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2024-05-08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精选12篇)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第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家都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抓紧落实。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前提

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授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长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模仿的过程就是塑造的过程。任课老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表现出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人格。

二、基础

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学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要有效地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更注重学术性、探究性,注重运用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因此,可以挖掘如下:一是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加大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分量,照应到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课程中的“自由阅读卡”中还有很多跨学科的材料,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综合化倾向。因此,历史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联系与融合,特别注意体现学生感兴趣、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

三、把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自学讨论、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自我总结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 开放性原则。

历史课堂要多向社会开放,结合相关教材内容,组织参观、访问、调查、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广泛接受社会信息,开阔视野。

3. 体验性原则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

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期,已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对父母、师长的要求产生既想摆脱又想依赖的矛盾心理;对周围世界要求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因此,在进行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直觉,唤醒的直觉引起情绪体验。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第一步。

2.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中故事情境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直观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

3. 创造合作式学习课堂,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合作式学习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目标和资源共享,相互依靠,共同参与,直接交流。协作技巧与群体决策是过程中的要素,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信任与责任感等的培养,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教学中互帮、互教、互学,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团结协作,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些共享快乐的机会,开拓思路,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 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充分开展历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自私、任性,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豪言壮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身上的光荣品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因而在历史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祝新华著.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

[2]冯长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侯明中.中学历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中学历史地理教育学, 2003.

808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2篇

课 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教 具: 黑板,粉笔 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重 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 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4’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5’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今年4月1号,也就是愚人节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生:张国荣跳楼自杀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 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2’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十条太过于复杂,总结一下,基本上是三条就可以说明心理健康的标准: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 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有些科学家一直试图寻找一些方法,可以让人有一个由内向外的改变。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举极端例子,以《发条橙》为例,男主人公是一个反社会的少年,欺负孤寡老人,对待自己的父母朋友也是非常冷漠,经常欺凌他们,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有一次和同伴一同闯入一个单身女子家,砸死了主人,警察来的时候他被同伴出卖,抓入监狱。接受了一个行为疗法的治疗,非常残酷,被迫盯着非常暴力的电影看,同时注射一种药剂,让他产生呕吐及四肢无力,建立了这样一个条件反射,一想到暴力,就会有上述的反应。被放回到社会后,他受到了别人的欺凌,最终满身石膏的躺在医院里,而此时,他发现对于暴力他已不再恐惧,因为当初建立的条件反射已经消退了。所以,行为主义的疗法往往只能改变一时,想要真正的适应社会,必须是从自己的内心来改变自己。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讲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时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要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和调试自己。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6’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反 思: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第3篇

毋庸置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作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首先,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明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机很重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明白德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学生的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玉溪市民族中学注重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活动体验课

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导—反馈应用、未雨绸缪”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是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既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给班会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给主题班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避免了与日常教学安排的冲突。针对我校班级多、心理老师少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演员,班主任为导演,心理老师为编剧”的心理主题班会课思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银桥杯”主题心理班会课竞赛,邀请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团队——“新欣”俱乐部

自我教育,即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价值。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过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师生团体——“新欣”俱乐部。在师生中挑选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定亲和力,能贯彻保密原则者为成员。其次,培训俱乐部成员,教会和激励他们认识、发展、优化自己的心理,成为自己的教师与咨询者。再次,辅导他们慢慢地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在启发他人中进一步深化自我认识、激发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加之师生间的代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更为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我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不断减少,二是教师分层分类研究学生、个别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堂气氛营造与问题处理、评价标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外,我校还组织相同问题的小组,进行咨询与辅导,小组活动由心理老师策划组织、“新欣”俱乐部发起、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并推举活动热心、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小组人数十余人,其成员多为有类似问题的心理困惑者;小组活动十来次,每次一课时。

6.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我校把各种建筑与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结合起来,让喷泉、花木、绿草、书林、中心花园与曲折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节与艺术节,心理健康宣传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剧、民族剧表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民族特色活动中,从而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性情、充实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了师生心理环境。

