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2024-05-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精选10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第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新建投资,跨国并购

企业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投资方式, 即建立新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规模, 又称“绿地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 从而取得该外国企业的经营控制权, 又称“跨国并购”。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中, 进入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种适合的进入方式对一个企业直接投资的成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反之, 则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由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决策总是建立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基础上的, 不同的企业由于不同的进入目的, 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 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入手, 对我国企业进入方式的选择进行论述。

一、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优劣势比较

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进入方式, 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对于并购而言, 新建投资有以下优势, 第一, 成本预算相对准确。新建投资相对于跨国并购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其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时, 成本核算相对准确。第二, 新建投资在选址和企业规模上具有更多灵活性。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新建方式选择适当的地点并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规模筹建新的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母公司能够设置它们所熟悉的生产工序和生产设备。第三, 母公司对企业后期发展更具可控性。相对于并购方式, 母公司往往更容易控制通过新建投资建立起来的海外子公司。因为新建投资建立的企业是一个全新的企业, 其发展规划几乎是按照母公司的意愿来发展的。

反之, 相对于新建投资, 跨国并购则具有如下优势:第一, 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第二, 并购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第三, 通过并购可以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相关经营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分销渠道、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及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 另外还可以通过并购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特有资产, 如跨国公司为了确保原料供应, 便通过并购方式来实现垂直一体化。第四, 通过并购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与新建方式相比, 并购方式更容易争取到资金融通, 因为并购方式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 而且并购方式收益快, 往往能更快的收回投资。跨国公司一旦确定了并购目标企业后, 就可以采取以股换股的方式, 或者以目标公司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抵押等方式来进行融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基于发挥其自身特定优势。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则有很大不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寻求市场。

作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动因, 寻求市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这是出口导向型企业扩大出口的需要。通过在出口市场所在地投资设立企业, 及时获取当地市场信息, 疏通市场渠道, 直接扩大出口。其二,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我国的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等行业, 普遍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 且产品在出口时面临着严峻的贸易壁垒。为了规避贸易壁垒, 这类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2. 寻求国外稀缺资源。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办企业, 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稀缺资源, 还可以避免资源供给渠道受阻或价格上涨的风险。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投资2.8亿澳元开发澳洲的Channner铁矿, 每年运回近千万吨短缺的优质铁矿。

3. 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发达国家投资办企业, 直接介入国际市场的科研开发和企业管理, 不仅可以掌握发达国家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动态, 而且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多数国家的经验实证表明, 企业跨国经营是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直接、最可靠、成本最低的途径。

4. 利用外资。

传统的观念把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立起来。实际上,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外投资表面上要有一部分外汇流出, 但这部分资金投入国外市场能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这种资金主要有两条来源渠道:一是利用东道国市场的资金;二是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如中信公司在1987年与有色金属总公司合作, 向美、英、澳银行借贷1.4亿美元, 向澳大利亚波特兰炼铝厂提供了占投资总额10%的投资。通过设备和技术的输出以及在东道国或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 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1. 以获得市场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选择。

以获得国外市场为目的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为数众多。主要集中在家电、纺织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 这类企业或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 或是为了寻求新兴市场不得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这里我们将从我国企业自身状况及投资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 建立FDI进入方式选择的冷热评价法。热的因素越多表明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 反之则选择新建投资方式。

几大主要因素如下:第一, 技术状况。通常情况下, 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力较强, 跨国并购通常是实力较强的企业并购实力较弱的企业。因此技术高为热, 反之为冷。第二, 管理水平。通常情况下, 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有能力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及资源重组, 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则不利于选择并购。因此, 管理水平高为热, 反之为冷。第三, 跨国经验。越是拥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的企业, 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因此跨国经验丰富为热, 反之为冷。第四, 投资规模。投资规模过小则不利于并购。因此规模大为热, 规模小为冷。第五,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越激烈, 越不利于新建投资, 此时企业会优先考虑并购进入。因此竞争激烈为热, 反之为冷。第六, 基础设施。通常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新建投资的开展, 而基础设施较差, 则企业通常不考虑以新建投资方式进入, 而偏向于选择跨国并购。因此, 基础设施较差为热, 反之为冷。第七,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较小, 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整合, 较大则不利于并购整合。因此, 差异小为热, 反之为冷。第八, 行业成熟度。通常在较成熟的行业里, 可供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较多, 有利于并购的发生。因此, 行业成熟度高为热, 反之为冷。第九, 相关法律。与投资相关的法律, 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越完善, 则越有利于并购的发生。因此, 法律完善为热, 反之为冷。

