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物流管理案例分析

2023-02-07

第一篇:海尔物流管理案例分析

海尔物流案例

5.1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简化流通手续、节省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有效

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重点 做到以下三点。

5.1.1实现物流配送现代化

按照现代物流业的概念,运输及仓储设施是物流业的基础平台。我国现有的物流配

送系统与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在一些超市、连锁店乃至某

些电子商务公司虽然建立了配送中心,但普遍采取的是货架、叉车式的设备和人工分拣

的工作方式。这种做法虽然成本较低、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期内也能在一定程度

上成功运作,却不能满足配送的高效性、有效性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今后可

在这方面采取以下措施:货物的包装实现标准化、机械化、集装化及大型化,包装容器

依据统一的模数制成,同时与仓库设施、运输设施的模数统一起来;货物的分拣、装卸、

搬运过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并且机械化与自动化紧密结合;建立高度自动化的高层

立体仓库等。目前我国一些运转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就采用了现代化的配送手段,取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 了良好的效益。

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在进行物流改革之前,物流专业功能管理比较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Ⅲ1:第

一、外租库较多,功能单一(仅具有存放的功能),库位

的利润率不高,其他的分装、拆选、配送、信息管理等功能要素均不具备。增加了仓储

及运输的费用。第

二、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工作容器的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没有完全

做到,与国际化集团公司的物流管理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海尔集团在完善

物流专业功能管理阶段,首先选择空调的部件库为点,建设现代化的立体高架库,以此

推动向部件采购配送物流及车间的物料配送系统的物流改革,并以空调事业部为试点,

向集团各事业部全面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2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

物流管理现代化就是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革和优化

物流企业现有组织结构,比如把顾客服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实行过程管理,从重视利

润管理转向利润率管理,依据实际需要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范围,实现物流全 程的一体化服务等等。

海尔集团自从1999年10月份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在全集团范围内以现代化

物流革命为突破口,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以“市场链"为纽带

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了整合,在业务流程上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实现国际化的效

率和效益,大大提升了海尔集团国际竞争力。

海尔首席执行长官张瑞敏对物流的理解,首先是企业的管理革命。现代物流不能回

避的是流程再造。只有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海尔实施

的业务流程再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再造

传统的生产观念是按计划生产,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决定市

场的已不再是企业,而是用户。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是定单。要实现这个定单,就意

味着靠定单去采购,为定单去制造,为定单去销售,而这一切都必须有物流来支持。因

此,海尔实施的物流革命就是以定单流为核心,树立“无定单的生产就是为库存生产、

为亏损生产一理念、从而使全体员工专注于用户的需求,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2)机制再造

海尔实施“物流革命"的实质是建立在以“市场链’’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再造,OEC (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是海尔独创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内涵是“日事日 43 第5章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配送刍议

毕,日清日高"的制度。“日清”指企业每天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

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

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时事控制,确保事物的发展向预定的目标前进。“日高"是指每日寻找差距,以求第二天做得更好,正是这一点推动着管理运作过程使企业处于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中。 海尔市场链就是以海尔文化和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第一,将原来那种对上级负责的职能管理改革为对市场负责的流程管理,组织结构也由金字塔式改革为扁平化,并成立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进本部。物流下设采购、配送、储运三个事业部负责,将分散在各产品部门的物流业 务集中起来,实行全球化统一采购、配送和储运。在对职能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后,形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R&D一研发、HR一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定单实施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一全面预算、TPM一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支持流程是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独立的经营服务公司,这是海尔市场链的支持流程。第二,产品本部在3R开发流程的支持下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研发及提高竞争力,不断创造用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定单;产品事业部在3T基础支持流程的支持下,将商流获得的定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定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

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搭配网络,实现JIT定单加速流动,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形成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体系。 (3)构筑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革命性的调整后,物流帮助海尔实现了革命性“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运作目标,给海尔带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竞争力。“零距离”指的是海尔在拿到用户的定单需求后,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海尔目前基于物流的生产过程是“柔性"的生产线,都是为定单来进行生产的。然后再通过全国42个配送中心,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零库存"意味着不仅不会因这些物资积压形成呆滞物资,更重要的是它为产品生产的零缺陷铺平了道路。“零营运资本’’就是零流动资金占用。简单地说,企业在给分供方付款期到来之前,可以先把用户应付货款收回。达成收回货款的前提是企业做到现款现货,而做到现款现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企业根据用户的定单来制造产品。现在海尔在这三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客户在营销和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从而大大提高销售业绩和客户满意程度。 5.1.3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切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只有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才能承担起电子商务时代赋予物流配送业务的任务。

