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干预范文

2024-05-05

营养支持干预范文(精选10篇)

营养支持干预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均为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ICU收住的危重患者, 男35例, 女26例, 年龄14岁~76岁, 平均年龄 (52.6±10.2) 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6例, 呼吸系统疾病15例, 大手术后10例, 重症胰腺炎6例, 中毒4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无法经口进食, 均选择鼻胃管或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入住ICU后12 h~24 h开始鼻饲, 营养液采用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瑞素”或“瑞代” (瑞代为糖尿患者用) , 先用肠内营养泵以30~50 m L/h的速度泵入, 500 m L/d, 然后根据患者具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1 500~1 800 m L/d, 每日不足的水与能量可经静脉补充。观察肠内营养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给予完善的护理。

1.3 护理措施

1.3.1 置管前心理护理

ICU患者病情复杂而危重、并发症多, 加上ICU病房环境、特殊制度以及手术中侵袭操作等因素, 往往会导致和加重患者负性心理反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ICU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心理反应如抑郁、焦虑、恐惧等[2], 造成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工作不配合、不愿意接受置管;而且大多数清醒患者会对鼻插管后不适感及置管后可能的并发症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些问题, 在患者入住ICU后应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医学知识, 使其了解加强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并解释置管过程及营养输注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 争取获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管饲期间注意患者心理状态, 对意识清醒者应详细说明营养制剂成分、作用、益处以及不使用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并详细介绍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 以保证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完成。

1.3.2 鼻饲管的置入与护理

选择合适长度的鼻饲管, 避免过细或过粗, 材料要求质地软、刺激性小。插管前做好心理护理, 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 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黏膜, 置入过程中如有呛咳、呼吸困难时立即停止插管。置入后妥善固定, 防止脱落, 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 并向家属解释以取得合作。鼻饲管外端保持干燥清洁, 防止细菌滋生。粘贴鼻饲管的胶布应定期检查、及时更换, 避免汗液浸湿而脱落。

1.3.3 体位及口腔护理

鼻饲期间患者可采取半卧位, 鼻饲时床头抬高30°~45°, 避免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 鼻饲完成后维持该体位30 min~60 min。由于营养液不从口腔进入, 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和舌头干燥, 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 因此需注意口腔护理, 每日用清水漱口或者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 以保持口腔湿润、避免口腔炎和感染的发生。

1.3.4 营养液的管理

应用加温器使营养液输注时温度维持在35~40℃, 利用肠内营养泵持续输入营养液, 遵循“由少至多、由快至慢、由低浓度至高浓度”的原则, 使得患者逐渐适应。一般开始时以30~50 m L/h的速度泵入, 第一天不超过500 m L, 之后根据患者具体耐受情况逐步加量, 直至每日1 500~1 800 m L。我们使用的“瑞素”或“瑞代”营养液均在开启后低温、无菌保存, 并于24 h使用完毕[4]。

1.3.5 并发症的护理

1.3.5.1 返流和误吸

体位、鼻饲管长度、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吸痰等均是容易引起胃返流的重要因素[5];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意识障碍可使患者吞咽反射减弱或丧失, 而易导致液体误吸入气管内, 胃潴留也容易引起呕吐而发生误吸。国外有研究发现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胃食管返流率达91.6%[6]。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返流、误吸的发生: (1) 除外有禁忌证者, 鼻饲中均采取床头抬高30°~45°半卧位; (2) 胃管插入至胃体部或幽门处时食物不易返流; (3)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应保证气管套筒气囊封闭严密, 避免吸入性肺炎; (4) 吸痰动作轻柔, 在鼻饲前吸痰有助于防止呛咳、憋气等引起腹压增高导致返流[7]; (5) 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营养液, 经常检查以确定营养管道的位置及是否存在胃潴留,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5.2 腹泻

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可达20%~40%[8], 其发生与营养液温度过低、使用高渗营养液、灌注量过多或速度过快、灌注过程受污染等有关。应利用营养泵调整输注速度, 由慢到快、从少到多, 使患者逐步适应, 利用加温器加温营养液, 温度维持在35~40℃, 同时控制营养液输入总量;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应洗手,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肠道菌群失调;肛周保持清洁、干爽, 维持局部皮肤完整性。

1.3.5.3 便秘

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 加上营养液中含纤维较少, 长期鼻饲中可引起便秘, 主要是由于水分被过多吸收导致。出现便秘后可在鼻饲液中适当加入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必要时可给予开塞露肛内注入或以肥皂水灌肠, 可缓解腹胀、恶心、呕吐症状。

1.3.5.4 代谢紊乱

如营养液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或葡萄糖则容易引起体内高渗状态, 造成代谢功能紊乱, 出现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低钙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水电解质、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每日记录患者出入量,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并定期检测患者电解质、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 如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 必要时停止暂停肠内营养。

1.3.5.5 堵管、脱管

营养液黏稠、管道冲洗不彻底、管腔狭窄等均容易引起管道堵塞, 而脱管多由于患者意识障碍或躁动所引起, 较细孔径的管也容易因呕吐或呛咳脱出。因此, 对于躁动患者应适当采取约束措施, 并与家属做好沟通, 以取得合作,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应用合适管径的胃管, 既可防止管径过窄造成堵管, 又可避免因呕吐或呛咳而脱出;妥善固定鼻饲管, 使用黏性较好的稠质管道专用胶布, 并及时检查和更换胶布。有报道使用长度合适的细绳固定鼻饲管, 能有效避免因长期使用胶布固定引起的皮肤刺激不适。

2 结果

本组61例ICU危重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均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效果较为满意。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 出现返流、误吸5例, 腹泻7例, 便秘1例, 脱管和堵管各1例, 出现代谢紊乱3例。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护理干预后症状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ICU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 需通过及时、合理、充分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肠内营养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模式, 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等优点, 被视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通过肠内营养途径能起到促进肠蠕动、有助于肠黏膜细胞生长、维持肠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改善内脏血流等作用, 使得代谢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与肠外营养相比, 营养效果、临床耐受性相当, 但并发症更少、医疗费用更低[9]。同时肠内营养也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10], 因此需要在ICU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做好置管前心理护理、营养液管理、鼻饲管护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得ICU肠内营养支持顺利实施及完成, 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爱民, 龙英华.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肠内营养的相关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7) :1-3.

