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2023-07-27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唯有溯本求源,经千锤百炼,才得累累硕果;

唯有激扬青春,经稼穑勤勤,才获春华秋实。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吕兆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唯一的市属医学高校,承担着为北京市各级医疗卫生组织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科学规划教学设计、狠抓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接触社会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医学生对未来工作对象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理解,加强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就业软实力的建设,同时根据医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卫生服务,是学校组织社会实践的重要出发点。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学校社会实践的历史及主题特征

首都医科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组织起始于1991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由当初的—个团队发展到现在校院两级团队项目化运作、参加者覆盖大部分在校生。作为医学院校,各专业如预防、临床医学、护理等将分别于大二、大三等年级下临床医院实习,这决定了参加社会实践的主体为基础阶段学生。另外,研究生院每年组织博士生、学生工作部组织骨干师生社会实践团赴边远地区送医送药、支援当地医疗卫生建设。学校社会实践的主题历来秉承团市委关于首都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本着服务本市、扎根基层的原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市级规划及动向,明确当代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2002年学校主题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十六大召开”;2003年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文明”;2004年为“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为“青春奉献奥运,共建和谐家园”;2006年为“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奥运”;2007年为“微笑北京,奥运先锋”;2008年、2009年为“使命·责任·奋进”。

社会实践运作方式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资助重点项目,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举措。从2002年开始,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项目化方式运作。各学院团委(团总支)依据社会实践的主题(可自拟分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写成社会实践标书,于指定日期统一交到团委。团委聘请学校各级领导专家组成项目招标评审委员会评出中标项目和入围项目。对于中标项目,团委将给予全额或大部分资金支持;对于入围项目,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在中标项目之外,鼓励学生暑期在不同领域进行社会实践,由各学院团委(团总支)负责组织,也可参与评奖。由评委会依据活动的组织情况、效果反馈、社会及经济效益,评选出相应年度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予以表彰。采用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方式通过项目招投标,有效地调动了各学院团委、团总支和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整合了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资源。

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医学生的课内社区医疗实践。从2001年开始,大二学生在课内奔赴宣武区、丰台区、东城区、崇文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的13家社区医院及其下属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为期一周的社区实践。

另外,学生党校、社科教研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普及班和提高班的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地,以参观学习为主要实践渠道。

社会实践成果展示

2003年,出于防范SARS的安全性考虑,学校各团委、团总支在组织活动时采取就近、便利、小型、分散的原则。同时根据当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文明”的活动主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绿色奥运”为契机,以SARS为切入点,进行了水质检测和医疗器械使用方面的调研;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学生用摄影镜头记录SARS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医药学院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对医院进行调研,总结出了中医中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综述;燕京医学院组建党员社会实践团和青年志愿者团赴农村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基础医学院对老年人的社会关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开展了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

2004年,结合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契机,学校确定了“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题,中医药学院和基础医学院联合开展了赴河北省涞源县“三下乡”实践服务,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丰富活动内容,实践成果显著;研究生思想工作部组建了赴河北省围场县社会实践博士服务团,社会反响强烈,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知识层次;燕京医学院团委组建了“搭起健康成长的通道”社会实践团,立意新颖,教育意义重大,紧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学校还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小平,您好”红色之旅——首都大学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主题实践四川广安分团活动,在医疗分队中负责问卷调查工作,获得了组织单位以及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及配套文件颁布后,结合中央、市委的精神,学校社会实践工作又迈上了—个新的台阶。2005年,学校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奥运会处于紧张筹备阶段的有利契机,结合当年“青春奉献奥运,共建和谐家园”的主题,博士生社会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区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提高了学校“三下乡”活动的科技含量,开创了支援西部建设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先河;中医药学院“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赴西柏坡社会实践,通过对抗战基地的走访和对中国民俗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燕京医学院赴马坡镇奥运场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了奥运,服务了奥运,为推进2008全民奥运筹备贡献了力量。