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H们。因此,

条码技术(Bar Cod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有效的客户反应(ECR)、射频技术(RE)、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应在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大力推广运用,使我国物流配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 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赢得客户信赖,并可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企业为了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首先要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流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整个业务活动的神经中枢。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是物流企业的命脉,‘必须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全过程信息的可见性。为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最具兼容性的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不仅要与企业运行的任何系统完全兼容,还要具有可扩容性以满足业务增长需要。二是选择最好的数据交换工 具。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需要在买方、卖方和物流第三方的许多实体间移动数据和传递指令,传统的EDI是大型企业惯用的极为有力的数据交换工具,但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企业难以接受。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基于互联网的EDI,XML等新的工具不断出现,特别是XML,具有比EDI更好的灵活性,能更容易地在数据库之间移动信息,从而使一 体化过程简单得多。

其次,企业可以开发和应用新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智能给物流以新的方式来处理存储与移动产品的传统任务,新的技术与新的物流战略一起出现。如协同计划预测与补充战略使零售商与制造商可以比较各自对特定产品的预测,并对生产和销售目标达成共同的决策;预警系统的开发则可以满足波动的需求及根据订货调动库存:又如在线交易 与市场依赖于供应链执行与计划软件来处理互联网上的订单,同时也依靠供货人具有库存可见性的软件;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模型将使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共享运输管理系统或仓库管理系统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交纳月费或交易费来使用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提供的解决方案,而不必因更大范围的软件一体化而支付大量的软件安装与使用费用。

第5章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配送刍议

海尔集团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物流示范基地,和海尔率先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配送服务体系,实现了物流配送信息化是分不开的。海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下所述: 海尔集团投资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面开展面对供应商的B2B业务和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B2C业务。在海尔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和供应商、消费者实现互动沟通,使信息增值。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搭建海尔集团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将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获取客户需求信息、销售反馈信息和货物配送信息,以信息代替库存,达到“零营运资本’’的目的。面对个人消费者,海尔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网上销售业务。各大城市的网上订购的用户可以在两天内拿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并获得零距离的全天候服务。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前台的一张网是海尔客户关系管理网站,后台的一条链是海尔的市场链)的闭环系统。其中前台的CRM网站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后台的ERP系统可以将客户需求快速触发到供应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流程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协同服务,大大提高对客户 需求的响应速度。 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目前通过海尔的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使下达订单的周期从原来的7天以上缩短为1小时内,而且准确率达100%。除下达订单外,供应商还能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3天,实现.tIT采购,由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库存量大大降低,所有来自上游的原材料在物流中心停留的时间最长不超过7天: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实现JIT配送;生产部门按照B2B,B2C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全国可调配车辆达1.6万辆,拥有42个物流配送中心,在物流中心城市实现6-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主干线分拨配送平均在2天,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

5.2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产业化、社会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很少。目前,我国GDP规模在24万亿人民币左右,若按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水平推算,我国整个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应在2.4万亿人民币左右,第三方物流业市场规模应不小于1.2万亿人民币。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带动,这个市场规模还应该有进一步的扩张。显然,与目前已实现的规模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就像一个等待开掘的巨大“冰川”,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文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5.2.1加强现代物流观念

从宏观的市场环境来看,由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认识不足,仍热衷于选择自营物流方式,追求企业内部生产与流通“小而全"、“大而全一的传统思维,各级政府也未能意识到物流对市场流通、经济繁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只能把服务对象局限于外资、合资企业,很难达到自己应  有的市场规模。

因此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现代物流观念。通过加强现代物流知识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企业发展,乃至对全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独特作用,使生产企业转向选择更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式。世界500强企业中的 许多公司已经将其非核心能力的运输、仓储和库存管理等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海尔物流分析报告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在连续16年保持80%的增长速度之后,近两年来又悄然进行著一场重大的管理革命。这就是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流程再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资金周转达到一年15次,实现了零库存、与顾客的零距离,突破了构筑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海尔集团取得今天的业绩,和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和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是分不开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物流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 目标迈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已成为国名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下面,我就海尔的成功进行分析。

一、 海尔实行“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模式,重塑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定单经济 。

即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建立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客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从而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实现双赢。海尔和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供应商提前参与到海尔的产品设计阶段,与海尔共同面 1 向客户,使订单增量。(2)三个JIT实现同步流程。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三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物流。(3)计算机网络连接新经济速度。海尔100%的采购订单都从网上下达,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至3天,网上支付已达到总额的20%,降低了供应量成本。(4)建立多个物流配送中心、专卖店和营销点,实现短时间内配送到位,降低库存。所有的配送基于定单,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之内即能送达。总起来,海尔完成客户定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回笼一年15次(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年均只为1.8次),库存物资降低73.8%。

