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老年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卧室家具使用情况的调查,总结出卧室家具适老性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减少家具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障碍,对家具的适老性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的研究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便利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角度看,提高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对于一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卧室家具;创新设计

1研究现状

1.1中国总人口和老年人口

1.1.1中国总人口

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新生儿数量却只有10%,这说明整个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大于出生人数的百分比。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预测,按现有生育水平推算,预计我国人口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在这之后人口只会下降不会上升。

1.1.2中国的老年人口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国总人口开始老年化,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总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6.15%;65岁以上人口约1.4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0.47%。预计2022年,我国60岁的人口会超过我国总人口的1/5,约3亿,这宣告着我国将步入深度老年化。

1.2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发展现状

国外早些年前就进入了老年化社会,他们相对于我国来说有更多的经验去面对老年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外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涉及人的使用状况、新生材料技术的研发,以及人性化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在老年卧室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不但在功能设计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注重人的心理与生理上的特点。国外的老年卧室家具发展是从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与人体工程学角度开始的,随着设计工艺的变化而变化。

国内老年人卧室家具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老年卧室家具设计起步晚;(2)在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的认识不深;(3)关于老年化家具法规制度等方面相对落后。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为:(1)整个国内老年人卧室家具行业内还属于一个边缘化的附属地位;(2)国内没有针对老年人需求设计的卧室家具产品;(3)老年人使用的各种产品开发生产没有被政府与企业所重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产品市场需求不明确,设计上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认识上得不到重视。

2老年人卧室家具创新设计的目的

卧室家具通常包含床、床头柜、衣柜和书桌等。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其重要。为了保证老年人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空间的布置要注意安全性、舒适性和私密性。老年人的卧室家具涵盖卧室空间的睡眠区、储藏区、学习工作区及活动休闲区的家具。卧室家具的设计要相对灵活,方便老年人随着寒暑季节的变化调整卧室家具位置的摆放。

被调查的老年人年龄在60-85岁之间,其中50-60岁的老人占比16.25%,60-70岁占18i70%,70-75岁占24.39%,75-80岁占25.76%,80-85岁占11.38%,85岁以上占3.5%。这其中包括可生活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三类,分别占到68.41%,28.33%和3.25%。据文献资料总结,老年人在卧室的时间最长,大约占1/3。老年人在卧室中休息、娱乐、学习、健身等,卧室是老年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空间。综上所述,设计一款给自理老年人使用的卧室家具非常必要。

3老年人卧室家具创新设计的市场调研

3.1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目标市场

首先,国内老年化日益严重,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老年化越来越明显。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老年化更为严重,比如说上海,但是上海又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城市,大部分上海市民退休后会拿着相对充裕的退休金生活。另外,大家认为老年人重都喜欢节约,不喜欢高消费,其实现在国内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子女也想让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质量高及舒适的家具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国内老年人卧室家具市场前途无量。

其次,通过资料查阅,在我国各省市人口老少比可视化地图中发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老年化越严重,但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卧室家具”市场还处于空白状态,可见,中国市场成为目标市场具有很大的潜能。

最为重要的是,产品设计很少有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但是老年人消费群体的购买力无可估量,是潜在的购买群体,现在很多家具企业预见了这一事实并且蓄势而动。

3.2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目标人群

所谓的老年人卧室家具目标人群,指的不仅是使用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群体,还有购买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群体。老年人卧室家具的使用者主要是老年人,而购买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群体里面除了使用老年人卧室家具的老年人,還有为父母购买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子女,部分家具厂在今年初调研市场时发现,有70%的年轻子女希望父母能用上对身心有益的家具。“打开年轻人渠道是关键,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年轻人送父母形式为主。”

3.3老年人卧室家具的购买因素

对于不同的目标群体来说,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关注点也不同,这就要求在进行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主要有视觉感受、功能特点和经济需求。

3.3.1视觉感受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审美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相较于年轻人喜欢当下流行的时尚感,老年人更加喜欢成熟稳重的内敛,注重家具的沉着大气,因此在设计老年人卧室家具的时要充分考量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审美观,将两者的审美观相结合。

3.3.2功能特点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机能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对于卧室家具的不同要求,老年人卧室家具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比如说方便在床上吃药的辅助家具,可以用于支撑起身的扶手。

3.3.3经济需求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处在事业上升期的青年人来说较低,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是退休金。因而在家具价格方面要考虑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经济水平,家具的价格要在老年人的承受范围之内,而影响家具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材料、功能和造型,因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影响。

3.4国内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的现存问题分析

国内老年卧室家具设计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老年人卧室家具在市场上的比重相对较弱,目前只是其他家具的附属品,他的市场前景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了很少有家具企业对专门针对老年人卧室家具进行开发设计;第二,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单调无设计感,虽然有部分企业在开发老年人卧室家具,但是投入的财力物力极少,没有注重老年人卧室家具的的创新设计,新品设计往往是模仿已经存在的家具,缺少对老年人使用的体验分析;第三,已有的老年人卧室家具往往只是具备家具最基本的使用功能,但缺乏对老年人的关怀性设计,在操作技术上也比较难开发;第四,目前国内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缺少对市场的观察,对于老年人卧室家具真正的体验者来说,设计时没有考虑人体工程学和安全设计等方面,这导致市场上老年人卧室家具缺少安全性和人性化。

