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运用范文

2024-05-06

激发运用范文(精选12篇)

激发运用 第1篇

一、用优美文章激励学生, 使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书中我们可以获取精神的食粮, 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鼓舞我们前行。我们可以为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文章, 以此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在文章的选入上非常注重结合当代小学生的特点, 所选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可以说篇篇优美、段段精彩, 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 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为学生的认真阅读提供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有更多的机会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来感悟作者真挚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真正走进文本。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美, 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向往。二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在体裁、内容上是有限的, 我们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中。这样更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各类题材与体裁的不同文章与作品,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 感受到原来可以用文字来书写如此美妙的生活与世界, 从而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想写的欲望。

二、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吸引学生, 让学生写下活动中的真实感受

没有内容可写, 这是小学生不爱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活动, 以这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怀着饱满的激情来参与这些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朗读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结束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就活动来展开写作, 可以写活动中最为感人的瞬间, 可以写活动的组织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再也不会生编硬造, 可写的内容更多, 并且学生亲身参与了, 更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进行小组踢毽子比赛时,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要想取得小组的胜利, 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 协作完成, 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互助的力量, 这些正是现代小学生所欠缺的。这不仅是绝佳的写作时机, 同时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最好时机。

三、开展生活小练笔,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写作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一切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纵观文学大家, 无一不是细心观察生活而写出的宏伟巨著。小学生的头脑并不是空的, 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大至宇宙世界, 小到学校家庭, 都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这些正是学生写作最为宝贵的资源。但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观察的无目的性、注意的无意性使得他们对丰富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 但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人与物正是写作大厦的基石。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学会提炼, 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写作素材中来, 在生活中积累, 开展各种生活小练笔, 用笔来记录广播、电视、报纸、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新鲜有趣的事情, 关心时事、留意小事、留心生活, 让学生关心生活, 热爱生活, 学会观察, 养成用心观察、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 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以这样的小练笔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写作的的激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来感梁学生,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如何运用网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2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一切事物的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广泛、直观形象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景,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优美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写作兴趣。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作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两个心理实验,其中一个是关于人们的各种感官与信息获得的关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网络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为主,运用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创作和表达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章《苹果》时,完成“范文引路”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苹果节有更多的人来上邢台尝苹果、观赏观赏,看看苹果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下面我们一起去苹果园。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苹果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苹果,堆满筐的苹果,切开的苹果,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苹果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苹果成熟时,当你走进苹果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串串红通通的的苹果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苹果枝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再播放录像,选择“苹果林”“一串串苹果”“苹果外形”“苹果肉”等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网络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丰富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网络媒体指导学生作文,把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写作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好途径。一般情况下,学生平时观察到的事物容易淡忘,而作文时不知怎样写,写什么好,或东一榔头西一夯的写不清楚。我在指导学生写“公园一角”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邢台达活泉公园观看。第一遍观看时,主要让学生明确观赏的顺序,即“整体—部分—整体”,使学生对“公园一角”的景色有总体的印象。第二遍观看时,按观赏顺序利用慢放、定格等功能,边观看,边指导,让学生细细观察,慢慢品位。学生体会到观察喷泉时可以采取从上到下,或从中间到两边,或由远到近的观察方法;观察公园树木时可以从它的形状、树干、树叶、颜色等方面进行,这样就抓住公园景色特点,效果很好。再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网络媒体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烧烤潮”。学生看着全班同学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烧烤过程,并选择“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网络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考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三、运用网络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文章自然就写不好。在作文课上,我们老师听到学生经常说的话就是没什么可写的。”是啊,路上没捡过钱包,没遇到过落水儿童,没赶上老爷爷推车,更没遇到过盲人过马路……没遇到过一件“有意义”的事,的确不知该写什么。《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让学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传统教学“米”来源学生的自身生活,而学生从记事起到现在,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况且天天是家—学校—家,上学—回家—作业—睡觉。而网络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可谓掉到了“米仓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取、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自从网络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从网上查找桥的资料,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资料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查找,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有了这些好处,我们怎么不用呢?身为一位老师,确切的说是一位语文老师。我也在一些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还自己制作一些课件。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开始变得有了生气,学生的学习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也中看到了一些老师因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常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大作用,用得不当会伤到自己。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老师要慎重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那到底该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呢?这个问题,我同不少老师探讨交流过,也听取了不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加以总结归纳。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才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这把双刃剑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

几年来,通过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现将体会归纳如下。

一、运用电教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的形、声再现性,能超越时空界限,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景物、人物的声音和形象,而且能化静为动,使再现的声音和形象是动态的连续的,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和境界,为学生理解课文,获得理性知识,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二、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手段能改变教师讲掌生听的授课模式,变单纯的听觉器官听课为视听觉结合起来掌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语文比单一感官效果好,单听只能记忆15%,单看只能记忆25%,而视听结合则能记忆65%还有的实验证明,采用幻灯录音手段教学汉语拼音,一般只用传统教学手段时间的四分之三就能完成全部教掌任务,并能提高汉语拼音的巩固率。