7.家庭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遇到了更多的阻碍。比如民族地区成年的观念较早,十四五岁就可谈婚论嫁;民族地区学生从小就会吸烟喝酒;回族学生每年把斋一个月等。因此,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注意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尤其注重与特殊家庭家长的沟通,传授处理特殊问题的心理方法等。以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仍在探索中。

(本文获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一等奖。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电邮:smzxlscyc@163.com)

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探索 第4篇

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1. 由数学学科特点导致的学习心理障碍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逻辑的严谨性显著增强.这种严谨性表现在高中数学知识间环环相扣, 构成纵横交错、条理严密的逻辑演绎系统.学习和应用时, 高中数学更讲究有理有据、逻辑规范、完整全面.因此, 学生常有讲理无据、述理不清之感.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数学的又一特点.高中数学更多地用形式化、符号化的抽象语言进行思维表述.因此, 数学有比其他学科更远离“现实情景”之感.

2. 新教材不足引发的学习心理障碍

新教材中,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诸多知识点上存在脱节现象.例如, 立方和 (差) 公式、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等被高中教师视为“常识”的知识, 而初中数学已经删减.学生诸多的知识盲点,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心理负担.新教材知识跨度大、思维方法跳跃快、教学时间少.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便有多次不同知识特点和思维模式上的跳跃:从“集合”到“函数”, 从“函数”至“立几”, 从“立几”到“解几”, 数学真成了“思维的体操”.

3. 教学不当诱发的学习心理障碍

任务心理和惯性思维导致不少教师的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例如, 赶进度, 不按课标要求教学, 提前讲授或拔高要求教学有关内容, 学生力不从心.课堂教学方法的僵化古板, 缺乏有效教学情境, 重结论轻过程等, 学生在毫无兴趣、被动应付的状态下学习, 能有好心情吗?

4. 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滋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滋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心理, 定式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等.如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学生从初中来到高中后, 竞争对手更多更强, 原来的“佼佼者”可能沦为“平庸者”, 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二是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广度还是教学的节奏感都明显高于初中, 学习压力感陡增.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和心理障碍矫治对策

1. 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 数学语言趋向符号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结论, 而高中数学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交织使用, 且比初中更趋于抽象化、符号化、形式化.例如, 高一数学触及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等大都趋于符号化、形式化.这种抽象程度上的突变陡增了学生思维的梯度, 学生常有抽象、玄乎、远离生活情境之感.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多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介绍各种数学符号的产生过程和意义, 有意识、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多种语言互相转化训练, 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和抽象思维水平.

(2) 推理运算趋向形式化

高中数学的推理运算更多的是符号化、形式化的推演.比如, 初中数学也涉及了函数的单调性, 但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函数图像特征进行直觉思维判断, 而高中主要是从代数的角度通过数式运算进行推理判断, 思维难度加大了.对此, 教学上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种思维形式转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引导和训练, 并适当通过比喻、直观教具等降低思维梯度和难度.

(3) 思维方法趋向理性化

在思维方式和抽象程度上, 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首先, 初中数学思维较程序化、模式化、套路化.如, 解分式方程有非常程序化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易模仿掌握.其次, 初中数学在思维层次上较“感性”化, 常常以直观、特例等代替严格的形式论证.如, 初中通过几个特例的观察就得到了不等式的性质, 而高中需要严格证明.因此高中数学在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化”.以机械化、程式化、模仿性为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显然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学中加强数与形、特殊与一般、直观与抽象等思维模式的转换训练, 注意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4) 知识网络趋向交汇化

知识量上的急增是高中数学异于初中数学的又一鲜明特点.学生单位时间内接受的知识信息量比初中明显增多, 而练习、消化的课时却相对减少, 这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有“应接不暇”, 被教师“拖着走”的感觉.而且高中数学内容更加复杂化、交汇化, 如解析几何、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 知识的交汇性显著增强.

