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设范文

2024-05-11

工业建设范文(精选12篇)

工业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工业化,人才缺乏,瓶颈

一、朝阳市工程技术人才分布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朝阳调查队和朝阳市人才办调查统计, 截止到2010年六月末, 朝阳市六类人才总数为191498人,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 人才密度为17.94/万人。三次产业人才总量为177904人, 其中第一产业人才80309人, 占三次产业人才总量的45.2%;第二产业17636人, 占9.9%;第三产业79959人, 占44.9%。

在第二产业17636名人才中, 经营管理人才5587人, 占31.6%;专业技术人才5970人, 占33.9%;高级技能人才6103人, 占34.5%。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2566人, 其中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分别为893人、4941人和6732人, 分别占二产人才的5.1%、28%和38.2%。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分别为576人、1436人, 分别占二产人才的3.3%和8.1%。

从二产人才学历分布情况来看, 研究生以上学历102人, 占二产人才总数的0.6%;本科学历3335人, 占18.9%;专科学历7093人, 占40.2%;中专和高中学历4899人, 占27.8%;初中及以下学历2207人, 占12.5%。

二、二产人才资源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次产业人才构成不合理。2010年, 朝阳市三次产业GDP的比重分别为20.7%、50.7%和28.6%, 而二产人才比重仅为9.9%, 不足10%, 一三产业人才占比达到90%以上, 人才构成与产业构成极不协调。尤其是二产人才比重与二产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地位极不适应, 与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人才比1:8.2:17.8的平均水平很不相称。

2、研发人才比例过低, 高技能人才匮乏。二产人才中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仅占5.1%;冶金、装备制造等朝阳市重点行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仅占3.3%;研究生以上学历二产人才仅占0.6%, 如此人才队伍, 很难想象能够产生行业领域研发领军人物, 更不能形成集团研发优势。

3、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经济社会欠发达, 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载体。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原有的一些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跳槽到省内其他市或南方省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 尤其是考入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回到朝阳就业。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朝阳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掌握的情况, 从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朝阳市考取大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共8.43万人, 年均2.11万人, 但四年间回朝阳就业的仅有1.7万人, 其中硕士317人, 年均0.43万人, 只占考取大专以上高等院校人数的五分之一略强。

三、发展和壮大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 围绕工业强市目标,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紧密围绕朝阳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市、加快工业化进程战略目标, 举全市之力, 像抓设施农业、招商引资、青山碧水工程那样抓工业化。要尽快制定短、中、长期二产人才发展战略, 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人才战略配套、科学有机结合, 使每一个发展目标、每一个工业产业项目都有相应的人才队伍做支撑。

2、本着人才开发优先原则, 不惜成本,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实现人才增量的超常规跨越。目前朝阳市工业人才总量和质量均处于偏低水平, 因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通过原有人才的升级和新人才的培育, 达到以铜板换智力的根本目的。

3、以项目建设为纽带, 以人才跟进为后盾, 构筑人才展示才干的平台。以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国家实施产业转移政策为契机, 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实现项目、人才齐招并举, 人、才并蓄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建立人才物质奖励基金和精神奖励制度。按年度进行考核, 对在单位或行业内部业绩突出的人才个人及其所在部门进行表彰, 以资鼓励所做出的贡献。

2、对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过程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大中专院校进行奖励。鼓励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对接, 结成帮扶对子, 使大批急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所用, 不断壮大二产人才队伍。

3、广泛、深层次发掘,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全市苦于二产人才稀缺的同时, 可能有很多人才被忽视和埋没, 因此需要各部门以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视角洞悉事物, 全方位多角度发掘、发现人才。

(三) 突出高级人才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领军地位

1、把握企业家的职业化特点, 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 创新培养方式, 遵循成长规律, 建立有利于造就企业家职业精神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2、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在行业或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 突出“明星”的“领军”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 形成“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滚雪球效应。

(四) 结合朝阳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 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扩充

工业建设意见(定稿) 第2篇

(一)畅通企业发展领域。各部门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导企业进入国家已开放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二)畅通企业审批渠道。各部门全面清理涉及民营企业审批登记的前置条件,实行‚项目联合预审、许可‘并联’、重大项目联办‛的‚一条龙‛快速办理机制。实现‚政策一次给、手续一次办、费款一次清、检查一家批、特殊情况一事一议‛的‚五个一‛操作规程。

(三)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构建新型政银企合作关系,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实现银企对接,项目与资金对接,使地方经济与银企共同发展。

(四)畅通人才通道。制定人才引进机制,按照“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制定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优惠措施,为企业人才留得住、发展的好等方面下功夫,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探索与企业互派干部工作,进一步增进地企了解、沟通,推动地企共建向深层次发展。鼓励能人创办企业

(一)营造创业氛围。各部门要努力建设一个有利于能人创业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成就创业有功、败坏创业有过‛的创业氛围。

(二)开展好创业辅导。依托赣州创业大学加强创业培训,选送好培训生源,同时筹备建立‚安远创业大学‛,对我县创业者在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实施创业跟踪培训,提升创业者创业技能,促进创业成功,着力培育催生新的市场主体。

(三)建立能人创业机制。各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和扶持帮助,建立有利于鼓励和支持能人创业的政策体系。

(四)设立创业资金。设立县级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两种方式,扶持各类能人在本县范围内创办企业。

