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核心期刊

2024-05-09

外语类核心期刊(精选8篇)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1篇

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 它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借用 (Odlin, 1989) 。

语言迁移作为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有争议的论题, 一直是这些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戴炜栋, 2002) 。Lado (1957)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 把语言看成一种习惯, 并奠定对比分析假设。在这之后, 语言迁移现象进入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 许多语言学家 (Corder, 1983) 对对比分析假说和语言迁移理论纷纷提出质疑。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衰落 (俞理明, 2004)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人们开始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的视角去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被迅速承认, 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国内许多学者 (戴炜栋, 2002;寮菲, 1998) 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的角度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将语言迁移研究持续引向深入。因此, 本文有必要对相关研究作全面总结回顾, 并对语言迁移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拟就2000-2013年期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语言迁移研究做一综述, 重点分析这14年间二语语言习得研究中有关母语迁移的研究论文, 以文献计量学为视角,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回顾其发展历程, 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二、国内语言迁移研究方法回顾

统计论文数量时, 本文只考虑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了考察过去14年中母语迁移研究方法发展的总体趋势, 本文采用CNKI内10大外语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语言迁移”文章作为考察这一变化的依据, 输入关键词“语言迁移”, 并限定2000-2013年为搜索范围。然后作者聚焦研究对象为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 共收集到231篇论文。

本文主要借用了Lazaraton (2000) 的标准对量化发和质化法进行界定。典型的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以实证数据分析为特征。典型的质化研究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等。收集质化研究数据的方法包括访谈、日记、观察、有声思维等。

国内10大外语核心期刊刊登的有关语言迁移的实证研究论文在2000~2013年间量化与质化研究比例变化的趋势总体来看, 量化研究呈上升趋势, 比例从2000年的31.6%到2013年的92.9%, 质化研究呈下降趋势, 从2000年的68.4%到2013年的7.1%。从表中可以看出, 语言迁移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0-2008年。质化研究的百分比一直高于量化研究百分比, 且质化研究比例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量化研究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 直到两者研究比例达到持平。

第二个阶段为2009-2010年。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第一阶段达到持平后都有明显波动。量化研究数量在这一阶段先是高于质化研究, 后又低于质化研究数量。至于这一波动产生的原因, 文秋芳 (2004) 指出, 质化研究中数据的收集采用访谈、日记、观察、有声思维、参与体验等需要1-2年时间。所以尽管2008-2009年质化研究数量明显下降, 其实研究者在此期间已经启动了质化研究方法, 才有2009-2010年质化法数量上的急剧增加。

第三个阶段为2011-2013年。这一阶段质化法与量化法研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测, 量化法研究已经进入鼎盛时期, 而质化法研究虽然数量上减少, 但是它的崛起已经孕育其中 (文秋芳, 2004) 。

三、国内语言迁移的研究内容回顾

自90年代以来, 语言迁移在研究内容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俞理明, 2012) 。本文选用国内10大外语核心期刊中发表的231篇有关语言迁移文章, 将2000-2013年分为两个阶段, 2000-2006为第一阶段, 2007-2013为第二阶段, 并根据《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 (俞理明, 2012) , 从语音、词汇与语义、句法、语用和篇章这4个语言层面对语言迁移十四年中两个阶段的研究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阶段, 关于语音、词汇和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论文共有56篇, 其中语音1篇, 词汇和语义24篇, 句法13篇, 语用和语篇18篇第二阶段, 语音8篇, 词汇和语义13篇, 句法31篇, 语用和语篇8篇。关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论文共有60篇。

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在词汇和语义及语用和语篇方面研究略有减少, 而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研究显著增加。

(—) 语音迁移

对语音迁移的研究很早就出现了, 但基本集中在音素的个案研究思路上。俞理明 (2012) 指出, 语音迁移除了发生在音段层面外, 也会发生在音节结构、语调、重音和节奏等超音段层面。而在国内, 通过对14年来有关国内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调查, 发现第一阶段有关语音研究很少, 第二阶段有所增加。从第二阶段分析可看出语音迁移发生在音节结构及超音段层面上的研究逐渐增加, 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渐增加。

(二) 词汇与语义迁移

依据Bachman (1990) 的交际能力模型, 语用能力包括言外行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两部分。国内研究也主要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如王邵斌 (2007) “语篇补全测试”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中、澳三组受试者的答卷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拒绝言语行为, 发现在语义成分的选择、语义成分的顺序、具体内容、使用频率4个方面发生了语用迁移。对语篇迁移的研究开始探讨叙事结构、语篇风格、会话策略中的跨语言影响问题 (俞理明, 2012) 。

(三) 句法迁移

在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 国内有关句法迁移的研究相对于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有明显的增加。根据俞理明 (2012) 的观点, 二语习得中句法迁移的研究包括中介语初始状态中的句法迁移研究和中介语初始状态以后的句法迁移研究。