[2]米洁.中心ICU清醒患者负性心理的研究及干预[J].重庆医学, 2010, 39 (12) :1578-1579.

[3]孙景波.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7-38.

[4]郜晓红.ICU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6C) :1660.

[5]熊敏, 薛恭, 苏春莲.应用循证护理预防ICU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实践[J].全科护理, 2010, 8 (9) :2456-2457.

[6]Abdel-Gawad TA, El-Hodhod MA, Ibrahim HM, et a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ediatric pati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 2009, 13 (5) :164.

[7]李付华, 郭学娜.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与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5) :102-104.

[8]陆文妍, 杨柳枝, 黎伟燕, 等.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7) :96-97.

[9]陈洪艳, 滕月, 蒋晶红.ICU病房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35) :6616-6617.

肿瘤病人需要营养支持 第2篇

目前在群众中及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肿瘤病人不能增加营养,增加营养就会助长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对病人不利。所以,不少家属不给肿瘤患者补充营养物质,忌这忌那。有些草药医生对肿瘤患者更是严禁营养摄入,连豆制品也忌,这其实是很错误的。实验证明:给肿瘤患者增加营养会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和代谢,促使癌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和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期,此时应用对分裂期或DNA合成期敏感的抗癌药物,就能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临床上的实践又是如何呢?据美国波士顿医院癌症中心临床观察,对1000例肿瘤病人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化验结果发现,病人免疫功能明显提高,伤口愈合加速,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增加,使原先营养不良而无法进行抗癌治疗的病人能耐受治疗。他们认为,即使肿瘤本身提高营养条件下也受益的话,那病人机体受益肯定更多。更多的临床证明: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高营养治疗后体质恢复快,存活期长。何况如今临床上还没有看到因高营养补偿后刺激肿瘤生长、促进癌细胞繁殖、加速病人死亡的报告。所以,国外已将营养疗法作为整个抗癌治疗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对肿瘤病人来说,营养疗法是整个机体受益大于肿瘤细胞受益,因机体受益后必将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提高,其受益大大超过肿瘤细胞的受益。反之,若限制肿瘤患者吸取营养物质,此时肿瘤细胞为维持其旺盛的新陈代谢,仍然摄取其必须的营养物质,而外界没有输入,只能动用机体自身的储藏,所以患者越来越消瘦,毫无抗病能力,必定加速患者的衰竭。因此,不让肿瘤病人吃营养品是错误的。

康复期肿瘤病人也要注意营养补充,不要去轻信民间无科学的传言,认为肿瘤病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主张肿瘤康复期病人什么都可以吃,不要忌口,这样才能达到多种营养素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通过以上事例,大家应认识到肿瘤病人合理的补充营养是完全必需的,对机体是十分有益的。

营养支持干预 第3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228例COPD患者中合并营养不良的80例进行研究, COPD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规范 (2007年修订版) [2]。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癌、间质性肺病等;其他脏器疾病, 如冠心病, 心力衰竭, 肝、肾功能不全等;相关的营养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肝硬化等。当患者符合以下1种或多种情况时, 合并营养不良: (1) 贫血, 血红蛋白<90g/L; (2) 体质量减轻:在1月内体质量下降>5%或半年内体质量下降>10%; (3) 体质量指数 (BMI) <21; (4) 周围血淋巴计数<2000个/ml; (5) 三头肌皮皱厚度或上臂肌周径<正常值80%。将这8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排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 (n=40) , 年龄55~92岁, 平均 (69.28±9.42) 岁;对照组 (n=40) , 年龄52~88岁, 平均 (71.08±10.22) 岁。 2组患者年龄、性别、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FEV1%) 、6 min步行距离 (6MWD) 和幸福满意度等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如抗菌药物、茶碱类、化痰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雾化吸入药物、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结合使用运动训练和营养支持等方法, 并观察6月。

1.2.1运动训练方法:按照COPD防治研究协作组推荐的一套呼吸体操训练方案[3], 并根据我院患者情况进行改良调整。

呼吸功能训练: (1) 训练有效咳嗽:开始吸气时患者的上身应前倾屈曲, 经鼻缓慢吸气, 同时上身逐渐挺直, 咳嗽时, 上体逐渐前倾, 用中等力量缓慢地鼓颊呼出, 连续咳嗽数声, 停止咳嗽, 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尽。 训练尽量保证每次持续5min, 3次/d。 (2) 腹式呼吸: 练习时注意力集中, 全身肌肉放松, 鼻吸气, 再口呼出, 呼气时间比吸气长2倍, 并尽可能延长时间。锻炼初期可每天训练10次, 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次数。 (3) 缩唇呼吸:让患者保持舒服体位, 闭嘴经鼻吸气后通过唇 (呈吹哨状) 缓慢呼气, 把每次呼气和吸气时间比例至少控制在2∶1以上。

