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

2023-09-16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研究生英语教学对提高研究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科研综合素质与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最后分析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愿景。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

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融进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的一切活动中。作为未来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应用人才,在我国研究生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板块:语言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超越素质、生存素质及其它社会素质。具体的可以表现为以下十个方面:母语、外语、思想、生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工作、认同。由此可见,母语和外语是高层次人才必备的语言和工作工具。而当今,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理所当然成为研究生外语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阵地,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文化素质甚至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采用了基于网络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但国内各高校普遍仍然是以精读教程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根本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要求。如何将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融合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各高校与教学者应切实考虑的问题。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对提高研2究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体现着研究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英语语言技能提高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与创新。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贯彻与实施,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主要的角色是组织者与协调者,通过设置角色扮演、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新闻报道、英语辩论、英文电影配音、英文歌曲、口译等一系列的英语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适应各种专业要求的学识和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一定要以需为本,要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因此,要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建立以个性化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形式应量身定做并且及时更新。而且从研究生英语教学角度看,听是教学手段,同时又是作为目的来培养的一种语言能力,因而提高研究生听的能力是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突破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则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独立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为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科研综合素质与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站在教育前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必须体现网络时代的特征,体现“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给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冲击。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网络化应该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有其扎实的理论基础,符合语言学习者认知、思维和语言习得的规律与特征。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必然会为培养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供优良平台。

(一)研究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个性化需求

由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表现出了更强的独立性,传统的“一刀切”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研究生来说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更自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支配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由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则能扬网络英语教学之长,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短。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其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既能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更能调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英语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是一种崭新的英语教学环境。近些年,互联网基本覆盖我国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教师与研究生也已经具备了上网的条件,这为我们共享网上英语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享有比传统的英语课堂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他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教师、同学甚至外国的朋友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语言实践,增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没有课堂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多的控制机会。同时也避免了在传统英语课堂上,不能用英语交流、回答问题所引起的紧张、尴尬、与不知所措,不会打击其学习英语的信心与积极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选择自身语言学习需要的内容。这种学习环境更适合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体现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

(三)避免用考试来束缚高层次人才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测试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往往是学期期末的期终考试一锤定音,导致了学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研究生专业不同,我们应当避免用一个考试尺度来衡量专业特点不同的学生、避免用英语考试来束缚高层次人才的个性发展。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仍以测试手段作为教学程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自江苏省硕士学位英语考试取消以来,我们有了更大的空间来搞好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教与学,则能满足研究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交流方面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网上学习情况、作业上交情况等进行评判,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交际性课堂教學的宗旨,学以致用。

(四)提高研究生英语运用能力,促进其科研综合素质与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

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恰恰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发展而来。它强调知识的社会文化来源,关注社会交往对学习的影响。网络学习共同体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应用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必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听声音、看图像的同时,实现人机对话,随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当前,英语水平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很大障碍,使得他们在文献查阅、参与科研及论文发展等方面很难走向国际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英语教学水平高的国家,其培养的研究生明显具备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文献利用能力,大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愿景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公正,更为学习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外语环境,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当前,英语教师面临的课题是要设计全新的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材料与体系,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从而彻底改变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费时、低效等突出问题。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内容的开发,对于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必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投入使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英语自主学习软件,而针对研究生的网络英语教学软件开发还是凤毛麟角。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各个高校也逐年扩招研究生,研究开发针对研究生的网络英语教学软件是非常必要且具有广阔前景的。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运用交互式手段进行教学,既延长了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拓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的立体式学习环境,更加突出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然而,英语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技能强化训练和语言综合运用实践,因此无法彻底脱离课堂,实行纯粹的网络教学,而网络教学只能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所以,我们期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既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又利用网络环境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來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结语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对提高研究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教学方法魅力无穷,期待着更多的人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林秀英,等.试论研究生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张爱敏.论新形势下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许丽芹,等.研究生英语教学网络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

[4]朱中都.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J].江苏高教,2007,(4).

[5]秦枫.基于网络的内容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6]赵玲.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0).