(1) 我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的选择。

对于我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 建立FDI进入方式选择的冷热评价法, 见下表:

对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 冷热选择的理由如下: (1) 通常我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技术状况处于劣势, 因此选择冷。 (2)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因此选择冷。 (3)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起步较晚, 因此跨国管理人才较缺乏, 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选择冷。 (4) 在对外直接投资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 但是总的来说, 对外投资规模普遍较小, 选择冷。 (5) 通常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较为发达, 竞争比较激烈, 选择热。 (6) 发达国家经济基础好, 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运输便利, 人力资源丰富, 有利于新建投资的开展, 选择冷。 (7) 发达国家大都是西方国家, 与我国有较大的文化差异, 因此选择冷。 (8)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 行业相对比较完善成熟, 选择热。 (9) 发达国家市场进入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 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 选择热。

从上表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在进入发达国家时, 选择并购时候的不利因素较多 (冷的因素较多) , 即选择新建投资的不利因素较少。因此, 相对而言, 我国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新建投资为主, 跨国并购为辅。

(2) 我国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时的选择。

我国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 建立FDI进入方式选择的冷热评价法, 见下表:

对于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冷热选择的理由如下: (1) 我国进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大多处于技术较成熟的产业, 相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因此选择热。 (2)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存在产权不明晰, 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因此认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为低, 选择冷。 (3)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的经历和经验, 企业很难对被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 因此选择冷。 (4) 在对外直接投资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 但是总的来说, 对外投资规模普遍较小, 选择冷。 (5) 通常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 市场的竞争不是很激烈, 选择冷。 (6) 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差, 同时政府的官僚化现象比较严重, 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也不高, 因此不利于选择新建企业, 选择热。 (7) 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文化差异要根据情况具体分类, 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地域文化上的差距较小;而非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 则在文化上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该项不予考虑, 用斜线表示。 (8)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 许多行业还不成熟, 行业内可供选择的优良资产不多, 选择冷。 (9)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 许多产业不允许外国企业收购其国内企业, 选择冷。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以获得市场为目的的我国企业, 在进入发展中国家时仍然应以新建投资为主, 跨国并购为辅。

2. 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选择。

这类投资拥有两个特性。第一, 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其次, 大多数自然资源都在发展中国家或转轨制国家。例如,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由于, 自然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因此, 通常大多数国家不愿意或者不允许国外公司独占其自然资源, 其政府和公众更容易接受共同开发, 因此, 新建投资的阻碍较大。另外, 由于自然资源大多数处于发展中或转轨制国家, 这些国家中相当部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政府的效率低下。因此新建投资的成本将会相应增大。综合来说, 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企业, 在选择进入方式时, 通常不会选择新建投资, 而选择并购进入。

3. 以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选择。

由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常都是位于发达国家, 因此, 这类投资一般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对于技术和管理经验, 最直接的获取方法当然就是收购这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 同时发达国家对于并购的法律相对比较完善, 也有利于并购的完成。然而, 这些并购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通常选择跨国并购的我国企业都是规模和实力较大的企业, 如TCL, 联想集团等。但一些规模和实力较小的中国企业, 则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由于发达国家人才资源较丰富, 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实验室或通过新建投资建立研究中心等方式获取技术和管理人才。

4. 以利用外资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选择。

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金融市场, 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这类投资中比较常见的是买壳上市。由于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达不到海外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上市条件, 因此为了筹集资金, 通常会选择收购国外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 以此来达到上市筹集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俊武.FDI进入模式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统计教育, 2005 (1)

[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杨德清.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第2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选择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于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尤为重要。本文从企业优势有效转移和利用的视角,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个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

一框架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好范文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直接投资 趋势 策略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new trends and our country enterprise overseas investment strategy

XuWeiQ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tent abstract: in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rospects have based on the forecast and prospect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domain of the new phenomenon of trying to sure these years 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field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is still restrict China'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growth factors, and from the state, enterprise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licy strategy

Keywords: direct investment trends strategy

当今,亚洲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辉煌?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如何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值得研究与探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运用来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nlc202309010111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国经验理论与实务.对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苏旭霞.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7.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刘军善,王月溪.国际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第4篇

