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6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这既反映了国家对导师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医学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其份内之事、应尽之责,但在实践中,导师教书育人的状况并不如人意。部分导师只“授业”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较少过问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中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怪象。可见,导师的育人作用还未得以充分发挥,应切合实际地发挥导师的德育优势,通过导师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全面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

一、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笔者认为,导师在德育方面的育人有其他部门或人员难以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医学研究生入学后,除极少部分时间的集中授课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将始终跟随导师从事医疗和科研活动。他们接触最密切、最频繁、对其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们的导师,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导师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导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成长的阳光。并且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有限,个体特征明显,因而对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动态较易了解,感情容易沟通。此外,导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使研究生产生崇拜感,有利于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密切和教师的权威。导师的这些条件使导师在德育方面的能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在某些方面,较之专职从事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干部更能和发挥作用收到实效。因此,在研究生素质的培养中,我们应重视导师优势的发挥,使导师在育人机制中,真正成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发挥导师德育优势的策略

研究生的德育不仅有政治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价值观这些政治性、伦理性内容,也包括对个体积极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导师毕竟不是专职政工人员,对研究生进行的品德教育应有所侧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可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情商”的培养和提高上。导师作为事业上的较成功之人,有着成才过程的切身体验和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可结合专业指导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情商方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研究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近些年来,社会由于处在转型期间,人们心态较浮躁,急功近利现象较普遍,研究生也难免受到影响,表现在部分学生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的志向。据对本院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回答“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44.3%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改善环境,有利于就业时选择理想的单位”这个答案;25%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给以后的科研打基础”;10.7%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中华民族振兴做贡献”,还有2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这显示出较多的研究生学习动机和目的较现实,层次不高,就可能使有些研究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和科研上不够投入,得过且过,只求毕业时拿到学位即可。情商理论认为,凡有大成就者必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在长期支持激励其不断奋斗,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平庸之才。因此,对研究生进行人生目标教育是导师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研究生导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定知道目标大小对成才的意义,因为有切身体会。如果他们结合自己的成才经历,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其效果要胜过政工干部的一般号召;另一方面,导师要在学习和科研中,严格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不能松懈怠惰,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探索创新,争取获得优异成果,而不是平庸的度过研究生阶段。

2.培养研究生乐观自信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情商概念的提出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指出“乐观是最大的动力”、“乐观是让困境中的人不至于冷漠、无力感到沮丧的一种心态。乐观也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总体上讲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加、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研究生心态时有焦虑、紧张、冲动、沮丧的情绪出现,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承受力差,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产生一些消极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会发展成攻击和破坏性的行为。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指导之余,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能及时在萌芽状态予以处理。平时要常和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积极理解人生,培养他们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平衡、自我控制的习惯和意识。研究生导师除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外,一般还具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好的修养,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导师,如能在言传身教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感染研究生,可取得比一般管理干部更好的德育效果。

3.培养研究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其中,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高情商的要素之一,因为现代社会更强调群体力量的发挥,事业合作伙伴的重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难于和他人协作,孤傲不群,独来独往的人不仅在生活中不受欢迎,在事业上也会得不到环境的配合支持,失去很多发展的机遇。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这种素质。但是研究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与本科生比,个体活动特征明显,相互往来少,合作意识和团体意识较淡薄。有的学生有文人相轻,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倾向,这也需要导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除了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还要利用专业指导机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题让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研究解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体会团结协调、相互尊重、互补互助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创新之举。针对信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的特点,围绕“事、时、势”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着力点,挖掘蕴藏于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给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和标准。以使专业学位课切实成为引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关键词 研究生 课程思政 专业学位课 教学评价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Courses for Information Postgraduates

OU Shifeng, JIANG Peihe, GAO Ying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0 引言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各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真正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重要使命,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20年7月,我国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对新时代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部署。2020年9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1]

