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心理范文

2024-05-10

交友心理范文(精选10篇)

交友心理 第1篇

一、渴望纯真友谊的需求

上网聊天, 结交网友是中职生乐于上网最普遍的心态。现在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所处的当今世界虽是个开放的时代, 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距离却愈来愈远, 与身边同年龄人的交往存在排斥性, 有些同学甚至性格孤僻、自傲。加上校园受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同学之间互相排斥、耍手腕、互相攻击等行为, 甚至产生厌恶心理。于是, 他们躲开周围同伴, 把真情寄托于网络虚拟空间, 希望从中找到所谓最纯真的友谊。而网络由于其交流沟通的自由性、开放性, 扩大了人际交往, 有利于他们更好更迅速地找到网友,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寻求纯真的友谊。

二、寻找倾诉对象的需要

处在学习年龄阶段的中职生们面对学业竞争、就业竞争, 老师过分重视中职生专业训练和学习, 忽视了他们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父母们为生存竞争一年到头忙忙碌碌, 忽视了子女情感倾诉的需要, 致使一些中职生内心苦闷、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网络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平等性, 在这里谁都可以发言, 只有平等的网民, 没有权威性的老师和家长在控制, 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 且交谈双方不用面对面, 不必担心对方泄露自己的秘密, 因而思想没有压力, 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 可以把原来受社会影响而不能说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渴望了解异性的好奇心驱使

据了解, 中职生上网绝大多数选择异性为网友。15-18岁年龄阶段的中职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发育的时期, 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 对异性感到好奇、神秘, 渴望能够得到异性的关注与青睐。这个时期的中职生关心异性方面的信息是正常的表现。但由于我国的性教育和性知识普及的滞后, 使得许多中职生的正常的情感受到压抑。通过与异性网友的聊天, 可以感受到异性的体贴和理解, 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和缓解。

四、寻找共同志趣以互相交流促进的需要

以这种心态上网交友的中职生占有一定的比例, 多数人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但我国的职校教育往往只注重教科书的知识, 片面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掌握, 大多数中职学校不鼓励甚至禁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户外活动的。有个别学生自行组织参加其他课外活动, 家长、老师认为是在“不务正业”。而互联网络为中职生的交往提供了广阔平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每个人都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感兴趣的群体, 因此, 这些有着个人嗜好的中职生便只能通过上网, 结识志趣相投的网友, 达到增长见识、广交朋友, 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上网交友这种交际形式的确能满足中职生的一些心理需求,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良影响。

1. 加重中职生的心理偏差。

网络给中职生交友带来了方便, 但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 使得这种交往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很大的距离。网络交往是所谓的“电脑与电脑诉衷情”, 人机对话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表情、手势、神态、语调等的面对面直接交流, 长久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职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不愿与周围同学交往, 以致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不良性格。

2. 影响学业的完成。

我们知道, 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因文化基础比较差, 缺乏自信心, 学习动力匮乏, 而长期沉迷于网络, 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 挤占正常的学习、休息时间, 造成精神欠佳, 则必然加重影响了学习, 耽误了学业。

3. 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中职生年少阅历不深、思想单纯、对网络中的不法行为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易上当受骗, 因此, 上网危害性也较大。

对于中职生的这种心理现象及表现, 我们应注意有效引导, 要为中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 在学校多组织他们感兴趣的集体活动, 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 学校作为最安全和可靠的上网环境, 应丰富学校上网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 为中职生网民提供绿色上网环境。此外, 加强学生网络德育教育, 学会把握自己, 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对中职生上网现象从心理需求角度进行一番透视和分析。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压力,上网

参考文献

妙用心理学设计单身联谊交友活动 第2篇

三、目标人群心理分析

(一)目的性明确 经过对数千名参加活动的单身人士进行采访,他们表示,最希望地是能够明确知道都有哪些异性来到了现场,这些 异性中有哪些是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如何能够有机会去认识他们,单独交流一下。这就是他们最最关 心的问题。至于活动现场有什么环节,有哪监游戏,大多数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相亲活动分两大过程:一是展示 自己,引起异性注意;二是观察者,动态观察异性。组织者与参与者的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对于组织方而言,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到参加者的实际收获,尽可能提高成功率,二是要照顾到场面,我们需要活动场面’好看”,不能冷场,气氛越热烈越好,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视 频才会好看,做宣传的时候才好讲,下一次再举办活动的时候来的人才会更多。

(二)尴尬紧张,参与感较差 由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大多数人在公开场合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下面对陌生人群,同时又怀 着挑选与被挑选的心情,紧张而又尴尬。如果没有环节引导大家去交流,往往会出现大多数人作壁上观,呆坐不动,冷 场的局面,令组织方和参加者都不满。所以,组织者在设计活动环节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调解人群心理,舒缓紧张感,调动现场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同时要设计能够引领大家进行有效了解和沟通的环节。

四、单身交友联谊活动的设计思路 一个好的单身联谊活动需要遵从以下设计要点:

I.科学性和系统性。

此原则应为整个设计的总纲。一般来讲,组织方事先都会对参加者进行遴选,尽可能从职业、年龄、学历和性别比 例上进行事先匹配以尽可能高地提升成功率。所谓科学性是指在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参加人员的 总体人数、年龄范围、文化层次、职业特点、性别比例等情况。准确分析和把握参加人员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以使设计 更有针对性。进行的环节应该与参加者的情趣和接受度相对应 系统性是指整个活动要成为一个系统的脉络,各个环节要首尾衔接相互呼应,根据参加者在公共场所参与活动时的 心理变化规律,通过流程一步步地调动情绪,层次递进地引导现场气氛。

一半天长度的室内联谊会为例,相亲活动设计应该围绕着三个主题来设计:一是如何让大家放松心情,放开心态,积极 参与进来;二是让大家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相识;三是如何沟通。.参加者的心理情绪变化是从一开始的迫切想知道其他参加者的情况,但又腼腆紧张,不好意思参与进去;中途通过 观察寻找,~小部分人迅速发现目标。并且找机会进行了交流,大部分人心情烦乱复杂,或者暂时没有发现目标,或者发现目标但没有机会接触,产生’卖白菜’的沮丧感;最后环节失望,情绪低落。针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对参加者的心理情绪作如下引导:

一开始要通过破冰环节减缓大家的紧张尴尬情绪,提高参 与积极性。中途的时候引导大家甲静观察思考和交流,最后收尾阶段要将整体气氛推向高潮。

理想的活动,应该有如下层次:

开场时对活动作简单介绍,瞬间激发大家兴趣,产生期待感 通过破冰打破僵局,创造积极与融洽的氛围 ;按部就班,使参加者能够尽可能多接触到异性 ;巧妙分组,.使有意向者有机会深入接触 充满乐趣地交流,参加者在讨论中脑力激荡、展示自我并对对方留下强化印象 ;以令人难忘的方式结束,提升活动效果

整个活动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的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服务于活动主题。同时每一个环节应该 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互相服务。一定要避免出现各个环节独立,甚至出现为了凑时间而做游戏的情况。

2.趣味性和灵活性。为了增加参与积极性,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活动的丰富和趣味,形式的灵活和多样,使参加者在愉悦的氛围中展示 自我,认识他人。单身联谊活动不同于其他正式活动,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要求组织者在活动中灵活地把握活 动程度,根据实际调整活动内容。同时力争增加一些时尚新鲜的元素,以提高人员的参与性。举例而言,由于联谊活动参加的人数较多,一般都分小组进行,这就势必要进行换组,如何换组呢?

自然可以按照 组号轮转进行,但这样就失去了趣味性。可以按照”寻找同类”的方式进行一些趣味分组,每次都将有相同特征的人聚 集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组内的亲密感和关注程度。可以参考的分组类型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分类,也可以根据周 末休闲的方式分类,甚至可以根据穿鞋子先穿哪只脚等趣味性分类。参加者既能感到新鲜有趣,同时还能找到归属 感。

对于一些必要但无趣的环节,也要精心设计,比如,在一次300人的联谊会中,参加者每15人一组,分成了20组。在一开始的相识环节一般是做自我介绍。假如大家都上台介绍,每人一分钟也需要300分钟,但是如果在组内作自我介 绍,然后换组,那么每个人要将自我介绍重复20遍。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方式,比如 游戏”如何记住我”超级访问~看我像什么’等等,这样虽然也是介绍了很多遍,但是每次都不相同,可保持参与积极 性。

从韩国引进的’红桌寻缘’也非常适合这类活动,即每个人填写一张介绍自己的表格,到每一组后男女之间互相交 换表格,结合表格中的内容和现场的本人留下初步印象。这样大家一直在阅读,并不会感到烦躁,同时能够对比较感兴 趣人的进行记录,印象较为深刻。

3.全员性和参与性。联谊活动是为尽可能多的参加者创造机会的,因此应该强调全员参与。那些外形条件较好,性格开朗,热情主动的人,在单身联谊会上较易获得所需资源。但是我们在组织联谊活动中发 现,大多数人在这种环境下都是被动的,他们往往作为活动的旁观者。尤其在缺乏其他主题的中大型室内联谊活动中,这部分人往往缺乏参与感。在活动的大部分过程中,他们都腼腆紧张,甚至一言不发,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参加联谊 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有些原本开朗的入,到了这种场合下,也变的腼腆起来,如果活动整体气氛较冷,那么会使 大多数参加的人自来一趟。这就要求组织者在设计和实施活动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

所以在设计室内联谊活动时,要遵循全员性及参与性原则。通过设计一些让大家尽可能参与进去的环节,如集体讨 论,或者组内游戏等,对于需要选拔人员进行台上游戏的环节,其他人要有事可做。张贴资料展示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那些实在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的人有事可做,避免尴尬。能否做到全员参与同活动环节是否新鲜有趣也有很大关系。

举个例子,在一次室内联谊会中的自我介绍环节中,笔 者发给每个参加者一张印着22张塔罗牌的图样,让大家选择三个图案来代表自己,再选择三个图案来代表心目中理想的 伴侣。这是一个对内心的投射,反映出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和对另一半的期望,通过对几名代表所选结果的解读,让大家 明白了游戏规则,接下来的通过塔罗牌自我介绍的过程非常激烈,大家既介绍了自己,又表明了自己的婚恋观和需求,同时保持了游戏的新鲜感,提高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就连最羞涩腼腆的人都参加到了讨论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情感性和体验性。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出色的交友活动也可以引起大家的情绪共鸣,让人得到心灵的成长。一些游戏好玩 热闹,但玩过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没有引发更多的共鸣。因此不但游戏设计要有深意,主持者也要能够善用各种手 段唤醒大家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比如加强活动环节开始之前的铺垫和最后的总结,引人深思,但又不能控制 的太牢,而应让参加者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跑,在参加者获得感悟后,主持人能够在关键的思维制高点引导大家获得情 感和认知上的升华。

举例而言,在一些户外活动中,笔者经常进行一个《国王与天使》的游戏。在整个活动开始之前,每个人都将自己 196 的名字写在了卡片的国王一栏,然后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再将自己姓名填写在天使一栏。这样,每个人都是别人的 国王,同时也是另一个人的天使,而天使的任务就是在整个活动中要默默地关心、帮助自己的国王,而又不让对方发现。在活动中经常提醒大家以使这个游戏始终贯穿。当整个活动结束时,进行揭秘,在最后国王与天使相认并紧紧拥抱的一 刻,整个团队将包融在浓浓的温情之中。这时主持人总结道,在我们甲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实都有可能有一个 天使在默默地关心你,照顾你,但是我们都没有发现,我们对别人的关注也可能没有被人注意到,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新 的感悟重新去体味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最后在浓浓的温情中结束,这样就使全天的活动都得到了升华。

5、辅助环节催化积极心理效应

刚才所讲的均是从参加者角度考虑。从组织者角度考虑,为使现场场面好看,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参加者积极性,我 们认为如果有选择地把以下几个环节加入进去,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穿插的红娘:很多人在这种场合下放不开心态,即使发现了中意目标,也不好意思主动搭讪。可以安排工作人员扮 作红娘,通过观察,主动帮助不活跃的人牵线搭桥,让这些不活跃的人男女成对到一旁交流。这样做一来帮助他们交友,二来消除了现场的不活跃榜样,三来现场的一对对情侣般的交流会给其他人以积极刺激,从而更加踊跃。安插的”托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人在现场速配成功,可以很好地刺激其他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适当 的时候安排一个志愿者进行现场的征婚,求爱,才艺展示等(如果有真的那是最好)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展示卡:很多人去的目的就是手机信息,查找资源,并不愿意参与到游戏之类的环节中去,这类人群在各组中,就 仿佛一个个孤岛,影响了整个的气氛。如果将他们最感兴趣的资料表作专区展示,将这部分人集中,这样可以各取所需。但是展示卡也会大量吸引注意力,要慎重使用。展示卡可以规定开放时间,比如只在游戏时间或自由交流时间开放。