[7]郭继荣.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为了全面提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并体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特色,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前进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为解决出研究生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推进课堂内与课堂外互补型教学,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以达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是发扬高校优势学科特长、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而英语作为一项语言技能,能为研究生发展成学术上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作为英语教学体系中较高层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并且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英语教学也需要找出出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 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被遗忘的角落

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相比,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作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还是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作出了全新的修订,研究生英语整体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本科、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衔接,全球化、信息化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等因素,使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原大纲在一些方面已经无法指导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如何与时俱进,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适应我国在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使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因地域、背景、经历不同,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教学实践带来很多困难。同时,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就说、写这两项英语输出功能,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而听又是历来的难项。可惜的是,由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薄弱,使一些在学术上颇有追求的学生丧失了很多和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1.3 师资短缺

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师资力量的相应增强。但全国高校普遍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从笔者2009及201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的“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研讨会”上的调查发现,“大班上课”在各地高校相当普遍,少则五六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人。有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非常繁重。

1.4 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相当数量的高校借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的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始探索网络英语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在正常教室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人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课程。虽然,笔者所在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上也一直在探索,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应用语言学家Hymes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出发点,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深刻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同时,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认知学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认知论的建构主义一改教师为主导(teacher-fronted)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语言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应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了英语教学的观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提出“分层次、个性化、自主式”三大口号,不难看出传统教育学重视因材施教,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深刻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遵循这些理论基础,在加强教学管理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使研究生英语教学真正卓有成效。

3 研究生英语教学探新内容

针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教师资源及其他硬件软件设施现状,在探索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觉得需要探讨或解决如下问题:(1)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所面临问题与应对策略;(2)课程体系的完善;(3)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探索英语教学新路,提升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5)网络辅助硕士生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6)如何把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等);(7)如何科学测试学生英语能力(复试英语测试、课程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等);(8)如何适应个性化培养和综合交流能力(比如学术交流、日常交流等)培养的问题;(9)非英语专业本科、硕士一体化英语教学衔接。

4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英语水平参不齐;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我们要探讨如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性地侧重相应教学内容;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效率。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研究生的不同英语学习需求;而且要对学生未来英语的使用情况作出调查分析和预测;有条件还要对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作详细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为缜密科学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向真正的实用性、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思潮的主流之一。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更广阔的时空领域,鼓励有效的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系统,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方式。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将听说放在重要位置。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应突出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充裕的课外时间,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实现有效的突破和提高,真正实现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为培养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国际交流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强调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写译课突出强调科技写作和翻译,涉及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的写作,以及科技文献的翻译等等。同时,注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设置反映西方社会、文化、文学的课程内容,使研究生英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实现中西平等对话与和谐互动。

5 预期目标

我们希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能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预期目标应该包括: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或其他延续课程),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并改善提高学生听说译等实际运用能力;延伸课堂教学,提供学生更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职业发展得到实现。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研究生扩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作者搜集并分析我国内地省市级以上重点报纸媒体1999年至2010年间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探究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以期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 基于媒体视角 研究生扩招 理性分析

研究生扩招是适应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是,扩招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难等问题。个人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行为产生了质疑与批判。本文以报纸媒体报道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生扩招现象。

一、我国研究生扩招概述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1999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开始,连续6年招生增长率超过20%;2009年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与1999年相比,扩大了近5.5倍。

表1 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公布的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注:因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尚未公布,故缺少2010年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幅度较大,其招生人数年增长率分别为27.17%、39.37%、28.56%、22.64%、32.72%;从2004年开始,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2004年至2008年增长率分别为21.35%、11.80%、9.07%、5.20%、6.64%;2009年骤然上升为14.45%。(如图1)。

图1 1999—2009年研究生招生增长率变化

二、研究生扩招的媒体报道分类及内容分析

为深入了解研究生扩招的社会舆论,探究研究生扩招相关报道的倾向性,以1999—2010年为研究区间,搜集、整理并分析了1999—2010年间120篇省市级以上报纸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

以研究生扩招的国家政策为出发点,以研究生规模增长率变化为切入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媒体眼中研究生扩招的变化。第一个时期为1999—2003年,搜集报道40篇;第二个时期为2004—2008年,搜集报道40篇;第三个时期为2009—2010年,搜集报道40篇。

