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是什么

2024-05-09

投资环境是什么(精选12篇)

投资环境是什么 第1篇

但是, 听完大学生们的发言, 笔者却兴奋不起来。

二十多个前来参加座谈的学生, 有一半提到的建议是, 大学在招生宣传中, 要多介绍校园有多么美、多么大, 以及学生的住宿情况、校园生活情况。还有的建议是, 应着重介绍学校的院系与专业, 近年来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介绍院系专业、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众多学生十分关注校园设施与住宿环境, 则颇令人深思。

笔者由此想起曾去另一所学校调查, 这所学校的校长说, 家长送大学新生来学校, 先查看宿舍里有没有空调、单独的卫生间, 套间里有没有微波炉、全自动洗衣机。当得知宿舍里只有电扇时, 家长们纷纷要求学校装空调;当得知只有公共卫生间时, 有的家长直埋怨条件实在太差;有的家长对学校只在底楼有洗衣房大为不满等等。

也许这些大学一年级学生, 正深刻感受到大学“生活环境”的重要, 因此他们特别关心这方面的信息。客观上, 这并无不妥, 对一所大学来说, 良好的硬件环境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应该不是校园有多美、有多大, 生活服务设施有多完善, 而是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氛围, 是不是适合自己求学。

学生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大学的硬件环境, 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征地盖楼扩大规模的大学建设, 让缺乏独立价值判断的不少学生, 对大学的认识产生偏移, 大学的“大”与“美”成为他们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

二是有不少学生, 在完成艰苦的高考历程后, 已经不打算在大学里再刻苦读书, 而是想在大学里过上安逸的一段休闲读书时光。

关注大学能否学有所获的学生, 应该了解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措施与人才培养环境, 包括教授是不是都给学生上课, 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 学生有多大的选课自由, 教学要求是否严格, 这所学校有多少奖学金、助学金, 图书馆可否获得最全、最新的文献资料, 实验室是否全天候开放, 培养的学生有哪些特色, 在用人单位的评价中这所学校的学生素质如何等等信息, 这些比生活环境更重要的大学要素。

现货投资理财-现货投资是什么? 第2篇

现货投资理财-现货投资是什么?

什么是现货投资?

现货交易是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在国家鼓励发展虚拟经济的背景下将会有很大很稳定的发展前景。

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操作方法非常相似,交易都是T+0,而且有做空机制,交易很灵活,不象股票只能做多。它跟期货的区别在于:期货是做远期合约,没有实在产品,可以放大交易,所以风险很大;现货交易是有真实的产品在那,而且是一般20%的保证金,交易风险小;当然,风险小,收益相对期货也较校

在这两年股市将会低迷,现货投资将会在各种投资产品中脱颖而出。

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电子交易合同的标准化:

电子交易合同的标准化指的是除价格外,合同的所有其他条款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这种标准化的电子交易合同一经注册,便成为仓单。

(二)双向交易:

指的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仓单的低价位买入,高价位卖出获利;也可以高价位卖出,低价位买入获利。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增加交易机会。

(三)对冲机制:

对冲机制指的是对电子化合同采取反方向的操作,达到解除履约责任的目的。

(四)当日结算制度:

每日对投资者账户进行核算,避免债务纠纷,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保证金制度:

保证金制度是指对交易双方冻结适当的保证金,以达到保证合同履行的目的,同时起到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利用资金。

(六)T+0交易制度:

什么是环境税 ?它有什么作用? 第3篇

2013年年初,我国多地出现了持续较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如何治理,引起热议。在今年的两会上,环境税作为治理的经济手段,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都在积极推进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税法制度。那么,什么是环境税,它有什么作用?