各小组的志愿者活跃分子:非常重要,可以带动大家参与游戏,比如破冰环节,或者选人进行台上游戏时,以及组内交 流的时候帮助主持人进行小组内的主持,可以保障最大限度按照组织者的设计思路进行下去。

约会区:带动大家按照环节去做可以使整体有层次感,但也会导致有意向的人交流不够充分,可以考虑划分出一块 专门区域,用于现场互有意向的人进行单独洽谈。但为使大家能够尽可能多接触异性,单独洽谈要给定时间,比如5分 钟约会。

五、小结 单身交友联谊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时切记不要拘泥于固定格局,在保证场面可控的情况下尽量给大家 以充分的交流沟通机会,同时设计的各个环节要从帮助每个人展示自我了解他人为根本出发点。每次针对参加人群的年 龄段、行业特点、性格心理等进行专门设计,从参加者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出发,做到服务以人为本。

六、范例:一场活动效果良好的室内联谊会方案及点评 20lO年6月,由中央国家机关央务鹊桥服务中心负责设计和实施了一场”新华社第六届玫瑰之约单身联谊会”。来自 新华社、外交部、中央外宣办、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协、证监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大剧院等单位的200多名 单身青年职工参加了联谊。下面将本次活动的方案共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分组:200人按照编号每20人为一小组围坐(10男lo女交叉坐)。

1、开场通过组内所有成员每人一笔共同完成一幅画作的破冰游戏《志同道合》使每个小组融合成为一个临时的团 队,增加了大家的参与感,也放松了心情。2、通过《红桌寻缘》游戏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较为详细地了解了所有异性的资料,初步确定了意向,并通过交换联系 卡片获取了更多资源。此环节较为安静但最大满足了获取资源的需求。3、大家在获取所需信息后,通过一个集体互动游戏《一来二去》使现场达到火爆热烈的气氛,参与感和熟悉感大大 增强,是大家更加放松和勇敢。

把握学生心理,正确疏导网络交友 第3篇

阿标(化名),一个五年级下学期从区体校转来的男生,平时在班上学习一般,言语不多,也没什么特别亲密的同学。入校后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单独找到我说,他偶然看到孩子的QQ聊天记录,发现孩子最近迷上了网络交友。谨慎的父亲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以每晚要用电脑加班为由,阻断了孩子晚上上网的机会。可是,没几天,竟发现孩子在利用回家午餐的时间和双休在外面上网、聊天。看到这位父亲着急的样子,我首先安慰他: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说明家长较细心;发现了问题后,没有简单武断地解决,说明家长机智;能够与老师及时沟通、共同应对,说明家长明智。同时答应家长,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家校共同配合引导。

一、把握学生热衷网络交友的主要心理

1. 渴望寻找个人精神空间。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着过重的学习负担,家长、老师由于各自工作的原因,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往往对学生的情感精神的疏导、照顾很少。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希望拥有自己个人的独立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寻找精神安慰。于是网络虚拟便成了一个特有的空间,悄然入心。

2. 寻找志趣相投的友情。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及家长都会很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同学间的友情比较淡漠。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在父母过分的关爱下显得自傲,难与人友好相处。这样,在班级或周围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于网友的友情。

3. 渴望结交异性朋友。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并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变化,开始对异性同学产生好奇或朦胧的好感。在网络的交往中,没了旁人的关注,恰似一个天然的交友“避风港”,在这里这种情感可以得到恰当的释放,可以得到异性的关心与理解。

阿标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日父母都忙于工作,除了学习,对于精神生活,家长、老师关心很少。从区体校转校过来后,学习一般的他,体育特长又不被人了解和看重,同时对于班级同学的课余生活和同学友谊融入不够,在班级缺少归属感。

二、正确引导热衷网络交友的有效策略

1. 家校合作,导之以情。我再次与阿标父亲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要多关心孩子,除了学习还要关心孩子情绪上的变化。要多与孩子交心谈心,家长每周多抽时间与孩子散步,与孩子谈学校的事,谈自己的想法看法,必须坚持亲密和谐,避免生硬;要尽量带孩子参加班里每月一次的亲子活动。在学校,老师也要迅速尝试让他融入集体,改变同学对他的认识。

2. 言语干预,导之以自信。阿标在区体校短跑、跳远和跳高项目都是佼佼者。正好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快要开始了,我再次与他谈心,了解他的体育特长,鼓励他在体育节为班争光,并给他介绍班里几个体育活动积极的同学,让他每天早晨到校后带着他们到操场上去练习。虽然接到任务时他似乎显得没把握,但训练时非常认真,准备活动,量步,起跳姿势,动作要领,示范练习,一样不差。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阿标,并希望全班同学在他的带领下取得好成绩。果然,在学校运动会上,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渐渐地,他在班级也自信起来,与他交谈的人也多了起来。

3. 心理辅导,导之以法。我和年级老师商量,开设了专题讲座“正确交友好处多”,讲网络交友和现实交友的相关知识,提出网络交友的注意事项,讲解现实交友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理智和自控能力,正确认识网络交友和现实交友。另外,我通过心理辅导室,让心理健康老师对阿标进行有意无意的个别辅导。比如大课间时,让他找几个熟悉的同学去心理室,帮着整理道具,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各种方法,有意识地解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4. 集体感化,导之以行。我又结合教材“青少年上网弊与利”的主题,在班级举行了“青少年网络交友弊大还是利大”的辩论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说自辩,最后小结,让阿标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另外,以班级的11个4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开展“家务服务队活动”“说说心里话”等交往实践活动,让阿标切实感到集体中有友谊,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中有温暖。

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学校,阿标已是班级的体育明星,小组内有了自己的铁杆队友,学习上也有了明确目标。家长反映,在家里常常会听到他从学校带回的故事,他的话也多了起来,上网也不那么令人担忧了。

