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研究范文

2024-05-11

SWOT研究范文(精选12篇)

SWOT研究 第1篇

网上银行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 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银行服务, 包括提供对私, 对公的各种零售和批发的全方位银行业务, 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跨国的支付与清算等其他的贸易、非贸易的银行业务服务。

1.1 产生背景

据统计, 2006年全世界的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经从2002年的11000亿美元达到了128000亿美元。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 为了改善和解决人们电子商务的需求, 作为金融信息化的产物, 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1.2 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 概述

1995年10月18日, 全球首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 在美国创建。由于提供免费网上支付以及操作迅速等优势, 网上银行得以迅猛发展, 客户群在不断扩大。今天, 80%的美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10%的美国家庭和8%的欧洲家庭使用网络银行。网上银行历经信息网站 ( Informational Website) 、通讯网站 (Communicative Website) 、交易网站 ( Transactional Website) 三个阶段的发展, 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提高着自身的数量和质量。

1.2.2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历史

1997年4月, 是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个月, 我国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随着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而诞生。随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据《2008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上银行总体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国范围内, 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19.9%。在10 个经济发达城市中, 2008 年使用个人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达到44.9%, 比2007 年高出7.1%。而在企业用户市场, 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2008 年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达到42.8%。

1.2.3 我国网络银行运行环境

(1) 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提升, 电脑普及程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增长速度迅速, 这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开办与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 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开放程度的放宽, 外资银行的网络银行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与运营理念。据规定, 入世5年后, 外资银行可对我国居民个人进行人民币业务, 在规定地域内, 可与我国国内银行一样享受有同等权利。同时, 使外国银行获得充分准入, 地域限制在5年内取消。受此影响, 我国网络银行明显受到刺激, 正在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 网上银行特征

2.1 解决了时空限制

依托当今互联网的普及率及发展速度, 网络银行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很多银行提供的业务, 使客户无论身处何方、时间多晚都可以自由的进行业务办理与修改、退订, 免去行车的劳顿和对时间安排的需求。

2.2 及时性与自主性

基于网络银行自助式服务的业务方式, 客户对于业务的查询、修改等等操作不因传统银行受人手限制、服务时间的影响而影响。客户在提交操作后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而对于新业务的咨询、现有业务的疑惑都可以完全自助式的查询, 以提高效率。

2.3 资源效应最大化

因为银行业务以网络为平台开展, 不需要庞大的服务人员的参与及相应的办公空间, 业务开展的资源大大节省。而在服务质量上, 并未因为资源投入的减少而降低。相反, 网上银行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高昂成本, 转移到其他方面, 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或用以转变成储蓄的高收益率。

3 网上银行的SWOT分析

3.1 SWOT分析简介

SWOT分析由其拼写的四个字母缩写分别代表的含义组成, 为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遇) 、Threats (威胁) 。该方法是目前国际上评测的常用方法。有利于使我国网上银行保持优势、清楚定位、改善不足、规避威胁、抓住机遇。

3.2 Strength 优势分析

对于银行而言, 网上银行的发展无疑为其节省了高昂的资金投入, 可将节省收入用以其他业务的开展与管理, 以提高自身的资金效应。一般, 一家网络银行的组建仅仅相当于开办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费用。网上银行也是其竞争客户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其吸引繁忙的上班族、年轻一代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由于网上银行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 使许多由于地理位置、工作安排等原因而不便的客户从传统银行转向网上银行。

网络银行的出现同时也改变了传统银行营销中以产品导向为主的方式, 转而为客户导向。在网络银行上, 完全有能力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独一无二、适合其习惯及业务需求的客户定制, 可谓是量衣裁体的个人银行。在于客户的网络互动中, 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反馈情况, 模拟出了“面对面”的环境, 最大限度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同时也避免了因集体化服务而可能带来的服务质量的差别或消极性。

网络银行的另一大优势是信息化共享的及时性。在传统银行中, 业务的处理都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输入, 基于银行的繁忙、数据块的批量储存使得信息在各分行间的数据库共享、上传往往不能及时的完成。有过在传统银行中办理业务的人都知道, 一项业务的开通或者更开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后才能够生效, 客户对于账单、资金流动明细等查询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及漫长地等待。而在网络银行中, 当客户完成业务交易后, 数据自动发送至服务器, 完成了信息上传与共享。

银行依托网络银行为工具, 可以开拓海外业务, 而不受地域的局限。有利于银行从增设分支机构的粗放经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经营, 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于客户而言, 网络银行的出现无疑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价格优势, 因为网络银行的特点, 没有了业务人与分支银行的存在等等因素, 客户每笔的业务手续费大大的减少, 并且网络银行提供了许多详尽的帮助与资讯, 客户完全可以得到许多免费的服务。通过网上银行, 私人客户还能在生活中得到许多便捷的服务。私人每月都需要面对许多账单, 水费、电费、手机费、煤气费、上网费等等各种各样繁多的费用需要支付, 客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到各网点去支付账单, 而通过网络银行可以免去这些困扰, 24小时在家即可以完成各种费用的缴纳, 实现了“3A”。

正如前面所说, 网络银行使得客户真正变为银行的中心, 金融业步入了“客户导向”阶段。舒尔兹教授为首一批学者从顾客需求出发, 提出4C组合, 即为Customer (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Cost (顾客的费用) ;Convenience (顾客购买的方便性) ;Communication (顾客与企业的沟通) , 正是如此, 这些都体现了银行处处为顾客利益着想的进步。

3.3 Weakness 劣势分析

谈到网上银行的劣势, 我想人们首当其冲的就会想到其安全问题, 鉴于其是基于构建在网络的新型方式, 不可避免的, 也要面对所有网络机构要面对的问题。其保存的除客户非常重要的信息外, 还涉及到金钱的交易, 因此必须确保客户的操作不被第三方破坏。同时, 网络上新近又冒出许多钓鱼网站的欺诈形式, 网络银行有责任去监督。在2008年的3.15晚会上, 一起网上银行盗窃案就被央视披露。黑客通过木马软件非法盗得上万网上银行客户信息并且以此侵入网上银行后挪用他人存款。因为网络银行注册时对于客户信息完整性的要求, 被盗的客户信息除用户名密码等还有身份证家庭住址手机号等私人绝密信息, 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倒卖等等从而从事犯罪活动, 对被害者造成一系列危害更大的伤害。有调查显示, 因此事件57.6%客户决定延后开始使用网上银行的时间, 另有24.8%决定不会考虑使用。

其次, 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却未得到法律的相应跟进, 存在许多法律盲点, 这使得可能会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 留有后患。

同时, 伴随着网络银行的出现的是电子货币的涌现, 与国外多种多样的支付形式不同, 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单一货币制度, 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增加了反洗钱的难度, 提高了对于中央银行对于货币调控的能力的要求等等。

另外, 目前国内网络银行缺乏创新力度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在B2C部分, 网上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查询、转账、代理缴费、外汇买卖、网上炒股、网上支付、挂失等。而对于金融衍生品及其他创新业务缺乏竞争力, 同时也受到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长此以往会造成最终网络银行间都以价格主要竞争手段, 不利于其发展, 引起恶性竞争。

消费群体结构是中国网上银行开展的又一个劣势。因为中国的现有国情, 目前网络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以年轻人为主, 老年人受制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守旧、排斥新事物。

3.4 Opportunity机会分析

据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2008年8月) , 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 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 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以此速度增长, 网络银行在未来将有数以亿计的潜在客户。

相应法律依据的完善。2005年, 我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它的产生将对建立网络银行信用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电子签名等新技术的引入将会大大增加网上银行用户客户信息保护的安全性, 使得黑客不得不面临高难度的侵入防御。同时《电子签名法》也填补了困扰中国电子交易多年的法律空白, 完善了电子商务的执行。

再者,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 全球资本都在融合、统一。网络银行凭借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具有良好的走向世界的条件。抓住机遇, 将会使网络银行走向世界银行的壁垒降低。

另一方面, 网络银行的兴起对于各大传统银行开拓业务范围、改变经营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传统银行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制造型银行转向服务型银行。而网络银行这种接近电子商务的方式很容易的就能和B2C、B2B等电子商务方式接壤。笔者最近做了一些调查, 发现步入2009年后, 很多银行都加大了这方面的热情和投入。比如兴业银行, 推出了“2009年电子银行系列有奖活动”, 与各大B2C购物网站合作, 大大增加了其在中国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力和使用率。而工商银行更是直接参与到了电子商务的营销网络之中, 拥有自己的“中国工商网上商城”。而其中的优势也随着中国网络时代的普及而逐渐显露出来。比如目前中国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网上订购特价机票, 但是僧多粥少, 这就对于购票者提出了购票汇款的及时性、优先性的要求, 工商银行主动出击与国内大多主流航空公司、代理等合作, 成功解决了用户的需求问题, 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客户群。对于以前长久困扰电子购物的资金安全担保问题, 网上银行现在也有了一定的解决之道, 通过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携手, 弱化了许多客户的后顾之忧。

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网上银行的机会也正在显现出来。除了前面所提及的通过开展网上银行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之外, 网上银行将在今后为商业及投资银行提供更多的利益。商业银行完全可以依靠网上银行特有的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来为自身达到吸引储蓄的目的。许多地区性商业银行受困于网点少、规模小的限制, 面对金融危机下许多中小型企业急需贷款的需求时, 往往甚至自顾不暇。即使是高盛等集团企业也开始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来吸引储蓄, 从而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同时, 利用网上银行特有的电子平台, 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其来推广其金融产品。例如在用户登录网上银行或网上银行支付软件时, 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一定的广告或通知等方式来达到推销自己的基金、证券及其他最新或主打金融产品。相对于传统的传媒行业、电子广告推广方式有着即时变动、价格低廉, 显示方式生动多样化的优点。对于企业用户, 充分利用网上银行则可以在金融危机下降低运行成本、抓住更多机会。比如转账业务, 传统的资金转账往往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 并且许多银行不允许单张支票等地购买, 在进行转账时另外需支付费用和交易费用。而利用网上银行, 手续费相对要低廉得多, 并且往往支持同城当日到帐, 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拉拢客户都起到了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

3.5 Threat威胁分析

电子商务的开展, 并发着诸多新型电子支付方式的产生。网络银行作为其中的一种, 也受到了其他各支付方式的竞争和挑战。

相比于网络银行直接接口, 第三方支付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服务。其作为交易过程中的一种中转, 在买卖双方都确认信息后方使交易生效。而当其中一方出现问题时可以有较好的担保机制避免今后矛盾纠纷的产生。目前一些大型购物网站已经与这些支付机构计划联合推出多种虚拟货币的支付方式, 这将会给网络银行与它的合作带来一定冲击。

信用卡自助服务最知名的就是其透支功能, 并且目前许多供应商与其达成合作联盟, 具有分期支付的功能, 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竞争力。