环境税也称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它可以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当前,我国并没有征收环境污染税的正式法律,相关的只有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排污费缴纳者为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可以看到,我国目前排污费的征管对象是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收费目的是用经济手段调整企业的环境行为,督促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城市中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个人行为都未列入排污费征收的范围。另外,由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并不是正式的法律,而且收费者为地方环保部门,容易出现因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情况。

我国目前环境税出台的重点,首先应该是“费改税”,将排污费的征收权收归税务机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包括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

除了排污费转税之外,二氧化碳税也是财政部考虑适时征收的税目之一。首先,通过对生产化石能源的企业征税,可以促进非化石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对二氧化碳征税还可以影响汽油价格。我国目前已经有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如果政府出台环境税,并对汽车生产商或经销商按汽车排量征税,一方面会增加购车成本,使消费者购车时更谨慎;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汽车生产商生产、消费者购买小排量、低能耗的车。

世界其他国家在征收环境税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对高污染车辆征税:日本取消对生物燃料征税,对低排放车辆减税,使低排放量和混合动力车变得流行;挪威降低了柴油燃油税税率,同时降低使用柴油车辆的排放税,这是因为行驶相同距离,柴油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汽油车少,此举增加了柴油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荷兰专门设置了针对各种机动车辆征税的税种,以及市政环保税,根据汽车的行驶里程数向车主征税,高峰时段时,汽车吨位越大、排量越高,车主需缴纳的税额就越高。

一些国家还针对废弃物征税:瑞典对住宅和商业废弃物征税,减少废弃物填埋量,增加回收量;芬兰对瓶罐和塑料容器征税,对可以重复利用的容器则免税,减少了不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产生量;挪威对含有氟的产品征收特别税,使得环保的冰箱销售量大幅提高,这些冰箱在回收处理时也比较容易。

为什么艺术品投资是未来一座富矿 第4篇

泰国有一尊雕塑叫“机会女神”,正面看婀娜多姿,但看不到女神的脸,背后看光秃秃的,一根毛发也没有。机会通常不是光鲜的,有时会蓬头垢面甚至很丑陋,倘若你厌恶、恐惧,只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富豪都从摆地摊起家。应该说人人都有摆地摊机会,但大部分人不屑于此,认为是投机倒把,社会形象不好。九十年代初,股票兴起时,许多人恐惧,担心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当别人投资房产时,不少人依然在观望,不认为这是机会。所以那些嘲笑者、担心者、观望者成了普通人,而实践者、参与者、努力者、行动者则成了富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了马云的一段话“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们要找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我们也基本改变不了谁,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还是会亮的,天亮不亮鸡说了不算。问题是天亮了,谁醒了?”这是一个在商界和电商界大亨的投资经验,值得思考。

谈到艺术品市场,当下是一个极好机会。如果你狭隘的认为艺术品仅仅是一张纸或是一块布,凭什么卖得很贵?拥有这种思维,不适合进行艺术品投资,那么也就失去了投资艺术品赚钱的机会。2015年、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是锅底时期,是未来十年价格之最低。谁抓住了这样机会,自然取得先机,收益自然不必说。以此作为起点,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段,如十五年或者二十年,这个市场也是滚滚向前,充盈着无数的机会,是未来一座相当可观的富矿。其理由如下:

4.3%和76%的关系。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参与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富豪约占76%。中国的富豪人群当中,参与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仅为4.3%。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富豪人群当中,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富二代成长起来,他们继承了家族或民营企业的资产,往往有留学背景,有时尚和前卫的观点。在能够显示档次和品味的艺术品领域自然不甘落后。下手逐渐变的狠,相当“任性”。再者,中国当下富豪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当资本大佬在股市、房市赚的盆满钵满之后,会歇着吗?当然不会。艺术品投资必然会走入他们的视线,成为下一个觊觎的目标。

七年之痒。艺术品市场虽然水深,充满了诡异,但是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前一个高潮到后一个高潮之间,周期常常是7年,有人称其为七年之痒。这两年的艺术品状况和七年前的2009年有点接近,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曙光。而迈过这个坎未来的路会更加的宽敞,通常的情况是进入锅底之后并不能立刻反弹,而是在锅底平行滑行一段时间,通常每三个月成为一个周期,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进入市场的资金量成正比。

盘子小,易于拉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国拍卖初步统计金额为310亿,和中国整个经济相比只能算个小盘子。在今天不景气的股市,每天都有2000亿元的成交量。相比之下,艺术品市场这一个极小的盘子,只要稍微注入资金即可迅速拉动。