三、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电化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符合小掌生的思维特点。小掌生抽象思维不发达,学习课文如不借助直观实物或图片就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却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这样一个理论:如果客观条件只是单一的刺激物,那么大脑就会容易感到疲劳;反之,如果多变换些方法,就会使大脑皮质产生兴奋作用,就会减少疲劳,就会帮助接受新知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就避免了单调刺激,除了听教师讲之外,还要看有关图片和影像等。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維发展。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强化观察运用分享激发写作内力 第4篇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能力, 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书面语运用的综合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所以, 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缺失”的现状

近期, 笔者对我镇某小学四~六年级214名学生的写作现状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当前农村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方法中存在几大缺失。

1. 动力的缺失。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49.4%的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只有16.1%的学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文章发表愿望的调查中, 只有2.3%的学生有强烈发表的愿望。由此得知, 我们的学生对于写作的目的并不十分明确, 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为了完成“不知为何物”的作文, 许多学生只能在“被逼无奈”后苦苦“榨文”。显然,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缺乏表达的愿望和习作兴趣。

2. 积累的缺失。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文, 当然更缺不得“米”。在调查中, 有55.6%的学生每次习作的材料来源是借鉴范文中的材料, 只有38.9%的学生习作材料来自平时观察的真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28.3%的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是在教师布置后才勉强完成的。其实, 生活中的“米”很多, 而学生缺少的是发现“米”的眼睛和收纳“米”的“袋子”。每当写作文时, 学生只能借鉴范文, 死搬硬套, 照葫芦画瓢, 久而久之又怎么能在作文中写出真实的自我呢?

3. 运用的缺失。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你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吗?35.5%的学生很喜欢阅读, 62.6%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大部分学生有阅读的习惯, 也有不少学生会写读书笔记, 然而如何真正将阅读所得运用于习作表达, 似乎还缺少一根“链”。调查显示, 只有25.2%的学生会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摘抄过、见过、学过的好词句, 84.9%的学生不会在写作时先写草稿或列提纲, 60.5%的学生在完成初稿后不会再读几遍, 79.6%的学生不会自己修改作文或请人修改作文。除了主观能动性较差, 教师在习作的客观评价中,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要求过于苛刻, 加剧了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 使很多学生“闻‘作’色变”“望‘作’兴叹”。

二、对症措施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证明:突破性的成就依赖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观念的确立和对学生课内外学习新生活的构建。教师要使自己的作文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是树立科学的写作教学观念。“留心观察”“乐于运用”“愿意与他人分享”“不拘形式”等关键词向我们传递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我手写我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每天一句话”“每周一练笔”“每月一发表”的作文教学模式, 将“观察”“运用”“分享”融于一体, 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 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 使学生乐“作”“会”作,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每天一句话”——观察。

“处处留心皆学问, 事事留意有文章。”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我们丰富的炊饭之“米”, 习作之“源”。然而, 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或视而不见, 或浮光掠影, 缺乏观察的意识和方法。由于遗忘规律的存在, 仅有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冲淡、被遗忘, 学生在写作中才会有“无话可写”的无奈。

作文能力是集生活积累、知识修养、语言表达、才情禀赋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性格、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的不同, 所以形成的能力千差万别。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将作文的起点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让习作走进生活。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每天一句话”记录本, 尝试让学生每天用一句话记录下当天印象最深的内容, 可以是一件事, 可以是一个人……记录文字不限长短, 不拘形式。

现辑录六年级陈舒婷的一周记录:

[3月28日]午餐时, 我和小胖展开了“瘦肉争夺战”。

[3月29日]老师布置了这学期的书法考级任务, 我就一直想着怎么跟老妈开口。不过, 对付老妈, 我还是自有一套妙招的。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 只用了两个“回合”, 老妈就乖乖接“招”了。

[3月30日]同桌小东向我介绍了他的课本的痛苦经历。因为小东不及时完成作业, 老师向家长告了状。小东父亲怒火中烧, 将他的书本统统扔进了灶膛, 下场可谓惨不忍睹。

[4月1日]特殊的节日里, 我被愚了, 我也愚了别人, 真是一个快乐的愚人节。

没有写作文的搜肠刮肚, 没有拼日记的无病呻吟, 学生晚上搜索一天的记忆, 量力而行记录下每天最难忘的, 对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而学生收获的是观察的意识、习惯、方法和记录时的轻松与成功的体验。

2.“每周一练笔”——运用。

“一而十, 十而百……”, 每天一句话, 给学生创造了积累的空间, 丰富了学生的“炊米之仓”, 然而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呢?