交友心理 第4篇

一、真人秀的革新与成功因素分析

鲍德里亚在他的论作中不止一次地将当代大众传媒时代称之为“后现代类像时代”, 他声称在这样一个由模型、符码和控制论所支配的信息与符号时代中, 电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但是“大众传媒的‘表现’会导致一种普遍的虚拟”, 结果是“电视和大众传媒都走出了他们大众传媒的空间, 从内部包围‘现实’的生活……我们都相信自己的感受器, 因为生活和其复制品过于相似”, 鲍德里亚从技术的层面表达了对大众传媒侵蚀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担忧。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 电视取代了我们认知社会的直接感知体验而代以其技术性的图像、声音的呈现为我们展示甚至是建构着超真实的“真实社会”。世界被电视塑造成了图像化的存在。

而电视节目类型中“真人秀”的兴起, 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失真再现的一种想象性的挽救手段。真人秀, 顾名思义, 是电视媒体中真实人的表演与展示。这种由普通人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一定参与规则与竞赛的电视娱乐节目, 作为一种娱乐时代的特殊文化产物, 不仅在电视节目形态和观念上对当代电视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而且这些节目通过真人在镜头前非职业性的表演和展示达到一种既真实又刺激的娱乐性效果,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非真实性的弊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电视真人秀在备受鲍德里亚讥讽和忧虑的仿像时代中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窗。

2010年江苏卫视推陈出新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和上海卫视的《幸福魔方》, 将真人秀又推向了一个全民交友、心理咨询的新阶段。在这种电视节目类型的观看过程中, 受众一面在电视屏幕前滋滋有味地品评着各色交友个体, 感怀着不同家庭中的幸与不幸, 一面享受着“电视上的这个人就是我邻居或与我一样的普通人”无距离的观看“相关性”所带来的观看快感。更进一步讲, 这种消除了审美距离的观看快感, 来自节目中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构成节目内容本身的真人, 他/她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一切极大地刺激着受众的已有相关类似经验, 这使得受众在观看这些节目时, 其状态是参与式的、热烈的、主动的。这是大众文化得以流行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约翰·费斯克在他著名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指出, 相关性是一个文本得以成为大众文本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因为“文本意义所赖以存在的复杂密集的关系网, 是社会的而不是文本的, 是由读者而不是文本作者创造出来的。”大众在进行大众文本解读时, 正是凭借自身的日常社会生活体验即相关性完成属于自身的文本意义的建构。即是当读者的社会体验与文本的话语结构遭遇时, 读者的创造行为便得以发生。婚恋交友和家庭伦理心理访谈这两种节目主题的定位, 相关性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中, 《非诚勿扰》中真实的交友参与者, 男女嘉宾无一例外地都以真实姓名、职业、年龄甚至收入等呈现于节目之中;《幸福魔方》则是真实直面每一个具体的来自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心理困惑、问题和案例。这些日常相关性极高的“秀”决定了其能够迅速得到受众广泛的回应并积极生产意义。在观看节目之余, 受众更观照了自身, 体验到了那种这些真人秀以“切实、直接的方式, 与我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的感受。因此, 节目收视率一路飘红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鲍德里亚忧心的电视媒体再现的非真实性就显得有些多余。

二、真人秀意识形态分析

如前文所述, 席卷了全球电视业的真人秀节目,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 在电视业的发展进程中处处彰显着革新的精神, 各种类型的真人秀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着最大程度上的真实再现。但这些努力还不足以我们为真人秀在仿像时代的突围而大唱赞歌。依旧值得清醒指出的是:在这些纷繁的真实表象之下, 电视真人秀却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纯粹的真实。这与电视媒体双重的意识形态特性不无相关。

国家意识形态和电视媒体本身的意识形态是制约电视镜头的双重指挥棒。一方面, 尽管我国的传媒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 政治逻辑让位于商业逻辑, 但国家意识形态依然是电视媒体传递信息时背后隐而不显的强大“过滤网”和“防火墙”,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都不可避免地贴上了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标签。另一方面, 电视媒体本身也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即便是少儿节目、动画片抑或是轻松的娱乐节目, 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在消费社会的当下, 电视媒体本身的意识形态, 更多的来自于商业和娱乐逻辑。利益至上、娱乐至死是这个时代电视媒体的终极追求。对收视率这种极端量化的霸权数据的追求, 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就是商业和娱乐这一对唇齿相依的好朋友。甚至可以说, 娱乐时代的电视意识形态即是商业霸权。这在西方主流电视媒体中已经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一档电视节目为了取得最高的商业价值, 真人秀所力图展现的真实在金钱、利益面前, 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个被阉割、拼贴的伪真实了。

以《非诚勿扰》为例。尽管主持人每期必大声喊出“相比于守在电视机前乐呵, 您更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成为约会嘉宾”的约会邀请, 让受众不无感受这是一场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交友互动真人秀。但其真实性是值得推敲的:

其一, 相对于如潮水般涌来的报名者, 现场只能提供29个亮相席位 (24位女嘉宾和5位依次出场的男嘉宾) , 谁可以上镜而谁不能, 这个选择的做出, 便有着非常微妙的意识形态在背后起作用。过于平凡、普通的、话题争议性弱、无亮点的报名者, 一定是落选者;反之, 则是编导眼中的宠儿。与此同时, 同样作为在场嘉宾的29名约会者, 在同一期节目里, 也不可能享受平等的镜头表现待遇, 电视的背后并不是一台中立客观、有闻必录的摄像机, 而是一个巨型的意识形态机器在运作。电视机镜头的表现, 就是一种过滤与选择的行为。因为这个世界的意义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或对立的方式来建构, 所以电视表现什么以及表现谁就变得很重要, 如何再现事情、人物、事件和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电视节目永远不可能呈现真实。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 节目中总是会有那么几张出镜率很高的面孔, 而这几张面孔的主人, 一定是该节目的收视率的“功臣”。而其他嘉宾便无情地被抛弃在了镜头之外, 成为一个伪在场, 毫无话语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电视完成了对世界的总体叙事, 事件如果没有在电视中呈现, 就如同没有在世上发生一样。无数大小事件, 因为被电视的黑框架所过滤掉, 就在某个角落一直沉睡下去。”