呼吸体操:如患者病情允许, 可在以上呼吸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体操活动。 (1) 上肢肌力训练:抬高手臂使肘部尽量伸直上举运动, 直到有牵拉感。 (2) 胸部活动:面向门道, 双手抬高并肩放在门道两边, 双脚远离, 身体尽量前倾, 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3) 下肢膝关节:坐在椅上, 抬高一侧下肢, 膝部尽量伸直, 并保持高度5s, 然后重复另一侧。 (4) 下肢肌肉牵拉:坐在床上, 尽量前倾身体, 逐渐伸直膝部, 感觉大腿后有牵拉感为止。 (5) 下蹲:背部沿墙, 身体尽量下蹲, 直到保持大腿平行地面, 然后逐渐上升保持自立。 (6) 走楼梯适当增加台阶数目, 提高台阶高度或增加负荷。

有氧训练:主要是循序渐进的慢步、健身跑等。 (1) 慢步:由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步行距离, 开始可以用慢速30~50步/min, 逐渐增加至50~90步/min, 10 ~30min/次, 1次/d。 (2) 健身跑:病情较轻者可采取此法:开始采用间歇跑, 即30s慢跑, 30s步行, 慢跑时间逐渐延长, 最终全部采用慢跑, 10~20min/次, 1次/d。 (3) 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步行速度控制为60~ 80m/min, 慢跑速度在80~120m/min。整个过程以不出现呼吸困难为宜。

1.2.2营养支持方法:住院期间, 对于病情重, 不能耐受或胃肠营养不能满足能量需求的患者, 于发病初3 ~5d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采取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ml/d、30%脂肪乳注射液250 ml/d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以及葡萄糖注射液注射, 可适当补充所需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 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采用Harris-Benedict公式[4]计算患者的静息基础能量消耗 (BEE) , 再根据性别等调整计算热量摄人量, 合理搭配三大营养成分, 按碳水化合物占40%~50%、 脂肪占30%~40%、蛋白占15%~20%分配。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饮食辅导, 每天能量供给按30kcal/ kg计算, 同时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等。食谱包括食物的品种、数量、烹饪方法、食品交换份额等。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医嘱依从性, 以确保食谱的顺利实施。

1.3登记调查内容需登记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程、FEV1% (肺功能仪:耶格公司MS-Diffusion肺功能诊断系统) 、6MWD、血红蛋白、周围血淋巴计数、上臂肌周径或三头肌皮皱厚度、幸福满意度评分表及治疗方法。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调查表 (MUNSH) [5]: Albert kozma等[6]在1980年编制, 已为许多国家广泛应用。COPD合并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甚至难以生活自理, 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状况和幸福度会有变化, 本研究运用该调查表, 了解患者幸福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结果, 进行数据录入,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行数据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入组时2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 FEV1%和MUNSH评分等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治疗后, 治疗组FEV1% 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6MWD较对照组增加了41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MUNSH评分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讨论

3.1 COPD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7],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及质量。COP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发病率为24% ~71%[8-9], 住院患者的发病率> 50%。本研究中, 228例COPD患者, 其中80例合并营养不良, 占COPD患者的35.1%, 发病率相对偏低, 考虑我院住院患者主要为周边城镇居民, 可能与其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依从性、对健康关注程度, 健康宣教普及程度等均较高有关。

3.2有部分COPD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仍有运动耐力下降的症状和糟糕的生活质量[10]。国外有学者报道COPD患者经运动训练后, 虽不能显著提高肺通气功能, 但可通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综合治疗, 并观察6月, 评价运动训练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幸福满意度等影响。本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体操, 有氧训练多种方式, 逐步增加患者的运动量及难度, 有规划的运动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变现有的行为习惯, 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COPD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 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 仅给予运动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是不够的, 还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COPD患者需注意减少呼吸系统的负担。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产生更多的CO2, 容易加重呼吸衰竭, 导致高碳酸血症。临床上为了减轻患者呼吸负荷, 热量应以高脂、适量提高蛋白质比例为主。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 可以增加呼吸肌的质量, 帮助克服呼吸肌疲劳, 提高呼吸肌耐力, 减少气道阻力, 患者的免疫及防御功能也会改善, 延缓并阻止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在本研究中, 我们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出患者所需的能量, 全程辅助营养支持治疗, 并推荐三大营养成分配比:碳水化合物占40% ~ 50%、脂肪占30%~40%、蛋白占15%~20%, 蛋白质1.2~1.5g/kg体质量, 优质蛋白占全日总蛋白的1/ 2, 3~5餐/d, 同时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等。有许多研究表明改善COPD患者营养状况后, 其肺功能指标也有显著性提高[12-13], 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COPD诊断的金标准仍以FEV1%来判断[14], 在本研究中, 运动训练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有显著改善。但指南也提出了FEV1%判断COPD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的局限性, 活动耐力也与患者病情进展及转归密切相关[15]。6MWD是测量COPD患者的一种常用的亚极限量测验, 记录患者在6min内行走的最远距离, 而且部分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还没有配备肺功能仪[16], 这项测试是反映治疗前后运动耐力的可靠简便的指标[17], 便于推广实施。6MWD增加>54m被认为是临床症状改善的标准[18], 而Puhan等[19]则将35 m作为GOLD 4级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后6MWD绝对值改变的最小有意义值。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患者6MWD较治疗前增加68m, 较对照组增加41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观察 第4篇

【关键词】 老年肺炎;营养支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5-0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率高、基础病多,因此,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营养支持治疗是老年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本研究探讨不同的营养方式对老年肺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我科住院的6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2006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或1999年《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3]中肺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34例,其中男31例,女3例,年龄65岁-97岁,平均(81±5.6)岁,14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20例为医院获得性肺炎;肠外营养组(PN):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66-96岁,平均(80±4.1)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基础疾病谱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给予抗感染、雾化、化痰、拍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并随机分为以下2组:

