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肿瘤范文

2024-05-12

椎体肿瘤范文(精选6篇)

椎体肿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1月至今, 本组共完成颈椎转移性肿瘤PVP术5 例, 9节椎体。5 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1~69 岁, 平均58.8 岁, 患者为单节段椎体病变及多节段椎体病变, 并经CT与MRI检查证实。患者术前均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其中肺癌3 例, 结肠癌1 例, 肝癌1 例。术前, 患者独立完成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以及镇痛药使用评分, 并对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体格检查 (见表1) 。

NDI共10个项目, 包括颈痛及相关的症状 (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 两部分。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 最高得分为5分, 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颈椎功能受损指数 (%) = (每个项目得分的总和/患者完成的项目数×5) ×100%。0~20%:表示轻度功能障碍;20%~40%:表示中度功能障碍;40%~60%:表示重度功能障碍;60%~80%:表示极重度功能障碍;80%~100%:表示完全功能障碍或应详细检查患者有无夸大症状[4]。

镇痛药使用评分包括以下内容, 0分:不使用药物;1分:使用非类固醇消炎药;2分:不定时口服麻醉类镇痛药;3分:

定时口服麻醉类镇痛药;4分:静脉或肌肉注射麻醉类镇静药物。

根据VAS进行疼痛程度分级[5], 0级 (0分, 无痛) , 1级 (3分以下, 轻度疼痛) :虽有痛感但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2级 (4~6分, 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镇痛剂, 睡眠受干扰;3级 (7~10分, 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 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睡眠严重受干扰, 需用镇痛剂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为3级疼痛 (8~9分) 。

患者术前均有颈椎病变区域剧烈疼痛, 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颈部旋转 (左、右) 20°以内, 后仰0°, 前屈约15°~20°, 同时患者均伴有放射性肩部疼痛。术前患者均对症使用化疗药物, 但疼痛缓解有限, 均须应用吗啡类镇痛剂。

1.2 手术情况

a) 确定病椎, 设计穿刺途径。b) 术中操作:患者全部采用全麻下颈部前外侧入路穿刺途径。患者入室, 麻醉生效后, 取仰卧位, C型臂透视下定位病椎位置。常规碘酒、酒精消毒, 铺无菌巾单。切口采用颈前横切口, 根据病椎肿瘤位置, 选择相应偏左或偏右切口, 即在与下颌角水平气管、食管一侧横行切开皮肤, 约为2~3 cm, 逐层切开皮下、筋膜层及胸锁乳突肌, 沿胸锁乳突肌内缘在颈阔肌深面剥离, 充分止血。沿食管、气管鞘与血管鞘间隙钝性分离, 保护并拉开气管、食管, 用手指探查, 触及颈前筋膜及椎体, 用克氏针固定于病椎表面。C型臂X线透视确定病椎无误后, 将克氏针打入椎体约1/2, 用尖锥套管沿克氏针方向插入至病椎皮质骨, 拔出克氏针, 套入尖锥芯, 轻锤尖锥至病椎椎体中部, C型臂X线透视正位及侧位, 见尖锥位置满意后拔出尖锥芯。再次插入克氏针, 拔出尖锥套管, 沿克氏针方向插入工作套管, 拔出克氏针, 轻锤工作套管至椎体后缘约1/3位置, 再次X线透视正位及侧位, 见位置满意后, 调制骨水泥。待其呈稀粥样时, 用装入旋进式加压装置之内的注射器抽取, 大约1 min左右后, 从注射器内推出少许骨水泥, 观察其大约至拉丝后期 (即拉丝期向牙膏期的过渡期) 时, 即可在C型臂X线透视下向椎体内注射。由于颈椎位置较高, 为防止骨水泥外溢产生的严重并发症, 骨水泥应用加压注射器在黏稠度相对较大的拉丝后期时推注, 这是避免骨水泥外溢的关键, 在推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 一旦当其到达椎体后壁或椎体旁静脉丛显影时, 应立即停止注射[6], 避免骨水泥进入椎管、椎间孔及血管内。注射完毕后将穿刺针插入针芯, 旋转拔针, 全层缝合切口, 手术完毕。c) 术后观察与处理: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 术后第1天患者再次独立完成NDI、VAS以及镇痛药使用评分, 并复查X线及CT或MRI, 以观察PMMA的分布程度及其向椎体旁渗漏的情况,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d。术后5~7 d患者出院。