笔者在实践中尝试“每周一练笔”, 即每周六翻开自己的记录本, 对自己记录的五件事进行回忆, 选择此时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进行再现与回味, 用片段 (中年级) 或日记 (高年级) 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及现在的所思所感等。周记要内容不限, 体裁不限, 唯独限制一个“真”字 (真人、真事、真感情) 。宽泛的内容, 自由的空间, 充分的选择权,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作文源于生活, 学生只有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才能做到情真意切, 体现对生活本真的理解。如:

3月29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下午, 语文老师又讲了一遍书法考级报名的事, 并给我们讲了要求。昨天我已经跟妈妈说了这件事, 但老妈不同意, 看来今晚回家又得做她老人家的工作了, 回家可一定要好好表现, 争取感动她, 让我报名参加哦!

放学回家, 我立刻专心致志地写作业, 终于在老妈回来之前, 完成了所有作业。妈妈检查了作业, 表扬我今天表现很好。我心平气和地对妈妈说:“妈妈, 今天老师又讲书法考级的事儿了, 我还是想报名参加, 可以吗?”我讨好道。“早就跟你说了, 练字没什么用!上学期报了名, 我还后悔呢!浪费了70元钱!”妈妈没好气地说。

一计不成, 又生一计。我紧跟在妈妈屁股后面, 打开了话匣子:“妈妈, 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得一手好字, 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再说, 这次交70元钱, 我一定给您补回来。以后每天晚上我在天黑之前写完作业, 就不需要开灯了, 这样不就节约了电费吗?几个月下来, 省下来的电费一定能达到70元的……”我不断在脑海里搜索着能打动妈妈的省钱方式。“这……”看着妈妈有些动摇了, 我心里偷笑着, 连忙补充:“再说, 你想啊, 到了初中全部都要考级了, 我的那个三级证书, 拿出来多丢人啊!如果我这次考了, 拿着个书法等级考试五级证书进入初中, 那多让人羡慕啊……”妈妈见我如此诚恳, 终于松口了:“行!既然你真的想学, 那就报名吧, 但我得看到效果啊!”我使劲点了点头。

耶!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 终于OK了!当然, 我也一定不能辜负妈妈的辛苦钱, 一定努力练好字, 争取顺利通过五级考试!

(作者:陈舒婷)

让“一句话”拉长, 变成“一段话”“一篇日记”, 这其间, 学生经历“选择—回味—运用”的过程, 增强了《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中提出的“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二学段) ,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第三学段) 的能力。

3.“每月一发表”——分享。

特级教师管建刚在“以发表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强调:“写作教学应从‘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 而不是让学生在封闭的训练中获得一些所谓的作文能力, 再走上‘公众言说’的路, 这是一条本末倒置的路。”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很多学生对“发表”要么知之甚少, 要么望尘莫及, 只知道写了作文是给教师批改的, 缺少了“读者”的作者当然没了创作的“动力源”。此外, 经济社会中, 各种报刊对学生习作类栏目开辟较少, 学生要想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习作, 也是有困难的。

于是, 笔者拓展了“发表”外延, 层次由低到高, 分别为:班级朗读发表、班级刊印发表、班级QQ发表、班级博客发表、学校网站发表、推荐报刊发表等六种“发表形式”。在“每月一发表”时, 首先组织每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每周一练笔”, 每人在同伴的帮助下, 选择出一篇“月最佳练笔”, 推荐至班级中, 然后根据质量的高低, 在不同的范围“发表”。通过“发表”“跟帖”“留言”等形式, 帮助学生拥有读者, 在分享中激发写作动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5篇

1、在英语教学中,大量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置身于直观生动形象情景中。例如在教学“What’sinthelivingroom/bathroomkitchen?”时,我将我家各个房间的平面图拿到课堂,分别介绍各个房间里物品的名称,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各个房间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家的平面图介绍各个房间及其物品名称。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师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自信,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出错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不敢参与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运用pairwork、group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What’sinthebathroom/livingroom/kitchen?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以及物品名称,然后在个别汇报。

3、创设说话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能促使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形象化。

例如:在Lesson10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采访新朋友,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情景,从而不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乐说、爱说。

运用愿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6篇

愿景(vi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有“看见”的意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个人愿景是发自个人内心的,真正最关心的,一生最热切渴望达成的事情,它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象。在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中,运用愿景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时,激发其从被动到主动,可使学生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有愿景的引领,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在个案辅导中愿景的运用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般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评价低,这些学生内在力量不足,大部分人都常常被不良情绪卡住。对个案做愿景辅导,前提是要做到无条件地尊重与接纳学生,理解学生,对被情绪卡住的学生要重视做情绪处理工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寻找以往成功的体验,提升其内在力量。当学生内在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才敢想、敢要,才能协助其找到内心所渴望达到的状态——愿景。愿景可引领学生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协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1. 愿景辅导,无条件尊重与接纳是前提。作为心理教师,面对每一位来访的孩子,我们只看行为,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无论孩子出现什么行为,都要善于去发现行为背后的正面意义。到学校咨询室的来访孩子有可能是自愿,也有可能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来试探性寻访,他们也许有担心、焦虑或害怕情绪,或有愤怒与阻抗情绪。心理老师面对初访的孩子,首先要做到完全尊重、接纳与相信。

