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2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 选题要切合学校实际

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理论依据不同, 课题就不同, 有许多课题对教学是有利的。例如, 我校《农村中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很适合教师的发展, 但是有些课题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没有较大帮助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校领导绝对把好关了, 科学决策, 务求科研项目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 能力的增长;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 能力和增长;能够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科学教育, 就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实施。这就是教学策略。我们学校对科研课题的承接都是根据我校的物质条件、教学水平、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和新课改教学进行选择的, 精选课题、科学决策, 以使课题的选择和实验对教育、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督促与激励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一直实施、长实施、真落实、长落实校本教研和科研课题的实施。并由主管教学的陈校长主抓此事。通过听每个教师的课, 学习其优点, 不在于评价教师的优劣而在于寻求闪光点, 在普遍听课的基础上, 评出骨干教师, 组织所有教师学习, 并要求教师写体会, 写反思, 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出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方法的教研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展示了一节层次不同的多媒体课, 科研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互助协作的团体意识增强, 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科研意识、教学方法明显改进, 实验能力也大有提高。

二、结合农村中学实际, 紧扣课堂教学

(一) 转变观念, 形成科研的良好氛围, 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 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 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由教导处牵头, 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 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 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 给予奖惩;在研究经费上给予支持。

(二) 加强学习, 培养研究教师以本校教学中的问题为科研选题

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 确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 并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 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 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 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 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做好理论储备。

三、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 常规教研紧密结合

(一) 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 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 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建立研究个案, 进行跟踪调查。为进一步开展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

(二) 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 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

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示范课的把关, 由教导处牵头, 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 确保示范性;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 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 并找出特点, 找到差距, 落实改进措施。

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 赋予它新的活力, 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 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摘要:将教科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在做好科研课题的同时, 坚持校本教研, 把握长期发展目标不放松, 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在培训的同时倡导教师边自学, 边教学, 边掉以轻心。在反思中教学, 在教学中反思, 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处理好日常教学关系。

关键词:课题研究,日常教学,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效率;科研组织;影响

一、引言

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影响着科研效率,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取决于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体制的完善。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实力,但是由于各高等院校实力规模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得这项评价并不能完整反映科研发展水平,不能正确评价一个学校的科研发展。这时我们就要借助科研效率这个概念,科研效率主要用于评价科学研究个人、集体和整个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科研效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学校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其中,就科研经费投入来说,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投入与回报在很多时候是不相当的,大量的投入有时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回报;就科研组织来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比,科研效率总是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就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现行的系所合一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制约了高校科研效率,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供依据。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状况

1.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科研普遍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所)三级管理体制,通常是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建设学院,按二级学科设系。科学研究都是以专业为依据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多样。这种传统的系所合一科研体制,这种结构从本质上来说是科研依附于教学的一种组织结构。科研处(科技处)是主管全校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科研处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审查、审批和呈报申请书。各院系由科研负责人主管本部门科研工作,在科研负责人的领导下,与科研处分工合作,全面管理本院系的科研工作。各院系设置科研秘书,科研秘书协助科研负责任协调日常科研管理工作。我国高校多沿用这种科研管理模式,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已成立的科研机构中,少数是与系分开独立的机构,有时一个系就是一个研究所,有时一个教研室就是一个研究所,人员互相交叉。这种人员组织方式实际上是与教学组织结构重合的,学校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和考核机制等都是以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为基础而设立的。

2.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特点

系所合一型的组织形式是受上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组织形式有其一定的优点。系所合一,行政管理上的统一,使教学、科研力量的优化组合成为可能,同时教学科研一套人员使得机构较为精简。这种方式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在院长、系(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大家可以共同确立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水平,便于对教师进行工作评价与考核。课题组原则上是科研的主力,但也承担教学任务,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之中,有利于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信息传递周期长,存在信息衰减现象。学院(系)是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体、以学科为划分的职能部门,所以这种管理体制使得科研活动以单学科、分散化、小型化居多,同时学科之间界线分明,合作交流少,缺乏课题间的有效协作,既导致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影响了科研活动效率,科研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难以进行大规模、跨学科研究活动,从而削弱了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