其二, 现场约会的男女嘉宾身份的真实性也是值得推敲的。一些言辞举动或衣着装束过于出挑的嘉宾, 在为节目带来娱乐性的同时, 其“相亲托”的伪相亲身份也同样惹眼。这些托儿他们或者是电视台为了制造话题提高收视率有意安排之, 或者是自我推销者的营销手段另有目的, 总之, 真实身份值得怀疑;另一方面, 即便是目的纯正的真实约会嘉宾, 其言行也必然受制于整个节目的大语境, 隐藏或阉割。在场嘉宾无法完全真实表达自己, 而电视机前的受众, 则更无法奢望能获得关于节目的完整而真实的感受。

其三, 整个节目的最终呈现形态是录播而非直播, 后期的剪辑制作, 尽管这是任何一档电视节目在最终以成熟的形态呈现在电视荧屏前的必经之路, 但也正是这个信息筛选的后期剪辑制作, 它使一档节目的可看性更加完美的同时, 如同一把双刃剑, 同时也使得节目呈现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受众透过电视荧屏看到的经过了制媒者充满主观意图和隐藏着巨大的价值陷阱双重过滤加工后的《非诚勿扰》与其说是一个交友互动真人秀, 不如说是一场在剧本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编排和打造的大型仿真剧场约会戏, 其真实性就不言而喻了。

再简单谈谈另一档上海卫视的家庭伦理心理咨询访谈真人秀节目《幸福魔方》。同样作为真人秀, 《幸福魔方》打着心理咨询、解救不幸家庭与婚姻于水生火热之中的美好大旗, 同样吸引数量可观的受众定时收看。在这档节目中, 每期一个矛盾丛生的问题家庭个案以其日常性、家庭伦理性和矛盾的戏剧尖锐性, 以矛盾主体的述说、主持人的调解和在场心理专家的专业分析与引导, 构成了一个结构非常完整、个案看似非常真实、结局完满而开放的节目框架, 是同类型节目中佼佼者。对这档节目真实性的质疑来自于其个案的选择与呈现。与《非》一样, 《幸福魔方》的参与主体也是普通民众, 不同的是这是一些有着这样或那样家庭婚姻生活困惑的普通民众, 节目还提供了“幸福热线”即报名热线, 对所有有需求的大众敞开大门。但呈现在节目舞台上的述说和求助者的真实身份, 以及他们那些比小说、戏剧还要来得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不得不让人在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同时, 也会质疑这些个案的真实性。一言以蔽之, 依旧是其背后强大的商业逻辑在规定着节目的内容选择与走向。

三、结语

电视是呈现事件的窗口, 但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运作使其在对事件进行呈现时也就有所选择和过滤。布尔迪厄曾经说过, 即便是游行这样展示意图鲜明的事件, 如果不在电视上进行呈现, “那他们就肯定有失败的危险, 如今, 越来越有必要为电视制造游行, 也就是说制造能够引起电视人兴趣的游行, 因为这取决于电视人的感知方式, 而一旦有电视人的参与和扩充, 游行就能收到完满的结果。”这种取舍, 最终也使得它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图像”已远非这个世界原初的真实的现实。透过电视媒体, 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介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超文本”的媒体语境, 一个“模拟”组合的“数码”复制世界。就在这种复制与再复制的无休止的过程中, 外面的世界在走向我们时已经变得主观而疏离。甚至可以这样讲, 我们在面对以电视为主的大众媒介的时候, 遭遇的是一场认知悖论——我们一方面努力地通过大众媒介来认识世界甚至真理, 而另一方面它所建构、提供的却是对世界和真理的主观而虚拟的认识。电视媒体无法逃脱的意识形态, 决定了其真实性的再现永远无法真正实现, 而我们亦可以对真实性的呼唤作出妥协与让步:媒体在对事件进行讲述时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正如学者王民安所言:“电视一方面将我们的世界进行反复和耐心的搜索, 另一方面也对世界进行浓缩和裁剪。无限的世界微缩到电视机的黑色方框之中。电视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人们了解的现实是一种电视现实——一种屏幕现实——我们生活在屏幕现实中。一小块屏幕, 成为我们的全部现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现实的世界, 就全部浓缩在屏幕的世界之中。投身世界, 就是投身于电视的屏幕。”

摘要:本文以当下主流成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个案为例, 在肯定其成功与革新价值的同时, 试图揭示意识形态机制下真人秀的困窘, 进一步反思和审视电视媒体与现实的关系。

关键词:娱乐时代,真人秀,相关性,意识形态,商业霸权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 王为民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尹鸿、冉儒学、陆红:《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3].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王晓珏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许钧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有关交友的名言_交友诗词精选 第5篇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 ――塞万提斯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汉乐府》

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布衣之交不可忘。 ――李延寿

珍珠挂在颈上,友谊嵌在心上 ――谚语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陶渊明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新巧别致的“交友” 第6篇

心交:知心的朋友。唐代鲍溶《送萧世秀才》:“心交别我西京去,愁满春魂不易醒”。

新交:刚刚结交的朋友。唐代诗人戴叔轮《感怀》:“新交意虽密,中道生怨尤。”

淡交:不因势力而结交的朋友。唐代诗人骆宾王《咏水》:“终当挹上善,属意淡交人。”

素交:情谊纯洁的朋友。唐代诗人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至交:最深厚的友谊或最可爱的朋友。唐代诗人盂郊《劝友》:“直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

兰交:知心的友人。唐代诗人孟郊《归义兴庄居》:“兰交早已谢,揄境德相近。”

财交:用钱财来交往的朋友。《战国策·楚策》“已日:‘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

石交:感情深厚牢固不可破的友谊、友情。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的石交者也”。

硕交:友谊坚固的朋友。《文选·阮踽<为曹公与刊、权书>》:“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

神交:指精神执教,彼此慕名而尚未见面却能心意相投、相知的朋友。《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为陈留阮籍,河冈山涛。”

世交:两家世代有交情。宋朝胡寅《和范元作》:“世交论契厚,岁晚莫情疏。”

贫贱交:贫困时所结交的朋友。《后汉书·宋宏传》:“宏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君子交:道义之交。《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忘年交:指不分辈分而成为莫逆之交。《南史·何遜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结忘年交。”

布衣之交:贫贱的交情。《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谓舍人日:‘卫君与文布衣之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次从卫君游。”