北京“工业云”平台建设加速 第3篇

北京市计算中心这两个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北京工业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计算中心主任谢威表示,与这两个公司的合作将以“北京工业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相关技术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更稳定和可靠、更效率、功能更为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其中,与Mellanox 公司的合作主要包括共同研究云计算中的 IaaS和PaaS技术、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和高效性、面向高性能应用的云计算中的使用模型等;而与DS SIMULIA的合作则主要是以SaaS和PaaS为主的面向工业计算的云计算平台技术的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工程仿真模拟计算平台技术研究、CAE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等。

据谢威介绍,“北京工业云公共计算平台”是北京市计算中心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一个云计算平台,其目标是为北京市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软硬件设施以及虚拟原型制作、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等服务能力,这些功能和服务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

“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加强我国的设计能力是转型的重要环节。然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相关软硬件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基于北京工业云共同计算平台,这些企业无需进行这些投资,就可以直接租用我们的工业云平台上的各种计算能力和服务。”谢威告诉记者,北京工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将使北京地区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服务,这将极大地促进北京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领先。

目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已经把这个云平台确立为该中心未来的发展重点,为此不断投资扩建该平台。目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已在一期的每秒20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扩建成具有每秒百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云平台;而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寻求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攻克各种技术难题。除了Mellanox和DS SIMULIA之外,此前北京市计算中心还先后与芯片制造商NVIDIA(英伟达)、服务器提供商曙光以及云计算软件供应商Platform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

谢威介绍说,目前北京工业云公共计算平台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已经先后在工业计算领域、科学计算领域与很多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帮助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这个平台的CAD/CAE/CAM技术在结构分析、流体分析、几何建模、碰撞分析、电磁分析等方面进行快速有效的仿真模拟,从而为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机械零部件性能分析、模具设计、车辆等复杂机电装备性能分析等各设计、制造环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研究 第4篇

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形态, 生态工业园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目前, 全球生态工业园项目已初具规模, 美国、日本、加拿大已有近百个生态工业园项目在运行和开发。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展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工作, 迄今为止, 有3家通过验收并命名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有27家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园。

近年来, 我国各地拥有生态工业园头衔的工业园纷纷出现, 但实际上有很多生态工业园只不过是名义上的, 其经营方式仍然很粗放, 甚至有些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仍然在没有节制地排放废弃物, 成为一个个“污染群”。

一、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降低环保要求招商引资。

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建生态工业园的热潮中, 许多生态工业园盲目上马。在进行园区规划时, 热情多、经验少, “纸上谈兵”多、实际调研少, 致使园区规划缺乏可行性。在招商引资时, 为了让企业尽快入驻园区, 又把降低环保要求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 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 并且寄希望于“先污染后治理”。使得一些污染严重、在一个地区被责令限期关闭的企业不经过任何治理就被另一地区的生态工业园“欣然接纳”。造成了许多生态工业园成了一个个污染重灾区, 使得园区周围居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正常生活难以保障。

(二)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相比,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考虑到工业经济循环所必需的废物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等多种管道设施和线路设置。而目前许多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建设是不够的, 有些甚至非常原始和简陋。但按照园区设计要求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投资额又是极其巨大的。因此, 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进行能源梯级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 产业关联性不强。

从生态工业角度看, 大多数工业园区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中, 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并存, 清洁生产企业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并存, 不同行业和产业并存, 但这些行业和产业间关联性并不强。这与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和地方政府行为有关, 不少地方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 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和招商的资金量大小, 忽视了产业连接, 忽视了产业关联度。园区内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只是企业的简单“堆砌”, 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集群。

(四) 生态工业技术缺乏。

生态园区的改造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系统化的技术, 包括规划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流连接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等。这些技术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实用化技术不多, 可以推广应用的更少。现在的许多技术措施成本很高, 技术水平还不足以维持较低的运行成本、支持生态工业产生效益。同时, 由于缺乏资金和完善的优惠政策等因素, 导致园区内企业对环保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比较匮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工业园区内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制约了生态工业园的进一步发展。

(五) 管理部门服务职能弱化。

许多地方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对生态工业园进行管理、监督时, 是以行政手段强制企业执行治污、环保等政策, 不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些生态工业园区的管委会和地方环保部门只是定期或在接到大规模举报之后到园区检查, 发现问题就要求企业停产、整顿, 而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污染问题。致使园区内企业只是疲于想尽各种办法应付检查:白天不让排污晚上排, 排水口不让排污暗道排……而不是真正治理污染。即使有些企业有污染处理设备, 也基本上是在做样子, 检查的时候开开了, 检查完了就关了。使得园区及周边地区检查时污染情况会好转几天, 随后污染情况依旧。

(六) 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目前, 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 鼓励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调控、财税金融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比较缺失。一方面一些园区项目的引进遭遇政策冲突的尴尬, 受政策的限制, 一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项目无法引进、无法运转;另一方面虽然政府给企业许多优惠政策, 但有些需入园的企业由于行业的特点, 搬迁成本非常高, 而政府给予的补助又是有限的, 使企业自己承担极高的搬迁成本和风险, 许多企业不愿入园。

二、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生态工业园健康发展

(一) 制定科学、可行的园区建设规划。

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副产品与能量来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 某一企业的副产品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但若缺乏科学、可行的园区规划, 一旦产业结构不合理, 就会造成上游企业的污染排放和下游企业的原材料缺乏。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是园区创建的重要依据和技术基础。建设规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 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等, 统一纳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形成可实施的项目。

生态工业园区在规划时, 应根据园区类型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 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 科学规划上、下游企业的规模, 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 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 “吃干榨尽”, 使物质最大限度转化为财富和价值。规划编制完成后, 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使规划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并应严格按照园区规划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招商引资。