二、 进行物流在创造,建立现代物流系统,实现零库存。

海尔成立物流推进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即采购事业部、配送事业部和储运事业部,实行采购、集中配送和集中储运,将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公司和工厂的物流元素加以集成。海尔改变了传统仓库的“蓄水池”功能,使之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海尔认为,提高物流效率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零库存,现在海尔的仓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它只是企业的一个配送中心,成了为下道工序配送而暂时存放物资的地方。建立现代物流系统之前,海尔占用50多万平方米仓库,费用开支很大。

目前,海尔建立了2座我国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现代化、智能化立体仓库,仓库使用面积降仅有2.54万平方米。其中一座坐落在海尔开发区工业园中的仓库,面积1.92万平方米,设置了1.8万个货位,满足了企业全部原材料和制成品配送的需求,其仓储功能相当于一个30万平方米的仓库。这个立体仓库与海尔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联网,进行同步数据传输,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机器人技术、巷道堆垛机、通信传感 2 技术等,整个仓库空无一人。自动堆垛机把原材料和制成品举上7层楼高的货位,自动穿梭车则把货位上的货物搬下来,一一放在激光导引无人驾驶运输车上,运输车井然有序地按照指令再把货送到机器人面前,机器人叉起托盘,把货物装上外运的载重运输车上,运输车开向出库大门,仓库中物的流动过程结束。整个仓库实现了对物料的统一编码,使用了条形码技术、自动扫描技术和标准化的包装,没有一道环节会使流动的过程梗塞。海尔的流程再造使原来表现为固态的、静止的、僵硬的业务过程变成了动态的、活跃的和柔性的业务流程。未进行流程再造前的1999年,海尔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库存资金15亿元,销售资金占用率为5.6%。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406亿元,比上年超了138亿元;库存资金降为7亿元,销售资金占用率为1.72%。今年海尔的目标是把库存资金降为3个亿,销售资金占用率将降到0.5%左右,届时海尔将基本实现零库存。在海尔所谓库存物品,实际上成了在物流中流动著的、被不断配送到下一个环节的“物”。

三、 海尔现代物流从根本上打破了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建立了市场快速响应体系。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要占领市场份额,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终端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因此,海尔建立了一整套对市场的快速响应系统。(1)建立网上定单管理平台。全部采购定单均由网上发出,供货商在网上查询库存,根据定单和库存情况及时补货。(2)建立网上支付系统。目前网上支付已达到总支付额的20%,支付准确率和及时率达100%,并节约近1000万元的差旅费。(3)建立网上招标竞价平台。供应商与海尔一道共同面对终端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价格供应原材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供应商、销售商共享网上信息,保证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形成了企业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架起了海尔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和计算机网络的桥梁,将用户信息同

3 步转化为企业内部信息,以信息替代库存,强化了整个系统执行定单的能力,海尔物流成功地运用电子商务体系,大大缩短了海尔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为海尔赢得了响应市场的速度,扩大了海尔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份额中,海尔彩电占10.4%,冰箱占33.4%,洗衣机占30.5%,空调占30.6%,冷柜占41.8%。在国际市场,海尔产品占领了美国冷柜市场的12%、200升以下冰箱市场的30%、小型酒柜市场5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欧洲空调市场的10%,中东洗衣机市场的10%。目前海尔的出口量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30%。

四、 海尔现代物流从根本上扭转了企业以单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使通过全球供应链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可能.、

从1984年12月到现在,海尔经历了三个发展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牌战略,第二阶段是多元化战略,第三阶段是国际化战略。在第三阶段,其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是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支撑这个网络体系的是海尔的现代物流体系。 在抓上游供应商的同时,海尔还完善了面向消费者的配送体系,在全国建立了42个配送中心,每天按照定单向1550个专卖店、9000多个网点配送100多个品种、5万多台产品,形成了快速的产品分拨配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与此同时,海尔与国家邮政总局、中远集团、和黄天百等企业合作,在国内调配车辆可达16000辆。

五、 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结多年管理经验,海尔探索出一套市场链管理模式。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过去,企业和市场之间有条鸿沟,在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或是同事。如果被市场投诉了,或者滞销了,最着急的是企业领导人。下面的员工可能也很着急,但是使不上劲。海尔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

4 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结合市场链模式,海尔集团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各事业部的、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结算;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客户管理)和基础支持流程3T(、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流程相应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海尔在进行流程再造时,围绕建立强有力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优化供应商网络。将供应商由原有的2336家优化到978家,减少了1358家。二是扩大国际供应商的比重。目前国际供应商的比例已达67.5%,较流程再造前提高了20%。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4家成为海尔的供应商。三是就近发展供应商。海尔与已经进入和准备进入青岛海尔开发区工业园的19家国际供应商建立了供应链关系。四是请大型国际供应商以其高技术和新技术参与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目前参与海尔产品设计开发的供应商比例已高达32.5%。供应商与海尔共同面对终端消费者,通过创造顾客价值使定单增值,形成了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整合后,海尔集团商流本部和海外推进本部负责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定单;本部在3R支持流程的支持下不断创造新的满足用户需求;事业部将商流获取的定单和本部创造的定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资源搭建全球配送网络,实现JIT定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等支持体系。