电话支付则更偏向于使老年人接受, 相对于网络银行支付方式, 电话支付无疑更容易掌握, 所以其也广受老年客户的青睐。

随着2006年后中国大陆银行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 必将对我国网络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通过一些对比, 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网络银行相对国外网络银行的不足。首先, 国外网络银行已经步入了 一站式、集中式支付模式。多个金融机构联手或在依托在一个金融集团下使得国外网络银行趋向于多点经营, 不但提供银行业务, 同时还推出信托、证券、保险等组合投资服务。而在中国, 商业银行一般不直接参与投资银行业务, 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一站式经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为零售客户提供更便捷的工具、节约成本。如美国的EBPP、日本的Finance one等服务产品为客户建立了一个集成的、综合的门户网站。通过这种整合水电煤等费用支付私人客户可以在一个主存款账户中支付, 解决了账单分散收取的麻烦;各公司发行的信用卡可以集中管理结算, 同时提供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 促进了金融行业各业务间的交叉发展。其次, 国外网络银行起步较早, 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一批金融高级人才。而中国的网络银行往往自成一派,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备的经验管理, 近些年来造成了许多与客户间纠纷的案例就是问题的表现。第三, 经营理念的差距。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仍旧停留在将传统银行网络化的基础上, 经营上延续了产品导向的大方向, 模式单一。没有真正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的优势, 缺乏创新性。而国外网络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网络银行不仅依托于传统银行, 也逐步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可以依附非银行金融机构, 步入客户导向化的阶段。这样就开拓了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和金融产品创新, 为每个客户量体裁衣, 推出丰富多样, 更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和产品组合, 满足大多客户的需求。第四, 中国网络银行的品牌意识不强。而国外网络银行因为开展时间较长,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 有较高的信誉度, 建立起了自身的品牌效应, 拥有一批固定忠实的客户群。中国商业银行往往忽视了网络银行在体系中独立性的重要性, 没有将其分离出来单独为网络银行制定品牌策略, 而是寄希望于依靠实体银行来带动网络银行的发展, 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未来的经营。第五,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企业还没有做好利用网络银行取代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思想准备, 而很多外资企业已经在商业进程中能够熟悉和充分地利用网络银行来为自己服务。这就对中国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势必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改善企业的交易模式、操作习惯, 花费大量的成本资金去开拓这方面的业务及培养相应的从业人员。

4 未来发展建议

对于网上银行未来要解决好的问题首当其冲是安全性。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我们应完善服务体制。网络银行打发展要做好完备的信息管理体制, 即能提高网络银行的安全防备, 同时也提升了网上银行在客户群中的信任程度。

在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中, 法律监管已经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的更新发展。许多案件的发生牵涉到了现行法律中的法律死角。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机制与法律依据已经延滞了我国网上银行业发展的前进速度。近年来, 中国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急迫性, 相应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电子商务法》等明确了在网上银行交易过程中各方需要遵守的义务和责任,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电子商务监管矛盾中仍只是杯水车薪。有鉴于此, 中国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应加紧完善管理措施的进程, 使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交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客户角度出发, 银行有义务及责任提醒他们规范操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的必要性。目前互联网中网络黑客人员的存在势必是网上银行安全问题不安定因素的潜在威胁。对此, 银行应采取宣传措施提醒客户, 比如养成在输入密码时该键盘输入为点击软键盘键入来防止输入信息被恶意记录, 在登录网上银行时最好现行清楚cookies等临时文件, 避免采用电脑自动记录输入条等操作, 及时升级杀毒软件, 保持防火墙的实时监控开启状态, 防止注册表被恶意篡改,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不信任上机环境中登录个人网上银行。此外, 客户上网时还应注意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克隆网站。银行应注意这类网站的搜集取证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关键还是在于银行自身。这可以从内部管理和网上交易技术防范两个方面来改进。传统的银行管理模式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和移植到网上银行的方面的。在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该做到问责制和授权制。不同岗位的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 禁止越权操作。对于不同的操作必须由专人来执行, 当面临一些重大问题等要经由上级授权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样可以细化工作的分工和责任, 同时授权制又达到了监管和复核的功能。与此同时, 还应做到技术人员与数据管理人员分离化。网络银行中技术人员负责对于网络银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而数据管理员负责对底层数据的管理。这样分化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方式因为这两个工作由同一人兼任而存在恶意更改系统限制等而达到随意篡改数据,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严重的信息泄漏、违法行为。对从业人员还应进行规范化。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也牵涉到规范问题。在网络银行的事故中往往就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银行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及职业道德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跟上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服务的质量, 也将带动品牌形象的树立。此外银行需做好技术防范, 在这一方面网上有银行可以集各家之所长, 采用多种防范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 动态口令卡。通过这种方式, 在交易中口令不再是传统静态、单一不变的, 而是随机的, 交易结束后即失效, 有效地防止被黑客盗取密码。 (2) 短信跟踪。短信跟踪是指在进行交易过程中每推进一步时, 银行将以短信形式通知客户账户变动状况及即时验证码, 只有当客户确认后才能使交易生效。配合还可以增加密码锁定保护, 防止黑客暴力破解的可能性。 (3) 交易异常限制。我国的网络银行可以运用一些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 通过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限制有异常的交易情况。这也是中国网络银行步向“客户导向”的一步。这种思想是希望以数据挖掘技术来对每位客户整理出客户历史消费记录, 包括消费频率、每笔消费金额、消费地点、消费时间等等来总结出客户日常消费习惯, 根据这份消费习惯, 一旦有异常消费情况, 比如南半球的客户发生在北半球超大额等交易时银行可以即时冻结其账户, 在通知当事人得到确认答复后再恢复资金账户。 (4) USB KEY。USB KEY将客户的数字证书和私钥保存在智能芯片中, 相当于为网络交易中增加了一个物理设备, 不能被导出到外部设备中。相比其他的安全保护措施, USB KEY在技术层面上来说无疑是最安全的, 但是以此交换的代价则是客户不得不忍受繁琐的交易步骤, 这与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不完全符合的。

坚持并发展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继续完善“个人银行”的概念。将个性化作为创新的重点, 打造全新的客户银行理念。

在金融产品创新上, 要开阔思路, 与客户实际需求相结合, 配合国际大环境的发展, 真正做到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变。价格竞争可以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 但绝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与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要在纵向和横向一起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应有的效果。

做好市场的细分, 树立品牌意识, 融入全新的经营理念。虽然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具有相同的属性, 但是作为新兴的发展, 其中仍有较大的差别, 如果仍旧以老的管理方式, 市场策略去经营, 那么兼容、发展都不会有良好的态势。今后, 金融业必将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如果网络银行不能拥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 那么在这种竞争格局中将很难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

如果网络银行不能保证客户交易、资料的安全性, 那么就无所谓发展与未来了。

摘要:网络银行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 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无论B2B、B2C都将更依赖于网络银行的发展。网络银行凭借其具有的特点, 突破时空限制、及时性、自主性、互动性、资源优化等等, 将对未来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网络银行的优、劣、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的研究,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关键词:网络银行,SWOT,电子支付,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张永.经济与管理[J].浅谈网络银行优势及其发展, 2004, (6) .

SWOT研究 第2篇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仍将处于主导地位。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结构、世界能源结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都在进行新的调整;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低价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同样,煤炭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大力提升煤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水平,建立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煤炭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企业向低碳、绿色、节约的发展方式转变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任务。可见,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调结构、促转型是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转型”已经成为所有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对于作为我国煤炭基地的山西、陕西、内蒙古而言,煤炭企业转型已成为区域重大的经济问题,甚至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煤炭企业转型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方式转变与煤炭企业转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要求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注重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顾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也是新时期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必须加快企业转型,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煤炭企业而言,尤其要有积极性和紧迫感。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是化石燃料,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并且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将逐渐提升,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奠定了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当前,煤炭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能源行业也相继加快了转型和创新步伐,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和成绩,但与其它行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煤炭企业规模化水平、多元化发展及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还较低,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这与煤炭行业的能源基础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更与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也不相适应。因此,煤炭企业更应抓住这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审视自我、转变观念、加压奋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的新突破,不断加快自身转型创新的步伐。

二、基于SWOT的煤炭转型模式分析

1956年安索夫首次提出SWOT分析方法,后经过发展而成为一个用于环境战略分析的实用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寻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在机遇和潜在威胁及内部优势和劣势,并以此进行战略组合,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的企业经营战略。运用上述SWOT方法对我国煤炭企业转型进行研究,从而可以确定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的主要模式和内容。虽然我国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转型发展中一些共性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虽有部分煤炭企业已经走上转型的道路,但大多数煤炭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水平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能够支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骨干接替产业和项目尚未形成;受税费负担和社会负担以及企业融资渠道的影响,资金严重短缺,转型资金的筹措困难极大;企业制度与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转型所急需的大批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等。从分析结果来看,煤炭企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资源开发阶段、开发规模、区位因素和政府产业政策等因素,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型模式,实现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转型战略选择上,对于成长期的煤炭企业应主要选择积极发展型战略和降低弱势战略;对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着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应主要选择克服威胁型战略和防卫型战略。在转型内容上主要涉及到产业转型、循环经济、体制转型、管理创新、资产重组、跨区域开采、转型资金来源、职工安置以及国际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见图1)。

在产业转型方面,一是通过支柱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条上纵向延伸,从而来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二是提前谋划替代产业,从横向上进行拓展,寻求新的发展领域。通过对资源的禀赋情况、枯竭速度、产业依赖度、市场机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选择合理有效的产业转型方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以煤炭资源节约、废弃物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伴生矿产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的最小程度污染为方向,不断延伸产业、产品链条,深度开发煤炭产品价值,增强煤炭企业竞争力,促使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在体制转型方面,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将体制改革与企业的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以资本重组和盘活存量为突破口,使资本逐步向支柱产业集中。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核心内容主要是创建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财务、技术、产品营销和安全生产等全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制度,发挥内部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化。

三、煤炭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依据对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以及转型内容的深入探讨,可将煤炭企业转型的途径概括为实施集团化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制度与管理创新三大方面。

(一)实施集团化战略

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型产业,需要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长期投入,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只有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才能有效组织大型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成本,保障安全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煤炭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使得新型设备、新技术得以充分应用,还使得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技术研发,推动煤炭技术不断进步。同时,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将有效减少煤炭市场上的无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煤炭

价格,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应把发展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作为转型的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横向联合的方式。通过企业的重组合并,发挥产业特色、地域优势,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的聚变效应和规模效应,强化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采用纵向联合的方式。通过兼并合作进入煤炭产业链的其他加工和经营阶段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大型煤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或者直接通过合并把上下游的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拉长了煤炭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发展如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等产业链,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煤炭企业跨行业转型、发展替代产业过程中,要有所选择地发展非煤行业。要效益优先,同时兼顾产业政策和环境要求,坚持高起点、高科技、大规模、高效益,把眼光放开,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断提高非煤产业盈利在企业总盈利中的比重。

(二)发展循环经济

几十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数量速度型道路,存在着高碳排放、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煤炭企业从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煤炭资源的一次性外延性开发,转变为循环闭路式开发,突出抓好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综合利用和合理延伸产业链等五大环节,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开采环节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为主,合理调整开发布局,改造现有煤炭生产技术,提高采煤机械化装备水平,优化回采工艺设计,从而有效解决回收率低、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在洗选环节以煤炭集中洗选为主,采用先进的洗选工艺和技术。实现脱灰、降硫和洗煤水闭路循环。加工环节推进洁净煤技术,发展型煤、喷吹煤、水煤浆、煤炭液化等煤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煤制甲醇和二甲醚、活性炭等深加工产品,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综合利用方面,大力开发和利用与煤炭伴生的煤层气、铝土矿、高岭土、耐火黏土、铁矾土、陶瓷黏土及稀有元素镓、锗等伴生矿产资源,充分利用矿井水,将煤矸石、洗中煤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纵向发展煤炭下游产品,横向发展煤的衍生产品。同时,加大矿山塌陷土地复垦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煤炭企业集约、绿色、综合高效发展。