闲散资金会进入艺术品市场。由于股市楼市的不景气,许多人对其未来并未看好,作为三大投资热点领域的艺术品,这两年将进入相关人士的眼界。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现在散落在民间的闲散资金为32万亿。只要其中一小部分进入艺术品市场,还用担心没有钱吗?2014年,艺术市场部分人士用极小的游资便把朱新建、新工笔新水墨搞得风生水起。如果游资有一半进入艺术品市场,规模也是相当的庞大,发展的行情可想而知。

实体机构跃跃欲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许多实体赚的盆满钵满。当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时,其中有些机构发现艺术品是一个高利润行业,美国的统计是年收益24%,中国近20年的统计约35%。先前,这些实体因为有其他的投资渠道没有顾得上艺术品领域,还有就是一些“土豪”出身的实业家受文化视野的限制,他们不屑于艺术品领域,觉得都是一些小玩意儿。但是以前的“顾不上”“不屑于”不代表永远“顾不上”和“不屑于”。其中一些有潜在眼光的人在提前几年会率先进入艺术品板块。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14年全国房产企业转行到文化产业的便有33家之多。江苏的房产企业中利源、同曦、广厦、苏宁、宏图三胞、绿洲等搞得风生水起,纷纷亮出自己的招数。

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去年发了三个扶持文化产业的文件,分别是文化部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准备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就像艺术品市场的推进器,重视文化产业可见一斑。

金融行业高度关注。从2008年开始,金融行业尝试着进行着艺术品金融化实验,推出多种形式,主要有:艺术品产权交易;艺术基金;艺术银行与信托;艺术品按揭与抵押;艺术品租赁等。目前金融化使用最多的方式是:证券化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和私募化的艺术基金。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金融和艺术品进行联姻,将是一个常态。

什么是环境艺术 第5篇

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崛起和发展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回顾一下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环境艺术的定义与沿革。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又被称为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design),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这里先引用八卷的环境艺术丛书主编、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的环境艺术定义。

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多伯的环境艺术定义,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他虽然声言这只是从艺术角度讲的,是“作为艺术”的环境艺术定义,但是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门类艺术的陈腐观念。该定义指出,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特征。在多伯定义的基础上,我将环境艺术的定义概括为: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

所谓场所艺术,不仅指物质实体、空间外壳这些可见的部分,还包括不可见的、但是确实在对人起作用的部分,如氛围、活动范围、声、光、电、热、风、雨、云等,它们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角和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形成“场所感”的关键问题是,经营位置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的各种材料和手段(如光线、阴影、声音、地形、历史典故等),形成这一环境特有的性格特征。所谓关系艺术,是指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恰当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因素内部组成之间的关系等。关系可以分成不同层次、不同的范畴:如人--建筑--环境;人--社会--自然;人--雕塑--背景……诸关系的核心是人。因而以尺度(或尺度感)作为衡量关系处理得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尺度”(Scale)在这里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讲的,它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客观地度量出来的,而“尺度”(或“尺度感”)是主观的度量,即人所具有的感受,不是具体的尺寸。对话艺术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所包括的“关系”无穷之多,它们必须有机地组合起来,彼此“对话”;另一方面,人们普遍希望“对话”,这是当代环境以人为主的民主性特征,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物质的丰富和表层信息变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种非人性的压抑人的环境。人们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既是“对话”,就发生了人如何与环境对话的问题。

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城市、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可以从建筑艺术观念的变迁中看到它的足迹。从建筑诞生之日起,它便是作为人的环境出现的,它就是环境艺术,只不过人们真正认识到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性质比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说,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与建筑观念的变迁是同步的。

那么,建筑价值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它经历了五个阶段:(1)实用建筑学阶段,追求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2)艺术建筑学阶段,视建筑为“凝固的音乐”;(3)机器建筑学阶段,把建筑看作“住人的机器”;(4)空间建筑学阶段,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主角”;(5)环境建筑学阶段,认为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本世纪,建筑价值观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学阶段。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致发展到污染、破坏环境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才逐渐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和部分历史人文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当代环境艺术观念形成和发展起来了。美术界、环境界、建筑界的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探索环境艺术问题。而建筑界对环境艺术的研究,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从研究环境行为与环境设计效果的关系开始的,是从研究社会生态学、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行为要求,包括艺术审美需求开始的。