2 结果

本组5 例患者均采用前外侧入路, 5 例全部成功。骨水泥的注射量为1.5~4.5 mL。全部患者术后复查X线、CT及MRI均显示病灶大部分被骨水泥填充, 有2 例少许骨水泥外漏至椎管内或椎旁软组织内。本组5 例术后无穿刺出血或骨水泥外漏导致临床症状的并发症发生。术后7 d内5 例患者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放射性肩部疼痛明显好转, 术后患者镇痛药降级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VAS评分降为3~4分;患者颈部活动有所恢复:颈部旋转 (左、右) 35°~40°, 后仰10°~15°, 前屈约30°~45° (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变的位置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 对部分病例采用分次手术的方案。但是当这些患者准备接受二次手术的时候, 其一般状况已经较差, 不能再接受手术治疗。

3 讨论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危害更大, 椎体不稳、塌陷、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常较早被发现, 严重时会发生高位截瘫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对出现上述症状或具备高椎体塌陷风险的颈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病灶的杀灭及椎体稳定性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PVP术应用于脊柱恶性肿瘤主要有四方面作用:a) 止痛;b) 增加椎体的稳定性;c) 杀灭局部的部分肿瘤细胞;d) 延缓肿瘤侵蚀所致的高位截瘫[7]。

颈椎转移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 一般来说, 当病变突破骨间室侵及骨膜时即可出现较明显的疼痛, 且制动多无效, 以夜间疼痛为甚。

根据文献报道, 颈椎肿瘤PVP术后疼痛的缓解率大约为80%~100%, 个案报道的缓解率都较高[8], 而Mont′Alverne等[9]报道一组12 例患者疼痛缓解率达80%。本组5 例患者术后7 d内全部为部分缓解, 尽管本组例数较少, 但其初步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到目前为止, 椎体成形术的止痛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a) 注入骨水泥后, 因其机械作用, 直接压迫肿瘤、间接地压迫肿瘤的相应供应血管, 使肿瘤血供阻断, 造成病灶的缺血和组织的坏死。b) 骨水泥注入后, 在其凝固过程中产热、释放热量可以暂时达到约70℃的高温, 导致肿瘤的坏死和周围神经末梢的破坏[10]。一般认为在手术后3 d内就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1], 80%~90%的患者能够长期显著或完全性地缓解疼痛[12]。c) 骨水泥的细胞毒性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毒性作用, 可以杀死肿瘤组织, 减少了肿瘤所释放的刺激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13]。d) 加强了椎体的抗压强度, 骨水泥在椎体内凝固成团块, 黏合了骨折线, 使其活动时不再因挤压刺激痛觉神经末梢, 同时也恢复了椎体的部分高度, 亦可能起到了缓解疼痛的作用[9]。

以往, 颈椎转移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出血多、创伤大、并发症多、风险高;放疗对缓解骨转移的疼痛效果良好, 但其不能起到稳定椎体的作用, 病变的椎体仍有发生压缩骨折并压迫脊髓, 从而造成截瘫的倾向;相比之下, PVP技术治疗颈椎转移性肿瘤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因而并发症少, 风险低, 且起效快, 疼痛缓解率高, 并能对加强病变椎体的稳固性, 防止其发生压缩骨折起到一定的效果[6]。

但此类手术是一种姑息性手术, 旨在缓解患者疼痛,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也不能完全杀灭病灶内所有肿瘤细胞, 因此, 术后可追加化疗和放疗以巩固手术效果, 杀灭残留肿瘤细胞。同时此类手术具有以下风险:a) 可能会由于骨水泥的渗漏, 骨水泥进入硬膜外静脉丛或椎管, 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从而造成患者的截瘫[14];b) 穿刺过程中损伤食管, 主要是因为食管位于椎体的前缘, 无弹性, 因此在术中必须清楚分离食管, 以免将其误伤;c) 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的损伤, 故在术前应明确相应解剖结构, 同时术中应注意手法要轻柔, 以免使其损伤;d) 骨水泥由于进入椎旁静脉丛而引起肺栓塞;e) 发生椎弓根骨折、急性低血压等其他并发症[15]。此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关于C7部位的手术操作。C7部位较特殊, 由于肩胛骨的遮挡, 侧位X线透视几乎不能看到C7椎体, 在术中须行斜位X线观察, 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应慎重穿刺。

