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 工程专业 工程伦理 教育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加大,爆发的工程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带来的工程伦理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作为一个工程大国,相较于西方国家,国内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差距也大,重点是工程伦理课程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缺失和短板现象。因此,加强和推进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1 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是培养合格工程师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程教育,而工程教育又离不开工程伦理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工程师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道德责任,工程师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建筑物的安全质量以及事故发生的风险负有责任。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至关重要。工程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他们在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修光利提出:工程伦理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第一课”。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需要从源头抓起,是培养合格工程师的需要。

1.2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是适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也面临类似的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有些事故甚至危及到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并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并将其作为未来工程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国作为工程大国,在工程决策与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了大量的伦理问题,再加上每年又不断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人才缺乏基本的工程伦理素质,这势必加剧大量工程问题的出现,我们也因此永远也实现不了工程强国梦,也将影响到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极其重要。

1.3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本身就是工程师培养以及开展工程教育的需要

工程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元素、多变量、多元化的特点。在工程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从技术方式的角度思考,还应该从社会、文化和环境领域合理地考虑伦理道德价值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工程师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道德责任。工程师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建筑物的安全质量以及事故发生的风险负有责任。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至关重要。工程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他们在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是与国际工程教育相结合的需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4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是提高工程教育的教育水平的需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要。高校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可以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程建设是一项特殊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生产产生巨大影响,与人类生活、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在我国,与工程伦理这门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工程技术人员能否具有职业精神,将越来越受到群众的重视。相应的工程伦理教育将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对待。

1.5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他们未来在工作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诚然,工程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们违反了工程伦理的原则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人们的安全将会受到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将会受到损害,这会使人类的长期发展蒙上阴影。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平衡发展。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利益与责任之间、经济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当前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工程伦理教育范畴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还不统一。在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中,近年来,一些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开始进入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例如: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等院校单独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但是大多数理工科院校还未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只是在专业教育或德育教育中渗透进行。以上表明,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繁荣现状相比,国内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发展缓慢。

2.1 现实中我们面临大量工程问题的严重挑战

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近些年来,在社会建设中呈现出来的工程质量不高、工程规划混乱、工程管理浪费、工程责任不强等问题,提醒高等工程教育界需要对过去的工程教育进行反思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处于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受到了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的严重冲击,致使工程群体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去道德化等问题,这也势必成为导致工程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从事工程活动的主体,也是我国工程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和生力军,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是促进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合格工程师的必然选择。

2.2 当前理工科院校普遍缺乏工程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在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现象十分严重,工程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有大量的理工科院校根本就没有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工程伦理学方面的课程,由此势必会影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

2.3 当前,我国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缺失工程伦理道德素养

理工科院校作为未来工程师的摇篮,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的缺陷,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素养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工程伦理意识淡薄,对工程领域的不良现象麻木不仁或盲目指责;工程伦理知识薄弱,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工程道德实践能力低下,对工程实践缺乏全面的伦理审视等。虽然少数理工科院校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但明显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机制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2.4 理工科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工程技术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工程实践的生力军,其工程伦理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也会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现实使命,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通过科学的渗透与培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道德素养,这既是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应实现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其必须攻克的新课题。

3 加强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措施

3.1 提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敏感性

大多数工程师在道德问题上遇到麻烦,都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面临的道德问题,做了一个错误或不恰当的决定,玷污了工程师的声誉,工程师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影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正确认识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做什么,什么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敏感性,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在未来面对一定的道德困境时,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工程道德教育可以使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一个负责任的工程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对产品、工程、和风险负责,也要尊重客户和公众的自主权。

3.2 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加强工程伦理学知识学习

将伦理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抽象的伦理学概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特别是如何实现伦理学思想指导实际行动。在研究生阶段,伦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引起学生对工程伦理的重视。通过对伦理学知识的学习,使工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决策、设计、管理和评价中具有更广泛的伦理学知识基础,有助于保证工程的质量。通过研究工程伦理规则,帮助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为了实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道德判断,首先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和可操作的道德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基于理论和概念的表述,必须要有违规后的具体惩罚措施,以达到警示的作用。