(二) 完善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在园区范围内统一发展基础设施, 如能源、交通、通讯等, 既可以从总体上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 便于园区总体规划和管理, 又减少了企业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发生摩擦的机会。同时,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运作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工业共生网络中, 使园区内企业具有了更多选择合作伙伴的机会, 增加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竞争程度。

由于我国生态工业园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 环境保护、能源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又非常大, 单靠工业园区自身很难完成这些建设。鉴于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具有正的外部性, 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挖掘国内各方面的潜力, 还可通过国民待遇措施的规定鼓励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外国资金、技术和设备进入中国市场, 鼓励和扶持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使园区内的生态工业能够真正运转起来。

(三) 促进科技创新政策, 大力开发生态工业技术。

技术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技术上的不可行可能导致剩余物质的不可使用, 从而使得生态工业链断掉, 因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开展。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多渠道增加环境科技投入, 组织力量研制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等生态工业园建设关键技术, 并创造条件推广应用这些科学技术。

同时,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技术信息的交流和科研合作, 树立“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观念, 调动和发挥各行各业解决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园内企业可共同组织力量进行技术的攻关, 一起承担技术开发的风险, 利用生态工业园区中信息和人才的综合优势, 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四) 强化管理部门服务职能。

管理部门要从企业需要出发, 想企业之所想, 急企业之所急, 全力以赴搞好服务, 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政策优势, 完善政府服务功能, 为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针对生态园区内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 鼓励企业相互交换副产品,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使参与企业充分享受因共生而带来的优惠政策。从而帮助园区内企业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享受到治污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生态园区内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实惠, 继而调动企业清洁生产、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园区管理部门还应通过发展信息网络和服务手段, 使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 相互变得更加透明, 提高合作交流的机会;建立、完善金融与咨询机构, 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 减少企业失败的机率, 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同时制定相关制度, 规范园区内企业的行为, 鼓励诚信合作, 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等, 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凝聚力, 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五) 加强对生态工业园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建立和完善与生态工业园发展有关的法律制度, 把制度的建设贯穿于资源的流通与利用、产品与包装再用、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全过程, 使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产业有利可图、有章可循, 从而使企业愿意主动参与到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建设中来。

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财政政策, 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把发展生态工业园列入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重大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技术以及生态工业园进行污水处理、热电联产、中水回收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融资帮助、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等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从而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英民.生态工业园建设将步入快车道.中国环境报, 2008.9.12.

[2]肖波, 王文志.河北——循环经济示范区成污染重灾区.经济参考报, 2007.9.

[3]章轲.专家抨击不少生态工业园“徒有其名”.第一财经日报, 2006.12.13.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第5篇

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来实施;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抢抓机遇上台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措施来落实;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来拓展。

徐光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本报讯(记者杨光林)6月16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扶沟召开。市长徐光出席会议,强调工业园区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平台、载体和加速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个工业园区,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工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学习和推广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的大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庄、副市长王宇燕、市政协副主席李海龙及市政府秘书长游保峰出席会议。徐

光等市领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参观了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他们的经验做法主要是:

一、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平舆县积极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更多地依靠市场运作,把工业园区建设推向市场,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实现了园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扶沟县采取“政府挤一些、投资公司融一些、客商筹一些”的办法,推行多元化投入。

二、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舆县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生化两大优势产业。扶沟县立足棉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将园区划分为纺织、食品、机械三大板块。

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平舆县自上而下成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扶沟县成立管委会,实行封闭式管理、一条龙办公。

四、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平舆县在规划好工业园区、建好标准厂房的基础上,主动出击、促凤进巢,采取挂职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等形式,确保大批项目“进门入户”。扶沟县坚持多渠道招商,实施全民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竞争力明显提升。徐光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对照先进,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学习借鉴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进一步研究市情和县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结合实际,理清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发展的基地、经济社会的重要财源,实现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徐光指出,目前,我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30个,总规划面积达18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5平方公里。在讲成绩的同时,务必清醒认识到,我市工业园区

建设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重视不够;工业园区管理问题较多;工业园区组装步伐较慢;工业园区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园区环境亟待改善。他指出,周口落

后在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工业,而工业园区又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全身心投入到工业园区建设中来。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来实施;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抢抓机遇上台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措施来落实;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来拓展。

徐光强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高起点规划,实现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相结合;园区内部规划要科学;做好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快速拉开工业园区框架。总的要求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服务。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要快速拉开园区框架;要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三是抓好政策落实,增强工业园区吸引力。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本着“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精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四是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组装步伐。抓紧抓好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坚决不上高耗能项目,坚决不上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六是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王宇燕主持会议。

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刘伟作了工业园区建设辅导讲座。

扶沟县政府、商水县依佰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发了言。(上接第一版)徐光强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高起点规划,实现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相结合;园区内部规划要科学;做好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快速拉开工业园区框架。总的要求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服务。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要快速拉开园区框架;要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三是抓好政策落实,增强工业园区吸引力。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本着“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精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四是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组装步伐。抓紧抓好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坚决不上高耗能项目,坚决不上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六是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王宇燕主持会议。

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刘伟作了工业园区建设辅导讲座。

县域建设新型工业的研究和思考 第6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形势和问题;思路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在国际上处于重要地位,从工业总量上来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工业大国”,世界文明史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由工业化带动的,工业是经济起飞的引警,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就谈不上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工业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快工业发展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一、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和腹地,相对独立,功能齐备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后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发展工业

加快工业化,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经济要素空间的调整,是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县域工业化将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工业的要求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县域工业的发展也决定着我国工业化能否充分、彻底实现而成为关键因素。