(三)制度与管理创新

制度与管理创新是决策科学、运行优化、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制度方面的创新,善于向国内外优秀的大型煤炭企业学习,逐步建立起观念先进、决策科学、管理高效、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完善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的规范化业务流程和精细化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管理水平是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煤炭企业管理创新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按照科学转型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把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现管理系统由慢向快、由低向高逐步提升,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要强化人才队伍,煤炭企业转型过程中,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煤炭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根据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超前培养和引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快建设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保障。要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和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真正做到人才立企、人才强企。同时也要注重现有职工安置工作,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力争大多数职工达到转岗要求。

四、对策建议

煤炭企业转型战略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从企业

自身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地理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科学选择和制定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转型战略,其中,尤其要注意差异化转移战略的运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采取不同的转型策略。对于位于资源赋存、地理区位比较好的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好原来的产业优势,以资源采掘业为基础,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发展第二产业,如煤炭洗选、煤化工、发电、新型建材、煤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对于位于边远乡村或郊区的煤炭企业,通过矿区植被覆盖和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逐步由资源开采业向农业产业化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以及农业种植、观光旅游等产业,以工带农实现工农贸一体化转型;对于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区域的煤炭企业,应从资源采掘业向第三产业进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服务、餐饮娱乐、社区服务以及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煤炭企业的转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将煤炭企业的转型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统筹规划,通过制定相对倾斜的政策、推出招商引资项目等各种措施,为煤炭企业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减少转型成本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煤炭企业顺利转产、有效解决职工就业,还能为当地城市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煤炭企业转型问题是所有煤炭企业发展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要企业未雨绸缪、提前谋划,选择有效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实现企业转型和科学发展。参考文献:

SWOT研究 第3篇

摘要:本文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为例对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v)、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0引言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200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筹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为例,对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ltv)、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构想。

1学院发展的优势

1.1地域优势学院地处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绍兴。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星璀璨的“名士之乡”,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这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酒乡、桥乡,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独特的地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不仅可吸引广大学生前来求学,而且也更易招揽优秀人才加盟学院。

1.2人力资源优势学院是在原浙江绍兴贸易经济学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绍兴分院的基础上筹建的,学校已有30年的职教办学历史,02年已首次招收高职学生,有一定的高职办学经验。现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强,使学院有条件为学生安排具有较高教学水准、责任心又强的教师上课,而且学院的教师能发扬敬业精神,默默奉献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齐心协力地、积极地为学院发展做贡献。

1.3品牌优势学院筹建之前已有30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曾接收过外国留学生,有中外合作办学经验,有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参加全国、省市级职校教育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拥有省级示范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誉。

1.4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优势从1999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委、省计经委关于《浙江省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起,浙江省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已成为浙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高职教育已积累了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学院虽然起步晚,但是完全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未来,在发展道路上可少走许多弯路。

2学院发展的劣势

2.1办学条件比较落后首先,新校区尚未建设完毕,学院目前仍处在二个校区分散办学,生均占地和占有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倒数位置。其次,教学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比较落后,由于现有二个校区硬件限制,教学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很难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再者,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学院的各系,只有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有固定的实训基地,而其他各系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出去找实习单位,各系虽然每年也联系实习企业,但基本都不固定,并且到实习单位后还存在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2.2现有专业设置特色不突出学院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而创建的。学院依托系统,面向全省,服务“三农”,为农村和供销社系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办学条件限制,第一批高职招生只设置开办了国际贸易实务(纺织品方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方向)、会计5个专业,现有专业未能很好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定位。今后将通过申报开办涉农新专业,如电子商务(农产品信息管理)、投资与理财(农村合作金融)、绿色食品加工与检测、商务经纪与代理(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经济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农村连锁经营)、农村电气化技术等等,逐步形成为“三农”服务、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专业群。

2.3师资队伍未能完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首先是职称结构。现有师资职称基本都是中专系列的,要迅速地把职称转到高校系列,以尽快适应高职教学需求:同时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并不是很高。其次,新设专业课教师不足,特别是缺少专业带头人和职教专家,这种专业结构很难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从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看,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而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高,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再者是学历结构,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在年青教师中的比例偏低。

2.4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首先是教学计划制定盲目参照兄弟院校。由于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偏差就在所难免。其次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及管理中走的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教学资源。更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的情况,这样办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达到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的要求。再次尚未建立起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偏重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办法。

3学院发展的机遇

3.1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此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06年7月,浙江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中特别提出:“十一五”期间,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等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规模。2007年1 1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为我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2浙江特色“三农”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探

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农”发展道路。“浙江人民富是因为农民率先富,浙江经济活是因为农村经济活,浙江经济发展快是因为农村发展快”,这是浙江农村改革发展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就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省政府印发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激励农民创业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都导致了浙江省对服务“三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4学院面临的威胁挑战

学院面临的主要是市场挑战,目前,浙江省已有高职院校四十多所。近年来,浙江高职教育争夺生源,切割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形势咄咄逼人。竞争是实力的较量,实力强者得以保存和发展,实力弱者将被淘汰和灭亡,由于学院起步比其他高职院校晚,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竞争对手,可能造成学院对考生缺乏吸引力,学生报考率和报到率会低于同类院校,原有的本地生源在报考时也选择了到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就读,生源不足会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5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5.1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通过SWOT分析,表明学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形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学院必须未雨绸缪,借鉴SWOT分析方法,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学院及社会教学资源的潜力,根据地域科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三农对人才的需求,积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力资源、加强专业和精品课建设、产学研结合、克服内部缺点、回避外部威胁,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能力。

SWOT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并绩效显著,区域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应借鉴这种管理方法,在规划学院发展前景时,除了规划办学体制、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还必须综合考虑宏观政策问题、生源市场的竞争状况、学校的区位条件、教育产品需求市场的变化、自身实力和传统优势、财务状况等等对办学规模有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院的优势、条件和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以此为指导才能把握好学院发展的力度和节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SWOT研究 第4篇

产业转移指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也叫产业梯度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在各地区之间呈现由高到低转移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能够加快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能够促进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是促进落后地区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陕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该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但是陕西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所以有必要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陕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确定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以便更快地推进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1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1.1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1.1 资源优势

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已发现有用矿产130种,探明储量的91种。矿产地535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264处。有9种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有18种居全国2、3位的。全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24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能源资源也很丰富,煤的保有储量1619.6亿吨,居全国第3位。正在开发的神府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务煤、气化煤。天然气储量也很丰富,榆林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以上。陕北的石油探明储量2.7亿吨。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金堆城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二。黄金储量在全国居第5位。非金属矿也很丰富,在位居全国前3名的27种矿产中,大部分为非金属矿。其中水泥用灰岩居全国第1位,长石居第2位。大型优质石灰岩矿、石膏、石棉、重晶石、滑石等储量也都很丰富。这些都是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优势。

1.1.2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陕西省处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心,是连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我国大地原点附近,位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中段和我国东西结合部,是西北的制造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科教中心,其工业化基础、商贸设施、金融机构、旅游条件、科技力量、高等院校和国际知名度等综合实力在沿桥城市中是最强的。关中是大陆桥经济带最发达的地段,分布着西安、杨凌、宝鸡等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这种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东部有关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

1.1.3 绿色产业优势

陕西的绿色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陕南,陕南有蚕丝、药材、茶叶等绿色产业,这些将有利于中药材和绿色食品的开发和加工,可以形成一些优势的绿色产业园区,这是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1.4 高科技相对优势

陕西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和全国水平比较,陕西在普通高等学校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中等专业学校数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中等专业学校数优势程度最高,其次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和普通高等学校数。而在专利项目批准量和重大科技成果数方面则没有多少优势。这说明,陕西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由于不能将产学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在科技研发方面仍有待提高。

1.1.5 教育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2011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陕西有普通高校78所,其中有8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居西部第1位。陕西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6个,居全国第4位。有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是整个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建设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陕西还拥有全国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合并的农林科技综合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促进陕西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2.1 产业基础较弱、协作配套能力差

任何产业都不能离开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与新产品开发能力需要有相关企业、相关技术的配套支持才能迅速得到提升。而陕西省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链还不够完整,其产业配套能力也明显偏弱。陕西省的产业组成以矿产资源等初级产业为基础,而这些产业大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发展的潜力有限。同时陕西省的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低,协作条件差,企业彼此关联度低,这不仅会制约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会阻碍相关产业的转移。

1.2.2 市场机制不完善,交易成本高

陕西的市场化程度在中国各区域中是较低的,致使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通,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从而造成交易成本较高。陕西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陕西地处西部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在人们思维方式、企业行为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导致企业运行缺乏自由,运行效率低,转移企业很难适应。从微观层面看,陕西的国有经济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而像机制僵化、经营效率低、包袱沉重等国有企业的各种制度性缺陷也比其他地区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很难成为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合作载体。

1.2.3 政府工作效率不高,阻碍了产业的转移

由于陕西改革滞后、体制惯性和特殊区情,在经济运行和管理方面带有很多旧体制的痕迹。第一、机构设置过细、重叠,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手续繁琐,政府包揽了许多本该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情。第二,政府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长期推诿扯皮。这迫使外来企业不得不承受因为政府部门办事环节多、节奏慢、效率低而缺乏经济自由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损失。此外,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对引资工作的消极懈怠,在审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敛财、层层卡拿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等非市场化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状态,也让东部资本望而却步,这就阻碍了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

1.3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3.1 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像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和“万商西进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及活动,这对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就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处于国家优惠政策倾斜地区的企业股票一直保持良好的上涨势头,其主要投资者都来自于东部地区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东部地区很多企业为了寻找有利的发展空间,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及获得政策的优惠和较大的市场预期,主动将相关产业向陕西等“十二五”计划重点发展的区域转移。

1.3.2 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再加上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东部的一些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而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匮乏,这将严重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都要优于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一大批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企业以及能源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这些将为陕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3.3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2008年8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通知》,提出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引进省外资金突破3000亿元,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00个,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的工业园区,初步形成20个工业产业集群。西安市还被商务部率先授牌为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将获得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1.4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threat)分析

1.4.1 其他省市竞争激烈

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陕西地区希望借助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陕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陕西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同陕西一样,也在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并承接这些产业转移。因此,陕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1.4.2 资源环境面临环境考验

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对于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要求显得非常迫切。但是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保。只要能带动GDP增长,能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哪怕仅仅是能够引来项目或资金,就赠送土地,减免税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明知道引进的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却一路“绿灯”,甚至专门开办化工、电镀等高污染的工业园,这在当地政府部门中也被称为承接产业转移。所以陕西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承接高污染的产业,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

2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战略选择

2.1 SO战略选择

根据此种战略,陕西在承接产业的转移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上。陕西承接产业的项目上应选择那些能发挥地方产业特色,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促进相关产业在当地的集聚的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陕西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大体分为三块:关中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医药卫生、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陕北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电力产业、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煤及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一些大型企业的合资开发项目;陕南绿色资源得天独厚,重点在中医药、绿色植物等方面吸引投资,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绿色蔬菜等子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建设绿色产业基地。

2.2 WO战略选择

根据此种战略,陕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提高产业基础和协作配套能力。首先应该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的经验,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策略,强化工业基础,突出产业特点,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现有的优势骨干企业,实现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应增强配套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平台。其次要完善市场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简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能,增强陕西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强化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3 ST战略选择

根据此种战略,陕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发挥自身的特色与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产业承接模式,避免与其他省市进行恶性竞争。并且在承接转移时,要提高引进项目的环境门槛,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承接。做到有选择、有重点的承接,并加快对承接的有污染产业的设备更新以及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尽量将负效应降到最低,同时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

3 结论

通过对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得出陕西在资源、区位、绿色产业、高科技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劣势主要表现为陕西的产业基础较弱、协作配套能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完善与交易成本高和政府工作效率不高。而现阶段陕西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国家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也加大了对外的产业转移力度,陕西省政府大力支持。挑战则主要表现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存在对资源环境破坏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分析提出了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摘要: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该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陕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最后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陕西,产业转移,SWOT分析,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程晓丽,龚新蜀.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研究[J].价格月刊.2011(02):54-56.