3.3 培养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道德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师的道德意志力可以减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公众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特定的伦理案例背景下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特别是通过一些负面案例教学引起学生的警觉,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要坚决抵制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工程伦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例如,孟山都的轉基因生物对人类自身和环境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个社会主体的意识形态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决定主体价值观念。如果社会缺乏正能量,而负能量在整个社会蔓延,那么无论教师的教案内容如何完善、教学设计如何完善、讲座如何生动,大学教育都是徒劳的。各种社会氛围都会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学校只是整个社会的小部分,虽然它有净化思想的作用,但它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划清恨与爱的界限,严惩丑恶的行为,弘扬文明之美,那么伦理道德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执法力度是弘扬正能量的体现,将对高校工程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应尽快制定工程道德规范和监督措施,未来来自高校的工程师将是一代职业道德高尚的工程师。

3.4 强化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师资力量

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是人文学院的哲学课老师,或者是相关工科学院的专业教师。工科学院的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能够做到工程伦理教育与相关专业领域相结合,授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因而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教学效果。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相关任课老师应该积极参加相关课程建设的活动,主动参与高校《工程伦理》课程高级研修项目的培训和学习。

3.5 优化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学方法和考评指标

工科院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工程师,但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锻炼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评估和决策能力,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断工程问题中的道德问题。工科院校应该运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开展教学。工程伦理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精选代表性突出的案例建立案例库,针对相应的案例提出工程伦理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可以开发相关学习软件,开展信息化工程伦理教育,软件上有全面的伦理学知识和丰富的案例库,方便学生线下自主学习。

工程伦理课程的成绩考评,应当遵守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成绩考评指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量化各部分指标的评分权重,通过学生课程论文、分组研讨、随堂测试和课后实践环节的考评,计算汇总得到最终评分。

3.6 采取现代多元化工程伦理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为多元化的世界格局,采用多元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可以提升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多元化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设计研究生信息伦理课程,需要将伦理理论的学习范围扩展到传统的西方经典伦理学之外,涵盖了非西方经典理论和人文主义理论。其次,应该为此课程设计互动案例,采用协作学习的方法,以小组形式一起开展学习与讨论。可以让学生扮演工程中的不同部门角色,这些部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能,针对具体的工程案例让小组讨论和分析工程中伦理问题。然后,通过实际模拟来论证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使该方法具有可形性和扩展性,可以推广到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机构。

多元化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涵盖以下5个方面,即学习各种伦理学理论知识;分析伦理学与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将国际形势和多元文化与我国联系起来;将国际形势和多元文化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理解国际形势和多元文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多元化工程伦理教育的重点是学习全球的工程伦理学。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各个高校开展多元化工程伦理教育,以确保大学生为全球化的工程道德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曾永卫.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1):94,97.

[2] 张家平,武鹤,王国峰,等.新时代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必要性与实践探索之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5):73-76.

[3] 王丽君,路丽丽,孟尧,等.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认知状态探析[J].文教资料,2015(4):64-66.

[4] 牛润萍,庚立志.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分析[J].智库时代,2019(17):237,240.

[5]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5,71.

[6] 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2、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解析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探究

4、柳治政: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5、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6、建筑工程监理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研究

7、加强建筑工程监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8、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9、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

10、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1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1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思考分析

13、浅析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14、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难点与要点

15、试析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

16、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

17、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探究(2)

18、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1)

19、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20、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①

21、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22、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1)

23、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

24、强化建筑工程管理 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25、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6、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7、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28、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3)

29、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策略探究

30、现代建筑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

31、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工程技术的有效控制研究

32、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33、基于建筑工程管理基础探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34、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35、论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及建筑工程结算

36、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技术

37、探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38、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探究

39、探究建筑工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0、浅析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41、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4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43、谈建筑工程防水技术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44、建筑工程预算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45、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探讨

46、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47、现代建筑工程的特点及未来建筑工程发展

48、建筑工程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①

49、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研究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2、测绘工程中的特殊地形测绘技术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

