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家精神

2024-05-06

创业企业家精神(精选12篇)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1篇

现代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包括企业家的思考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完善,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现代企业竞争或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但事实上却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因为竞争者的具体负责人和竞争者是创业团队。成功的企业必然是成功的创业团队和卓越的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一个具有现代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能够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发展和壮大。因此,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不仅对企业的成长有重大意义,也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1.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概念

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层面来看,更多的研究集中在“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和“公司层面的企业家精神”(Davidsson和Wiklund,2001;陈忠卫、郝喜玲,2008)。根据Chandler和Lyon(2001)对9类创业期刊近20年的文章发表情况,有35%的文章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53%关注的是公司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当前各类企业中以“团队创业的形式”日益增多。尤其是很多新兴产业,团队创业的形式更是非常普遍。很多中小微企业,也往往采取团队创业的形式。集中团队的力量应对高度竞争、负责的创业环境,受到很多中小微企业创业者的青睐。因此,近些年创业团队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是当今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主流方向。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定义。Davidsson(2001)、张翔(2013)认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指:团队成员基于共同的利益或者相同的目标,以最大限度获得内外部资源与发展机会为目的,通过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协作进取、风险共担的行为,实现企业创新性成长,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Larsson S.Tommy(2009)认为,团队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决策和执行系统,团队成员通过分享认知、有机合作、共担风险等方式,配置各类创业资源、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进而达到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团队精神具有本质区别。企业家精神一般单指个体的企业家精神,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Ruta Aidis和Saul Estrin等,2008)。企业家团队精神同样一般也是描述个体企业家,是企业家个体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态度和行为,是企业家个体团队价值观的反应。

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只要应该包含“集体创新”、“协作进去”、“有机合作”、“风险承担”等内容,即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四个维度(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协作进取、风险共担)对公司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团队绩效具有中介作用。

2.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层面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从研究范围的角度,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研究,主要包含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公司层面、行业/区域层面以及社会/国家层面(朱乾、杨勇等,2012)。

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研究“谁能成为企业家、创业者如何具备企业家精神”。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心理、行为、人口统计变量、学历、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网络等角度,阐述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McCelland和Amar等学者认为,对成功的渴望、风险偏好、领袖气质、管理才能是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条件。

团队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研究“如何将团队中每个个体的企业家精神有机整合成团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者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单靠创业者个体的企业家精神不足以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打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团队,成为当前众多企业的努力方向。近年来,随着团队创业的逐渐普遍,学术界和商界都关注到了团队创业的重要意义。关于团队企业家精神,主要集中在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背景、专业、合作机制、异质性、学历等变量对企业的影响。比如,Cooper等学者认为受教育程度、种族、个性异质性对提升团队的效能具有重要影响。

公司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是伴随着公司创业而产生。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重新配置公司有限的资源,才能让公司具有新的活力”。公司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从公司的内创业入手,研究公司的制度安排、文化等因素对公司层面企业家精神的影响。Gerard Keijzers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形成公司层面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行业/区域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关注政策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对行业/区域层面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不同的行业或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行业或区域特征。Goetz和Freshwater对美国的50个州的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对比,发现各州之间的创新氛围的不同是形成行业/区域层面企业家精神不同的重要原因。

国家/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研究不同国家/社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比如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得到了广泛关注。Coase和North认为,社会制度不同对国家/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可以产生在不同的层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注重创新,对各个层面都能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前置变量

创业团队的前置变量包括团队成员异质性、学历、工作经历、个性、创业愿景等。

West认为,创业团队的共享认知是指个体认知视角的融合程度和这种融合的结构特征,它不同于个体认知,又不同于个体认知的总和。由此得出,团队成员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对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中的知识共享有很大的影响。张亮(2015)通过对地区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成员异质性对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冒险精神具有显著影响,成员异质性越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越显著。根据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可以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创意,并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和方法,提出新的方法、新观点。学历的程度影响了团队间的协作进取程度。Lumpkin和Dess认为,自治是指个人或团队提出构想或愿景,以及将他们付诸实施的独立行动,通常它意味着在追寻机会方面的自我导向能力和意愿。协作进取是指团队的进取力量建立在协作基础上,不同于自治,但是二者有联系。每个团队成员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创新精神更容易带领企业发展。根据Schumpeter的观点,创新包括五种基本形式:采用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采用新的原材料或控制原材料供应来源,建立新的产业组织。Miller和Friesen提出从三个角度来测量公司的创新性,分别是:是否强调研究开发、技术领先和创新营销;销售新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产品或服务变化程度。

四、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后置变量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后置变量包括团队绩效,公司绩效,企业发展,企业盈利等。

创业团队的冒险精神很大程度地营销到团队绩效冒险,精神是其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使他们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对于敢冒险的人,虽多次失败,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增加成功的概率;其创新精神是公司绩效、企业发展、企业盈利的关键。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墨守成规,将会逐渐侵蚀企业曾经的价值。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团结协作、紧密联系的团队,因为一个合作的、目标专一的、执着进取的团队不管遇见多么大的困难,也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协作进取无论是对团队还是对企业都意义重大。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丁栋虹、张翔(2013)对2000~2013年之间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共整理出44篇关于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文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内对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尚处于概念的评价与扩张阶段,主要集中在探索概念、构建理论框架、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对公司的影响等方面。因此,未来我们不止要在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的基层表面讨论,未来我们要逐渐延伸,研究现实中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对公司的深远意义。

摘要:团队企业家精神是现在社会日趋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多篇有关团队企业家精神的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现有关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企业家精神概念的讨论”、“团队自然特征对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和“团队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影响”,对“团队企业家精神如何形成”的研究不足。本文力求深刻理解该命题研究中的新进展、焦点问题、发展过程、主导方法、与未来方向等,以文献回顾的方式归纳总结出此领域的研究发展与现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研究依据。

论民国企业家创业精神 第2篇

摘要:在那段能过一天就一天的乱世变局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晚清政府腐败的环境下,或军阀**的状况下,或列强横行国土的时势下,依然抱着一种“实业救国”的理想而耗尽一生的精力。这群人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受人尊敬的阶层。傅国涌认为他们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 关键字:民国;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以前在思考“一个国家崛起”的问题时,很少会想到商业史。所以对商人阶层缺乏了解。自从这学期选修了“民国企业家创业史”这门课后,开阔了眼界,对这个动荡的年代也有利新的认识。民国乱世,企业家们空有济世理想,却很难着手实现,于是他们就放下抱负,专注于眼皮底下的那片土地。于是,就出现了像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等一批“实业救国”的企业家。