三、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科学研究效率影响分析

1.对30所“985工程”院校科研效率的实证分析

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等费用,其中最主要部分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科研人员则以申请课题立项等方式获得科研资助。而科研人员申请课题立项等都是在学校的科研体制下进行的,由于科研管理的“系所合一制”,在项目课题的申请、批准诸多环节上,受到科研管理各个层级如院系等的约束,科研管理体制决定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为了更清晰地反映科研体制对科研效率的影响,我们选取“985工程”一期学校中的30所学校,分别从2006年国外论文发表和专利两个方面来探讨政府科研经费使用率的问题。自1996年高校的科研经费从4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42亿元,平均每年增幅高达24%。然而,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的同时,高校仍不同程度存在资源短缺和供给不足的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政府所占科研经费比例高的学校不一定就有高的国外发表学术论文发表,政府经费投入比例在80%到90%之间的高校和前面投入20%到30%的高校产出论文数差不多,而相差不多的65%(西北工业大学)和70%(南京大学)经费比例的单位论文(篇/亿元)产出数目相差甚远,政府经费投入比例在40%—64%左右的学校单位科研经费产出论文数较为稳定,约为250篇左右。专利产出走势和国外论文产出走势大致相同,政府所占科研经费比例高的学校不一定就有高的专利产出,而政府投入经费比例相差不多的62%(北京理工大学)和76%(南开大学)的单位经费专利(项/亿元)产出相差近70项,是所有学校中的最低点和最高点。政府经费投入比例在40%—70%左右的学校单位科研经费产出专利数较接近平均水平,约为30项左右。

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对单位论文产出和单位专利产出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政府经费投入30%左右论文和专利产出均有高值,可以说在科研的效率比较高。我们就取一所数据值在30%左右的学校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为政府经费投入比率为29%的四川大学,单位经费产生论文数为255篇,与平均水平的249篇相当,单位经费产生专利数为22项,略低于平均产出水平的27项。四川大学是这几年间科研迅速发展,科研经费从2001年的2.2亿元大幅增长为2006年的7.1亿元,其中政府经费投入2亿元,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1篇,国际级项目验收22项,知识产权授予155项。探究一下发展原因,在2003年进行“985”二期建设的时候,四川大学建立了一个与其他高校截然不同的科研管理体制,集中有限经费、分散资源、研究目标、优秀人才,打造一批重点科研平台,为四川大学科研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2.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效率比较分析

科研院所的组织目标是就是科学研究,围绕学术带头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完成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集中了大量本专业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由于技术人员的密集,带来对本专业领域先进或前沿技术的高度集合[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化物所)是一个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为一体、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我们拿2006年化物所的数据和大连理工大学做一个比较,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由于规模与专业等的限制,化物所在各项指标的绝对数字上总体低于大连理工大学,但在人均指标上却恰恰相反。化物所的科技活动人员不及大连理工大学的三分之一,纵向科研经费约是理工大学的46%,但人均经费投入为11.18万元,远高于理工大学的7.47万元。从SCI收录论文数目来看,化物所人均数目0.55篇也大于理工大学的0.34篇,专利申请与授权上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化物所的明显优势。不可否认,在科研的绝对实力上大连理工大学绝对优于化物所,因为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众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丰富的学科专业资源等等,使得高校可以全方位多领域的开展科学研究。而化物所的专业领域只限制在化工能源方向,相对来说狭窄很多,只能在这个领域上进行科学研究。然而,在相对的人均投入与产出上,大连理工大学均低于化物所,这说明了大连理工大学科研人员的人均贡献率较低,科研人员投入产出率不高。从这个个体说明,高校没有科研院所的科研组织效率高,同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由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不同,自身对组织的贡献却有大有小。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区别在于:

(1)二者的目标不同。高校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最主要的区别;而科研院所主要的任务就是搞科学研究,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做贡献。

(2)二者的组织紧密程度不同。高校多是系所合一的科研机构,分散在各个院系中,较为松散,教师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开研究;科研院所组织紧密,按专业大类分为各个学科团队,团队成员高度集中,围绕团队带头人展开紧密研究。

(3)二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高校多侧重于基础研究,这方面实力较强,易出高水平论文;而科研院所多侧重于应用开发,实力雄厚能承担重大开发项目。

基于上述区别,可以得出,科研院所正是由于其明确的科研目标,紧密的组织结构才有其高效的科研效率,值得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借鉴。

四、结论

第一,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效率存在重要影响,尤其在我国重点建设的研究性大学中,科研经费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但科研投入产出率不够理想,存在科研资源运用不合理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和科研院所对比,我国高等院校虽然有着师资强、资源多和学科广等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在科研组织结构方面不够紧密,不能专业服务于科研,导致科研效率大大低于科研院所。

第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上述分析以及四川大学科研发展实例,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建议逐步建立起适应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增加专职科研人员编制,设置独立的科研机构(科研平台),构建科学技术大研究院体制。

参考文献:

[1]吴 锜:对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z1):70-72.