(一)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分类。

以报道内容为标准,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所搜集的资料划分为四大类。

1.客观描述类。

报道内容主要是国家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政策,以及扩招具体情况的数据描述及分析。

2.立场评价类。

报道内容主要围绕扩招本身,对要不要扩招、扩招幅度、扩招利弊等表明立场观点,一般分为支持、反对、中立三类。

3.问题阐述及对策建议类。

报道内容扩展至扩招的外延,即扩招对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4.趋势走向类。

报道内容围绕扩招的改革以及扩招的未来走向,即“如何继续走好扩招这条路”。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第一时期(1999—2003),客观描述类报道3篇,占7.5%;立场评价类12篇,占30%;问题建议类14篇,占35%;趋势走向类11篇,占27.5%。第二时期(2004—2008),客观描述类报道5篇,占15%;立场评价类17篇,占42.5%;问题建议类14篇,占35%;趋势走向类3篇,占7.5%。第三时期(2009—2010),客观描述类9篇,占22.5%;立场评价类8篇,占20%;问题建议类12篇,占30%;趋势走向类11篇,占27.5%。如下图所示:

图2 三时期不同类别报道比例变化

可以看出从,1999—2010年,研究生扩招过程产生的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比例均在30%以上。此外,对研究生扩招客观描述类报道也一直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时期(1999—2003)和第三时期(2009—2010)趋势走向类报道数目可观;第二时期(2003—2008)主观立场评价类报道较多,趋势走向类报道较少。

(二)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内容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存在差异,报道内容及其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1.影响报道焦点变化的因素。

一般来说,社会热点的出现、国家政策的出台都会影响影响媒体报道焦点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影响媒体报道焦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社会责任。报纸媒体需要对大众负责,发布大众需要的正面信息。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突发事件等都是大众的信息对象。准确、及时的信息报道已成为满足大众信息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自身盈利。报纸媒体作为盈利性组织,获得利润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动因。报纸媒体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纸发行量,为吸引大众消费者,保证发行量,报道内容需要迎合大众阅读需求。基于此,吸引大众阅读的负面信息在报道中总是存在的。

(3)媒体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媒体工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主观倾向影响报道内容。如,对研究生扩招持否定态度的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就会着眼于研究生扩招的弊端,其报道内容或是扩招后研究生就业难或是教育质量下降。所以大众应理性分析研究生扩招报道。

2.研究生扩招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

(1)报道的数量。

从年份延续的整体上看,报道的数量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增多。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这反映出媒体对研究生扩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年份越早,有关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资料越少,年份越近,有关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资料越多。

(2)报道的类别及变动幅度。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实际不同,不同时期的同一类报道的内容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我针对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不同作比较分析。

①客观描述类。媒体承担着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媒体为引导大众行为,帮助大众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因此,每个时期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客观描述类报道,如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社会热点实况,等等。在研究生扩招这一具体对象中,包括扩招增长比例、扩招人数、专业设置,等等。

②立场评价类。第一时期的12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5篇,反对类3篇,中立类4篇,反对类占25%;第二时期的17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4篇,反对类8篇,中立类5篇,反对类占47%;第三时期的8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0篇,反对类6篇,中立类2篇,反对类占75%。

明显可以看出:第一、第二时期的评价类报道数目较多。究其原因,研究生扩招经历了几年之后,利弊凸显,大众对扩招的看法更加清晰。第二、第三时期,反对类报道比例较大。究其原因,经过近十年的扩招,研究生数量增长可观,扩招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大众对扩招的支持度;立场评价类报道数量减少,这与社会焦点转移到专业学位扩招及其扩招困境有关。

③问题阐述及对策建议类。三个时期此类报道数量变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此类报道,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和就业难问题;第三时期的问题重点出现了变化,即关注专业学位扩招遇冷问题。自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到第二、第三时期已产生几批扩招毕业生,研究生教育质量、就业等现实问题自然成为报道的焦点;第三时期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其原因在于,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关注度高,期望从媒体中获取有关信息。不同时期报道类别浮动变化符合新闻的价值规律及新闻的选择规律。