2. 在新课标理念下改进教法和优化学法 (1) 注意高初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并结合教学实际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铺垫,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心理上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 优化教与学策略

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第5篇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组织有目的的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①。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森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各科学术课程上获得的进步并没有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而学生从学校生活的经验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的成长,而且这些形式的教育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学更具影响力。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也认为隐性课程的影响超出了人们先前的预想。隐性课程主要表现为观念性课程、物质性、制度性和心理性等四个隐性方面的课程,这其中就有心理性隐性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中,开创一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子,在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影响,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明显被忽视,教育内容、方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直接的、显性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其作用亦不可低估。

二、隐性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隐性心理课程是对显性心理课程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益的补充。现在很多学校里的显性心理课程明显较弱,而考试的指挥棒的存在也让事实说话很多学校管理者不愿再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隐性心理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显性课程作为传授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可替代,但因其时间短、任务重、数量少而不能发挥持续有效的影响,隐性课程则以其长期性、隐蔽性以及内容的灵活性可以发挥显性课程所不能具备的作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和引导,避免了显性课程填鸭式教学引起的反感,能起到显性课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2、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往往忽视其中的心理健康文化。殊不知,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人类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继承者。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来传承文化,更能让校园文化更完善,校园环境更和谐。

三、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策略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通过环境,以隐蔽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此,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明显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设置,需要学校管理者和课程设计者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将显性心理教育课程和隐性心理教育课程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隐性课程最初被称为“附加学习”,也就说明它具有依附性,不能离开显性课程而单独存在,且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要让隐性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必须要加强显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白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引导功能。如果显性课程设置不力,隐性课程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成了无源之水。同时,有隐性课程作为有效的补充,显性课程也才能更有效地起到心理教育的功能。所以,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经结合起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挥最大的功效。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各种教学、生活等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师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校园物质建设中,应坚持美观与实用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加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来,从而折射出整个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和教育意识。如在校园景点建设中可加入体现积极向上的、体现良好心态的传统文化故事或雕塑;在文化长廊中加入涉及良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在艺术墙、名人名言建设中亦可体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引导等。这些内容的加入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同样也具有积极心理引导的良好功能,对学生都能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3、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指校园的历史传统、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可以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学校管理者应该结合学校特色,并根据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形成有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校风,并以此影响师生。教师则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学水平和素养,具备良好的生活作用和心理素质。教师身正为范,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各班不同的学生特征,引导他们形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班风学风,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紧密的团体,它所形成的班风和集体价值倾向会使每个成员有某种程度上的服从,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班风也能使其中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产生正能量,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事故。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第6篇

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将运动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运动上来,通过运动来放松精神。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同时能够对心理健康成长起到提升作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身体品质共同发展,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自我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期,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变化较大,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随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虽然比较敏感,但是他们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形成,认识一些事物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一些困惑,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从小学的依赖到中学的逐渐独立,从思想幼稚到心理逐渐成熟,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太成熟,不懂得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波动,更谈不上用正确的方法来释放心理压力。这个时期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和周围的同龄人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发挥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满足不同的场合和人群的需要。例如:篮球运动包括了跑、跳等多种运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协调性。同时,篮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非常讲究团队的配合和协作,篮球运动可以释放参与者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与人的交流意愿,提升参与者的自信心,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团队关系。

跑步也是比较常见的运动项目,在中学体育里,1500米和3000米的慢跑是最常见的长跑形式,长跑运动能够帮助运动者增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肺活量,增强抵抗力。同时,长跑运动还能增强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轻言放弃的精神。50米和100米之类的短跑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而4×100米这种团队竞技运动,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团队的最后成绩,这样的活动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相互鼓励和相互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事项

作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保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规避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开始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充分的热身能够帮助学生活动筋骨、关节,防止受伤。