[2]毛玲玲.宝鸡市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D].长安大学,2007.

[3]茹丹妮.陕西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尹磊,温小郑.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111—114.

SWOT研究 第5篇

摘要:近年来,各类以会议、展览、奖励为特征的商务旅游在我国各大城市发展迅速。杭州作为会展旅游的典型代表,休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杭州及其周边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商业魅力。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在新形势下探讨杭州会展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 杭州 会展旅游 对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因此就有跟多的地区和城市加入到日趋激烈的会展旅游市场中来,会展旅游也受到国内外旅游业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面对会展旅游迅猛发展态势,杭州应审时度势,应积极向国内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如巴黎、上海、广州等,并制定会展旅游发展对策。杭州会展旅游SWOT战略分析

2.1优势(strength)

2.1.1独特的区位优势所谓区位条件是指特定区域的空间位置,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是否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会展活动的基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方的日内瓦”这已足以表明杭州的地位。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杭州在“长三角”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缘优势。杭州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2.1.2 杭州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杭州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其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较高,这更符合会展旅游消费的特征,必将吸引国内外客商。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努力为杭州市会展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鼓励国内外客商来杭举办各类展会。2006年,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了《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来为会展旅游保驾护航,2008年杭州市政府推出《关于加快杭州会展旅游业的意见》鼓励扶持

会展旅游。

2.1.3 会展旅游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截至2007年底,随着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4.5万平方米)等大型场馆的建设完成,杭州会展业已突破了场馆瓶颈,现在全市已拥有近15万平方米标;隹展馆,已拥有星级宾馆200余家,共有客房25万问,床位4.8万张,宾馆、餐饮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会展设施的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可为国际大型会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1.4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城市形象一般会展组织者都会把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作为选择会展地点的重要因素。杭州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以西湖山水为核心,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际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个国家级湿地。杭州作为南宋古都,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的美誉,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2.2劣势(Weakness)

2.2.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行业约束机制 纵观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在旅游管理机构下设有专门的会展局。而杭州市至今没有一家会展组织机构,会展的举办往往是政府临时筹备,从而缺乏会展的管理、协调和领导,缺乏约束机制。杭州市对参展商的要求、对举办会展层次都应该有自己的要求。

2.2.2会展专业人才缺乏杭州以至于“长三角”地区至今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PC0(专业会议组织者)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品牌,说明了专业会展组织人才的缺乏。杭州真正受过专业培训并能完全胜任会议上的同声翻译的人才几乎没有。会展旅游组织者、管理者、从业人员或是其他基础服务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未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因此很难满足会展活动组织与接待的特殊需要。人才短缺已经是制约杭州会展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2.2.3会展企业不成熟杭州近几年随着西博会等一系列会展的举办,涌现了一批会展企业,但与上海,北京等相比杭州会展企业规模小,经验积累较少,资金实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而且,由于杭州市的旅游企业尚未能真正的加入到会展业中。杭州的会展企业往往亲自安排在会展过程中参展人员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活动。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效率,还会因为对旅游业的不熟悉而降低参展人员在会展活动中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影响会展活动效果。

2.3机遇(Opportunity)

2.3.1上海世博会给杭州带来了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机遇杭州距上海仅170余公里,又同属长三角地区,杭州市将全面接收上海世博会的辐射。据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将有35%的与会者会做延伸旅游,而杭州不仅靠近上海,并且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显然使会展旅游发展面临着有利机遇,而且今年的世界休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2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建立刺激了杭州会展旅游的发展2003年7月,杭州市举办“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联合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标志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市场规模,提高了长三角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这一切必将极大促进杭州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会展必然会落户杭州。同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开展的旅游合作和人才无障碍流动也必然会促进杭州地区的会展经济发展。

2.4威胁(Threat)

2.4.1其他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各大旅游城市为开展会展旅游活动,竞争十分激烈。作为我国三大会展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无论从展馆水平,办展质量,还是知名度都忧于杭州,在邻近区域会展业发展的竞争对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于上海。它庞大的经济、商业实力,世界知名的城市形象,以及富裕的人才、经验必然会对杭州的会展旅游发展形成威胁。其他如宁波、无锡、苏州等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旅游城市也会对杭州市发展会展旅游带来冲击。

2.4.2国外大型会展公司的进入 目前,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巳经瞄准了中国会展市场,并开始大举进人。这虽然有助于刺激和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会展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公司往往资金实力雄厚、关系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先进。而在短期内杭州的会展公司还无法与之抗衡,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2.4.3市场化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杭州市的会展旅游活动尚未真正进入旅游市场,因此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会展市场运作机制也存在缺陷。目前杭州市大部分会展没有按市场机制运作,低水平、小规模多头办展现象普遍,恶性竞争严重,极大的阻碍了会展业的发展水平。

3杭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SWOT分析提供了四种策略,即S0战略(增长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和WT战略(防御型战略)。结合杭州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选择SO和ST两个战略。SO战略就是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将杭州打造成国际会议目的地和中国节庆之都。ST战略就是利用内部的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打击。杭州可利用自身优势,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展联合经营的方式来解除威胁。

3.1.确立会展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 所谓国际化,是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来建立自己的会展业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资源,逐步建立适合国际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体系。所谓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会议和展览项目,逐步确立自己的会展品牌。而专业化,就是指展览服务专业化与展览项目的专业化。

3.2 打造品牌展会目前杭州市的西博会、茶博会、国际动漫节、休博会等一批展会已经初步成型,发展前景较好,应重点加以扶持,稳定会展产品质量,塑造一流的会展旅游企业形象。应加强展览品种的开发、国际招展的力度、展会的宣传和国内国际横向的合作,逐步树立有国际影响的名牌展。同时积极加入有关国际会展组织,借助这类平台与国际会展主办机构进行深入沟通,吸引他们到杭州办会办展。

3.3 加强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旅游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活跃在会展旅游市场上的专业的会议组织者。会展旅游的成功离不开专业人才,因为会议展览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它要求会展服务人员具备多种特殊的能力。会展旅游人才一是靠培训,二是靠引进,在实践中培养既熟悉会议、展览、旅游业务,又掌握国际惯例,富有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3.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应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鼓励外商投资杭州会展,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会展经济协会前来杭州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开展人才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把国际展览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和理念以及管理人才引进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会展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会展同行的交流合作,发挥杭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胡平.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3]樊小兰.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4).[4]宣平.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

济,2010(6).[5]汪灵.南京市会展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区域经济,2011

SWOT研究 第6篇

摘要:文章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人才开发;SWOT分析

汽车产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也是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业将进一步加速发展。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建自主品牌将成为汽车产业的大势所趋。然而,与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人才的匮乏状况。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上海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归根结底也是要依靠人才,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一、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SWOT分析

1,上海汽车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优势。

(1)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汽车作为先进的制造业,已被上海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2003年。上海汽车产业的增长占全市经济增长的13.2%,比上年同期增长56.4%。增幅居全市六大支在产业之首。利润和税金也均处在首位。上海是全国三大汽车基地之一。产销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汽集团2006年更是以180.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跻身世界企业500强。成为全国首家世界500强汽车公司。目前,上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以产品技术研发、采购和物流、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为核心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是上海汽车产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2)较完善的制度环境。上海的人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1年。上海就开始了“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截至到2006年底,上海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近50项人才政策。已经形成包括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人才保障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汽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上海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目前,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开放程度和先进程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政府、企业和社会已形成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

(3)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浦东正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也是一座旅游城市,是一座既怀旧又现代、既东方又西方的城市。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后,交通便利,万商云集,实业兴盛,文人修学,素得风气之先。曾有过“不夜城”之称的大都会,近年又重新焕发迷人的风采,它既怀旧又摩登,既富东方神韵又有西方风味,令人痴迷。人们被她的文化、历史、人文以及所有这个城市在成为世界级大都市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劲与活力所吸引。如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汽车人才来上海安居乐业。

(4)国际交流为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上海加大了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目前,上海已在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硅谷、日本大阪、英国伦敦、德国科隆、澳大利亚悉尼、俄罗斯莫斯科、美国华盛顿等地区设立了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当地联络处。它的主要职责是传递出上海纳才的诚意和信息,收集当地的人才信息。建立起人才库,并且为国内需要招聘海外人才的企业,以及希望到中国来发展的留学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服务。这些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弱势。

(1)缺少人文关怀。上海是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多数人追求的首要目标,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对经济利益的关注较多,忽视了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于那些希望寻找“家”的感觉的汽车人才不具有吸引力。

(2)生存环境堪忧。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面积5 800平方千米,2007年常住人口1 845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了3 181人,平方千米。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更是达到了13 600人,平方千米,这一密度远远超过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的人口密度。高的人口密度造成了房价的飞涨、生活成本的提高、拥挤的交通、空气和噪音的污染,从而影响了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成为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高层次汽车人才是否来沪工作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会。

(1)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在未来几年并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这表明我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转变促成经济效益的提高,促成经济稳定、持续、较快的发展,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汽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机遇。虽然周边地区仍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未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反而更加密切。世界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样为我国汽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2)“十一五”时期上海汽车产业将引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增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组成及零部件。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的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上海“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着力提升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以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4,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挑战。汽车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近年来。北京、珠三角、南京、重庆、长春、武汉、成都等地的汽车产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京原本就具有“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大、本地产品辐射能力强、资金充沛、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汽车产业的五大优势,近年来又加快了汽车产业链的整合。目前。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广州更是提出了2020年将汽车

产业发展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的口号和目标。南京本是国家首批规划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虽然其发展速度落后于上海,但是近年来汽车已成为南京的五大产业之一。南京市也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实现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1 000亿元销售收入,将南京建设成为中国第四大汽车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重庆市2004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于2005年制定了“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将重庆市打造成为全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的战略发展目标。另外。长春、武汉和成都等地业都制定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除此之外,近年来山东也在谋划汽车产业。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创造全国汽车产业发展良好氛围的同时,也给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威胁,各地也都相继制定了汽车产业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预想的将来。中国汽车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上海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勇于面对挑战,争取在汽车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优势。

二、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开发的策略选择

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所面临的弱势几乎是所有特大型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改进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面临的发展机遇又是所有汽车基地和汽车企业所共有的机遇。因此,上海汽车产业在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时应从发挥自身优势和迎接挑战人手,应选择ST策略,即优势挑战策略。

三、上海汽车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1,为高级汽车人才植根上海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1)将吸引汽车行业人才纳入上海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汽车人才引进政策措施。2003年8月31日上海实施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积聚工程”,上海将从2008年起启动新一轮海外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以加快上海人才国际化进程。上海汽车产业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将吸引汽车行业人才纳入上海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同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汽车人才引进政策措施。(2)健全开放、稳定的汽车人才引进管理机制。上海要从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能广泛吸引人才并且长久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上海市目前尚未完全建立真正适合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体制以及公平竞争的机制:“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制度化还不够健全。同时,在引进人才时。应着重应届毕业生和职业从业人才的平衡、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资本运作人才的结构平衡,重点引进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紧缺的三类高级专业人才。(3)继续推进上海汽车人才市场建设。上海已经举办过数次汽车人才专场招聘会。但是上海汽车人才招聘形式较为单调、招聘要素和信息运行不够持续化。未来几年,上海应继续推进汽车人才市场体制创新、继续推进汽车人才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统一开放汽车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上海汽车人才战略要求的国际汽车人才市场文化体系。提升上海的人文吸引力。