[2]陈丽贞:高校科研机构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04, 24(001):83-84.

[3]朱晓岚 雷忠良 刘勤明:机制合理的系所合一科研机构具有独特的优越性[J].研宪与发展管理,1995,7(6):72-74.

[4]郝登峰:略论我国高校科研组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7, 20(004):127-129.

[5]李勤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019):267-268.

[6]毛晓翔 张 珩 戚 湧:研究型大学集中式科研管理与运行体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0(004):62-65.

[7]韩先满 陈晓红. 科研院所的组织特点及其转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2003(001):38-42.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摘要 以分子病毒学课程为例,开展了互联网思维下生物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构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水平和训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了生物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说明该模式是提高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分子病毒学;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Based on the Internet Thinking Platform to Study the Training Model of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A Case Study of Reform of Molecular Virology

ZHANG Hua1,ZHAO Rui1,YAO Di2 et al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Molecular Vir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Training model; Innovative talents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主要可以概括为9部分内容:粉丝(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以及跨界思维[1]。互联网思维下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就是在构建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快速信息交换的优势,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应用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方式进行有效科研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式移动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符合时代潮流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并进一步延展了研究生互联网培养模式的内涵[2]。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高级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所具有的科研素质水平在其毕业工作时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素质水平。因此加强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内容[3]。“十二五”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教育教学资源却相对匮乏,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也非常迟缓,这就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培养思维,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提升研究生的教育科研实践水平。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会是促进研究生知识信息相互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4]。因此,笔者以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分子病毒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素质培养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1 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相关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够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毫无疑问,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提升研究生综合科研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5]。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尽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但是除去1年的课程学习和半年的毕业答辩准备时间,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研实践活动的时间仅1年多而已。课程教学还是延续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方式,几乎脱离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也是在完成相关科研实验之后开始尝试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与实验实践活动未能紧密结合。上述实际状况就造成了本应密不可分的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被撕裂开来,培养的研究生也常常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独立完成创造性工作的科研素质[6]。因此,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建立一个公共、开放、共享的平台,让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完美融合、互相促进,这就要求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 选择分子病毒学课程的依据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对于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科研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一方面,生物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熟练的实验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迅速收集文献信息、综合信息分析和构架创新思维的能力。生物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上述能力并整合统一,才有可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工作[7]。为了进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实际情况,选取了分子病毒学作为开展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的课程。

分子病毒学(Molecular Virology)是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方式、基因表达、修饰及其调控分子机制。分子病毒学揭示了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细胞、导致宿主致病的分子机制,可以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制以及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一方面,分子病毒学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课程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分子病毒学也是细胞生物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更是主要研究方向,便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研究生对分子病毒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理解掌握程度将会客观反映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真实水平。

3 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由于交通的便捷、信息交流的迅达,以及知识经济爆炸所带来的挑战,无一不要求人们具备迅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导致研究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研究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社交媒介促进师生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自身的学习成效,总结学习方式等[8]。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也应当进行及时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思维下对高校分子病毒学方向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培养。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病毒致病致死难题,如新病毒不断涌现(如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以及非易感人类的病毒开始感染人类等,国家急需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的科技人员,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分子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生迫在眉睫。本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的基础和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经验积累,借助百度云、微信、QQ及多种生物学软件、生物学网站等资源,从4个方面对研究生科研素质进行培养: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科研思维的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培养,使研究生能够在入学后很快掌握科研方法和思路,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操作方法如下。