戴尔与顾客“交友” 第7篇

如果你在网上写点什么关于戴尔公司 (Dell) 的东西, 这家公司很可能一个小时后就会知道。如果你在博客或Facebook网站的组群里说戴尔公司的坏话, 甚至马上会有戴尔应对团队的人进来插话, 哪怕只是让大家知道戴尔很在乎这些评论。

很可怕吧?是的, 这就是现在的戴尔公司——对网络多了一些关注, 甚至有点偏执。2007年初, 当迈克尔·戴尔 (Michael Dell) 重掌公司大权时, 他作为首席执行官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批评公司的网络战略。这家电脑制造商面临众多棘手的业务问题─财务混乱, 股价停滞不前, 利润在一年内下滑28%。然而, 最令它尴尬的无疑是网上对其品牌的贬评。在技术类博客和用户论坛上, 戴尔公司简直成了糟糕的客户服务的代名词。

也许现在人们已经记不起这家公司良好的服务曾经与不菲的产品价格一样著名了。在公司建立早期, 迈克尔·戴尔曾经在发货的电脑箱里都放上已经写好“亲爱的迈克尔”抬头的明信片, 请顾客一起来帮助他改进产品。公司发展壮大后, 它反而没能密切关注用户的一些需求。戴尔的品牌怎么会败落到如此地步?技术界似乎一致认为, 就是因为公司变得过于傲慢, 并且对自己的做法固执己见。

重要的是戴尔如今的态度和行动。这家公司一直在联系、追寻潜在的客户, 并试图 (有时候甚至到了令人为难的地步) 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它也在充分利用社交媒介。所以说, Web 2.0网站已经不再只是大学二年级生的专属地了。显然, 如今你也可以使用它来改进一家销售额370亿美元的个人电脑公司的业务。

关心人们在网上对自己的评论, 对一家公司来说当然并无异常之处。为戴尔公司提供监控服务的Buzzlogic和Radian6这类专业公司从事网上评论的追踪, 它们的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戴尔公司在自我认知上的投入与其他公司相比非常突出。它拥有一个42名雇员组成的小组, 上班时间都在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社区里舌战群儒这个Web2.0小组学到了什么?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潜在顾客99%的上网时间都是在做调研, 只有1%才是在买电脑。因此, 公司努力改变一味注重行销的态度, 而让自己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帮助, 至少让自己看起来如此。第一步, 是在网站上加入博客和留言板, 希望那些心怀不满的用户与公司直接对话, 而不是在互联网上到处散布怨言。“如果我们不在Dell.com网站上应付他们, 那就将会是在CNET网站或别的地方。”迈克尔·戴尔说, “我宁可在自己家客厅里进行这种对话, 而不是在别人家。”

戴尔公司倾听客户心声计划的第二步是, 除了要做好危机控制, 更重要的是生产更好的产品。在最近和迈克尔·戴尔的一次闲聊中, 这位首席执行官热切地向我展示了一款公司采纳顾客意见后开发的笔记本电脑。工程师收取反馈的方法十分传统, 他们亲自给主要的大客户送去初级模型。不过, 他们在构思项目的初期也会通过公司一个名为IdeaStorm的网站来征求大家的意见, 在那里能够了解到大众的关注点。每个人都能登录该站点提出建议, 还能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投票。如果你上过有“大众智慧”美誉的社交网掘客 (Digg) 的话, 那你对此就会有个大致的概念了。“你可以登录IdeaStorm网站, 键入与你正在做的工作有关的任何关键词, 你就能看到人们发表的评论。”迈克尔·戴尔说。

戴尔公司通过集思广益进行产品设计的一个例子, 就是它的新款Latitude笔记本电脑, 此产品颇受欢迎。戴尔公司的工程师们采纳了IdeaStorm用户的意见, 加入了夜光键盘设计和名为e SATA的高速连接技术, 电池的寿命更长, 另外还有丰富的产品颜色可供选择。这些举措赢得了一直跟踪研究戴尔公司的Forrester公司调研分析员杰瑞米·欧扬 (Jeremiah Owyang) 的称赞, 尽管他的措词极为谨慎。“我们经常把戴尔公司作为一个让用户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案例, ”他说, “这方面没有几家公司比得上戴尔。”

采纳顾客建议设计的笔记本电脑

迈克尔·戴尔的办室就设在位于美国德州奥斯汀总部的1号楼

戴尔全球服务指挥中心

戴尔全球服务指挥中心采取“战时管理”模式

顾客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最新的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季度顾客满意度指数数据显示, 戴尔公司在Windows系统个人电脑制造商中重新占据首位, 而它的竞争对手惠普 (HP) 和Gateway则排名下降。根据戴尔委托网络监测公司Visible Technologies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来看, 对戴尔品牌的负面评价从2006年的48%下降到了目前的23%。即便一些对戴尔公司要求苛刻的评论家在戴尔最近实施了网络方面的举措后也口下留情不少。消费主义网站Consumerist的博客编辑本·波普肯 (B e n Popken) 说:“他们已经从‘邪恶’降级到‘易犯错误’了。”

实质性的问题在于, 像IdeaStorm这类旨在贴近用户的举动能否转化成更高的营业收入。评论家对此还难以判断。“戴尔公司的毛利率已经从去年的16.6%增长至19.1%, 但这来自公司的成本削减。要保持这一水平, 先别说有所提高, 顺便说一句, 苹果公司 (Apple) 的毛利率为34%, 戴尔需要尽力发挥其定价能力。”评论家们也不确定Idea Storm能否反映戴尔公司普通顾客的看法。目前许多网站上最流行的观点之一, 是主张在电脑上装入开放源码的Linux操作系统, 以代替Windows系统。如果IdeaStorm网站上支持率最高的提议是顾客的真实想法, 那么装有Linux系统的笔记本电脑就应该销售一空, 可是它们并没有。“它比其他衡量用户需求的手段到底强多少?”咨询公司Burton Group的分析师麦克·高特 (Mike Gotta) 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目前还无法证明。”

如果戴尔公司在网上的尝试性举措带来的是顾客满意度的提高, 那么也许目前来说这就够了。最近公司推出了一个自助网站, 让用户相互帮助, 解决技术问题, 这对公司来说可谓一举两得:围绕戴尔品牌产品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 并节约人工服务电话的成本。负责网上社区行动的副总裁鲍勃·皮尔森 (Bob Pearson) 表示, 目前参与者已经贡献了1万项解决方案, 浏览次数达到250万次。这些措施即使没有带来别的益处, 至少可以节约不少寄送已经写好“亲爱的迈克尔”抬头的明信片的邮资。

说说交友 第8篇

但是, 肯定也有不少人会认为, 朋友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的工具。那么, 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交朋友呢?

