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

2023-03-06

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对比分析了2010—202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脉络,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部分数据库2010—2020年科技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和Excel绘图功能,实现国内外成果转化领域的知识图谱比较分析。文章研究发现,2010—2020年国外平台更集中在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研究预测,围绕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是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7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2010—2020)

Gan Tian1 Ju Bangqing1 Li Ying2

(1.Hun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Hunan,Changsha,410001;2.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ngsu,Xuzhou,221018)

Key words: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Visualization analysis;Knowledge map

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1],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明确表示,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日益成熟,逐步完善的政策法规催生了更加活跃的成果转化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和成交的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屡攀新高。[3]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核心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还处于深水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

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以来,我国学界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蔡跃洲[4]辨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全面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環节;储蓉月[5]剖析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并对转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策略;刘宇等人[6]以SWOT-QSPM模型制定了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为借鉴吸收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不少学者对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陈俐等人[7]总结了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路径及重大举措;李玲娟等人[8]梳理了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发展历程、构成体系和典型制度;董洁等人[9]介绍了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中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近年来,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文本的挖掘分析逐渐增多,杜宝贵等人[10]对我国各地区、各部门1978—2018年颁布的311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与定量统计;赵睿等人[11]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2007—2019年颁布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展开研究;司晓悦等人[12]绘制了2000—2018年间CSSCI成果转化中文文献的知识图谱;许琦[13]对2015—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从国内平台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文本挖掘多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该领域整体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较少,尚没有涉及对国内外研究态势的对比分析。笔者强调基于国内外知识平台的文献信息,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多种信息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近1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脉络,找准差距、判别热点、辨析前沿,希望为我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重视程度及科技领域成果转化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明显突破,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竞争形势,笔者选择检索年限为2010—2020年。国际文献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action”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5053篇外文文献;国内文献选择CNKI的EI、北大核心、CSSCI、CSCD数据库,以“成果转移”“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1560篇中文文献。

(二)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借助Python命令进行数据清洗,包括过滤筛选重复记录、空记录等无效数据,拆分预处理部分字段。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概念(TOP N统计、数量分布统计、关联统计等),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4]、VOSviewer和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用于国内外对比分析,展现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程中较为重要、关键的有效信息,以识别研究趋势。

二、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对比分析

2010—2020年,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国际平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平台发文量波动较小,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中文、外文文献差距的不断拉大,并不代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展缓慢,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国际平台文献的国别分析发现是部分国内学者倾向于使用外文在国际平台发声。

表1所示为2010—2020年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从数量上看,中国发文量约占全球发文量的10%,仅次于美国,与英国相当,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大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创新型国家。但从合作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中介中心性仅为0.03。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合作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发文量较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度不高,英国和美国的中介中心性均超过0.1,体现出两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处于先进水平,并受到全球的认可。俄罗斯虽然发文量仅91篇,数量上不属于前列,但其2017—2020年间突变权重最高(8.87),可能与俄罗斯政府在《2020前俄罗斯联邦创新发展战略》中列出的鼓励措施有关。[15]

(二)期刊分布统计

国内外平台发表科技成果转化文章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这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载文量占所有外文期刊的15%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RESEARCH POLIC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中文排名前十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期刊载文量占所有中文期刊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48%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科技进步与对策》。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投稿刊物均以科技服务管理、创新发展及公共政策研究等管理类学术刊物为主。

(三)科学合作现状对比分析

利用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有助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国际平台作者合作网络的核心人物有:Mike Wright(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ames A. Cunningham(愛尔兰,爱尔兰国立大学)、Mirjam Knockaert(比利时,根特大学)、David B. Audretsch(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aribel Guerrero(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国际研究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尚未在国际合作研究中进入核心圈。国内平台作者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仅可判断出两个早期的合作子网络,即以南昌大学喻登科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与意大利圣安娜大学Andrea Piccaluga有合作的国内高校研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