4、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

5、地形测绘工程及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实施方法探讨

6、测绘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探究

7、浅析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8、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9、浅谈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及流程

10、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11、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测绘法规与工程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12、基于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绘技术探究

13、关于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绘技术的研究

14、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探究

15、在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之我见

16、测绘工程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

17、测绘工程中测绘新技术探析

18、测绘工程中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19、测绘工程中的特殊地形测绘技术

20、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方案及质量控制关键

21、探究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

22、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方法论述

23、测绘工程中新技术在南昌县老旧社区改造项目立面测绘的应用及技术设计思路探析

24、浅析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25、解析测绘工程质量控制与测绘技术的应用

26、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实践项目的设计、过程管理与评价

27、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现状及思考

28、测绘工程技术不动产测绘现状分析

29、研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有效措施

30、信息技术在测绘工程和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31、地质测绘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运用分析

32、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流程分析

33、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方法解析

34、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绘技术探析

35、测绘工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实践

36、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分析

37、论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

38、测绘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39、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40、城市测绘工程中航空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

41、浅析测绘工程中的特殊地形测绘技术方案

4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

43、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研究探讨

44、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绘技术

45、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初探

46、信息技术在测绘工程和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47、偏远地区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工程方向教学改革探讨

48、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

49、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2、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项目贯穿设计与实证研究

4、浅谈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分析

5、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探讨

6、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分析

7、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研究

8、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平台研究与建设

9、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的应用研究

10、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1、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12、谈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及方法

13、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14、双高背景下专本通融高端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5、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探究

16、大数据背景下的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7、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的应用研究

18、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

19、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智能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20、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实践应用

21、试析软件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

22、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数据库编程技术的研究

23、试论软件工程思想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24、课程思政融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5、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软件工程线上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

26、虚拟现实技术在“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巾的应用

27、软件工程的现代化开发技术应用分析

28、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9、大数据视域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 

30、软件工程导论教学实践探讨

31、解析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

32、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3、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探索

34、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意义

35、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数据库编程技术

36、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37、专业评估背景下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究

38、MOOC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讨

39、试析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软件工程的应用

40、试析云计算对软件工程构建系统的影响

4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分析

42、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

4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创新

44、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

45、浅析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46、浅析软件开发技术在软件工程管理中运用

47、探讨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48、软件工程管理的运作方法

49、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兵器工程;工程硕士;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宁(1982-),男,山东烟台人,军械工程学院,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03)

军械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展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全军和各部队单位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结合多年的培养实践,在深入把握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针对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力提高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培养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工程领域应侧重于不同能力的培养,兵器工程领域作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的六大工程领域之一,其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为军队装备科研院所、试验基地、装备修理机构、装备管理机构和军代表系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我院结合多年的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经验,已制订了较为完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即依托各种型号的步兵武器、地炮、高炮、自行火炮以及各类武器弹药,开展装备维修技术、装备试验技术、装备采办工程、装备管理、装备保障、装备指挥、装备安全防护、弹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部队武器装备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装备技术和装备管理人才。

二、加强课程教学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加强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院形成了包括公共必修课、领域选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是各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自然辩证法”、“应用数理统计”、“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技信息检索”、“项目管理概论”、“新军事变革概论”、“知识产权”8门课程;领域选修课是除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外,所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全院开设的所有领域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5门课程,只要修够相应学分即可。这对于拓展工程硕士领域知识,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满足学员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求知欲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设置特定的岗位必修课,例如,我院针对从事科研、试验工作的人员,设置“武器系统分析”、“实验工程学”等岗位必修课;针对从事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设置“装备战勤概论”、“信息化装备保障”等岗位必修课;针对军代表系统的人员,设置“装备采办工程”、“统计抽样原理”等岗位必修课。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岗位知识,熟练岗位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如何进一步设置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根本之根本。首先,精品课程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紧贴学科前沿,在具有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前景。其次,精品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集中并体现本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结合兵器工程领域的特点规律,设置以“兵器发控技术”、“兵器发射与控制”、“火炮发射动力学”、“新概念动能武器原理”、“弹箭气体动力学”、“定向能武器基础”、“非致命武器基础”7门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这对于提高授课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兵器工程领域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确保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位论文质量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因此,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加强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1.严格学位申请资格审查