(一)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流量) 为10亿美元;到2011年, 这一数字已迅速扩大到746.5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 中国在国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 (地区) ,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存量) 4, 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4.4%和2%,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 (地区) 排名的第6位, 存量位居第13位。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 2012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72.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二) 在行业选择上以资源能源开发、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0年我国企业在农林牧渔、采矿、水、电、燃气等资源能源开发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2.55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2.06%;在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13.93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8.93%。同期, 我国在通信及计算机行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5.06亿美元和10.11亿美元, 分别仅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0.84%和1.68%。

2011年我国企业在农林牧渔、采矿、水、电、燃气等资源能源开发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71.19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24.96%;在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73.65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25.32%。同期, 我国在通信及计算机行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7.76亿美元和7.07亿美元, 分别仅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13%和1.03%。行业选择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以上数据表明,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一是占有资源、能源;二是利用别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外贸市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投资并购能力。

(三) 在区位选择上主要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1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的80%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累积投资存量的89%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李敬子的研究,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投资东道国的GDP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在澳门、蒙古、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位居前列。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占有资源、能源和获取廉价劳动力, 这与上文关于对外投资行业选择的分析一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 对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限制较少, 符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需求。而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高, 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壁垒较多, 对外来投资有更多的限制。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盈利能力偏低。虽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快速增长, 但对外投资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主体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其自成立以来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6.4%。这是以美元计价的测算结果, 若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 则该公司投资收益率水平将进一步降低, 甚至低于同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相对于有中央政府支持的中投公司,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更加低下。据中国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的研究数据, 广西13地市的民营企业2011年只有8%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实现盈利, 利润总额仅为72.13万美元;亏损企业占到43%, 亏损总额达到1, 044.9万美元。许多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另据吉林省外汇管理局的研究数据, 吉林省历年累计汇回利润仅为0.39亿美元, 汇回利润占汇出资金的比例为4.14%。

(二) 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主要是以外汇货币资金的形式现金出资, 直接购买境外市场的权益, 很少有企业通过技术或实物出资来开展投资并购, 也缺乏利用境外资本运作平台的经验。从融资方面看, 除部分中央企业在进行战略性的对外投资时能享有较多的财政支持外, 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对外投资都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单一的投融资方式, 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润很大程度上被资金利息、缴纳的税金所侵蚀。同时, 大量的外汇现金支出, 也使得企业将承担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以及汇率波动风险。

(三) 面临的投资环境风险较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能源及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 使得我国企业必然面对当地社会的巨大压力, 包括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本地区资源“被掠夺”的担心, 强大的劳工组织压力等。对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 主要威胁是政策壁垒和强大的劳工组织压力, 比如中铝集团收购力拓公司股权失败的案例, 就是受到了美、英等国的政策壁垒影响;而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失败的案例, 则来源于与当地劳工组织的冲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虽然政策壁垒相对较少, 劳工组织也不如发达国家强势, 但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对社会控制力较弱, 政权更替较为频繁, 法制相对不健全, 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潜在的风险因素反而更多。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 要制定清晰可行的总体战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 制定清晰可行的投资战略, 并将对外投资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当中, 将目标投资企业或资产权益纳入到企业自有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中。通过对外投资, 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 还要综合考虑该项投资能否有利于企业开拓海外业务、能否有利于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能否有利于将企业的国内业务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去。要坚决避免投机心理, 不开展与国内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境外投资。

(二) 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

1、组建投资综合体。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特别是进行大额投资时, 可以通过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机构组建投资综合体, 来增强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方面的保障性, 减少自身承担的投资风险。在合作伙伴方面, 可以选择专业化的私募基金、国际知名投行、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其他企业等。有条件的企业, 应争取同中非基金、国家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专业投资机构合作, 进一步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必要时, 还可以吸收当地企业参股, 以帮助优化企业的投资环境。