4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创新设计原则

4.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危险,比如卧室家具中不宜设计尖角或者床的尺寸过高等;另一个方面是看不见的潜在危害,比如材料对人体的危害,按照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家具价格不仅需要物美价廉,还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

4.2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在家具功能得到很好满足以后需要考虑的因素,家具造型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老年人的审美观相对年轻人有点守旧,按照老年人的审美标准,色彩要注意低纯度和明度,不能太出挑。

4.3自立性原则

自立性原则就是家具能够辅助当老年人独自在家时,可以生活自理,不需要旁人的帮助,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自信心。

4.4共用性原则

家具的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等),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卧室家具在配色、造型、功能上都贴合现代人审美,老年人、年轻人都可以使用。

4.5功能性原则

家具的功能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老年人使用的家具既要有一般家具有的功能,还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床头靠垫方便拆卸,床边设计扶手便于老年人起床时可以支撑,床尾设计挂衣钩等。

4.6舒适性原则

因为老年人身高和行动的不便,在进行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时要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人体工程学是指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人和环境友好相处的特质,为设计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根据人的身高生长特点,人在中年以后身高就会逐渐变矮。到了老年以后,男性身高相对年轻时候最高时会降低2.25%,而女性降低2.5%。在进行老年人卧室家具的适老设计中就要充分考量到老年人的身体尺寸和年轻人的身体尺寸的不同。

5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创新设计实践

通过上述关于老年人卧室家具创新设计的探究,设计出一套适合老年人的卧室家具。在进行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创新设计前,要在现实生活中充分了解老年人在卧室空间里的生活习惯。

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在床上坐着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在卧室床的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到靠背的角度。躯干完全挺直的坐姿使脊椎严重弯曲,因椎间盘上压力不能正常分布,这会导致身体上部分所有的压力会全部转移至腰椎,另外90°的靠背会让身体非常不舒服,整个人十分疲劳,可以说以往90°的床的靠背设计是不合理的。床的靠背倾角参考的尺寸因为休息和工作各不相同,工作的角度是90°-105°比较合适,休息的角度是105°-125°比较合适,结合座面对老年人身体产生的影响,最后决定床靠背采用105°。

整套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大气端庄,颜色和造型的搭配适合老年人的审美,稳重但是不失去灵活时尚的韵味,包含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功能,但是又没有市面上一些老年家具给人的分界感!这套老年人卧室家具具有现代风格,但又有中式的韵味,适合摆放在现代以及新中式风格的卧室里,家具衬托空间,家具在整个空间里显得自然大方,不过分华丽却也不失内涵(如图1)。

中式的对称布局加上现代简洁的造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贴合老年人的审美趋势。多功能性的床和滚轮小餐桌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退休以后的生活方式。这套系列家具大气,合乎老年人的审美,在材质的选择上别出心裁选择奥克榄木材,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纹理直、结构细且均匀。几乎无翘曲和开裂。造型上采用传统家具对称的格局,十分适合老年人的审美,整个造型简洁大方,厚重但不显笨重,略带时尚感!特别是床和可以滚动的小餐桌的多功能设计,十分适合老年人退休的生活,在闲暇时喝喝茶,看看报纸。与卧室空间的搭配空间需要家具的衬托,只需一个简单的现代或者中式的卧室空间,这套家具就可以把空间衬托得很朴实和简约。

冬天冷的时候,床靠背可以放置软包,也可以挂上特别制作的枕头,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温暖。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床的靠背不需要加任何软包,完美呈现出清凉舒服的感觉。靠背采用竹席和奥克榄木做材料典雅端庄,很适合老年人的审美,也方便清洗。在床的边沿设计了扶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动不便,人性又安全。床尾的栏杆高于普通床的高度,方便年长的人可以暂时放置一些衣服(如图2)。

滚轮小餐桌可以用于床上吃饭,放置书本和报纸,也可以用作搬运货物的小工具(如图3),细节之处严谨精致,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细节,十分贴合老年人退休以后安逸自由的生活。

6结语

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创新设计能够反映出现代人对于老年人的关心与爱护,以及老年人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在老年人卧室家具的创新设计中,需要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生理需求,注重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的原则,掌握并且運用才可以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的卧室家具。在老年化趋势下的当今社会,对于老年人卧室家具设计的研究不仅能反映出社会对于民生的探讨,也反映了社会的人性关怀。

老年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研究从使用者的生活出发,探讨居家生活空间的设计问题。具体从老年人的使用行为和困扰中归纳整合出舒适的居家生活空间要点,制定老年人生活空间改善的绿色设计原则,以期使绿色设计的观点应用到未来居家生活空间设计中。通过使用访谈法与老年人互动,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得出,老年人对于永续设计与绿色设计概念是可以接受的,绿色适老居住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开发市场。

关键词:绿色设计;适老空间;室内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社区型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研究”(2019GWQNCX124)研究成果。

室内设计的绿色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进行室内设计时,即在室内空间环境的建造过程、使用过程及拆除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使用有限能源,以求把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创造优质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人居环境。因此,打造一个能让所有的老龄人群自由活动并安全无忧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的住宅装修市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缺少一种整体性的指导,也就是只凭借開放市场进行操作,导致装修市场两极化:低成本不考虑持续性的装修和高单价跟随设计师主导的室内设计,使绿色设计概念无法真正落实在生活环境中。因此,面对中国庞大的室内设计装潢需求,若能将绿色设计概念引入空间设计,不但可以优化环境,而且能够大幅提升国人的生活品质,将绿色设计概念融入到生活中。