其实, 我们的先祖很早就对友谊有不少精辟的议论。比如他们把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缓急可共, 生死可托”的“密友”, 另一种则是“利则相攘, 患则相倾”的“贼友”。“密友”彼此能够以诚相待, “贼友”却是为了某种个人私利而纠合在一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每个人都希望结交到知己的“密友”, 但如何得到这样的幸运呢?我觉得, 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交友讲究志同道合, 而“志”与“道”都是建立在个人修养基础上的。可以想象, 一个人品德高尚, 以诚待人, 那么他的朋友也必然是真诚的, 值得信赖的。因此, 历史上才会有钟子期俞伯牙这一对“高山流水”的知音, 才会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伟大的革命家的友谊。反之, 如果我们自身德行修养不高, 自私狭隘, 趣味低级, 就难免交上“贼友”。那些身居要职却不能廉洁自律的干部, 不注意学习, 不加强修养, 被暂时的利益蒙住了双眼迷惑了心灵, 被一些看中其手中实权的人所利用, 导致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最终身败名裂贻笑天下遗臭万年。假如当初这些干部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被利欲所诱惑, 不上“贼友”的“贼船”, 又何至落得如此下场呢?

而且, 交到“密友”, 还仅是迈出了交友的第一步。古人说:“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蚀焉。”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是难免会出现差错、失误的。这时如有一位朋友及时地为我们提醒, 指正, 该是多么重要, 多么珍贵啊!所以, 我们更提倡做“道义相砥, 过失相规”的诤友:在道德方面互相砥砺, 对对方的过失及时指正。三国时, 吕岱与徐原是好友。吕岱推荐才智过人的徐原做了高官, 但当吕岱有了过失的时候, 徐原却总是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 有时简直使吕岱下不来台, 但心胸开阔的吕岱总是能够抱着崇敬感激的心情对待“不通人情”的徐原。徐原死后, 吕岱悲痛欲绝地说:“今后还有谁能像徐原一样指斥我的错呢?”像徐原与吕岱这样, 既能以诚相待, 有难相帮, 更能鞭策对方, 相互砥砺, 友谊在他们之间升华成为对彼此的责任, 这才体现了朋友的真谛。

我们这一代人, 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更渴望朋友, 渴望友谊, 但我们交友一定要讲原则, 会选择, 多交“密友”、“诤友”, 远离“贼友”。如果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自毁人生, 那就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导师:杨毅

以交友乐趣促图书漂流 第9篇

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 (1) 书是为了用的; (2) 每个读者有其书; (3) 每本书有其读者; (4) 节省读者的时间; (5)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2]。因此, 不少人创意出美好的图书漂流事业, 就是将自己看过的书, 放到一个公共场所, 让看到书的人去继续阅读, 一直流传下去, 让书尽可能发挥作用, 人们能省时省力省钱随处看书、学习。这样的想法促使美国一位青年软件工程师与同伴合作, 于2001年4月17日建了一个网站叫图书漂流网。网站被称为一个没有国界的读书俱乐部。创建人叫罗恩·霍恩贝克, 在短短的四年内, 有波及欧美等地35万成员注册[3]。2004年Laow&jane注册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 随后有41个网站注册, 漂友6206人, 注册图书4608册, 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图书漂流网[4]。经考察, 我国应该是从2004年发起了图书漂流。2005~2007年达到高峰, 遍及全国各地, 有出版社、图书馆捐赠大量图书与公共场所, 但是漂流时间不长、回漂流不高是普遍现象, 罗恩·霍恩贝克的图书漂流网图书回漂率也只有20-25%[5]。

1 图书漂流的场所设置

1.1 避免的做法

上世纪60年代, 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士, 将不再阅读的图书放在公园长椅、咖啡馆桌上、博物馆走廊、图书馆楼梯等公共场所, 目的是让需要此书的人看到后去阅读, 以此将书漂流下去。这样做的弊端是:不了解此活动的人, 看到书后很可能以为是有人丢失的书, 没有送往的地方就收起来, 书就停止了漂流。另外, 受天气的影响, 放在外面的书很容易被损坏。

1.2 提倡的做法

所有的图书馆、图书室、阅读室、活动中心等, 只要是人员比较集中的文化场所, 都应该设置图书漂流角。日本的许多图书馆内大都设有“图书再利用角”。[6]只要是设置了这样一角, 就要在此宣传这种活动, 墙上贴上这种活动的历史渊源、美好祝愿。慢慢地, 了解、参与这种方式的人会越来越多, 这种场所也可以不断地扩大。

2 漂流图书的标签设计

2.1 避免的做法

2.1.1 增加负担

避免在网上申请帐号、登录。有学者提出, 要想图书漂流活动得以长时间推广, 不驻需要人力、物力、监督等, 还需要有经费的支持。这样就失去了此活动自由、自愿及自觉的特点。图书漂流是一种“自发的阅读大串连, 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 也缺少外在的监督, 一切依靠阅读者的自觉自愿[7]。”

2.1.2 流于形式

为了配合活动, 有条件的单位捐赠出大量图书于公共场所, 不做特别宣传, 不做必要标示, 不顾后期结果, 只是起一个轰动效应。

2.2 提倡的做法

2.2.1 书架标示

在设置图书漂流的场所, 只设置一些书架。漂流的图书分类放置, 适合儿童的童话类、游戏类、故事类等等;适合老年人的养生类、保健类、新闻类、军事类、书画类等等;适合年轻人的经济类、军事类、新闻类、交友类等等。

书架上用大标示明显区分开, 标示注明新投放的书、漂流过一次、两次、三次等等。这样做读者不仅很容易确定书该放的准确位置, 也能很容易看到哪些书的回漂率、利用率高, 在读者没有确定要看什么书的时候, 这样的排放起到指示、引导的作用。另外, 多数读者在浏览书内容的同时, 对读者留下的信息也会很感兴趣, 可以根据读者留下的信息, 去结交感兴趣的朋友。