3.1 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学习和相关文献的阅读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在课程选择方面,既要考虑研究生未来科研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9]。争取让研究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涉猎和了解。分子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生选课的时候,可以选择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也要考虑选择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等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对相关科学的认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依赖于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指导教师需要指导研究生通过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Cell、Nature、Science、Sciencedirect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和最新进展。关注中国病毒学论坛、肿瘤资讯、免疫细胞研究Bioworld、生物医学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推送给研究生,让研究生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和科研新突破,并了解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借助榜样的力量提升研究生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建立QQ讨论组,指导教师将下载的本领域研究论文上传到QQ共享平台上,要求研究生阅读,剖析文章结构和内容。利用百度云存储诸如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课等视频,要求研究生观看,并定期和研究生交流观看内容,探讨个人体会。指导教师每周定期讲授专业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引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

3.2 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 分子病毒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实践操作训练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科研素质的必要条件。指导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百度云存储和观看分子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相关实验视频,并要求低年级研究生跟着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并结合阅读的文献探讨不同实验方法所能解决的科学问题[10]。要求研究生掌握细胞培养技术、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病毒纯化和扩增技术、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荧光定量PCR、RT-PCR、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技术、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IP)技术、GSTpull down 技術、凝胶迁移阻滞(EMSA)等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进实验室亲自带研究生做实验,让研究生养成自觉、自主进行实验的习惯,提高研究的实验技术水平,并要让研究生掌握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原理是什么。课题组实行组会报告制度,在每周的组会中利用PPT汇报和讨论实验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结合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已发表的论文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集思广益,达到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目的。

3.3 科研思维的训练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重要性远高于简单的实验技能的掌握。具备较好的科研思维是研究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科研思维,才能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根据实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确定具体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因此,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要让研究生通过网络大量查阅专业相关文献、阅读并掌握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有效地弥补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帮助研究生查找更全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专业领域内的最前沿信息,并结合科研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问题[11]。指导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Addgene网站了解质粒的结构和用途,分析质粒的酶切位点,掌握质粒的克隆策略,使用CBS Prediction Servers网站预测蛋白质和核酸的序列、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比较蛋白质的异同;使用Protein Data Bank网站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基础,使用Cell Signal Technology网站了解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的实验产品,使用ClustalX、Phylip软件分析生物进化关系,掌握病毒分子进化的分析方法,学习分子进化树的绘图,使用Primer、DNAStar和DNAman等软件设计引物比对基因序列。指导教师详细解读优秀论文的科研设计思路、操作策略、实施的技术路线,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核心过程,并对文章提出个人看法。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相似的科学问题,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并结合自身科研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问题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达到的预期结果。通过举一反三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训练,让研究生逐步形成自身的科研思维模式。

3.4 写作能力的训练 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实践技能训练之后,写出合格的科研论文,甚至在国际SCI杂志发表,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有些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实验做得好,但就是写不出合格的学术论文[12]。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文章,甚至外文的习惯,并熟读相关优秀科研论文,剖析科研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找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句式并进行模仿。随后结合自身论文写作实际,架构文章的技术路线和结构,着重确定文章的逻辑结构,各个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每个句子之间相互联系,前后印证,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生的论文初稿完成之后,请求指导教师予以修改,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逐条修订,反复校正,最终达到论文发表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研究生还必须通过科技文献的阅读,了解论文的写作思路、技术路线方法、框架结构,以及科技英语的表达方法。研究生要相互交流学习使用论文写作的相关软件,如学会使用Endnote写作软件,通过该软件与互联网站Web of Science、PubMed等建立直接链接,直接插入论文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管理,便于论文的更新和修改。学会使用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OriginLab等图片处理软件,对实验获取的图片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以达到论文发表对图片的要求。此外,研究生还要掌握实验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如Flowjo软件等对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作图等。通过上述一系列针对性的论文写作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

4 总结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逐步按计划实施每一个环节是极其重要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逐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通过连续4年的实践,本课题组培养的研究生具备了很高的科研素质,在毕业时都发表了1~2篇SCI论文,多名学生受到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科研表彰。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适应快,工作中很快就能独挡一面,成为中坚力量。从这些成绩来看,本课题组在分子病毒学方向上的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方式和方法值得进一步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跃朋, 张德强.“互联网+”思维下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3):40-43.

[2] 王战军.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8):1-5.

[3] 别敦荣, 易梦春, 李家新.“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83-90.

[4] 彭月.互联网思维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初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127.

[5] 胡红刚, 晏琼, 侯玲玲, 等.以《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依托开展生物学研究生科研素质训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5, 37(1):79-83.

[6] 王亮, 来敏, 明庆磊, 等.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接改革:以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8):363-365.