国家统计局2019年底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占总人口的10.8%,老龄人口比例已严重超过老龄化标准[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环境无障碍这一要求也日益迫切。居家空间的组成与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密切相关,为了兼顾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让他们在住宅环境中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并方便接受社会福利照顾,需要构建一个安全且舒适的居家生活空间。本研究主要通过了解目前居住环境给使用者带来的困扰,以及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和期望,探讨不同住宅形态对居家生活的影响。进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寻求居家生活空间的改善方向,从老年人的使用行为和困扰中归纳整合出合适的居家生活空间要点,尝试将绿色设计的观点合理地应用在适老空间室内设计的工作中。

一、研究对象分析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居住要求

人类的生理功能存在随年龄自然衰退的现象,虽然衰退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与遗传或环境有直接关系,但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最明显的是头脑机能退化,思考能力及判断力衰退,逐渐发生记忆力衰退、健忘等现象。而且单纯的老化会让老年人的身体呈现以下特征:(1)行动能力下降,行走稳定性变差;(2)基本体力、肌力变差;(3)做事耐力不足、易喘、不易恢复体力;(4)感官系统较不敏感;(5)思考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等。因此,在进行老年人住宅设计时,就必须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由于年龄增大而产生的生理机能退化现象,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空间。此外,老年人生理退化现象以视力、速度及记忆三方面最为严重,在居住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以下特性:易变性、可及性、设施便利性、安全性及舒适性。

(二)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思维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Victor Papanek在他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world)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环境而设计[2]。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掀起“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全球。设计师和产品开发人员也将环保概念导入产品设计及绿色材质研发中,这种绿色产品具有可拆解、零组件、可回收、低污染等特点。

绿色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使产品符合环保性的要求,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设计中与环境有关的因素非常多,如:原料选择、循环再用、减量设计、绿色消费、绿色采购、易拆解、低毒性等。将所有的环境影响因素都纳入产品设计中,达成完全的绿色设计是不可能的[3]。因此,绿色设计是在维持产品应有的功能性、品质与使用寿命等前提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重视环保要求,把与环境有关的因素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降低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环境化设计、减量设计、再使用设计、循环再用设计、拆卸设计等。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最大的差异在于绿色设计加入了绿色设计要项,可减少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下是传统设计和绿色设计的比较(如表1)。

二、研究内容与资料分析

(一)问卷与实地访谈

为了了解老年人在空间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及喜好,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与访谈结合法。问卷内容包括老人基本资料、现行居住方式、基本生活空间、对绿色设计的理解等主题。

访问对象:访谈者皆为60岁以上老年人,以惠州市多个居住小区居民为主。

访谈内容:设计列为11项,前4项为访谈者基本资料,第5、6项是向老年人询问对绿色设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第7、8、9项是了解老年人对室内设计装修的态度,并在第9项访谈结束后进行简短的绿色设计概念介绍,运用ipad进行PPT讲解(如图1),最后进行第10与11项问题访谈(如表2)。

第一题:受访者基本资料访查

受访者皆为60岁以上老年人,45位男性,60位女性,平均年龄为64.5岁。访谈者基本资料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

虽然接受访谈的老年人在行动上都具有个人完成能力,但身体机能都存在退化问题,分别提到腰部不易下弯、膝盖关节退化、视力不佳等。访谈者健康问题整理如下表3:

获得前四项基本资料后,继续进行后九项内容访谈,访谈内容如下:

第五题:请说明您了解到的永续观念是?

部分访谈者在访谈中,遇到不懂的题目会直接拿出手机上网查询。由此举动可知,老年人在遇到未知领域时,部分人还是可以通过较进步的方式收集资料解决自己的问题。访谈者回答整理如下表4:

第6題:请问您知道绿色设计是什么吗?

对于此问题,30%受访者表示知道,70%受访者回答不知道。但是请知道的老人回答何谓绿色设计时,回答内容并不如预期,大多只是听过或接触过这个概念,并不非常了解。与第四题比较后表格如表5:

第7题:请问您不喜欢现在居家环境的哪个空间?为什么?

根据访谈了解到,老人居住空间的困扰主要集中在卫生间、卧室和厨房。访谈者回答整理如下表6:

第8题:会希望进行改善设计吗?

结果显示:89%受访者选择会,11%受访者选择不会。

第9题:请问装修期间您认为最困扰的事情会是?

对于装修施工过程,老年人普遍觉得相当困扰,较多人会选择交给孩子处理或者直接购买新住所。回答内容整理后如表7所示。

第10题:会考虑绿色设计吗?(经过讲解后回答)

对于这一题,所有老人都表示会考虑。

第11题:请问您理想的生活是?