2.2.2 书籍信息

投放书的读者, 可以在书的第一页空白处写上“漂流”二字。自愿的可以写上个人的信息, 如:名字、单位、年龄、学校、QQ号、电话号、微信号、读书心得等等。以后的读者可以接着在第二页、第三页等等, 写上这些信息。根据页数的记录很容易放到书架准确位置。这些工作都可以读者自己去完成, 不需要太多的专人管理。

3 交友推动着图书漂流

3.1 常见的说法

3.1.1 对活动的定位

不少学者讲到, 图书漂流的宗旨是分享、信任、传播、交流、提升。国内的漂流网站的负责人说“图书漂流的宗旨是分享、信任、传播[8]。”

3.1.2 对读者的看法

有学者提到, 放漂的图书丢失, 是对阅读者的素质考验, 诚信的挑战。因此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诚信和共享意识, 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3.2 本文的看法

3.2.1 诉诸于兴趣

图书丢失不能一概而论是读者素质问题。因为活动细节不健全、不容易操作, 因此, 人们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参与。如果宣传、场所、细节都做到位了, 读者为了交友也会有足够的兴趣去参与、关注。

3.2.2 交友的需求

有学者提到, 图书漂流活动不容易开展下去。原因是:落后的地方, 阅读资料太贫乏, 能得到一本有价值的书, 读者会爱不释手;先进的地方, 阅读资料丰富。网络的迅速发展, 手机的大力普及, 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海量知识, 读者不会屑顾一本流动的书。只有在阅览书内容的同时, 还能找到朋友, 才能使知识不断的延伸、扩大, 结交朋友, 增长更多见识, 以交友带动图书漂流。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 哪个没有几百个QQ好友、微信好友、微博粉丝等等。

图书漂流活动的宗旨, 更重要的是要加入交友、交流、提高。

3.2.3 利用好网络

网络平台日新月异, 青年交友无不渴求。社会将青年人称为“低头族”, 他们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 在网络上和朋友、粉丝互动。一本漂流的图书, 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 不仅传承着知识, 还架起了交友的桥梁, 借助虚拟的网络找到真实的朋友。随着网络的发展, 不断更新的是网络平台, 始终不变的是结交朋友, 持续发展的是图书漂流。使社会成为了学习的大图书馆, 和谐的大家庭。

3.2.4 交友带素质

通过分享一本漂流的图书, 交到可信的志同朋友, 逐渐培养和提高人的诚信和共享的意识。正如学者朱小玲所言:通过捐赠和交换图书, 让好书漂起来, 让图书在传递中递增知识价值, 在交流中分享阅读快乐。图书漂流的不仅有书香, 还有公德和信任、文明和素质。[9]

4 持续发展的图书漂流

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 漂流有针对性地图书, 大家来做这个公益性的事业, 大家从中获益。不仅局限在图书, 还可以漂流其他资料, 资料的价值也许在不断的减弱, 但交友桥梁的作用不会减弱。

摘要: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开展了有十年的历史, 也得到了图书馆界、出版界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但是, 后期参与人数和回漂率都不是很满意。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在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永恒的交友乐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漂流。具体阐述了合理的、易操作的实施细节, 在不费更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 以期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靠读者, 自觉、自愿、自行的、持久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图书漂流,网络平台,交友,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会清.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和途径[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10) :68.

[2]梁震戈, 苏桂兰.高校图书馆图书再利用工作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7 (1) :75.

[3]朱剡.“图书漂流网站”的发展与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5) :14.

[4]孙会清.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和途径[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10) :67.

[5]雷蕾.看图书漂流[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2) :140.

[6]梁震戈, 苏桂兰.高校图书馆图书再利用工作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7 (1) :76.

[7]吴锡平.图书漂流让书香飘散开去[J].世界知识, 2006 (4) :63.

[8]图书漂流——阅读者素质的考验[J].上海教育, 2005 (22) :58.

交友不慎,糊涂上当 第10篇

他自诩有一手过硬的车衣技术,不愿意留在厂里做长工,认为做长工难赚钱,而且领不到现金,又不自由。于是,他年头到年尾在各厂家做临时工,到处跳厂,一年下来,进过的厂数不胜数。这期间,滥交的狐朋狗友倒也不少。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对狐朋狗友们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他们何许人以及尊姓大名全然不知,熟悉的是他们都有共性——臭味相投,吃喝玩乐,嫖赌饮吹……一应俱全!

目睹他的蜕变,以及滥交朋友的盲目性,家人气得七窍生烟,都谆谆规劝。可他却固执不已,依然我行我素,执迷不悟,还自以为自己老练,狐朋狗友们对他岂敢奈何?家人无奈,只好千叮万嘱他自己留神,小心被人耍了。

果不出所料,一场遭遇悄悄降临。

那天,他在出租屋睡到下午两点,连早餐午餐都懒得起来吃。朦胧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起做临时工的朋友。这位朋友“笑里藏刀”,非常的热情,说你睡到现在,一定还没有吃午饭吧?刚好我也没有吃,要不我下去吃,顺便打个包回来给你。

这位朋友大献殷勤,让他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反正自己以前时常豪爽地请他吃饭,这回他请自己,该是理所当然的!

不一会儿,这位朋友便出去了。

片刻,这位朋友便带着盒仔饭回来了。这时他才慵懒地起床,洗漱完毕又蹲厕所去了。蹲厕所时,他略思忖了一下,这位朋友该不会加害于自己,放什么药到饭里吧?可他又非常自信,这么熟悉的哥们,怎么会害自己呢?

吃完饭,他便躺在床上看书,顺便休息。这位朋友也装模作样地坐在床上听VCD歌碟。

渐渐地,他感觉头晕眼困想睡觉,不一会儿,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晚上10点。他觉得纳闷,自己明明昨天晚上睡到今天两点,应该睡够了,怎么又睡到了晚上10点呢?整整一天了!狐疑间,他的头脑渐渐清醒过来。他不由自主地往裤袋一摸,却没有了价值千多元的手机,就连价值200多元的VCD机也不翼而飞。这位朋友也早已没了踪影。这一下把他骇出了一身冷汗,自知上当了。

尔后,他便呕吐不止。原来,这位朋友趁上厕所时把迷魂药放在了饭里,这是蓄意的谋骗。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下一篇:酚磺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