2、设置离岸市场投资平台。通过在香港等离岸市场设置投资平台, 可以有效减少税收损失, 更加充分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 并且有利于取得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香港, 其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签有税收协定, 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控股公司, 再以香港公司为主体开展境外投资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多层的税收协定安排, 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利润通过香港汇回中国时, 可以减少在境外的整体税务。另外, 类似于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大量的为国际资本流通服务的中介机构, 可以为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提供更加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无论是利用自筹资金还是从内地银行贷款都要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另外, 使用外汇资金出资还要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因此, 开展境外投资要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 通过所投资业务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发债来筹集资金, 尽量减少现金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流动, 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有条件的企业, 甚至可以利用离岸市场投资平台, 将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打包在境外上市, 在解决境外投资资金的同时, 为国内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 要进行集成风险管控。境外投资的风险是全方面的, 包括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市场、汇率, 等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要对目标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设置风险防范措施, 对各种来源的风险设立评价、控制、研发、融资和监测的集成系统。其重点:一是要甄别项目信息。要从源头上保障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要聘请专业机构帮助进行尽职调查, 同国内有关政府部门、驻外使领馆、所在国政府部门、项目关联方及银行、保险机构等有关方面密切沟通, 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论证;二是在投资协议中设置保障性条款, 避免资金的一次性支出。可以根据项目签约、项目开工、项目达产、实现盈利等几个阶段设置资金支付节点, 将项目运作进展同资金支出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项目运作的稳定性;三是要重视后续整合风险。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要着手制定后续整合管控计划, 包括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外工作人员的安排使用、形成足够的技术能力等。

摘要:近些年,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投资策略方面仍有欠缺。本文基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特点, 查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制定总体战略、实行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实行风险集成管控等三个方面给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敬子.探析影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2.10.

[2]罗道芳, 潘莉莉.广西13地市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不理想.区域金融研究, 2012.12.

[3]王锐.境外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以吉林省为例.吉林金融研究, 2011.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第5篇

10月18日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披露,今年1~9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9月当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062.9亿元,同比增长56.9%,相较于8月13.4%的涨幅扩大超过四成。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话语权。沈丹阳表示,1~9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大项目多,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合同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0.4%。

与此同时,对外投资并购也十分活跃,涉及领域不断拓宽。1~9月,中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行业大类, 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的并购金额(544.4亿美元)。从涉及国家(地区)看, 美国以162.4亿美元居中国企业实际并购交易金额国家(地区)之首, 涉及并购项目119个;其次为开曼群岛157.1亿美元。从分布行业看,涉及制造领域的并购项目133个,金额为161亿美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1个,金额为154.8亿美元。

nlc202309090326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 第6篇

一、我国选择直接对外投资的意义

自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以来, 中国逐步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对外投资的力度和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 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 比如中石油以及中信集团等等, 除了这些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之外, 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我国苦跨国公司的特点就是其所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 而且其投资地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大部分都集中于美国、欧洲以及港澳和日本等地, 由于投资的集中以及投资点的相互交叉, 甚至会造成这些扩过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虽然我国的海外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这些公司大部分规模都比较小, 而且由于起步较晚的原因, 很多公司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生存状况堪忧。

如果经济的发展仅仅注重数量上的增长与扩张而忽略了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 那么这种发展就是一种质量较低的发展, 而且因为其质量没有同步的发展, 往往还会造成其发展缺乏生命力, 不能够持续。同时,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 产业的优势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优势, 因此在选择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的时候,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较好的经济收益, 同时也是为了带动整个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只有整个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才能够促进国家整个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那么, 提高我国海外产业的整体质量也就是目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的选择

以往我们提到资本输出往往就会认为这是富国的专利, 在加入WTO之后, 我国也开始迅速的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利用这种环境来逐步的进行产业升级和调整。

1. 按照比投资地的产业优势更提前的原则, 选择一个最佳的投资所在地, 以此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遵照这一原则, 我国在对国外市场进行选择的时候, 往往是选择一些跟中国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而且比中国稍微晚一点的国家,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会发现, 东欧和中亚地区是绝好的投资地,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 这些地区有着跟中国水平相当的工业基础以及劳动力素质, 他们所欠缺的是市场化的程度, 参与到整个国际市场的程度也不如我国。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出口能力, 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欠缺足够的竞争能力。在当前, 这些地区都处于各自经济的转型期, 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法制还远不够完善, 对国际市场也很陌生, 资金和市场的扩展是他们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反, 跟西欧和北美这些国家相比, 我们跟他们的差距还很巨大, 如果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直接投资所在地, 企业将难以生存, 而且在经济理念上, 他们与我们以及上述地区的差异也很大, 这样他们也无法成为东欧或者中亚地区海外投资最好的选择。与此相比, 我国产业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我国的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物美价廉, 而且在轻工和家用电器等行业中, 有些产品还有着相当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企业整体的规模和模式跟这些国家比较相近, 因此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东欧以及中亚地区是最适合中国企业的投资地。