根据受访老人的回答,基本可以确认身体健康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回答内容整理如表8:

最后,针对绿色设计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做法,访谈者又和受访老人做了深入探讨。受访老人倾向于交由专业人员处理,在工程和材料的使用上,会非常愿意配合家人的长期需求,反而在个人需求方面考虑较少,只希望保留对旧家的一点回忆。整理过后重点如表9:

(二)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惠州地区105位老年人的访谈,得到以下结论:

1.老年人对于绿色设计这一概念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对后代子孙的生活环境十分关心,对室内设计装修花费不太计较;

2.老年人对卫浴空间和动线设计较容易有困扰;

3.老年人面对装修工程都较为排斥,最大原因是怕施工扰邻以及重找居所;

4.老年人对于改变原来空间会希望保留旧时的回忆;

5.老年人对物品的收纳会考虑到身后的处理。

三、基于绿色设计观念的适老空间设计策略

本研究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提出的居住设计要求,进行了设计策略的研究。在住宅空间层面,对常见的起居室、卧室和厨卫空间进行了归纳和对比研究。结合当今的规范要求和做法,探究适用于老年人住宅的设计方法。

(一)卧室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人一天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因此卧室是否舒适直接关系到人一天的状态。一般卧室通常有睡眠区、存储区、阅读区等,或者更复杂的功能。而老人的身体特征要求卧室更注重舒适性、无障碍性,对隐私要求较弱。所以房间入口附近的大门不建议使用直角、拐弯等,通行宽度至少为800毫米,轮椅回转半径达到1500毫米(如图8),以免影响担架等急救设备的进入。如老年人身体不适,有时需要帮助,因此采用连接到边界的单人床更合适,床周围必须有足够的台面,以便老人放东西。事实上,老年人在卧室里度过的时间比年轻人多,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自然采光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此外,老人一般不能忍受噪音,也要注意隔音。

(二)起居室适老化设计策略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起居室可分为几个区域,沙发休息区和靠近窗户的阳光绿植区,还包括许多通行区域。通常从房屋内部到窗户,需要留有主通道,足够老人可以自由地在家里移动轮椅,满足老年人的轮椅通行。家具数量必须避免在有限空间内过度拥挤,老人应该有专门的就坐区域(如图9)。

(三)门厅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门厅的主要功能是存放进出所带物品及通行,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轮椅和拐杖的存放场所。深度应该很小,以尽量减少轮椅在移动通道的难度。照明要有保证,要能看清所需携带物品,还应设置休息凳和置物平台。门厅要尽可能开放,确保与起居室连接,营造出安全感(如图10)。

(四)厨房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厨房一般具有储藏粮食蔬菜、洗涤、做饭几大功能。如果厨房面积较小,就要求设计流线必须紧凑。当面积实在很小时,可以向盥洗池、灶柜、操作台下面争取空间,以保证轮椅老人操作时顺利到达台面。常见的台面布局有U形和L形,可根据厨房面积规模和空间特点而定。结合现代餐饮特点,厨房应该开窗通风以改善空气质量(如图11)。

操作台的高度在800到850毫米之间,操作台下的净进入高度应为650毫米,深度约为350毫米。应在水槽和冰箱之间放置一个过渡平台,以存放从冰箱取出的材料。壁柜的高度低于年轻人使用高度,控制在1600毫米以下。对于许多狭窄的房屋,最好选择在厨房里增设“小桌子”立即进餐。老年人很少有人陪伴他们,特别是如果他们独自一人时,会经常在做饭后选择立即吃饭。洗碗池可以比一般略大,并且长度大约750毫米。对于冰箱,橱柜等,应为轮椅中的老年人预留300至400毫米的空间供轮椅周转。

(五)卫生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对于老年人来说,卫生间并不是越大越好,只要能够实现基本需求,越小反而越好。卫生间应注意干湿分离:淋浴区应尽可能安排在最后,以减少老人滑倒的风险,还要安排座椅,供老年人随时休息。马桶必须与其他家具相距400毫米以上。如果情况许可,可以放两个洗手盆,一个高一个低,高的约850毫米,低的约750毫米。应在洗手盆,蹲便器,马桶,淋浴间等处提供扶手。在卫生间,无障碍浴室的设计和防滑设计是首要任务(如图12)。

绿色设计的居室空间设计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品质,也是针对我国老龄化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种解决办法。从本次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对绿色设计的适老居住空间设计还是愿意接纳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住宅空间中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后续研究可配合研究案例,如电梯社区住宅和楼梯住宅的环境现况,找出既有居住空间中尚未发掘到的人文环境、设施等障碍因素。

参考文献:

[1]胡轶敏,邬京虹,钟伟峰.老龄友好视角下的绿色适老住宅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7(6):94-96.

[2]杜瑞泽.产品永续设计——绿色设计理论与务实[M].台北:亚太出版社,2009.