一、“状元企业家”——张謇

张謇(1853-1926):我国民族企业家的精神领袖,民营企业家的一代教父。读过历史教科书的人肯定都会懂得张謇的“状元办厂”事迹。但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这个“状元办厂”在当时的意义和其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所产生的巨大启蒙精神。饱读诗书的张謇在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但不久的中日甲午战却改变了这个刚刚高中,满怀治国之道的年轻人的命运。1896年(光绪22年)张謇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从此走上了 “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创办的大生纱厂也对当时的民营企业起着带头作用。大生通过股东大会,分析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中国股份制企业成长发展的状况;对实行的“官利”分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官利”制度的实行,受当时整个社会高利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张謇还有一个创世之举,那就是他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城市建设,大生纱厂的很多利润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业上。将近20年下来,南通已成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县城。1920年,一位访问者描写他看到的南通: “在登岸以前,我们就已感受到她的现代气息了。大道旁柳树成行,满载面粉、棉花以及旅客的卡车、汽车在奔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在回响—一个欢快劳动的日子又宣布开始了。在江岸边建有现代化的码头和仓储设施,运输线四通八达。”而张謇另一个值得记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南通的建设。张謇的实业精神,体现在南通的建设上。通过对南通的建设投入,“父教育”与“母实业”的建设思想。开启了南通的民智和端正了南通人的风气。当时梁启超对南通的评价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张謇由此有一个绰号叫“张南通”。南通模式是如此的迷人和让人感奋,在很长时间里它成为企业家的梦想。也是在1920年代,老买办朱葆三在上海郊区购置1000亩地,设想建立一个类似南通的实验城。而荣家兄弟则尝试着在自己的工厂里搞了一个“劳工自治区”。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1902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第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此后陆续兴办一批学校,有的甚至成为现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张謇又开辟了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

二、“棉花大王”——穆藕初

穆藕初(1876-1943):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专门论述过他的事迹。吴晓波认为他是当时全中国最懂棉花的人,是“棉花天王”。穆藕初33岁的时候,深感中国棉纺业的落后,下决心到当时棉业最发达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读书,这一读就是整整8年。穆藕初学成归国后,筹办了上海德大纱厂。一年后,德大生产的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一夜成名。棉纺织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产业,聚集了张謇、荣家兄弟和周学熙等众多顶级企业家,穆藕初后来居上,居然能迅速崛起,与他在美国学到的棉花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

穆藕初另外值得记住的有两个地方:一是他翻译了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而且翻译的中文版竟然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穆藕初或许是历史第一批在中国实践科学管理原理的企业家。而另一个值得记住的是,他是昆曲得以留存的恩人。穆藕初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平生喜欢昆曲、书法、学佛、养鱼和斗鸟,是一个少见的才子型企业家。1921年,他感于古老昆曲的日衰,便赞助成立了昆剧保存社和昆剧传习所,这些机构在昆剧的流传上居功至伟。昆曲大师俞振飞在怀念他时说:“我国戏剧自清末皮黄崛兴,昆曲日益式衰,经先生竭力提倡,始获苟延一脉,至于今日。”

三、“家族企业”——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荣家在我国是一个传奇的家族。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商业上举足轻重的家族。哥哥荣宗敬(1873-1938)和弟弟荣德生(1875-1952)是商业界上的一对最佳组合。他们单独一个创业的话,凭才能或许都已经能做到像张謇那样的成绩。但上天偏偏让他们成为兄弟而一起创业,这或许注定了荣氏家族在我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不灭的传奇。荣宗敬的“雄才创业”和荣德生的“老成持守”代表了创业和守业的两种方向,兄弟两人一攻一守,进退自如。这种搭配能让荣氏在时势机遇到来的时候,能应势而上,创造辉煌。而在险像横生的形势下,仍能保命自守。这种生存智慧以家族传统的形式流传下去。经历几次危机,在晚清、民国和共和国时代变迁中,在革命和动荡的时势下,荣氏家族仍能得以保存。因此,荣氏家族可以算是我国商业史上最长命的家族。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永远不可能离开社会环境而单独生存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做个有钱的老板不是目的,只有心忧天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企业只要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并适当地回馈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甚至支持。而这些支持,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就像中国人说到海尔,在自豪中,也有着特别的尊敬。因为,我们看得到,海尔集团一直秉承“真诚到永远”的理念,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一直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反哺社会。多年来,海尔集团在扶贫、救灾、助残、教育、体育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投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谈到海尔这样的贡献,我们又不得不提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张瑞敏说的好:“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尽到社会责任后,利润将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能把利润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否则,可能就得不到利润。”事实上,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发展海尔,最终也使得海尔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与此相对的,近来发生过的“毒奶粉”事件可说是一个震撼力极强的反例了。产生的原因自是不用说了。在“发展观”的驱动下,传统信仰大厦坍塌,社会道德滑坡,然而健康的商业道德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有什么损害消费者利益却可以更多赚钱的法子,少有企业家去制止、举报,反而趋之若鹜,视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无物。因此,说到底,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得如何,企业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② ③ ④

吴晓波《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厦门航空杂志2011年06期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

傅国涌《大商人》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张謇:一名伟大的失败英雄》南方网2009年04月16日

发扬创业精神争做优秀企业家 第3篇

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最为重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没有企业家们的创业行动和管理企业智慧的展现,就没有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社会各界在关注企业家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家们的特殊作用和对企业发展、员工生活、社会进步的贡献。一个国家企业家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和受重视的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最近,由陕西省企业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和专家评选审定的十四位“第一届陕西省创业企业家”,他们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职工和社会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尊重。

发扬企业家创业精神,目的是让全社会更真切地了解企业的发展,体现企业家们的奋斗历程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形成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第一届陕西省创业企业家,无疑是当前全省工业战线上杰出的佼佼者,是“保先”教育活动的典型代表。他们所在的企业都是经过市场洗礼的。在他们上任前,有的亏损半亏损,在市场上走下坡路;有的是二次创业,从零开始;有的产品单一,技术落后,职工人心涣散;有的甚至濒临倒闭……但他们上任后,不畏艰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身正气,知人善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制或重组,发挥人的优势,不找市长找市场,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实施科技兴企、名牌战略,注重自身学识修养的提高,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推行利润经营模式和自负盈亏机制,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几年时间下来,企业产品产销两旺,企业蒸蒸日上,员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企业大都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有的更成为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

当然,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惟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目前,我省企业正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进”战略,产业西移都是很好的时机。同时,企业又面临着更为复杂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能适应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大力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必须考虑如何将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如何把企业打造成一艘艘新型的现代化的航空母舰,能抵抗市场中的大风大浪,还可扬帆远航。这必须下大力气不可,须发挥创新创业精神,发挥各方面人才作用,须加强企业文化学习建设,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培育出能抗击各方面风险的能力。

有人把企业家比作“经济增长的国王”,或称赞为“新英雄”。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里,企业家是推动时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说人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则是灵魂中的灵魂。第一届陕西省创业企业家的评选和推出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保先”教育活动的典型事例,是带动陕西企业发展的先锋。因此,三秦大地的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以十四位企业家为航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创新创业精神,争做优秀企业家,把企业做强做大做精,为陕西经济大发展做出贡献。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4篇

关键词:知识,复合创业,企业家精神

一、导言

近年来, 关于企业的建立与成长的研究被不同领域中的学者所关注, 学者们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将企业的建立与成长直接与企业的创业行为相联系起来。但这些学者仅仅将研究方向关注于创业行为领域, 并没有透彻的对创业行为进行阐述和描述。此外, 关于知识型创业的研究也为这些一般化的讨论加入了新的主题。