2,构筑“汽车人才宽平台”和“国际化平台”。所谓“汽车人才宽平台”就是从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瓶颈之一,即研发、销售和资本运作人才的紧缺出发。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从而形成为汽车高级人才引进和流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汽车人才服务平台的不完善,造成了市场的短视行为,使得汽车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人才的需求;还造成了人才引进的盲目性,使得人才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使得各大企业集团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构筑汽车人才“国际化平台”不止是要引进海外人才,而且也要为国内人才的海外学习和培养创造条件,使企业借助于国际化平台能够自主培养国际化汽车人才。

由于目前全国汽车工业紧缺高级的研发、营销和资本运作人才。因此该类人才的争夺必将直接影响到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构筑“汽车人才宽平台”和“国际化平台”必将成为上海汽车工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有效手段。

3,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人并完善企业科研环境,以吸引更优秀的科研人才。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更直接的表现在研发投人上。从投入的绝对数量上看。上汽集团属于国内在研发上投入较大的企业,其研发费用也不足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三。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0%。在与中国经济水平相近的发展阶段。日本和韩国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费比例是1:5.8,而我国2002年的这一经费比例仅为1:0.078。因此。要使上海汽车产业真正地赶上世界水平,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政府可以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完善企业的科研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级研究开发人才,进而提高汽车产业的科技水平。

SWOT研究 第7篇

镇江位于江苏省长江南岸,西接南京,东临上海,北与扬州“京口瓜州一水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镇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源头;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群山怀抱,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的独特风貌。然而,由于处在由南京的十朝古都、无锡的太湖风景、苏州的古典园林形成的“明星”旅游产品形象的遮蔽下,镇江旅游产品知名度较弱,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相对低下,造成游客相对较少,旅游业对镇江经济发展产生的联动效应不突出。因此,必须对镇江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旅游产品,以期与苏南板块其它城市的旅游产品形成差异,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SWOT方法分析镇江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清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运用市场营销中的“4Ps”理论,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1 镇江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一个单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条件[1]。

1.1 镇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1.1 旅游资源丰富

镇江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市区内共有大小山体26座,整座城市为青山绿水环绕,山中见城,城在山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的独特风貌。市区北部长江路自西向东串起金山、北固山和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先人三千多年前智慧的结晶,造就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城南有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青山连绵,古木幽深,昭明太子读书台、文苑、增华阁等点缀其中。中部有伯先公园、河滨公园、西津渡古街、梦溪园和长达5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市郊有圌山、茅山、宝华山,这些市郊名山,不仅风光秀丽,古迹众多,而且拥有大量的神话传奇故事。这些是山水文化游的基础,也是旅游资源的精粹。

镇江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镇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焦山碑林、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焦山古炮台遗址、昭关石塔等,还有苏轼、米芾、黄坚、陆游等大家的碑刻和摩崖石刻;南朝陵石刻存有齐梁两代帝王归葬丹阳故里的陵墓11得26件,是南朝石刻的瑰宝。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中有焦山古炮台遗址、昭关石塔、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季子碑(唐拓本),被誉为“江南第一钟”的唐中和铜钟。

1.1.2 区位和交通优势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接南京、东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北与扬州隔江相望,镇江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又有京沪铁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傍城而过。在苏南旅游区中,镇江是唯一兼备长江、大运河、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四位一体”交通条件的城市。润扬长江大桥建成后更成为苏南前往扬州、淮阴等地的最便捷通道,这样镇江便成为联系苏南旅游区和苏北旅游区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2010年7月建成的沪宁城际铁路使得镇江到上海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1.1.3 宗教文化突出

镇江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八大名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位于镇江市句容境内的茅山,被道教尊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道教茅山派祖山。丹徒境内的宝华山号称“律宗第一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70%以上的僧侣都在此受戒。镇江城区佛寺众多,“京口三山”的每一座山实际上都是一处寺庙园林,其中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成为佛教圣地[2]。焦山定慧寺已故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佛学深湛,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1.2 镇江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2.1 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理性规划

镇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从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作指导,一度出现过盲目跟从的现象。如三国城、二十一世纪乐园等,造成与无锡等地的同类重复建设,加上所选地理位置存在的劣势,最后都不了了之。另外,针对镇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镇江的旅游产品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有关休闲度假项目、会议会展项目、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尚未形成气候,规划和开发措施不完善,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1.2.2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

目前镇江的旅游商品开发及宣传方面存在严重欠缺,缺少专门部门负责协调。镇江本身并不缺乏可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如恒顺香醋、水晶淆肉、镇江茶叶等,但是对其的开发宣传却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景区内商店所陈列的商品几乎是千篇一律,没有突出当地特色。即便是外地游客有心购买,也不知道该去何地购买,而且假冒伪劣产品甚多。笔者在景区做调查时发现不少游客抱怨镇江没有什么特色产品可以带回去作纪念。这既不利于刺激游客在镇江的消费,也不利于加深游客对镇江的印象。

1.2.3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镇江市旅游形象不突出的原因之一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镇江在国内采取了一定的促销方式,但促销的目标不太明确,对于特定的目标客源群体、特定的市场并没有采取相对应的促销方法。镇江市旅游宣传促销针对性不强还表现在对每个城市都散发同样的宣传资料,都喊同样的宣传口号,这样的宣传促销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自然显得苍白无力。笔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在中国旅行社、中青旅等知名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中,去往镇江的旅游线路几乎为零,其中深意已不点自明了。

1.3 镇江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3.1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不仅大大促进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上海周边城市旅游的发展。位于上海世博会的辐射区内的镇江,其旅游业也必然得到拉动。世博期间国内、外到镇江的游客大幅度增加,不仅增加了镇江旅游业的收入,也提高了镇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镇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3.2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

200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旅游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继镇江市人大四届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把旅游业作为新型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之后,镇江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不断加大投入,给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镇江市政府为提升镇江城市旅游竞争力,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70亿,风景园林区投资两亿多,并且2010年风景园林区投资预计将追加到十亿。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为镇江未来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3.3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加上带薪假日(双休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的大量增加,为广大居民的休闲旅游提供了动机和时间上的可能,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就已经超过1000美元,并且2008年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镇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客源市场。

1.4 镇江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1.4.1 市场需求日益差异化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旅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成为可能。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向以休闲度假和特色旅游为主的方式过渡,越来越多的人现在想要寻求的是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乐趣、文化感受等。虽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乃至不同年龄、性别的旅游者对旅游需求指向会有一定的差异侧重,但是他们都期待参与性更强、更富智慧的旅游产品,从而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3]。旅游需求的日益差异化,要求旅游目的地要紧跟消费者需求,提高多样化的产品。

1.4.2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镇江位于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相对的。镇江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城市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从区域范围来说,镇江的自然景观条件与周边旅游城市相比没有垄断优势,处于周边旅游城市的竞争合围中。如西面的南京,东面的常州,北面的扬州,还有苏州、无锡等。这些城市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旅游市场成熟,旅游产品丰富,不少是精品、优品,这无疑是镇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对手。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竞争。

1.4.3 旅游资源具有可替代性

全国各地和周边城市旅游日新月异,同质旅游产品竞争日益激烈。虽然镇江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但是在周边那些明星旅游城市的遮蔽下,镇江的历史光芒相对较弱,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如具有“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具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等旅游城市,它们的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在资源质量、开发规模还是知名度方面都远远超过镇江。另外,虽然镇江具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周边城市的山水型旅游资源并不亚于镇江。因此,从整体上看,镇江的旅游资源并不具有垄断性,存在被替代的威胁。

2 镇江旅游业的营销策略

基于麦卡锡教授提出的“4Ps”理论,即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结合镇江的旅游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营销策略。

2.1 产品策略

面对周边旅游城市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于镇江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采取扬长避短的准则。文化休闲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的趋势之一,所以更应该结合镇江独特的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其文化资源。有关历史名人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强调历史上曾经逗留、隐居在镇江的名人,更要在景点建设中巧妙地体现出来,强调历史再现。同时,针对游客收入、消费水平所存在的差距,推出不同消费档次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镇江市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不同于单纯的旅游观光,其特色应是以某一文化或历史传奇故事为载体,融合多种传统的旅游产品要素,经过精心策划而成的主题系列产品。例如以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等历史传奇故事为主题,把金山、北固山打造成镇江特有的品牌;以宗教朝拜为主题,对镇江的千年古刹进行包装宣传,针对每年的庙会、香会进行系列宣传;针对具有考古爱好的游客,可以以考古探索为主题,向目标游客提供几条考古旅游线路。

2.2 价格策略

针对镇江游客淡旺季失衡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旅游的淡、旺季灵活调整景点票价,制定一个完整的季节性折扣政策,提高景点的吸引力。可以借鉴针对上海世博会期间推出的联票套餐,针对镇江主要旅游景点推出联票制,提高各旅游景点的观赏率。同时,镇江某些旅游景点票价过高,容易使游客产生失落或失望情绪,建议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地调整票价。对缺乏特色的景点可以考虑在非节假日取消门票,如宝塔山公园,既有利于当地居民游览健身,也提高了对周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

2.3 渠道策略

有好的旅游产品同时也要有好的营销渠道,镇江开展旅游资源营销可利用的传播渠道非常多:(1)旅行社及其线路产品,是旅游营销中主要的营销渠道。在主要客源地物色有品牌、有网络的重点旅行社作为营销总代理,将镇江各主要景区的优惠政策打包给总代理,以利益引导旅行社推销镇江的旅游;(2)网络营销渠道,镇江市应加快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服务,建立旅游信息查询网络系统,完善镇江旅游网站建设;(3)参加或举办旅游招商洽谈会、研讨会,利用文化艺术活动这一营销渠道来宣传镇江市的历史文化。

2.4 促销策略

旅游促销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旅游营销者与旅游产品潜在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旅游营销者为了有效地与购买者沟通信息,可采用多种促销方式:(1)旅游宣传册,通过向目标顾客发放精美的宣传册,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信息传递给游客;(2)发挥《血色沉香》、《西津渡》等影视作品对镇江旅游的推介作用;(3)价格折扣,对一次性购买旅游产品达到一定量的旅游者和不经旅游中间商的团体顾客可实行价格折扣,而针对旅游中间商可以根据其实现的旅游产品数量进行不同比例的价格折扣[4];(4)节事旅游营销,利用各种形式的节事活动,如金山寺除夕撞钟、焦山桂花节、南山梅花节、文体盛事等,做好宣传活动,吸引目标顾客注意力。

3 结论

镇江作为苏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城市之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交通上,但其旅游资源开发缺少科学规划及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影响了镇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把握机遇,敢于迎接挑战,从旅游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四个方面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推进镇江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明庆忠.旅游规划:技术与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浩,陈敬堂.镇江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刍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355-357.

[3]Daniel M.Spencer,Donald F.Holecek.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ll tourism market[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91-504.