当前, 中国的国内市场中有不少产业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存在着不少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经过统计可以发现, 所调查的900多种产品中, 有超过一半的利用率低于60%, 其中比较严重的纺织业高出市场的需求达到了40%, 空调产业的开工率甚至只有43.4%。以东欧和中亚的市场作为一个前哨战, 以此来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力, 这样还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且带动东欧和中亚地区产品对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率, 由此赢得双赢的局面。

2. 加大资源型对外投资的力度

按照产业贸易量的标准来说, 如果出口国的某些特定的资源不足, 就应该尽量的发展以该资源为基础的下游产业,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开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且可以利用这种投资来增加本国该类产品的供给。对于我国来说, 这类投资的重点就是石油、金属以及非金属天然气等领域。

目前, 进口石油在我国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3年的7.1%上升到了2000年的31.2%。国内的一些专业人士预测,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间, 中国石油的消费量可能会达到2.9亿吨和3.93亿吨之巨, (世纪能源机构也做了预测, 他们预测的数值更大, 分别是3.5亿吨和5亿吨) , 到那时, 中国石油短缺量将会达到惊人的1.4亿吨和2.4亿吨。为了使我国石油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紧迫的能源危机感,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境外能源基地, 这应该成为今后中国对外进行能源投资的一个重点。通过对境外的油气资源的勘测以及开发, 既能够保证我国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 也能够有效的规避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应该努力地获取每年从境外获得超过5000万吨的石油资源的能力。从林木资源的角度来说, 要对国外的林业资源进行重点开采, 以此来弥补国内林木资源的短缺。

3. 积极组建跨国企业集团, 进行强强联合

一个产业之所以能拥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将自己的优势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之中。举例来说:一些企业代表着该产业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 这些企业本身有着数量众多的无形资产, 另外一些企业则拥有着相对而言比较先进的技术能力, 还有一些企业富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还有的自身拥有较强的资源供给, 所有的这些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共同构成了一个产业整体的优势。

我国大部分的海外公司规模都比较小, 很多都是一些中小型的跨国公司, 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其资本规模只有3.4万美元, 这一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规模, 也比不上发展中国家200万美元的规模。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 他们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抗风险能力。为此, 我们应该努力在具有优势的产业内, 集中一些企业, 让他们共同组成具有优势的企业集团, 在联合的基础上, 把单个企业的优势变成整个产业的集体优势, 因为对于美国以及日本的大型跨国公司来讲, 他们都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来组建经济共同体。要想与他们进行竞争, 我国就必须发挥出自己产业的整体优势, 组建起自己的集团,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占领市场。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另外一种抗击风险的方式就是采取集约式投资的方式, 也就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集中区某一地区进行投资, 以此来获得一定的规模。举例来说, 在东莞、昆山、苏州等地, 很多台商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就在前不久, 成都的荷花池集贸市场就集中了一些企业业主到越南计划建造一个占地600亩的商品批发城, 这样一种方式就可以有效地规避他们抗击风险的能力。

4. 政府对产业的政策支持

即便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干预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为了让对外直接投资跟国家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政府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 这样才能保证投资行为能够始终处于正规。我国必须用国家的产业政策规范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使其成为国家经济政策重要的一环。这事关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 因为只有将其服务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才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选择首要考虑的条件。

三、结语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 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将国内资本输出到外国这样才会使得“走出去”的战略更好地得以落实, 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

摘要:自中国加入WTO之后, 大量的外资被引进到国内, 在大量外资注入的同时, 我们也要同步将国内资本输出到外国, 以此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这样一来有助于中国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 同时也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肖前.2009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回顾及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 2010年02期.

[2]董莉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动因---一个新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年11期.

[3]黄建中, 李莉, 来晓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30年[J].经济管理, 2009年01期.

[4]杜人淮.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策略选择---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J].中国市场, 2011年37期.