创业者对于创新的责任从熊彼特以来就有, 熊彼特认为创业者就是提出新组合的人。其他方面的区别也有很多 (Casson, 2005, 2007) 。[1][2][3]在知识为基础的框架中创业者的能力可以被表示为: (1) 具有能够从战略上适应、整合、重构组织或企业内部和外部结构的特殊和动态能力; (2) 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开展积极对接; (3) 对作为推动创业活动的初始商业概念或想法负责 (Witt, 1998) 。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对企业组织本身产生影响。

在创业行为的各个部分都达到高效率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很多知识型创业企业在很早就失败了 (Burger-Helmchen, 2008;Genus and Coles, 2006;Maurer and Ebers, 2006;Witt and Zellner, 2007) 。企业形成和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是很多的。企业家遇到的典型困难来自于知识型新创企业所属的行业。也就是说创业者建立了一个新企业来开发创新型技术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的市场刚刚起步 (Infancy) 或者根本不存在。一些研究发现很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创企业往往在第一年就失败了, 尽管这些企业有创新型的技术、适当的商业模式以及足够的创业者和员工能力。知识型创业者不仅需要对高技术环境中的创新活动非常敏感, 也需要创新性的管理组织的新活动、市场营销以及商业模式等。这需要创业者在早期的复合创业行为中具备企业家精神, 并以此为主要资源来应对新创企业可能出现的衰退。

二、知识型创业中的企业家精神:定义与实证研究的梳理

关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研究正在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21世纪初很多创业企业的衰退使我们需要去了解企业生存的困难以及知识型企业家与常规企业家之间的区别。学术文献定义高科技新创企业是个人为了开发各种形式的创新而建立的年轻企业 (8年以内) (Freeman, 1982;Shan, 2000) 。[4][5]常规企业家精神定义创新可以是产品、技术、服务、过程、商业模式、或者组织结构。知识型企业家精神对于创新有着不同的定义, 即认为企业是一个复合的“创新簇” (Innovation Bundle) 。

企业家精神一词是英文“Entrepreneurship”的译名, 有的译为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企业家 (Entrepreneur) 。企业家理论相当丰富, 但是对企业家精神给予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很困难的。简要回顾早期的研究, 例如, 奈特认为 (Knight, 1921) , [6]企业家精神是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风险在经济体系中是与收益伴生的, 企业家的作用就是面临风险时如何规避, 其不确定性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趋势促使人们将其职业专门化: (1) 按照知识的类型和判断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职业; (2) 按照预见的能力进行类似的选择; (3) 在生产岗位选择具有管理能力的人置于控制整个集团和指挥他人工作的地位; (4) 选择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自信心并敢于承担行动后果的人专门去冒险。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家就是创新的人, 经过创造性的破坏推动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1) 引进新的产品; (2) 引进新的生产方法; (3) 开拓新的市场; (4) 生产资料或半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渠道; (5) 形成产品的一个新的组织 (Schum peter, 1934) 。[7]而柯兹纳 (Kirzner, 1973) [8]强调的是企业家精神在竞争市场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家的作用是发现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 并作为中间人参与其中, 发挥推动市场过程的作用。格兰希和麦基德曾经提出企业家精神的五种定义。诸如,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生产函数、不确定性的承担者, 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行为, 企业家内在的本性, 新组织的创造等等 (Glancey, 2000) 。[9]

从狭义的角度说, 企业家精神与个人的创业活动有关, 是个人外在的能力和意志, 针对现有的条件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Hebert, 1989) 。[10]在这一点上, Gartner (1989) 认为企业家精神本质上属于个人的行为特征, 同时指出, 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 企业家只有在其职业生涯的特定阶段或者进行特定活动时才表现出企业家精神特质。从广义角度说, 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指个人创业, 大企业中具有创业精神的个人 (即内部创业者) 也会带来创新性的变革, 小而扁平的组织部门可能直接导致独立企业的产生。

在任何类型的创业活动开展之前, 创业者都必须具备一些先前的既有知识来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行业。因此关于先前知识存量的标准不是很有意义是因为它并不能显著反映知识型创业者和常规创业者的区别。对此Garavaglia和Grieco (2005) , [11][12]Shane (2000) and Zellner (2003) [13]进行了澄清。笔者将“知识为基础”的创业者定义为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创造了新的组合; (2) 创造了新的知识; (3) 利用开发了来自于基础科学研究产生的知识。 (1) 和 (2) 的组合是熊彼特企业家的延伸。如果严格依据熊彼特的定义, 企业家并不都是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家, 是因为创业活动是已有知识存量的新的组合。创业这个过程产生了新的信息, 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将熊彼特的定义和产生新知识相结合 (不是简单的直觉、意识或信息) , 那么就是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家。可以认为, 一个新技术企业应该是一个知识为基础的企业,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为基础的企业都是新技术企业 (Ben-Ari&Vonortas, 2005) 。[14] (1) 和 (3) 的组合相当于科学基础知识的商业化过程。创业者将新知识和现有产品或服务相结合, 并利用组织实践来整合他们。定义市场中的新知识需要特别关注知识的商业化进程, 因此它是一个创业活动。 (2) 和 (3) 的组合相当于科学领域新知识的发展。这些组合的商业化过程强化了新组织形式的创造, 因此也就意味着自动包含了条件 (1) 在其中。

本文想要阐释的主旨是新知识的开发是否基于科学, 意味着创业不仅是创造开发新的知识, 也包括围绕在开发知识周围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关于这个观点的争论来自Witt and Zellner (2007) 。一些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知识应该包括专利技术创新以及知识商业化。使专利技术适应市场、开发独特的商业化和组织活动成为知识型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为了获得商业化的成功, 新技术必须被放置于未来市场的模拟环境中 (Boisot&MacMillan, 2004) 。[15]在建立起这种共同的模拟环境后, 不同方式聚集资源和协调资源的创业者才能继续前进。随着创业三维度的出现, 相当于将技术知识整合到组织和商业功能中。这种整合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并且与提供有关新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一个新的组织形式必须被提出。Becker, Cohendet和Llerena (2007) [16]发现了在劳动力部门和知识部门之间有趣的区别。他们发现劳动力部门和专业化是组织绩效最有效的驱动力量, 因此, 战略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部门, 是因为它影响了企业能力和发展路径。尽管劳动力部门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但是也需要特定的知识去实践。我们认为知识部门不需要单一的熊彼特式企业家去扮演, 就如Cohendet, Llerena和Marengo (2000) 所说的:“创业函数不需要仅仅只属于某个人特别是一个单独的人。每个社会环境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填充创业函数, 可能创业函数正是互相合作来实现的。随着大公司的发展这种现象变得非常重要, 没有个体天赋的联合是不能建立组织的特质的;另一方面, 个体因素在某些方面是会互相影响的, 有时还很严重。在很多案例中, 很困难甚至不可能准确定义一个人的创业行为。” (Schumpeter, 1949) 。传统的商业思维认为将技术转化为商业活动是选择优质资源 (雇员) 和决定组织的理想步骤。由于很多企业在创始阶段有几个创业者,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执行任务或部分任务的权威。在不附带阿尔钦-德姆赛茨的团队产出或者知识基础相等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假设创业者们都非常了解彼此并且任务的分配是自然而然的。在这之后创业者们在自己的领域中组织知识, 他拥有在企业中的能力范围 (研发、生产、品牌等) 。这个关于任务自然分配的假设使我们能够避免关于治理方面的争论。这个关于在任务不是自然被分配的前提下如何解释和协调几个创业者的行为的问题是很困难的, 当一个创业者声称自己是领袖的时候, 其发展轨迹将部分的依据Mintzberg, Waters (1982) , Markman, Balkin, Schjoedt (2001) , Zander (2007) 的描述。[17]