SWOT研究 第8篇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即:“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或劳务,任何一个人消费该产品或劳务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对这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这也就意味着,纯粹的公共产品就是对所有人都供给同样数量的物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和法律制度。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搭便车的可能性,导致价格机制在公共产品配置上的失灵,这就需要政府供给公共产品。

二、政府营销及营销公共产品的理念

一般认为,市场营销只适用于营利性企业,与政府风马牛不相及,例如市场营销的一个权威定义就是:“一个企业为将其产品以营利性的方式出售给它的顾客所采取的所有方法”。事实上,营利性并不构成市场营销的必要条件。只要存在目标且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应用市场营销观念。

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进行营销的必然载体,显然需要有市场营销的理念。从营销客体看,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古·尼克尔斯曾说过:“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任何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这种定义非常适用于政府营销。就政府营销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政策、管理和服务。

三、SWOT分析法及政府营销公共产品进行SWOT分析的必要性

SWOT分析是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种方法在战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WOT指的是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四方面因素:S (Strengths)优势,即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方面,为企业内部因素;W (Weaknesses)劣势,即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弱点或不利方面,为企业内部因素;O (Opportunities)机遇,即企业所处环境的有利条件,为企业外部因素;T (Threats)威胁,即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利因素或危险因素。作为分析企业战略环境的方法之一,SWOT分析法可以说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环境战略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其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将对企业的经营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内部战略要素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要素中的机会和威胁列在一张十字形图表中加以对比,从而作出反应及最佳战略。如图:

诚如前文所述,营销一般适用于企业和赢利性组织,但政府也可有营销;SWOT分析法一般适用于企业战略的分析,相同的,政府营销公共产品一样可以引入SWOT分析理念方式。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中,就把政府、企业和家庭看作是三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关联,而又各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可见,把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引入SWOT分析法对其在营销公共产品时进行分析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四、政府营销公共产品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府本身的性质优势

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拥有巨大的公共权力和调动全部社会资源的巨大能力,其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无可置疑。政府的性质可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困难。例如,政府部门拥有向全体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这保证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因而可以说,政府在进行公共产品的营销时拥有非常丰富的手段与资源,具有天然的性质优势。

2、政府在供给公共产品上的优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里兹认为,公共产品有时可以由私人部门提供,但是更多时候应由公共部门供给,因为在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上公共部门比私人部门更有效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产品。在类似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中,由于私人部门在供给公共产品存在囚徒困境,从而使得政府的出现和存在成为帕累托改进。既然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会产生低效率,那么政府部门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公共产品供给的重任。

3、政府拥有较多的创新举措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在公共产品的投资上出现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BOT方式(建设—经营—转让)、ABS方式(证券融资方式)、PFI(民间主动投资方式)等多种形式。其中有的已引入我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模式,从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4、民众的心理依赖性

由于长期的习惯定势,民众对国家的依赖性是无有出其右者的。在民众的心目中,国家即是最高信用的象征,是最后的依赖,这在像我国这种国家强势的国度中尤其如此。政府在营销公共产品时可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营销公共产品创造更和谐的环境。

(二)劣势分析

1、政府本身的性质劣势

正如上文所述,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拥有巨大的公共权力和能力,但如果这种能力利用不当也会成为政府的劣势。权力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拥有者在挥舞着利剑维护自己时也极可能伤到自己。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由于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而致使严重的腐败,从而较大损害政府的形象即是鲜明的例证。这说明由于公共权力的滥用,对政府营销公共产品产生了反向的作用,从而成为政府营销公共产品的劣势。

2、公共产品垄断的弊端

基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政府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的方式。但是,这一方式会引发很多问题:一是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能提供好。比如政府垄断治安,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能有效地提供治安。此外,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垄断经营、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导致了人们习惯于免费消费公共产品,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对公共产品的无限需求,不得不扩大公共产品的范围,增加数量,政府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税收越来越多,公共财政不堪重负。

3、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制度供给不足

在国家预算制度已产生4到6个世纪的今天,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度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财政支出的严谨性及效果的可评估性等方面仍有不足。众所周知,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企业只要有连续而通畅的资金流,那么无论是固守市场份额还是开拓新市场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对政府来说,政府营销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这些支出同样需要有严格的监控和效益审计。如何寻求最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对政府营销支出的监控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机会分析

加强政府的功绩合法性正当其时。

合法性问题的产生几乎和西方政治学一样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公认的合法性学说的开创者,他在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合法性学说。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将亚里士多德的合法性学说简化为“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法性理论包括程序合法性和功绩合法性两方面。功绩合法性是指政府在执政过程中不断通过发展经济等方式为公民谋福利等而增强公民对政府的认同与支持。政府通过营销公共产品,可以取得民众的满意度的上升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功绩合法性,更好的稳定巩固政权。

(四)威胁分析

1、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对政府营销公共产品带来的威胁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成熟以及消费能力的增长,人们不再单纯地满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是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消费选择。比如,人们不再满足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气象服务,而愿意自主地从市场上购买自己生产经营以及生活所需的度身定做的各种各样的气象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私营部门营销的产品客观上已经对政府的公共产品构成了竞争,威胁到了公共产品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这类产品的范围无限放大将继而威胁到政府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2、政府间的外部竞争

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有史以来世界间的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称过,这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构成了竞争。一个国家政府的良好治理会很快给别国政府带来压力,一国政府很好的为本国民众供给了公共产品,会让另一国的居民对本国政府的作为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满意或不满的要求。可见,来自他国政府的竞争同样会给一个政府营销公共产品带来威胁。

五、对策结论

通过上述对政府营销公共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在营销公共产品时有优势及机会,但也有劣势与威胁。最关键的问题即是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利用机会,同时重视存在的问题和对威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这也是进行SWOT分析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政府营销管理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引导商品、劳务的有序流动,促进各类市场的协调发展,并规范、引导市场。政府可以做的有:第一、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第二、依据市场规则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发挥其服务、沟通等作用;第三、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制度等方面;第四、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垄断行业,可以将原先垄断的公共物品生产权向私人企业或NGO进行转让,中标的承包商按合约生产公共产品并提供保证公平竞争的机制。

(二)做好社会服务,应对外部政府的竞争

目前,德国、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都热衷于政府(社会)营销,认为政府(社会)营销对搞活市场、发展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德国经济部长雷克斯罗特说,政治家必须“积极支持”德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其总理科尔出访中国、日本等国时,亲自做出表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做好政府应该做的社会服务,其实质也是营销公共产品。

(三)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

政府财政管理的状况关系到整个营销公共产品过程的成败,所以完善公共财政收支尤其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关于绩效评价的原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即所谓的“3E”原则应是贯穿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过程的三个重要原则;其次,绩效评价主体应由负责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关、具有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机构及社会公众三部分构成,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社会公众的地位;最后,对于构建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则需对应绩效评价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指标。

摘要:所谓政府营销公共产品, 本质上是要通过提供公共产品, 提高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进而对政府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政府存在的功绩合法性。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政府进行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并让居民接受将越来越受到强烈的质疑而变得不那么有效。怎样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并为民众自愿的接受, 是政府越来越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本文尝试把市场营销学中的营销概念及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行为中, 寄望于能够对政府更好的供给公共产品, 提高民众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 促进公共行政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政府,营销,理念,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著, 萧琛等译.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2]樊勇明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3]菲利普.科特勒等著.市场营销管理 (亚洲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4]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55.

[5]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J].中国行政管理, 2000, (3) .

SWOT研究 第9篇

1、南宁市经济转型的优势

(1) 南宁市成为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态城市。近年来, 南宁建成了60处绿色广场、16个公园、5平方公里的园林产业园, 民族大道形成了10公里长的生态大道, 40.5公里的快速内环和81公里的告诉外环构成了两大环城生态圈, 形成了一批“森林大道”和“园林精品街”, 到目前,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 城乡绿化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 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5.62%, 初步形成了具有“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树成林、花成片”的亚热带绿化格局。

(2) 南宁市成为交通枢纽中心。南宁是中国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 具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铁路方面, 铁路线贯通着湘桂、黔桂、黎湛、南防、南昆等干线, 向东南可直达防城港、北海;向西南可直达凭祥市, 并向边境延伸与越南铁路接轨;向西可直达云南昆明市;向桂东南可直达广东湛江、茂名市, 是沟通云、贵、川、粤、桂、琼及港、澳、台与越南、东南亚沿海、沿江、沿边水陆交通的便利通道。公路方面, 南宁的公路由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编织成联系紧密、辐射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 可通达广西各县、市和全国主要城市。有公路165条。全市共建有8个客运站, 2个货运站, 7个货运司。开辟了区内外7个地区、57个县市的客运班线371条。民航方面, 目前已开通国内、境外及国际航线18条, 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及香港、河内、曼谷等境外城市。

(3) 南宁成为热门投资洼地。南宁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84.81亿元, 是2005年的2.94倍, 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一批国家时尚品牌和知名零售品牌纷纷入驻南宁, 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迅速发展, 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南南铝业、培力药业、皇氏乳业、德意数码、八菱科技、明阳生化等以高新技术见长的行业翘楚和知名品牌无不诉说着南宁的腾飞。

2、南宁经济转型的劣势

(1) 传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性带来的影响。自“十五”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南宁产业发展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 南宁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出口、消费) 中呈现“一高三低”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的拉动, 同时, 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 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在经济总体规模巨大、社会需求日趋复杂、消费热点不断变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 传统增长方式不仅难以为继, 而且必然带来更加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减。

(2) 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 南宁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南宁在创新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缺陷。一方面, 南宁市创新载体功能发挥不足, 现代制造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明显偏少,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发挥较弱, 园区管理、科技服务、商务配套等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南宁高校不少, 但是缺乏像品牌大学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人才, 同时, 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还有待加强工作力度、创新机制模式。

(3) 产业结构不合理。南宁市产业结构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总的比重偏低, 传统产业贡献偏高;新兴产业, 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 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南宁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

(1) 政策上的倾斜。近年来, 国家从政策上加大对广西的扶持和帮助, 对广西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发布实施一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贯彻落实《意见》各项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许多国家部委和中央 (大型) 企业出台了具体配套政策措施, 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成为南宁经济加快发展新的增长点, 《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成效显著, 开局良好。不仅如此, 国务院相继出台了针对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业、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都将极大的改善南宁工业的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增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2) 南宁正着力打造区域性“三基地、三中心”。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中心城市, 目前正着力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的“三基地三中心”: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业、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如今, 南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正在加快发展。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业态提升、品牌引进, 区域性大宗消费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正逐步形成。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 以重大项目为龙头, 着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企业发展。在加工制造业方面, 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与制造、铝加工、生物工程与制药、建材、化工、电子信息、造纸等八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4、南宁市经济转型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南宁经济转型构成的压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南宁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新的挑战。与东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 南宁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正呈上升态势, 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成本明显增高。另外, 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东盟各国利用其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 给南宁利用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造成较大压力。

(2) 国家战略“均质化”格局对南宁的挑战。进入21世纪后, 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的主基调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战略具有明显的“均质化”趋势。在大区域方面, 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省、区、市层面, 国家先后设立不同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或以批准发展规划的形式将特定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海峡两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等。当前,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均质化”, 在市场有限、资本有限的前提下, 未来南宁从中所能获得的“战略红利”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想象。这对南宁的发展、南宁的经济转型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其他威胁和挑战。由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一再压缩, 一些企业甚至为此处于存亡的边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产品的定价上浮, 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汇率的上升是结构性, 不会立即中断, 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也必然是持久的, 这对南宁而已自然也难以避免受到冲击。

据此提出南宁市经济转型的TOWS矩阵战略模式, TOWS矩阵 (Threats-Opportunities-Weaknesses-Strengths matrix) 是延续SWOT分析矩阵之后的策略规划步骤, 原本是指帮助企业决策者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匹配工具, 本文指南宁市制定经济转型政策的战略工具。从上述TOWS矩阵模式表, 南宁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可以分为四种组合:

(1) WO对策。WO对策要求着重考虑利用外部机会和克服内部弱点, 力求使前者的不利影响趋于最小而使后者的有利因素趋于最大, 也就是扭转型战略区, 属于争取性战略区。南宁市要在竞争和发展中抓住机遇、克服自身的局限, 促进城市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而政府也必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能的服务。

(2) WT对策。WT对策要求着重考虑减少内部弱点和回避外部威胁, 力求使两者的不利影响都趋于最小, 属于防御性战略区。南宁市经济转型面临着较大的威胁, 而自身又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只能采取改善自身条件, 回避威胁, 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3) SO对策。SO对策要求依靠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会, 力求使这两者的有利影响都趋于最大, 即增长型战略区, 属于实力型和机会性。目前, 南宁市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区域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开发的良好机会加快发展速度, 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

(4) ST对策。ST对策要求着重考虑依靠内部强项和回避外部威胁, 即抗争型战略区。此类策略要求使前者的有利影响趋于最大而使后者的不利影响趋于最小。当前南宁市面临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 更应该发挥好其他各方面的优势, 以此来化解外部威胁。

二、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经济转型措施

1、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南宁市在发展中小型企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 发展绿色经济, 创造绿色经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产品低碳化, 不仅能够抓住绿色经济机遇,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也有助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第二, 拓展中小型企业发展新空间。南宁在发展中小企过程中既可以在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模式, 也可以进入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领域, 拓展发展空间。第三, 加强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服务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等措施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 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可以说是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元素。南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 应该重点支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支持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 善于组织科研项目攻关, 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团队;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研究成果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化条件成熟, 有意创办企业的自主创业人才及其团队。此外, 为了更好的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南宁市应该建立系统、规范、动态创新人才认定和选拔标准体系, 打破国籍、地域、隶属和体制限制, 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发掘培养等途径, 争取集聚一批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杰出专家。

3、完善投资环境

南宁市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综合学习昆明、来宾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于重大项目的投资, 采取“非禁即用”的原则, 只要项目符合环评手续, 就召开项目审批及办理协调会, 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突破互为前置的审批框架, 制订项目快速审批的方案, 并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方法, 按规定时限办结项目落户手续。第二, 出台相关鼓励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规定。利用外资是南宁市开放性经济的重中之重, 对南宁市的经济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南宁市利用外资工作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 但也存在外资增长缓慢、利用外资规模不大、外资来源结构不够合理、引进跨国公司不多等问题。为适应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新形势, 实现经济转型, 必须要出台相关政策, 吸引外资企业落户南宁。第三, 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和方法。境外招商以港澳台地区、东盟和日韩为重点, 兼顾欧美等发达国家;境内招商以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为重点, 围绕南宁市建设“三个基地”和“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制造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外招商。

4、优化产业结构

南宁是一个产业项目和产业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城市, 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型产业。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南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可以作如下努力:第一, 加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培养新兴产业, 重点围绕铝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机械装备与制造、化工、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第二, 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 以科教文卫体、交通运输、城市公用事业为基础, 以金融、服务、饮食、房地产、商业为支柱。此外优化南宁的产业结构必须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强工业废水、废渣、废气处理及生物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和洁净能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引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三、结束语

大力发展南宁经济, 转变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 是推进南宁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适合南宁市当前客观实际和未来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转变经济方式之前, 通过对南宁市经济转变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各个因素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 从而可以总结出实现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在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完善投资环境等方向上努力。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SWOT方法, 分析南宁经济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并根据SWOT方法分析结论提出南宁市经济转型的TOWS矩阵战略模式, 进一步提出南宁经济转型的构想。

关键词:SWOT,经济转型,南宁

参考文献

[1]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纪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8-102.

[2]北部湾 (广西) 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56-261.

SWOT研究 第10篇

事实上, 在人才竞争和用工成本的双重压力下, 让离职员工, 特别是在公司工作时间足够长的员工重回企业效力是明智之举。因此,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雇佣中出现的新型劳动关系“离职员工返聘”进行研究, 探讨如何做好离职员工的返聘管理, 让离职员工成为企业的优质资产。

1 离职员工返聘的定义及其特点

离职员工返聘 (Rehire) 的话题由Gannon (1971) 提出, 他将其定义为:企业通过特定的招聘渠道, 重新雇用那些曾经在企业任职过但却已经离职的员工。

纵观我国员工再雇佣的企业管理实践, 离职员工返聘的人群特点主要有三个:离退休人员的再次聘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离职员工的再次聘用;优秀中高层离职员工的再次聘用。

2 企业返聘前任员工的人力资源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低成本赢得人才优势。首先, 企业积极返聘离职员工可以节省招聘成本。相关研究表明, 同雇佣新员工相比, 企业再次雇佣离职员工的成本仅为前者的一半左右。优秀的离职员工还可能是向企业推荐其他合适人选的重要来源。其次, 返聘离职员工还能节省员工适应的时间和训练的成本。离职员工曾经在企业中有过实在的工作经验, 熟悉公司的外部环境、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 基本上不用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 就能快速地进入高效工作状态, 避免了新人进入后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磨合期。最后, 返聘离职员工能降低重新招聘的风险成本。在招聘中, 求职者的很多潜在特质很难通过简历、笔试和面试进行了解, 这容易使企业面临招聘失败的风险。但对于离职员工, 企业能通过其过往的工作记录来了解他的特长和不足, 以杜绝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错人的风险。

(2) 有利于维护和提升雇主品牌形象。返聘员工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无形效益。和企业现任员工一样, 离职员工, 特别是在企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员工, 是企业理念和文化的继承者、表现者和传播者, 无论在宣扬企业精神、建立雇主形象, 还是对外界评论采取行动上, 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返聘的优秀员工, 他们愿意重返企业, 是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同, 这能促使他们处处做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3) 带来宝贵的信息和创新的可能性。返聘的离职员工还是企业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源泉。返聘员工的跳槽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不同的环境和工作内容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阅历也随之增加。他们能给企业带来新的知识、经验和视野, 带来新风尚和新气息, 为企业创新提供可能性。

2.2 弱势分析 (Weaknesses)

(1) 返聘工作需要得到更多的内部支持。企业返聘前任员工, 必须充分考虑内部员工的想法和感受, 以得到更多的内部支持。当员工离职后再复职, 内部员工未必都能马上重新接纳他们。如果企业对返聘的前任员工委以重任, 对那些忠诚的优秀员工, 尤其是本来同级的员工, 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离职员工如果通过“一出一进”就能得到更高的职位, 这无疑是鼓励员工的向外流动, 更大的潜在危害可能是“得一人而失天下心”。

(2) 离职员工返聘制度的缺失影响了返聘效果。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离职员工返聘制度并不完善, 没有设立明确的返聘程序、返聘条件和返聘标准, 返聘工作整体形象未能给优秀的前任员工带来足够的冲击力, 不能促进中高层人才的引进, 这将大大影响招聘效果。企业可能会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支持返聘前任员工, 但是返聘工作必须谨慎操作, 否则很可能引致招聘失败的风险。

2.3 机会分析 (Opportunities)

(1) 政策法规有利于促进离职人员的正常流动。随着《劳动合同法》等配套法规的出台,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录用程序提出质疑或挑战, 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 权益也受到了很大的保障。这些政策法规向企业传递了“和谐用工”的理念, 即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并尽量避免劳动纠纷, 这为离职人员的正常流动带来了机会。在“和谐用工”理念的推动下, 企业能够以一种较为宽大的胸怀面对劳动者的工作更换, 人才流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离职员工渐渐被视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财富, 这创造了返聘的可能性。

(2) 无边界职业生涯下的用工环境, 中高层人才返聘存在更大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员工的职业生涯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员工在不同组织、部门、职业或岗位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研究者称之为“无边界职业生涯” (Boundary less Career) 。在这样的用工环境下, 公司间的人才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但是吸引优秀员工却日益困难。面对剧烈变化的竞争环境, 企业的雇佣观点也随之变得更加灵活, 这为中高层人才的返聘带来了机会。企业重视高级劳动力, 对于那些曾经在公司内表现优异的离职员工, 也渐渐不再那么排斥, 甚至支持和欢迎这些离职员工的返聘请求。

2.4 威胁分析 (Threats)

(1) 外部公司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 增加返聘难度。当前, 企业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 特别是高级劳动力。一般而言, 外部市场低端人才供给量非常充裕, 但中高端人才供给量却不足, 这容易造成企业整体招聘压力。加之外部竞争激烈, 外部企业可能为了增强竞争力而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吸引程度, 导致市场有效人才供给量不够, 同时加剧企业返聘前任员工的难度。

(2) 返聘存在着法律漏洞和可能的风险。目前几乎没有中国企业开展体系化的离职员工返聘管理, 在新的劳动法律法规背景下, 倘若返聘的处理方式不当, 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离职老员工, 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离职员工, 企业应当优先录用。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用人单位依法裁减人员, 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 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 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人员。如果非常强硬地拒绝招用被裁减人员, 这种行为就侵犯了被裁减人员的优先就业权。企业在返聘前任员工时, 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制定出合法合理且具有实操性的招聘录用流程, 尤其是要设置好录用条件。否则很容易因为录用条件不明, 或劳动合同不规范等等, 导致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进而影响了离职员工任职的稳定性和投入度。

3 对企业返聘工作的建议

通过SWOT分析发现,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打破了原有的忠诚即是“好马”的观念, 愿意不拘一格迎接专才们回归公司, 返聘离职员工已经被企业当作另一种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 企业重点考虑返聘的离职员工大部分是中高层人才, 返聘制度的不完善为返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劣势和风险。如何抓住外部机遇, 克服劣势, 弱化威胁是未来国内企业返聘工作的重点, 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企业要做好员工的离职管理, 为返聘创造机会

返聘前任离职员工, 能为企业带来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 企业必须转变观点, 将离职员工当作宝贵的人才资源来经营, 做好员工的离职管理, 为后续的返聘工作奠定基础。

(1) 建立离职员工数据库, 加强信息管理。首先应当为离职员工建立一个数据库, 保留离职员工完整的历史档案, 为日后返聘时提供信息支持。其次, 做好离职员工的信息管理, 定期更新离职员工的就职信息和联系方式以保持必要的员工联系;根据数据库的记录, 将那些绩效优秀、动机端正的离职员工甄选出来, 作为招聘的优先人群和重点考虑对象, 并定期追踪这些离职员工的动向, 了解是否有机会返聘回公司任职。

(2) 创造各种交流机会, 加强情感联系。打造离职员工网上互动交流的平台, 及时通讯。例如, 运用QQ建立公司的毕业生群组, 在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 In、微博等设立交流平台。这样, 企业可以随时更新最新动态, 甚至将新产生的职位信息告诉离职员工。员工之间也有了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凝聚力和认同感。

举办离职员工互动交流的线下活动, 增进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例如, 公司可以邀请一些曾经相关的离职员工参加公司的内部活动, 举办年度性的新老员工交流活动, 甚至在适当时候参与优秀离职员工的个人聚会, 以继续加强感情维系。

3.2 建立返聘制度留住老员工, 促进人才的延续管理

(1) 设立人性化的返聘政策, 提高返聘率。在有招聘需求时, 可优先将招聘通知告知离职员工, 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返聘。为了鼓励“核心人才”重回公司, 企业可以单独为返聘人员设立一套行政操作流程, 人性化的计算他们的服务年限、工资薪酬等等, 以鼓舞离职员工的返聘热情。对于某些价值员工, 还可设立“准返聘制度”, 例如离职出国或离职读研的员工, 可以作为重点返聘的对象。此外, 还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开放、坦诚的氛围, 增加返聘员工继续从不同方面发挥效力的机会,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工作。

(2) 设立规范的返聘程序, 降低返聘风险。规范的返聘程序不仅可以提高返聘效率, 还能降低返聘风险。企业在返聘前任员工时, 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定的权限制定合法合理且具有实操性的返聘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在招聘之前, 可先采用各种方式将招聘通知告知离职员工, 履行告知程序。在招聘时, 明确返聘申请有效期, 并按照相应的程序开展返聘工作;增加返聘的透明度, 当多名离职员工均符合同一个职位的录用条件时, 应当通过进一步考核, 采用竞聘上岗的公平方式, 筛选出合适的员工。返聘员工入职时, 必须做好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工作。

(3) 设立严格的返聘条件和录用标准, 提升返聘效果。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往往伴随着风险, 企业若用错人, 要承担相应的损失。对于每一个离职员工的返聘, 企业都必须悉心分析和谨慎操作, 力求招到满足岗位要求的合格员工, 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返聘条件和录用标准。首先, 根据招聘计划和岗位特点, 重新细化和量化返聘标准, 尤其是要对返聘条件进行量化, 例如增加返聘岗位要求、限制返聘次数与时间等等。其次要重新评估离职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以往经验, 了解离职员工是否还能继续胜任原来或者新的岗位, 以保证返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最后, 对于返聘员工, 公司应该公平对待, 既不能怀有不信任之心, 也不能偏袒高升, 避免影响员工士气。

参考文献

[1]Gannon M J.Sources of referral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1 (55) .