一天下午放学的时间,某班主任老师与教导主任一起把一位哭着的李同学领到咨询室,教导主任简单地把该生的情况向我作了说明后,就把李同学留在了咨询室。事情的起因是:李同学自升上五年级之后,情绪变化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老师找他谈话,他经常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则多次用“放屁”回应老师。这一次,放学时老师跟学生交待明天的事情,该生又大声说老师放屁,令老师非常生气,严肃地批评他,并带他到教导主任处。在教导主任办公室,无论主任说什么他都不回应,只是不断地哭,最后无奈,才被带到咨询室。这位李同学是在极不愿意的情况下来到咨询室的,明显带有抗拒心理,而且只坐半个椅子,一直在哭。我知道他很想离开,但不敢走。于是我走到他坐的位置,蹲下来跟他说:“李XX同学,非常感谢你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能坐下来,刚才被老师和教导主任批评,你一定感到很委屈吧?”见他继续哭,我说:“如果愿意,你可以继续坐在这里,我知道你有委屈,你可以哭,也有权利哭,等你哭完,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再跟你谈一谈好吗?”我说完站起来,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当听到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时,我才走过去跟他说:“李同学,哭完了会好些吧?谢谢你愿意留下来。”他没理我,只是拉了拉背上的书包。我说:“你很想回家是吗?”这时,他才抬起头。我说:“其实我也很想回家,只是主任把你交给我,我有些为难。”“主任跟我简单地讲了一点刚才发生的事情,老师没经过你同意,就把你带到主任室和心语室,你是感到有些生气与没面子,对吗?”李同学这时看着我,点点头。我说:“我理解,这说明你长大了,有自己的自尊,你期待受到别人的尊重对吧?”李同学终于开口:“是的!”得到他的信任后,他开始愿意跟我讲他的感受、事情的经过。心理老师面对来访的学生,只有在完全尊重、接纳他时,才能给予他安全感,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时,才会完全敞开心扉,这时辅导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2. 及时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内在力量。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对学习有不好的体验、对学习没信心或有不良情绪卡住的。这些学生平时受到的批评与打击比较多,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心目中评价低,对自我不认可,内在力量不足。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时,及时肯定与鼓励非常重要。在李同学的个案中,当感到案主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问:“听说班主任老师跟其他同学讲话时,你说她放屁,当时是因为你对老师讲的话不认同吗?”李同学有些尴尬地点点头。我说:“哦,原来是有原因的,那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后来了解到,是因为老师提出的要求对大部分同学来讲不容易做到,而他认为其他方式会更好。于是我说:“你的想法很好,很实在,同时你善于思考,我很欣赏你。还有,很感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在得到肯定后,李同学的内在力量增强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老师批评得对,我不应该说老师放屁,这样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会很没面子。”我马上再次肯定他能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感受。接着,李同学表示需要向老师道歉。当进一步肯定他的勇气之后,我发现李同学的眼睛发亮,一脸的自信感。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义,作为心理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意义,并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当孩子被理解、被肯定与欣赏时,自信自然会增强,也就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而改变不良行为。

3. 兴趣切入,思考个人愿景,发掘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各种活动的兴趣,或是文娱、体育活动,或是电脑游戏等。在咨询过程中以兴趣为切入点,能有效引导学生找到内需,思考个人愿景。来访个案:王同学,六年级,不想上学,一提到学习就头痛,班主任、家长在无法说服的情况下送他到了咨询室。经过摄入性会谈,了解到他对学习有厌烦情绪,只喜欢打篮球,以后想做职业篮球手。了解到他的兴趣之后,我就开始跟他聊篮球,不断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哇!你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双手拍球了,好历害哦。双手拍球可是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哟!”“你可以连续打球四个小时,我真的很佩服你的耐力!”王同学得到赞许,讲得就更带劲了,讲他的偶像姚明,想成为姚明一样的NBA球星。我及时切入问题:“这是非常好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成为像姚明一样的职业明星,你会有什么感受?”王同学眼睛发亮,神采飞扬地说:“成为NBA球星,当然开心啦,特兴奋、骄傲与满足。”我说:“要达到你认为最理想的状态,你认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呢?”王同学说:“要够高,姚明有两米多,我要增加营养,加强锻炼。还有,我听说晚上早睡可以长得更高,我要早些睡!”我问:“非常好,还有吗?”他思考了一下又说:“我要找一个好的篮球老师,争取加入东莞市的篮球队。”“还有,打篮球需要合作,我要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成为NBA球星要到国外去打球,我要学好英语;记者采访时要会说话,口才要好!”我问:“嗯,很好,如何才能让自己口才好呀?”王同学笑笑说:“我需要好好学语文……”最后,通过引导他思考自己有什么资源,需要做些什么才可助其实现愿景,引导他一条条列出来,制订愿景计划并努力践行。通过我的后续跟踪辅导,王同学参加了市的一个篮球训练班,同时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它可以转变成动力。只要相信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孩子的潜能就将是无限的。