中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有些学生不太喜欢在课上做运动,集体热身之后,很多学生就会离开运动场,回教室学习或者和同学坐在一起闲聊。这样的体育课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更起不到排解消极情绪的作用。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毕业班的学生往往会牺牲体育课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很难得到有效释放,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锻炼,放松心情,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的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体育运动的重点在于每个人的参与,在参与锻炼的过程中意志力、判断力都能得到提升,在有团队协作要求的运动中,他们学会了相互沟通,增强了自身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采取保障措施,让学生在安全的体育运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微探索 第7篇

一、学生现状

我校有将近5500名学生, 教职工300人, 每个年级有25个班, 而心理老师仅有两名专业教师, 通过学校的安排来看, 目前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年级只有高一年级开设, 而高二、高三年级均未开设课程, 并且高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在下午第四节课, 无暇顾及, 这也就增加了高中学生的心理预设风险, 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堪忧。

二、实施原则

1. 立足教育, 重在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遇到各样的问题和困扰, 所以要注重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而不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班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感悟, 是以活动为媒介的课程活动形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 探索自我。探索自我其实就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 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比初中生突出, 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2.环境适应。环境适应是指初中生升入高中后, 与初中的学习、生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不适应高中生活。这就需要从学校、家庭、宿舍、班级等方面进行辅导活动。3.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高中生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的沟通交流。研究表明, 大多数的高中生有意愿向同伴诉说自己的烦恼。4.青春期恋情。青春期是指学生在十一二岁以后开始进入青春期, 重在表现, 性激素的作用下, 这个时期的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性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5.生涯规划。高中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近几年就业明显下降, 这就更加使高中生有紧迫感, 生涯规划重在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与设计, 应该怎么样择业与创业。

四、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有两年多, 县教育局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督导我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 心理老师要做好课件, 撰写教学反思, 全面提升二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的教学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2.心理健康活动课。由于本校高一年级每个班学生数量较多, 开展活动课有一定难度, 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须树立强有力的威信, 本校也一直探索开展心理活动课。3.学科教学辅助心理课。由于心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每门学科都能够渗透心理学的知识, 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重新认识。4.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不仅仅只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探索心理健康课课堂教学规则, 进一步提升心理教师的科研水平。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形式

1. 中立性。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性、不主观臆测和掺杂个人观点。这样才能以中立的态度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2.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在课程过程中进行评价, 需要通过收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信息进行评价。3.发展性。评价应注重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提高教学水平、振奋学生的精神风貌、良好心态的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参与度等方面。4.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目的在于不断提高高中心理教师心理课的水准, 能够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因此, 通过评价形式, 对心理教师今后执教具有指导性意义。

总之,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 介绍了我校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借鉴和思考, 在国家的大环境下, 省、市、县三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积极推进, 对指导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心理健康活动课起到了巨大作用, 这也鼓励我校在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奋勇前行。虽说开展此项课程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 但是, 大势所趋的好环境一直激励我校, 对今后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 1998.

[2]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吴增强, 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4]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出版社, 2007.

[5]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12.

高职院校创新心理教育探索 第8篇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当前, 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 学校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很多学生由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一些心理障碍, 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心理。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孤僻, 感情比较脆弱。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小生活环境优越, 在家娇生惯养, 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据调查, 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交际、学习、就业者三个方面。对于交际问题来讲, 它是高职院校学生踏入校园时, 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在大学生活中, 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交际圈也比高中之前明显增大, 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抱有结交更多朋友的心态, 但是对于之前接触人群较少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讲, 他们往往对交际的技巧等没有适当的方法, 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交往。对于其余的一小部分学生来讲, 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孤僻、胆怯的性格等导致与他人的交往出现问题, 使得他们产生孤独、郁闷的心理, 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学习上面的问题, 同样也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刚刚踏入大学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面临的是新的环境, 新的教师、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环境下,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不适应等的原因,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甚至是挂科等, 这样的现状往往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心备受挫折, 以及出现一些焦虑、考试恐惧等等的症状, 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 就业压力也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因素。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 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为家庭分担部分的责任, 但是, 由于我国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竞争, 以及企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不同、学生自身能力不同等等的原因, 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焦虑、无安全感、担忧等等的心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过高职院校创新心理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了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极大程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保持健康的状态以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提高自身的调控能力。正确认识他人, 正确认识自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动机、理想、处事态度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并且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形成正确的思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使得思想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化。