[7] 宋凌云.科技查新助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科技, 2013, 38(6):92-93.

[8] 唐佐青, 叶海虹, 江世文.移动APP辅助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6, 18(5):402-404.

[9] 徐亚清, 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4(2):99-101.

[10] 王畢妮, 朱彩平, 张富新, 等.PBL-LBL教学法在畜产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6):255-256.

[11] 高佳, 冯晓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1):96-98.

[12] 南敬实.培养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7(6):100-102.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 却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 教学是教学, 科研是科研, 不能将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使科研在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 将科研成果成功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对于完善教学理论, 选择教学内容, 指导教学实践等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密切相连, 相互促进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又可带动科研;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又可促进教学[2]。一方面, 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提炼形成了各种理论体系, 成为今天的书本知识, 形成各个专业的教学, 专业教师再对这些专业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 然后通过教学发现问题, 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我们得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为科研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科学研究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 再结合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问题, 将其传授给学生, 同时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 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而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 科研是大学活力的源泉;教学质量不高就会危及学校的生存, 科研活动的缺乏就会使学校停滞不前, 甚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威胁学校生存的基础。

教学与科研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又相互区别、相互矛盾。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必须有科研作为支撑。如果老师不搞科研, 知识更新慢, 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 课本知识是死的, 科学研究是活的, 如何将课本知识在课堂里教活是我们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高校教师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科研的经历和成果, 可使得自己在传授已有知识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清问题的难点与要点, 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对于增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方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实践

2.1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课本知识和从文献阅读和科研中得到的知识有一定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课本知识大多是已形成共识且得到检验的知识, 系统性是其主要特点, 但是最新的科学认识反映不足;科研工作中得到的知识是某个知识点的反应, 缺乏系统性但具有新颖性。这样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 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极大的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 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 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 作为教学案例, 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在一定的层次给学生科学前沿的引导。如:我院的科研项目“海参活性多糖的提取与抗癌辅助药物的开发”、“玫瑰花精油的提取”、“中华寿桃保鲜技术”、“食用菌有机栽培与食用菌食品加工保鲜技术”、“降血压功能乳制品的开发”、“大米蛋白的研究开发”等的精髓已分别融入了“生物分离”、“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微生物学教程”、“乳品工艺学”、“粮油加工学”等课程教学中。项目的讲授是从最基本的资料查阅开始,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找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找出每一个研究项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把握抽象的概念和知识。

另外, 一些教师横向课题如“花生休闲食品的开发”、“花生分离蛋白的加工研究”、“蛋白质分解酶在昆虫食品中的应用”、“海带休闲食品开发”等也设定为本科生综合大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 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仅可以巩固书本的理论和原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 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将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遇到的问题带入本科教学, 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 同时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 利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的过程中, 不仅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而且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为了在课堂上不想形成教死书的状况, 就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通过科学研究, 尤其是横向科研项目, 教师通过不断与用户的交流, 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工业设计培养人才的要求, 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 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 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从事科研, 不仅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而且也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

2.2 积极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该阶段将初步奠定一个人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而在高等教育中, 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本科阶段的教师和教学活动,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和相对充裕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为使他们充分利用自由时间, 教师可鼓励早点踏入实验室,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虽然目前本学院已有六大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涉及畜、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果蔬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 粮油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品质检测技术, 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 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资源开发;检测技术和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果蔬食品的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但是为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要求作为教学和科研活动主体的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 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充分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完成, 达到培养锻炼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介绍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 深入讲解每一个科学的进步对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效益, 让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性深刻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多开设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和总结, 并写出研究论文, 教师在这个过程给与适当指导。

我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 并涉足了学科前沿领域, 切身从事科学研究,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 使我院学生接触了真正的求知过程, 乃至于科学的精神, 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这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由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 通过几年的学习, 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

2.3 建立完善的科研促教制度

通过与相关指导本科生可以工作的教师探讨以及结合自己近年来指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实际来看,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专业知识结构和框架的建立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新知识的探索等均产生深远影响。但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也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 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树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思想, 完善高校职称评定和对教师的奖励制度, 落实对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考核细则。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学生的资格、指导教师的资格和学生的奖励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定和执行。

