理工科相关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但基本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西方医学教育的医学预科教育实际上是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育,预科阶段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了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工科理论知识素养[3]。高年级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初步接触临床,同时了解临床诊治相关技术和器械,同期进行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可针对性地补足理工科素质的短板,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需要提升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

现代医学已呈现高度综合与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渗入疾病诊治、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各个领域。医学生培养从单纯“学习—应用”模式,转变为“学习—创新发展”模式,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需促进其创新能力,因此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认识疾病的需要

医学本是科学的一个分支,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广义地说,疾病可认为是特定科学规律在人体这个特殊个体的具体体现;狭义地说,某些疾病可能伴发特征性的非生理的理学改变。如门脉高压,不同血管床的血管压力特征对调节门脉系统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对精确评估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病生理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理学知识,对加深疾病的认识大有裨益。

(二)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变革的需要

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知识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教学已脱离传统言传身教的阶段,以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4]。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和AI技术可以高效地获取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技术知识[5],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可视化及仿真模拟等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医学教学方式的改变,而理工科素质的储备将有利于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推动。

(三)外科手术理念的进步的需要

在普通外科领域,精准手术理念的提出,使手术操作及切除的范围更加精确,术中副损伤的机会减少,出血量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例如,在精细影像检查的基础上,3D虚拟肝脏技术不仅可以清晰、准确地呈现出肝脏整体解剖结构、肝内管道系统的走形分布,进行肿瘤的精确定位,而且可以进行三维立体的可视化重现,让术者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提供肝脏容量分析和虚拟手术操作。结合荧光腔镜技术,通过ICG注射,可实现肿瘤精准定位,显示肝脏段的分布,实现精准肝脏切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胃肠手术中,吻合口张力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7]。认识外科治疗中的问题,解决外科治疗中的问题,需要良好的理工科基础。同时,为创新性开展新的治疗和手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普通外科诊治技术进步的需要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器械器材的进步促进了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外科已经进入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手术是微创外科的代表[8]。在普通外科领域,各亚专业的主要手术均可在腔镜下进行。腔镜器械已从普通腔镜,逐步发展为高清腔镜、3D腔镜[9]、机器人手术系统[10]等。新型手术系统的出现,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并使远程操作手术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外科腔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腔镜技术的发展对器械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型材料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手术器械、手术设备、辅助材料和手术技术的进步。3D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纳米技术、新型能量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普通外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例如,以磁吻合相关研究为代表的新型胃肠道重建技术的研究[11],将有可能根本改变胃肠手术重建方式,实现胃肠重建方式从缝线到吻合器,再到新型吻合方式的跨越。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不足影响医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以美国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我国的医学生直接从高中录取,普遍理工科素质较低、知识面窄,无法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很难参与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我国医学院校在加强医学生理工科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目前仍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的5年制本科生,这些院校第一学期也开设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理科课程,但这些课程课时少,学生也只能简单涉猎相关内容,设置这些课程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12]。

(一)理工科素养缺乏影响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为促进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应看到,医学生培养总体科学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尤为缺乏,在医学科研方面更显落后。虽受到机制、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仍是重要原因。临床主要的诊断、治疗、手术器械,无不是直接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至多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和革新。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无不与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有关。

长期以来,理工科课程在医学院校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生由于具备扎实系统的理工科素质,他们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临床需求研发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和医疗科研仪器。而我国的部分医生只是单纯致力于临床工作,虽在工作中发现些问题,可能有发明创造的想法,但因理工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付诸实施。医学生缺乏与医学相互渗透的自然科学学科知识,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其创新的思维方式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生命体,临床工作的部分经验属性制约了医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工科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面临着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难题的不断挑战,这些问题的解決除了应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外,也间接或直接地应用到理工科知识及理工科思维方式、方法。

理工科思维方式使医学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思考、判断、推理、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为解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最终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否则就有可能思维僵化、走弯路,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医学生除了应具有完备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才能胜任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要把不断提高创造力作为出发点,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的需要。