[5]江小涓.China's long march toward greater openness[J].China Economist, 2009年05期.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第7篇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 我国企业也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 我国对外直接不断创历史新高。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 2009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数据如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29.5亿美元, 占29.7%;金融业459.9亿美元, 占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 占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 占14.5%, 主要为贸易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 占6.8%;制造业135.9亿美元, 占5.5%;房地产业53.4亿美元, 占2.2%;建筑业34.1亿美元, 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7亿美元, 1.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 呈现多元化格局, 但是结构性差异较大, 其实际也大致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传统服务业, 对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偏少, 海外投资的产业层次太低;偏重于以低附加值, 低技术含量、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 忽视了对国内产业的辐射作用;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 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 尽管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 但是主要是贸易型投资项目等。近年来, 我国企业也加大了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投资, 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仍旧较小, 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也不利于我国国内的产业发展、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一般被看作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奠基之作。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 劳动密集性产业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因此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 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在完善本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 通过进口来满足此类产业产品的需求, 实现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1978年, 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理论核心是FDI应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 向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且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投资, 小岛清据此提出了若干理论推论, 如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美国学者刘易斯·威尔斯 (1983) 则是基于发展中国家FDI现象进行研究, 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 进而得出结论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国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 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FDI加速增长现象, 提出技术创新升级理论。随着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发展, 其对应的是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上述理论立足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FDI产业选择的实践基础上, 说明了任何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都必须立足于本国产业发展的现实, 这对我国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营运效率, 促进本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资源业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技术创新升级理论,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是和一国特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随的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首先应是资源业。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是人均资源极其有限, 再加上中国快速成长, 对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为我所用, 互补发展。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也有利于摆脱我国进口所带来的供需价格、汇率等风险, 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

劳动密集性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 一国应该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 通过直接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目前,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等诸多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 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直接办厂的方式, 可以把一些在国内劳动相对密集和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跨国经营。把一些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比较优势相对其他国家已经或者即将丧失的产业, 转移到国际分工处于更低梯度的发展中国家, 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国内, 在有效绕开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 也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服务业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服务业是世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 它也是国际直接投资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也应抓住这一国际趋势开展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中服务业占绝对比重, 但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旅游、餐饮、远洋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 对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等投资显得不足。我国企业在利用比较优势时, 发展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以及服务贸易性项目等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时, 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海外投资比重, 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促进本国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当今时代, 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 科技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保证。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企业要在国际上提高竞争力, 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持。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研究与技术开发型企业, 拓宽技术的适应性, 开发出适应当地市场的新产品, 为生产性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支持。在技术领先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开展技术合作, 加大对产业链的上游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的技术在国内的外溢与传输, 推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 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 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选择上又凸显一些问题, 利用有关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的理论, 正确地选择投资产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边际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玉宝.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 2009 (6)

[2]马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视角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3]程利.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第8篇

据商务部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 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 名列全球第五位, 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 (流量) , 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 588亿美元 (存量) 。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 (图1) 可以看到, 加入世贸组织后, 从2002年到200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 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 增长20多倍,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 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 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 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规模较小, 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 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 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 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 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 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首先, 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 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 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 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 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 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 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 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 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 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 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 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 从投资主体看, 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 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 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 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 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 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 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 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 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 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 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 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 走一步说一步, 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 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 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从总体来看, 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 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 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 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 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 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 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

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 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 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 实施规模经济战略。

没有一定的规模, 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 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 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如首钢集团) , 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 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 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 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

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 长远看来, 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 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 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 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但双方有互补性,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 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 资源丰富, 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 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 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 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 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 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 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 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 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 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取消歧视, 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 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

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 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 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 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

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 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 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 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 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 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 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 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 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 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 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 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 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 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 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 集聚人才,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 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 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 2010.8.

[2]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4.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由最初的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到积极吸引外资, 再到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无论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还是对外直接投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 我国企业以寻求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发展 (R&D) 成果, 获取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 提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效应也逐渐显现, 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相关文献回顾

Arrow是最早使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的, 1962年他提出的“干中学”模型不仅假定资本积累将导致技术进步, 而且假定技术将会在整个经济范围内扩散和溢出。Romer (1986) 在Arrow“干中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Arrow-Romer模型, 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并进一步提出只有技术进步才会导致经济增长。苑玉骢 (2004) 认为技术寻求型FDI对母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第一, 促进中间产品和产业高度化;第二, 对母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国家市场规模大小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差异而变化;第三, 打破产业高度化的路径依赖。樊少华 (2013) 通过协整分析, 得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张慧中 (2015) 利用1992~2012年我国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 但是贡献程度不高。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分析