④趋势走向类。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时期和第三时期趋势走向类报道明显高于第二时期。分析其可能原因,第一时期研究生扩招刚刚起步,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学体系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研究生扩招,并提出其发展的可能道路;第三时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继续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基于此,研究生扩招的未来走向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报道内容与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基本一致,如1999年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2002年第一批扩招研究生毕业、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此同时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媒体向大众传播全方位信息、全面报道扩招利弊,对正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研究生扩招,以及向广大学子提供报考信息有着积极意义。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媒体对自身盈利的考虑及媒体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报道内容,报道内容的倾向性会引起大众认知心理的改变。也就是说,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会影响社会对研究生扩招的认知,从而对扩招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如,反对扩招的声音和就业难等问题的提出会降低研究生报考热度,扩招的好评则会为扩招增温。因此,分析媒体报道内容,理性认识研究生扩招是必要的。

三、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理性思考

对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报道本身,思考扩招本质,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理性认识。

(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教育重心上移,研究生扩招是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2.在本科教育扩招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扩招也是合情合理的。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完善的客观选择。

(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给研究生教育带来各种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扩招降低了研究生入学门槛,招生考试模式尚不完善。跨学科和同等学历录取不可避免地导致研究生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整体下滑。

2.研究生就业难。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毕业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社会供求矛盾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就业。

3.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的增长没有跟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教育事业费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扩招需求。另一方面,师生比例失衡。生多师少,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

研究生扩招一定要与招生单位学科建设,招生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紧密结合。研究生扩招要重点把握三点,一是扩招“度”的问题。研究生扩招幅度应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的承受力。二是扩招“类”的问题。研究生扩招应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结构内在完善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扩招比例。三是扩招外延相关配套问题。研究生扩招,不仅仅只是研究生数量的改变,还包括经费投入、教学设施的提高和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社会教育成熟的标志,研究生扩招本身无可厚非,我们要理性看待其在走向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理性解读相关报道,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饶丽娟.从社会正面效应看研究生扩招[J].文教资料,2007,(10):25-26.

[2]刘艳辉.教育过度与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23.

[3]丁飞,周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3):98-99.

[4]孟洁,李学昌.学位与研究生扩招政策评估与影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11.

[5]周建民,张小凤,华晖晖.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的价值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61-65.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文章借助 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生教育研究》创刊以来35年的刊载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研究发现: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学科建设、学位制度、培养质量等方面; 研究呈现出“国家引导,政策推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持续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特点; 推进研究生多元的招生模式、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推行研究生教育多元考核机制、加强关键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研究关注的趋势。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CiteSpace; 专业学位

一、引言

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指出要积极扩大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一大批研究生院随之建立。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我国的学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95年起,高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并轨”、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人才培养矛盾所作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举措。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充分激发了研究生教育的活力。 进入20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再次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重点,对研究生培养和高校建设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是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机构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端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 文收录; 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 RCCSE-E 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 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从1986年创刊到2021年已走过35个年头,以该刊作为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载体,对宏观地把握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文献来源与数据处理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收录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所 有文献检索和统计。检索方法是在中国知网中选取高级检索,检索条件选定 “文献来源”选取《研究生教育研究》,选择日期为198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3140篇。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21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 CiteSpace 软件5.8.R3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对研究关注点的状况、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关键词时区分布图 谱和突现词随时间变化来预测研究趋势。

(三)数据处理

为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把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3140篇文章,以3年为一个单元,分成5组,进行数据的筛选。 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去掉“简讯”“信息窗”“学报”“培养单位”“资料”“研究生园地”中的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最后得到1149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将文献导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文献产出情况分析

1. 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分析刊文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研究状况及趋势的重要指标。依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9年来的刊文数量,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研究》刊文数量表现出五个阶段性的特点。如图1所示,1992—1995年,期刊发文量从85篇发展到101篇;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996-2009年,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89篇一直下降到56篇;2010-2015年是期刊发文量快速发展时期,在2015年发表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峰,达到1209篇。2016-2021年虽呈下降趋势,刊文数量仍在90篇以上。