目前,信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和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所占学分一般为学位课总学分的2/3左右,比重较大。而且专业学位课是研究生毕业后所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因此,专业学位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专业学位课中尽量多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才能够实现全面思政育人的局面。另外,信息类研究生专业学位课中包含丰富的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的元素与资源,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可行性。本文将基于信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的特点,围绕“事、时、势”三个着力点,[2]深挖蕴藏在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专业学位课切实成为引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 思政教育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蕴含于课程内容中的显性、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应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而如何合理、有效地将这些元素进行挖掘则是实施思政教学的重要问题。这要求专业学位课程任课老师在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和确定其所蕴藏的思政资源,并将其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和衔接,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有效统一。信息类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自身特点比较明显,时代特征较为突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时可围绕“事、时、势”三个着力点进行展开。

所谓“事”主要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中客观存在的思政教育元素,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必须要把蕴含于课程内容中的哲学思想和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出来。[3]如数字通信中最基本的二进制与我国古代阴阳八卦、易经的哲学关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院士、集成电路专家吴德馨院士的动人故事,[4]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香农“一个人建立了一个学科”的事迹。课程思政教学的“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故事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例去感染和塑造学生。“事”中的点要承载教学目的的面,要与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相互链接,做到说理和陈述之间的水乳交融。

所谓“时”则是时间的推进、时代的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思政聚焦时代变迁,就必须紧跟社会进步发展、把握现实生活实际,把课程体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前沿、热点问题归纳出来,讲透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科专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意义。如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我国信息工业的发展史和进步史,彰显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结合课程内容给研究生讲好祖国信息工业发展故事,让其实际体验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学习的进取精神。

所谓“势”指的是国际形势和趋势,就是要从国际角度中比较、分析当前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让研究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大环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引导研究生正确地看待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能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使命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局紧密结合在一起,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下,我国业已成为高新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智能手机、5G等相关产品占到全球的1/4份额以上。因此,可以依据动态历史过程的延续性,中外对比、今昔对比,从信息发展的角度来阐释国际大势,理清前因后果,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各国间的较量和博弈,知悉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决定着的国际关系未来走向。

此外,在信息类研究生专业学位课“事、时、势”三方面发掘思政教育元素,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课程思政元素与身边的鲜活案例相结合,接地气,紧扣社会现实,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做、积极做,进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研究生进行思辨。同时,课程思政不能脱离专业内容,必须要结合实际,挖掘科学合理的、客观存在的思政元素。一是从不同课程中借鉴思政元素,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加强思政教育元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二是结合高校特色和地域特点,把校史校训校貌、地域文化和红色基因等融入课程思政中,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 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是目前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创新之举,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但是课程思政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是由单一方面来决定的,可能取决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等工作的配合和协同,很难判断研究生产生变化的根源。而且如何合理有效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目前也还没有较为系统、统一的指标。专业课程思政普遍被认为是课程思政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一部分内容,而对于专业课程思政的合理有效评价是其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5]研究信息类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标准和应用,可以正向激发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反思思政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促进思政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1 评价原则

在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学以多种形态蕴含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且由于教学风格、人生经历、生活感悟等各不相同,不同的任课教师对于同一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方式和思政设计也大相径庭。所以,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绝不能搞一刀切、生硬地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限定,而应当鼓励教师多采用灵活、巧妙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共鸣,实现思政教育元素的入脑、入心。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着重在感悟上,要以感悟的质量与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最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需要重点考察研究生对学习、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和成绩改变情况,考察研究生对于任课教师人格和教学的认可度,考察课内外研究生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注度和认同感。[6]

2.2 评价标准

客观标准方面,虽然思政教学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包含的基本要素与传统课程教学较类似,可以将其概括为: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准确合理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情真意切的教学情境。这些基本要素是否充分,是否齐全,是否执行得当,便可以作为考察课程思政教学的客观评价标准。而在主观方面,则可以重点考察课程思政是否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维度,主要包括思政元素的时代性、师生间的亲和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師素质的专业性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2.3 评价应用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个反馈—检验—反馈的迭代过程,在实际中应用中需要不断的进行积累和自我完善。作为对课程评价结果的最直接应用,则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和评价,推出一大批的优秀示范课程、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渠道、推动教学过程闭环化、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成效。此外,还应当将思政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对于学生成长的正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3 总结

专业学位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专业学位课中尽量多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才能够较为全面地实现思政育人的局面。本文以信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为例,基于“事、时、势”三因规律,讨论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途径,同时考虑思政课程的特点,给出了其相应的教学评价原则和标准。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DYKC1906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1035076)

参考文献

[1] 姜佩贺,欧世峰,王晨旭,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科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机制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9):27-30.