1.2.1 EN组 病人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持续匀速滴注肠内营养液,肠内营养液选择百普力或能全力,胃肠道功能好者,选用能全力,胃肠功能较差或出现腹泻者换用百普力。按照25-30kcal/(kg*d)供给能量。开始给予需要量的20%-50%,逐步增加剂量至达到标准。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消化道症状,每2h回抽胃管一次,根据胃肠功能情况调整营养液量及速度。并注意营养液加温及抬高床头。

1.2.2 PN组 热量与氮量供给同EN组。通过静脉港连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配制于3L营养输液袋内,主要成分为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并按糖:胰岛素为4-5:1加入普通胰岛素,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4]。

1.3 观察指标

1.3.1 抗感染疗效判断 ①有效:治疗后主要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痰致病菌转阴,胸片阴影较前消散。②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改善;③死亡,或病情有反复,出现二重感染者。

1.3.2 营养状况指标 2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晨采血,测定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肝功能等指标。

1.3.3 并发症观察 观察胃潴留、腹泻、腹胀、高血糖、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抗感染效果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1。

2.2 2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EN组治疗2周后,病人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均较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N组治疗后2周,病人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EN组治疗后病人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均较PN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 论

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老年患者与一般患者不同,其脏器功能、营养代谢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础疾病,在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容易产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营养不良降低呼吸肌力及呼吸机耐力,导致呼吸机疲劳,进一步加重病情[5]。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老年肺炎患者非常重要。

在本研究中发现,患者在EN支持治疗2周后,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较前明显升高,较PN组亦明显升高,说明在抗感染等治疗同时加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老年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而在并发症方面,EN组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明显低于PN组,提示EN支持安全性较高。另一方面,EN组患者腹胀、腹泻等情况较PN组增多,但临床观察表明,这类患者选用短肽类制剂,可以有效的减少这类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与PN相比,EN有更好的营养支持效果,且更符合生理状态,并发症少。因此,在老年肺炎病人,可尽量采用EN支持,在病情不允许情况下,选用PN支持,逐渐过渡到EN支持[1]。

遗憾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虽然看到了EN支持给患者营养方面带来的良好效果,但在疾病治疗有效性方面,并未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这点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关。期待今后更大样本量及更加长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Pirlich M,Lochs H.Nutrition in the elderly[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1,15:869-88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3.

[4] 任建安,黎介寿.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及途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8-70.

营养支持干预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50例, 其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龄17~52岁, 病程2个月~28年, 所有患者经临床医师确诊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2 护理干预

1.2.1 心理疏导

患者大部分为青壮年男性, 入院时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表现为敏感、恐惧、烦躁, 甚至极度恐慌。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笔者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患者一入院, 由责任护士以体贴、关心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需要和感受, 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然后责任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行为和温暖的话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融洽的护患关系。在整个住院过程中, 责任护士逐步帮助患者适应住院环境, 消除恐慌心理, 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理疗和护理。

1.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症状, 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责任护士每天守护在患者身边, 最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疼痛的特点, 责任护士根据各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护理措施, 除执行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和进行理疗治疗外, 还可陪伴患者聊天, 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并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方面的健康指导, 使患者解除担忧和疑虑, 保证疼痛治疗的效果。

1.2.3 理疗时的护理

理疗时需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治疗室温度适宜18~25℃, 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加重病情。并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讲解各个理疗项目的目的, 各个仪器的使用方法、功效以及注意事项。理疗过程中, 护士全程监控和指导,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及病情变化。

1.2.4 家庭锻炼

研究表明, 家庭锻炼可以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晨僵、功能、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不受时间限制, 且经济、方便, 成为首选的运动方式。在病程初期进行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在疾病诊断后的最初10年进行常规家庭运动, 也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功能[2]。适度的功能性锻炼既有助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僵硬的症状, 也可最大程度地防止脊柱畸形的发生, 因为脊柱的疼痛僵硬往往会让患者变得弯腰驼背, 而一旦发生脊柱畸形就无法自然恢复正常。因此, 指导患者家庭锻炼, 每天做一些扩胸、转头、转体、弯腰、屈膝、屈髋等维持脊柱功能位的运动, 以避免发展成严重的脊柱畸形。理想的家庭运动还需注意运动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佳的家庭运动应是每周至少5次, 每次30 min[2]。

1.2.5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生活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 戒烟酒、少食或忌食生冷硬辣食物, 提高自己的预防能力, 以免使病情加重。坐位、站立以及走路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好保持坐如钟站如松的姿态, 睡眠时避免软床要睡硬板床。无论坐位、站立都不要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 要不停更换姿势, 保持脊柱一直处于正常的功能位。

1.3 营养支持

1.3.1 营养评价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护理的重要性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低热、轻度或中度贫血, 久病致肌肉萎缩, 长期服用激素易致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而长期服用消炎抗风湿类药物可诱发胃肠道疾病或溃疡[3]。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住院后, 由于受疾病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患者会有厌食和食欲不振的情况发生, 本身青壮年的能量消耗大, 能量及营养素更需要增加, 要避免患者能量不足造成抵抗力低下, 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对患者做好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而及时合理适用的营养支持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及护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支持疗法的关键在于早期准确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的营养评价正是判断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 护士可以根据营养评价的结果,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合理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 有利于患者从营养支持中获益, 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减少营养不良带来的各种危害[4]。在实施营养支持的过程中, 告诫患者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恢复, 而且为以后一些慢性病的预防和该病的病情好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3.2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食谱