蔡金亭 (2001) 探讨了初始状态中学生写作的冠词误用现象, 发现冠词误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变异性, 表现为冠词省略, 冠词冗余和冠词混用, 并指出这些误用现象可能由语言迁移、对冠词使用规则的过度概括以及对冠词用法没完全掌握三个原因引起, 并对外语教学提出了启示。

之后有研究者从空论元、动词提升、时体和否定结构方面进行语言迁移研究。如常辉 (2008) 通过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关英语动词提升知识的考察, 指出受试具有英语定式句中题元动词不能显性提升, 而情态助动词必须显性提升。此结果也表明中介语句法系统是没有损伤的, 功能语类及其特征值在二语中能够得以体现。综合14年研究发现, 对形态句法的研究深入到短语动词、性指派及句法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接口知识的跨语言影响 (俞理明, 2012) 。

(四) 语用和语篇迁移

依据Bachman (1990) 的交际能力模型, 语用能力包括言外行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两部分。国内研究也主要从言外行为的视角出发。如王邵斌 (2007) “语篇补全测试”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中、澳三组受试者的答卷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拒绝言语行为, 发现在语义成分的选择、语义成分的顺序、具体内容、使用频率4个方面发生了语用迁移。对语篇迁移的研究开始探讨叙事结构、语篇风格、会话策略中的跨语言影响问题 (俞理明, 2012) 。

四、结语

本文对2000至2013年国内10大外语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语言迁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 回顾其发展历程。对于研究方法方面, 量化研究呈上升趋势, 而质化研究呈下降趋势。在研究内容方面, 关于语音及句法迁移的研究在2007-2013年数量较2000-2006年增加, 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对形态句法的研究深入到短语动词、性指派及句法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接口知识的跨语言影响。有关词汇迁移的相关论文, 在第一阶段, 大多是关于语义表征和语言表征的研究。在第二阶段, 虽然词汇迁移的研究数量减少, 但是其研究方向集中在心理及认知层面的研究。对语篇迁移的研究开始探讨叙事结构、语篇风格、会话策略中的跨语言影响问题。可见, 随着二语习得、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领域研究的不断融合, 不同理论方法相互借鉴, 语言迁移获得了新的发展, 其研究内容也得到了很大拓展 (俞理明, 2012) 。

然而, 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由于文献资源的限制, 且本文只针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 忽略了其他母语学习者学习其他语言的相关研究;其次, 本文只对国内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缺少对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回顾, 也未对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做对比分析。

因此, 未来的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其一为丰富和完善人们对迁移的认识, 未来迁移研究应继续保持宽范畴多视角的发展态势, 不断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其二从研究方法看, 今后迁移研究既要关注长期的发展变化模式, 也要重视短期内的微观变异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错综复杂的迁移现象中归纳出令人信服的变化轨迹。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2篇

《外语与外语教学》(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大连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期刊尊重科学,理论联系际,以繁荣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外语教学与科研为已任,被誉“外语界的良师益友”,设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设栏目。

期刊名称:外语与外语教学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国内刊号:21-1060/H 国际刊号:1004-6038 出刊日期:双月

编辑Q Q :1966715440 期刊级别:

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曾用名

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刊简介

本刊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专业性刊物,以英语为主,兼顾俄、日、德、法等语言。主要栏目

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

目录

专题·对比语言学研究

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强化对比研究 潘文国;1-8+19+147 汉外对比大有可为——纪念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40周年 王菊泉;9-19+147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对比研究 许余龙;20-28+147 对比语言学:语言研究之要 王文斌;29-44+147-148 语言研究

新闻发布会汉英口译中的政府形象构建——以人称代词we的搭配词为例 潘峰;黑黟;45-51+72+148 再探负极性项Let alone构式的级差推理机制 张媛;52-63+148 Way构式体对动词体压制的二维解析 周小涛;王军;64-72+148-149 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外学者期刊论文评论结果语步词块比较研究 李梦骁;刘永兵;73-80+121+149 二语习得及应用

英语语音评测的现状与思考——一项对标准化口试评分员的调查 陈桦;李景娜;81-87+131+149 语块使用与学生口译水平的语料库研究——基于汉英交替传译PACCEL语料库的考察 李洋;88-96+150 CALL新技术应用的接受行为研究——基于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案例 李锐;倪传斌;97-104+150 翻译研究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3篇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比较研究法, 根据我国“2011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 以及笔者对这些期刊的接触和了解程度, 确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国内6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即:《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前名为《国外外语教学》) 。选择这些期刊的原因是:作为外语类核心期刊, 其论文一般会经过严格审查, 质量有一定保证, 具有代表性。笔者通过CNKI选择以上期刊名及年限 (2005~2014) 后, 以“阅读”、“阅读教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共获得论文30篇, 构成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一、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统计分析

廖传风教授将应用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通过对历年刊文的统计分析, 在2005—2014年期间, 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 其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的思辨分析和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微观层面的研究基本覆盖教学资源、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策略、阅读策略等方面, 统计结果如下 (见表1) 。

从统计数据来看, 相比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阅读理论和教学模式共占40%) , 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教学资源、策略研究、语用研究、能力研究等共占60%) 。