(二)研究关注点分析

从CiteSpace关键词的检索中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谱中,关键词的字号越大,说明其出现的频率越高,研究的热度越高。从图谱可以看出,“研究生”字号最大,说明其研究热度最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博士生”以及英国、美国的研究生及博士教育等都是围绕研究生教育展开的热点。

(三)研究力量分布情况

1.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显示作者的合作强度。运用CiteSpace软件,时间选择2010-2021年,时间切片选定1年,Notetypes中选择Author,运行完程序得到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之间连线较多,如图3所示。其中梁传杰、侯万锋的字显示最大,说明两位学者的发文量是最多的。其他作者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来看,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位居第一,发文量为14篇;其次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文数量为12篇;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華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表文献数量都为10篇;剩余机构发表文献数量为8-10篇。通过研究发现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主要是研究生院、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部),发文量比较稳定(见表1)。

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分析

(一)国家引导,政策推动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很明显。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研究生教育得到稳步发展。1980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关键词的分析中,学位制度呈现为研究的热点,说明《条例》的发布,引导了学者对学位制度的研究。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展应用型学科,提高人才素质,不同层次学校有不同的目标,要办出特色。为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化研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推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者对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祖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都是在特定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作出的重大举措。

(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

研究作者如;侯万锋、梁传杰、万明、王传明等发表文献数量居于前列。乔刚等学者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形成以乔刚、高耀王传毅、陈洪杰、沈文钦为主的研究团队,高产作者之间联系紧密。高产文章机构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大学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显然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的开放程度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研究人员隶属于研究生院和教育学院。,邮编:(650000).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日前,国家统计局做了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的统计发现,自2008—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依次为:104.6429、115.8623、127.9466、137.4584、143.6008万人。同时,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也曾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源泉。由此可见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而教育质量也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更是成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然而,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态度消极,整体学术氛围浮躁,学术成果水平不高却依旧是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袁本涛、严建林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的分析中就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首创能力差。朱红、李文钊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发现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而且创新能力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李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国研究生中存在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经验严重匮乏等现象。更有学者直接用“四个简单”概括了我国当前研究生的科研现象:(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应用;(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所以虽然我国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胡锦涛同志也曾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然而,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已悄然而逝,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依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研究生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创新力量之一,其创新能力高低并不仅仅会影响到一个院校、一个单位的创新水平和科研实力,更重要的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诸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政府对人才的投入少。(1)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岗位少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很多公司都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做出了要求。而为了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在校的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在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上完之后不专心于科研而出去寻找一份兼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论文的压力,对于毕业后只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将毕业论文草草了事,好好兼职则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及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证书也已然成为了其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面对需要更强更多实践能力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会在应聘者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有更多更高级别证书的学生。这也更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在校期间选择在外兼职为非专心科研的热情。(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会受到物质保障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大小。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对与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人均经费逐年减少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及外部条件支持的研究只会成为无米之炊,几乎不可能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导师以及学生所形成的短暂利益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研究经费投入的产出率不高,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而且由于经费只有少部分用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1)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区分了研究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并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入学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十分类似,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区分,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却并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游走在两者的边缘,既想搞好学术研究又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果导致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到很好。(2)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扩招,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开始失衡。再加之,导师个人的教学、研究甚至是行政任务的繁重,使得导师更多的采用“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即使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也往往是以“打工”的模式进行,完全按照“boss”的思路和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缺乏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3)研究生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研一,一年的时间既要学习公共课,又要积累专业课的知识,仓促的时间安排使得研究生虽然各个科目都略有涉猎,但是皆又不精通。由于研一广而浅的学习,并没有为研二做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成为了研究生不能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直接原因。最后,由于学校资源及科研经费的缺乏,研究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甚至是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十分贫乏。

3.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经济压力大,家庭和谐氛围缺乏。随着研究生面临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大,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研究生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日益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给处于重压下的研究生们以更大的社会不平衡感,导致更多研究生犯罪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不要说专心于科研,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即使是其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较好地进行。