[3]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于少侨.珠三角地区农村住宅适老化设计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张双,硕士,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老年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增多,老年人因担心自身的健康而出现心理障碍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给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对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老年期疑病症的心理干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老年期疑病症;心理干预;策略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常患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功能的变化很敏感。部分老年人对健康状况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自身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害怕患某种疾病影响自己的生活,并夸大一般老年性躯体症状,自认为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对生理现象或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并且难以忍受,反复就医,反复进行医学检查和过度治疗。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师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他们的疑虑,继续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这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称疑病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躯体形式障碍之一[1]。据调查,患疑病症的老年人的人数占老年人的半数以上[2]。如果不积极应对,可发展成为以疑病妄想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期精神障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本文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研究,对老年期疑病症的心理干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老年人身心特点

1.老年人身体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具体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思维迟缓。老年期老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

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短期内可能导致老年人对这一变化不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

3.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老年人人格的变化表现在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易回忆往事。不安全感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适应性差是指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

二、老年期疑病症对老年人的危害

1.干扰正常的生活

老年人患疑病症后,常窝在家里或者总是找医生,为自己的“病”发愁,对饮食、起居、家务等日常生活所需进行的活动一概提不起兴趣。难以正常生活,不安全感更强烈 。

2. 带来躯体不适

老年期疑病症患者承受着负面情绪的侵扰,终日紧张不安,夜不能眠,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例如:心血管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公民的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3]。

3.施加不良情绪,破坏家庭和睦

老年人得了疑病症,就意味着远离了快乐,因为身体上的一些轻微不适都会使他们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由于科学仪器检查不到这些“心病”症状,终日伴随患者的只有焦虑、恐惧、紧张、烦躁、抑郁和无奈。另外,家属的不理解,往往会使得患者十分失望、抑郁和愤怒,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三、防治策略

有人因特别而出众,也有人因特别而痛苦,疑病症患者就属于后者。老年期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其防治策略的关键是针对心理冲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为主,酌情给予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轻率下诊断,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会延误病情,危害老年人健康。

1.积极使用有效沟通的法宝——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聆听,了解患者,对其表现出充分的时间和耐心,患者未完全表达时勿答复。未弄清事情真相时,应坦言澄清,不可轻易回答。应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说话速度和缓,表达清楚,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作出反应。与老年期疑病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化解他们的临床表现。

2. 解决医源性问题

老年期疑病症患者除自身因素外,人老多病、与医护人员接触多、医护人员的负性影响也可能是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或是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不良的医源性暗示,医护人员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护人员的诊断不确切,反复令患者检查,则造成患者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不信任,这样不利于老年期疑病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应该认真对待老年人,对其实施正性影响,解决这些医源性问题。

3.利用心理疗法治疗老年期疑病症患者

临床上治疗老年期疑病症患者,常以支持性心理疗法为基础性治疗手段,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给予患者某种程度的精神支持。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疑病症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鼓励和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自信心,给患者以指导,提供如何对待疑病症、处理好各种关系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方法。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手段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支持性心理疗法发挥最大的效力,是以疑病症患者和心理医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取得病人的信任是疑病症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他才会对心理医生言听计从,配合治疗。同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必须保证是在疑病症病人详细倾诉之后,在详细的躯体检查与一定的实验室检查之后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使心理医生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以示慎重,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在治疗的开始阶段,要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并对患者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的,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医生应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取得亲属的协助,在患者信赖医生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认识疑病症的本质不是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需要用心理的办法去治疗。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采用一些暗示疗法。尤其是心理易感性和心理依赖性较明显的老年人,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更好。但也有文献报道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高,接受整体暗示的程度降低[4]。近年来,新兴的心理疗法因强调对心理事件的接纳的重要性,被视为革命性的“第三代行为疗法”,它在接纳与改变之间找平衡。心理接纳用于应对负性体验和控制行为的效果要好于逃避和分心等方法[5]。这为治疗老年期疑病症找到新思路。

4.药物治疗

老年期疑病症患者临床上除了各类心理治疗外,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对老年期疑病症所引起严重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等问题,适当采取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控制症状,预防发生自杀倾向,也是一种重要方法。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张芳。

[1]崔红.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6):437-439.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89-291.

[3] 郑秋甫.重视心身障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2):81-84.

[4]吴绍兰,杨永信,高丕艳,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暗示性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810-812.

[5]曾祥龙,周瀚,王晨悦,等.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94-897.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老年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几年发展近况及管理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具有普适性的黑龙江流域手工艺品的品牌设计策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模式与现代设计思维相连,构建新的品牌发展规律,从而使黑龙江省手工艺品的品牌形象得到个性化的建立,进而激发其他手工艺品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手工艺品;品牌策略;设计管理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1-0105-02

民间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的时代来临,物质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时代的制约,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其独特的手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渐消失,民族文化被冷落。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技艺种类丰富,如鱼皮技艺、鱼骨技艺、兽皮技艺、桦树皮技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等。这些传统手工艺都是依托于以前的生活用品,但目前已经逐渐不再成为生活所必须,所以从以前的生活必须品转化为珍藏品、艺术品,而且产品样式也缺少变化。基本上借助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在市场上存在,许多不能被大家所熟知,而且还没有形成品牌来进行推广。但这些手工艺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极具研究、保护开发的价值,所以保护与开发黑龙江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形象势在必行。

1 品牌的含义

品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形象的发展,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品牌的发展并不只是强调名称、符号、标志,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力求使消费者签订一种终身关系。品牌形象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确立,是产品特征的核心表现。其消费者对于企业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其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构建除了向消费者传达其产品自身属性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其品牌价值,品牌个性以及品牌文化,使人们对该产品有一定的感知。品牌形象不是依靠单一的广告宣传就能完全展现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企业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品牌的内涵,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加布里埃尔·可可,香奈儿的‘椭圆形”标志,至今我们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也是时尚的象征,高端体验的象征,是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