商流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从全球营销网络获得的定单形成定单信息流,传递到本部、事业部和物流本部,物流本部按照定单安排配送,事业部组织安排生产;

5 生产的通过物流的配送系统送到用户手中,而用户的货款也通过资金流依次传递到商流、本部、物流和供方手中。这样就形成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

六、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e third-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它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一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

经过16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拥有全国网络化的配送体系,从生产线到中转库,从经销商到用户,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了42个物流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万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50个海尔专卖店和9000多个营销点。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已经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

在满足海尔自身物流需求的同时,海尔物流未来发展的方向应是第三方物流。海尔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定位应以大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为服务对象,以为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产品转移和销售物流在内的供应

6 链过程提供物流支持为服务内容,以提供物流能力评估、系统设计与咨询和全过程物流代理为服务方式。

海尔物流应该凭借自己高品质的服务为所有企业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使自己成为中国最大的、客户首选的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提供商。

第三篇: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

一、东方神话

“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

“资本”是船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海尔号”有多大?

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

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他一上任,觉察到了市场信号,发出的号令是:“起跑创名牌,冲刺到名牌!”重任肩上挑,使命不能辱。76台冰箱不合格,他不是降价处理。而是扬起铁锤,一台一台砸烂。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效应:海尔产品件件皆一流!海尔人决不能心存“二等品”意识!13年来,“海尔”两字迅速膨胀,海尔优势逐年上升。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海尔已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是世界家电一强。

海尔品牌的价值,经权威部门评估。1995年为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国人喜欢海尔,洋人认识并接受了海尔。英文本是世界通用的文字,可美国、德国的经销商却偏偏在自己的包装和名牌上,赫然印上“海尔”两个大大的中国汉字。

文化的灵魂作用

海尔拥有一座采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富矿”,那就是企业文化。海尔员工人手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海尔企业文化手册》,总共30页,精致得特别,精致得可爱,这就是海尔文化的“经典著作”。全书三部分11章节,内容有海尔理念、海尔战略、海尔经营目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全书不足5000字,但它是企业文化“全书”。“全书”并非全部,看企业文化的真谛,主要看他们波澜壮阔的实践活动。他们巧妙地把“斜坡球体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如同一只球,在往坡上爬,必须不断克服阻力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1为此,必须实行“OEC管理(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面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位员工按“日日毕、日清日高”的标准检查自己,使每项工作每天都有新提高,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向上“爬坡”。“企业每天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这才是正常的、成功的。”海尔达到了国外企业管理专家要求的境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当它回实践中去时就变成了推动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才的根基作用

企业活动是人操作的,扩张也必定靠人去完成。张瑞敏是海尔“联合舰队”的“指挥长”。以杨绵绵为代表的三位副总裁,最善于领会、发挥、执行张瑞敏的意图,是优秀的“舰队舵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个事业本部的本部长、总经理们,他们都是谙熟悉市场,战法练达骁将。是他们把张瑞敏、把决策层的创造性延伸到“顶”到“边”,让海尔好戏连台,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辉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海尔崭新的用人理念和机制下面,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海尔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大选”,人事部把空岗情况公布于众,每个人都可以上台打擂。这种“大选”,为海尔培养了一批人才,造就了一批人才,激励了一批人才。资本、品牌、文化、人才,这是企业扩张的四大必要条件。从海尔看扩张,四项缺一不可,某一项不强亦不可。四项皆强,方可谈扩论张。假如基础不实,底子不厚,即使一时成功,也是勉强搭起的空中楼阁,很快就会倾塌,甚至会把自己拖垮。

三、扩张的战略

在风起去涌的企业兼并扩张大潮中,海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尔的兼并扩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一套自己首创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这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保证了海尔15项兼并扩张案例个个成功,其中有的案例堪称经典之作。羡慕海尔兼并扩张的结果,就应该研究海尔兼并扩张的过程,学一点海尔扩张的战略。

“吃休克鱼”理论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这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此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决定性的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兼并重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波音和麦道的合作就是“鲨鱼吃鲨鱼”典型案例。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鳗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 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5件兼妆案中有14件是按照“吃休克鱼”的模式进行的。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1+14>15的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鱼性不同,吃法有异。海尔兼并重组的十几家对象企业分属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海尔探索了不同的兼并重组形式。该红烧的红烧,该清炖的清炖。