1、宏观研究

(1) 阅读理论研究

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对阅读教学实践起着根本导向作用, 因此,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阅读语阅读理论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国内英语教研者结合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相关理论丰富和充实了阅读教学理论。杨志忠 (2005) 引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学习者智力结构的特性进行分析, 并设计了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逻辑——数理智力和培养发展学生人际交往智力三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廖传风 (2008) 以评价理论为指导, 提出了解读语篇主题思想的新方法, 即评价意义分析法, 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该方法能提高学生解读语篇主题思想的能力, 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马俊波 (2005) 和张法科等 (2010) 基于图式理论分别对ESP和EFL阅读教学进行理论建构和可行性实验研究, 提出在阅读教学中适度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激活、构建、强化其图式知识, 指导学生开展积极高效的阅读活动。

(2) 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在研究阅读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有许多学者尝试着把阅读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试图探讨最佳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指导教学实践。张东昌 (2006)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 构建了阅读教学的策略性教学模式, 即阅读教学是通常性策略讨论、教师示范、学生阅读、教师分析策略应用、策略详释与讨论这五大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黄远振等 (2013) 基于“阅读促发展”理念, 建构了由Reading (阅读) 、Exploring (探究) 、Assessing (评价) 和Developing (发展) 4个要素构成的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 该模式不仅从阅读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指导, 更是从评价和发展的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意义剖析, 充分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2、微观研究

(1) 阅读教学资源研究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是以教材等为主的静态教学资源, 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教学资源。张海峰等 (2005) 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为指导, 分析了网络资源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且有利于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韩春兰 (2008)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和语言输入理论, 提出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增加学生语言输入量, 是实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秦惠康 (2011) 从图式理论出发, 对高中英语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对高中教材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高中阅读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资源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2)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即包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阅读策略研究, 也包括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策略。王雪梅等 (2005)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 尝试探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策略, 着手整合了多维信息处理、立体信息呈现、整体语篇解析、全息动态反馈等教学策略, 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外刊阅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姜向东 (2009) 指出能否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和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相关, 他通过实验法证明了成功的EFL学习者的阅读策略具有共同的特征:整体策略, 即阅读者能够将新的信息与在前文提到的信息相结合, 运用紧扣主题的外延模式, 应用常识和信息联想, 能认识到文本结构, 预测内容。赵秀凤 (2013)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 结合其进行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报刊阅读教学的实践教学经验, 分析批判隐喻策略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不盲从盲信的阅读习惯, 提高了他们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3、阅读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对语言学的分支是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对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语用研究在阅读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汪少华 (2005) 通过图式映射理论探讨隐喻能力认知过程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指出阅读者可以运用普遍的图式、框架或模式去建构话语中的某一情境,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掌握隐喻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不拘泥于字面意义, 进行批评性阅读, 能够挖掘话语中隐喻图式的“深层结构”达到阅读的终极目标。丛日珍 (2006) 提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活动, 而阅读过程是作者的明示与读者的推理过程。她从关联理论中提炼出明示、推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魏在江 (2009) 通过对概念转喻理论进行研究表明:转喻是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 能触发人们的联想认知, 转喻在阅读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给语篇赋予意义, 或者从语篇中解释出意义。

4、能力研究

阅读能力研究也是阅读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关注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研究重心。钱晓霞 (2007) 主张在大学英语专业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分析各种语境中的语言选择和使用、采用“体裁分析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王惠萍 (2010) 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 对传统阅读教学理论进行反思, 指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书面语篇具有意义丰富的多模态资源, 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并且充分利用语篇外的多模态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是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

二、反思与展望

本次统计发现, 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研究内容渗透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各个领域, 研究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但整体看来, 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从研究方法来看, 部分关于宏观层面研究的论文缺乏验证环节, 一般认为, 理论构建如果不能用实证加以证明, 那么只能认为该理论是假设, 而不能作为以后教学实践的指导理论。在以后的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 希望研究者们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理论的实际运用效果或意义加以实证研究。

从研究对象来看, 刊登在这些期刊上的文章以大学教学为主, 而基础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希望英语教学研究者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致力于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以促进和提高基础英语教学水平。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4篇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的内涵十分丰富。斐瑞 (Perry) 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讲,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 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 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 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给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定义是“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态度、知识涵养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教学文献中, 关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利伯曼 (Lieberman) 认为, 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教师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 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 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 从而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 为提升专业水平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学习与各项活动, 以期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