2 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品现状问题

2.1 品牌意识薄弱

在市场的发展中,企业通过对品牌形象的建设来打造品牌的知名度,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品牌的存在是为了扩大与强化一个品牌的成功形象,是现代消费文化的核心体现。但目前黑龙江传统手工艺品缺少品牌的构建,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大部分手工艺人没有产生品牌意识,使得许多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被人们所忽视,如桦树皮手工艺品、兽皮手工艺品,只是被少数人所了解,占有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效益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品牌意识,缺少长期的、战略性的经营目标,品牌培育体系不完整,品牌培育意识比较薄弱。

2.2 视觉美感缺失

视觉是人类最大的感官系统,人们大部分的信息都要以后视觉来进行传递,所以产品的视觉美感也是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基础。目前黑龙江流域许多手工艺品,传统、老旧,缺乏创新意识,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不同年代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没有通过研究受众人群所处时代的特点、喜好,来设计产品造型、元素、色彩等,无法使产品引起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共鸣,如鱼皮服、兽皮服等手工艺品,整体设计老旧,且设计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每个产品都是孤独的存在,缺少主题链接,没有形成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使消费者不能为其情怀买单。

2.3 传播方式匮乏

在对黑龙江手工艺品的市场调研中发现,许多店主都是等生意上门,而且在宣传方面只是简单的采取单一销售方式,只有少数几家手工艺品在打广告,参与政府组织的营销活动相对较少,公众对于其认知度较低,导致其锁在深闺无人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对市场营销策略重视度不够,不愿意去发掘维护经营渠道,导致许多商家营销观念陈旧,市场定位模糊不清,在产品宣传上远远滞后,虽然也参与展销会、举办展览、联合促销等宣传手段,但整体缺少营销策略与品牌规划,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2.4 管理模式落后

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品有的已经初成规模,比如渤海靺鞨绣、鱼皮工艺品等,但有些手工艺品的加工方式还是属于个人加工模式、小作坊加工模型,产者多为老年人,产出数量相对较小,管理模式不够规范c有些出于对其技艺的保护,传承方式老旧,口口相传或家族式继承,使得传播过程中有些技艺丢失,技术水平萎缩退化,创新意识不足,工艺产品粗糙。管理、生产和销售上,模式单一,家族化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不能呈现良性发展状态,并且企业文化缺失,没有形成有效地企业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规划。

3 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品品牌构建策略

3.1 挖掘品牌的文化资源

品牌的形成需要以丰富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文化是企业的根基,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品牌的文化特性与文化底蕴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点,也是确立品牌形象的设计依据,在社会进步,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我们视觉神经,人们在购买商品时,看中的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者使用的基本功能,而更注重能与情感进行沟通的品牌文化——软性的商品价值。在塑造黑龙江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时要充分挖掘黑龙江的文化元素,如多民族文化、萨满文化、农耕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等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可视化处理,运用到设计中,生产出具有特色以及针对性的产品,塑造品牌優势,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中,进而激发产品的文化与情感价值,引起相关的品牌联想,最大程度的银发消费者的共鸣,形成最直接、最深刻的品牌印象。

3.2 擴展品牌的发展途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已经从生活必须品,转为装饰品、艺术品,人们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目的产生变化。所以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也并不再是一味的继承,而是需要不断的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靺鞨绣中,就对传统刺绣技法上和题材上进行了创新,既满足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也可以在鱼皮、桦树皮、兽皮等手工艺品中,加入刺绣的元素,保留了其材质特点的同时,丰富视觉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市场,设计开发小型手工艺品,比如旅游用品,提炼黑龙江地域独特的视觉符号,运用手工艺品的独特技法相互结合,设计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旅游纪念品。这种结合与创新的方式,可以将技法、题材、传播途径等方式与传统碰撞出新的设计思维,使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也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环境融合,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3.3 完善品牌的管理体制

品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也需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维护与管理。品牌的发展也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经过创立——发展——创新这一系列的过程。因此科学的设计管理成为品牌长久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品牌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目前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需要以品牌自身的优势为先导,引进和培养手工艺生产人才,以设计管理为主要机制,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以消费者为主导,进行组织、规划、开发、应用企业自身的有利资源,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做出准确的规划,更准确的掌握自身优势及市场发展的脉搏,为企业发展作出保障。将设计管理引入地方手工艺品的品牌构建中,是对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重新定义,是黑龙江手工艺品整体品牌形象的升华和发展的新生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面对更复杂的网络结果,针对广告制作、广告投放、广告媒介、销售点形象、互动电视、互动网络以及手机移动终端领域,制定清晰的设计思路。

3.4 强化品牌的视觉形象

从品牌建设到品牌传播,品牌视觉形象是第一眼被人们所认识的,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时,人们往往缺少选择的耐心和时间。所以良好的视觉形象就成为了人们选择商品的先决条件。如同我们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往往漂亮的、美的商品都会吸引我们的视线,引导人们产生购买欲望。在品牌传播和体验的过程中,品牌的视觉形象本身就具备“语言功能”,发挥着视觉形象的作用,形成“视觉消费”。所以树立良好的视觉形象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消费者心产生影响的有效途径。人们对品牌的偏好最主要来源于视觉,在品牌传播和体验的同时,品牌视觉本身就具备“语言功能”。对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视觉形象构建时主要从标志、色彩、字体、视觉应用系统等进行设计,将其区别于其他品牌,整理、归纳黑龙江的传统文化元素、地域元素,并将其与现代图形符号向融合,设计出符合黑龙江手工艺品特征的外观形象、包装形象等。

4 结语

黑龙江流域的传统手工艺品种类丰富,文化根基深厚,并且有着明确的地域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并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黑龙江流域的手工艺品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发展自身的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将设计管理体系融入其品牌形象构建中,总结归纳出符合美学规律的视觉形象,进而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优质手工艺品牌。同时,扩大品牌形象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将手工艺品的品牌形象构建做为出发点,进一步挖掘黑龙江手工艺品的文化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并深入分析对黑龙江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黑龙江省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与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群广.论品牌形象塑造[J].江南论坛,1999(12).