总之, 恶性肿瘤的骨转移率较高, 且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续的骨痛,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VP术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 增强椎体强度, 稳定脊柱稳定性, 而前外侧入路PVP术治疗颈椎转移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其对控制局部的肿瘤生长、恢复颈椎的部分运动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意义, 同时对于预防患者截瘫也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目的 总结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经验, 评价疗效。方法 对5例患者9个颈椎转移性肿瘤病变椎体行PVP术, 其中C22个, C32个, C41个, C51个, C62个, C71个。5例患者全部在X线透视监测下经前外侧入路操作。于手术前后行CT或MRI检查对照, 评估临床疗效, 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5例患者9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 术后复查X线、CT及MRI均显示病灶大部分被骨水泥填充。术后7d内5例患者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发生由于穿刺出血或骨水泥外漏出现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性瘤效果良好, 安全可行。

椎体肿瘤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 例, 男6 例, 女4 例;年龄45~72 岁, 平均55.6 岁。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疼痛评分方法按“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1]进行评估。术前均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和X线、CT、MRI及ECT检查。肿瘤来自肺癌3 例, 肝癌2 例, 乳腺癌2 例, 前列腺癌1 例, 来源不明2 例。病变腰椎共16个, 累及两个椎体以上6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 进行详细系统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尽量找到原发性病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综合评价患者心肺功能,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排除各种绝对手术禁忌证。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根据术前X片和MRI确定椎管减压的节段, 在C型臂正侧位透视下, 取后背正中切口, 暴露减压节段上下椎的横突及上关节突, 采用Weistern椎弓根进针法, 上下共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再小心行椎管减压, 保护硬脊膜, 松解两侧神经根。减压满意后, 连接两侧纵棒, 拧紧尾端螺丝。再在直视下用穿刺针与身体矢状面成15°~20°角穿至病椎椎弓根, 当穿刺针进入椎弓根1~2 cm, 经X线透视明确穿刺针位置和方向正确后, 于透视下将穿刺针穿至椎体前中1/3处, 针尖位于椎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 注射造影剂5 mL, 观察造影剂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以及静脉回流情况。若造影剂弥散超过中线可采用单侧穿刺, 若未超过中线则采用双侧穿刺。调配骨水泥, 在拉丝期开始注射, 注射量则因不同的部位, 病变范围而异, 一般在3.5~6 mL, 应在5 min内注射完毕。注射骨水泥时应作心电监护以观察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注射时应在C型臂监护下, 注射直至感到阻力增大或骨水泥已达椎体边缘为止。如果骨水泥随静脉迅速扩散, 应立即停止注射, 待其粘稠度稍增加后再行注射, 一旦发现骨水泥向硬膜外或椎间孔渗漏应立即结束。

1.2.3 术后处理

术后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术后使用抗生素7 d。常规复查X线或CT了解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情况, 术后根据病理类型行放疗或化疗。

1.3 疗效评定方法

疼痛缓解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定疼痛程度, 计算改善率, 术后改善率= (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 /治疗前分值×100%, 其中改善率大于75%为优, 大于50%为良, 大于25%为有效, 小于等于25%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缓解。10 例患者均行4钉2棒内固定, 术中均在C型臂的透视下置钉。16个病椎减压后直视联合C型臂透视均一次穿刺成功, 双侧注射10个椎体, 平均注入量5.2 mL;单侧注射6个椎体, 平均3.8 mL, 4 例出现椎体后壁局部渗漏, 直视下立即清除后, 无神经损伤加重情况发生。随访5~20个月, 平均12.5个月。术后1周时VAS评分, 优良率69%, 有效率89%,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术后5月时VAS评分, 优良率64%, 有效率84%。1 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0个月左右出现肿瘤复发, 其余患者手术椎体未出现新的病理性骨折及神经症状加重。