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主要由专业理念、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作为一名教学专业人员, 除了应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 还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的专业理念主要涉及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以及对本学科、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基本看法, 它处于教师专业结构的高层地位, 起着统领其他组成部分的支配作用。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其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语教师, 首先是一位语言教师。作为语言教师, 就首先回避不了对语言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观是语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观会影响教师对语言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核心的支撑作用。舒尔曼 (Shulman) 认为教师的知识库涵盖:学科知识, 普通教学知识, 课程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学习和学生特点知识, 教育环境知识, 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以外, 还有情景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有关自我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归纳为学科内容知识, 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 教师还需要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所必备的知识结构。理查兹 (Richards) 认为, 构成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知识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以及情境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是体现在教师使用教学技能与技巧过程中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认知技能, 面对教学这一随时变化的动态过程, 教师必须即时做出决策以不断适应课堂教学中复杂的具体情境。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树华和李洪珍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 也有自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孟育群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五个方面。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能力、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查兹 (Richards) 认为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师的核心能力。在英国, 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资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二语教学技能:准备交际互动活动的能力, 对交际互动的组织与促进能力, 对流利与准确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当平衡的判断力, 意识到学生错误和适当处理错误的能力。可见, 高校外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促进交际互动的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师重要的能力之一。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全方位的学习, 改善心智模式和实践反思性教学。

1.加强全方位的学习

高校外语教师全方位的学习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积累深厚的学科素养、拥有全面的教学技艺等。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外语教学的需要全方位地学习。首先, 高校外语教师要认识自我, 找到自己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

国外对教师知识的涵盖面有相当多的研究。理查兹 (Richards) 认为语言教师的素质包含语言学知识, 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 语言教学法, 学科知识, 宽泛的知识面, 创造力、判断力、决策和推理能力, 适应能力等。教学活动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基础, 受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 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先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而这一点恰好是许多高校外语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教师们的学习经历造成他/她们知识面和理论水平有限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 教师们主要是在国内学习外语, 对于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缺乏了解或仅限于从书本上的了解。高校外语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有关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等的方面的知识, 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高校外语教师还要多读书, 拓宽知识面。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宽阔的知识涵养, 才能灵活应对学生的质疑,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高校外语教师要努力争取去国外学习的机会, 设身处地地了解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 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 高校外语教师要学会在团体中学习。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认知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学习是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教师的知识是在与学生、家长、管理者和同行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对话与交流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们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学外, 了解他人的教学也很重要, 它可以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改善教学。高校外语教师参加研讨会、课题小组以及教研室的团队学习都是必要的, 学习和研讨应成为高校外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和研讨活动有助于教师们形成教学理念, 将教学理论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当教师们的研讨指向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 教师们的研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在一个团体中, 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团队学习中, 教师间的差异成就了超越教师个体认识和学习的可能性。团队中的差异是一种资源, 大家在分享共同的内容外, 也在开展超越自身边界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成功教法, 才能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 丰富教法储备, 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设计教法, 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形成关于信息化语言教育的积极态度, 自觉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彼得·圣吉认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将阻碍系统思考所能够产生的改变。外语教师因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了自己对语言以及语言教学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根深蒂固于每个教师心中, 影响着教师的学习与教学。语言和思维都是浸渗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之中, 生活于该言语社会的人自然会形成并习惯于该言语社会的文化思维模式。而我国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的生活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 自幼形成的汉文化思维模式是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的转换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外语教师不得不面临着作为语言教师所特有的由于语言所产生的思维模式转换的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 西方文字的特点产生了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思维的思维习惯, 建立起“主语一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是“话题一说明”框架, 反映了由母语生成的具象 (整体) 思维模式。一个人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篇章结构的布局上。开普伦 (Kaplan) 的研究表明,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 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为段首句, 属于直线型的篇章结构。汉语文章多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过多地绕圈子, 主要呈螺线型。英语教师要掌握英语语言的句法和篇章结构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在团队学习中改善心智模式。根据彼得·圣吉的理论, 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是很难从自身的角度来发现并加以改善的。教师要通过反思和在集体中相互学习和帮助来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是启发心智和发现创新的过程。由于教师团队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和发掘自己的“心智模式”,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想法, 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容纳别人的想法, 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发展 (专业发展) , 比个人封闭地改善更有效更快捷。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心智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重新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伴随着相应的专业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高校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摆脱思维定势的控制, 才有可能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 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3.实践反思性教学

利伯曼 (Lieberman) 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对实践的持续探究, 教师是一个成年学习者, 是一个“反思实践者”, 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 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 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反应的自我反思, 在反思自省的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新的思维视角, 即由对他人行为的批判性思考转移到对自己信念与行为的批判性思考上来。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系统思考的背景下专业发展发生质变的标志。

由于外语学习的特点造成高校外语教师对事物进行系统和综合思维的能力有限。外语学科本身是以语言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的, 外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 强调输入、模仿和记忆, 而这种惯用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限制了学习者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影响了外语学习者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和研究的情境无形中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学习者不假思索地顺应和接纳一切, 缺乏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系统思考是实践反思性教学的前提。系统思考要求外语教师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系统的观点和具体的方法, 分析和把握自己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心理的发展, 无论是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 还是分析学生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都从整体着眼而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而要善于把握事物变化背后的原因, 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互动影响, 进而寻找一种平衡事物动态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看看自己的教学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 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缺长短, 更能让自己扬长避短。反思可以使教师不再只遵循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增强教学的自主性。教师们要以批判思考与反省的视角, 时时分析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 哪些方面尚有待改进, 应该怎样去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应该怎样去更新教学方法等等。时间长了, 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都有了, 丰富的教学感觉也多了。教师平时可以写教学日记, 集体讨论, 作质量分析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总结思考, 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只有通过反思, 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们还要随时注意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当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时, 就会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 处处搜集教学反馈的信息, 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们只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5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研究,素质教育,馆员