归纳海尔的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整体兼并,也就是依托政府的行政划拨实现企业的合并,比如对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红星电器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洗衣机70多万台,拥有3500多名员工,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1亿多元。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兼并3个月后扭亏,半年后盈利151万元。

二是投资控股。整体兼并更多地出现在同地区、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兼并中,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则主要依靠投资控股的形式。1995年12月海尔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迈出了跨地区经营的第一步。1997年3月,海尔再度挥师南下,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并创下了“一个月投产,第二个月开成批量,第三个月挂牌”的“海尔速度”。

三是品牌运作。品牌是一种标识,代表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在通过运作资本实现兼并扩张的同时,海尔开始以无形资产调控、盘活有形资产的尝试。山东莱阳家电总厂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曾名列行业三大名牌之一。1997年1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以“以定牌生产”的方式合作推出了海尔“小松鼠”系列电熨斗。8月,又进一步组建了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首次以无形资产折股投入合资企业,开辟了低成本扩张的新途径。

四是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既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又是海尔“先进市场、后建工厂”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重组方式已经超越了“吃休克鱼”的模式,而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一条活 鱼。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海尔虚拟经营的成功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是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扩张重组新形式的探路者。克隆海尔鱼

“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这是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海尔扩张的宗旨:求强,而不仅仅是为了做大。想“做大”是很容易的。1997年上半年,海尔平均每两天就接到一个企业要求加盟的信息,涉及重工、轻工、电子、生物、服务等各个行业。仅就彩电而言,用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的话说:“一个通知下去,马上就可以拉进生产300万台的能力。”

因为求强,所以海尔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企业重组后的潜能。海尔兼并重组的过程,实质上是海尔自我复制的过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克隆海尔鱼”。许多人都问张瑞敏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尔搞兼并个个成功?张瑞敏总爱以麦当劳作比:麦当劳在世界到处设店,不管你的饮食习惯怎样,生活习俗如何,都能够征服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或者叫经营理念。兼并能不能成功,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经营模式。如果你自己的经营模式不成功或者不成熟,那么兼并别的企业只会是一种灾难。

一般接收兼并企业,第一个派去的总是财务部门,海尔第一个派去的却是企业文化中心。由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讲海尔精神、海尔理念。当年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就是如此,没有一分钱的投入,靠海尔精神、海尔理念激活了一个企业。今天这家被兼并的企业用同样的办法成功实现了爱德洗衣机的合作、重组,在被称为“中国家电之乡”的顺德复制了一个新的海尔。

海尔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昂首步入世界500强,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扬帆出海的“联合舰队”,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鱼”。中国经济要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

四、扩张风险的防范

兼并扩张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扩张也有风险,盲目扩张很可能给企业埋下致命的隐患。因盲目扩张遭致灭顶之灾的案例,国外有,国内也有。

所谓扩张风险,即企业在扩张时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可能来自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

在海尔13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合并、兼并了15家企业,产品从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洗衣机,又从“白色家电”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如果说一次扩张成功不足为训,15次兼并扩张的成功,就说明一个问题:海尔集团对扩张风险的防范,也有可圈可点的妙笔。

多元化风险的防范:“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时,一般都在打这个“如意算盘”。实践的结果显示,往往并不是都灵难,失算者并不比胜算者少。面对企业多元化扩张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风险,有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疑问。甚至提出:“谁家的多元化成功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的这个多元化发展战略,属于第三种立场。

“问题不在于企业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搞多元化。”海尔的决策者张瑞敏如是说。显然,对于企业的多元扩张,海尔人持的态度是:有前提、有条件、讲方针的谨慎的肯定。这是一种风险意识、有风险防范措施的立场。

海尔已经“亮了”的东西是什么?它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一是以“日清日高”管理法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靠质量享誉的名牌效应;三是覆盖广泛的市场网络和星级服务体系。

这三张“王牌”,主要是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海尔兼并扩张、资产重组的特色,也是其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秘诀。

组织风险的防范:五阶段对策

企业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上的集团化。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说,组织风险可是一种致命的风险。

如果规模化的结果是1+1<2,就是规模不经济。这种情况,一般源于企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不科学。

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力的度,历来是大集团最头疼的难题。分权不到位,所属的企业容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分权过度,缺乏必要的控制力,总体上又形不成1+1>2的效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模式,既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组织风险,又为实现1+1>2效果奠定了组织保障。

分权与控制力这对矛盾,在企业组织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1、初创阶段(1984-1988年):规律性的问题:企业组织不正规,海尔采取的对策:确立名牌战略,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定向发展阶段(1989-1992年):规律性的问题:低层管理者要求自主权。海尔采取的对策“权力分散化”。

3、分权发展阶段(1992-1996年):规律性的问题:因分权形成多个利润中心,协调、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允许各自为战,不允许各自为政”。