(二)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是解决就业的基本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是创造产值最大,对财政贡献最大,容纳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每百元净产值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看,工业是农业的2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10倍多,工业化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渠道。工业化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实现城镇工业化,城镇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资金保障。没有发达工业的带动和支撑,扭转财政困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无从谈起,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

二、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资料表明,大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县,财政收入的80%来自工业,工业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结合县的实际又快又好发展,还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比较突出;二是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链还不完整,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还没形成。四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式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有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能更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培育优势企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招商引资平台,有利于工业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四是国家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加快建设新型工业的思路

实现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张规模、培育支柱,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企业和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

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是引领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践也证明重点大企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有工业振兴靠骨干的意识,坚持择优扶强,培育优势重点企业。要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联系为纽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推动手段,搞好现有企业整合和发展,实现规模扩倍、效益翻番,形成大企业集团。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努力大部分县已处步形成了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但基本上还都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竟争力还不强。已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相互之间的优势难以互补,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因此选准并主攻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是县域工业化的关键。

(三)加快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

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有恒久的存在价值,并且向着“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小而强”的方向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强县就是依靠中小企业起步的。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地域条件规划乡镇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解决了工业项目集约用地,避免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克服了环境容量不足等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将在县域内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区域,推动县域工业化向更高层发展。

(四)立足于农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县域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立足于农业资源发展工业,是县域工业的自然选择,也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牧产品加工业投资相对少、成本相对小、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是县域现实的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道路,应大有可为。要谋划更多的有规模、有品牌、能前延后伸拉长产业链的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项目。出台优惠和鼓励政策,降低项目准入门槛,推行承诺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广泛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改革了县乡财政体制,这些都可以为加快工业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还要结合实际研究财政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服务上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五)解决好建设新型工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疏通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县域工业发展中的资本短缺,一是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部门,进而探讨成立专业银行,进一步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县域民营企业的互组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三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缓解贷款担保难,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四是采用股份制动员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

(六)加强企业管理,全力协调工业经济运行,大力发展工贸一体化外向型经济。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一手抓企业管理,一手抓科技创新。完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手段,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县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竟争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以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扶植大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中心。是要大力扶植这些企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造就一批名牌企业,县域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县域工业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竞争,还要紧盯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融入全球流通体系。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意识要加强,步子要跟上,一是抓合资、外资企业搞出口产品,二是要下大力气抓科技创新创国际名牌产品,力争在短时间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工业建设 第7篇

城市管网被人们喻为“城市生命线”, 在带给城市活力和发展、服务百姓生产生活的同时, 也同样隐藏着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安全隐患。城市管网分为电信、电力、给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滨海新区 (以下简称新区) 各类管网长度已达一万余公里, 覆盖全区域范围, 贯通了新区各个重点功能区。然而, 这些管网大多数深埋在地下, 看不见摸不着, 走向纵横交错, 权属错综复杂, 建设年代不一, 材质五花八门。再加上历史欠账太多太久, 致使各类管网情况不明、底数不清, 至今没有一套现势管网综合图。新区又是工业集中地区,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工业管线所输送的物料是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 一旦发生事故, 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摸清家底—掌握全区域地下管线现状情况, 建立科学可操作性的信息管理系统, 为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保障, 是一项及其重要和迫在眉睫的工作。

新区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 从工业管线入手, 经新区发改委批准了《滨海新区工业管线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津滨发改投资发[2010]167号) , 该项目, 明确三个方面工作内容:一是新区工业管线普查工作。二是编制新区工业管廊带专项规划。三是建立新区工业管线综合信息数据库及工业管线规划建设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至此, 此项工作全面展开。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成果

(一) 组织普查获取数据, 为系统建设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1. 明确项目范围及内容

此项目涉及塘沽、汉沽、大港、南港等十五个功能区及重点石化产业区域227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主要为工业管线、危险场站点以及重要市政管线。涉及工业管线有:原油、成品油、油气混合物、天然气、工业物料、工业气体;涉及危险场站点有:易燃、易爆、有毒专用仓库、储气站、油库、高压燃气站、工业厂区;涉及重要市政管线有:水源管线、220 kv电力线、1.6mpa以上燃气管线等等。

2. 制定数据标准, 保障数据格式统一

按照《天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技术规程》 (DB/T29-152-2010) 及国家或天津市相关现行标准, 结合滨海新区工业管线现状实际, 制定了《滨海新区工业管线及危险场站点数据标准》, 确保数据成果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开展资料调绘工作, 获取第一手资料

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法, 首先由管线权属单位按照统一发放的调查表自行填写管线名称、用途、介质、路径、埋深、材质、建设年代等信息自报家底, 为日后获取真实准确第一手资料奠定基础。在管线权属单位支持下, 共接收到工业管线现状调查表及危险场站点调查表近两百张, 初步摸清了工业管线及危险场站点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就是工作人员对上交的调查表, 深入管线权属单位, 通过与知情人员座谈、深入权属单位档案室调阅档案资料对调查表进行全面复核, 对室内查不到、弄不清管线, 再深入管线现场进行现场踏勘, 特别是对重要管廊区域进行一一现场核查。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法, 共获取2731公里各类工业管线及82个危险场站点信息数据, 将这些工业管线及危险场站点数据分布情况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成了资料调绘“一张图”。初步掌握了新区工业管线和危险场站点分布及数量情况。