(四)研究机构现状对比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得出表2。结合内容分析,以国内外机构综合对比来看,欧美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关注度普遍较高,权威交流研究广泛且有一定深度。我国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在国际平台发文较多,二者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统计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居前三位,均设有独立机构从事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工作,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清华大学积极构建“四类专员”技术转移队伍,倡导开展科技成果处置尽职调查,并规范兼职兼薪与离岗创业等要求。中科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源头设计,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大幅提升了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动力。

从国内平台主要发文研究机构可以看出,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两所国家权威智库机构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高校。高校是创新主力军,也是科技成果产生的聚集地。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通报了11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而这11所高校中仅有2所进入国内平台发文量前十。该结果表明,我国要进一步鼓励有关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凝练后的开放性研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充满热情和活力,多所院校、科研机构都在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深刻探讨并提出不少宝贵建议。

(五)基于内容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比较研究热点有利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而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VOSViewer 工具实现对国内外平台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得到图5和图6所示的研究热点图谱。由图5可知,国际平台研究热点有:1.基于高校、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后延伸的技术转移、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模式与影响研究;2.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转移效应的影响等;3.针对技术转移的政策研讨与技术转移生态体系的建设研究等。从国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图谱(图6)可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关注面较广、思维较开放。研究热点有:1.针对特殊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研究,如产业角度、创新主体角度和创新产出成果角度等;2.探讨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3.围绕技术转移的创新中心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4.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等。

对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进行统计,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排名前十五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方向大体一致,都围绕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因素、绩效表现等方向及其辐射角度如自主创新、知识产权、高校转化模式等进行研究。当然,由于国内外创新基础条件、研发实力差距和开展技术转移的时差等因素,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外较早就开始重视科技产业化体系的建设,多举措构建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产业园区生态完善、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国际平台与产业化相关的关键词出现较多,如industry(产业)、firm(企业)、commercialization(商业化)、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和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等,已经跨越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范围。我国更偏向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表3中国内平台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也体现出,当前我国研究热点仍然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展开的。反观国际平台,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转移)虽然出现频次最多,但其中介中心性比关键词innovation(创新)低0.02,此外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还有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最终还是要支撑和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从源头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突现关键词的研究前沿对比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一段时间内增速突然加快或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利用CiteSpace可以将突现词从海量关键词中探测出来,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和前沿方向。[16]

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突现关键词按照突现起始时间先后排列的演进序列如表4和表5所示,其中突现权重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在突现的起止时间段内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的突现时间段越靠近现在且权重越大,越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方向。

从突现时间段对比分析来看,我国的研究前沿点比国际平台出现较晚,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如职务科技成果和协同创新,分别对应国际平台2010—2013年突现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open innovation。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2015年前主要是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的经验并探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建设。2016年,国家完全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随之出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的研究热潮。当前,各地方、各部门仍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模式和绩效等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參考国际平台突现关键词演进图谱可以预测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有:1.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于2017年开始实施,对时间序列上20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已然可以着手研究。2.技术市场的设计。近年来,我国以技术合同成交额衡量的市场增速和规模持续呈现高增长态势[17],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技术市场体系建设还有提升空间。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维度研究,如大学科技园规划与运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等。

国际平台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分别是market(市场)和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结合世界各国政府、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在创新发展的新政策、新模式的探索,判断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趋势主要有围绕高校为主体的实践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技术转移公司的设计与运作模式研究。

从突现权重对比分析看,国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达13.526 5且普遍都在[5,9]区间内,而国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仅4.139 9,其他均在3左右徘徊。这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上研究力量不足,可能与国内平台的年文献数量不多有一定关系,应该鼓励研究学者在该领域多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供决策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笔者对2010—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中外文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知识图谱展现,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0年之后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大体呈上升趋势,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而国内部分学者首选外文平台发表,国内平台该领域研究保持稳定,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目前,国内创新形势良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相关研究将掀起高潮。

第二,由于国内外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起步时间的差异,国内外平台的研究热点有明显特征。国际平台更集中在对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于对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

第三,研究前沿方面,相似的研究前沿点国内平台出现均晚于国际平台,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围绕以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在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绩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有明显突破,正逐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链上各个环节面临的难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支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要再往细处、往深处进行研究和构建,如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的培育机制、考核评价体系、转化模式与路径等很多方面,都值得学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2]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6-9-03)[2021-4-20].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29268346.htm.