只要创业者参与了新组织的建立 (或者来自他本身的专业技术的流动) , 他们属于知识部门就是合法的。当产品的创新逐渐减少, 那么雇员的知识存量就越来越接近于创建者, 这样创业者就成为了经理人。一些学者致力于揭示创业行为和管理行为的阶段区分。在那些学者中Burger-Helmchen (2008) 基于创业者对于开发新技术的责任和经理人管理技术应用之间的区别提出了一个模拟模型。这两个阶段的关键部分需要适应创业管理。该模型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认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创业者在生命周期的路径下探索和利用阶段之间能够有效的适应创业和管理资源的人。不论这些学者使用了如何先进的技术来弄清开发-利用阶段之间适应的过程, 这些企业都没有指出一个具体的企业实例。因此, 有必要也来梳理关于知识型企业家精神的案例研究进展。

有些案例研究已经探索了知识型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他们将创业活动看成一个整体, 区别通常出现在个体特质、个体原则或者单位分析上。这可以使用几个因素来解释, 学者渴望使用一个具体的路径来揭示各个维度同时作用的全景。知识导向的企业家精神已经在不同层次和行业开展了研究和分析。例如, 激光产业 (Bünstorf, in press) 、生物产业 (Bureth, Pénin, &Wolff, 2006;Zellner, 2003) 、中国高科技产业 (Yang, 2005) 。所有这些研究都提出成功的创业企业必须与现存企业和机构保持广泛联系并且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创业活动是符合我们的复合企业家精神模型的。

三、复合创业行为的企业家精神:特征与概念框架

什么是复合企业家精神?学术文献中企业家精神的构成是很多的。根据学者的研究, 我们可以将企业家精神模式总结为:学术企业家精神 (Bercovitz&Feldman, 2008) ;扩散的企业家精神 (Minkes&Foxall, 1980) ;离散的企业家精神 (Minkes&Foxall, 2003) ;分布式的企业家精神 (Hsieh, Nickerson, &Zenger, 2007) ;分裂的企业家精神 (Royer&Stratmann, 2007) ;合作的企业家精神 (Miles, Miles, &Snow, 2005) ;共同的企业家精神 (Zito, 2001) ;基于社区的企业家精神 (Peredo&Chrisman, 2006,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名词) ;公司企业家精神 (Burgelman, 1984) ;内创业精神 (Carrier, 1996) ;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家精神 (Witt&Zellner, 2007) ;管理的企业家精神 (Stevenson&Jarillo, 1990) ;模板式的企业家精神 (Brusoni&Sgalari, 2006) ;网络企业家精神 (Harryson, 2008) ;开放的企业家精神 (Gruber&Henkel, 2006) ;连续的企业家精神 (Hyytinen&Ilmakunnas, 2007) 。

这里很多的概念都是重叠的, 或者简单的说是同义的。图1表示了我们研究中来区分不同企业家精神构成的坐标图。其中, 横轴表示创业过程的定位, 定位创业过程中参与的企业或人数。纵轴表示创业过程中奏效的部分。是否改善了产品、商业模式、组织等?是否仅仅只有一个或者几个部分被关注?

最简单的情况是一个人在一个部分的创业行为, 古典的企业家精神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我们有几个人, 最后被几个企业雇佣, 我们将获得一组人参与的创业过程。这种情况适合离散的或者基于社区的企业家精神。离散的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是由Simon (Minkes&Foxall, 2003) 提出的。在一个工程学的分析路径下, 他将一个对于创造新产品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子任务。每组专业人员负责解决指定部分、或者子任务的问题。最近这个路径在组织研究结合社区概念 (Cohendet&Llerena, 2003) 后得到发展。人们可以为不同的企业工作, 但是必须参与到相同的社区中。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或企业通过相同的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共同致力于新产品的创新, 社区就是创业。目前这种企业家精神通用的例子就是创造新产品的开放的社区通过聚集几个人的努力使其传播到全世界范围中。

在这个路径中, 只关注一个部分, 就是创业过程中产品或服务的创造。如果关注几个部分, 不同的企业参与, 也就意味着一些企业负责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一些其他的企业负责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企业战略;或者一些企业负责将他们整合到一个共同的创业规则中, 由此我们得到了分布式的或者网络式的企业家精神。企业之间的联系是获得产品的基础, 是用于创业过程中创造适当的市场以及获得价值创造。复合意味着一个企业或者人不仅需要创造新产品或者服务, 也需要寻找新的商业化产品的方式 (商业模式或市场) , 以及最终为他的行为创造出新的组织。

基于上述的分析, 我们提出了以下关于能够导致高科技创业企业成功 (失败) 复合企业家精神部分的概念模型 (见图2) 。本模型中成功的企业相当于复合企业家精神创业活动的产出。这些行为必须与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战略相一致, 这里创业战略的概念来自Mintzberg, Ahlstrand和Lampel (1998) 。

资料来源:Maurer and Ebers (2006) 。

依据几个部分开展的创业活动需要一个程序化的研究路径, 这对于清晰地描绘创业活动的演进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Bernasconi&Moreau, 2005) 。先前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发展了我们对于企业创立和成长的一般特征的知识, 例如对于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理解 (依据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 但是定义这些阶段主要聚焦于阶段的关键点, 忽视了不同因素在共同演化过程中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包括企业家、产品或服务创新、扶持行为、融资资源。这些因素的共同演化与企业创立和成长都有关。

四、结论与展望

理解知识型创业行为的内在复合特征, 是扩展企业家精神研究适应新经济环境变革的要求。知识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以及知识所有者和生产者———学者的特质, 直接影响了知识型创业行为的过程。相对于一般创业者, 知识型创业者既需要承担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成长责任, 也需要承担创造更多知识的责任, 因此, 复合创业行为是对知识型创业者创业活动的真实总结。凝结于复合创业行为中的企业家精神是知识型创业者在市场变革、企业运作与企业成长过程中, 有效率的配置企业资源、整合网络的内在“发动机”。显然, 以新知识创造与产出为企业目标理所应当的成为知识型创业企业与其他创业企业绩效区分的关键指标。

企业创业文化精神演讲稿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作为公司一名老员工,伴随着公司的诞生、成长、壮大,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当初亲手栽下的幼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熟悉这里的带头人,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带领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我熟悉这里的售后服务人员,他们那种想千方万计,吃千辛万苦的高效的服务意识,为我们蠃得了一份又一份的客户对我们的信誉;我更熟悉这里的同事们,他们艰苦奋斗、务实苦干的铁人精神为我们换来了一批批产品的准时总装、即时交货,当看着一辆辆货车拖着一批批产品驶向全国各地,疲惫的脸上总会露出自豪的笑容