第二, 制定对违反规定学生的惩罚制度。学生是进行科研工作的主体, 这项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自身, 如果连学生自身都积极性不高, 工作是很难开展下去的。在调查参加教师科研的学生中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很随意, 觉得有兴趣就来, 一旦觉得枯燥、乏味就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甚至中途退出科研工作, 不但对科研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麻烦, 大大挫伤了教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对学生本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因此, 对于参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学生资格, 学校或单位应进行详细规划, 并制定制度, 从学生的报名程序、考察、中途无故退出后的惩罚措施等方面细化, 以此来约束学生的随意性, 提高这项工作效率以确保该项对学生和学校都十分有益的工作顺利实施。

摘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素质的要求,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倡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 鼓励把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教学带动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 充分发挥高校的全面职能, 促进高校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研,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海清.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 :37~39.

[2] 王光甫.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关系[J].许昌师专学报, 1991 (3) :114~116.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 定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法,然而它最初并没有被用于文学研究,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才得到合理的运用。本文主要从定量分析法概念入手,分析它被应用于文学研究之后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 定量分析 文学研究 教学应用

1.定量分析法的概念

实证主义研究法的一种是定量分析法,理解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将其与定性分析法区别开来。首先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策略,主要适用于针对科学现象展开质的理论思辨。然而定量分析法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致力于对科学现象内外部关联进行数量的解析和察验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某一对象的本质成分的数量进行研究或者对象内容不同性质的关系,或者从数量上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以厘清性质和相互的关系,最后借助数据的形式描述研究成果。与定性分析对比而言,定量分析法赋有实证性、明确性和客观性三个基本特征。

定量分析法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起初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6世纪下叶到17世纪上叶期间,首次把定量分析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中,此后定量分析法便成为研究自然科学使用比较普遍的方法。在人文科学方面,该方法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直到20世纪才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在文献计量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面开始慢慢使用。定量分析法应用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相关内容,具体包括:计量学统计学,都是借助定量分析法中的数学内容作为研究的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此外,在文学研究和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中,计量风格学及文献计量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逐渐衍生开来。

2.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历程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文化研究学者弗兰科·莫莱蒂近十年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文学。他现已著有专著《图表、地图和树图》、论文《文体:对7000个小说标题的反思》、《网络理论、情节分析》、《“操作”或测量在文学理论中的作用》等研究成果。莫莱蒂对于定量分析法的使用从2000年开始,重点对斯坦福小说作为文学内容深入研究。正缘于此,陈晓辉在论文《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基于弗兰克·莫莱蒂文学定量分析法的考察》中强调莫莱蒂的文学定量分析法的重要性,即其为后续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典型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莫莱蒂在剖析了英国7000部小说的标题后,揭露了小说标题改变所隐含的文学意蕴,这样定量分析应用于小说文体研究的有效性便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于,莫莱蒂在采取网络理论分析戏剧情节后,证实了选取定量分析法对文学内容展开研究的可行性,换言之,定量分析法并不囿于形式研究,内容研究也是可以实现的。

定量分析法逐渐运用于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始于1980年左右。主要是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作家作品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报刊研究、海外传播研究、研究成果评价这些领域,定量分析法应用得较为广泛。至于其发展历史,从实证主义研究到系统研究,从系统研究再到人文类数据库的建立这样的发展阶段正是定量分析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体而言,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家在研究《红楼梦》时,对该作品中的文学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法,将各种实际数据套入分析法中,对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准确的定论,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运用方法。通过采取这种方法,文学研究真正使用实证主义批评法,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研究,不再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定量分析法之所以进入文学研究,主要受到当时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1980年在实证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系统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借助定量分析法而推进,加快了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入20世纪后,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各种文学的研究需要更加精准,更加系统,提高了人们对定量分析法的应用程度,后来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使用。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定量化和数学建模两种方法构建而成的,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各种复杂的系统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确保分析的数据准确。到了1985年,文学研究者对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尝试,后来逐步采用系统科学研究法作为主要的尝试方法使用。最初的使用者是林兴宅提出想要有效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结合我国文学的实际情况,以思维学视角为出发点,绝对不同意照搬照套这种方法,而且他还提出,通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属于一种方法上的改革,从文学研究领域来说,这种方法论能够在文艺批评模式上实现更好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库不断更新,定量分析法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作用越来越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1980年6月,在美国召开《红楼梦》研讨会时,华裔学者陈炳藻针对这一著作的词汇使用问题进行了解读,主要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的问题研究。而且他借助计算机,对《红楼梦》中不同章节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前80回和后40回的用字相关度达到75.58%,从而证实了红楼梦作品都是由曹雪芹所做。他的方法一经使用,便在文学界的研究方面得到了认可,评价很高,后来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基本都采用定量分析法。