4. 开展自查及实测工作, 保障数据全面、准确

为了确保此次获取信息数据全面、准确、现势, 本着“多快好省、厉行节约”的原则, 采取了汇交、实测、修补测等多种方法:其一是直接汇交, 数据资料符合规定要求的, 由管线单位对数据进行整理后直接汇交, 通过这种方法获取了1043公里工业管线信息数据;其二是现场实测, 对无数据、数据不现势或不符合要求的, 由管线单位委托有资质测绘单位进行现场实测, 通过这种方法获取了1189公里工业管线信息数据;其三是安排修补测或整理已有管线数据, 对于无主、零散、断头管线数据统一安排测绘单位进行修补测;对已有竣工管线数据进行整理, 通过这种方法获取了832公里工业管线信息数据, 尽最大努力保证本次项目不留死角。

5. 组织数据检查, 严把数据质量关

数据是系统建设的关键, 数据质量好坏关系到信息系统活力及生命力, 鉴于“管线”的重要性和“管线”联网联通隐蔽性, 管线数据必须与管线现状高度一致, 因此, 组织数据检验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 从四个方面加强获取数据检验, 确保获取数据质量。

一是对初步获取数据进行“三级检验”, 即:对获取的数据, 先后由汇交数据的管线单位自验、测绘单位进行复验、接收单位对数据进行内外业检验, 内业为100%检查, 外业按总量10%进行抽检。

二是将经过“三级检验”数据交由有现状数据或历史数据的单位进行复核校对, 如:天津市规划院、滨海新区渤海规划院等, 由他们对照两院已有现状数据进行复核校对, 提出问题, 进行整改。

三是组织有经验单位、个人对取得的数据及系统进行专项检验验收, 如:滨海规国局、安检局、测绘单位、数据整合单位、数据管理接收单位等进行专项验收, 发现问题, 进行整改。

四是将整理好入库数据再次交由管线单位对本单位所属管线从起点到终点管线的位置、埋设方式、管径、压力、建设年代等属性进行每根管线逐公里的核对, 查出问题后再进行整改, 直至正确为止。

(二) 建立信息系统, 为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依靠数据支撑, 管线数据内容繁多, 涉及专业众多、涉及到“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方方面面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要想科学、高效、有序管理好这些海量数据需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GIS技术、数据系统工程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空间建模方法, 建立一个高效能、前瞻性的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该项目系统建设采用了天津统一的坐标系 (天津90坐标系) 、统一的高程系 (天津市大沽高程系) 、统一的平台 (Arc GIS、Oracle) 实现可扩展、易对接的特性。数据库采用Oracle11+Arc SDE10。整合基础地理数据, 工业管线数据, 城市规划数据及安监数据。系统的二维部分在Flex Builder框架上基于Arc GIS for Flex API进行开发。三维部分基于stamp平台进行开发。

(三) 建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机制, 保障“系统”生命力

为保障建立“系统”的生命力, 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必须有一套科学可操作性管理制度的保障, 在调研兄弟城市及总结天津市区管线信息管理经验基础上, 结合滨海新区管线管理现状, 提出一套可行的管线信息动态管理制度, 如:纳入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制度、人员派出制度、违法发现查处制度、定期修补测制度及重点工程服务机制等等, 为日后新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提供支持与保障。

(四) 编制工业管廊带专项规划, 为新区建设留有

编制工业管线规划是该项目重要工作内容, 规划数据也是管线数据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规划编制是在对现状管线普查数据基础进行的, 在广泛听取了各管线单位意见, 分析现状存在问题, 依据新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各个行业规划等, 编制了满足近期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新区工业管廊带发展专项规划》, 编制规划完成后, 将规划编制数据纳入系统统一管理, 形成新区工业管线“一张图”, 大大方便了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项目取得成效

(一) 加强新区地下管线管理工作

该项目实施, 首先加强了新区各权属单位对管线管理的责任意识及重视程度;规范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工作, 改变了以往新区管线信息数据标准不一的现状, 为新区地下管线信息共建共享及“智慧滨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为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该项目实施, 收集到3064公里长度管线及82个危险场站点现状信息数据, 掌握了第一手真实准确资料, 为新区工业管廊带专项规划提供了可靠数据依据;该系统建立, 也为日后新区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上支撑, 使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和可操作。

(三) 为新区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与支持

本项目实施, 是通过逐家走访管线权属单位, 摸清了新区工业管线位置、输送介质、管径压力、使用年限等重要属性及危险场站点位置、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安全生产, 更好辅助新区工业管线的建设管理和应急抢险保障工作。

四、结论

工业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第8篇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种保护资产、保证会计信息、保证企业规划贯彻执行、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率的企业控制体系, 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的运行、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现今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的工业企业数量在不断地增多, 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工业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其提高竞争力,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和研究起步较晚, 大多数的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还比较淡薄, 中国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必须要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从根本上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虚假信息泛滥

中国经济发展较快, 对于工业企业的政策上有照顾, 工业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于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的漏洞, 会计信息虚假现象也屡见不鲜, 某些工业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 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来达到利益目的, 比如偷税漏税、虚报费用、编造假账、篡改账目、虚盈实亏等等, 出现的这些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不仅让企业的经营以及自身发展面临威胁, 同时还对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监控造成影响。

早在2002年, 中国爆发的“银广夏”事件, 以及为世界500强的“美国安然”企业破产事件, 其问题同出一辙, 那就是“疯狂造假”。用专家的术语说, 根源在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存在大量的虚假财务信息, 利用高超的操纵财务报表技术, 进行欺诈、误导性陈述、假账和内幕交易, 虽然造假能够飞上云端, 但是迟早一败涂地。

(二) 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 结构不明确

内部控制设计到信息沟通、信息交流、环境分析、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以及一系列的监督活动, 是贯通整个企业的各个环节的控制体系, 因此若要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全企业的齐心协力、共同运作才能达到目标。但是目前的工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安排, 往往只是设立一个负责监督或审计的部门, 使各部门不能达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控制监督方面发力, 环境分析和风险评估也存在误差, 造成一种局面便是内部控制的工作总是流于表面,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内控活动缺乏部门的参与性, 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实质作用。