正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平凡的创业故事。

还记得,由于工艺要求严格,开罐时间在夜里,必须及时总装,才能让产品按时交货。总装班的同事早早的就赶到了,把准备工作做好,而路远的人不敢回家,饿了就吃点随身带来的干粮,等着工作的开始。这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工艺时间到了,他们便困意顿消、抖擞起精神,拿起工具大干起来。外面夜深人静,而总装大厅里却忙得热火朝天!等他们工作结束了,已是第二天的拂晓,虽然已是身疲力尽,但还是要坚持白天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裹上大衣在总装班里打个盹休息一会儿,因为不久他们就又要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之中。

这些平凡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在座的也都深有体会。正是他们在创业文化上抹上了重重的一笔。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宿迁的行业内崭露头角!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创业精神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创业精神 创业行为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各级政府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创业精神的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需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失败的创业精神,需要以创业精神为前提、为基础,在创业精神的支撑、引导下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如何培育创业精神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现状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

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和其他条件的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中小企业同时也具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技术创新优势。

(1)动力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迫使其更加关注市场机会,注重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远远高于大企业。

(2)反应快。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层次比较少,效率相对较高,决策和内部信息沟通快,更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做出快速的创新决策。

(3)机制活。中小企业管理环境较为宽松,用人机制较为灵活,开展技术创新更为方便,更容易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创新活动更容易获得成功。

(4)高度专业化。中小企业人数较少,产品较为单一,相应的专业化程度就较高,管理费用就较少,产品成本也就较低,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我国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在薪酬、培训、选拔等方面管理不善,影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

(2)创新资金来源不足。虽然不少中小企业有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势单力薄,资金匮乏,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使得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

(3)创新投入不足。中小企业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4)创新服务支持能力弱。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缺少充足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做支持,缺少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等的各种中介机构支撑。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品种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

(5)信息不畅。中小企业获取信息途径少,不及时等,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基于创业精神下的自主创新模式

坚持自主创新,需要勇气和远见,需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失败的创业精神,需要以创业精神为前提、为基础,在创业精神的支撑、引导下创新。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者仅仅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重大决策和发号施令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者应该激发保持其自身内在的创业激情、创业精神,在充满活力的创业精神熏陶感染下自主创新。

以往的关于影响公司创业精神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环境、组织内部因素和个体特质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精神的高低及创业行为的产生。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对创业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企业的外界环境变量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而影响着公司的创业活动以及公司的创业精神。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宏观大势变化,涉及的内容包括全球及国家经济范围内的一些与企业使命定位相关的经济、文化、技术、政策、法律等发展趋势;行业前景,主要有企业经营所在行业的当前与未来发展态势;微观经营环境状况,涉及企业经营直接相关领域中发生的竞争与合作演变状况;企业自身市场需求,包括企业自身产品的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顾客情况等。

2.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到培育公司的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驱动公司创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关注一些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人特质。

(1)营造驱动创业的内部环境。公司创业的成功案例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深入内部,寻找能够促进公司创业的内部组织因素。目前,已经寻找到了一些关键变量,比如:公司的激励控制系统、文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支持。这些因素与个体特质相互作用,被确认为影响公司创业的重要的前因变量。同样的,burgelman(2001年)的研究发现了内部的组织因素影响公司创业行为的类型。对哪一个因素最能影响公司创业精神,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最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五个因素:

①薪酬的正确使用。以往的研究表明,促进创业的有效的薪酬机制必须考虑目标,反馈,强调个体责任和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正确使用薪酬能够鼓励员工承担与创业相关的风险,能够激励员工参与创新行为,同时公司应该奖励创新行为,为创新者提供挑战,给予更大的责任,使其它部门和领导了解他的创新思想。

②管理支持。这意味着管理层倾向于推动公司的创业活动,这些支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拥护有创意的思想,提供人力和技术资源的支持,启动创业项目等。

③资源可获性。雇员能够察觉资源(包括时间) 的可获性,多种资源的可利用性将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并承担风险。新创意思想的培育需要员工有一定的时间来孵化,公司必须减缓员工的工作负担,避免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全面地时间限制。

④组织结构。支持性的组织结构将构建评估筛选和实施创新思想的管理机制。员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来决定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公司应该允许他们对业务流程进行决策,避免因为创新而产生的小错误而批评员工。

⑤风险趋向。这意味着愿意承担风险和忍受不确定性。在诸如引进新产品和服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等这样一些关键业务领域,公司是试图领导而不是跟随竞争者,公司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些将体现在管理高层的活动和取向上。通过每一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采取多种程序和策略的组合来塑造公司的创新文化,激励员工,培育公司的创业精神,从而获取优势竞争力。

(2)关注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体特质。虽然,在客观上,很多公司没有测量在职或潜在雇员的个性特质,但是,识别个体差异对创新性行为的影响却很重要,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体在被识别之后可以加以培训,提供创新性活动的机会在Waco,Winter等的关于公司创业的研究中发现,很多研究者聚焦在创业者和成功经理或者创业者和一般人员的区别上,来研究个体特征对开创新业务的影响。这些创业特质主要包括:风险取向,自主需求,成就需要,目标导向和内控制源。

三、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弘扬创业精神与进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竞争的优势。弘扬创业精神的落足点是要实现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创新,这样才能获取潜在的利润或创造其他新的价值。反过来,企业的自主创新要靠创新精神来引导和支撑。

创业者们不仅要强调自己要有创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将企业的创业精神传染给自己的员工,培养员工的创业精神。而一个具备了创业精神的企业,一定会集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将企业先做强再做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业精神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创业,永葆创业动力,二次创业,三次创业……跨越一个个创业的门槛,突破一个个阻碍企业壮大的瓶颈,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年~2006, 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欧新黔:《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三段论”》.发展论坛,2006年1月

[4]余博高 杰:《浅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2006年7月

[5]周善乔:《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唯实·经济探讨,2006

[6]吴道友:《创业研究新视角:内创业及其关键维度分析》.商业研究,2006/11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7篇

一、企业家个体特质与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

结合创业企业的实践, 不同企业家在能力与素质方面所体现的个体差异对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 个体素质是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

(1) 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企业在创业过程中, 工作人员及团队通过政治形势的分析, 提高他们把握全局的能力, 为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进而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逐渐形成了自主开创企业新局面的创业精神。其次, 良好的品德素质有利于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逐步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 从而促进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高度的奉献、敬业精神的形成, 而且还能够调节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一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 知识素质。企业在创业实践过程中, 对于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需求是及其渴望的, 而这样的人才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 又要全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地获取新知, 不但能提升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的知识素质, 还能为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创新性开展工作汲取所需要的养分, 成为培育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创新精神的源泉。

(3)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集一个人的心理潜在能力、个体心理特质及心理行为为一体。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 企业员工及所属团队凭借丰富的认识能力与开发意识, 能够进一步促使他们发挥想象力, 为企业献计献策, 从而形成冒险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另外, 企业员工及所属团队如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既能够使员工个体保持良好的人格, 并能促进团队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从而促使员工及所属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的养成。