4、协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规律性的问题:管理部门出现官僚作风,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协调发展。

5、合作发展阶段(目前正向此过渡):规律性的问题:职工因创造性工作而感到紧张、压力。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实现个人价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感情和体力上都精疲力尽,但心理上十分满足”。

人事风险的防范:“赛马”、“用亦疑”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的管理,涉及选人、用人的观念,标准、制度和机构等内容。其中某个环节搞得不好,就会出现人事风险。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膨胀。人事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海尔在人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有效地防范了可能的人事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种尊重人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成才的积极性,防范离心力风险。

2、“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这可以有效防范“无事找事”的组织风险。在风险管理理论中,“无事找事”是组织人事风险的一个定律。

3、“赛马不相马”。“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就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人才选择中,从概念上消除,防范住了任人唯亲、用人凭领导好感的组织人事风险。

4、激励机制:工人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所谓“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变。管理人员实行“届满轮流,升迁靠竞争”。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范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所带来的怠惰风险。

5、“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张瑞敏有一个高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通过“赛马”方式“赛”出来的人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以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之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有些人权力大了就把握不住自己,监督就是爱护,无情就是有情。及时地审计,可防止铸成大错。海尔的这个高论,我们暂且称之 为“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在实践中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机制。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企业组织人事方面的授权失当风险,在海尔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防范 。

在兼并扩张成为全国性热潮的今天,我们也给有扩张冲动的企业提个醒千万别漠视扩张风险!一定要研究扩张风险,防范扩张风险。

海尔是怎样步向成功的呢?

海尔原是一家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企业,争取到原轻工业部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经过10多年的裂变,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成功之处归纳为4点:

1、海尔的发展战略。海尔自1990年开始,按照“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相继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创世界名牌的奋斗之路,其提出的市场国际化的“三个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都体现了海尔的经营意识颇具战略性。

2、海尔的扩张之路。海尔发展之路实际是一条扩张之路,从资本运营、品牌运营、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3、海尔的扩张策略。海尔在扩张过程中所运用的“吃休克鱼”理论,以及吃鱼的四种方法,都是结合自身情况和周边环境,将自己的扩张灵活进行,而不是一味盲动。

4、海尔扩张的风险防范:兼并扩张并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其风险也随时存在。但海尔采取多元化风险防范策略,使之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正常发展,可见其策略的稳健性。http:///jingtai/anli/files/anzifenlei/haier.htm

第四篇:海尔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一、海尔企业背景

海尔是至今唯一被搬上哈佛大学讲坛加以探讨的中国企业。这家十多年前亏损一百多万、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领军角色的企业,其成功与良好的用人机制密切相关。在海尔领导集体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正如总裁张瑞敏所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这无疑给每个员工提供了一个任其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

17年前,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为了发展,这个小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随后,从这里又传出了震撼全国的“砸冰箱” 事件,海尔人走名牌战略的道路,使企业摆脱濒临倒闭的命运而起死回生;17年后,外国人知道在中国有家企业Haier,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7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海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成功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优势。人可以认识物,创造物,只要为他创造了条件,他就能适应变化,保持进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

如今在海尔,人力资源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部门,它下设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三个子部门。前二者通过从内部市场获得需要提高效率的订单,将订单分别传递给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培训管理员,由他们操作完成订单,满足客户需求以获得报酬;在这个过程中,人力主管、分配管理员、用工保险管理员、人事管理员分别从中心主管和培训部获得信息、政策、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形成以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为核心,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为支持的流程体系。至此,集团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培训、考评、管理统一由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负责。可以说,如果海尔集团是一只联合舰队,那么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堪称这支舰队中一艘重要的配给舰。

二、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个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决不是某一方面的成绩,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让我们看到了它带给海尔的巨大收益。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海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几个重要举措。

(一)海尔的用人策略

海尔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海尔集团用人机制归结为两大理论:“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和“变相马为赛马”。

1.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

海尔认为,每一个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体,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规模越大,这个斜坡的角度越大。员工的惰性是人才发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惰性不断向目标前进,才能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动力是人的素质。在海尔谈到素质,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为此,海尔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时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是海尔管理模式,即“OEC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现在被很多企业所认同并借鉴

2.“赛马不相马”

海尔认为,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企业是不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为了把每个人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并且在全体员工高度认同的情况下,不断实践、提高。具体表现为:在竞争中选人才、用人才,就是要将人才推到属于他的岗位上去赛,去发挥最大的潜力,去最大限度地选出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有利于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制,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企业里找到适合自己价值的位置。这一机制最初体现在公司内部实行“三工转换制度”。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通过细致科学的赛马规则,进行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使所有员工在动态的竞争中提升、降级、取胜、淘汰。努力者,试用员工可以转为合格员工乃至优秀员工。不努力者,就会由优秀员工转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更为严格的是,每次考评后都要按比例确定试用员工,如此一来,人人都有危机感。这里的“赛马”,遵循着“优胜劣汰”的铁规律。任何人,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谁守业,不进取,谁就要被严酷的竞争所淘汰。实际上是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的一种体现、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海尔的人才培训策略。