二、在团体辅导中愿景的运用

良好的班级,可以促使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班级成员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较乐观、自信和积极向上。通过团体辅导促进班级建设,班集体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愿景的氛围可以对班级成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团队辅导课中增加有关愿景的内容,如开展《欣赏自己》、《我是宇宙能量独特的显化》、《我能行》等团体辅导课,可以让学生从学会欣赏自己与他人、提高自信心,到引导学生找内需,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制订个人愿景、班级愿景,让学生通过认识自己,加强自我认可,增强内在力量,找到自己的内在需要。根据个人愿景编写“我是谁”,如:“我是宇宙生命能量独特的显化,我是一个自信、阳光……的人”,并邀请学生每天早晚诵读,不断内化暗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每天获得力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慢慢地将良好品质内化为行为。我还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共同制订班级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班级成员间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为实现共同愿景共同努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希望和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

激发运用 第7篇

一、赏识学生的心灵美, 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唱歌最大的作用是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当你在生活苦闷、烦躁时能听到甜美悦耳的一首歌或一曲音乐是最开心的, 也是最美的享受, 甚至当你最郁闷时放歌一曲也是释放你心头苦衷的最佳方式。如我们教学《火车开啦》时, 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 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 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 面无表情。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完全可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 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与感受吗?”这一问, 同学们便来激情了, 纷纷举手回答。我们还可追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 现在就要坐火车去上海了, 到你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 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 他们说着, 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再问“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天津”、“北京”、“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可当你们的播音员。”于是音乐响起来, 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 好象他们真的坐上了火车, 有的学生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 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相互谈吐着各自的感情, 那眼睛活像在说话;有的随着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这样的课堂就有生机, 有活力, 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二、重视素质渗透, 加强艺术熏陶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 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 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 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 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气势雄伟、磅礴,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 给人一种向往美好, 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 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 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 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 人民的勤劳勇敢, 唤起他们建设祖国, 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三、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如果我们能把音乐教学和学生所乐于参与的社会活动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那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件令人轻松愉快、自觉自愿的事情。特别是在艺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 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的音乐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或结合起来, 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 如经常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影视歌曲, 经典的中外名曲;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音乐电视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就是以播出戏曲, 音乐及综艺节目为主的专门频道。在这套节目中播出的《舞蹈世界》, 《戏曲采风》, 《交响世界》, 《戏苑百家》, 《国乐飘香》等栏目都为我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崭新天地。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 如儿童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元旦等都是好的文艺节目出的特别多、特别新的时候, 可以抓住时机录制一些好的节目让学生集中欣赏;还可以组织鼓励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社团、教育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比赛;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沙龙、音乐创作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一直引向课外, 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课外的世界比课内的要大得多, 校外的世界比校内的大得多, 我们只要教给他们以正确的方法, 相信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美妙的惊喜。

四、改善评价方式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每一次所提出的问题或同答问题, 都足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时机。因此, 教师要在评价中精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常用“送星星”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与鼓励, 让他们在“数星星”所带来的快乐而自豪的心理体验产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唱歌表演课“小青蛙找家”的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会了歌曲后, 我让他们分小组自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 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免会有学生说某某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 歌唱得不好听或者跳舞不好看, 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节果等, 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值, 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然后也有一些会夸自己表现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方面赞扬他们大胆表演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虚心学习,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8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激发兴趣,趣味盎然,提高写作

一、录像再现,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首先, 我带学生参观了我县的南街村。提出的要求是, 参观时要做观察记录, 确定重点部分, 记清观察点, 回到教室,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 我发现同学们都能记下这次活动过程, 但重点部分确定不一, 观察也不细致,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把从电台借来的南街村记实录像带放给学生看, 配上制作者的解说词, 学生边听边体会, 一双双眼睛睁得特别大, 稚嫩的笑脸绽开了笑容, 电视屏幕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着同学们的好奇心, 一遍放完了学生情绪正处在高涨期, 我抓住时机, 问道:“学们想想, 刚才哪些部分最美, 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长廊”“游乐场”“颍松大道”等景点。然后我再次让屏幕逐一显示这些景点, 并引导学生一一进行“观察———体会———讲述”。这样, 学生在形象的再现中对重点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从学生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产生了写作情趣和正确的叙述语言。由此运用录像电视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写作内容, 既让学生喜闻乐见, 又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丰富了学生写作素材, 是作文指导的最优化手段。