3 讨论

3.1 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选择

由于椎体内富含松质骨, 血供丰富, 血流缓慢, 经血运转移的肿瘤细胞易在椎体内沉积繁殖形成新的病灶 (见图1) , 因此脊柱成为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其中又以胸腰椎转移癌最为多见。肿瘤细胞破坏椎体松质骨使其稳定性下降, 产生病理性骨折可引起胸背部剧烈疼痛, 肿瘤组织可压迫脊髓导致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的转移性肿瘤均属晚期肿瘤, 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反复放疗及化疗等一系列治疗, 身体耐受性较差, 预期寿命根据原发肿瘤性质及手术治疗彻底性也各有不同, 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是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主要目的[2]。随着近年来脊柱外科技术、麻醉技术及ICU监护技术的很大提高, 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较前有所扩大。借助影像技术及介入治疗技术进行的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向病椎注射骨水泥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水泥注入椎体后可固定微骨折, 提高稳定性, 可减少因脊柱失稳对神经根及窦椎神经的刺激, 骨水泥凝固时释放的热量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灭作用及对神经末梢的烧灼灭活, 是其治疗转移性肿瘤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作用机理[3,4]。本组10 例患者术前均有腰痛及下肢症状, MRI提示腰椎管均有压迫, 我们选择后路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 (见图2) 。术后第2天下肢症状明显缓解, 48 h后腰痛缓解。1 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0个月左右出现肿瘤复发, 其余患者手术椎体未出现新的病理性骨折及神经症状加重。

3.2 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的优点

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现已普及。腰椎转移性肿瘤选择简单的4钉2棒, 一是尽量减少创伤, 二是它足以防止腰椎的继发性病理性骨折。椎管减压后一期椎体成形术, 基本上是暴露出病变的椎弓根, 直视下穿钉并结合X线透视下注入PMMA, 减少了骨水泥渗漏引起的并发症。即使出现骨水泥向后渗漏, 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去除。本组中有4 例患者出现向椎管内渗漏, 均当即取出渗漏的骨水泥。本组患者中, 有6 例患者出现多段椎体病变, 我们都选择简单4钉2棒 (见图3) , 即使是跨节段固定,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术后1周时VAS评分, 优良率69%, 有效率89%,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3.3 注意事项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是姑息性手术, 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 茫然扩大手术指证。手术前必须进行详细系统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综合评价患者心肺功能, 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排除各种绝对手术禁忌证。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同时直视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转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10例, 共16个椎体, 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 所有患者均行椎管减压及病椎的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缓解。10例患者均行4钉2棒内固定, 术中均在C型臂的透视下置钉。16个病椎减压后直视联合C型臂透视均一次穿刺成功, 双侧注射10个椎体, 平均注入量5.2 mL;单侧注射6个椎体, 平均3.8 mL。4例出现椎体后壁局部渗漏, 直视下立即清除后, 无神经损伤加重情况发生。随访5~20个月, 平均12.5个月。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0个月左右出现肿瘤复发, 其余患者手术椎体未出现新的病理性骨折及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成形术,转移性肿瘤,腰椎

参考文献

[1]Burton AW, Reddy SK, Shah HN, et 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a technique to treat refractory spinalpain in the setting of advanced metastatic cancer:acase series[J].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5, 30 (1) :87-95.

[2]Simmons ED, Zheng Y.Vertebral tumors:surgicalversus nonsur gical treatment[J].Clin Orthop RelatRes, 2006, 443:233-247.

[3]Brown DB, Gilula LA, Sehgal M, et al.Treatment ofchronic symptoma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m J Roent-genol, 2004, 182 (2) :319-322.