环境艺术在中国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我国环境艺术作为学科和行业,是自1985年起步的。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中青年建筑师座谈会。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性质,在会上引起广泛的重视,与会的建筑师重温了《华沙宣言》(1981年第1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主题为“建筑·人·环境”),会后,撰文探讨有关环境艺术问题。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以环境艺术为主题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开始筹建中国环境艺术学会。1988年,《环境艺术》丛刊创刊号问世。1989年,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筹)等举办“中国80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评选”,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92年10月8日,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成立。该会宗旨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美学、造型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创造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保障人类健康永续发展而努力。1995年元月,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等主办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1984~1994)评选结果公布。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开始加强环境设计与装修。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千亿之多。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

金融泡沫时代什么才是最佳投资 第6篇

2015年6月下旬至今,中国股市的跌幅惨况,令全国股民的心都碎了。其实早在1998年3月,美国股市也发生过类似今天的状况,相比5年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4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许多观察家担心股市被高估。因为当时道指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22.5,这意味着投资者的回报(盈利除以价格)仅仅为4.4%,还不如长期国债的回报5.9%。

当时投资大师巴菲特却对他的股东们说,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和企业继续盈利,“没有理由认为股票被高估”。巴菲特的声明在投资者听来异常振奋,即使他没有提供相关分析来支持他的说法。

由于过往的战绩,巴菲特极有可能是“正确”的,大家会列举数字和理论来支持他:对于股票被高估的后顾之忧,是基于与股票相关的收益和风险的“误解”,以及对利率和利润水平适度的假设,已无需关注市盈率的水平,尽管它比正常水平高出了两倍。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有股票比持有债券的回报要高得多,其算法很简单:如果你买入1万美元债券,假设利率为6%,每年将收到600美元;股票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假设一支股票售价为100美元,收益率为2%或每股支付2美元股息,拥有100股的话,总股息为200美元,比债券要低。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如果股息随着利润而增加,假设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长,30年后每年的红利将超过800美元,比债券收益率要高出三分之一。

然而,由于股票风险巨大,市场上的大量风险导致投资者必然要求以高收益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风险,因此一定程度的股权溢价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是大量针对不同时期与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溢价程度远远超出了标准经济学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这一现象被称为“股权溢价之谜”。

结果应验了巴菲特1998年所言,他的“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央行所为)和企业继续盈利(靠大量裁员),股市不会被高估”的观点,的确延续了近10年。但是自2007年10月到2009年2月,道指从接近14000点狂跌至7062点,几近腰斩而一下跌回12年前。

目前,全球正被资产泡沫所包围,这要拜这些年来全球各国的货币宽松所赐,金融市场的大泡沫时代已经来临了。对于这点有些投资者不信,如今投资股票无所斩获,可他们依然觉得投资房地产绝对保值。而事实上,投资房产能够保值的只是土地,而非房子。曾几何时,东京房价跌过90%;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南美房价曾跌过70%;南欧、爱尔兰、迪拜跌过50%;北美、英国、法国下跌超过4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伯格认为: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买家——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是预期逆转、高空置率和价格暴跌,即泡沫破裂,它的本质是不可持续性。长期而言,绝大多数国家的房价涨幅低于通胀,即投资房子绝对不保值。

近来,还有些投资者决定卖房兑换美元,以期从中获利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过,8月29日李克强总理表示,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实际上,这几年人民币有效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在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之前,非但不可能大幅贬值,回升的概率则更高。除非你准备出国,否则,兑换美元还需要成本,往往得不偿失。

总之,拜这些年来全球各国的货币宽松所赐,金融市场处于大泡沫时代。更由于信息的极不对称,普通百姓在金融市场中难以赚到;更不能做空,因风险巨大。因此,当下只能现金为王,不投资就是最好的投资。能够避免投资损失,就是赚钱了。