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读研动机不纯,习惯性思维束缚。随着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地增加,我国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大量扩招计划适时的为“迷茫”的毕业生们架起了另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参与马上就业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选择报考研究生来逃避这眼前残酷的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研究生的办学宗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研究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为了给未来的工作铺平道路,大多数会选择通过考证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实力,抑或参加各种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并非一心专注于科研。

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个体素质、导师队伍、学校的制度安排、科研外部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协调效应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试图从协同视角,即从全要素创新、全主体创新、全过程创新进行分析,并给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以全过程为线索的几方面建议。

1.设定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在明确区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适合高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的理论型的研究者为目标;对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总体而言,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社会各方要求的优秀人才。

2.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首先,健全研究生推免机制,加大对被推免者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而在进一步加大校内外推免研究生的比例的基础上筛选出优秀的备选者;其次,施行对优秀调剂生的积极鼓励优惠的政策;最后,在研究生复试的过程中,侧重对复试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总之,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以便可以更好地吸引并吸收优秀的生源。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常年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文化知识,因此做课题等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方面,学校应该以开展名家讲坛,学术交流会以及研究生学术活动竞赛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基于学校—研究院—企业联合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这样一来,学术型研究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专业型研究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快、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接轨。

4.积极开设传递“正能量”的课程,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设定。我国研究生课程的选择往往以专业为中心,缺少了一级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而专业课程往往强调各自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不同的课程之间经常出现不必要的重复知识点。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涉猎一级课程之下的相关科目,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更加宽阔的平台。

5.健全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生活补贴的机制。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问题,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家里的经济负担等都增加了研究生学业之外的负担,而在外兼职也是目前影响研究生专心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构建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大幅度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和覆盖面。同时,在考核和评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导师的意见以及事实的情况,不能为了方便而实行平均主义。此外,各个高校要以学年为周期,定期更新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保证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更好地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6.确保导师招生资质,均衡导师和学生比例。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导师的能力是衡量其能带研究生数量的重要指标。(1)以学年为周期,分别从职称、课题、经費等方面对导师的能力进行评估,并确认其下一学年能带领的研究生人数;(2)在评估导师及由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能力的前提下,学校的招生计划倾向于研究能力强的团队,以便提升学院、学校的专业竞争力;(3)在招生的过程中,加大导师的选择主导权,以便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各项能力来保证优质的生源。

参考文献:

[1]王茜.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12-20,18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33):246-247.

[5]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8-10.

[6]孙健伟.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

[7]陈长坤,申秉银.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31-233.

[8]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10]安冬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高校管理者视角出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自2009年我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并行的一种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二者共同构成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的教学科研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而较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此,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于2015年5月,进一步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对各培养单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实施成效涉及多方利益,本文针对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分析现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

1.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高校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落实教育部精神的积极行动,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供给侧改革的主动变革。开展联合培养,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素质提高;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吸引优秀生源。

2.联合培养单位企业竞争力增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人才的奉献,也是紧抓机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良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联合培养,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激发在岗职工的创新能力;三是后备职工培养。

3.社会经济增长。高校和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企业创新,提升经济增长的内涵;另一方面,创造和谐社会,高校输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现状

自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便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胡立在《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中,介绍了英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该计划对我国推进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启迪和借鉴之处。傅利平在《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及其启示》中,以哈佛大学的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为例,对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出了建议。陈小平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中,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相关者结构关系,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出了构建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不少学者从实践现状出发,介绍本单位联合培养的经验,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在理论探讨与研究的同时,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目前联合培養基地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一是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在项目上有往来或合作关系,在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时候导师把研究生送到相关的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虽然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比如文科类、经管类,但是只是作为实践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较多,研究生没有深入基地进行实践。

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如前所述,各高校在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层面比较充分,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但是在实践层面,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1)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近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联合培养基地数量不能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需要,同时,在质量上,部分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不完善,校企合作不紧密,研究生去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实践和培养的机会较少,妨碍了研究生质量的提升。(2)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根据现有的联合培养方式,对于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基本能够保障实践要求,但由于这些联合培养单位多为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本身有较为完备的科研团队,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更多的是从事管理或业务流程类工作,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对于因导师个人关系而开展专业实践以及文科类实践基地,研究生更加难以参与项目,真正开展专业实践,根本谈不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3)校外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紧密,联合培养的效果不明显。在对部分高校的了解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仅有少量研究生能够真正参与校外导师的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大部分校外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研究生联系不够紧密,未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给予研究生实际意义的指导,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或未起到应有的作用。(4)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机制缺失。部分高校尚缺乏有效评价联合培养基地的制度,且没有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导致联合培养基地越来越多,且出现了联合培养协议尚在、已经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僵尸基地。