椎体肿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4-2011年间收治的51例脊柱溶骨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在41-69岁之间,女性21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脊柱溶骨性肿瘤,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神经损伤、下肢麻木等。将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实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保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首先取患者的仰卧位,在手术前为患者肌注镇静剂,常规进行消毒、铺巾,采用CT对患者的病椎进行定位扫描,然后进行颈椎穿刺,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在透视的引导下穿刺到椎体的病灶内,对患者进行活检。再在透视下对患者进行椎体的静脉造影,并仔细观察造影剂的渗漏情况,骨水泥在调配之前,应当放入4℃的环境下保存24h,然后在确保无菌的情况下对灌注剂进行调配,调配完成后,在穿刺针的引导下用针筒缓慢的推注入内,如果没有发生渗漏情况,则继续进行注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灌注的剂量[2]。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对其病灶部位进行CT检查,然后将病灶组织做出切口,并充分的暴露出来,将病灶部位完全切除,然后将切口缝合。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有效预防感染。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如果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3]。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疼痛明显缓解,患者的痛苦显著减轻;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疼痛有所缓解,患者的痛苦有所减轻;无效:患者的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加重[4]。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无实际统计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28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3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3.9%。

3 讨论

脊柱溶骨性肿瘤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患者的疼痛感显著,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因此,针对此种疾病,临床医生应当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当前,临床上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此种手术方法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不会影响到骨重建的效果,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有较大的帮助,而传统手术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皮椎体成形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6]。

参考文献

[1]苏玉芳.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溶骨性疾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84(9):88-89.

[2]吴贵亮,蒲川成,周勇,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J].海南医学,2011,62(19):78-79.

[3]徐攀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09,32(12):36-37.

[4]林琰杰.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关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09,7(8):56-57.

[5]赵毅雷.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9(81):78-79.

椎体肿瘤 第4篇

关键词:上胸椎,肿瘤,骨水泥,椎体成形

上胸椎(T1~6)节段椎体肿瘤位置深,前路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国内开展类似手术较少,这和上胸椎前方有心肺等重要脏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有关,无论是肿瘤切除还是脊柱重建的难度都较大,且不能完成肿瘤的根治,使很多医生对手术都采用谨慎的态度。笔者所在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对于上胸椎肿瘤伴椎管占位患者借助脊柱导航系统,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刮除椎管内病灶,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刮除椎体内肿瘤,包括椎体后壁的肿瘤组织,并注入骨水泥成形,临床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47~72岁,病程1~11个月。按病变性质分类,2例巨细胞瘤,1例为恶性纤维细胞瘤,转移性肿瘤4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按病变侵犯的节段分:T3 1例,T4 2例,T5 2例,T6 3例。

1.2 临床情况

3例患者相应节段以下完全截瘫(感觉、运动均消失),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胸背疼痛,局部叩击痛;2例表现为单侧肢体肌力减退;3例双侧肢体不完全性截瘫表现。8例患者均出现双膝反射亢进,Babinski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括约肌功能障碍。

1.3 影像学资料

7例X线表现异常,有骨皮质破坏改变,上胸椎后突畸形,cobb角度数增加,为单节段改变;CT示:椎体破坏,椎管内占位;MRI示椎管内占位,仅表现为单节段。另1例,X线片未见异常,CT及MRI示椎体有骨破坏、椎管内占位。

1.4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麻插管,俯卧位,术前C臂X线机后方定位,胸背后正中切口,暴露双侧肋横突及上下关节突,C臂X线机再次确定病椎,骨科导航引导下行病椎上下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对病变节段椎管减压,咬除椎板及关节突,显露病变椎体、椎弓根,咬除椎弓根内侧臂,经双侧椎弓根进入椎体,刮除椎体病灶,形成病变椎体呈蛋壳状,同时可刮除椎体后缘突入椎管的肿瘤组织,使脊髓彻底减压,一侧椎弓根置入,硬膜导针,大量冲洗,另一侧椎弓根吸水,将椎体成形交通管道接入椎体前缘,缓慢注入骨水泥,边注边进道管,特别注意骨水泥进入椎管,可用一宽“L”型手头拉钩保护椎体后缘,防止骨水泥溢入椎管。骨水泥成形后,C臂机确定病变椎体骨水泥充盈情况,上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

2 结果

2.1 并发症

无任何手术近期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均能坐起进食。未出现任何与内固定器械有关的神经和血管损伤及相关并发症,未发现骨水泥渗漏和术后症状加重。