自从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借助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后,许多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罗忼烈在1983年借助定量分析法对《试论宋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张三夕在1984年针对这一研究发表了《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一文,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唐代诗人数量的问题进行了修正。王兆鹏和刘尊明在1994年利用定量统计法对宋代词人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估,通过宏观角度的宋词研究,发表了《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文,后来两位学者又对唐诗、宋词作品的创作层面和接受层面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尚永亮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环境,通过定量分析法的研究提出代群周期性的概念。发展到當代的文学,陈平原的研究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他通过有效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进行研究,从作品的结构、时间和角度方面对叙事模式的小说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中国效果进行随机抽取,根据研究情况制定表格和曲线图,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叙事小说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是充分借助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提高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3.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当前在文学研究中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使用,其中使用比较广、影响力较大的方面是对作品及作家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有效计量和统计分析,能够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及特种。定量的研究方法能够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对于作品内容的研究比较细致,能够从时间、用词、方言等多个角度进行统计计量。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重点对作品或作家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进行研究,具体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等。通过对某一类作品的统计研究或者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研究,展开对文学研究的综合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当代文学报刊的研究越来越多,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到了1980年左右,媒介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文学报刊的出现,成为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作品的风格的研究,主要以文本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用计量分析法对语言的特种进行分析。在运用统计方法时,重点对文学中的字符、词类及段落等内容的特征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4.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优点

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优点主要表现在:定量分析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优势;运用定量分析法获得的诸多成效;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明亮的运用前景。

定量分析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的方式层面,它采取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具有动态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就这一点来说,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分析法相似,这是我国文学研究者比较看中的一点。在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方面,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有效使用,提高定性判断的准确性,对内容进行量化,让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从使用效果看,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中,通过对定量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同时在研究领域范围上进行扩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措施。定量统计作家作品数量能修正史误,确保后续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定量分析法进行文学研究,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情况如何,借助这种方法对文献综述进行有效的计量。许多期刊的影响因子和研究范围通过定量分析法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较好的运用前景,未来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法能够对外部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文学与时间、空间及传播媒介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内部研究,对文学词汇用法、修辞手法等文学风格进行研究;对于学术评价的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了解或预测出未来学术研究方向。

5.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不足

定量分析因其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而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然而由于它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很常见的问题是借助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在进行描述性统计、质量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时易犯错。李德俊等人在《论语言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常见错误》中指出学习相关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是科学地使用统计软件的必要前提,否则盲目使用统计软件会直接造成定量分析的诸多错误。

除此之外,当把定量分析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时应该注意两大问题,即定量分析在文学作品研究的适用度及定量分析中采集数据的精准性。由于部分学者对于定量分析在文学中的应用存在偏见,始终认为文学是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容存在,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数据生硬地分析,这就与文学的特质相冲突。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入定性分析法,做到定量与定性结合使用。正缘于此,张铭涧等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兼论其对外语教学科研的启示》中提出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以应用于外语教学科研的实施。

至于指标设定及数据采集,在定量分析过程中采集数据的精准度尚待提升,这使得研究结论的可信度遭到质疑。在对文学的研究时,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量、内容要全面考虑,确保定量分析指标的合理性。也要注意定量分析的数据采集要全面且准确,将数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够提高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定量分析法历经漫漫长路才被科学地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这种将定量分析法运用于辅助文学研究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雖然定量分析法以独特的优势而在诸多领域应用中独领风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前辈对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资料,探究定量分析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的优点及不足,以期为未来定量分析法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红春.系统论方法[A].林骧华,主编.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6.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13.

[3]林兴宅.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研究中的应用[J].文学评论,1986(1).

[4]罗忼烈.试论宋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J].文艺理论研究,1983(4).

[5]王顺燚.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相关概念探讨[J].今日南国,2008.

[6]杨建军.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J].厦门大学学报,2016(4).

[7]张霭珠,陈力君.定量分析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张三夕.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J].徐州: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984(2).

上一篇:少年宫科研工作计划下一篇:个人科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