[3] 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4] 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01):37-44.

[5] 储蓉月.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84-85.

[6] 刘宇,方曙,陆颖,等.基于SWOT-QSPM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竞争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8):224-230.

[7] 陈俐,冯楚健,陈荣,等.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借鉴——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9-14.

[8] 李玲娟,蒋能倬,张波.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要点及借鉴[J].科技导报,2020,38(24):53-61.

[9] 董洁,孟潇,张素娟,等.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2.

[10] 杜宝贵,张焕涛.基于“三维”视角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09):36-49.

[11] 赵睿,李波,陈星星.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S1):155-163.

[12] 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97-203.

[13] 许琦.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05):26-32.

[14] Chaomei Chen. Cite 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03):359-377.

[15] 張秋,岳萍.俄罗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及对新疆的启示[J].科技与创新,2020(19):136-137,143.

[16] 李杰,李慧杰,陈伟炯,等.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9,12(01):74-81.

[17] 朱雪忠,胡锴.中国技术市场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与设计理念[J].中国软科学,2020(04):1-16.

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來,在乡村振兴战略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农业经营者对农村农业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体系现状,进而分析了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引言

国家领导人在做十九大报告时曾经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理念,且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了党员队伍应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对待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金融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产业效益上升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为了能够促进农村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对农村金融进行时代性的整改创新,进而实现振兴乡村的远大目标。

一、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

一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解决其农业运营的经济问题,帮助各个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创业阶段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购进设备以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以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下,我国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改革,使得农村经济体制更加现代化,资金流通更加频繁,金融需求更加旺盛,也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产出的稳定性。

二、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体系现状

由于各机关单位的重视,农村农业金融水平相较于以往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农业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农村农业金融的服务机制还不完整。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对农业金融发展态势认知不清晰,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领域在农业金融存在服务窗口短缺、服务内容贫乏等现象,导致农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都较为低下,农村农业金融商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其次,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有关农业贷款的金融服务较为落后,贷款性金额政策更新不及时,导致农业金融贷款的服务与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贷款额度不科学,服务体制灵活性低,无法,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需求,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阻碍乡村振兴的脚步。

三、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性分析

(一)“两权”抵押贷款实施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为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问题积极推行“两权”抵押贷款。“两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虽然这项政策在试点地区的综合实验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可是,实际推行速度缓慢,过程困难重重。首先,资产难以变现。一旦借款人违约,银行即使接受这两样权利,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也难以处置,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其次,我国土地是国有集体所有,相关单位难以出具土地流转的合同,存在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能力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抵押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其动产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用具和牲畜;不动产主要是其农村的房屋和田亩。可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是其动产还是不动产,都不是有效的抵押物,都面临违约难以变现的难题。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的贷款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金额从一两万的小额贷款向几十上百万的大额贷款转变,贷款方式从小额信贷向大额抵押贷款转变。其贷款要求与抵押担保能力不匹配。

四、普惠金融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路径探讨

(一)优化“两权”流转服务,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

推进农村“两权”的流转,建立有利于“两权”流转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宣传,引导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向成本低廉的农村地区转移。二是尽快完善“两权”流转的合同体系,为“两权”流转开辟绿色通道,打破法律和制度障碍。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中长期贷款,贷款金额较大,担保能力差等特点,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创新信贷抵押担保产品,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信贷产品,盘活农村产权。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能力的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用。

(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构建现代乡村征信体系

面对传统金融在乡村金融服务上的缺陷和不足,应该借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的力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解决农村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的问题,创新风险评估方式和产品的服务标准,使乡村普惠金融向着便捷、精准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便民服务站和流动服务站,引导农户了解现代金融,加强乡村金融知识教育,让金融知识走进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金融下乡活动。在有效的金融知识普及的技术上,积极展开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评价工作,助力构建现代乡村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现代乡村金融生态环境。

结论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引导推动,为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息共享和宣传推广方面给予普惠金融必要的支持保障。二是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体系,统一布局,为普惠金融发展出台阶段性的战略规划。三是借助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推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变,推动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变。四是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支持普惠金融的基础上,保证政策的连贯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邢乐成,赵健.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普惠金融:概念梳理与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2019,(01).