基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 应鼓励患者在饮食方面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2)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 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4) 经常吃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及荤油。指导患者具体的每日膳食组成为:粮食400~660 g, 鱼类禽类150~175 g, 蛋类50~75 g, 大豆或豆制品 (折算成干豆重) 50 g, 蔬菜300~550 g, 水果50~100 g, 牛乳或豆浆250 g, 食糖10 g, 烹调油10~20 g。

2 结果

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6例, 占12%;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4例, 占48%;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16例, 占32%;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4例, 占8%;总有效率92%。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 约占全人口0.1%~0.3%, 90%为男性, 其中青壮年男性最常见[5]。强直性脊柱炎起病缓慢且呈进行性发展, 临床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因此要求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要有预见性的观察和护理, 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营养支持的健康宣教, 使之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从而控制病情发展, 改善和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健康是一个全面的概念, 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 人们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营养作为健康机体的物质基础, 而完善良好的营养又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而对于住院的患者而言, 合理营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疾病的折磨会在一个动态过程中, 不能够为机体提供一个合适的营养素的量, 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 从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使机体不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反过来又影响疾病的康复, 形成了恶性循环。搞好营养支持与疾病康复则互为良性循环, 而营养支持又为疾病的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组患者经过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理疗时的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营养支持,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回归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护理干预和营养支持。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患者50例, 采取了护理干预即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理疗时的护理、功能锻炼指导、生活护理和营养支持。结果:50例患者临床痊愈6例, 占12%;显效24例, 占48%;有效16例, 占32%;无效4例, 占8%;总有效率92%。结论:本组患者经过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理疗时的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营养支持,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回归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干预,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艳明.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5) :495.

[2]沈碧玉, 刘经纬, 徐旭娟.强制性脊柱炎运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4) :373.

[3]李春平, 田田.浅谈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2) :52.

[4]汪玉洁, 陈锦秀.营养评价工具在肿瘤患者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7) :666.

营养支持干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对象为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100例胃肠外科手术后行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液的老年患者,按照密封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传统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其中,对照组50例,25例,女25例;年龄63~83岁,平均(70.73±5.28)岁。体重最低43 kg,最高72 kg,平均(63.11±1.24)kg。优质护理组50例,27例,女23例;年龄63~82岁,平均(70.92±5.13)岁。体重最低42 kg,最高72 kg,平均(63.35±1.68)k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常规配置肠内营养液进行输注,并简要说明注意事项,做好基础护理,如调节病房温湿度、营造舒适安静环境、做好预防感染等护理。优质护理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1优质护理小组构建。根据自愿参加,结合层级搭配的原则组建优质护理管理小组,由本病区的护士长任组长,共8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在读研究生学历1名,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0.1岁,工作热情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接受新鲜事物者;2培训。在科室中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医护共同讨论及利用闲暇时间自学等形式加强对优质护理理念、护理模式等的培训,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确保组员考核合格;3护理措施的实施。第一,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心理状态、性格和文化等给予心理疏导,通过口头讲解、发放宣教手册、病友现身说法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保持放松的心态,树立治疗信心;第二,家属宣教。加强对家属的指导,说明老年患者的特点和家人支持的重要性,使其多陪伴患者,并给予情感支持。第三,管道护理。躁动不安患者应做好保护性约束,对其血供进行观察;妥善固定管道,每班测量管道体外部分的长度,可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带进行分叉交织固定,若出现胶布污染、松脱应及时更换,并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第四,肠内营养操作护理。肠内营养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输液泵持续泵入,泵入过程中注意将床头抬高30~45°,温度在38~40℃,术后第1天,用250~500 ml 5%葡萄糖氯化钠,为患者缓慢滴注,让肠道先预适并刺激肠道,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术后第2天,用肠内营养制剂持续泵入20~24 h,注意滴速,从慢到快,从低浓度到高浓度[2,3],并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如腹痛、腹胀及腹泻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对营养液浓度与剂量做出调整。第五,强化并发症预防和护理。每天对口腔和鼻腔进行护理,注意观察营养液浓度和输注速度,防误吸和返流,对大便性状、颜色、排便时间及排气情况等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1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1周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清蛋白(prealbumin,PA)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胃排空障碍、腹痛及腹泻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1周营养指标比较

优质护理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明显较短,术后1周营养指标显著比传统护理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2。

(±s)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传统护理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胃肠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预防胃黏膜损伤,减轻损伤所致应激反应,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维持和免疫功能的维护。但肠内营养治疗中患者可出现喂养不耐受,出现腹泻、腹胀和胃残余量增多等表现,可降低患者舒适度和继发肺炎、肛周皮肤破溃等并发症,需完善肠内营养的护理工作[4,5]。

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通过优质护理小组的构建、培训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提升护理质量;通过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细致及专业的护理服务,并改善术后不良情绪,加深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护理的配合度,更好改善营养状况,促进体力的恢复。

本研究中,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优质护理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明显较短,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的实施集合了优质护理小组构建、培训、心理疏导、家属宣教及管道护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家属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在照料老年患者的过程中更加细心,明确注意要点,因而加速了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住院时间也因此缩短,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笔者的研究论点与任菊芳[6]的研究有相似性,其研究显示,胃肠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效果及优质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与缩短住院时间。

另外,术后1周营养指标显著比传统护理组好,这主要是因为肠内营养操作护理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摄入,提升了其营养状况。相关资料还曾表示,ALB、PA及TRF可以有效判断患者肠内营养的干预效果,因此,较多临床患者采用此类指标进行探究。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传统护理组低,这与优质护理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密切关系,经预见性的并发症预防,有助于规避或减少胃排空障碍、腹痛及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痛苦,这与谢美玉等[7]的研究结果有相似性,其研究显示,优质护理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对和谐护理、减少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及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大,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但受研究时间和研究样本限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缺陷,还需进一步进行证实。

参考文献

[1]王晓君,许勤,陈丽,等.胃癌术后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6):348-352.