二、插放范文, 引导学生模仿写法

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注意详略得当,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 记下活动过程不难, 但如何突出重点, 安排详略却把握不住, 要么是寥寥几笔, 毫无意义, 要么是记流水帐, 不分主次。这是他们处在这一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模仿力强, 教师与其在写法上高谈阔论, 不如让他们亲切感受一下范文, 于是, 我让学生欣赏《记参观南街村》录像片中的配乐朗诵。要求主要体会别人是怎样将参观的内容按一定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的, 并体会出哪些该详写, 哪些该略写, 学生边听朗诵边欣赏电视上美丽的风景, 仿佛置身于迷人的画面中, 放完一遍后, 试着让学生, 说说自己将怎样写。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触动很大, 大脑中有了基本的构思, 教师相机诱导写法。为了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完整的印象, 我再一次重播论文, 这时已有不少的学生边看边想, 边写提纲了。巡视中, 我发现第二遍放完后, 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完成了构思, 都明确了以参观的地点转移为顺, 重点写“长廊”“游乐场”“植物园”等景点, 突出南街村风景宜人, 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游玩学习的场所, 进而表达对它的赞美之情, 这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交流自己的构思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交流, 同学们争着发言, 连平时最口讷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最后我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将口头作文变成书面作文, 巡视中, 没有发现一个学生的作文字数少于五百字, 长的多达一千多字。

三、视听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在语言积累逐步丰富起来后, 利用比较普及的电化媒体, 象电视、电影、广播和学校电台的优势, 让学生看电视写故事, 听广播写新闻, 看电影, 写场面, 引导学生从纯娱乐中走出来, 而且在视听写的结合训练中获得系统提高。我们班王文鹤等同学就是通过这一手段, 写下了厚厚的几本笔记, 象电视播放的《小孔雀》《丑小鸭》等各类童话故事, 及其完整的情节尽编其中, 并别出心裁地给每篇文章配上插图。他们本人也由于坚持训练而成作文能手, 屡屡在各类大赛中获奖。

四、声、像结合,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学生完成初稿后, 我针对他们平时的不爱修改作文的坏习惯, 首先要求他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否重点突出, 条理清楚。我有意指出代表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上台交流草稿, 随着他们对自己作文的朗读, 一遍又一遍的借电视显示森林公园风光, 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考虑老师以上提出的问题, 然后集体评议, 没想到很多同学的评议还真有点一语道破, 让人茅塞顿开呢。同学们纷纷对自己的作文提出异议, 既而或大刀阔斧或精雕细琢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意识到了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我便相机诱导他们把握了作文的大框架后, 再进行修改语病, 错别字以及标点符号等。在批改中, 我发现这次作文有了质的飞跃, 学生也纷纷说这次作文真有意思, 并要求老师今后都这样指导他们这样作文。

激发运用 第9篇

●实施创新教学的首要问题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尊重, 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能上好一节课, 更应懂得怎么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展, 进而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知识。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例如, 要建立平等和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鼓励创新性思维的环境。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教师应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到平时的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其教学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只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将计算机巧妙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才能加强学科创新能力间的有效迁移,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校应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例如, 在校内组织文档排版和网页制作比赛, 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 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的表现机会, 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心理环境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 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 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2.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 激励创新思考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目标教学可确定两个目标, 即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远景目标要告诉学生随着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目标要在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实施项目教学。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投入学习, 激发其进取心。

3.组织适当的竞赛, 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向来争强好胜, 大多很乐意参加竞赛活动。对于汉字录入, 如五笔字型练习,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利用恰当的契机, 每期组织2~3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谁进步快, 这样一来, 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促进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4.灵活使用教材,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 大胆质疑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

(2) 大胆探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以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并分析问题→小组讨论问题→小组总结→教师点评→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为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举隅 第10篇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钟山风雨帝王州——南京》一课

教学目标:1.知道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了解我国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条款和当时的历史背景;2.感受鸦片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及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保国的英勇事迹;3.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南京在长江流域的具体位置。

教学片段1

师:有没有同学去过南京?(大部分学生表示没去过)

师:看来你们对于南京印象不是很深刻,那就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看,了解一下这座城市。在你们手中的iPad上显示了南京著名的景点,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观看。(学生点击播放视频)

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南京的录像,录像囊括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学生可以在自己手里与教师主媒体相连接的iPad中有选择地观看录像,可以选择看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选择没去过的。学生的选择来自不同需要,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听得更为认真。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南京,运用了seewo中的聚光灯功能,凸显了学生讲解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2

师:《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真是一份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的清政府为什么会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呢?让我们从“英国一中国贸易天平”入手,了解英国与中国贸易出口存在的差距。作为生意人,你觉得谁会赢利?