投资环境是什么 第7篇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中。1687年, 法国诗人佩罗 (Charles Perrault) 在其作品《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断言今人并不比古希腊罗马的作家逊色, 并由此在欧洲文学理论界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古今之争”, 其核心问题直指诗歌。在德国, 则表现为高特学特派的新古典主义与瑞士派浪漫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为波特默和布莱丁格) 的论争。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说:“据说, 《拉奥孔》主要就是针对瑞士派而发的, 正像德的角度去解释古希腊造型艺术是所谓的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这一法则。为此, 莱辛在书中通过对古希腊史诗中的拉奥孔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 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莱辛赞同“诗画异理论”, 据说,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迪昂就指出:诗的领域比绘画要广阔得多。莱辛从诗与画各自媒介的性质中推出两者的区别。在这样做时, 莱辛无疑成了近代美学真正道路的开拓者。

鲍桑葵给予莱辛很高的评价:“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指出, 不仅从他的成绩来看, 而且从他的风格和方法来看, 他都比前人进了一步。的确, 有人说他是一个富于理解力的人———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赋予理解力一词的技术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说, 他是一个充满尖锐对比的人。这类对比的对立面是不能彼此解释的, 只能当做是终极的对立面。不过, 首先, 我们必须记住,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美学的资料, 而关于明确的经验性的对立面的清楚叙述, 在一批资料中并没有什么不好。其次, 理解力和理性的真正区别当然是程度上的区别, 而不是种类上的区别。我们不断地指出过, 这种对比是加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头上的, 尝试把事情归结为原则, 这在什么时候都是调和和统一的开始, 而这种种尝试确实莱辛的特色。因此, 他的风格表现了富于理解力的人的最好的才华。”

莱辛在其作品《拉奥孔》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美与丑的定义。

美是什么, 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困扰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思想家。莱辛对此并没有作直接、正面的回答, 而是在《拉奥孔》的前言中描述了三种人, 一种是艺术爱好者, 第二种是哲学家, 第三种则是艺术批评家。从其中哲学家的观点, 我们会看到莱辛自己的一些思考: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 发见到在画和诗里, 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的来的, 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 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 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 美可以激起人的快感, 而问题是这快感的源泉在哪里?其次, 美的概念之所以会产生, 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具有一些普遍规律”的“有形体的对象”。再次, 美的事物, 是美德普遍规律分别运用到事物的形状或行为和思想的结果。

由于莱辛坚持美的概念产生于客观对象之中, 作为物体美也产生于客观对象中。他说:“我关于一般物体对象所说的话, 如果应用到美的物体对象上去, 就更有效。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而这些部分是可以一眼就看遍的。”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这是古希腊以来古典主义的传统看法。“寓杂多于统一”, 就见出形体美。形体丑则是“不完美”, 只是杂多, 没有统一, 没有和谐。

接着莱辛讲到人的美丑, 认为最高的物体美就是人体, 就是有充分发展的自由人的形体美。因此造型艺术并不是去追求“寓意”, 不是去表现冷冰冰的抽象的美的理念, 而是去再现物质世界的美, 去“模仿美的物体”。他反对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所作的解释, 认为英雄不是超人, 仍然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 有时会因极端痛苦而哀痛号叫, 情感冲动这都无损于英雄的伟大, 也并不违背艺术理想。也就是说, 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 而不是矫情造作。

莱辛同样对与美相关的丑作了探讨和研究, 他认为美与丑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于美, 每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想, 这和最高的真正理想多少有些距离。诗人要从这种理想中所提出的一些个别特征也是如此, 它们不可能对一切读者都产生同样效果, 而他却要对一切读者一起同样的概念。所以他能让每个人的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而满足于让人从效果上去判断主要原因的威力。

关于丑的概念, 人们却比较一致。通过分解丑的组成部分, 丑所赢得的却多于它所丧失的。

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 在莱辛看来, 丑的概念可以从对象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和谐、不完美、不完善而直接被人一眼看出。相对来说, 丑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简单、直观多了。相对于形体美的形体丑, 莱辛认为:“看起来不顺眼, 违反物品们对秩序与和谐的爱好, 所以不管我们看到这种丑时它所属的对象是否实在, 它都会引起厌恶。”美感的愉悦和丑感的厌恶, 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另外, 莱辛也对丑的心理效果作了分析。他认为, 诗人在他的作品中, “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 去产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 “这种混合的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饰性所伴随的情感”。丑以它的不完善来对比、反衬作为完善的美, 可以造成可笑性的混合情感。比如尊严和礼仪的表象和可嫌厌的东西形成反衬, 就会变成可笑。