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是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初衷。自从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后, 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OFDI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市场寻求型OFDI, 即开发国外市场, 扩大出口份额。主要是通过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和改善出口贸易条件, 达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分销渠道或新建生产企业, 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及时掌握目标市场信息, 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 进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2、资源获取型OFDI, 即利用国外资源, 满足国内生产需求。我国经济的崛起加大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打破了全球原有资源的分配格局和供求平衡, 往往非市场因素会影响到资源的供应, 因此过度依赖资源进口并不可行, 所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权和使用权, 进而满足国内生产发展所需的资源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物资丰富, 但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且后备储量不足, 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资源寻求型OFDI的开展给企业寻求了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基地, 保证了资源的安全、持续供应,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增长。

3、技术寻求型OFDI, 即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带动国内技术进步。二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引外资, 希望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但是大多数跨国企业都把低端的零部件加工和组装环节放在东道国进行, 而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仍然在本国进行, 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移的技术多是一般技术, 转移的产业也多是夕阳产业或成熟产业, 最核心的技术还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未实现。对此, 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变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性企业,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研究平台, 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并通过在商业终端的应用开发新产品,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产品收益, 通过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国内整体经济增长。

(二) 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 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下, 一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已经很难获得绝对的优势, 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进行新技术研发。加入到全球化中, 分享国际研发成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给发展中国家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 提高母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随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日益增多与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动, 逆向技术溢出已经成为一国获取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更加注重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获取逆向技术外溢。所以,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 在自主研究能力不足以及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获取技术溢出备受限制的现状之下, 大力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对于提升我国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虽有不断扩大, 但大多偏向于市场寻求型和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 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偏小, 仅占20%左右, 投资的行业分布虽然日趋多元化, 但总体还是技术含量偏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 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因此, 我国应积极倡导对发达国家, 尤其是技术先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获取其先进的技术、信息以及其他智力要素, 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以更好地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式的分析, 基于其所存在的问题, 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为出发点,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 要重点发展技术获取型OFDI。鼓励企业对技术先进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加大在产业价值链高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以及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尤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 通过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 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 从而有效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

其次, 巩固推进市场寻求型OFDI。加快国内剩余产能转移, 随着人工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失, 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在不断弱化,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推进产业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具备更低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亚非拉国家, 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国内更具备产业优势的制造业研发和设计领域, 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最后, 继续加大资源寻求型OFDI。鼓励瓶颈产业到海外投资开发资源, 以获取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 保障了母国战略性资源的稳定供给, 使得国内资源瓶颈消失, 从而有效地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摘要:大量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表明, 对外直接投资 (OFDI) 具有资本形成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产业优化效应和就业效应等, 这些效应的发挥可以提高东道国或投资国的技术水平、管理技能、组织和生产效率, 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本文通过O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分析发现:市场寻求型OFDI、资源获取型OFDI、技术寻求型OFDI中所占比重过低。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OFDI,技术溢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 2009.8.

[2]姜玉梅, 姜亚鹏.外向型直接投资反哺效应与中国企业国际化[J].国际贸易问题, 2010.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第10篇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 2010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0亿美元,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 名列全球第五位, 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只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5.23%,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 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 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27亿美元, 到2010年增至590亿美元, 年均增速逾55%。2007年以前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为1012亿美元, 近三年就相当于过去累积存量的近1.5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截至到2010年底,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588亿美元, 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 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

2. 香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平台。

近年来, 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至2009年底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达1855亿美元, 占比超过75%。而在亚洲地区, 则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按投资额计算,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境内企业对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占对亚洲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逾80%, 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逾60%。此外, 对开曼群岛等自由港的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近20%。

3. 投资主体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2010年, 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虽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对外投资主体中仍占主导地位, 但民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 降至66.2%。

4. 投资方式更加多样, 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 绿地投资、租赁、跨国并购、战略联盟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并存。其中绿地投资最多, 租赁较少并购发展较快。今后对外并购的不断增多将是发展趋势。2003~2007年,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1/3以上, 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100多倍。2009年和2010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投资分别达到191亿美元和297亿美元, 均占当年对外投资量的40%。