[2] 李丽娜.把握事、时、势精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01):47-51.

[3] 谢海燕.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事、时、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9):27-29.

[4] 张丽,王立国,刘景艳,王允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大纲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3):78-79+84.

[5]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6] 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70-74.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学费上的决策和教育成本具有一定关系,研究生学费和直接成本相同,本科院校不需要其他资金支持便可以正常运作。还有一些本科学费相当于部分成本,学费是对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充,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资金推动学校运作。还要一种是学费比成本高,使得学校运作之余可以剩下一些经济资金。假设学校不需要教育成本,则不需要收取研究生学费。研究生学费一般以理论作为基础进行,整体当作个人提出的市场却定论,还有研究生和本科以共同产品为主提倡的成本补充理论,学费是生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规划和分析出生均教育成本才能够学科的确定学费情况。

一、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介绍

(一)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就是指社会想要实施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从而在其中付出的资源经济价值,成本一般包含水平、结果、状况和收益等。成本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政策含义,对教育改进财政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对高等教育机制和规划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经济学角度上分析教育成本指经济生产结果,教育资金投入以过程为基础,被逐渐转化为最终行驶结果,包含了教育效果和经济效益。学校资金投入没有进入教育过程,便无法将其转化为成果,则不算教育投入,以无法称作为教育成本[1]。

(二)学费和杂费分离介绍

现在研究生并没有普遍收取学费,政府财政拨款资金将其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中,很多资金没有纳入到教育中,没有产生教育成果,资金投入到了研究生奖学金、补助、医疗等方面上,这些资金则不能纳入到学校教育成本中。研究式学习期间需要缴纳学费,学费和学校教育基本成本具有一定关系,而且,研究生自身还具有一定其他资金消耗,比如餐费、书费、交通费、住宿费等,以上费用则和学费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归名为杂费。现在餐费、书费和交通费已经在研究生和供应商之间产生了一定关系,一般都是由供应商所提供,住宿费上学校进行收取,有一些由国家政府给予补偿,医疗费用也是由政府资金给予补助。注册费用和设备消耗费用和学费之间没有完全费力。一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住宿、医疗等成本都是由政府给予资金进行补助。学校教育所需消耗的资源主要教育、图书管理者等服务,是保证学校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和房屋、土地等成本,不包括一些和服务无关的成本活动,比如学生食堂、运动等成本,也不包含奖学金和助学金等[2]。

(三)教学成本和杂费之间不同点

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成果,不过杂费在不具有效果,学生不接受教育则不能够发生教育成本,不过杂费是所有人员都需要发生的项目。学校是教育服务的主体者,也是教育成本的付出者,也是研究生学费最后收取者。比如:研究生不在学校内住宿,那么学校则不是服务者。研究生对学校教育没有自由选择权,就是对学费总量无法选择,不过学对杂费具备自主选择全,因此说教育成本和杂费之间存在差异性。