莱辛的美丑观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典型意义, 既不同于高特雪特崇拜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义法和理性, 又不同于温克尔曼提倡的静穆精神。他更多的是从狄德罗、博克那里吸取营养、面向现实的。鲍桑葵评价道:“在莱辛和温克尔曼以前, 我们笼罩在传统和空洞公式的重雾中。经过他们的努力, 我们就走上了把各个时代联结在一起的光明的人烟稠密的人生康庄大道。”莱辛论美与丑是在这样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流贯中进行的。无论是形体美、美的心理效果, 还是形体丑、丑的心理效果, 他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 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西方此后的美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写作 (如尼采等人) 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吉尔伯特, 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大学是什么 第8篇

1971年1月9日,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后, 蔡元培又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他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抗战胜利后,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校友通讯》中写道:“他日校友重返故园时, 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 大楼又添几座, 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

“谒子”是什么 第9篇

谒, ye, 文言词, 指拜见、晋见、如谒见、参谒等等。但从未见有“谒子”一词。毫无疑问, 这是“偈子”之误。

偈, ji, 佛经中的颂词, 梵语偈佗的简称。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 四句合为一偈。又称“偈颂”“偈文”“偈句”“偈言”等等。还称“偈子”。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 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口之前, 他就‘坐化’了, 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 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儿童是什么? 第10篇

儿童是人

儿童首先是一个人, 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精神的人。既然是人, 那么儿童就应该享有人所应该享有的一般权利, 就应该得到人所应有的尊重。其实, 早在1989年11月, 联合国第44次会议就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要求所有缔约国保障未满18周岁儿童的合法权利。但20多年过去了, 儿童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被尊重权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进。虽然, 一些学校、老师、家长把“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爱护儿童, 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主体”等口号经常挂在嘴边, 但在大多数时候, 儿童并没有被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

现实生活中, 很多儿童就读于离家很远的学校, 仅仅因为家长认为那所学校好;很多儿童背着超出承受能力的书包, 仅仅因为学校认为那些书都是应该学习的;很多儿童周末奔波于各个辅导点, 仅仅因为家长和老师认为那些知识是应该强化的……面对这些选择, 儿童只能是屈服于学校、老师、家长的权威和安排, 没有太多的自由权、选择权;只能是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 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发展权。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很多自以为是的成人, 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 儿童就应该听成人的话, 就应该服从成人的安排, 根本没有从“儿童是人”的视角来关注和对待儿童。

事实上,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应该像成人一样依法享有自己的基本权利。因此, 任何成人都不能剥夺儿童作为人享受权利的机会, 而应该从“把儿童当作人”开始, 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儿童, 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探索。这是促使儿童自我肯定、健康发展的开始。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儿童需要经历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等不同的年龄阶段。作为成长中的人,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需要。因此, 我们的教育理应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呈现适宜的教育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但在很多情况下,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这一特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拔苗助长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是家长想方设法“抢跑”, 学习内容“前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新生代家长急功近利、盲目抢跑, 孩子被迫超前学习。于是, 很多家长私下要求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年龄学习小学的内容, 在上小学的年龄学习初中的内容, 在上初中的年龄学习高中的内容, 而且乐此不疲、愈演愈烈。二是学校千方百计“揽才”, 知识能力要求“提高”。虽然国家规定“小学免试入学”, 明令禁止“小升初”考试, 但部分学校, 尤其是部分知名的民办中小学在面试中非常看重孩子的识字和算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为的就是广泛“纳贤”, 为的就是学校的升学率。三是社会四面八方“施压”, 升学就业竞争“强化”。在升学和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 多数人认为要谋到一份好职业, 孩子必须上大学且还要上好大学, 要上好大学就必须读好中学、好小学、好幼儿园。还有很多人动辄要求孩子今天参加奥数提升班, 明天参加作文提高班, 后天参加才艺拓展班;加班加点, 题海战术, 全盘灌输等等。如此, 又反过来强化了升学就业竞争。总之, 家长、老师恨不得儿童在短时间内掌握“考试竞争”、“就业竞争”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全然不去考虑“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现实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关于一些孩子选择自残, 甚至自杀来释放压力的报道也屡见报端。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 但忽视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 让儿童承受不该承受之重, 也许应该担负一些责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世界的新主人, 我们必须谨记“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努力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这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保障。