三、加强高年级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的几点做法

高年级医学生逐渐接触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已逐步建立临床工作的初步印象,了解临床工作的基本需求。通过理工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使其将医学实践知识和理工科知识结合,促进创新性思维,促发新的想法和思路,以期改变临床实践。

专题讲座:根据医学生的不同临床课程,设计针对性的理工科学术专题讲座。如医学生学习胃肠电活动部分内容时,安排“模拟电子技术”讲座,了解电信号采集和放大、记录等的基本知识;医学生接触到腔镜手术时,结合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良和研发,安排“3D打印技术”专题讲座,使医学生了解最新的器械制造工艺,拓展器械研发思路。总之,结合高年级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安排针对性强,结合基础科学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提高其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

参观学习:西安交通大学在3D打印个性化内植入物、数字化齿科、形状记忆合金血管支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通过定期安排高年级医学生参观学习,了解材料、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了解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可增加解决潜在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

横向交流:建立医学生和理工科科研人员交流机制,医学生了解当前技术发展,理工科科研人员了解医学发展动态和潜在需求。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我们定期举办相关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板块,解答医学生关心的相关问题。同时,安排医学生就某一领域的问题,通过理论再学习和文献复习,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并在临床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中,有条件地进行选用。

参与科研:安排医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特别是参与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其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医学创新的能力。对临床科研兴趣浓厚的医学生,可安排其参与项目实施,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实际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其理工科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医学教育资源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医学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框架和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总体质量,提高医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其认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提高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提高综合掌握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面向新形势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匡宝平,苗丽华,李玉生,等.理科素质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0):775-776.

[2]宋浩,陈祖福.加强理科与医科教育的合作 共同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6):7-9.

[3]黄菊英,严华刚,郭学谦,等.中国与欧美国家医药类业物理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物理知识,2009,21(2):45-47.

[4]Letterie GS.Medical education as a science:the quality of evid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2003,188(3):849-53.

[5]李杨.现代观念下普通外科领域理念的转变和面临的挑战[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3,1(2):1-2.

[6]Nakaseko Y,Ishizawa T,Saiura A. 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 or liver tumors[J].J Surg Oncol,2018,118(2):324-331.

[7]Morse BC,Simpson JP,Jones YR,et al. Determination of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anastomotic leak:analysis of 682 in-testinalanastomoses[J].Am J Surg,2013,206(6):950-5.

[8]劉正.腹腔镜初学者如何缩短学习曲线[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6):433-435.

[9]Tanagho YS,Andriole G,Paradis AG,et al. 2D versus 3D vi-sualization:impact on laparoscopic proficiency using the fundamen-tal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skill set[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part A,2012,22(9):865-870.

[10]Byrn JC,Schluender S,Divino CM,et al.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mproves surgical performance for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operators using the Da Vinci Robot System[J].Am J Surg,2007,30(7):519-522.

[11]刘仕琪,吕毅,严小鹏.恒磁场技术实现消化道无线吻合的现状和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4):374-376.

[12]刘婉华,王杰芳.医学院校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3(2):59-60.

◎编辑 郑晓燕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Basic Scientific Quality in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Surgery

BAO Guo-qiang,YANG Lin,HE Xian-li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改革举措,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成功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相比,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历程短,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全面调研我国八年制教育现况,完善我国八年制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培养模式:实施定期评估政策,有效保证我国八年制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中美教育比较;八年制:医学博士;医学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正经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为了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初步施行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已越来越被我们关注。

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较其他国家更复杂多样,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八年制医学博士指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取、学制八年、毕业考核合格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医学生。我国八年制推行一贯制,即从入学到毕业连续就读八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八年制一般推行分段制,如美国的八年制实施两段制即4+4模式,先在一般学院读四年,获得学士学位,再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学习四年,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本文将美国的这种4+4模式培养的医学生也界定为八年制医学博士。