(三)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目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强的预见性。当前, 大学校园并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并且, 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没有足够的超前意识, 而且教育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还有思想状况, 抓住学生的心理, 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准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心理特征, 了解其中的差异性,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相应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找出教育的正确方法, 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 强化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保障。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及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在院系之间建立心理咨询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倾诉的场所等, 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全面推行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的系列活动, 不断深化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等的特点, 全力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三) 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利用网络信息等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现在, 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成才有了更多的憧憬, 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 利用成才的全新技术平台, 不断强化自身网络创新、以及成才心理, 学会大学生网络创新与成才心理调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要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改进、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方式, 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并且通过网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创建“心理在线”网页, 在网页中, 设置“心海导航”、“心闻播报”、“心心对话”、“心理沙龙”以及“心理协会”等等的各种心理健康栏目,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及时性、信息量大、隐秘性强和互动性强等等特点, 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途径, 真正发挥网络信息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逐渐形成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四、结语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在这种条件下, 应该通过一些合理的手段来化解所遇到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我们应该抱有平和的心态,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学会承担, 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的挑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应该更加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断创新心理教育的研究以及心理教育方面的探索, 最终达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 社会竞争意识的显著增强,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人际关系、家庭经济以及学习等等的因素, 都是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 不断创新心理教育的教学方法, 有效、科学地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健康的心理教育, 使得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教学,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冬梅.“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7 (2)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第9篇

纵观现今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姚本先, 陆璐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中指出, 目前高校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以下几种: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咨询机构;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5.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选择性地开展必修课。在这些途径中, 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为主, 辅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工作的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使用。在绝多数高校里, 把心理咨询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里的中心位置, 认为心理咨询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的完善性, 实际上, 心理咨询虽然具有针对性与解决问题的作用, 却不能起到全面而预防的功能。因此, 在这种模式实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每年不少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而自杀或出现精神问题。为此, 我们应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 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力求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更好更突出。

一直以来, 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 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而实际上, 不论是课程教育也好、心理咨询也好, 高职院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跟普通高校相差无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 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 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 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 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所以, 在课程的教育上, 我们应该作出内容上的创新, 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开展形式上, 我们应打破传统, 发展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途径。为此, 本文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

一、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初步框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围绕课程这个中心, 建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在此模式中, 课程作为“线”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内容上贯穿着“感恩教育”的观点, 使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 有恩必报, 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通过感恩, 达到心理健康的更好效果。

在现代, 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 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 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学会主动学习。

(1) 角色换位法。角色换位法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实际教学运用的一个创新之举。角色换位, 顾名思义, 就是“师”与“生”的角色进行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参与教学过程, 查阅相关资料, 备课, 上课, 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学会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方式, 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 能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曾用角色换位法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对照实验。首先, 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行角色换位法, 期间,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频繁,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 教学效果很好。在对照班中, 我们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明显差很多, 尽管授课教师不断运用各种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 但学生依旧睡觉、玩手机或查看其它课外书。随后, 我们用简易问卷对实验班与比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参与率达到96.34%, 而比照班的学生平均参与率只有61.71%;实验班与比照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度上平均值水平达到93.23%, 而比照班学生的知识理解度平均分值水平只有58.87%, 另外, 实验班与比照班在对教师的满意度上也有差异。这些数据均表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行动教学法远远优于传统讲授法, 而其中“角色换位法”更能将学生课堂积极性与知识摄入两者完美融汇在一起。