2. 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保证

(1) 经营决策规划能力。企业在创业初首先要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只有规划出全局的发展战略, 选择好实施手段, 企业员工及所属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精神。另外, 企业给予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以充分发挥自主决策的权力, 能够激发他们在企业内部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既实现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的自身价值, 激发了创业、创新精神的形成, 又为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

(2) 交往协调能力。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在企业领导的引导协调下, 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 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的充分利用, 既可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创造更大价值, 也可以激励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成员间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3) 专业技术能力。在信息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提升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能够自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主动性, 并通过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在实践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从而为企业不断追求进步、积极进取精神的形成奠定知识基础。

(4) 开拓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首先企业家们如能正确地捕捉到创新发展的先机, 而且能够不断的开拓新产品、新领域等, 则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 就是企业要注重培养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 这样将进一步促进创业企业的创业创新、冒险精神的形成。

二、企业家资源禀赋与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

企业家本身所具备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营能够促进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 物质资本: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的有形资源

物质资本是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首先, 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资本是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企业家精神的最基本条件, 而且筹集物质资本的这一艰难过程促进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创业、合作、竞争精神的养成。其次, 物质资本具有追求价值增值的自然属性, 但并不是自发的实现增值, 源于此, 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也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所掌控的物质资本, 加速物质资本周转, 降低物质资本的耗费, 增加物质资本积累等问题, 进而促进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积极进取精神和千方百计提高物质资本利用率进行创新开发精神的形成。

2. 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的无形资源

社会资本不但对员工个人乃至对企业的成功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资本是有限的, 为谋取企业的无限发展, 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就要不断进行创造性地革新, 各地域广泛性的吸收不同类型的人, 把侧重点向外延伸来扩充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枢纽"效应促进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形成。企业还可以组织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积极地参加地方各企业团体、协会、组织活动、创立行为共同体、建立网上社区或企业论坛以及志愿参加慈善活动等, 这些非赢利性的组织会提供服务, 帮助自身和企业以及其他非赢利性组织建立联系, 从而促进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奉献精神的形成。

3. 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的个体条件

企业掌控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所获得的价值, 这种价值存在于人力资本的使用活动中, 所以,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所掌控的人力资本, 明晰产权责任, 约束与激励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努力工作, 时刻关注使用价值的有效性, 低效或无效部分要敢于创新性地消除掉, 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率, 从而激励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工作积极性, 也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家式的创新精神, 为企业及自身都能谋求更大的收效回报。另外, 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 它本身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即人力资本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得到积累而不是损耗, 在每一次"补充"之后都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 在企业发展中从事更深入的研究开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无形中就培养了具有不断创业、创新、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三、环境因素影响企业家精神与能力形成、提升

创业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本文在此重点从这三方面来探讨各自是如何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精神提供理论保证。

1. 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加速器

在市场配置生产资源的条件下, 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之间建立起了公平、公正和平等合作的关系, 这为企业家团队主动进取、合作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势必要与各种金融机构建立互动关系, 为确保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投资、融资、退资环境, 必然会激发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积极探索新方法、开辟新思路为企业谋发展的进取精神, 以及敢于承担金融风险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投资、融资和退资相互融合, 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 政治制度环境: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基础环境

政治制度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甚至它的点滴变化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会, 促进业绩的提升, 进而激发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善于观察政治制度环境变化以此抢占市场先机, 冒险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开发新的产品, 保证企业的发展壮大, 自然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及冒险精神。另外, 政府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创立科技园区、支持科研组织机构的科研创新活动及提供科研基金等鼓励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大胆创新, 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这些政策无疑会促进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搞好与政府的关系, 以收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政策及法律保障, 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从而激发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创业意识, 形成创业、创新精神、主动进取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3. 社会人文环境: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

社会人文环境对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本文主要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1) 民族文化。受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各国人文环境及企业文化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日本的"大和文化"孕育了日本企业的团队合作、开放学习等精神。美国的"美利坚文化"滋养了他们宽容大度、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国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 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中蕴涵了团结合作、和谐发展与奉献精神, 影响着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2)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建立于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共同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 所以使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对很多问题的认知趋于一致性, 增强了他们相互间的信任与交流合作, 进而形成内部良好的合作精神。另外, 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创业企业挖掘自身潜在的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也促进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及提升。

四、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基于三者的互动

企业家个体特质、资源禀赋及企业环境三者有效实现互动的核心载体是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 结合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出, 三者的互动促进了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形成。首先, 这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的卓越的个体特质既丰富了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 还完善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享有的资源禀赋促进了企业家个体特质的提升, 进一步改善了企业发展的各种环境。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改革完善, 保障了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能力、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拓宽了获取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渠道。其次, 基于企业家个体特质、资源禀赋及企业环境三者互动基础上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共同合力作用促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员工个体及所属团队的个体特质的不断提升过程逐渐增强了内驱力, 企业家资源禀赋与企业环境共同构成了外驱力, 从而通过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淑妮, 肖凌琳, 裴瑞芳.创业能力、组织创业气氛和内部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 (10) :95-100.

[2]杨林.创业型企业高管团队垂直对差异与创业战略导向:产业环境和企业所有制的调节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 :134-144.

[3]欧雪银, 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构成[J], 社会科学家, 2011 (2) :67-70.

[4]欧雪银, 刘琼娥.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博弈机制研究[J].求索, 2010 (4) :36-38.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8篇

对于企业家精神, 普遍认为其主要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即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宽容精神。创新精神指跳脱常规思维, 对市场机会、资源运用和运营方式等的变革, 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新技术的开发、新兴市场的拓展等方面, 冒险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精神就是一种积极进取、顽强奋斗、爱岗敬业以及勤俭节约的精神。宽容精神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宽容性, 愿意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尊重同事、同行, 善于发现、使用人才, 具有民主精神, 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这四项基本内容涵盖了企业家成功的基本要素, 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在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上, 客观分析自我, 构建全方位的创业能力。从创业所需的要素来看, 创业能力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 前者指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等客观条件;后者主要指经管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具体表现为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谈判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经管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创业队伍中拥有先天优势的一群, 创业能力的构建也有其特殊性。

1 培养企业家精神, 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

如上文所述, 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宽容精神这四项。创业教育针对这四项内容, 积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素质, 增强其创业能力。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主要是缺乏自信, 冒险精神不足。所以要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和培训, 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途径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作为经管类大学生自己也要积极转变观念, 调整心态, 排除自身心理障碍。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另外一个障碍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进入大学阶段以后, 学习的内涵与中小学截然不同, 这一阶段的学习既包括学习书本知识, 也包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观察和分析社会与市场。经管类大学生要加强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善于学习, 主动学习,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快乐学习的理想状态。

最后,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就是社会经验不足, 这也是导致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自信不足的内在因素之一。所以经管类大学生要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 针对未来创业进行知识准备和能力储备。通过大学图书馆、创业讲座以及创业指导教师等资源学习和掌握创业理论知识, 进行知识准备。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 提高并储备自己的创业能力。