上个世纪90年代,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研究, 我国是在图书馆已经面临边缘化的时候开始重视其核心价值研究。2007年我国图书馆正式启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同其他国家相比, 起步相对较晚。而进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 必然要求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馆员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较高的外语素养, 基本能阅读原汁原味的外文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方面的参考文献, 有较强地参与国际图书馆交流活动和国际图书馆学研究的能力, 为推进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员外语素质的涵义

1. 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对价值一词就有不同的定论, 不同领域中的人们追求价值的手段和实现价值的途径也各尽千秋。“图书馆核心价值”一诞生, 就成为了图书馆研究领域中许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课题和研究的方向。图书馆核心价值不是单纯的基础价值, 而是在其基础价值不断升华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理论价值, 也是最高的价值。在《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一书中, 范并思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界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系统的说明。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 是图书馆事业本身所固有的, 它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活灵魂, 它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指明方向, 为图书馆员从业提供理论依据, 指明图书馆员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可称之为静态图书馆核心价值, 就是用简练普通的语言诠释着资源共享、公平使用、平等获取和尊重读者等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 是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实践服务的。实践又可称之为动态图书馆核心价值, 它是以图书馆员为主体, 服务作为介体, 作用于客体———读者。实践依赖于其理论的指导, 同时又丰富着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两个部分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通过多元化服务于读者实现自身价值。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图书馆核心价值一词虽没有达到统一诠释, 但是图书馆事业不随环境的变迁而变化, 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2. 图书馆员外语素质教育的涵义

具备较高外语素质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素质教育要求图书馆员掌握图书专业的外语词汇, 轻松地进行外语会话, 翻译等信息交流活动。有获取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相关参考文献的能力。较好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高质量的服务。依据图书馆员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建设, 按照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及社会的需要, 要有针对性的、有目地的提升图书馆员外语水平, 增强外语语言运用能力, 使之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外语素质教育能充分开发图书馆员外语能力的潜能, 完善21世纪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外语素质教育。

二、践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需要坚实的外语基础

从中国古代的藏书阁到21世纪的数字化图书馆, 图书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无论是最初的文献保存还是今天的全面开放,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都存在于图书馆理论和具体实践中, 只是人们忽略了它而没有被重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使图书馆日益边缘化。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 重新定位图书馆核心价值。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Gorman曾经用“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岁月”来说明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艰巨性。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也必然要面对很多困难。从2006年下半年,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 人们才开始关注核心价值问题。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尚处于一个初步阶段, 完整的价值体系需要一个循环发展, 反复讨论和不断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薄弱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建立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摆在面前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国外图书馆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上已经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 对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的定论仍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解释, 但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体系。我国进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 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认识、领悟和判断, 并进行理论分析和统计。我国图书馆事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吸取国外精华,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 为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是我国当前图书馆界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就要进行深入调查, 细致研究的前提是图书馆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图书馆业务功底。提高图书馆员的外语水平和夯实外语基础早已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理论基础和外语实践能力,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文参考文献、阅读外文资料、登陆外文图书网站, 进而推动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三、图书馆员外语素质教育内容

1. 图书馆员外语素质教育理论上的要求

在词汇方面, 图书馆员应该掌握5 000外语词汇, 熟练使用的常用专业词汇2 000多个。牢记词根是词汇积累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掌握派生词和词性的转化, 以便在句中正确使用。单词是词组的最小单位, 重点掌握好动词词组是外语活学活用的灵魂。在语音方面, 注重单词发音的准确性, 正确使用意群, 同时注意在语言表述中的语流、语速和语调。在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能够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翻译。在语法上面, 遵守语言法则, 掌握句子种类和句子时态, 注意语态的用法。按照语法要求正确使用字、词组和句子。具备组织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2. 图书馆员外语素质教育实践要求

在听的能力方面, 听是与读者交流的第一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服务对象已经面临着全球化, 世界人才交流是各国加强联系的使者。图书馆多元化服务迫切要求与外国交换学者、交换读者进行有声沟通和交流。在说的能力方面, 图书馆员以了解异国文化为基础, 注重交流的技巧, 准确运用专业术语和日常用语接待读者, 参加学术讨论, 说话要言简意赅, 突出中心主题, 注意语流、语调和语速。要注重平时在日常工作中讲外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能够同到馆的外国读者提供外语交流的服务, 例如图书馆概况介绍, 纸质图书的流通程序, 资源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在读的能力方面, 能够阅读图书馆专业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文件。图书馆员的阅读要注意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梳理、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运用成功的阅读策略, 才能加强文字阅读能力, 这样才能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在写的能力方面, 图书馆员的字面功底就是书写, 能够运用语言知识书写电子邮件, 信函, 短信和专业书面材料。书写要注意语句通畅, 正确使用字词句, 注意各类文稿的格式和要求。现场记录笔记要求书写工整。