[2]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5]刘国华.品牌形象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老年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迅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承担学历补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教育等多种职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继续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存在国家层面立法滞后、管理体制不畅、经费投入不足、专业队伍匮乏、学习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加快国家层面立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继续教育结构,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加强质量监督保障,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关键词 《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继续教育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在202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来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总结,对于着眼长远、把握大局,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做出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国家教育政策及其相关文本中都使用“成人教育”这一概念,将“继续教育”包含在成人教育中,2002年开始呈现出并列使用的态势,2007年以后逐步倾向使用“继续教育”这一概念[1]。对于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等同说、并列说、包含说、隶属说、交叉说等[2]。《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继续教育”的概念,即“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这一界定的好处在于其不对“之前应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进行设限,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起点可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之后[3]。

《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培训等教育类型统一纳入到继续教育领域,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因此,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考察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尽管当下为了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步取代终身教育,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在考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时仍必须考虑教育的责任,即教育型社会的构建[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要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致力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均体现出教育体系的服务功能。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学校教育之后的生命时长将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时长,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学习成为必需。继续教育要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提供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及教育结果。可以说,学校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基础,而继续教育拓展了人生的高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调整结构、理顺机制、完善体系等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学历继续教育圆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

我国建有完整的学历继续教育体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成人学校、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历继续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高等教育:中小学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432.1万人降到2019年的163.5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958.62万人增至2019年的1526.39万人。2010-2019年间,我国初等和中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毕业生2268.26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495.88万人①,实现了农民工、在职员工、士兵军官等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也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十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各类办学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全国参加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數逐年增加。2010-2018年间,仅中职学校和高校举办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结业生就达5.48亿人次②。当前,普通高校以及开放大学系统继续教育的重心正由学历教育逐步转向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广泛面向在职职工、农民工、农民、妇女、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为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作出了贡献。

(三)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基本形成

十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面向群体不断扩大。教育部先后确定六批共127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四批共12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建立了近50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90%的省市、50%的区县开展了社区教育,21个省(区、市)建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5]。各地积极开展多种社区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形成了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

十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迅速,始终坚持把受教育作为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把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发展。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多省市以地方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方式 ,制定了老年教育发展相关文件,老年教育法规制度逐步健全。根据《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数据,全国省级老年大学、地级市老年大学已实现全覆盖,部分省市已基本完成老年教育机构布局。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各地有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6.2万个,共有800多万老年学员[6]。各地依托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举办老年开放大学,从传统教育走向开放教育,办学形式不断丰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

(五)职工培训参与率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企业职工大培训格局。2018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职工队伍达到3.91亿人,其中77.8%的职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培训[7]。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未来三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并提出了激发相关培训主体积极性的鼓励措施。在各类机构中,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功能进一步强化。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目标,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将进一步提升职工培训率。

(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一是积极推动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成立继续教育办公室、在部分专项工作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地方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等方式,推动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功能。

二是开展继续教育法制建设探索。教育部积极开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立法前期调研,并推动地方开展立法实践探索,加强法制保障。2010-2015年间,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以及宁波市相继出台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继续教育职能,积极推动各自领域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如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市曾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三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实现突破。2012年2月,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针对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多条优惠意见。2018年5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使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纳入了继续教育支出项目。

四是监管与评估制度建设有所增强。2016年11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首次对各级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工作加强全口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切实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评估。2017年以来,连续4年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年度备案工作,高校依规自主设置、省级统筹、部级汇总备案、专家第三方评议的专业备案工作机制日趋成熟。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首次启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逐步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从严把“三关”、落实“两责”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治理能力建设。

(七)继续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充分依托信息化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积极支持高校等有关机构发挥优势,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促使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受众数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6月底,上线慕课数量达到2.9万门,主要慕课平台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上涨至4.8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1.26亿人次③。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和“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加大资源扩散。截至2020年9月,西部地区高校共计参加培训1.6万校次,受训教师达59万人次,建设使用在线开放课程32.8万门,学生参与学习达2.1亿人次④。

二是继续教育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快。通过“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爱课程”、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等平台的搭建与开通,系统推进体系建设,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三是开放大学加快新型大学探索。2012年,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五省市的五所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2016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并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经过试点改革探索,截至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形成了由总部和45个省级分部、14个行业学院、4000多个学习中心组成,覆盖全国城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共同体”,助推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四是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初见成效。2012年7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挂牌,此后多省市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并出现了跨省市的实践探索。例如,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成立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地区间学生校际流动、课程互选和成果互认等。目前,我国初步搭建了学习成果框架,完成了基于10个行业的670余个认证标准。广东开放大学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广东省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八)终身学习社会氛围不断优化