2.2 随访情况

8例患者均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登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截瘫病情恢复情况以及胸椎高度丢失情况。每个患者都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随访。

2.3 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8例患者手术前中度疼痛的4例,重度疼痛的4例,术后3个月无痛5例,轻度疼痛3例;疼痛显著缓解。4例不完全截瘫患者完全恢复,3例截瘫症状有明显改进。1例截瘫无改善,但症状消失。

2.4 胸椎稳定性恢复情况

手术后脊柱获得了较好的即时稳定性,手术后半年复诊无明显的高度丢失。

3 讨论

疼痛、截瘫和大小便障碍是脊柱肿瘤的主要表现[1],除了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外,截瘫还可直接导致患者寿命的缩短。疼痛是脊柱肿瘤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其原因通常与椎骨受到肿瘤侵蚀、神经根受到侵犯或压迫、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或病理性骨折有关。骨髓或神经功能受损是脊髓肿瘤患者另一个重要表现,有的患者正是有明显的神经功能受损才来就医。上胸椎肿瘤占脊柱肿瘤的15%[2],本组患者手术前4例中度疼痛,4例重度疼痛;5例不全截瘫,3例完全截瘫方来就诊。手术后均或不同程度缓解和减轻,说明手术是有效的救治脊柱肿瘤患者的方法。

脊柱的肿瘤长期以来认为经前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3],对于椎体肿瘤的切除和重建,前路优于后路[4,5]。在进行上胸椎肿瘤手术时,由于胸骨的阻挡及胸椎存在先天性后凸,以及胸椎前方和颈胸交界处复杂的解剖结构,使很多后路手术比较困难,有时难以完成脊柱的坚强固定[6],但对于上胸椎肿瘤由于需要开胸,或在胸腔镜手术,手术创伤较大,视野暴露困难。笔者所在科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蛋壳技术切除椎体肿瘤,骨水泥填入空壳椎体成形治疗上段胸椎肿瘤并椎管占位,取得满意效果。后路手术对患者损失小,经蛋壳技术切除肿瘤比较彻底,既达到了后路的坚强固定,又达到了前路椎体的完整及稳定,对脊柱稳定性损伤小;加上椎弓根固定及骨水泥成形,对脊柱的稳定性有加固作用。本组患者术后半年复诊,脊柱高度几乎没有丢失。另外,骨水泥的热效应对于残留的肿瘤细胞还有进一步杀灭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能较完整的切除椎体肿瘤,同时可行椎管减压,椎管内肿瘤刮除,加上骨水泥填入成形,可以通过热效应消灭残余的肿瘤细胞,又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更进一步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本治疗方法减轻患者手术痛苦,缩短了卧床时间,延长了患者生命,值得临床探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Labiaw DA,Laperrie NJ.Emergency treatment of malignant extra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an evidence - based guideline.J Clin Oncol, 1998,27:1613-1624.

[2]Sundaresan N.Tumors of the spin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nt Philadelphia.WB Saunders,1990:358 -368.

[3]邵擎东,肖建如,包聚良.胸腰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选择.颈腰痛杂志.2004,25(2):204—205.

[4]Hammerberg KW.Surgical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spine disease. Spine,1992,17(10):1148-1152.

[5]Lippman J,Dunaevsky A.Dendritic spine morphogenesis and plasticity. J Neurobiol,2005,64(1):47-57.