儿童是儿童

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过:“世界有两个, 一个是成人世界, 一个是儿童世界。”儿童是人, 且是成长中的人, 但儿童毕竟是儿童, 他们不同于成人。因为儿童有着其所特有的年龄特征和个性, 是不成熟的人。儿童是天真的, 是好奇的, 是活泼好动的, 是蕴藏巨大潜能的人。他们是以儿童的眼光看事物, 以儿童的思维想问题, 以儿童的方式做事情。他们是发展着的还不成熟的矛盾体, 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乃至自主意识, 但他们又不能完全控制自我;他们渴望自我独立, 但他们又害怕失去依靠;他们常常会以优异的表现带给成人惊喜, 也往往会因各种的错误让成人忧心。所有这些都只因为“儿童是儿童”。但现实的状况是, 很多的成人并不了解儿童, 常常忽略了“儿童是儿童”这一儿童本性。

当下, 很多老师、家长经常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习惯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儿童, 用成人的思维来想象儿童, 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 用成人的行为来禁锢儿童;更有甚者, 动不动就对儿童喝令制止, 甚至辱骂、体罚。在成人世界的强势挤压下, 本应多姿多彩、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快乐幸福的儿童世界, 变成了灰色暗淡、紧张忙碌、年少老成、升学考试的儿童世界。于是, 儿童所应有的可能、张力和弹性因其世界的改变而变得单一、线性、呆板。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泯灭儿童的天性, 扼杀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使其过早成为“小大人”;最终结果就是影响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作为成人的我们, 必须正视“儿童是儿童”这一本性, 尝试进入“儿童世界”, 学会与儿童打交道。苏霍姆林斯基曾十分形象地指出, 对待儿童“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此, 我们要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 学会用儿童的思维思考问题, 常怀包容和爱护之心, 倾听他们的心声, 走进他们的心灵, 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充分地表现自我, 这是促使儿童快乐成长、自由发展的良策。

儿童是什么?如何对待儿童?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摘要:本文借用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的三句话:“儿童是人”,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儿童是儿童”,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了儿童的本质特性, 即首先要承认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人格具有独立性, 其次强调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人——发展具有阶段性, 最后说明儿童的本性毕竟还是“儿童”——性格具有天真性, 并由此提出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 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正视儿童的天真本性。

为什么国际投资大师都是犹太人 第11篇

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高盛公司首席股票分析师艾比·柯恩,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投资大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吗?

最重视理财教育

他们都是犹太人!全球大约仅有1300万犹太人,但它们却对全球金融市场及财富拥有主宰的力量。据《福布斯》杂志统计,美国前40大富豪中,有45%是犹太人;全美拥有百万美元以上流动资产的富翁,有1/3是犹太人。犹太人致富的秘诀是什么?

从犹太法典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的蛛丝马迹,相对于许多宗教把追求财富视为堕落或罪恶的起源,犹太法典对金钱的观念却极为务实,《密西拿法典》就提到:“没有面粉,就没有经典。”《塔木德法典》则说:“贫穷比50种灾难更可怕!”视贫穷为畏途,成了犹太民族追求财富的最深层动力。

犹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理财教育。北美犹太人甚至有一种习俗,送股票给满周岁的小孩。犹太小孩在3岁时已经开始学习辨别硬币与钞票,5岁时开始学会用金钱购物,上小学时就有储蓄的观念。即使家境富裕的犹太父母,也会鼓励小孩利用做家事或帮亲友忙的方式,用劳务换取金钱。上中学的犹太青少年,会被父母要求阅读报纸财经版或财经杂志。