(四)非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本分离

在分析清楚会计主体后,学校要对杂费确立相对应的单独的会计科目,单独收取杂费资金,在杂费补偿转化中,杂费会计要完成收支平衡工作,杂费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比较容易计算。在会计层次上分析,区分教育和非教育就是在学费和杂费分离上进行的,以住宿资金为主进行分析,借助现有会计资源计算形式对住宿成本进行计算。实施住宿社会化政策后,学生的住宿服务一般都是由供应商所提供,具体定价则以市场为标准,和学校关系不大,住宿费价格中包含着供应商自身的经济利益[3]。现在研究生学习中要求低年级学生适当住宿是应该的,住宿费用应该和支出相等,不包含基本利益。依据现在会计资源学生住宿包含的内容如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宿舍建设资产折旧,使用历史成本以直线法进行计算,学校宿舍建设由校外基金建设则不需要计算折旧费用。第二方面,内部建设和设备折旧计算。第三方面,大修基本资金全部按照年度有效平摊。第四方面,宿舍管理人员工资和退休金等进行计算。第五方面,水费、供暖费等以面积为单位进行平摊,现在一般学校都已经实施由电力供应商提供,不将其纳入到成本分析范围中。以上五方面计算出学生床位成,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收取。

二、研究生奖学金成本分析

(一)教育成本配比分析

成本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指要对成本进行独立预算活动,成本对象一般指的是产品,也可以单独指作业和基本服务u,只有有效确定了成本经济才能够合理分析出成本效益。研究生于本科生相对于需要更多奖学金、助学金,所以要明确掌握奖学金和助学金也属于生均成本中的一种[4]。要对学校内部所有成本资金进行合理分析和研究,依据我国现在试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进行研究,以配比原则为基础进行科学分配,将一些对象上需要投入的资金策划内部呢和相关收入进行有效配合,进而可以注准确计算出产出资金成本。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具备知识教育、科研和服务三方面基本职能,科研则不能够纳入到教育成本中,学校科研和教育成本要有效分离开来,科研服务是成本教育的基本对象,科研成本和产出之间要做到有效统一。建立在基础上对高校内服务成本和社会服务产出进行科学管理和配比。曾满朝曾经将教育和经济生产等同处理,其中教育生产可以将其转化为预期成品经济,从而形成投入和产出逐渐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科研和社会服务可以看作是经济产生,投入、产出和服务之间关系完全不同。高等教育中的杂费依旧不能够归属在教育成本中,将其规定为杂项成本,对象就是一些混合的对象,住宿、餐饮等方面,比如大学中餐饮对面向教师、学生和其他职员的,成本对象则为餐饮服务。借助配比原则进行分析,可以建立在职能基础上进行划分。

(二)研究生职能分类介绍

1、奖学金转移支付

其不属于教育成本,按照研究生奖学金为210元为基础,另外需要一些其他补助60元和学校给予补助40元,是研究生补助一部分。将其按纳入到教育收入科目中,在科目支出中,要给予学生奖学金性质统一化的资金,那么收入总量将会降低,也就是相当于的机遇研究生学费进行少收取一些。则将其支持不列入到教育过程中,也属于教育成本归类内容,因为不具有成本办对象则不属于教育成本的一项内容。研究生奖学金主要是国家政府下发资金到学生个人账户上,学生上交学费则可以通过奖学金返还进行,其结果就是对于研究生少收取一些学费情况相同,也就相当于转移支付现象,从而使得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导致系统化的浪费[5]。

2、校外基金会奖学金

此种也并不纳入到教育成本中,比如:学校内部资金意外的基金会,为加强物理学科的有效运作给予物理学研究生一些奖学金,对于基金会来说,受到报告会以及考察受到良好质量和效果,以及完成了实际目标,那么财务基本活动则可以暂停和结束。此种奖学金和上述的奖学金存在差异性,成本对象就是捐助的基本目标,此种奖学金直接向学生付出资金,研究生账户上可以受到近基金会对自身的帮助,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因此并没有将其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以其不能够称之为教育成本。假设基金会向物理学专业投入一套设备则可以将其归类为教育成本。所有个人和企业都能够依据法律给予研究生一些资金补偿和赞助,属于个人资金自由支配权,不过这些都不能纳入到教育成本中,对研究生自身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学校要积极吸引更多优秀生源,以便于获得更多赞助和资金补偿,提升学生学术研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生生均成本可以分为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以学费和杂费分离为依据,学校可以给予研究生一些经济补助,可以是国家奖学金和校外基金会赞助两种形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研究机会,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促进研究生未来发展。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研究为主要阐述, 结合当下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介绍和研究生奖学金成本分析为主要依据, 从教育成本概念、学费和杂费分离介绍、教学成本和杂费之间不同点、非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本分离、教育成本配比分析、研究生职能分类介绍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其目的在于加强研究生生均成本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教育成本,非教育成本,学费,杂费,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叶鸿蔚, 陆兰.中美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比分析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 (1) :88-92.