2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宽容理念, 加强校际交流

首先, 高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 共享创业资源与信息。由于历史、地域、专业与文化的不同, 各高校的资源各有优势和不足, 因此,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信息交流, 获取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构建的资讯, 分享相互资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人财物方面进行互帮互助, 共享资源与信息, 增强高校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力。高校联合搭建多种平台, 加强与社会联系, 争取政策支持, 吸收更多社会资源, 营造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其次, 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当前, 国内各高校教育上最大的弊端就是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轻视社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经管类大学生开拓能力和做人做事方式方法的教育不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满足这三个必要条件: (1) 促进经管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 应充分发掘经管类大学生的个性潜在能力,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要培养经管类大学生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最后,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资源, 借用外力, 创办学校科技创业园区, 为经管类大学生学习创业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加大与经济开发区和创业园区的合作, 进一步搭建校外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在校师生科技转让转化和创业的激励机制, 成立创业服务指导机构,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3 创新用人观念, 推动校企合作

出于利润追求的短视认识, 不少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缺乏积极性, 很少参与学校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事实上, 当今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校企合作培养创业人才, 提供了大批后备人才,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 更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学校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 促进创新用人观念, 在拓宽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 提供更多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 加大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支持,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发展高科技产业, 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的转变和升级。双方可以采取产学研合作教育, 企业提供相关领域的科研课题及资助, 也可以赞助创业竞赛活动, 鼓励创业能力优秀的经管类大学生, 从人、财、物等多方面支持学校构建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推动创业教育。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建, 有赖于企业的鼎力相助, 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此外, 企业由于实践经验丰富, 可以提供具有实战经验和能力的人员为经管类大学生进行指导, 协助学校实现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建。

4 提高大学生能力, 发掘与利用创业机会

企业经营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创业大学生个人能力, 成功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大学生通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性格特性, 提高认知能力, 发掘并利用创业机会, 提高创业成功率。

4.1 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生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 即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前者主要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把握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促使大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功。后者既包括本专业知识, 也包括对计划涉及领域的详细了解, 尤其是创业相关理论的准确掌握。

4.2 锻炼性格特性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具有坚强的意志、缜密的思路和超强的胆识。面对失败或者挫折的时候坚持目标、不退缩、不气馁, 通过自身的顽强意志不断拼搏, 提高自身能力。抓住瞬间闪过的创业机会, 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 审时度势, 正确判断, 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敢于冒险, 勇于拼搏, 赢得企业竞争的胜利。

4.3 提高认知能力

创业成功者拥有的最大特质就是敏锐地觉察到市场机遇, 迅速接受有效信息, 拥有强烈的认知能力。大学生创业必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对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从经济形势的微观变化判断市场走向, 从对政府有关政策的深刻理解发现难得的创业机会。

总之,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解决就业的途径之一。必须立足于企业家精神, 针对经管类大学生的特点, 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构建其创业能力。所谓企业家精神并不仅限于对大学生的要求, 事实上, 政府、企业和学校都应该深刻理解并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通力合作, 共同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建、提升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周全的创业综合服务, 提高创业成功率, 在解决其自身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培养大批后备企业家。

参考文献

[1]江彩霞, 李英.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3) .

[2]刘万兆, 李学东.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本质、问题及模式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 2012 (6) .

[3]刘万兆, 西凤茹, 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 .

[4]刘万兆, 西凤茹.基于创业教育本质视角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S1) .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9篇

一、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熏陶作用

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熏陶上,这里主要包括环境熏陶和文化熏陶。区域创业精神的这种熏陶作用在不同区域,其表现的着重点不一。如温州因其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得温州许多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味很浓。具体而言,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熏陶作用表现如下:

(一)环境熏陶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外在驱动力

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温州自古就是一片创业热土,这与温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温州人为了生存,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束缚,提倡农商并重,开展商业贸易,走南闯北,不畏艰辛,终于走出一条全国著名的“温州模式”路。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温州大学利用地方特色,积极借鉴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不断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温州大学借鉴温州人的创业实践经历,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建立专业创业工作室,学校免费提供创业场地,注重由小到大的积累,强调在实践摸索中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提升自我的创业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创业者的成功也为其他立志创业的人树立了榜样,使更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创业大“竞赛”。“温州模式”不仅仅是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代表,更是创业教育逐步走上本土化道路的有效尝试。从全国各地创业教育成效上看,温州地区的创业教育成绩显著,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逐渐转变传统就业观,积极尝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文化熏陶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区域创业精神不仅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区域人民共同的文化认知。浓郁的区域创业文化氛围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吴文化圈”的熏陶下,江南大学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精神,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成立了创业学院,设立了创业基金,培育了创业典型,探索出一套依托学科、立足地方、循序渐进、联动共赢的创业教育模式。受“浙江精神”和“温州人创业精神”的感染与激励下,温州大学积极开展温州人创业精神研究,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又如受“徽商文化”熏陶,求变意识植根于安徽人的精神内核,安徽地区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充分强调求变的重要性,积极尝试跨越式发展。如安徽大学牢牢把握四个重点,即加强组织领导为重点、设立创新实验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为重点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因此,以文化为先导,充分发掘区域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形成文化认同感,将外在的理论认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植根于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土壤中,有助于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走向本土化道路的步伐。

二、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区域创业精神作为区域创业实践者共有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他们敢于实践,勇于拼搏,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实践,培育他们的创业精神,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正激励和负激励。

(一)正激励扩大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正激励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正激励。区域创业精神以其巨大的精神能量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创业教育,投入到自主创业的浪潮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促使更多人开始对区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我国创业教育本土化道路之所以没有完全实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区域创业精神的研究,无法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血液,使得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土壤上显得有点“水土不服”,无法真正发挥它在解决就业难题、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目标上的优势。区域创业精神的精神正激励作用,促使更多人的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寻求新的职业发展道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已有的秩序,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1]因此,实现创业教育本土化同样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弘扬区域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其在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上的精神正激励作用,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活力,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真正的有血有肉,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生活,贴近生活,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将温州人精神融入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充分发挥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激励作用,大力弘扬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的创业精神,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这不仅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扩大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负激励减少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盲目性

负激励作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负激励,即在精神层面抑制或扭转各种消极思想或认识误区,以达到符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偏离这一目标的创业教育既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更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区域创业精神反映了创业者应该有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是每一个创业者创业成功者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合区域创业精神,注重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既反映了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更反映了区域创业精神之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激励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和当前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严峻的工作形势与就业压力,使得一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将创业教育仅仅当做技能教育或岗前培训指导等,这也间接导致学生也因背负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业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更多地将希望寄托于父辈身上,无法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去。这种盲目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真追求,而且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增强文化育人的功能。区域创业精神是区域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思想引领和实践引领。

(一)思想引领保证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性

努力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在思想上形成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共识,转变学生僵化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注重自身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回归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欧洲委员会成员普遍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教育不应仅仅看做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教育是每个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2]因此,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性。而充分发挥各自区域创业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家庭父母以及政府的传统思维观念,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的问题,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达到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二)实践引领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对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思考与经验总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业精神内涵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为创业实践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指引着他们更加科学地开展自主创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自主创业实践效应圈。区域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引领作用也正体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区域创业精神内涵属于意识层面,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区域创业精神的实践引领作用,各方多层面的共同协作,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影响力,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由理论高阁落实到现实应用,对学生的一些自主创业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注重创业精神激励,努力培育学生敢闯敢拼、开拓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等创业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去,以实践检验理论,达到学以致用。