椎体肿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 年2 月- 2012 年2 月收治的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178 例。患者经入院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可明确为椎体转移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 部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无脊髓及神经压迫等症状。患者无严重心肺疾病、无凝血功能明显异常、不耐受手术及癌症终末期, 排除局部或全身感染未控制者。将178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9 例。研究组男46例, 女43 例, 年龄49 ~ 78 岁, 中位数为61. 21 岁, 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0 ~ 9. 4 (8. 08 ± 0. 98) 分;对照组男45例, 女44 例, 年龄51 ~ 79 岁, 中位数为61. 04 岁, 术前VAS评分0 ~ 9. 3 (8. 11 ± 0. 92) 分。2 组患者性别、年龄、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单独采用PVP治疗。PVP术前常规检查患者血常规、凝血、血型、肝肾功能、输血免疫七项、CT、MRI检查及全身骨扫描。首先明确脊柱转移灶、脊柱稳定性、椎管内占位等情况。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准备术中所需材料、器械等。手术过程包括插入导针、建立工作通道、扩大工作通道、扩张球囊、注入骨水泥五个步骤。具体操作如下:使用1% 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 在CT辅助下确定皮肤进针点, 经皮穿刺成功后, 取出针芯, 放入引导丝, 并透视确认位置, 建立工作通道, 钻头扩椎, 建立球囊导管通道。钻头顶端距离椎体前缘骨皮质约3mm。放入球囊, 再次透视确认位置, 球囊中注入造影剂, 扩张病椎, 调制专用骨水泥, 通过推杆低压注入骨水泥。75% 乙醇对切口消毒, 外敷创可贴, 术中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感觉及活动能力, 监测生命体征。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1 周进行CT扫描, 制订粒子植入分布设计与剂量, 放射源植入后剂量血验证评估等, 将CT扫描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进行质量验证, 在植入粒子的步骤时, 通过CT定位及术前计划, 植入125I放射粒子, 透视了解粒子分布情况,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得出肿瘤和危及器官的实际接受剂量。术后卧床6h进行下地活动, 在术后3d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 3 观察指标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椎的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及后缘高度变化及VAS评分变化。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患者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2 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术后6 个月研究组椎体前缘、椎体中线高度大于对照组, 椎体后缘高度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见表1。

2. 2 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2 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术前及术后1d, 2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术后1 个月, 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3 讨论

脊柱转移肿瘤细胞会产生破骨细胞刺激因子, 使得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骨质吸收增强, 从而破坏骨质。病灶对附件及椎体的破坏可能引起脊柱病理性骨折, 导致稳定性下降, 患者表现出腰背疼痛甚至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的出现病理性骨折, 患者出现抑郁、烦躁等一系列精神症状, 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越来越受到关注。椎体在破坏后因为其稳定性下降, 肿瘤浸润以及膨胀生长使得神经末梢受到压迫, 引起疼痛, PVP通过注入骨水泥等硬化剂进入病变椎体, 达到固定与增加强度的目的, 研究资料表明其止痛机制与多个因素有关[4,5]。PVP作为局部治疗手段, 在应用中可与其他措施联合进行, 从而起到相互补充与加强疗效的作用。临床结果表明放疗手段不影响骨水泥的机械性能及疗效, 125I粒子源近距离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较为可靠的疗效。在国外研究中放射性粒子置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经在早期前列腺癌、胰腺癌、头颈部复发肿瘤及肺转移瘤的治疗中得到了理想的应用。125I粒子源具有低能量、长衰期、定位准确等优点, 对于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具有很好杀伤作用, 通过将放射源准确的置入靶组织中, 并根据靶组织体积、密度以及邻近重要器官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布源, 达到定向爆破的目的, 从最大程度上对癌细胞进行杀灭而最小程度的损伤正常组织及功能[6]。125I粒子在置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中止痛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杀灭和溶解有关[7]。在本试验中125I粒子的植入治疗可以对PVP治疗起到辅助和增强疗效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 术后1 个月PVP联合125I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瘤比单纯使用PVP治疗VAS评分降低更显著, 表明125I粒子植入可以提高PVP治疗的止痛效果。

综上所述, PVP应用于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 可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 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增强抗肿瘤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洁, 程华, 姜立杰.探讨MRI与CT检查在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J].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海南海口会论文综合刊, 2014:168-169.

[2]燕太强, 郭卫, 杨荣利, 等.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4) :318-323.

[3]燕太强, 郭卫.脊柱转移瘤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3) :244-247.

[4]田庆华, 吴春根, 顾一峰,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 (5) :411-414.

[5]潘元星, 米川, 施学东,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短期疗效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5, 28 (B5) :148-149.

[6]Li T, Li J, Wang Z, et al.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vertebroplasty with multineedle or single-needle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of125I seed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lytic metastatic vertebral tumors:Clinical article[J].Journal of Neurosurgery:Spine, 2014, 20 (4) :430-435.