[2] 燕艳, 徐来祥.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理科院系“分层式”助研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 2017 (23) :71-73.

[3] 雷振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成本现状及建议分析-基于云南某高校的抽样调查[J].文存阅刊, 2017 (14) :250.

[4] 韩继铖, 马玲珑, 刘蕴哲, et al.研究生教育成本及资助体系构建调研[J].中国冶金教育, 2017 (4) :93-96.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等学校研究生党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核心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应对新的挑战,要改革创新,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探索“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 当前研究生党建还不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建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完善和不适应工作需要的地方。

1、研究生党建体制安排滞后

首先,由于研究生扩招在本专科之后,后发展的研究生党建在体制安排上显得滞后。如,管理机构不够建全,运转不尽顺畅,管理人员和辅导员配备不足。其次,因部门划分和人员站位的局限,高校内有关部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还没有充分形成合力。以上问题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2、研究生党支部设置不够贴近实际

目前,高校大多数研究生专业班级均达到了中央规定的正式党员3人以上可建支部的条件,许多大的专业班级硕士生入学党员比例就达30箛以上,超过了建支部20人的参考上限。但许多情况下,有关部门多从管理方便考虑,跨专业班级设置研究生党支部。这一方面使许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不利于管理,另一方面,涵盖学生太多,不利于党支部对班、团组织活动的指导、参与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高校博士生党员进入所(系)教工党支部,但由于人多,分散,从而影响支部和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3、党建制度和机制创新不够

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制度落实不力,缺少创新,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问题。一是,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原有制度的某些地方就可能会不再适用,二是原有的制度规定不可能照顾到基层的各种具体情况。

4、研究生基层党支部建设需要加强

当前,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还存在以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问题:理论学习宣传与实际结合较差,缺乏时代感、实践特色和互动性,感染力不强;有的支部书记理论素养不高,责任感不强,能力偏弱;对已有的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入党标准把握不严,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力度,党内缺乏批评,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脱离群众;支部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较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缺乏对党员、研究生切身利益的关切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说教和空泛。

二、创新研究生党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完善研究生党建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量

(1)应补建和完善高校内校、院(系)研究生党政管理机构,捋顺职能,合理增加编制。如,在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学院(系)之下增设研究生党政管理机构,合理增加人员,规模较小的学院(系)也应适当增加专职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并明确职责,加强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队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2)探索“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决条块分割问题。这种模式即从一高校之整体战略高度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运作模式,以求效果最大化。在此模式下,校党委之下或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再其下,建立一种有学校“三育人”责任的所有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制度及会下的合作协同机制,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制定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和制度,定期研讨、协调、解决问题。这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

2、贴近实际科学设置研究生党支部

研究生党支部主要应按专业班级设置。1927年,红军“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之后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系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设置”,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可成立党支部。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推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我院从08级开始以专业班级为基础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实践也证明,支部建在班上可以克服跨专业、规模大等弊端,使支部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较大地提高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比例。

3、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制度和机制

要根据本单位实际,补充原有的或制定新的具体规定,增强制度的有效性。两年来,在院党委领导下,我院学生党总支于2009年初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陆续制定了8种学生党建细则和意见,其中包括业余党校学员选拔、团员推优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党员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规定具体、全面、操作性强,经一年多的实施,對我院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上述新规定体现了我院特色,如研究生预备党员转正征求导师意见,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不但有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的要求,还有参加学术活动次数、所在寝室卫生检查成绩、安全稳定工作中表现、完成“三个一”工程规定任务的情况等要求。我院学生党总支实施学生党建 “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党支部建好一个班,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积极分子帮好一名同学”。 “三个一”工程的实施,强化了责任,扩大了党的影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我校几年来开展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案立项”、“创新党日活动”等,均在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研究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与宣传应紧紧围绕高校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中心任务。通过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活动提高党员和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业余党校培训、专家讲座、典型事迹报告、社会实践与考察、热点问题交流讨论等形式加强支部思想建设,提高理论学习与宣传的效果。