养成良好理财习惯

同样是犹太人的“股神”巴菲特,就是犹太人从小拥有成熟理财与投资知识的最佳写照。他6岁时就开始卖口香糖赚钱,并把赚到的每一分钱记录下来;11岁买了生平第一张股票,赚到“第一桶金”5美元,于是在12岁立下宏愿,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

记账是许多犹太富翁培养下一代理财观念的重要步骤。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创办人——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父亲,从小就要求他要记账,把每一笔收入与支出详细地记载在本子里,每月定期检查。如果有节余就增加下个月零用钱以资鼓励,反之,如果是赤字,则必须扣下月零用钱。记账传统一直延续至约翰的孙子大卫,迄今洛克菲勒家族仍是美国十大富豪家族之一,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迷思。

零用钱教育法

台湾理财专家黄曲欣相当认同犹太人的理财观念,也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实施理财教育。学龄前,黄曲欣就开始教女儿辨别金钱金额,上小学后更研发出一套独特的零用钱教育方法。

黄曲欣有个就读小学4年级的女儿,她为女儿准备了两个存钱筒,一个叫做“快乐花”,另一个叫做“钱变多”。她建议女儿,每一次拿到零用钱时把钱分为两份存入两个存钱筒。等“钱变多”的存钱桶满了,她当女儿的面,把零钱换成钞票,帮女儿把钱存入银行中。而每到月底,女儿兴高采烈拿“快乐花”去买玩具时,她则建议她提拔至少3%给公益团体。

这种方式,无形中建立了女儿储蓄的观念,你不能要求所有零用钱都要存人“钱变多”,这样不但有教出守财奴的危险,而且可能会降低小孩存钱的意愿,形成反效果!

黄曲欣指出,学龄前理财教育侧重在金钱的辨别力,一旦上小学,父母亲最好开始灌输小孩“劳力才能换取金钱”、“珍惜金钱”、“不要浪费”的相对观念。

至于青少年理财教育,黄曲欣建议应更加注重“价值观”建立。但这部分用“言传”是很难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亲的“身教”,用本身的行为让小孩知道朴实、量入为出、谨慎理财的价值。

玩游戏认识理财观

至于投资观念与知识的建议,著有《亲子理财七堂必修课》一书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苏伟文建议,不妨可与孩子一起玩大富翁游戏,来认识基本的理财观念。

苏伟文指出,玩“大富翁”至少可以学到几项投资观念。第一、了解风险与报酬关系。大富翁游戏中,买房地产是主要的致富管道。买公共设施如车站与水务局,价格较低,但同样地过路费也较低,较无增值性。买商业地段,则可以盖旅馆,价格较高,过路费会随旅馆数增加而倍数成长,换言之增值潜力较大。从中可以教孩子高风险等于高报酬的观念。

其次,了解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如果你在游戏中,一味地买土地、盖旅馆,而把手上现金花光,等路过别人土地要缴过路费缴不出来时,将面临破产命运。

第三,把突发性的风险纳入理财规划考量,机会或命运两组牌中,潜藏着未知的风险或意外之财。手头上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才能应付突来的变故。

三人行必有“富爸爸”

如果你没有像巴菲特一样,有一位股票投资经验老到睿智的富爸爸,传授你致富心法,也不用太气馁。《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作者罗伯特·清崎就曾说,尽量找机会跟有钱人在一起,虚心学习他们的致富之道,你也会找到“富爸爸”!

父爱是什么 第12篇

有人说,

父爱是白酒, 辛辣热烈;

我说,

父爱就像一片平静的湖, 外表波澜不惊, 但里面却激流涌动。

有人说,

父爱是山, 他沉重;

我说,

父爱是大海中的灯塔, 使我不在暴风雨中迷航。

有人说,

父爱是海, 他广阔;

我说,

父爱是港湾, 是我躲避风雨的避风港。

有人说,

父爱是百合, 他温馨;

我说,

父爱是一把锋利的刀, 会给你的自尊心一道伤痕。

有人说,

父爱是书, 他深刻;

我说,

父爱是春雨, 滋润我成长。

上一篇:停车场系统下一篇:设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