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纪念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2008奥运,我们确立了“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奥运”的主题。“青春引领奥运、爱心维护健康”首都医科大学红十字奥运志愿服务团,把志愿服务、奥运教育送进了社区、开进了农村,活动覆盖北京农村以及30多个社区,时间延续到2005年下半年,参加人员达500人,是学校迄今为止为期最长、规模最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燕京医学院“献身医学、服务基层”赴白各庄村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变化,加深了对新农村战略的理解,突出了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紧扣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的主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关注农村发展,践行荣辱观念”赴房山区韩村河

镇开展社会实践,通过了解韩村河镇的发展历史,感受党的政策带给广大农民的好处,鼓励学生以群众为榜样,学习村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

2007年是奥运大战打响的前夕,学校在全力投入“好运北京”测试赛的同时,几乎所有学院均围绕奥运进行了社会实践。如基础医学院团委的“青春携手奥运,志愿和谐社会”志愿者服务团赴北京急救中心社会实践、“密云京溪奥运送医”社会实践、“模拟奥运会”社会实践;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团总支的“科技奥运,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总支的“展医学风采、迎北京奥运:促城市建设”——社区健康知识宣传与奥运健身器材调研社会实践;中医药学院团委的“微笑北京,和谐先锋”社会实践;护理学院团总支的“引领奥运,健康同行”志愿服务团赴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暑期社会实践、“挥洒青春,宣传奥运,献身医学,服务农村”奥运交流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迎奥运展农村新貌,忆非典感护理精神”志愿服务赴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肖村社会实践、“青春携手迎奥运,天使志愿聚北京”奥运交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燕京医学院团委的“人文奥运宣讲”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学生为全民奥运助了一臂之力。

在每年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医学相关重点项目的持续性开展,如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已经连续三年进行北京城市水系资源的调查,分赴达官厅水库、白河堡水库、斋堂水库及天宁寺、右安门、左安门、广渠门等护城河取样分析,检测北京市水质的变化。学校红十字会自1997年开始已经连续14年组织大型年度活动,已连续13年获得北京市“十佳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学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北京高校。学校红十字会每年举办的活动各俱特色,如2004年开展的“需要爱,给予爱”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血样活动,2005年开展的“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关爱艾滋病患者系列活动,2006年开展的“青春引领奥运,爱心维护健康”红十字奥运志愿服务团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2007年开展的“让血液播撒希望,用行动传递爱心”无偿献血高校行活动,2008年开展的“传梦想之焰火,助生命之完美”关注残奥会、关爱残疾人系列活动,2009年的“融化心中的白雪,点亮生命的希望”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活动,2010年的“分秒必争第一线,护航生命我同行”急救知识宣传活动。年度大型主题活动这种方式在几年的实践中已经逐步显现并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广泛的生存空间以及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现已成为学校红十字会的特色工作模式。

同时,在进行构思、准备到参与、总结社会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很多社会实践项目以调研为基础,得到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形成了一些成果。如中医药学院通过查阅大量SARS相关资料和对医院进行调研,总结出了中医中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综述;中医药学院赴河北省涞源县社会实践队调研了当地中药材资源的分布及保有量,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研究报告,给出了资源利用的建议。

社会实践成效显著

每年社会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都提倡学生每天写实践日记,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校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把近几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新解系列,其中社会实践工作以五行中的“土”为名,汇集成《社会实践篇》,里面汇集了每年的市发、校发文件,中标方案、社会实践总结及实践感悟,现已汇至第三部。

学生在实践感言中写道:“在这里我们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点以及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这种体会在一生中可能仅此一次。”“我第一次如此急切地希望能尽快成为一名医生,我也第一次如此痛恨自己的无能,我妄想与冥王进行一次谈判,请延长他的生命,请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把他救回来。可是现在,我只能看着他,却束手无策。”“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些巨人,他们以巨大的爱和细小的事,让心灵获得慰藉,让创伤得到安抚,让人们得到关爱,以医疗卫生和个人护理的经验和智慧,用爱推动人与人的关爱。”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太多的切身体会和心灵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是课堂上言传身教所无法达到的。