[2]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5/content_10602.htm2015-12-31/2019-03-15.

[3]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18,(09).

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农村金融作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机制,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梳理了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现状,指出了各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新型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发展思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一、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机制不健全,支农力度不够

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是农业政策性金融,2013年山东省农发行支行的一半贷款投向小微企业,在农业基础设施如此匮乏之时,此种贷款流向,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优化配置。

中国农业银行在设立之初便是定位服务“三农”,然而却随着商业化改革,凭借资本优势,逐渐“脱农”,大部分的信贷投向以城市工商业为主的非农领域。

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归类为“合作金融”,随着市场化改革,现在已经成为实质的商业性金融。邮政储蓄银行有着天然自身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加大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是其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虽然近年来重点推广了小额贷款业务,但是几乎乡镇网点只吸储不放贷,而农户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遍布在乡村,众多资金需求者因往返县城的不便利,放弃或者转向其他形式借款。

2.新型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面临众多困难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良莠不齐、两极分化开始出现。以山东的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为例,发展较快的村镇银行存贷款规模已突破20亿元,而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两、三亿元;2013年,我省小贷公司首现退出案例,被取消试点资格的小贷公司共有8家,多是因为经济下行影响到小贷公司股东主业,小贷公司注册资金被股东挪作主业之用,造成小贷公司业务长期停滞。

(2)各项政策与支持执行不到位。地方政府在村镇银行筹建时,往往承诺众多优惠政策,但在村镇银行开业后,并没有在财政、税收以及宣传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税负压力仍偏重,2013年小贷公司全年累计缴税11.8亿元,同比增长89.5%,以年末贷款规模与全省小贷公司相当的中信、华夏、民生银行济南分行为例,三家银行全年纳税仅相当于小贷公司纳税总额的33%、20%和40%。

3.新型农村合作性金融亟待规整

一直以来,我国合作性金融发展存在着长期缺位,随着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改革的推进,资金互助为主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纷纷出现,有助于改善农村抵押难和贷款难的情况,但也出现了众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性质不明确,监管缺失,由于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没有注册登记,因而缺少明确的监管部门。即使注册登记,工商部门只负责企业法人登记,不负责经营问题;农业等政府部门“只批准不管理”,虽出台若干指导意见,实际中只鼓励设立而淡化管理;其次,资金吸储与放贷方面存在违法违规现象,部分资金互助社存在着吸收公众存款或者支付固定回报而将股金变相为存款的现象;一些地方的资金互助社跨地区开展业务,存在挪用资金,把股金投放到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的问题。

4.农村金融配套制度设施落后

一是已有的法律对农村金融的一些规定不清,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并没有特殊针对农村金融业务做出具体规定。二是缺乏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立法,一方面以“合作”目的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现已成为实质的商业性机构,另一方面虽然山东省已经开始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但是没有相关法律文件出台,不利于推进改革实施;三是有关抵押担保品的法律文件亟待完善,例如从目前金融产品创新的情况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已经突破法律禁区,由于我国土地具有公有制性质,且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保障农民生活的特殊意义。

二、山东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1.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完善思路

在新农村建设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由于政策性金融的供给有限,新的合作性金融尚未完善,接下来农村商业性金融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商业性金融进行重新定位,即应当完成这样几项任务:①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大型农村经济主体,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②支持县域基础设施改造、农村住房安居工程,加大对农产品专业市场、新型生态休闲农业等具有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的农村产业带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③扶持农村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主体发展;④利用自身的经济、信息优势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探索风险分散机制。