学位申请资格审查是确保达到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顺利进行学位申请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限制未达到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学位申请。学位申请资格审查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审查和学术论文审查两个方面。课程学习审查主要是审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是否学习了相应的课程,所学课程是否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所修学分是否达到了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等。我院规定兵器工程领域研究生所修总学分应为28~30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8~10学分。学术论文审查主要是审查学术论文是否符合工程领域内涵,是否具有工程背景、创新点和发表学术论文是否达到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等,我院严格规定工程硕士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以上反映学位论文成果的学术论文。

2.全面实行“双盲”评阅制度

学位论文评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激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本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学位论文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院所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均实行全面“双盲”评阅制度。所谓“双盲”评阅,主要是删去论文中关于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由研究生处和培养单位聘请其他院校的同行专家进行评阅,使参与评阅的专家与被评阅论文的作者(或其导师)之间互不知晓。这个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避免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关系,促进评阅专家围绕论文本身客观公正地开展独立评判。同时规定,对发现有干扰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责任人,取消研究生的答辩资格,有导师参与的,给予导师停止招生、取消招生的处理,从制度上保证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

3.提高学位论文答辩标准

学位论文答辩是进一步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术研究的延续与完善,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提高学位论文答辩标准。我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由研究生处聘请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进行“双盲”评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的答辩标准,规定3份论文的平均评阅成绩在70分以上且单份评阅成绩不低于60分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并不是通过“双盲”评阅(60分)的论文便可参加论文答辩。未通过“双盲”评阅的论文,需要延期半年修改论文后,重新进行“双盲”评阅;重新评阅未通过者,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处理。其次,要严格明确答辩委员会职责。答辩委员会承担着评判学位申请者所做的研究工作及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的重要职责,要求答辩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客观公正地评判学位论文的质和量。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程序,对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也进行明确地规定,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含有1名申请人所在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

四、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是确保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主导作用,“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严格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充分调动双方导师的积极性,协调好双方导师的职责,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是实行“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我院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学院的导师与研究生所在部队的兼职导师联合指导。导师由学院在硕士生导师中选定,兼职导师由研究生所在单位推荐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

由于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采用住校学习和在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过程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个阶段。课程学习阶段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并在论文的选题和学位论文定稿上把关;课题研究阶段主要由院外导师负责,由于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大多来自部队单位,课题的研究过程、论文的撰写过程都与院外导师的指导分不开。双方既有共同的职责,又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让院校、部队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才能有效加强双方导师的合作,才能让“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兵器工程领域是重要的工程领域之一,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实际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显波,邹洋,张慰.浅析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

(责任编辑:孙晴)

研究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与工学硕士相比较,工程硕士的特点十分明显。本文从分析工程硕士的特点出发,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探讨了现阶段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工程硕士;特点;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龚玉玲(1973-),女,湖南怀化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我国于1984年开始工程类型硕士培养试点,20多年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所有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引起了人们对其培养质量的密切关注和担忧。因此,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和探讨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与工学硕士相比较,工程硕士的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主要是在职人员,与工学硕士生源区别甚大

工程硕士的招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为企业、科研院所选择后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过程。因而工程硕士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并且绝大多数都是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与工学硕士的培养相差甚大。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是“在职学习,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学位。工程硕士一般本科毕业后工作多年,而且大多数已成立家庭,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上压力都很大,各方面的事情都很多,因而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2.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取向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学习的知识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工程实践性能力和实用性的工程技能,重点培养的是学员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目的是使学员在回到工作单位后能够直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发挥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在一线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工程意识,重视工程应用,愿意到一线工作,具有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善于综合思维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3.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工程硕士教育是培养工程一線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复合性,这一思想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工程硕士教育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突破按照某一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传统做法,既不按某个一级学科,更不是按某个二级学科设置课程,而是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按“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较宽的知识面;在教学上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学位论文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强调论文选题的实用性,强调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主要是侧重工程应用,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般贯彻教学、生产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针,采取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在职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回到工作单位在单位导师的带领下参与单位的工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边研究边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使学员既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工程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4.论文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工程硕士的论文要求与工学硕士相差甚大,在论文选题上强调论文选题的实用性,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强调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硕士论文要求结合本单位的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引进,或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二、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工程硕士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多年来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程硕士教育自1997年批准设置和试办,1998年开始招生,十多年来,规模迅速壮大:培养单位从1997年的14所,增至2008年的218所;授权领域从34增至2008年的40个领域,录取人数从1997年的1525人增至2008年的59212人;在学人数也由1997年的920人增至2008年的200744人。[1]但是,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指导不到位,指导效率不高