椎体肿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17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试验组男45例, 女44例;年龄为48~76 (59.8±10.2) 岁;对照组男46例, 女43例;年龄为49~78 (59.9±10.8)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符合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椎体遭肿瘤侵袭后压缩有骨折倾向;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治疗风险, 愿意进行治疗并配合研究。 (2) 排除标准:①患者椎体完全塌陷或椎体后壁不完整;②患者对治疗所用骨水泥材料过敏;③患者身体条件差, 存在严重心肺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和常见内外科疾病, 不能耐受手术。

1.3 手术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详细信息并完善常规检查和检验, 继而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植入粒子采用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25I密封籽源”, 治疗前在TPS (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系统) 软件的辅助下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手术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 胸腹部垫空, 穿刺部位选取病椎患侧椎弓根处, 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单或双侧穿刺。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 纵形切口, 长度约为5mm。经皮穿刺针由椎弓根进针, 进入椎体后, 利用空心钻钻取少量骨组织送病理检查。置入可扩张球囊, 连接椎体球囊扩展管和压力泵, 随后在椎体内扩张形成骨水泥填充的空腔。结合CT定位与术前粒子植入计划, 通过粒子植入枪植入125I放射粒子后, 通过G形臂X线透视机了解粒子分布情况, 确认椎管内无粒子掉入。粒子植入完成后, 利用注射器向病椎椎体内缓慢推注骨水泥, 根据患者病椎部位的塌陷程度决定注射量。整个过程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方法同试验组。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 疼痛程度。本研究中患者预后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程度, 其中腰背部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0~10分, 0分为无疼痛, 10分为疼痛剧烈、难忍。 (2)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统计, 患者术后出院时进行, 调查内容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每一部分满分均为100分, 综合评分越高, 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越好[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降低, 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生活质量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脊柱转移瘤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病理学类型或特定部位的疾病, 而是对于所有转移到脊柱各个椎体或附件的肿瘤的总称, 临床上多以中晚期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较为常见[4]。中晚期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疼痛, 保护神经功能, 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性来进行。近年来, 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 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经皮椎体成形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渗漏率高, 且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而通过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不仅能够有效恢复椎体高度, 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而且可以更好的重建脊柱稳定性,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骨水泥的充填则进一步强化稳定病椎, 减轻疼痛, 恢复椎体的高度及力学强度。

放射疗法是中晚期脊柱转移瘤综合治疗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放疗副作用大, 作用时间短, 常因器官耐受量和外照射时分次量的限制而达不到根治肿瘤的理论剂量[6]。125I放射粒子属于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技术, 是一种密封型固态辐射源, 它可以准确植入病灶部位并持续地杀灭肿瘤细胞,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再增殖, 减少椎体骨质破坏, 缓解患者疼痛, 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许多学者将125I放射粒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 并取得良好效果[7]。

本研究通过对中晚期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方法, 与采取单纯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的患者相比, 前者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疼痛, 并重建了脊柱力学的稳定性,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中晚期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 将178例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试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降低, 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的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125I粒子植入,脊柱转移肿瘤

参考文献

[1]Yang Z, Yang D, Xie L, et al.Treatment of metastatic spinal tumors by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versu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combined with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of125I seeds[J].Acta Radiol, 2009, 50 (10) :1142-1148.

[2]Zhen H, Hrycushko B, Lee H, et al.Dosimetric comparison of Acuros XB with collapsed cone convolution/superposition and anisotropic analytic algorithm for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of thoracic spinal metastases[J].J Appl Clin Med Phys, 2015, 16 (4) :5493.

[3]刘俊良, 高国勇, 镇万新, 等.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成形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6) :4200-4205.

[4]林二虎, 高国勇, 镇万新.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3 (8) :635-640.

[5]张进明, 冯和林, 冯建刚.CT引导下PVP联合125I粒子椎弓根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 (附25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12, 52 (10) :30-31.

[6]黄水北, 简继红, 刘学辉, 等.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4) :32-36.

上一篇:肺成熟度下一篇:半导体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