2.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完善思路

①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定位。农村合作金融应根据各地方发展的实际,形成与其他金融组织相互补充的机制,即与其他金融组织错位发展,对于其他金融组织比较完备,能够解决农村资金需求的地区不需要鼓励合作金融的发展,而对于仍处在农业发展资金远不能通过正规金融解决的地区,在鼓励发展合作金融组织的同时,要明确合作金融资金互助的根本目的,做到充分发挥地缘、业缘等优势,严格控制业务半径,为社员提供互助资金以及为社员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提供担保等服务。

②合作性金融的改革发展思路。一是明确资金互助的半径,不超出乡镇一级别范围,对于规模小的资金互助社不超出行政村一级别范围,否则成本变高,风险也不可控。二是严格实行社员和资金“封闭运作”,仅为社员提供资金互助合作服务,不吸收非社员互助金,不向非社员放贷,不把互助金投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从而有效锁定金融风险。三是严格限制大股东,真正的合作制是限制大股东的,比如银监会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大股东不得超过总股金的10%,信用合作组织可参考此比例,防范大股东为自己谋私利。

3.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完善思路

①在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支行要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和投量,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策略,严格把控自营性业务支持范围,不能偏离方向。在粮棉油购销储的基础上,致力于交通邮电、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田水利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综合开发贷款,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

②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山东支行在总行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要积极提供改革思路,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性金融立法,严格规范政策性资金的流向,划定职能边界;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自主经营决策能力,提高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③针对政策性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根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长期性的专项资金需要,发行专项长期性农业金融债券,来解决当前其资金来源结构主要来自财政资金、有偿贷款的单一渠道问题,以及发行短期的金融债券带来的与贷款投向不匹配的问题。

4.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1)开发多样化的贷款品种。

(2)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建立以产业链为导向的市场潜力评估和征信技术,将整条产业链纳入评级授信对象,针对性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型等优势农业产业链。二是针对两类核心组织发展现状,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以增强其在整个产业链中增信功能。

(3)积极谋求各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城市大中型金融机构与各类农村金融组织进行信息共享、资金互借,实现优势互补。

(4)大力发展项目驱动型金融。项目驱动型金融是指金融机构谋求与政府的共同目标,合作帮助广大农户发现与完善项目,促成“项目发展、农民富裕、金融机构借贷资金得以保障、增大农村信贷供给”的良性循环。就涉及的资金需求主体来说,一类是针对贫困农户。另一类是有创业想法或者已经开展项目的普通农户、个体户、家庭农场主等。这也可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一条途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 汪小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J].中国金融,2014(05):22-24

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所谓汽车金融就是说以汽车行业为载体发展的有关金融业务,包括金融咨询、信贷服务、汽车保险等业务。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可知,美国等国外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臻于成熟,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渗透到其他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金融业在我国发展地位也愈加凸显,我国的汽车金融业也亟需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汽车金融 对比研究 发展 借鉴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外的汽车金融机构纷纷踏入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汽车金融行业并不独立与整个金融行业之外,其良好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汽车消费行业的发展和迎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要需求。本文将针对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目前存在的缺陷,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消费水平,从国家经济和对金融业的监管要求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汽车金融行业的对比来找出问题,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将稳定市场和完善汽车金融体制相结合来共同构建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汽车金融业现状

随着汽车行业的需求变化,我国目前市场细分为四大类。一是汽车批发金融,由于近年来竞争者的加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车利润下降幅度很大。经销商将业务中心由汽车销售逐步过渡到车辆维修、汽车配件及二手车市场及汽车保险等方面。服务范围覆盖更广阔。二是汽车消费金融,随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各个汽车金融公司也推出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汽车信贷产品。但是受限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不够完善、市场渗透率较低。三是汽车租赁金融,尽管全国已有近万家汽车租赁公司,但是由于汽车租赁行业刚刚起步,汽车租赁金融仍然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四是二手车金融,二手车金融市场发展稍早于汽车租赁行业。在国外的汽车金融市场中,以汽车信贷业务方面来说,德国有超75%消费者通过汽车信贷来购买汽车,而这一数字在美国则达到了惊人的85%,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超前的消费理念。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推进了汽车行业的兴旺,满足了消费者的提前消费。汽车行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把汽车信贷消费观念作为本源业务的汽车金融业务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2)不断更新的产品类型和服务模式。国外汽车金融的服务模式是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3)完善的法律制度。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法制环境良好,伴随着汽车金融业务的兴起,各个立法机关便不断结合当事人的意见和市场实际,制定出台各种管理条例,并在实行过程中对不符合实际需要与脱节的部分进行修订,进而形成法律规范,最终写进根本法,使得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三、中外汽车金融业比较