生:我觉得中国会盈利,因为中国有许多商品可以卖到国外,可以从中赚钱。

师:是呀,当时的中国资源丰富,英国人需要找到一种物品能推销到中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鸦片。

“英国为什么要来中国倾销鸦片”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它也是随后“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的触发点。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课堂的关键。这时教师又适时地运用了seewo多媒体中的FLASH动画播放,出示中英两国的贸易天平,通过天平两端的动画模拟,学生直观地了解中英贸易之间的顺差和逆差,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中国的物产资源丰富以及英商的唯利是图。

教学片段3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吗?

生:我知道它是一种毒品。

师:是的,那你们知道它对我们的精神、身体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生:我看电视里说鸦片会致人死亡,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

生:它会让人上瘾。

师:让我们到最权威的维基百科网上去看一看相关信息。

当说到鸦片时,学生只是知道它是毒品,那么鸦片到底有哪些危害,学生还是所知甚少。教师运用网络链接功能链接权威的维基百科网,打开相关页面,画面上呈现出关于鸦片的各种信息,通过阅读,学生对鸦片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也更进一步明确了殖民者的狼子野心。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宽,爱国热情被激发,教学的三维目标被充分实现。

[教学反思]

1. 选择激发儿童兴趣的呈现方式

在课堂中我们通过iPad呈现南京的著名景点,在短时间内浓缩一个城市的精华,了解它的辉煌,感受它的厚重,让学生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

Seewo触控一体机在教学中起到了视、听和操作的最佳优化作用,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运用激光笔动态批注功能和放大镜功能,在较为繁复的地图上勾画出长江的流向,激光笔独特的闪烁功能可以清晰地显示一段时间后自动消失,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接着使用放大镜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省会标记,能根据地图说出南京的地理位置,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改往日教具准备的麻烦,既简便又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显示的地图任意放大,运用动态批注功能配合教师的讲述,在地图上圈画出鸦片战争的路线和攻占的城市,学生就很清晰地了解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整个历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从平面变得生动立体,直观而深刻。运用触控一体机可以将选用的地图无限次圈画、放大、使用等,收到了普通教学设备无法实现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地图的展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生的背景,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枯燥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变得立体而生动。

2. 设计易于儿童理解的教学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涉及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学科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要讲解事件的历史背景或诠释某一深奥的概念,对于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教师往往是通过口头讲解、板书分析等办法来解决。但是,无论一个教师有多么善于表达,有多么丰富的肢体语言,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关于英国商人在中国倾销鸦片,其中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师讲解由于不能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以理解,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和生动等特点,将这一关系设计成动态的演示,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使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从而达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目的。

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合理运用讨论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知识

一、营造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解放学生的思想,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利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展示出来,将学生内心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有关“浮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躺在死海表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躺在水面上那种惬意,然而学生又觉得不可思议,因而产生了疑问。

问题展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学生都知道,人在水中容易被淹死,这充分说明这张图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在感受到浮力的同时,对产生浮力的大小和因素进行讨论,从而得到了人之所以能够躺在水面上,主要是因为受到比普通水中的浮力大,从而导入溶液密度不同所产生的浮力也就不同的探究之中,进而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验证溶液密度对浮力的影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推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积极思考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原因,得到了浮力公式.整个课堂学生的讨论情绪高涨,使得课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帮助学生养成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激发讨论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讨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激化矛盾,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奋进的状态,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节奏,使学生讨论的内容都针对具体的问题,切实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技能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有关“光现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现象进行讨论,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太阳光、灯光、七彩光等生活中常见的光,教师可以顺势切入问题,使学生的讨论变得具体生动。

问题切入:讨论我们认识的光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每个学生对光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也就更为认真,通过对彩虹的学习,学生知道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五颜六色的光;通过对太阳光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学生会觉得阳光很舒服温暖。另外,学生对生活中其它的光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真正了解了光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光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进行了融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印象,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升华学习升华,适度应用创新

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亲身地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现实与知识相联系,利用已有的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从而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实践,真正达到应用创新的目的。例如學习“透镜及其应用”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透镜,让学生放在太阳光底下,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透镜下面光亮的小点,然后在小点处放置一张纸,学生发现纸慢慢地燃烧了起来,学生讨论的话题自然生成,纷纷地对透镜的性质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了透镜的相关性质。

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问题:大家看这是森林火灾的图片,为什么在森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时候,也会引起火灾呢?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了质疑,进而主动进行讨论,积极在森林中寻找可以做透镜的材料,激烈的讨论时学生想到了水滴,从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镜,对太阳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动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识在其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讨论,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搭建,灵活地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际联系,在讨论和合作中对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能实现问题的解决,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整合评价反馈,提升综合素养

合理、有效地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搭建整合,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持续、稳定地对物理进行学习.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利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反馈,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励和反思,以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学习有关“家庭电路”的时候,学生对家庭电路或者教室电路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析之后,对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控制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反思,从而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问题点拨: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建立相关的知识框图?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整合讨论中就会变得很积极,从电器元件,保险丝、插头、插座的构造进行了总结和连接,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中的控制方式、电路组成搭建相关的电路图,学生还从安全用电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并积极地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了一张科学严谨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中心,非常积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随着教师的点拨进行思考,充分做到了对学生的唤醒、鼓励和激励,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激发运用 第12篇