(2)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几年来,我院逐步摸索出一套公开、民主的程序选配研究生支部书记和支委。经过努力,我们近几年研究生支部书记、支委的选配都很成功,使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战斗力很强的骨干队伍。

(3)制度创新推动组织建设。对入党积极分子早发现、早培养、系统教育和锻炼,对党员发展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预备党员转正要考察其先进性和入党前后是否一个样,各项组织建设工作都要坚持标准,并遵守程序上的规定。

(4)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落实党员培训,加强新生党员教育和查档。要完善党内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党员的考核、评议、监督和奖惩工作。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抓住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和先进性是否保持这两个主项,并与党员的工作达标、任务完成情况挂钩。东北大学每年一度的“学生党员述责测评”工作被中国教育报作为成功经验予以报导。述责测评中,学生党员在支部民主生活会基础上,到班级全体同学大会上述责,进行无记名打票式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与奖惩挂钩。满意率一般的党员,支部要对其帮教,满意率低的党员,要作出检查,限期改正。这项活动在保持党员先进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5)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创新党日、红色历史考察、专业规划成才讲座;网络媒体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党建创新长效机制下,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政治核心和旗帜的作用,指导、参与、班团活动,以党建带团建,以党风带班风学风。

(6)要加强对研究生党支部的领导、监督、考核、激励、服务等工作,为研究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抓研究生党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研究生党建与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包含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及形势政策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所以,要整合、协调高校所有资源,力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要处理好研究生党支部与导师和辅导员的关系。研究生导师最贴近学生,辅导员肩负直接管理学生的责任。所以,应固化二者作用,以保证思政教育效果。

要处理好研究生党支部与研究所(系)党政机构的关系。研究所(系)的党风、政风、文化、师德,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应建立长效机制,协调好这种关系,充分发挥研究所(系)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育人功能,以推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 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罗永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年1期

[2]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 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涂刚鹏 法制与社会 2008年5月(中)期

[3]试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 唐文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年1期

[4]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郝秀芬 政工研究动态 2009年2-3期

[5]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对策 黄文龙 新西部 2009年22期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现状;成因探讨;探讨对策

1 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德育现状

(1)从总体上看,研究生队伍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研究生德育是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德育阶段的累积结果,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他们政治素质较好,党员比例明显比本科生、专科生要高。研究生大都学习刻苦认真,努力钻研,积极进取。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的研究生一年能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有的很有研究潜力。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他们善于思考,爱钻研,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和领域,偏爱某些学科,有时还非常执着。这些都是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地方。

(2)研究生德育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人本位主义抬头。功利主义滋长

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危机和竞争意识强烈,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在工作中不交往、不沟通,合作意识薄弱,我行我素,缺乏交叉,很难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功利性却很大。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是极不相称的。

1.2 学习风气浮躁。

少数学生满足于一般学习,不刻苦、不努力,只求一知半解,混张文凭,缺乏研究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的研究能力,按部就班,不愿吃苦、不肯动脑,只做重复别人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上出不了成果。

1.3 价值观模糊。

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虽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把马列主义装进手电筒——照人不照己。

1.4 极少数心理不健康

研究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少数研究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上的消沉,精神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言行上的偏激等,容易陷入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社会行为、学习研究等各种类型障碍之中而不能自拔,影响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研究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研究生本人带来悲剧、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而且会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影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声誉:

(1)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学习,心理健康疾病成为研究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2)研究生心理疾病,如果不加疏导而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给导师、同学增加很大麻烦。同时研究所公费医疗费有限,住一次精神病院的费用就需万元以上,给社会造成经济负担。