2.原因分析。(1)高校在寻求合适的联合培养企业方面存在困难。联合培养的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区,联合培养开展的效果差异比较明显。如广东等地区,小企业发展较快,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大,各企业对高校提供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比较欢迎,愿意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希望成为高校的联合培养基地,反观其他地区,或央企较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或企业经济活力不够,无法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提供专业的研究项目,均达不到联合培养的要求。(2)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联合培养双方相对独立,各自追求的目标不一致,高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度,而企业更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与需求的错位导致联合培养达不到很好的效果。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同时部分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不够完善,联合培养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健全,不能保证联合培养的顺利开展。(3)缺乏有效的政府参与。地方政府有效支持、积极作为,可促进联合培养的开展。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政府开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发挥作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高校和企业的松散联合,联合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有效的联合培养基地的标准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否能够达到联合培养的预期效果,是衡量联合培养基地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预期效果的指引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和建设。

1.涉及学科与高校相契合。高校应从专业实际出发,遴选联合培养基地与本校、本专业相契合,最好是涉及本校的多个学科领域,使开展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跨专业知识,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研究项目作为联合培养的依托。遴选的联合培养基地有科研需求,能够吸纳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以项目为驱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带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3.有导师热情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基地具有高级职称(职务)人员有能力担任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是一个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科研实践中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实践,指导的是科研方法,而思维方法、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等则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而且往往隐形教育的力量更强大。因此,在研究生校外指导遴选方面应加强把关,

4.有一定承载规模和成熟的联合条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规模,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进行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且联合培养基地的相关设施与场所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的基本条件,能够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实践基地日常运行。

5.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联合基地制定有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如企业导师的管理制度、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管理制度等,能够长期稳定地规范、有效运作,保障专业实践培养质量。建有安全管理机制,具有劳动保护和卫生保障条件,保证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五、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1.高校方面。(1)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协同创新,应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充分利用本单位的智力资源,為企业效益服务,实现共赢。建立工程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和锻炼机制,协同企业开展项目研究与创新,为企业革新服务,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涵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科学遴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擦亮眼睛,不盲目,真正从需求出发,认真遴选联合培养基地。除具有良好很作关系的国有大型企业,可适当增加发展动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小型企业有市场发展需求,能够提出项目研究计划,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研究生进驻这样的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3)加强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建立规范的校内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应从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建设、条件保障、签订流程等方面加以规范,对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项目等加以明确,合理确定联合培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规范,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安全、权益与收益,使研究生能够安全、安心的开展专业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4)加强对联合培养基地的监督与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督查办公室,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估与评价机制,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研究生联合培养不走过场,实实在在通过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施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筛除联合培养效果不明显或者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的基地,避免僵尸基地的留存。

2.企业方面。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而利润的创造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创造利润的高低。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之际,企业无论从社会责任担当还是与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出发,均应予以支持。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协同高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人力资源,提升本单位的竞争实力。

3.政府方面。(1)从实质上推动联合培养的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开展,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激励推动、购买服务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和企业加强指导和帮扶。可成立由政府主办的校企合作中心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媒介,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的方式成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校企合作中心可提供相应数量的立项资金,鼓励企业提出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校企合作中心一方面审核企业的联合培养研究项目,为企业寻找合适的高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合作企业的选择。同时,成立联合培养的监管部门,科学设计联合培养评价体系,聘请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士,成立校企合作的社会评价机构,监督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鼓励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政府可通过提供项目研发资金、减免税收政策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中来,保障联合培养在合法、高效的范围内运作,激发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活力。从长远看,对于提高企业活力、科技竞争力、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

[2]杨忠孝,缪志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03):41-45.

上一篇: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