学校社会实践的工作体会

社会实践要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突出教育主题,在项目的设计上与时俱进、凸显特色。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势,学校将继续探索和北京市各区县卫生局之间及下辖社区医院问的合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工作铺建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也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是后勤部长,给学生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这个大学校,从项目组织策划到具体实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设计且细致周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或提供咨询服务,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开展对一些社会现状的调研培养了学生科研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通过收获的社会效益,让学生看到了祖国发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把握了自己成才的方向。

建立实践基地,使教育活动有延续性。多年来,学校创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红色老区、希望工程发源地、社区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爱心家园等,基地的建设使社会实践具有延续性,教育效果也显著增加。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农村调查

一、 前言: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事业得到稳步推进。一些已经实施的惠农制度和政策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如农村金融机构稳步增加、新农保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一些新的惠农制度和政策顺应时代发展被相继推出,如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等。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工作中,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甘肃从农民中招录公务员、四川成都统一全域内城乡户籍、浙江温州试点镇级市建设等。新农村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可喜得成就。

岁末之际,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契机我就本村近年来的发展做了一个调查,使自己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更加具体的认识到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三农”的信念。

二、 调查地点: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尹西村

三、 调查对象:尹西村村干部及村民

四、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借阅有关材料

五、 近年来尹西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1、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1992年,为了搞活本村的经济市场,繁荣

活跃本村农贸集市从而增加村民收入,团结尹东村,两委成功举办了尹集十月物资交流大会,一举成功,同时建起了至今仍远近闻名影响广泛的的尹集牲口交易市场。不仅搞活了本村经济市场同时也带动周边村庄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建设逐步跨越的同时尹西村决定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商品经济

和和棉花交易收购加工,在村内有利的街道安排沿街商品房200多间44户。棉花收购,日用百货,服装餐饮,五金交电等服务的主题商贸一条街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的催动下尹西村村干部及村民群众决心打好棉

花加工这项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村两委及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联合尹东村,全村在2001年成立了尹集玉龙棉花有限公司,下辖十个棉花加工厂,公司的成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给村民和周边地区及邻县的棉花收购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2005年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又新建织布厂一家,进一步拉长了

经济建设的产业链。

2009年尹集玉龙公司各棉花加工厂又新上400吨打包机等新型棉花

加工设备,提高了棉花的加工质量,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为了进一步曾强本村经济实力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尹西村村委正

打算再引进一处织布厂和服装厂来进一步繁荣本村的经济市场,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2、农村的社会服务: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尹西村只有一条公路穿过,村内道路破败

不堪;村里的小学学校只有三个年级而且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的老师一人教好几个科目,带两个年级的学生;村内通电设施极差,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还有吃水难,看病难等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

高。公共服务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尹西村多年存在吃水困难的问题。1996年村两委多处筹集资金

投资8万元打深水井两眼,铺设管道3000米,让群众用上了自来水。2001年对水管进行升级改造投资16万元在村西开挖占地30亩水面25亩的水库,常天供水,饮水水质显著提高。2005年投资28万元铺设管道5000米接入秦台水库,是村民用上了更加优质的水源。

2、为了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1998年筹资6万元新架线路,新上1

00变压器,是村民得以安全用电。2001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尹西村的线路又进一步改造,使村民用电更加安全方便。

3、交通的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村民的生活水平,2

002年尹西村投资30多万元改造村内街道,建成了东西3条南北1条1097米的柏油路。从此乡亲们出门走动,做生意就更加方便了。

4、前几年附近小学合并并且整合师资力量,并且随着交通的更加方

便,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很多人甚至送孩子去城里上学。今年镇教委又在尹西村建立北片中心小学,让孩子接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

5、2009年在尹西村建立了一处新农村合作医疗,从此村民和周围群

众看病就方便多了。

六、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尹西村多年来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随着各企业用地,学校用地的增加该

问题更加明显现在甚至还有一部分儿童没有责任田。

2、村内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资金,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做好对环境的保护,现

在村内的池塘,小河,甚至农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由于对树木的砍伐有些地方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七、对农村发展提出的建议:

1、努力发展第

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对环境

的保护

4、强化素质,打好人才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

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八、实践总结

总结以上几点,尹西村的新农村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农民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理论阐释