(3)研究生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给研究生本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2科研院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探讨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已迅速蔓延至科研院所,这一切对尚在成形期的研究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

(2)缺乏德育教育的个人修养。目前研究所招收的基本上是定向研究生,毕业后基本留所工作,因此有的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思想,认为反正工作是找到了,于是得过且过,混个文凭就可以,缺乏刻苦努力精神,怕吃苦。

(3)轻视德育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究其根本是为研究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少数领导、导师认为只要是学生学识水平高,就是人才,意识不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4)研究生的来源构成却复杂行多,年龄、身份、培养类别、党派差别等。他们由于个人经历,经济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的悬殊,必然带来个性修养,思想认识,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精神状况等等的巨大差异。然而现有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守旧,缺乏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5)少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環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与心理失衡。

(6)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7)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恐惧忧虑。部分研究生渴望与人交往、但又特别害怕与人交往。

(8)异性交往和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3 提高德育探讨性的对策

3.1 重视德育工作

今年来我们开始不断加强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生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我所加入了省里的研究生德育教育研究会,派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参加了各类研究生德育管理知识培训,在十五期间,扩充了研究生导师队伍,一批学术过硬,具备严谨治学态度的导师开始带学生,这些都为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创造了人员上的条件。

3.2 坚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把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作为突破口,让研究生在活动中获得主观体验,用活动影响学生心灵,进而提高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育人质量。一是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所精神,开展“忠、孝、雅、诚”教育,让学生在庄严的气氛中接受洗礼,净化心灵,做到忠贞爱国,孝敬父母,行为高雅,诚实守信。二是在德育中渗透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国防科研事业的意识。研究所把国防知识教育讲座、优秀人物事迹演讲、观看保密安全教育录像等作为国防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的强化和巩固,树立为国防科研事业奉献的信心,使他们认清我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和面临的威胁,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组织研究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生必须有很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学位课、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程。要求研究生工作人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动态,保持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重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长久的和平。目前我国的国防军工事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国防军工事业的优秀学子到科研院所来建功立业。

研究生德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高校管理者视角出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自2009年我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并行的一种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二者共同构成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的教学科研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而较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此,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于2015年5月,进一步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对各培养单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实施成效涉及多方利益,本文针对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分析现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

1.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高校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落实教育部精神的积极行动,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供给侧改革的主动变革。开展联合培养,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素质提高;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吸引优秀生源。

2.联合培养单位企业竞争力增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人才的奉献,也是紧抓机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良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联合培养,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激发在岗职工的创新能力;三是后备职工培养。

3.社会经济增长。高校和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企业创新,提升经济增长的内涵;另一方面,创造和谐社会,高校输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现状

自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便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胡立在《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中,介绍了英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该计划对我国推进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启迪和借鉴之处。傅利平在《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及其启示》中,以哈佛大学的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为例,对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出了建议。陈小平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中,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相关者结构关系,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出了构建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不少学者从实践现状出发,介绍本单位联合培养的经验,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在理论探讨与研究的同时,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目前联合培養基地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一是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在项目上有往来或合作关系,在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时候导师把研究生送到相关的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虽然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比如文科类、经管类,但是只是作为实践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较多,研究生没有深入基地进行实践。

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如前所述,各高校在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层面比较充分,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但是在实践层面,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1)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近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联合培养基地数量不能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需要,同时,在质量上,部分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不完善,校企合作不紧密,研究生去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实践和培养的机会较少,妨碍了研究生质量的提升。(2)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根据现有的联合培养方式,对于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基本能够保障实践要求,但由于这些联合培养单位多为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本身有较为完备的科研团队,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更多的是从事管理或业务流程类工作,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对于因导师个人关系而开展专业实践以及文科类实践基地,研究生更加难以参与项目,真正开展专业实践,根本谈不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3)校外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紧密,联合培养的效果不明显。在对部分高校的了解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仅有少量研究生能够真正参与校外导师的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大部分校外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研究生联系不够紧密,未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给予研究生实际意义的指导,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或未起到应有的作用。(4)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机制缺失。部分高校尚缺乏有效评价联合培养基地的制度,且没有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导致联合培养基地越来越多,且出现了联合培养协议尚在、已经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僵尸基地。