[2]郑美虹,叶丹丹,邓玲,等.全面优质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130-131,134.

[3]孙丽华,李迎男,黄元元,等.护理新方案下ICU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22):16-17.

[4]李轲.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10-211.

[5]马俊.探讨与分析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20):734-734,735.

[6]任菊芳.胃肠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效果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32(35):153-153.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7篇

1 临床营养状态评定指标

1.1 人体测量

(1) 身高、体重:用以估算营养需要量。在危重患者, 体重常受一些因素影响而较难估计, 如水钠潴留, 体腔大量积液等; (2) 肱三头肌皮肤褶折厚度 (TSF) , 是反映机体脂肪储存指标[1]; (3) 上臂中点肌肉周径 (AMC) :反映骨骼肌储存情况, 其计算方法为:AMC=上臂中点肌肉周径 (cm) -0.34 TSF (mm) ; (4) 肌酐/身高指数:大余理想排泄量的90%为正常。

1.2 实验室检查[2]

(1) 内脏蛋白测量:是重要的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观察指标, 反映体内的蛋白状况。它可随应激程度、营养支持治疗而发生改变。 (2) 免疫功能测定:营养不良时亦伴有免疫功能的下降, 常用指标:淋巴细胞总数:正常值为1.5×109/L~3.0×109/, 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2 营养支持的方法

2.1 肠外营养 (PN) [2]

系指营养素经过胃肠道以外途径/静脉系统补充的营养支持形式。根据其应用的静脉种类, 又分为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CV-PN) 及外周静脉肠内营养 (PV-PN) 。肠外营养支持时[1], 常规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液体。

2.1.1 CV-PN

具有管腔粗、管壁厚、血流量大的优点, 能耐受较高葡萄糖浓度和髙渗透压液体, 且置管后对患者活动限制少, 对于长时间肠外营养的患者较为适宜。

2.1.2 PV-PN

操作简单, 无中心静脉穿刺相应的并发症。对于胃肠道仅能接受部分营养物质补充的重症患者, 可采用部分肠内与部分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法, 目的在于支持肠功能。一旦患者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 则逐渐减少至停止PN支持, 联合肠道喂养或开始经口摄食。

2.2 肠内营养 (EN)

EN适应证[3]:各种原因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胃肠道疾病、胰腺功能不全、吸收不良综合征、高位肠瘘、上消化道的大手术。优势:EN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 减少内毒素的释放与细菌易位, 保持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 防止发生菌群失调。促进胃肠道蠕动与胆囊收缩, 增加内脏血流, 减少胆汁淤积与胆结石的发生。禁忌证:当危重患者出现肠梗阻、肠道缺血时, EN往往造成肠管过度扩张, 肠道血运恶化, 甚至肠坏死、肠穿孔。对于严重腹胀、腹泻, 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患者, 建议暂时停止使用。

3 护理

3.1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3]

配制好的营养液必须在当日用完, 每日输注前后均以温开水冲管, 要勤观察巡视, 调节合适滴速, 及时处理故障;输注时应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浓度、温度、速度;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白蛋白变化。

3.2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点局部定期换药, 并遵医嘱留取穿刺点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记录导管置入刻度, 并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出;保持导管通畅, 如液体滴速明显减慢, 应检查导管有无打折、移动、脱出、凝血;拔除导管及可疑导管感染时应留取管头培养;配制好的营养液应有标明患者姓名、床号、日期及营养成分的营养单, 使用前应于4℃冰箱保存;密切观察并发症:如气胸、液胸、血胸、血管神经损伤;与代谢有关并发症:低血糖、高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氨基酸水平升高肝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一山, 杭燕南, 姚培炎, 等.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81-88.

[2]徐允盛, 张俊敏, 刘大为, 等.危重病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38-385.

外科营养支持与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20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在40~80岁, 平均年龄在65岁。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 营养不良者5例, 严重感染者2例, 胃肠道术后患者10例。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营养状态

主要根据病前营养状态、年龄、疾病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手术创伤的大小和估计可能恢复进食的时间等确定。同样的疾病因年龄、疾病持续时间的不同需要营养支持的程度不同。

1.2.2 营养疗法的实施

有些患者虽经手术或创伤, 但一般情况较好, 可以迅速恢复。也有的患者病情处于严重休克或电解质紊乱时需纠正休克、电解质紊乱后, 再视病情而定。确定为晚期肿瘤广泛转移时, 应视病情需要选择不同于急性病的营养支持。营养疗法分胃肠道营养支持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两种途径。

1.2.2. 1 经胃肠道营养支持

只要肠道有功能, 尽量肠内营养支持。如无禁忌, 应以口服为主, 如不能口服, 可用管饲 (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空肠管、胃造瘘、空肠造瘘) 。管饲营养液的配制: (1) 液化饮食:将多种自然食物, 如牛奶、鸡蛋、豆类、谷物、蔬菜等, 混合成半液体状膳食, 属于有渣自然饮食。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慢性长期卧床患者[3]。 (2) 要素饮食:人工配制的各种分子水平的营养成分, 包括各种氨基酸、脂肪、糖类、无机盐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混合物, 属无渣饮食。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功能丧失而仍有吸收能力的[4]。

1.2.2. 2 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口服或管饲有困难、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 用静脉途径输入生理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其途径有, (1) 周围静脉:适宜营养支持在2周以内或因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同时辅以静脉营养的患者。 (2) 中心静脉:估计患者3周内不能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 可连续滴注。