二十世纪中叶后期以来,西方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范畴,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无限度使用和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具有复杂性、危害性、广泛性的社会现象。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尚待提高,工业发展的副产品——环境污染问题油然而生。

近十几年来,环境问题的恶化首先引起的是自然科学家的关注。其次引起了医学及心理学对于环境变化引起人类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视。相比之下,社会科学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起步最晚,但成为一个全新的尚待大力发展的领域并将有所建树。

一、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看似雷同,然而在学科视野下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概念。环境社会学起源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激发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20世纪70年代末,卡顿和邓拉普发表了环境社会学相关论文,奠定了环境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卡顿和邓拉普提出了“新生态范式”理论,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就此开始。卡顿(Cottna)和邓拉普(Dunlap)在1978年将环境社会学定义为“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他们认为,相比于公众环境态度的研究和关于社会阶层和环境衰退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研究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后者是环境社会学。把环境问题直接作为变量来研究是区别环境社会学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分野标志。

为什么要区别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首先,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不够宽泛,从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是无法满足的。其次,是否引入环境变量作为环境社会学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区别标志,能使得环境社会学与其他分支学科泾渭分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状况,这在环境社会学建立之初具有重大意义。

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论是环境社会学还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

美国第一代社会学家萨姆纳(Sumner)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便公开发文,担心地球的资源将会在未来不足以供养如此数量的人类生存发展。索罗金(Sorokin)于1940年代研究饥荒对于社会的影响,这与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人类几乎不受自然环境制约”的观点相悖。雷德(Reid)在1960年代出版了“自然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Nature)”,讨论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些成果都为环境社会学启蒙了思想,提供了发展动力。

上文提到,环境社会学的在美国的开始标志是卡顿和邓拉普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把人的行为作为变量,把环境作为常量,与他们倡导的把环境问题直接作为变量来研究有一定的出入。所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仍需专业化发展。

经过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发展,环境社会学开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986年,巴特尔指出:“环境社会学在当今的美国处于一个安逸的地位,已经发展成一个社会学的专门分支”。但目前的环境社会学发展,塞尔批评其缺乏想象力,且认为该领域的发展扔停滞于寻求自身定位的阶段。他认为环境社会学应该开展新的研究。卡顿和邓拉普认为由于全球环境变迁意味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将发生,但是环境与社会是互动的,环境社会学应该结合全球环境变迁的新现象开展研究。

笔者看来,环境社会学在西方的发展并不仅仅停滞于寻求自身定位的阶段,但也没有少数学者所持的盲目乐观态度,环境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取向应当侧重于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以此为基础才能开展方向一致的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滞后,中国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目标重于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理念滞后以及政策制定不完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落实,旧的问题还未妥善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当前环境问题之严重,对社会发展运行和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较大影响甚至威胁。从我国国情来看,寻找与之相符的解决途径才是切实可行的思路。除了从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的传统视角关注环境问题,我们还应注重一些学者全新的理论视角。

有学者从环境问题的公平性来研究环境问题,旨在说明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着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存发展,而且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环境问题会对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全新的理论视角——环境公平。在此视角下看待环境问题,将会使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过程的优化,这更具有社会学视角。首先,该观点认为环境公平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权利去享受清洁的环境,第二层含义是指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责任和保护环境的义务相对等。其次,环境公平问题具有双重类型: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代际公平存在于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可以看作特殊意义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因为只有通过促进代内公平的实现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代际公平,所以看待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应区分为国际、地区和群体三层次。其中,群体层次包含了代内各群体之间以及代际群体之间的公平问题。以上三个层次,中国都具有环境不公问题。

还有学者以一国整体自然环境为单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该视角立足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往的国家安全观是单一的、注重本国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而该视角从多样化、多层次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全球共同安全转变,并极大地表现出了政治化、经济化、社会化和全球化新特征。能否解决国家环境安全间题,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能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于是国家环境安全才成为一个战略概念,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也由此成为国家安全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环境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型[J].江苏社会科学,2014.5