一是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国家倡导开展全民阅读,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推进全民阅读工程。2015年,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江苏、湖北、辽宁等省已将全民阅读纳入立法进程,江苏省还将每年4月23日定为“江苏全民阅读日”,这也是全国首个由省人大立法确定的地方阅读日[8]。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09年的72.0%提升近1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09年的24.6%提升了55个百分点[9][10]。

二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制定实施有关政策,加快部署相关工作。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该文件指导下,各省区市积极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协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目前共有105个城市加入联盟。2017年,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沙、宁波、太原等八个城市开展了首批学习型城市监测实践项目。2019年11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的所有成员城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以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层面继续教育立法滞后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已多次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提案、议案,教育部层面也积极开展了立法前期调研,但目前国家层面关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法律尚未出台。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基本法律规范和指导,影响到整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挥[11]。目前,一些地区出台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条例,但地方条例不具有诠释公民基本权利的地位和功能,具体条文多为宣传和引导性内容,很难对学习权的保障原则、具体实施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畅通

一是国家层面尚未建立长效稳定的全口径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继续教育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关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开放大学系统、自学考试系统等各类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之间,在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工作重点等方面存在重叠、交叉和错位,系统联动、开放共享不足。

二是继续教育政策、规划落实职责不清,督导评价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政策、规划颁布以后, 各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但仍多停留在宣传、学习和理解阶段, 尚未落实到深化实践改革的具体行动上。思想认识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使得继续教育常常处于“边缘化”境地。

(三)缺乏稳定投入和专业化队伍

一是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目前,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赖学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常规投入、很多地区社区教育难以落实每年人均2元的经费标准、老年教育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等问题,经费投入普遍存在着“重小轻老”的现象,存在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质量不高,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办学规模不大、办学场地不够、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继续教育难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继续教育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教育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点数量较少,继续教育研究人员较少,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同時,由于经费有限,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工作者接受培训的名额、次数不足。更重要的是,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缺乏专门的职务职称晋升通道,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化队伍。

(四)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

一是学习资源建设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存在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等问题。不同系统、地区间教育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交流共享不足,平台和课程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和规范且质量参差不齐。当下学习资源数量大幅增长,但由于缺乏目标用户分析、技术标准制定等问题,存在碎片化分布、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性不好,对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不高。

三是继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开放程度有限。以高校为例,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但目前近一半高校不具备开放型的教学资源⑤。

(五)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多主体办学且缺乏较为统一的办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继续教育存在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学历继续教育而言,当前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种办学的形式之间,存在政策不一致、面向同一社会群体办学入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过程不统一、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社会公信力遭到质疑。相对于学校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还缺乏成熟、完善的督导、评价与监测等机制。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家层面立法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迫切要求公民学习权的全面落实。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立法是实现公民学习权的重要法律保障。需要加快研制与出台国家层面法律,强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法定目标,明确政府、学校和各类组织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明确继续教育服务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法定任务。

(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省级、市级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协调继续教育发展的作用,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会,落实继续教育发展任务。遵循“补短板、填漏洞”的原则,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树立整体发展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逐步缩小继续教育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地区差异。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建立健全政府履行继续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三)優化继续教育结构

继续教育仍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学习者提供通道。2019年,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但从存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全国15岁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6.3%,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发展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学历继续教育要重点加强以岗位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适应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实现学习者学历和能力双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重心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例如,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12]。目前,国家能提供的老年大学学位仅有800多万个,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的职能。

(四)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

一是吸引多元主体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探索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支持手段,鼓励与扶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继续教育办学。地方党委政府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培训经费保障政策,助力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完善组织和监管体系,提升继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继续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功能。建立与畅通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务和职称晋升通道,提升继续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加强继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力度和覆盖范围,提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质量监督保障

一是加强学习需求分析,提升办学质量。真正建立“学校面对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二是落实宽进严出制度,完善评价技术。加强继续教育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标准建设。重点落实“严出”制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完善评价技术,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将评价导向从以知识性评价为主转向综合能力评价上来。

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常态化的继续教育监测机制。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研制继续教育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建议各省(区、市)每年编写本省《继续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全行业、全过程进行评估,定期发布报告。

(六)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开放共享,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扩大学校和社会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力度,建立学习平台推广应用机制,提升公众对学习资源平台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服务终身学习。

二是加快研制国家资历框架。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制度。

三是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置换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完全学分制,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体系,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提升国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获得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机制与社会氛围。

(本文得到了刑贞良、张竺鹏、车如山、韩倩老师以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李强.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政策导向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16(9):7.

[2]廖远兵.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关系摭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9(4):63-68.

[3]龙汛恒,张妙华,武丽志.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5-8

[4]周作宇.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6):15.

[5]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718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05-21)[2020-12-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812/t20181229_365468.html.

[6]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09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10-15)[2020-12-12].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912/t20191204_410811.html.

[7]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领导小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工人日报,2018-01-17.

[8]李哲.全民阅读十年:书香不厌百回“闻”[N].经济日报,2015-12-03.

[9]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J].青年记者,2010(5):42.

[10]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3):18.

[11]刘奉越.继续教育立法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9-12.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10-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上一篇:护理医学论文下一篇:医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