海尔集团从一开始至今一直贯穿“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了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1.海尔的价值观培训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除了通过海尔的新闻机构《海尔人》进行大力宣传以及通过上下灌输、上级的表率作用之外,重要的是由员工互动培训。目前海尔在员工文化培训方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及文化氛围建设,如通过员工

的“画与话”、灯谜、文艺表演、找案例等用员工自己的画、话、人物、案例来诠释海尔理念,从而达成理念上的共识。

2.海尔的实战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海尔培训工作的重点。海尔在进行技能培训时重点是通过案例、到现场进行的“即时培训”模式来进行。具体说,是抓住实际工作中随时出现的案例(最优事迹或最劣事迹),当日利用班后的时间立即(不再是原来的停下来集中式的培训)在现场进行案例剖析,针对案例中反映出的问题或模式,来统一人员的动作、观念、技能,然后利用现场看板的形式在区域内进行培训学习。员工能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观念,提高员工的技能,这种培训方式已在集团内全面实施。 对于管理人员则以日常工作中发生的鲜活案例进行剖析培训,且将培训的管理考核单变为培训单,利用每月8日的例会、每日的日清会、专业例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

3.海尔的个人生涯培训

海尔集团自创业以来一直将培训工作放在首位,上至集团高层领导,下至车间一线操作工人, 集团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每个人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充分的培训机会,并实行培训与上岗资格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是对着专业人员的,一种是对着工人的。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只要是符合升迁条件的即可升迁入后备人才库,参加下一轮的竞争,跟随而至的就是相应的个性化培训。 例如:“海豚式升迁”,是海尔培训的一大特色;.“届满要轮流”,是海尔培训技能人才的一大措施。

4.海尔的多种培训形式

海尔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转岗培训、半脱产培训、出国考察培训。海尔集团一直将培训工作放在首位,集团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每个人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充分的培训机会,并实行培训与上岗资格相结合。

(三)海尔的激励策略

海尔相信这样一条原则——市场经济中人的本质关系是利益驱动关系,信任不信任一个干部是依据个人感情还是依据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考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为此。海尔制定了“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换,末位要淘汰”的用人制度,变传统的考察委任制为竞争聘任制,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的界线,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展示舞台。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与其激励政策密切联系的。每名员工的考核考绩结果是月度工资(A段)、福利待遇和B、C段工资、升迁、转换、淘汰、奖惩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员工的日清成绩将直接影响其月度工资、工资、考核业绩甚至福利待遇。在这样一种透明、公平、动态的激励制度下,难怪海尔人的潜能得到了如此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1.海尔的“三公”原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尔利用近代激励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六制定的“三公” 原则,可谓中国企业纳才、容才的典范。海尔用人讲赛马而不是相马,不是由领导发现人才,而是在实践中比较才能和业绩而定优劣。对人才的考核任免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简称“三公”)。考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付酬、奖惩、升迁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且通过考绩,对于员工发现自身优缺点并及时加以发扬和改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海尔的考绩实行的是全方位考评制度。通过上级、下级的“市场链”及本人、同事、领导的客观评价,力求使考绩完全符合“三公”原则。海尔用“三公原则” 改革传统的用人方法。

2.即时激励,激发活力

从创业初期以来,海尔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每个月都评出最好的挂红牌(表扬),最差的挂黄牌(批评),并同年终分配挂钩。在班组,每天都评选出最好和最差的员工。集团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并用员工名字命名小技改、小革新项目。对重大技术发明创造,为其申报专利并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对特殊贡献者,给予重奖。 新的考评机制,激发了全体海尔员工挑战自我、争当第一的斗志,全集团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氛围。

3.做人就是做SBU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说法很多,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获取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来自高素质的员工,或者说企业要获取用户满意度最大化,首先要获取员工满意度最大化。而要获取员工满意度最大化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员工增值。让员工增值的根本途径是让每个员工进行自主经营,海尔把这个叫做“人人成为SBU”。SBU是英文“策略事业单位”的缩写,海尔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经营的主体。这种策略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员工激励的策略,员工要成为SBU,也就实现了用自己的经营成果来体现自我创造的价值。

案例分析题:

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启示

1、提倡人本管理

海尔最初实施了OEC管理,然后又实施了SST管理,现在提出了SBU的概念即战略事业单位,把集团总的战略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海尔从最初的用硬性管理“逼”人把事情做好,逐渐变成了激发人自觉、主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柔性管理,让海尔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我经营”的创新空间,海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海尔成为我国顶级企业的重要原因。