[3]李友梅、刘春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探索[J].上海大学学报,2003.1

[4]文军.国家环境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环境安全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1

[5]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观点[J].浙江学刊,2001.4

[6]王俊秀.环境社会学的出发[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公司,1994

作者简介:翟恺(1990-),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为缓解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深入入了解社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以及顺利地就业,各体体育院系应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工作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应优化培养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各级资源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的学习环境和提供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2开展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培养模式不仅是对高校体育教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而且也是检验体育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手段。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开展主要有三项重要意意义:一是学生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若只是一味地接接受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到实践当中,就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社会实践是锻炼体育育专业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专业通过社会实践培养模式式进行教学相长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锻炼平台、充分地培养和和发挥学生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目前,高校大学生面面临着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而体育专业的学生更甚。如何解决决这一问题,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的工作思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业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并找到努力的方向,更可以实现学学生的顺利就业。三是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重要宝贵资源,高校体育专业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增长学生能力,学生生在掌握、运用好专业技能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 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认识不够

一些高校存在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性的认识不够, 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或是足够的专业指导老师。师。而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次数较少,少,参与实践的时间也普遍较少,这样的情况并不能得到较好的体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学校认识的不足会使学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的情况更加恶化,也会使学校预期的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3.2 社会实践培养模式教学中的不足

一部分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下的培养组织形式式和教学内容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应该通过组织学学生进行健身指导、组织编排运动竞赛等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的整体素质,而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未能实现多形式、多内容的教学。

3.3 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不足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教学中还存在教学环境方面的不足,如一些学校欠缺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3.4 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管理考核体制体系的不足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中,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这样不利于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4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

4.1 建立健全社会体育实践组织机构

实现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的实践组织机构, 这样的社会体育实践组织机构才能保障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运作和持续的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体育实践组织机构,那么对组织的规则制度、实践活动的策划安排、活动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的选拔与培训等工作都可以进行层次管理,可以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保证体育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顺利运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长期、稳定地开展。

4.2 加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有力保障, 只有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才能确保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才能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多频性,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才能体现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价值所在。高校可以通过扩大与社会团体、企业等的合作,在校外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体育培训机构、健身场所以及社区等建立建设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和社会的资源,在校内、校外为学生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基地,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

4.3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岗前培训

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中应设有学生社会实践岗前培训的环节, 因为参与社会实践的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校声誉的好坏,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关系到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整体学生能力水平的印象, 这对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以及该模式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来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培训、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保证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顺利、持续、成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

4.4 建立社会实践管理考核奖励机制

建立社会实践管理考核奖励机制能切实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学校建立起社会实践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与动力。根据学生在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及给予奖励肯定,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的意识、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5结语

要加大、加深高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实现学生向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方向发展,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多体育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说明了对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人数的稳步扩大, 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很多高校研究生党员与非党员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1:1的比例, 按照十九大精神“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要求, 研究生党员数量还将稳定增长。面对数量和比例日益增长的研究生党员群体,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也随之凸现出一些问题和窘境, 主要表现在:

(1) 支部规模增长快。根据目前高校办学条件和工作需要, 研究生党支部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为宜, 但很多研究生支部的人数都已经超出这个规模, 有的支部人数甚至达到四、五十人, 涉及多个学科方向, 学习和科研时间安排差异性很大, 不便于支部活动组织开展, 亟需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与调整。

(2) 党建创新难度大。研究生群体学习分散、班级建制不稳定且外出时间较多, 支部党建工作开展较本科生相对难度大, 大部分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都很单一, 如在教室集体学习文件, 或开展完成任务式的讲座、培训, 活动开展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支部组织生活出勤率难以保证, 研究生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3) 入党推优简单化。推优是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一环, 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 研究生党员入党流程没有做到科学规范和实事求是, 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研究生团支部推优只采用党支部推优, 党员投票仅凭简单印象和个人情感。这样的方式推选出来的党员质量难以保证, 甚至会给党组织推荐一些组织纪律涣散、党性修养不高的党员, 给研究生党员培养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4) 思想政治工作压力大。当下高校研究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价值取向却呈现多元化, 入党动机复杂多样, 有些人盲目跟风, 共产主义信仰淡薄, 有些人把入党当做重要的就业资本, 有明显功利导向。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模范性的发挥, 在具体现实中表现为研究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政治立场不够稳定, 部分研究生党员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分离开来等, 这些表现又折射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研究生党员组织生活的逐渐边缘化和形式化。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