2.原因分析。(1)高校在寻求合适的联合培养企业方面存在困难。联合培养的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区,联合培养开展的效果差异比较明显。如广东等地区,小企业发展较快,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大,各企业对高校提供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比较欢迎,愿意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希望成为高校的联合培养基地,反观其他地区,或央企较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或企业经济活力不够,无法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提供专业的研究项目,均达不到联合培养的要求。(2)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联合培养双方相对独立,各自追求的目标不一致,高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度,而企业更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与需求的错位导致联合培养达不到很好的效果。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同时部分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不够完善,联合培养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健全,不能保证联合培养的顺利开展。(3)缺乏有效的政府参与。地方政府有效支持、积极作为,可促进联合培养的开展。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政府开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发挥作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高校和企业的松散联合,联合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有效的联合培养基地的标准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否能够达到联合培养的预期效果,是衡量联合培养基地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预期效果的指引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和建设。

1.涉及学科与高校相契合。高校应从专业实际出发,遴选联合培养基地与本校、本专业相契合,最好是涉及本校的多个学科领域,使开展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跨专业知识,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研究项目作为联合培养的依托。遴选的联合培养基地有科研需求,能够吸纳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以项目为驱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带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3.有导师热情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基地具有高级职称(职务)人员有能力担任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是一个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科研实践中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实践,指导的是科研方法,而思维方法、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等则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而且往往隐形教育的力量更强大。因此,在研究生校外指导遴选方面应加强把关,

4.有一定承载规模和成熟的联合条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规模,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进行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且联合培养基地的相关设施与场所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的基本条件,能够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实践基地日常运行。

5.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联合基地制定有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如企业导师的管理制度、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管理制度等,能够长期稳定地规范、有效运作,保障专业实践培养质量。建有安全管理机制,具有劳动保护和卫生保障条件,保证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五、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1.高校方面。(1)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协同创新,应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充分利用本单位的智力资源,為企业效益服务,实现共赢。建立工程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和锻炼机制,协同企业开展项目研究与创新,为企业革新服务,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涵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科学遴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擦亮眼睛,不盲目,真正从需求出发,认真遴选联合培养基地。除具有良好很作关系的国有大型企业,可适当增加发展动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小型企业有市场发展需求,能够提出项目研究计划,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研究生进驻这样的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3)加强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建立规范的校内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应从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建设、条件保障、签订流程等方面加以规范,对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项目等加以明确,合理确定联合培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规范,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安全、权益与收益,使研究生能够安全、安心的开展专业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4)加强对联合培养基地的监督与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督查办公室,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估与评价机制,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研究生联合培养不走过场,实实在在通过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施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筛除联合培养效果不明显或者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的基地,避免僵尸基地的留存。

2.企业方面。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而利润的创造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创造利润的高低。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之际,企业无论从社会责任担当还是与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出发,均应予以支持。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协同高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人力资源,提升本单位的竞争实力。

3.政府方面。(1)从实质上推动联合培养的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开展,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激励推动、购买服务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和企业加强指导和帮扶。可成立由政府主办的校企合作中心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媒介,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的方式成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校企合作中心可提供相应数量的立项资金,鼓励企业提出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校企合作中心一方面审核企业的联合培养研究项目,为企业寻找合适的高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合作企业的选择。同时,成立联合培养的监管部门,科学设计联合培养评价体系,聘请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士,成立校企合作的社会评价机构,监督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鼓励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政府可通过提供项目研发资金、减免税收政策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中来,保障联合培养在合法、高效的范围内运作,激发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活力。从长远看,对于提高企业活力、科技竞争力、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

[2]杨忠孝,缪志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03):41-45.

上一篇:硕士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自我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