(三) 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覆盖企业的各方各面, 因此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要求比较高, 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的相应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而且要书籍公司的规章制度, 而且还要懂得财经会计的操作准则, 更要对公司的业务和市场以及公司的投资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但是就目前而言, 有较多的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往往只是工业企业的审计部门人员, 有的甚至只是会计人员, 只对财务部门的事务由一定的了解, 对于工业企业的全局规划没有认识, 对于企业的企业运作没有权限参与, 而且在管理权力上没有得到下放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工业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一) 加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监督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对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前景规划、各项决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的数据, 但虚假的会计信息能够影响正确决策的实施, 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工业企业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思想教育, 加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中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加大企业对会计信息的纠察力度, 对会计人员工作的监督程度, 切实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有力地遏制工业企业中的不良行为, 切实提高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二) 完善内控体制, 明确内控组织机构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是建立在整个企业的业务之上的, 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的运行需要工业企业的全体部门合力才能完成。首先要建立稳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对于工业企业必须包含一下业务环节:销售下单、生产任务、原材料采购、车间完工、仓库出货、财务核算等环节。其次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及合作, 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运行, 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提高内控人员的业务素质

内部控制最终还是需要相关人员来执行, 必须加强内控人员的专业学习, 提高内控人员的业务素质, 内控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提高内控的管理意识;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的分析能力, 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能力, 其次是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 不仅是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能力, 而且还有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工业企业风险的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 内部控制在中国工业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在如今的强烈竞争经济背景之下, 工业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都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管理层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 建立完善现代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工业企业内部环境的监督工作, 减少企业体制中存在的漏洞, 遏制工业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不良行为, 提高内控人员的业务素质, 保证工业企业自身的“健康度”, 实现中国工业企业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22) .

工业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第9篇

工业园区是工业集聚的载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揭阳自1992年建市以来,各县、市(区)及乡镇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的热情高涨,全市范围内先后建立了规模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各级各类工业园十多个。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少数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已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如揭东经济开发区、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和揭阳榕城工业园;部分工业园区通过艰苦创业,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如揭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普宁市科技园、东山区工业园;而多数乡镇级工业园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办园艰难而名存实亡。

20年来,揭阳市通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培育企业集群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及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进步,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算,揭东、普宁、榕城和揭西等县区,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均占该县(市)区的工业总产值50%以上。其中经济贡献较大的是几个省级园,据揭阳市委党校2011年中青班“工业园区建设”课题组调研统计,仅揭东开发区、揭阳试验区、榕城工业园和揭阳高新区四个省级园,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1%,发展贡献较大。而表现突出的是揭东开发区,占地面积不足全县的1%,税收却占全县的40%左右。

从笔者近期的调研看,揭阳市各园区建设总体情况良好,发展基本上是健康、有序的。特别是省级园区,指导方针和建设思路正确,规划建设、项目落实、企业投产后的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形势下,揭阳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2 园区建设存在问题

2.1 良莠不齐,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调研发现,由于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条件及起步时间不同,目前发展相当不平衡。揭阳试验区、揭东开发区、榕城工业园、普宁市科技园起步较早,开发建设条件较好,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承接中石油大型炼化项目落户,工业园管委会于今年3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发展态势看好。而早先开发的多数市(县)级园虽有一些企业入驻,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园区建成面积较小,贡献较少。近年设立的普宁英歌山工业园、揭东滨海科技园和惠来县规划控制的五个工业园,正处于规划控制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多方支持和大量的投入,建设和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通过调研,发现揭阳市各工业园的产业布局明显存在趋同现象,这反映了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的一大特点[1]。比如,以五金不锈钢作为主导产业的就有揭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阳榕城工业园、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以制药作为主导产业的就有普宁市科技园、揭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东经济开发区、揭阳榕城工业园。模具、纺织服装、食品、电器、机械制造等产业也存在上述情形。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趋同,项目重复建设,空间布局分散,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不良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形成集群效应。

2.2 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未完善

揭阳市是欠发达地区的新建市,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各工业园基本上是各级政府举办的,能够投入园区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各工业园普遍采取“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办法,将部分土地出让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通过寻找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集团,采取合作开发或包片开发的办法取得建设资金。20年来,揭阳市各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少数规模和效益好的园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但多数发展缓慢和近年新建的工业园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2.3 招商引资模式粗放,园内企业关联度低

各级政府为使工业园早日建成,产生规模效应,采用的招商模式往往较为粗放,只关注数量、规模、产值和项目投产后的税收,而顾不上产业的关联性和培育产业集群[2]。引进项目时,未能按原先的规划和布局分片开发,存在项目随意招,迁就客商随意放的现象。相当多的园内企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简单集合,彼此之间呈孤立状态,劳动分工微弱,协作较少,未能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园内企业缺乏关联不利于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促进,不利于锤炼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2.4 管理机制未健全,各方关系难协调

揭阳市各工业园基本上是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均设立管委会或管理办公室(管理处)来负责园区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际上,工业园区是为了摆脱旧体制而设立的,不是建制区划,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限,在行政级别、内设部门及职能、税费收取等方面尚未健全体制机制。大量业务要到当地政府机构申报和办理,这就存在园区管理机构与当地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园区规划控制、拆迁、征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乡村关系处理等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当工业园按规定给引进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时,多数政府部门能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业园的工作,给予办理有关手续。但也有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个别部门办事拖拉,互相扯皮,甚至借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