四、提高图书馆员外语技能的途径

1. 自主学习和多种培训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就是图书馆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外语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外语自学。在平时工作生活中,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或参加相关的外语能力培训班, 阅读相关外语书籍。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外语测试和考试来验证学习中的不足, 为将来采用何种外语学习手段, 什么样的外语学习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图书馆员的英语素质教育的多种培训学习是指脱产学习、不脱产网络外语培训和岗位外语培训学习。脱产学习可以使图书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多种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图书馆员的外语水平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图书馆员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等级, 切不可盲目行事而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学以致用说的就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中注重外语理论水平的提高。把学到的外语知识运用到研究实践中, 在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结束语:当今国内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还没有达到统一和共识, 提高外语素质, 不断深入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 才能使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进步。有良好的外语素质教育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中流砥柱, 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2]魏建国.高校图书馆员英语素质培养模式的设想[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6篇

一、高职外语类专业就业现状、远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等职业院校外语类相关专业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小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相关涉外机构培养文职、商务、外贸、服务、管理等岗位所需应用技能型人才。目前, 全国就业专业排名显示, 外 (英) 语专业已呈现相对饱和状态, 但是涉外相关专业的需求依然呈上升趋势。教育部2007年11月份公布的信息, 2004年起,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到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初次就业率水平。2011年6月9日, 麦可思发布了对2010届本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

麦可思对2007~2010届毕业生的求职与工作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 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 并正在逐渐缩小与本科院校的就业差距。专科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基本达到了招聘单位要求, 在职业技术领域显示出熟练的应用技能。尽管专科院校的就业率在相对稳健地上升, 但仍不可忽视就业竞争的激烈。外语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核心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以及择业取向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伊始外 (英) 语水平差异较大, 而高职外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应用技能, 因此高职毕业生的综合外语竞争力弱于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 不能胜任有深度的工作等。另外, 近年各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火热, 但是社会对外语专业岗位的需求却在相对递减。据此, 有人质疑学习外语的必要性, 提出“外语教育浪费论”的观点。程晓堂等认为这是源自功利主义外语教育观, 语言作为人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 可以起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程晓堂、岳颖, 2011) 。鉴于网络发展和国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形势, 用人单位非但没有降低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反而逐渐升级, 从对外语证书、学习时间的要求, 逐渐扩大到对外语交际和实际操作的要求, 这显示了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外语类高职院校则不仅要将外 (英) 语作为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更要作为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高职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 二语学习与习得 (acquisition) 环境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 学习者习得语言是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进行, 这不同于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学习过程。Lightbown将“习得”一词与Krashen的相区别, 认为习得是在没有进行元语言指导而无意识地发展的语言能力, 而学习则是指接受的正式的显性语言知识传授而获得有关二语言的语言知识 (Lightbown, 2000) 。当代高校的外语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知识 (knowledge) 更要具备语言能力 (competence) , 而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培养第一线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多位语言学家也曾表明懂得语言规则并不意味着能够应用于交际互动中, 知识的获得并不等于应用能力的掌握。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 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体验, 语言在交际使用的过程中习得 (王初明, 2011) 。因此, 对于外语类高职院校, 应将语言学习环境与习得环境相结合,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创造更大的发挥和应用空间, 使学生有意识的“学”, 转换成自然的“习得”和内在的能力。

(二) 输入——输入强化——吸纳——习得过程

输入是指学习者所遇到的在交际环境下或背景中的语言片段, 也称为原始语言资料 (Schwartz 1993) 。但是, 作为有效的输入需要满足两个特征, 即输入必须包含某种可理解的信息;这个语言输入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但对于输入是否必须被有意识地感知, 存在争议。以Schmidt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输入的语言特征只有在能够被学习者意识到时才是有价值的。某些学者如Tomli、Villa等认为, 输入并不一定需要被有意识地感知。无论对输入认识如何, 研究者一致认为输入对学习者进行二语习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是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输入强化是对输入的加强, 是在语言教学中有意使用的教学技术, 可以有意凸显第二语言输入的某些特征, 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这些特征的注意, 达到促进二语习得的目的 (Sharwood, 1993) 。王初明 (2011) 认为, 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体验, 其习得自然与语言接触量的多寡有关, 语言接触频率顺理成章被视为语言习得的一个机理。

输入和输入强化理论在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中可以起到引领和巩固的作用。对于以工作为导向的高职外语教学, 职业化的内容输入、交际任务的实现是语言学习的关键。专业课上或是课下, 有意无意地获得某些有意义的语言符号, 甚至是外语形态的专业术语符号, 这就是一种输入。若有效吸纳输入并进行有意义输出, 则需要进行特别强化。外语教学中反复大量地呈现此类有意义的输入或突显这类符号的特征就是强化输入。这是二语学习与二语习得相辅相成的协同过程, 是教学环境和自然环境下语言获知结合的过程。