导师指导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最大、最长远的环节。双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硕士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健康发展。

(1)导师指导的时间难以保证。“工程硕士最大的特点是不脱产学习,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和科研只能放在工作之余,因此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在校时间短,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少,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完备的渠道了解学校和老师的情况。”[2]显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致使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指导问题上处于两难困境,即使导师认真负责,想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也难以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导师交流,讨论。

(2)导师指导的积极性不高。“工程硕士培养刚开始时大多是来自于工程企业,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导师倒是乐意指导。但是,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入学新生专业知识水平、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等参差不齐,加上为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宏观监督与管理,采取了双盲抽查的论文质量检查方式,使得部分导师不太乐意指导工程硕士。”[3]

此外,“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属于企业,不是导师的课题。加上不同学校考核的不同导向,使得一些学校方的导师对指导工程硕士生的积极性不高。”[4]工程硕士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工程硕士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老师上课时,学生到课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导师指导的积极性。

(3)双导师制执行力度不高。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工程硕士的导师队伍中,主要存在力量不足,年轻导师缺少工程背景,课程教学、导师指导中联系工程实践少。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导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较丰富指导经验,而企业导师则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但实际上为工程硕士生配备的导师与此有一定差距。有学者认为:“由于大多数工科院校长期以来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面窄,知识单一,统一性差。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缺乏过程实践经验,由他们来讲课工程硕士很难接受。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因此缺乏与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硕士对话的基础与平台。”[5]

2.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对工程硕士培养中有亲身体验的工程硕士导师王进教授认为:“工程硕士采用集中授课方式,春季开始授课,春秋各一次。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大多数工程硕士很少出席教学环节,一般集中在课程结业考试的时候现身。”“工程硕士授课方式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6]

工程硕士的上课多安排在周末,这些学生平时工作忙,家务多,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较大,而且他们认为交了较高的学费(每年一万,学制3年),就应该让他们及格。所以工程硕士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显然,大多数工程硕士的校内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3.课程设置单一与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课程设置与教材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课程教学和教材是工程硕士更新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科学使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工程硕士都在岗位上工作了多年,他们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较强,对本领域的知识技术比较了解,但由于缺乏系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课程设置和教材对于工程硕士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7]

三、改革建议与措施

1.重视导师的指导

导师在整个工程硕士培養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直接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的职责,使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对工程硕士的作用,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其次,要优化导师知识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工程硕士导师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消费者,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相比,工程硕士具有明显的特点,是在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时间比较紧张。因此,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实用性、针对性(不同专业方向按不同过程领域开设课程)。

参考文献:

[1]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2009-06-22)[2010-2-10].http://www.meng.edu.cn/htmls/ztqk/basic.jsp?basic_number=00034.

[2]卢志芳,贺前华.完善管理 加强沟通 提高质量——工程硕士培养的措施及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30.

[3]林建一,陆洪.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应对措施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09.

[4]吕淼华,许为民,姚善泾.生源·师资·论文选题——工程硕士培养中企校间易存异的三个主要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73.

[5]曾兴雯,史耀媛.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56.

[6]王进.工程硕士授课方式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EB/OL].科学网博客,(2009-11-3)[2010-01-2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7139.

[7]夏天娟,杜朝辉.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09,(1):144.

(责任编辑:张中)

上一篇:国际文化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光纤通信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