创业企业家精神 第10篇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 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 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作出了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 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从规模增长看, 我国从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到2009年的7年间, 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以上, 后期增幅已有放缓。预计从2010年起到2020年, 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 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从现在不到10%提高到20%。应该说, 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1090万人,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约2500万人。从2003年的212万人到2011年的660万人, 高校毕业生8年增长2倍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同本科院校相比, 理论基础知识不足, 学历层次不高, 综合能力弱, 使之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社会及用人单位普遍追求高学历的认知,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民族创新力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科技的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的关键在自主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社会发展生力军, 他们肩负着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科技创新, 人才为本;培养人才, 教育为本。因此,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形成创业文化, 决不是培养几个小老板的问题, 而是要在大学生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带头人、高素质企业家, 催生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二) 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面临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双重压力。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现有岗位上。其实, 大学生在整个就业大军中是优势群体, 应发挥优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 不仅实现了自身就业, 还将推动其他人才和劳动力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仅有6%-8%, 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左右, 即使是在北京中关村这样一个人才密度远高于美国硅谷的地方, 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有20%, 而美国硅谷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60%-80%。因此,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立足本专业创业, 能推进大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一) 世界各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创业教育。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有60年了, 首开创业教育先河的要数哈佛大学, 开始于1947年。创业教育已经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实施。英国在中学设商业培训课程, 2005年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学生做生意计划, 要求所有12岁到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 以促进经济发展。德国则提出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法国2001年就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有计划地到企业、专业领域中实习, 以获得各种职业知识。日本积极鼓励创业, 提议一日元办公司。从国际上看, 许多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动较早, 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高, 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辽宁省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辽宁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省教育厅要求全省高校必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完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求全省高校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 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低于8学时。目前, 全省高校均按课时要求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 43%的高校创业课程设置学时高于8学时, 6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教育厅要求高校必须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建立专兼职师资队伍。目前全省有创业师1159人。建立了创业实训基地。2009年, 辽宁省政府投入4600多万元, 建成1.1万平方米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集创业教育、政策实验、师资培训、学生实训、企业孵化、项目对接等功能于一体, 面向全省大学生开展系列化的创业指导服务。

(三)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思考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定位。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就业中的特点是, 理论基础不足但思想活跃, 综合素质不高但各有特长, 虽竞争失利但乐于交际, 目标不高但讲求实际。深入研究学生就业中的特点, 学院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及创造训练, 如化工系的化学检验工技能、化工仪表工技能、有机合成工技能训练已在全国的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学院根据抚顺市石化新城、沈抚新城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项目的下游产业链科技含量不高但技能要求较高的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训练, 使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

2. 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

把创业指导作为就业创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 设置在第四学期, 共计12学时, 从大一开始就上创业就业指导课已成学院的一大特色。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隶属招生就业办公室。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的老师是具有教师资格证工作在就业一线的老师、辅导员。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创业教育更应培养创业精神 第11篇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着直接关系,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教授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线工作近20年,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创业的初衷不应局限于缓解就业压力

每到毕业季,“同学们经常说希望学校多吸引企事业单位,多举办招聘会,虽然这样确实能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求职成功的关键并不在此。”解廷民坦言,从国家大层面来讲,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的确存在一些供给不足的情况,但即便是这样,每年仍旧有大批的毕业生找到了非常理想的工作。他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毕业生个人能否提高自身竞争力,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把握住机会。“就业不能靠天吃饭,无论形势好与坏,国家提供的岗位多与少,大学生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而非面对挑战怨天尤人。就业求职,这个‘求’字反映的更应是一种积极求职、主动就业的心态。”

创业,是积极求职、主动就业心态的另一种表现。李克强总理在对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时指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解廷民认为,缓解就业压力并不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初衷。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绝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缓解就业压力,更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为适应新常态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时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各地各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相关领导没有给予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解廷民认为一方面是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加上许多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又往往高达90%以上,使得个别地区或院校领导认为就业状况良好,从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良性的运转机制、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领导真正重视、深化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切实健全完善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从对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创业的“成活率”也并不乐观。在该基地的160个创业团队中,只有62家企业目前仍在运营,其余近百个创业项目都已“夭折”。

而在去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天使投资与创业教育高峰会上,中国创业智库理事长、清华大学DMC创业教育项目核心专家赵延忱也透露了两个令人遗憾的数字:国内最早尝试开办“创业先锋班”的一所知名高校,毕业5期学生,毕业生创业人数为“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创业相关院系的两所大学,如今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创业的人数也是“零”。

我们的创业教育问题出在了哪?

“有人说现在的高校创业教育,一方面是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另一方面是没有真正创业意愿的学生,虽然不尽全面,但也不无道理。”解廷民认为,大学生创业人数少、自主创办企业存活率低、生存周期短,于学校教育而言,的确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的尴尬在于创业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学校不能仅仅为了就业或创业数据好看而盲目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创业工作也不应仅仅以毕业生创业人数的多少为衡量标准,更应关注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创业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商业知识、规律、流程和方法,更要拥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因为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他们都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

为此,解廷民建议,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及项目指导,让他们在创业机会来临时能够及时察觉并充分把握。“毕业生创业不一定非要在毕业之时,在适当积累工作经验、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业的成功率会更高。而对于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学生,学校也应当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大学生自主创办企业的存活率、成功率。”

创业精神贵在延伸持续 第12篇

大量事实证明, 一切初具规模或大获成就的企业, 往往会发生“原有企业精神主导”倾向, 甚至排斥变革创新。这也常常是员工缺乏创新激情、沉闷消极, 甚至走向跳槽的重要原因, 可见, 传承原有的企业精神固然重要, 但发扬并不断倡导新的创业精神, 更是企业保持基业常青的关键因素。

创业精神, 来自员工不断出现的新创意和敢创新的状态。但要坚持这种创业精神, 企业里至少要不断强化三种激励机制, 即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设想的激励机制, 不怕失败、不断实现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不求平庸无过, 追求新能力、新业绩的激励机制。只有采取多种激励机制, 造成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才能走向不断创新之路。

培育创业精神, 也即管理学家提倡的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之所以创业成功, 就在于他们适应时代要求, 不惧风险与失败, 在创新中务实, 在创业中坚持, 最终能创造出个性化、卓越性的产品、服务和有效经营、不断壮大的企业。这种企业家精神, 适用于企业所有岗位, 适用于企业培育各种业务精英的基本要求, 如此, 就能培育出企业“内部企业家精神”!

培育创业精神, 要在日常经营管理各环节、各阶段内, 都要把员工置于大胆创业阶段的主动性、积极性环境之中, 让每个人, 特别是经营管理的主导团队中的每个人, 都能用自身努力真正实现“适应性一灵活性一创造性”、“创意一创新一创业”的发展过程, 都能真正实现通过变革创新走向成功的事业梦想。

“不断创业”是企业的永恒课题, “不断创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上一篇:排水工艺下一篇: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