(1) 支部建设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对于高校研究生党建来讲, 强化支部建在学科上, 科学合理的调整研究生党支部设置, 把导师制的管理方式与研究生党支部调整结合, 既充分发挥导师在业务上的教学指导, 又能使导师充分掌握研究生各阶段的思想动态。以适时有度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助推研究生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召开博士生党员座谈会、研究生支部书记座谈会和研究生党员座谈会征集意见, 有条件的可设置独立博士党支部, 按学科调整研究生党支部设置, 确保支部机构设置合理、方便管理、教育到位。

(2) 管理方式创新。由于高校过去对研究生党建重视度与投入度不够, 研究生党建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在制度建设部不完善、支部工作不规范、活动开展缺乏吸引力,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着重加强教育管理创新, 具体工作方法创新如下: (1) 建立基层研究生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每月指导督查制度, 以台帐的形式抓好落实; (2) 建立研究生党员发展到时推荐把关制度, 确保研究生党员发展质量可靠、程序完备。发展研究生党员坚持政治表现好、业务学习好、团队贡献好、崇廉尚洁好、群众基础好的“五好”标准; (3) 实施研究生党支部年度标准化建设争先创优活动; (4) 每月固定研究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间, 保证党日活动数量及质量。

(3) 党建载体创新。《意见》指出, 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 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党员因其时间、地点分散性, 所以需要改变以前主要依靠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递文件的做法。将党建工作落实在以人为本、拓展空间、丰富手段、提升实效上面, 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 创建二级学院党建网和微信、微博平台, 实时发布党建信息和相关理论学习材料, 实现支部与党员的实时互动, 把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接受群众监督。 (2) 建立党员教育活动室。增加党建经费的基本投入, 增设研究生党支部工作专柜, 集中管理支部资料文件;陈列多种党支部学习资料, 便于研究生党员随时查阅;提供相应电化教育设备, 便于研究生支部学习讨论。 (3) 推广研究生党员年度论文报告会, 落实定期学习心得交流制度, 形成良好的学党章、见行动氛围。

(4) 教育方法创新。目前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基本遵循本科生党员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以党校培训、民主生活会、讲座等形式为主。研究生党员教育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形式上改变传统的集中学习或者说教方式, 结合研究生学习特点,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当中的作用, 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党性培养、理论学习等结合, 做到党员培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 (2) 内容上应紧跟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 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际, 走群众路线, 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与决策以实践的方式落实到群众中去, 在践行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决议时不断的进行体验式的自我教育。 (3) 过程上应将教育内容贯穿研究生党员培养管理的全过程,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员先锋模范教育等融入研究生入学、学习、毕业、就业等校园生活全方面, 在帮助研究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 培育他们有乐观平和向上的心态和充分发挥典范作用的热情。

三、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组织部分, 任重道远。

只有在实践中摒弃不符合研究生党员特点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坚持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在继承中发扬, 在创新中突破,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党员提供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障, 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高知识人才, 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精神落在实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为此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必须遵循以下科学合理的工作创新思路:

(1) 坚持十九大精神的指引, 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纲领, 一切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都应该在这一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开展。

(2) 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建工作创新紧密结合, 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要牢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首位。

(3) 坚持制度建设贯穿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始终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要坚持制度建设与工作创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让党的建设成效真正得到保证。

摘要:随着研究生党员人数的增多、价值取向的多元、研究生不同的培养方式等新情况的出现, 以往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当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本文分析了当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为工作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经验, 提出了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的几项原则, 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芳.关于科研院所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例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3) :57-58+211.

[2] 王勇, 肖万飞, 孙涛.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案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03) :38-39.

[3] 谭杰.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 (06) :119-121.

上一篇:小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幼儿园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