(三) 学生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Ehrman和Oxford总结了9个学习者与二语学习相关的学习风格, 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风格包括学习者的感官喜好、个性类型、概括方式和生物差异等4个方面 (Oxford, 2003) 。对于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仅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 也可以使学生发现积极的学习策略, 挖掘自身特长。例如, 在学习方式上, 既有综合型学习者, 他们通常喜欢交际和互动, 强调意义和概括性, 乐于从语境中猜测内容含义;也有分析型学习者, 他们更注重准确性, 不相信猜测, 愿从更深层次对意义进行分析理解。又如, 在生物差异方面, 学习者对生物节律、饮食和环境的喜好、习惯不同, 进行学习也有不同的习惯和方式。因此, 有晨读型学习者, 也有夜读型学习者;有以食物促学型, 也有因食物分神型学习者, 等等。教师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可以鼓励学习者采用某些具体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即学习策略, 来促进二语学习。学习者通常自己在学习中会采用一些学习策略以期达到学习目标, 然而, Oxford认为, 只有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某些策略才是积极的, 是促进学习的。因此, 对于外语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了解并利用学生学习风格, 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使其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职外语核心能力培养新定位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 目标在于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因此, 单纯的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外语类专业缺乏职业特色, 就业面狭窄, 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需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浙江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做了较为有效的尝试和探索: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以外语见长、并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并结合绍兴市乃至全省的经贸、外向型企业较多和涉外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经济管理人才、贸易应用性人才,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 (丁晓洋、单胜江, 2007) 。他们提出的“SPT” (Successful Practical & Talented) 人才培养模式, 即“专业+外语+综合职业能力”的模式, 将多种技能合为一体, 赋予外语以专业的内涵, 职业的导向, 突破了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来衡量职业外语能力的标准。

外语类高职院校除了外语+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外, 还应大力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含义广泛, 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 工作岗位所需的如信息搜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也涵盖在学习能力之列。近年来, 我国加大对高职高专的发展力度, 关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等研究铺天盖地, 主要围绕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研究中提出了高职发展的一些核心词汇, 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特色专业建设”“双师素质”“产学结合”等, 极力围绕职业就业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必须承认的是, 无论哪类专业学习都不可能涵盖全部所需知识与技能, 也不能与实践完全吻合, 只有人们在工作中摸索、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岗位操作技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事外语相关工作的高职毕业生, 必定要具备有效的外语相关知识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途径, 快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对棘手任务的策略方法, 做到沉着应对, 有条不紊才能紧跟职业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产物, 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达到交际或盈利等目的, 但是如果没有交际内容, 外语只是用来装饰的空壳。因此, 对外语类高职院校提出了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 即要培养外语环境下的内在习得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 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

摘要:在就业压力不断膨胀的当今社会, 仅具备高等学历背景和资格已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这对于处在就业相对饱和状态下的外语专业而言, 更是充满了竞争和挑战。而对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来说, 发展专业特色, 培养具备高素质核心竞争力的职业人才是摆在当前的首要任务。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观, 透析了高职院校应如何对学生因势利导以挖掘习得潜能, 并提出了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 即培养外语环境下的内在习得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 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就业饱和,二语习得,核心能力,新定位

参考文献

[1]俞克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03) :3-5.

[2]程晓棠, 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中国外语, 2011, (01) :51-57.

[3]Lightbown.P Classroom SLA research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 :431-462.

[4]王初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J].中国外语, 2011, (05) :1

[5]Schwartz.B.D On explicit and negative data affecting competence and linguistic behavio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3, (15) :147-163.

[6]Sharwood.Smith.M.Input enhancement in instructed SLA:Theoretical bas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1993, 15 (2) :65-79.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7篇

一、二语习得中影响素养培养的问题

二语习得中输入、学习与输出的整体规律要求应对学习内容有具体的体验与积极实践。二语习得受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影响,但主要由“语言输入”“学习过程”和“语言输出”三部分构成。“语言输入”主要指学习者能接触到的第二语言,其形式可以是自然状况,也可以是正规教育;“学习过程”主要指学习者对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进行分析筛选,并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语言输出”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实践运用,亦是下次语言输入的一部分,从而使二语习得体系得以循环(Ellis,1985)。

在当前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可以看出学习语言不单单是对语言进行认知,而是发挥语言的交际手段,掌握语言使用经验,即“语感”。二语习得过程中要通过调动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形成对语言、文化的全面理解,把情景因素渗透进去,完成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

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英语学习时往往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本身对文化的把握不够到位,忽视了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作用,在今后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便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二、外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1. 设问探究法

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只有语言本身需要学习,还有语言表达的东西也需要学生了解,这些非语言交际也同样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学习到七年级上册Lifestyle的时候,教师不妨让学生课后去找一找资料,尝试对比中外在生活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哪些。小组可以探究中外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课上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应对其稍加补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素养会逐步提升。

2. 多模态话语分析法(Multimodality)

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各种符号交织在一起,语篇的含义也从传统的文字语篇扩展到了动态语篇(李战子,2003)。译林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Let’s celebrate!”,可选择播放《小鬼当家》的片段,在电影片段看完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其中的人物关系、自身感受等。从视觉、听觉方面对学生形成刺激,在协调关系中,不同模态共同表达了完整的意义。