(2) 角色扮演法。以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 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 要求学生自己写剧本, 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 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的根源。例如, 学生宿舍人际问题、恋人之间的争吵、沉迷于网络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 会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 也会与教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调查分析法。为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有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调查。

以上这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在课程的考试模式上, 以“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为主线, 把传统的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形式串联起来。我们应以学生平日上课的表现和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为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 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步骤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全面整合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的各种方法, 突出课程教育的普遍及预防性作用。

2、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 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挖掘他们的潜能;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将素质拓展训练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结合起来, 将灵活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

4、灵活地分配师资。要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

讨论: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支撑力度不够, 在考核课程的适用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了简易的问卷来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但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往后, 我们将加强对学生各种数据的收集, 经过科学的分析、统计来验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有效性。

2、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研究不充分, 应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文献的学习与研究, 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摘要:本论文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此模式的内容有: (1)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 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在学前教育领域,男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本科以上学历的男性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多半都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即使是已经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前教育男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通过对学前教育男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对学前教育男生集体和个案的分析,探索适合学前教育男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男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心理易感压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一贯将学前教育视为专属女性的领域。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以女生为主,男生可谓凤毛麟角,我校也不例外。调查结果表明,在女性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男生,思维易受束缚,个性易被同化,易产生极大的压抑心理,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世界。

(二)学前教育男生职业角色易感自卑

从一般意义上说,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化的,护理、文员、幼儿教师等被视为传统的女性职业,男性一旦进入其中,往往就会招致异样的目光。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学前教育男生只有一个是自己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而其他的都是被调剂来的。由于缺乏专业认同感,有的男生担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有的男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以致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女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学前教育男生人际关系易感紧张

学前教育男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中,男生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男生跟女生交往不多,也较少参加班级的活动,即使参加了活动,也是在活动中较少表现自己,普遍觉得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必须独自硬撑着,他们基本上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封闭心理。

(四)学前教育男生就业前景易感茫然

目前,男性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以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的不理想,其所得与社会、家庭和男性自身对个体所需求及其所担负的“责任”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同时,由于我国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致使幼儿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社会给予的回报甚少,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大部分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与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自尊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最后导致他们不得不选择转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男生感到就业前景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学前教育职业,但要从事别的职业自己又无能为力,从而感到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我们应不定期地与男生沟通,从“自信心培养”、“情感教育”、“合作性训练”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男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

和男生相比,女生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而男生则更多地依赖动作和空间机械刺激。当他们同时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时,男生就要比女生更容易感到厌烦,也更容易表现出心不在焉的行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应倾向于运动、实验操作、参与体验等方式。尊重并依照男生的个性与性别特征,适当开展“性别化”的教学活动。

(二)释放男生的阳刚气质

男生天生爱冒险、爱挑战、爱跑动,这些都与男生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男生运动的主题,触动男生体内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使得男生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例如:可将班级、校园文化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男生们在向上、高雅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挥特长,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三)优化男生的个性心理

从胎儿起,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就落后于女生。到了大学,我们发现男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女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男生在动作发展的精细度、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等方面都比女生落后。因此,我们要改变不利于男生发展的因素,因性施教,让每一个男生的天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四)加强男女生的人际交往

经常性的人际交往和交流能使人克服焦虑的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的男生与班级的女生没有太多的交流,也较少参加班级活动;即使参加的男生,也是在活动中较少表现自己;他们普遍觉得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而这种情况往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改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如把男生分配到不同的女生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学习问题,加强沟通,缓解男生的心理不适感。

(五)树立男生成才的楷模

男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时间不长,但在各级幼儿园已涌现出不少的优秀男性幼儿教师。因此,我们要让典型引路,定期召开一些座谈会、联谊会等,让在职的男性幼儿教师和男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帮助他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根据男生的特点、爱好和特长,让他们到幼儿园进行深入的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危机感。

(六)认识男生的职业优势

随着幼儿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男性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的学生中,男生往往会受到幼儿的普遍欢迎,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与幼儿磨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游戏中,幼儿喜欢围在男生的身边,尽情地玩耍和嬉戏。因此,我们要帮助男生们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树立良好的性别形象,找准未来职业价值的基点。让他们认识到,男性从事学前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

男性幼儿教师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主阵地的高师学前教育,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帮助营造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加强男生的综合素质,为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学前教育界输送优秀的男性幼儿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秀丽, 任洁, 杨文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 2007, (1) :125-127.