5. 低比例参股、换股的合作投资不断增多。

在国内加工能力盈余而上游资源缺乏的行业, 一些中国企业为建立稳定的上下游供货渠道, 在不寻求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前提下, 以低比例参股国外上游企业的形式对外投资合作。另外, 为了相互借助对方的社会资源, 更顺利进入对方市场, 合作双方采取互换股份, 相互参股的形式,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方式也不断出现。这两种投资合作方式降低了风险, 避免了国外敏感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变化而带来的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有利于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 但直到1985年方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 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 而且门类残缺不全, 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同时, 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 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发布。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会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比如, 在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发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之后的一周之内, 国家发改委紧接着于2004年10月9日亦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两者均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尽管依照规定, 上述两个部门在境外投资的核准过程中各有分工———即通常所说的“商务部审核企业、发改委审核项目”, 但由此导致了企业需要分别向两个部门申报两份繁简不同的文件。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一个部门核准, 而另一个部门否决的现象, 会降低企业效率。

2. 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 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 商务部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 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 (金融企业除外) 并实施监督管理, 起草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经营资格;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国家发改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对外投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 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 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 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 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从各自职能上看似乎划分得很清楚,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界限不清, 极易造成矛盾。

3. 投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在我国,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大型中央国有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企业占主导地位。而从整个世界范围看, 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以私人企业为主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数据库资料显示, 在580家有相关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 私人企业为375家, 占企业数目的64.7%;国有企业118家, 占20.3%;混合企业87家, 占15%。而我国的中央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1.8%, 地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6.4%。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产权不明晰、产权安排无效率的问题, 这种情况导致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的时候会出现种种内部问题, 我国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私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由之路。

4. 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 因此, 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 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 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 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有些出国考察团不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 而是把国外合作伙伴的自我介绍或其提供的二手资料作为可行性研究的唯一依据, 结果所获资料不全面和不真实, 有的甚至被合伙人坑骗造成损失。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 1/3持平, 1/3亏损, 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 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 但忽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5. 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不健全。

迄今为止, 我国已与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市场 (约占我国境外投资目的国的28%) 与我国尚未签订此类协定。而在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 其中多数都是同来华投资的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签订的, 其主要目的是吸引这些国家的投资, 而没有将保护中国境外投资列为重点。这事实上导致双边投资协定演变为我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即使我国与别国签署的双边协定中列有相互保障投资安全的条款, 但由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失, 这些协定仍难以发挥实际效果。在国内投资保险制度和双边投资保护机制均不健全的同时, 我国对多边投资保险机制的作用也未给予充分重视。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MIGA) 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向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给予担保, 并提供争端解决机制, 我国虽然是MIGA的创始会员国和主要出资国之一, 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却缺乏利用该公约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从而使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发挥功能。

三、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1.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 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 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保护其境外投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治理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治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 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 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体系。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 取消多头治理制度, 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治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政府给予境外投资企业低息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担保、减免营业税、答应延期支付公司所得税、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险等。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社会化公共治理和服务体系, 比如, 建立投资环境的等级评估、预警和应对预案体系、建立与完善境外投资信息系统、鼓励和帮助在境外建立我国跨国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商会、对预备到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相关培训, 等等, 以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 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 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顺利进行。

2. 组建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 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

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 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 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心, 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 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做好战略规划, 强化监督管理, 制订指导政策, 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着力改变“国重民轻”的投资结构。盘点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进程, 与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国有企业相比, 萌生于体制外的民营经济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造就了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 很早则意识到欧美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但是民营企业的“草根性”决定了它们在资金获取与政府支持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成为制约许多有国际化视野的民营企业家们“走出去”的瓶颈。所以, 政府要从多方面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改变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力量的局面。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今天这种“国重民轻”的“走出去”结构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

3. 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活动舞台的, 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 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由于近年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更加动荡, 一些国家政局不稳, 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甚至爆发内战, 海外企业面临被征收及外汇限制等风险, 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和美元快速贬值的影响,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 加大了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降低投资风险, 实现预期收益, 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一是要注意多渠道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包括内外的咨询机构、行业组织、业内相关企业、当地华人华侨以及我国驻当地的外交机构等提供的信息。二是要全面考察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物质技术环境、自然区域环境、市场资源环境、销售市场环境、金融货币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等。三是要精心选择国外的合作伙伴, 力求掌握其财务收支、技术装备、商业信誉和管理能力等状况。四是要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 灵活运用新建、并购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 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 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4. 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利用国际公约规避政治风险。

上一篇:让学生快乐地作文下一篇:地球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