2 护理

2.1 胃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

2.1.1 应当日使用当日配制, 配制过程需严格无菌, 在洁净台内完成, 避免营养液污染, 配置好的营养液, 可装在3L输液袋内, 置于4℃冰箱保存, 并于24h用完。使用前1~2h取出, 在室温下使用。

2.1.2 保持滴注液温度在38~40℃。由小量、低浓度, 低速度开始输注, 浓度由12%渐增至25%, 滴速由40mL/h开始, 如无不适渐增至120mL/h并尽量采用连续滴注法。

2.1.3 滴注时取半卧位, 管饲导管保持通畅, 每日2次冲洗导管。导管每3~5d更换1次, 营养液盛器及接管每日更换。

2.1.4 保持口腔、鼻腔或胃肠造口管处清洁。

2.1.5 观察生命体征, 记录24h出入量。定时测定血糖、尿糖、血尿素氮、白蛋白、血清电解质及体质量等, 注意并发症。

2.1.6 如发现有胃潴留, 应暂停灌注, 防止呕吐后导致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2.1.7 观察有无腹泻、便秘、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并找出原因, 予以解决[5]。

2.2 全胃肠外营养护理

2.2.1

营养液在无菌环境下配制, 存于4℃冰箱内, 如超24h不宜应用。

2.2.2 必须遵守无菌操作, 每日取营养液做细菌培养。

与静脉导管相接的输液管及输液瓶每日更换1次。

2.2.3 静脉导管护理

置管前:做好心理护理, 置管区的皮肤准备, 备好置管器械、输液管和麻药。置管时:选择好置管静脉, 安置合适体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时, 观察患者反应, 指导患者憋住呼吸;置管成功后连接输液管, 固定外接管;穿刺局部消毒, 无菌敷料严密包扎。

置管后: (1) 告知患者和亲属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2) 静脉导管穿刺点用纱布覆盖者, 每日换药1次;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导管有无脱出或进入、缝线有无松脱;当治疗完成、导管堵塞或疑有感染时, 应及时拔管, 剪下导管末端送细菌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只供静脉营养用, 不得在此抽血、给药、输血或血浆等, 以防止污染。不经导管取标本或测中心静脉压, 以免导管脱落或堵塞。 (3) 输注时应勤观察, 严防空气进入输液系统, 最好用输液泵, 按计划恒速输入。 (4) 终端过滤器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完好, 24~48h更换一次输液管及终端过滤器, 并将导管中的残留液送细菌培养。

2.2.4

保持24h连续滴注, 防液体中断、走空或接管脱落, 以免造成空气栓塞, 如非连续输注, 静脉导管可用肝素帽封管。

2.2.5 静脉营养前:

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及血脂等。输注中:观察生命体征, 尤其注意体温的变化, 以及早发现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定时或定期测定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气分析、氮平衡、体质量等;记录出入量。

2.2.6 经常巡视:

注意调整滴注速度, 一般从60mL/h开始, 次日80m L/h, 第3日100m L/h, 并注意患者反应, 从低浓度开始, 一般从15%~20%开始渐增浓度。

2.2.7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如有水胸、气胸、空气栓塞、心脏穿孔等, 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如有寒战、高热、精神状态不佳等, 应考虑导管败血症。

2.2.8 代谢障碍:

低血糖症、高血糖症、低磷血症等[6]。

近年来, 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优秀的护理工作在营养支持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应用营养支持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营养失调。方法 观察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进行了营养支持的患者20例。结果 营养失调的患者, 采用营养支持能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论 营养支持对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科患者,营养支持,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宁, 于健春.临床肠内及置管新进展[J].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9.

[2]顾沛.外科护理学 (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4-45.

[3]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0.

[4]凌文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5]徐鹏远, 谭晶, 徐世才, 等.腹部手术患者早期少量肠道喂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 8 (2) :107-108.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43例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根治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02

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后早期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很重要。但是在什么时间开始肠内营养(EN)甚或全肠内营养(TEN),任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肠内营养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PN),寻求较为合理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胃癌患者43例,均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后,毕Ⅰ式27例,毕Ⅱ式18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5岁。按术后肠内营养的方式分为两组,TEN组17例,男14例,女3例,EN加PN组26例,男18例,女8例。分析单独应用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的应用,讨论并寻求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液种类:肠内营养液: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肠外营养液:氮源为18种氨基酸注射液,热能为脂肪乳剂加10%及50%葡萄糖液供给(脂肪乳和葡萄糖比例1:4)。

营养支持途径:肠外营养由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3L袋输入,肠内营养由置于空肠的鼻饲管供给,术中该鼻饲管与胃管一同插入胃腔,分别置于空肠(营养)和胃腔(减压)

输入用量及方法:TEN组术后24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经鼻饲管匀速缓慢加温滴入,先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持8小时,然后输入瑞素500ml,第3天始,基本由EN途径输入全量,直至第7天,EN加PN组术后第1天营养途径经PN供给,第2天经EN途径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营养基本由PN途径输入;第3天经EN途径输入总量的1/8,第4天经EN途径输入1/4,第5天EN途径半量直至肛门排气后输入全量,在此过程中不足部分均由PN途径输入。

观察项目:根据病情变化研究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有无腹胀、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有无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增加及白蛋白增加情况,术口愈合,吻合口情况。