1.金融业务主要参与者对比。目前,国内汽车金融业务的主体有四大类型,分别是内资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国内投资汽车企业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企业以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并不成熟,许多法规的制定也没有完全成型和立法,为了保护国内刚刚起步的经营者免受国外已经成熟的业务经营者的强力冲击,同时也为了更大的可控性,国家在政策方面始终倾斜内资商业银行。然而这种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个不完全的竞争市场,长期实行不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发展。汽车金融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汽车金融公司可以说是只从事与汽车金融业务有关的专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单项性,使得其比商业银行有更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和更便捷的服务速度,这也必将是推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这种公司在国内的数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国外的汽车金融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包含商业银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两大主要参与者: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信托公司。不同于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国外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服务类型更具多元化和灵活性,即使资金出现严重问题,它们也会有专一资金为之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并给与消费者更多的专业产品和服务种类。经过销售者的各类途径与消费者达到更进一步的往来,以便于建立与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一体化的销售模式。信托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帮助别人理财,而信托公司作为汽车金融的重要参与机构,其目的在于运用长期的信用贷款业务为客户提供汽车的购买和使用。由于国外的信托公司发展非常发达,自二战后,信托公司的金融中介职能成长迅速。信托公司的资产主要来自于个人各类存款,资金的使用就偏重于长期的信用贷款,信托公司所包含的一个重要业务就是汽车金融服务业。从七十年代至今信托公司大范围扩大业务领域,以此种方式来提升其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由于我国信托公司曾经历的混乱的发展,目前仍无法胜任此种职能。

2.环境对比。我国和国外汽车金融业发展的途径差异与地理环境差异,导致它们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不同,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消费观念的差异、经济体制的差异、市场法律制度的差异、信贷消费环境的差异。国外的汽车金融市场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征信系统和强有力的执行力,这些都是我国的金融环境所欠缺的。

3.运营模式对比。外国的汽车金融企业与生产商和销售商联系紧密,所以他们有完善的操作人员和适当的运营区域挑选,初期外国是以银行信贷为主,最后是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并且它们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方式较为广泛,例如生产商直接建立、银行建立、信托公司建立等等;但是我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大部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济环境对其扰乱很大,因此这些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是在做一些模棱两可的汽车金融业务,单单针对于贷款,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及相关条款,所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汽车信用贷款仅仅是汽车金融服务中的一小部分。

四、结语

虽然我国汽车金融业存在着起步晚的问题,使其发展具有滞后性。但是问题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潜力,尽管我国汽车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前景和空间巨大。要推进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就首先必须要立足我国国情和现状,对比国外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借鉴国外汽车金融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也将趋于完善,蓬勃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我们应当完善汽车金融行业制度,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和信贷环境,汽车租赁业的参与主体才能放心的在其领域大展拳脚,并且规范市场准入标准,使得汽车金融业准入门槛有一定的限制,避免并非真想长足发展的企业趁着立法并不完善之际混迹其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给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其次,应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融资对象的信用评估,对汽车金融服务消费者的信用评估,对融资车辆进行的抵押管理,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在各个行业建立起一整套的风险评估体系。未来能够通过消费者在各个行业的消费及信贷表现综合评估,通过分析计算分配给最适合的信贷消费额度,大大的降低消费者违约风险。最后,增强汽车消费者的信贷消费理念。由于中国信用贷款买车理念的逐步推广和行业渗透率正在提高,购车者对车辆信用贷款业务的认知也在提高,对汽车金融的服务需求也正在提升。消费者对于信贷业务的挑选上,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选择率为36.7%,信用卡的选择率为24.7%,而传统银行相对率偏低,为24.1%,信用贷款将是消费者选择汽车金融行业的重要消费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果仁,李菡.发达国家汽车金融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之借鉴[J].北京汽车,010(2).