一、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

教育发展简史

(一)美国八年制医学博士(MD)教育发展简史

受欧洲传统制度的影响,18世纪中期以前,带徒培训是美国医生的主要来源。1765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所医学院——费城学院,但入学条件较低,小学毕业生居多,且没有专业的任职教师,修学期限仅为两学期,它代表美国有组织医学教育的萌芽。到18世纪末期,美国正式被认证的医学院校约30所,约有10所医学院校开始授予医学学位,其中包括初级医学博士学位(Initial MD),也就是传统的医学学位。但各大学所有制形式和办学方式、学制、入学标准、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也各有差异,设施简陋,教师素质偏低,课程设置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实验医学教学比例很少。

1893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1900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国内率先确定了入学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并建立了分级的四年制课程体系,前两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后两年学习医学专业课程,这就是美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初步形成的MD教育体系。1910年,美国教育家Flexner考察北美155所医学院校后发表了著名的Flexner报告,该报告的可靠性与客观性使美国医学会(AMA)决定大力改革医学教育不足之处。此后,美国各医学院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和哈佛医院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并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样板实施MD教育,MD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20年以后,美国医学教育经过近90年的稳速发展和4次全美范围内的大力改革,如50年代“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改革,60年代推出的“核心课程”课程规划,70、80年代实施的“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改革,以及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美国医学院协会关于全科医师职业教育的计划》的报告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美国MD教育规模逐渐扩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且已经建成了成功的医学精英人才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参考重点。美国现有医学院校125所,大部分归属于综合性大学,每年招收医学生人数为16 000人,平均每所医学院每年招生约130-140人,各医学院在校医学生约400~500人。

(二)中国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发展简史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以培养5年制的医学学士为主,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改革举措,从而能与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我国最早的八年制MD教育始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17年创办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建成。其办学宗旨是在中国建成一所长学制、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该校八年制1994年前招生规模控制在30~40人左右,1994年以后逐渐开始扩招至70~80人,现医学预科教育设在北京大学,与北大联合招生,具体培养过程为:医学预科教育在北京大学(与北大联合招生),时间为2年半;基础医学教育1年半:临床医学教育3年在临床医学院(协和医院):最后1年中有8个月进行科研训练,成绩优秀者被授予博士学位。

继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后,北京大学2001年创办医学八年制教育,共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57名,今年已培养出该校第一批八年制毕业生。2004年,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医学教育发展目标,在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将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扩展至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据统计,截止2009年,我国有12所医学院校承办了八年制医学教育。

二、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

发展的比较

(一)发展目的的比较

美国发展MD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学生整体培养质量,提升医生整体职业素质和职业声望,满足美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后日益提高的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美国的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仅表示达到了在独立行医之前所需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能够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资格。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还需经历1年实习医师培训、2-3年住院医师培训、3-5年的专科医师培训。我国发展八年制MD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和为高层次医疗机构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八年制的专业化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科研能力的社会期望值较高,突出表现“精英”教育的特征,部分院校甚至要求八年制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在毕业后一年就能达到主治医师水平。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八年制医学博士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明显高于美国。加之,美国八年制生源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且经历过严格筛选淘汰,学医的信念和目的更为坚定,心智更为成熟,而我国八年制生源多为高中毕业生,身心发展欠成熟,学医目的和职业理想尚不够坚定,容易因学习和未来职业压力而怠学甚至放弃学医。

(二)发展规模的比较

美国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受美国医生协会的严格限制,每所医学院校的招生名额为130人左右,每年招生16000人左右。我国八年制招生人数和承办

院校是否应该增加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现有12所医学院校培养八年制博士,且各校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每年招收人数共计1 300人左右。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五年制本科学士教育,而美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八年制医学博士,中美两国八年制招生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美国针对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的改革是全国范围内广泛改革,先在少数学院试行成功后即在全国实施,往往改革力度大,一项举措通常会在整个医学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美国八年制MD教育的特点可归结为:①为本科后教育,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②实行精英教育,各院校严格控制招生人数;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将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我国由于八年制招生规模小,招生学校少,除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其他八年制院校正处于探索性和试验性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原有七年制硕士培养模式,还欠成熟与完善。我国八年制的特点:①为本科起点教育;②定位于精英教育但培养模式、师资条件、教学硬件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发展趋势的比较