[2]李桦.离职员工再雇用:一个探索性研究[J].企业活力, 2010 (3) .

[3]李珲.好马也吃回头草离职管理最重要——基于雇主品牌的员工离职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6) .

[4]肖胜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SWOT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民族地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15-02

一、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①社区文化是地域性的群众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突出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等特殊性,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繁荣民族地区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宏观战略视角

首先,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而提升民族地区居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更深层次的区域自治。其次,文化建设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微观发展角度

首先,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重视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形象,促进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其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特色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也是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和重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一个拥有特色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社区为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色彩,创造了经济价值。

2.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促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大因素之一。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发展。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也决定了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多元的特色。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的特点更加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表现为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二)劣势

1.认识不够,投入不足。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由于投入后见效不突出而常常被忽视。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是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不管硬件还是软件都不够完善。其次,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社区文化队伍人才短缺,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且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2.行政化倾向严重,居民参与不足。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的很多工作需要社区协助才能落实,街道办多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自己的下属机构,让居委会协助他们完成基层政府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社区居委会的经费多来源于政府的拨付,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多是行政事务。因此,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行政化倾向严重,没有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没有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没有凸显,缺乏对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回应。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陈旧,没有调动全体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政府主导积极与居民参与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机遇

1.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族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文化优势的发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环境。因此,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重要保障。

2.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资。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对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国家在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扶持的同时也不断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国家在各民族地区投资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民族文化博物馆,推进农村“村村通”电视广播工程,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等,都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视。

(四)挑战

1.文化的复杂性。民族地区往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与其他地区相比,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民族聚居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常处于劣势,其民族特征和正当权利容易被忽视,易产生民族自卑感,这样,不但不利于保护他们的民族文化特色,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尊重和理解,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

2.经济的滞后性。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落后,这就使得地方政府集中精力主要发展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对于社区及社区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关注。同时,经济的滞后也使得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相对的经济基础,造成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民族地区经济滞后导致社区文化建设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包括社区文化活动难以开展,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完善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如社区图书室和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等。其次,整合文化资源,健全多元社区文化投入机制。虽然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但还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决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逐步形成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实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再次,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如民族地区特色社区旅游,增加社区收入,提高社区经济水平,为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二)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队伍发挥着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功能,因此,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要培养和挖掘社区工作者中的文化骨干人员对其进行培训,重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论水平和社区文化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和公文写作的能力。其次,建立健全社区工作激励机制,调动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推进社区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三)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文化需求

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地区实际和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体现文化的服务功能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首先,要根据居民的文化需求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把群众需不需要、拥不拥护、满不满意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其次,要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因地制宜,真正发挥居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再次,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并顺应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社区居民长期形成的民族习俗, 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品位,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

(四)突出民族特色,重视社区文化创新

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既要考虑现代意义社区文化建设要求,又要兼顾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同时,民族本土文化也是促进社区群众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地区实际,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地区社区文化资源优势,使文化的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社区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设中要挖掘、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化建设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民族地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促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法律化、制度化的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实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较低,城市社区发育滞后,社区文化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切实做到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整体规划、法规政策和资金保障,社区居委会完成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用制度促落实。加强管理,职能明确,责权到位。具体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因此,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抓住优势与机遇,克服劣势与转化所面临的挑战,推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总体来讲,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妥善处理文化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扬长避短,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

注 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74.

参考文献:

〔1〕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3.

〔2〕杨代艳.浅析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29):150-151.

〔3〕马伟.文化民生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4):117-119.

〔4〕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城市社会管理,2011(11):115-118.

SWOT研究 第12篇

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S W O T分析

(一) 优势

1. 资源优势。

江西现有红色旅游景区31处。其中1个5A级 (井冈山) , 5个4A级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叶坪红色旅游景区、上饶集中营景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瑞金中央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 3个3A级以及3个2A级红色旅游景区。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 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

2. 区位优势。

江西区位条件较好, 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三个三角区毗邻的省份, 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旅游网络的纽带, 对开展东部、中部旅游合作和完善全国旅游网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内已经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 为游客出入和景区间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3. 开发优势。

早在2000年, 江西就提出“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 将红色旅游打造成为具有“江西优势”的旅游品牌, 开发和推出了众多红色旅游路线。近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增幅均大为提高。2008-2010年, 江西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2亿人次, 红色旅游综合收入860亿元, 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及综合收入的一半左右。红色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8万人, 间接就业90万人。

(二) 劣势

1. 旅游功能单一, 吸引力不强。

江西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主要功能为革命传统教育, 以物品陈列、橱窗展示及图片文字解说为主要开发方式, 其旅游类型仍然是观光旅游。而现代旅游要求趣味性和参与性, 且集观光、度假、休闲、会议功能为一体。红色景区旅游功能的单一性大大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也限制了游客类型, 游客较多的是前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或缅怀历史的老年, 中青年游客和外国游客较少。

2. 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江西全省旅行社数量虽然较多, 但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等特点, 缺乏大型的企业集团式的旅行社。在全国双百强旅行社评选中, 2005年度只有南昌铁路国际旅行社和南昌春秋旅行社入围, 排名都在80名以后, 2008年度就只有南昌铁路国际旅行社入围。可见, 旅行社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高。截至2009年, 全省星级宾馆共380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只有6家, 整体接待档次不高, 非星级宾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需要完善。再者, 很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经济不发达, 交通不方便的地方, 可进入性较差, 在节假日期间容易发生道路拥堵、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

(三) 机会

1. 全国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消费金额也将增加。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 “国民休闲计划”对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内需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 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旅游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机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展开, 各级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期间, 国家和江西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会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措施, 例如, 要对南昌“八一”起义、小平小道等革命教育基地进行扩建, 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和汇展等。

(四) 威胁

1. 其它省市红色旅游区的竞争。

和江西的瑞金、井冈山并称为五大革命圣地的是陕西的延安、贵州的遵义和河北的西柏坡, 知名度都很高, 红色旅游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分流着红色旅游客源。2010年, 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4326万人次, 陕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4360万人次, 竞争力不相上下。且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热已经掀起, 各地都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抢占旅游市场, 它们红色旅游景点打造得越出色, 与江西省红色旅游的竞争就越激烈。

2. 游客需求呈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游客越来越追求那些个性化的、彰显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他们会按照自身的生活理念和需求欲望设计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 而且更愿意选择家庭游、结伴游等形式的自助游, 尤其是自驾车旅游开始火爆。游客需求的这种变化要求旅游地能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产品, 这对江西红色旅游而言是一种挑战。

二、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一) 综合开发红色、绿色、古色旅游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是江西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形式, 将这三者进行综合开发, 对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大有裨益。在开发过程中, 要突出红色旅游主题,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同时, 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内容。如井冈山原为红色旅游区, 目前集革命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 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自然风光游览、避暑疗养及商务会议等多重旅游功能, 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整合较好。若是八一纪念馆这样本身绿色、古色资源较少的景区, 则一方面需要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旅游项目, 另一方面需要将其与其它绿色、古色景区进行联合, 在旅游路线上做到三者的统筹安排。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弥补红色旅游功能单一的缺陷, 又使红色、绿色、古色互相带动, 形成整体规模效应。

(二) 寻求红色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

红色旅游产品需要改变传统的橱窗展示、静态观光方式, 寻求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江西部分市区已经开展了很多别具风格的旅游路线和项目, 如在井冈山举办“吃一顿红米饭, 唱一首红军歌, 走一趟红军路, 读一本红军书, 听一堂传统课, 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在瑞金推出“长征体验游”, 选定一段约为10公里的当年工农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 沿途恢复当年苏区时期的历史风貌, 并发动沿途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让游客重走长征路。除此之外, 各地还可通过举办红色旅游产品展览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高峰研讨会等大型主题活动, 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如从2005年开始, 江西连续举办了六届“红博会”。2010年12月举办的首届红色旅游网博会, 是历届红博会的延续和创新。

(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如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街道、游道设施建设, 提高景区的进入性和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完善宾馆、酒店、商贸、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 注重公益性、公共性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 保持良好的经营秩序, 在流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建立旅游集散地, 将咨询景点信息、联系旅行社、购买车票、联系旅馆、紧急救援、旅游投诉等事项集中办公, 在主要路口、繁华街道、游客密集地均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投资政策和税收政策, 鼓励外资和社会民间资金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中, 组建上档次、上规模的各种经营形式的旅游企业和集团, 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四)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在省内, 各景区在空间上需要融会贯通, 实现客源共享, 以发达景区带动落后景区, 如以南昌、井冈山、瑞金带动新余、萍乡、上饶等落后景区, 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省外, 要加强与兄弟省市特别是“长珠闽”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互相对接, 通过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省签定旅游合作协议, 互送旅游客源, 或将各省优势景区连成一线, 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路线。今后还可考虑向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寻求旅游合作, 利用双方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形成互补, 开拓远程市场。以及利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地缘优势和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的这层关系, 推进国际合作, 开拓国际市场。

(五) 加大宣传促销, 强化红色旅游品牌

制作精美的广告片, 通过电视台对红色旅游进行广告投放, 在费用能够承受的条件下, 尽可能选择权威高、受众广的电视台, 像山东、浙江以及上海世博会等都是通过央视宣传其整体旅游形象, 央视1套和央视4套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宣传, 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网站或综合网站上发布旅游信息, 开展以旅游产品命名的游记征文大赛, 设置江西红色旅游专栏等, 进行宣传。利用纪念日, 举办大型主题旅游推介会。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红色旅游热潮, 江西各级政府及旅游景区应抓住这个机会举办旅游推介会, 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推广红色旅游, 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示会等, 将红色旅游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

摘要:江西是全国红色旅游的发源地, 发展红色旅游对江西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 对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江西红色旅游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江西,红色旅游,SWOT,对策

参考文献

[1]樊春梅, 丁侃.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 2011 (5) .

[2]胡蓉.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1 (3) .

[3]黄细嘉, 曾群洲, 陈志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江西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2) .

上一篇:账户余额下一篇:初级中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