2、重视能力管理

海尔新员工招聘录用通常会采用以下原则:因事择人,知事识人。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在员工进入企业后,又会针对员工不同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的培训,力求让每一位员工都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公司创造绩效,体现自身价值。

3、激发潜能管理

海尔的柔性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海尔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我经营”的创新空间,这其实就是为海尔的人力资源的潜能释放创造了条件。在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中“赛马”原则和“斜坡”理论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潜能。海尔一直相信,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政策,因为政策杠杆可以撬起人的潜能。

第五篇:海尔集团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1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1]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 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

2.1 创业期—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发展名牌战略作为公司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2.2 奠定基础期—多元化战略(1992年—1997年)

“吃休克鱼”扩展经营是奠定基础期海尔集团的公司战略。“吃休克鱼”简单的说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而“克隆海尔鱼”是指先做好一种产品,在生产和管理上形成一套成功的、可操作的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另一个企业或产品上,获得相同的效果。通过先吃后克隆的方式海尔集团由单一电冰箱生产厂商成为了全家电生产厂商,由青岛走向了全国。

2.3 国际发展期—国际化战略(1998年—2005年)

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海尔集团在国际发展期的公司战略。“国门之内无名牌”是海尔集团名牌战略新的延伸,对于海尔这样的大企业,国内市场已经

不能满足这只大鲨鱼,因此,实现国际化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 海尔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2.4 新世纪发展期—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年—今)这一阶段的特征为:海尔在当地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有很多类似,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

3 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分析

海尔战略上的先难后易是指海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欧美等最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市场,然后再运用品牌的影响占领其他市场。海尔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登陆点就是有“冰箱鼻祖”的德国,高举高打,先打开最难进入的市场,逐步培育国际知名度,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然后再辐射欠发达国家市场。美国市场是制度最为健全、竞争最为激烈、最难进入的市场。现在,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的海尔制造中心、在纽约建立的海尔营销中心、在洛杉矶建立的海尔设计中心已经组合成为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格局。经过三年努力,海尔终于成功地打开了欧美市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实施这种先难后易的战略手段,成功实施先难后易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作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市场占有率的海尔当然具备实施该战略的实力。

3.1 技术能力

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能够开发出世界主流市场需要的产品。海尔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使它具备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造一代”的能力,平均每年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目前,海尔的科研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科研开发人员,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产品实验室已同世界接轨。对市场敏感,善于经营的海尔正确认识到,企业的目标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而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产品仅是满足需求的一个手段。

3.2 资金支持

要有丰富的资金或较强的筹资能力,能够开展大力度的国际营销活动,如做国际广告、参加国际展销会等,以克服当地消费者的原产地效应,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所谓原产地效应是指国外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态度往往与产品的原产地有关。例如,人们往往认为,家电是日本的最好,丝绸是中国的最好,而对于中国产的家电、日本产的丝绸,他们就不那么信任。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原产地效应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障碍。海尔集团在刚进入欧美市场时,就遇到了这种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海尔必须开展国际营销,当然这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据统计,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到602亿元人民币,从中国直接出口创汇4。2亿美元,海尔正是有了这种雄厚的资金支持,才得以顺利开展各种国际营销与公关活动,为步人国际化道路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管理服务特色

企业要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创造自己

的品牌,以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大凡了解海尔的人都知道, 日清日高(OEC)管理法就是海尔管理上的一大特色。但是要天天按它的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好,这并非所有企业的职工都能做得到。然而,海尔人却能做得到,凭借的是什么?在海尔,只有树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最好的”雄心,才可能天天都使自己有进步。通过日清日高人人明白当天做到了什么程度,又与过去对比看是否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自我鞭策机制。近几年,海尔大刀阔斧地走向世界,塑造国际化的海尔,这也反映了海尔已具备了在管理上的实力。 3.4 优秀领导

企业要有战略性眼光的优秀的领导。海尔CEO张瑞敏无疑已经成了当今中国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2001年7月,张瑞敏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同年9月,张瑞敏荣获“中华管理英才”称号。在《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3O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进入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行列。学海尔,学什么?首先学张瑞敏。张瑞敏是一个哲商,显然他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哲学家的思维而形成的。海尔能有今天的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有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人。就拿海尔在美国建厂一例来说,当时很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然而,张瑞敏这样解释:“可以说这是一种逆向思维。

我们当时考虑美国很多工厂要迁到中国来,他们到中国生产,他们所看好的就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那么,我们现在唯一的一个优势可能就是廉价劳动力,如果我们总等在家里的话,最后我们什么相对优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到美国去,主要是获得人才资本包括技术优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