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式教学模式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与以往教学截然不同的方法, 也引起了一场教学方法的改革热潮。对于未知事物, 人人都有探究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为了答疑解惑, 为了求知的欲望, 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 就会不断地去探索。这就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 主动学习。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一种动力。

“疑探”式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 设疑自探。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难点, 找不懂的知识要点, 自己尝试解决。第二步, 解疑合探。将之前自己的疑惑带到小组中, 通过学习小组的共同努力, 一起解决问题。第三步, 质疑再探指的是在合探过程中, 发现了新问题, 再共同探究。第四步, 运用拓展。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将共同探讨得到解决的问题运用到当前课程所学, 去创造性地进行小组自编习题或扩大知识点的运用范围, 甚至去搞科技, 搞小发明。

韩愈曾说过, “人之好为人师”,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 都愿为他人答疑解惑。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中, 甲的问题通过乙的帮助得到解决, 小组共同不懂的问题再由教师解答。这样我帮人人, 人人帮我,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在帮扶的过程中, 既解决了问题, 又使自己对这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另一高度, 何乐而不为呢?尝到甜头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怎能不高呢?在平时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初中的基础不一样, 这就导致上了高中后, 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基础差, 导致了厌学, 可是在“疑探”式教学中, 有同学的帮助, 再加上为了不给小组拖后腿, 在浓浓的赶超氛围中不知不觉地, 学英语的兴趣上来了, 英语也不那么难学了。

“疑探”教学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各小组解答问题之后, 教师、同学会给这一小组打分。一节课下来, 根据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质疑之星, 答疑之星谁在课堂提的问题多, 提的问题好, 谁就会被评为本节课的质疑之星;谁解答的问题多, 解答得好, 会被评为答疑之星;而各小组中的最高分, 则是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为了荣誉, 学生一改以往的坏毛病, 个个争先。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样在课堂上, 别说打瞌睡了, 脑子转得稍微慢点, 答题的机会就被别的同学抢了先。你只能全神贯注, 只能紧跟老师的指挥, 毕竟我们都不想示弱, 而且为了跟上课堂的节奏, 我们都是提前做好预习, 提前准备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答案。”另有学生说:“上这种课, 虽说精神高度集中, 有些紧张, 但成就感也是有的。”为了小组的荣誉, 每个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去预习, 积极准备, 毕竟如果某个组员不积极, 或被提问到而回答不了问题, 则要扣小组的共同分数。在这样的形势下, 一个小组的成员们能允许本组有人掉队吗?这样就形成了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疑探”教学法极大地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地位。在这样的模式下, 教师从以往的“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 转到了宏观调控的导演角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质疑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兴趣外, 就是掌控课堂的节奏、时间, 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性指导, 引导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找思路,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而把学习这一课堂任务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上课讲得少了, 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多了;一节课后,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了。

从句一直是学生心中的痛。大多数学生提起从句就头疼, 原因是内容繁琐, 混乱不清。可我最近用“疑探”教学法讲解之后, 学生的反应不一样了。上课刚开始, 我在黑板上写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名词性从句。之后, 留给学生两分钟的考虑时间, 针对“名词性从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快, 不同的问题陈列在了黑板上:什么叫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的种类有哪些?既然是从句, 连接词有哪些?名词性从句和其他从句怎么区别?林林总总的问题提了好多, 经过筛选, 选定了前三个问题, 把它们作为本节课的探究对象。很快, 翻书的声音响成一片。四分钟后, 自探环节结束, 进入合探。在20分钟的时间里, 学生六人一组, 各抒己见, 有时还有争论。我在过道来回走了几圈, 发现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语法书, 有的查定义, 有的查种类, 有的查连接词, 还有专门负责记录的学生, 把大家查出来的内容记在纸上, 方便稍后展示。查完后, 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最后的讨论, 形成一致意见, 定稿, 等待展示。20分钟后, 随机抽取的展示组派出了自己的代表, 在黑板的固定区域写出了自己小组的答案。经过同学的展示、评价, 最后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确定了最终意见:名词性从句就是从句用做名词, 具有名词的功能;名词性从句有四种, 分别是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很多, 有连接词that, whether, if;连接代词:what, whatever, who, whoever, whom, whomever, whose, which, whichever等;连接副词:when, whenever, where, wherever, how, why等。确定了问题的答案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 (本节课只需要理解名词性从句的定义、种类、连接词) 。整个一节课中, 所有问题学生自己动手, 教师只需要在形成最后决议时把关即可。教师要相信这一点: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是最难忘的。

上一篇: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下一篇:城市隧道结构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