结果各组病例大多能够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没有死亡及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病例发生;有2例术口脂肪液化病例,1例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缓解,TEN组发生腹胀、恶心的例数分别为6例和2例,体重及白蛋白增加略快,而EN加PN组仅发生腹胀3例(P<0.05),T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口愈合情况与EN加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胃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生活水平的升高及医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长,而且因为早期胃癌大多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患者未引起重视,而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进展期。因此对胃癌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应用的时间长短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本身的胃肠道功能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胃癌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所重视,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让患者耐受手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也给术后的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并十分经济。应用肠内营养患者均能耐受,少数患者有不适,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特别重要[1],可促进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从而有效地预防肠源性感染[2]。术后体重增加快,白蛋白、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有较好的效果。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较好地改善术后病人营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术后不宜过早实施TEN,应在EN支持后在术后3~7天后逐渐过渡至TEN,可减少并发症。且研究数量及时间相对较少,亦期待同仁在肠内营养进行更多数据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FinkleE.Potentialtargetfoundforantimetastasisdrugs[J].Science,1999,285(5424):33.

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危重早产儿共76例, 男性41例, 女性35例, 均为 (33.28±2.67) 周出生, 出生体质量为 (1.84±0.32) kg, 入院时间为0~7d。对76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各种症状检查结果显示, 其中新生儿肺炎占36例, 败血症为12例, 缺氧窒息为1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有7例, 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有8例, 硬肿症有1例。此外, 还有25例患儿合并心功能不全, 19例出现呼吸衰竭。将76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 包括保暖、改善循环、营养心肌、促进脑代谢、及时吸氧、预防脑水肿、抗感染发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对呼吸衰竭患儿要采用呼吸机帮助支持呼吸。入院后观察组立即对患儿实施完全静脉营养 (TPN) 疗法, 具体措施为:氨基酸和脂肪乳从0.5~1.0g/ (kg·d) 开始, 每日增量0.5~1.0 g/ (kg·d) , 直到2.5~3.0 g/ (kg·d) 为止;液体体积从60~80 mL/ (kg·d) 开始, 增加到100~120 mL/ (kg·d) 为止;热量供应由208.9~252.5kJ/ (kg·d) 起始, 逐渐增到418.4~502.1kJ/ (kg·d) , 使用的葡萄糖浓度不高于12.5%。配合附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电解质以及微量元素等。通过使用输液泵, 一般要求在20~24 h内经外周静脉, 将上述组分配成的混合营养液匀速输入。通常在3~5 d患儿的病情稳定后, 给患儿饲喂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的配方奶, 按2 mL/ (kg·次) 量进行咽饲, 每2 h饲喂1次;给予妈咪爱益生菌1/3袋, 一日3次。根据病情, 给患儿逐渐增加奶量, 直到由完全静脉营养顺利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对照组38例饲喂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的配方奶及妈咪爱益生菌, 对热量不足患儿进行部分静脉营养支持, 要求总热量维持在 (502.1~585.8) kJ/ (kg·d) 。每天要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糖, 在第1、7和14d称量体质量, 检测血液生化全项指标, 观察体质量的增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数据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加 (20.81±9.46) g/d, 对照组增加 (21.19±8.59) g/d, 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出现2例高血糖 (5.1%) , 3例低血糖患儿 (7.9%) , 3例胆汁淤积 (7.9%) , 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1%) ;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糖患儿 (7.9%) , 高血糖3例 (7.9%) , 胆汁淤积3例 (7.9%)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 (26.3%)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3例患儿死亡, 病死率为7.5%, 对照组有10例死亡, 病死率为26.3%) ,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5.002, P<0.05) 。

3 讨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经常会考虑到实施完全静脉营养可能会影响肝、肾的功能, 因此医师一般会建议先通过喂母乳或配方奶来提供热量, 热量不足的情况下再通过静脉营养来补充[2,3,4,5,6]。本研究对76例危重患儿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这种热量供给方式可能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使患儿病情恶化, 病死率上升。因为危重早产儿通常同时患有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易导致机体发生防御性的反射活动, 导致重新分配血流, 减少了肠管内的血流量, 损伤肠黏膜。如果此时喂高渗透压的奶液会使肠黏膜缺血性损伤恶化, 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

综上所述, 在对危重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 热量供给应先行完全静脉营养, 即先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而且要注意总热量不宜过高。

摘要:目的 探讨对危重患儿进行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行完全静脉营养支持, 总热量供应由208.9~252.5kJ/ (kg/d) 起始, 逐渐增到418.4~502.1kJ/ (kg/d) , 病情稳定后增加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配方奶+妈咪爱益生菌, 逐渐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对照组先行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配方奶+妈咪爱益生菌, 总热量502.1~585.8kJ/ (kg/d) 。比较两组的体质量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加 (20.81±9.46) g/d, 对照组增加 (21.19±8.59) g/d,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3例患儿死亡, 病死率为7.5%, 对照组有10例死亡, 病死率为26.3%) ,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5.002, P<0.05) 。结论 对危重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 总热量不宜过高, 热量供给过程要循序渐进, 应先行完全静脉营养, 再逐渐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关键词:危重患儿,营养支持,完全静脉营养,完全胃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吴铭辉, 唐成和, 王文菊.肠道外营养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8) :649-650.

[2]李鸿雁, 胡秀云, 孟娥.全合一静脉营养液治疗高危新生儿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5) :793.

[3]李进华, 李中秋, 张英奎, 等.河北省农村0~4岁儿童营养不良危险因素调查[J].河北医药, 2003, 25 (9) :678.

[4]周小坚, 陈鲜威, 刘江勤, 等.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J].新生儿科杂志, 2005, 20 (2) :49.

[5]马晓路, 郑秀, 童凡, 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重增长状况的观察和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2) :144-146.

上一篇:中药配方下一篇:特色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