3. 情境还原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Welcome to our school!中,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介绍自己的学校和周围环境。这时可以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电影Harry Potter来创设情境。在这部系列电影中,就有主人公去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第一次入学的场景,初一的学生能产生一定的共鸣。在整个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魔法学校的介绍、环境、人物的介绍来引入本单元课题。从电影到课堂,从真实情境到虚拟创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创造性的动态体系,因此决定了师生不再是传统的主导和受教关系。研究多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对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外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其今后长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让他们了解自己在核心素养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外语类核心期刊 第8篇

1 论文被引的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检索时间2011年10月15日),《中国科技翻译》总发文量1894篇,总被引1034篇,被引率为54.6%;总被引频数9113次,篇均被引4.8次(如按被引总篇数来计算,篇均8.8次);论文最高被引是186次,题名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作者吕和发。期刊被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显示,被引频次≥18次的论文数量不到7%,被引频数却占一半以上,这种以较少篇数分享较多被引频次的现象正是高被引的典型特征。另统计,被引≥40次的37篇论文,被引2583次,在被引≥18次总频数中占54.15%,可视为高被引研究的重要区域。横向与一些已有研究的核心期刊比较(如医学类[3]期刊),《中国科技翻译》高被引的二八现象要显著,被引频数较高,但与其它外语类核心期刊比却较低。

检索显示,在发文总量中,属外国语言文字学科的论文占70.8%,其中被引论文占42.2%;属中国语言文字学科的论文占24.6%统计,其中被引论文占11.3%。就研究层次看,属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类的论文占发文总量的71.3%,被引论文占86.2%,属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类的论文占28.7%,被引论文占13.8%;表明《中国科技翻译》的作者、读者群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 高被引论文及选题分布

统计高被引论文可以了解期刊选题分布情况。下面是《中国科技翻译》前10篇被引频数最高的论文,题名前数字是被引频数,括号内是第一作者和论文发表年份。

186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吕和发2004)

152目的论与翻译方法(张锦兰2004)

127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文军2002)

120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蒋磊2002)

104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肖云枢2001)

97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孟建钢2001)

88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胡庚申2000)

86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戈玲玲2001)

79翻译的异化和归化(陈丽莉1999)

70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刘清波2003)

进一步统计发现,论文选题与被引频数密切相关。该刊论文选题大体可分为5类:翻译理论研究、译法技巧研究、调查概述评介、翻译教学研究、口译研究类。表2是关于被引频数≥18次的126篇论文选题的统计。

表统计反映了一个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文受关注程度高,也就是讲,人们更多地关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处理。译法技巧研究类论文可再分为4类研究:一般文体的译法研究、商务文体(如广告商标)的译法研究、法律文体的译法研究、各种科技文体的译法研究,4类论文被引频次的分布见表3。

统计可示,关于商务文体翻译方法的研究是最受关注的热点;而作为科技翻译期刊,科技翻译研究论文的被引频数并不突出。法律文体译法方面的研究论文虽然篇数不多,但篇均被引频数最高,展示了其潜在的影响力。

3 高被引论文作者和引证文献的统计

累计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期刊作者的影响力。下表是该刊论文高被引频次排在前十名的作者:

进一步统计显示,被引频次高的作者发文量不大,发文量大的作者被引频次不高,或许反映了该刊作者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统计引证文献可以反映期刊受关注的辐射面和程度。下面表5统计了被引频次≥50次的30篇论文的引证文献,结果显示,学位论文对引用频数贡献最大,其次是期刊类论文,其它是会议交流或宣读论文。

引证文献分布基本反映了论文影响力的辐射范围。表中“外语类核心期刊”指12种外语核心期刊和3种翻译核心期刊,“其它”指会议交流或宣读的之类论文。统计发现,硕、博学位论文引用频数超过一半,外语类核心期刊引用很少,高校学报和其余各类期刊的论文占引用率的43.1%。这种特征与其它外语类核心期刊有一定差异。

4 结束语

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统计调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正像语料库统计一样,既是一种客观的定量分析[4],也是一个观察问题的有益视角[5]。以上统计显示,在《中国科技翻译》的高被引论文中,关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尤其是商务问题的翻译研究,论文被引篇数和频次均遥遥领先,其次是翻译理论研究,反映了人们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关注主要来自硕、博学位论文和高校学报论文。这些客观的数据无疑为期刊办刊,编辑审稿,作者撰稿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

摘要:论文被引频次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统计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的频次,可以客观地了解期刊论文的基本情况,选题分布和吸引力,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辐射范围。统计数据还可以为期刊办刊、作者投稿、编辑审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被引,学术期刊,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张坤,赵粉侠,曹龙.我国林业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49-554.

[2]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3]聂兰英,王钢,金丹,成官迅.我国11种医学影像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77-380.

[4]罗建平.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历时语言特征——一项语料库的量化调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2):125-129.

上一篇:排水技术下一篇:错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