美国的卫生保健系统质量和费用问题日益严峻,美国相关部门投入巨大财力实施各种医学教育改革项目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让医学生掌握花费最少医疗费用提供最佳健康服务的知识与技能。从2004年开始,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规定各个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生应学习的核心课程,对住院医生建立了核心能力及评估系统,涵盖了病人治疗、医学知识、职业精神、实践技能、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六个方面,并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加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二阶段考试。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的MD教育规模不断扩增,并已建成有效、合理的医学教育机制,医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且毕业后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和声望。但有研究者发现,美国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日益暴露出几个问题:①个人及家庭教育投入过高;②医学院教学经费支出远超过大学其他学院,占用大学太多教学资源,导致大学教学经费配置不平等;⑧高准入和高学费使低收入阶层和边远地区学生无条件学医,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

我国在八年制医学博士规模较小,且目前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了八年制毕业生,其毕业后的医学职业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还无法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加之教育经费投入较大,尤其是学生个人及家庭投入精力和财力较大,本着精英教育的宗旨,在目前国内12所医学院校未全部培养出若干批八年制毕业生供实证研究评价之前,八年制培养模式还将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八年制承办院校数量和发展规模仍将会受到严格控制。

三、美国医学博士教育

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在借鉴欧洲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并逐步超越欧洲,如德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进步对美国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在形成MD教育体系以前,美国国内很多知名医生及医学教授都是从德国留学归来并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包括学制、课程、内容、方法、毕业后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鉴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比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招生、培养、考核等方面更成熟和先进,我国发展八年制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之处,深入分析我国八年制培养存在的不足,同时国内各八年制院校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各个培养环节的培养计划、方法、内容等方面应相对统一,对待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如“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要求”“八年制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标准”“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等问题最好能够由教育部和卫生部组织八年制承办院校共同商讨制定,统一标准并遵照执行。

在美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举措都源于对全美医学院校教育现况的实地调研和考察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Flexner报告。该报告掀起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运动,是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医学教育评价的著作,被认为是在医学教育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具体说来,Flexner报告对美国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学教育和医学考试认证的标准化;②入学标准的正规化;③学制标准化;④促使美国医学教育形成霍普金斯模式。该报告宣告了整个美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始,促使美国医学高等教育逐渐向医学精英教育转变。我国也需对目前12所8年制高校的教育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就其招生、培养、教学管理、考核、学位授予条件及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加以客观对照分析,发现问题并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模式逐一推广。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严格的医学教育评价制度起到激发学习热情、传播价值观、促进能力发展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公众有所交待。因此美国的医学教育通常都会定期进行评估,尽管评估是自愿申请参与,但没有经过评估的医学院,得不到美国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和研究项目。通常教育评估每7年举行一次,由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LCME)实施,该组织派出专家到校考察4-5天,评估内容包括课程、师资、教学条件等200多条项目,考察评估完毕后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论。尽管教育部和八年制院校在规范八年制医学教育、制定培养方案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发挥了强大的管理和领导力,但由于仍然沿袭了七年制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独立的专业组织管理体系,鉴于八年制学生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四年主要在临床学院学习,学校应该借鉴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做法实行高进优教严出,除了对学生入学资格有较高要求和严格审查制度,采取多种措施(预科淘汰制、本科入学考试制度等),保证生源的高起点以外,特别要做到严出,即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如严格的退学制度和全程淘汰制)和目标管理,预设一定的淘汰比率,只有真正优秀的学生才能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做到名副其实的医学精英教育。同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最好能够每隔几年组织评估专家对八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素质、教学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不合格的院校应给予相应的惩处措施。也可以效仿国外的考核制度,在基础医学教育完成时或临床医学教育完成时分别组织1—2次全国性的理论和技能综合考核,对于不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不予授学位或淘汰至五年制本科。

上一篇:老年医学论文下一篇:信息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