2.5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污压力大

本来, 把工业生产集中到统一规划、治污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比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小、乱工业分布,既集约节约了用地,减少了污染源和污染面,又便于“三废”集中处理。但是,随着揭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落户揭阳市各工业园的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三废排放猛增,园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就拿废水处理来说,目前全市工业园只有揭阳高新区、揭阳试验区和东山区工业园、英歌山工业园在建污水处理厂,其他工业园只处于规划设计和拟建阶段。多数园区的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沟渠或江河,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 园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3.1 有利的政策环境

首先,近年来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广东省实施加快粤东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揭阳市赶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业园区建设大环境看好。其次,国内外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使揭阳市各工业园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园区。再次,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之一,而揭阳市是珠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重要交汇点,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上述政策环境对揭阳市工业园的建设发展极为有利。

3.2 交通基础设施大改善

令人欣喜的是,揭阳潮汕机场已于2011 年12月通航投入使用。潮汕机场300 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在广东省内排第三位,仅此于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潮汕机场建成通航极大地提升了本地区的交通便捷性。其次,厦深铁路将于近年建成通车,在普宁市设有站场,将进一步拉近揭阳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空间距离。此外,区域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国道、省道的改造完成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揭阳市的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成交付使用,改善了揭阳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改变了揭阳市的对外形象,推动揭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促进揭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3 大型工业项目拉动

2012年4月同时开工建设的中委广东石化炼油、中海油粤东LNG一体化、中电投揭阳物流中心等大项目,形成撬动揭阳市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将使揭阳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大型石化能源等工业项目落户揭阳市,对揭阳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首先,将以中石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形成重化产业集群,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其次,将显著提高地方财税收入,解决政府开发建设工业园的资金问题;此外,直接解决本地区和各工业园的能源供应问题。

4 对策和建议

为使揭阳市各级各类工业园获得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做出更大贡献,使园区经济成为揭阳市经济重要增长极,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4.1 依法规划,调整布局

依法依规设立工业园区。近2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揭阳市各级各类工业园遍地开花,造成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土地资源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级各类政府争相设立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的情况相类似。因此,应吸取教训,从严审批各级各类新工业园。各县(市)应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设立工业园区,并按省市有关规定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设立、变更和扩园。对经批准成立的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应严格按上级批准的规划推进园区建设,引导园区有序开发,不得随意变更园区详细规划。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镇(乡)、村级工业园,应全面清理整顿,防止和杜绝违法圈地和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

针对工业园重复建设、各园产业布局趋同等现状,有学者提出通盘考虑,对辖区内工业园区进行整合[3],笔者认为对揭阳市来说可行性并不大。根本原因是工业园基本上是各级政府举办的,政绩在本届,项目谁引进谁受益,园区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各园产业布局的引导和规划,突出各园的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行产业链招商,对入园企业和项目进行合理引导,使各园形成特色鲜明、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4.2 重点突出,分类指导

首先, 针对揭阳市是欠发达地区新建市,应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大南海石化综合工业园和揭阳高新区二个省级新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使其早日建成投产,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其次,对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效应的揭东开发区、揭阳试验区、榕城工业园、普宁市科技工业园等,应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投资软环境。对近年来设立的英歌山工业园、揭东滨海科技园、惠来县生态工业园等应严格规划控制, 突出招商择资,杜绝项目和企业引进的随意性,力争建成宜居宜业的特色工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再次,对数量众多的县级工业园(如揭东规划6个、惠来规划5个),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将数量多、分布广的县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形成产业聚集度高、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体系。

4.3 差异竞争,发展特色

各园区要规避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积极引导差异竞争和错位竞争,发展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为纽带,开展招商择资,形成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和已有工业基础、体现集聚效应和分工合理的各园区产业布局。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争取引进更多对产业形成和结构优化起引领作用的旗舰型企业和科技型项目,建成创富宜居工业新城、生态之城;普宁市各工业园以纺织服装、制药等为特色主导产业,推进服装行业信息化进程,打造国际服装城;榕城工业园、东山工业园以五金不锈钢、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强化优势产业品牌化建设;揭东经济开发区、揭阳试验区以模具、机械制造、塑料化工等为主导产业,引导“一区多园”和“专业特色园”格局的形成;揭西工业园宜朝旅游悠闲、生态工业园方向发展;揭东、惠来各县级工业园应分别与空港经济区、海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协调对接,推动“一园一业”做专做精做强;普侨区与大南山侨区工业园应与海港经济区规划建设紧密对接,在承担产业分工中共谋发展。

4.4 创新机制,提高效益

首先,既要防止向旧体制复归,造成部门臃肿和效率底下,又要建立健全园区机构,赋予园区足够的办事权力。当前要赋予园区多一点的权力,以加快园区的建设速度。其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减少繁琐的审批程序,试行市场化运作,为企业及早进入市场赢得宝贵时间。其三,园区管委会(或管理处)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其四,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园经验,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业协会、公证机构、信息咨询中心、拍卖行等,完善和优化市场环境。其五,坚持按“亩产论英雄”[4],惜土如金,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创造产值、税收贡献率和安排就业人数为标准安排项目和用地指标,以资源、环境代价的最小化,实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4.5 绿色招商,保护环境

首先,大力推行绿色招商,严格环保准入条件。从源头控制污染,坚持“三不批”原则,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项目不批;只有经济效益而无环境效益的项目不批。其次,加快各市级以上园区的规划环评工作。未通过整园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要抓紧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入园项目环评的联动审批机制,对未进行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暂不予受理其入园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再次,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工业园区环保配套设施与园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督促指导,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最后,在各工业园中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处理经验,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工,张秋云,李前程,等.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7.