[2]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 2007, (2) :120-122.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7, (8) :126-127.

中学心理教育课探索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8—0001—03

1学习心理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术界认为,心理因素有其较广泛的外延,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认知方式、人格因素、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学习心理这些非智力因素参与智力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定向、动力、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作用。

目前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甚至按顺序连26个字母也写不出。这种现象涉及的原因很多,在学生方面,除了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外,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不够、发掘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外语积极学习理论原理,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自信等心理因素,就难以学好英语。

2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因素

2.1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它决定了学习者的态度、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动机,借助课文或与之有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得到老师的适当帮助,他们的进步就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比如: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拖了后腿。一问才知道,他初中英语基础不好,考入高一成绩才10多分。他对英语已完全失去信心,决定放弃不学。找出病因,就得对症下药,本人用榜样法对该同学进行耐心教育开导。把我学习英语的体会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他一一作了对比,经过开导,该学生学习英语的士气大受鼓舞。由于有效的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心理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生终于把英语赶上,考取了理想大学。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受到环境的消极影响而缺乏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中本人对学困生放低要求,从基础抓起,对他们适时适当地在基础学习上为他们查漏补缺,以旧带新,以新复旧。最后,还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作业信息及时反馈。这样做既有针对性,效果又好。

当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时,他们就会变得很乐意与别人交往。所以本人利用这一优势,灵活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第一、交际(口头表达)能力。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当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犯一些非原则错误时,不要马上纠正他们。在课堂上,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为此,本人每节课就进行5分钟的“On Duty”和“Free Talk”的训练,谈论日期、天气、出席情况。介绍自己及家庭、或者讲一个小故事,在口头表达上给以相当的重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活动,积极地使用英语对话,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四会(听、说、读、写)能力。这样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兴趣,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第二、合作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教育支柱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每堂课本人都让学生进行“pairs work”,“group work”等。鼓励他们自己讨论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人还尝试多次小型辩论会,每次辩论设计的题目与所学课本相关,例如:How to deal with the waste?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an earthquake?Is it good to have clas— ses at weekend?等等。通过辩论,学生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竞争意识,锻炼了口语,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第三、竞争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本人平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上,设立了学习进步奖、优秀奖、积极回答问题奖。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测验、考试,只要学生的成绩比上一次有进步,均有奖励。或是在进行某个项目训练时,本人采取抢答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只要回答的答案有点沾边,也有奖励。其实奖励有时是一声“Very good!”“Well done!”“You did very well,”。有时是一本作业簿,一支笔而已,但已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这样使成绩好的学生再接再励,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奋勇直追。通过竞争,学生学会保持自己的情感与理智,学会尝试成功与失败。与此同时,他们懂得如何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既使自己从中受益又没有伤害别人。