[2] 王再祥.汽车金融[M].北京: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张东明.国际汽车金融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汽车工业研究月刊,2013(8).

[4] 解婧.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中外竞争[J].经济纵横,2010(1).

作者简介:拜璐璐(1991—)女,民族:回族 籍貫:河南开封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会计。

研究生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下的金融是由各种金融组织形态和各种金融资源配置模式所共同缔造的耦合关系的总和。就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而言,主要的内容包括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个部分。因此,这三类金融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据此,本文对其中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其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保险;银行;农业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同性质和规定的两大金融族类,对我国当代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状况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在当下我国金融环境复杂性和波动性日益增强的状况下。因此,需要这两类金融族群的相互关系进行稳定性的调整,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金融发展的概述

时代的变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仅是金融本质和内涵的变化,更是包含其结构、功能以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转变。金融由过去行业性、中介性以及单一服务性的系统转变成了一个拥有复杂功能和影响的巨大系统,巨大的变革正在世纪初的这十多年里悄然发生。

首先,是从金融部门和科目来看,在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和融合之下,原来的体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仅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担保、风投、私募等模式,更从其中拓展出了众筹、小贷、理财基金、P2P网贷等等。这类金融科目的丰富不仅是金融产业分工的逐步细化,更是金融体系的繁荣和发展体现,对于经济而言存在一定发展助力。因为究其实质,金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体系。

其次,从金融交易工具种类来看,除了传统的纸币通货、本票、汇票、存单以及商业票据等交易媒介之外,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大批包括移动支付终端在类的互联网支付工具,例如:支付宝、余额宝、比特币等电子货币在传统的金融市场树立起了改革的大旗,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论是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市值规模都实现对传统交易媒介的超越,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工具。

最后,从金融功能来看,资源配置逐渐成为金融核心功能,是除了货币资金的融通与借贷之外所发展出来的,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衍生出的经济调节、风险规避、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传统金融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也进一步使得现代金融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传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得到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

二、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相互关系

1.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是对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所服务的一种金融力量,是为了保障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而支持其中薄弱环节的社会维稳力量,在我国不少的国计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对外贸易、“三农”、中小企业融资和保障类住房等方面。这些领域大多数是商业性金融所不愿意涉及的方面,其中大多都具有所需要的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和利润低等特点,但每一类项目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状况,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也将投资用于灾后重建、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等领域。

2.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处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之下,但是更多的是运用市场法则对资源和资金进行合理化引导。现阶段,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商业性金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所涉及的服务领域也十分广泛。从具体实践来看,短期资金融通(以工商企业营运资金贷款为主)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而长期资金融通(以股权资金筹集及长期债券发行为主)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3.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主体和目标上的不同,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少的区别,例如:业务宗旨、运行机制、资产与负债、监管的主客体等。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政策性金融仍旧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短时间内,其作用和功能也是商业性金融所无法取代的。同时,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不但要对我国的政策性金融进行突出和明晰,防止与商业性金融混淆,还要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除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外,还存在合作性金融(例如:众筹),这三种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制度,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存在不同的本质。有着本质不同的金融组织形态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相关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来配置金融资源,作用于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构成一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贾康,孟艳.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基本定位的再思考[J].财政研究,2013,03:2-7.

[2]白钦先,文豪.论三维金融架构--哲学的人文的历史的与经济社会综合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3,06:42-54.

[3]张坤.三维金融架构下的新金融发展观[J].南方金融,2015,09:10-20.

作者简介:王释鹤(1995- ),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金融学专业

上一篇:金融研究生论文下一篇:金融市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