2.2尊重学生情感,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态、主人翁心态

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从心底里热爱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甘苦,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且充分激活学生的心理因素。所以一开始本人就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入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努力创造轻松、民主、友爱、愉快的学习气氛。平时主动用英语向学生问好,打招呼,做到言传身教。在语言训练方面,每进行完一项活动,只要上台表演的,本人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Please”,“Would youlike to…”“Could you help us find the answer?”。当学生能提出问题时,用“Very good”或用“Congratu—lation!”表示鼓励;当学生能以正确方式表达时,就用“Yes,you are quite right,”“I am satisfied,”“Thank you,”表扬他们;当学生举棋不定时,总是以“I hope you can,”“I believe you are ok,”来激励;当遇到学生“卡壳”时,对他投以期待的目光,说“Don'tbe nervous,”“Think it over,and you will find theaFtswer,”“You must be OK next time,”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当学困生终于能开口时,本人就立即喜气洋洋地竖起拇指说:“Thank you very much,”“Verygood”。当学生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时,就会产生感情的共鸣。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和胆子较小的学生,一句期待的语言,一句热情的表扬,一段鼓励的话语,就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动时,则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平时那些不爱说话的同学,消除胆怯心理,大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在民主、友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压力,轻轻松松、毫无顾忌地说英语,逐渐由“要我说”的被动状态达到“我要说”的自觉状态。使学生具有“开口说话”的强烈愿望和“开口能说”的充分自信,为过渡到“能说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第12篇

1 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客观原因

1.1 教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 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 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 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 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 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地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1.2 应试教育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

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 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 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 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 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升学率, 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 领导分解到教师, 教师分解到学生。于是, 无边无际的题海, 没完没了的考试, 胆战心惊的排名,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 学生整日惴惴不安, 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 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 学生之间缺少沟通, 一些成绩一般, 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 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 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据调查, 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 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 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 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 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 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 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沟通。

1.4 学校教育与社会氛围之间的不和谐带来的影响

学校是一片净土, 学生一出校门看到的不是性感的明星广告, 就是花花绿绿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场所。还有电影、电视、书刊中的色情、暴力随处可见, 以及只为赚钱不顾道德的私人“黑网吧”等都对缺乏抵制力的学生造成极大的不良诱惑。市场经济高度发展, 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 以及缺失诚信、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的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氛围之间的不和谐对学生影响极大, 所以单纯依赖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 职能部门必需呼吁社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镜。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就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人总结十多年从事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工作经验, 以及和同仁的探索研究,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仅供教育参考。

2.1 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 未成年人从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就会有怎样的个性和人格, 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 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 家庭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 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 要担负起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父母应改变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 为孩子做出正确的表率, 成为孩子良好行为的参照。

(2) 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为孩子提供幸福和睦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可以使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积极、稳定的良好心态, 使家庭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应做孩子心灵的关怀者, 切勿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 多倾听, 少斥责, 要用爱心和正确的教育来引导。

(4) 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影响巨大。从现实中家庭教育经验看, 采取温和、民主和父母一致养育方式的家庭中,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 而采取过分严厉、过分溺爱和过分支配等养育方式的家庭中, 孩子存在较多的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障碍。因此, 家长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适当的关注, 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溺爱, 在家庭中发扬民主,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 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形成健全人格, 以健康心态面对生活。

2.2 让学校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管理理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 学校更应成为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学校氛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互助的学生群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及改变“应试教育”,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这些都可以构建起温馨、宽松的学校氛围。

(2)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目前, 虽然许多中学已经建立起心理咨询室, 但明显存在着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大部分中学心理咨询老师由政教干事担任, 心理教育目标德育化和缺乏系统性、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对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补充完善。

(4) 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 既是学生成长的基地, 更是学生心理上的“家”。良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大有裨益, 班级中的同伴交往为心理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班主任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向学生传授有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卫生知识。

2.3 让社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人一生下来, 就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条件, 其社会风气、文化特性、社会价值观念等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不良风气不断出现, 价值观的多元化。

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等都给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是社会应尽的责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依法打击会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加强影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监督, 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

(2) 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编撰专门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并列入课程表, 指定专门的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课,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经常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 要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 净化社会风气, 给予学生正面的社会激励与舆论导向, 树立可供其学习的优秀榜样。呼吁全社会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 积极净化社区环境。学生居住的社区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环境, 社区的人文素质和环境特征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社区应努力以建立和谐型、学习型社区为目标, 清理社区环境, 净化社区风气, 整治社区里的网吧, 积极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进行健康心理的普及, 还未成年人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

总之,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既有赖于学校教育, 又有赖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学校, 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 才能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下一篇:高职班主任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