[2]陈方浩.揭阳市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3]葛坚洪.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创新管理机制[J].浙江经济,2004(24):58.

现代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10篇

现在兴起的电子商务, 也使得汽车工业可以降低营销成本、优化库存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汽车工业的实力。所以, 就现在形势来说, 汽车工业信息化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汽车工业产生的影响

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可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汽车工业的内部信息化, 这个具体指的就是在汽车工业管理上、技术研发上以及经营策略上, 都因信息化带来有效地提升。然后是在汽车行业方面也是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比如汽车的信息网页越来越多, 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还有信息流减少了部分的物流和人流, 提高了汽车的经营效率。最后一个就是体现在汽车的产品信息化, 具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汽车装备, 由此来实现汽车的功能优化, 还有在舒适性、环保性、安全性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像在2000年的时候, 在北京国际车展中, 上海的通用汽车公司就展示了一台带有网络功能的新型车,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最近还有各大软件公司于汽车企业的合作出现, 这标志着汽车工业的信息化的开始。

二、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及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拥有了比较完整的IT系统, 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拥有了一定的经验, 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汽车企业对开拓电子商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随着热门的IT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迅速地汽车工业, 使得汽车工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去开拓电子商务对汽车工业的有利合作。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宇通客车就计划与美国的专业电子商务顾问ABCOV公司以及江苏的世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合作, 建立起一个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还有长安汽车也准备搭建长安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负责搭建长安公司的商务应用的平台等等。这种种现象都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在2001年, 上海就投资1亿成立了上海信息汽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而且, 就在那时, 仅仅是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家, 就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上投入了8千多万的美元。这些活生生的数据, 都是表现国家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足够重视的有利证据。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拥有足够重视的态度, 但是毕竟发展得比较晚, 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很多汽车工业, 都是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一些小的汽车工业, 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缺少的, 而且信息技术含量也很低。

同时我国还存在各个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有的汽车工业任然对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 造成各个汽车工业差距拉大的情况。

三、对于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汽车工业信息化的建设, 国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可以给与汽车工业资金、技术的帮助, 比如设立专项基金为那些想要进行信息化, 但资金不足的的小汽车企业提供条件。或是安排相应的高技术人才去还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汽车工业做指导。政府的支持是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同时还需要制定汽车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 避免一些汽车企业盲目地建设却没有很好的效果。加强公共共性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使得各个汽车企业拥有更多有力的信息化建设的学习途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汽车工业必须跟随新时代的脚步, 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去提高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只要努力做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才能使得汽车企业得到有效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德.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3 (05)

[2]吴友军.机械工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4 (06)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业文化作支撑 第11篇

工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们中国社科院从事工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人员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20多年的系统跟踪,认证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業经营者,凡是认识到工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加以认真实施,企业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反之则衰败被淘汰。这已经是一个定律。企业是国之根基,根基牢则国强,工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国家繁荣强盛的基础。为了加快工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必须从目前一般性管理向全面制度性管理升级,使得工业企业的软实力得到切实增强,保证企业在“四化”指引下得以全面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钱字当头、唯利是图、诚信缺失、违法违纪的行为频发;职工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怨声连连,对社会腐败之事深恶痛绝,对社会发展前景产生信仰危机;加之西方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侵蚀,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迅速、面广的技术特性,编造谣言、无中生有、歪曲事实、蛊惑人心,致使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处在混乱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对于这些广大群众牢骚满腹的现象,基层企业领导缺乏应对之策。如今不少国企、民企,存在信仰缺失,只靠经济激励运行,缺乏企业伦理、价值观的引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最终会导致群体性的事件发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大刀阔斧精神力斩贪污腐败,民心法治得以恢复,社会主义中国在整改中振兴。但由于积病治愈仍需时日,而且要多方大力治理,特别是要把根基建牢,才能抵御“西化”的各种腐蚀和进攻。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硬实力往往容易被复制和替代,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却很难被复制和替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工业文化的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成为国际竞争制胜的关键。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注重工业文化的建设,西方的工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据绝对优势。西方企业家为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呕心沥血谋发展,十分关键的是建造了一整套使自己公司能够生存发展的工业文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成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软实力,为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今中国工业企业中,世界知名品牌很少,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屈指可数。我国在产品文化、品牌文化,特别是工业文化的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加快建设的紧廹感十分强烈。

我国工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支撑发展的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截至2013年,我国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9 813家,其中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34%,而美国的500强收入利润率为6.8%,两者差距很大。如果剔除银行业的收入计算,中国485家非银行企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55%,而美国482家非银行企业收入利润率为6.39%,差距就更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中国企业由大变强的宏伟蓝图,再次为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然而,如何实现这一蓝图,中国工业文化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的状况,未能为中国工业企业提供更强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工业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在工业文化定位和开创方面,正在进行着探索性的实践。回顾中国工业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我们虽然在曲折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工业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软实力还没有被所有企业全面认知,优秀的工业文化在很多企业中并没有真正建设起来。据大型工业企业情况看,工业文化建设可分为三种状态:一种是真正建立起良好工业文化的企业,数量约为五分之一。它们精选出正确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形成工业文化的“观念层”和“管理制度层”,最后落实到“实践层”。另一种状态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它们也进行了有关工业文化的建设工作,但结合自身实际不够,落实的工作没有跟上,效果不够好。还有一种状态是部分企业实行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家族式的管理,甚至有的企业实行的是暴力式的管理,比如富士康。

把工业文化建设工作只被看成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没有把它看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程。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以及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的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积极致力于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面对全国36万多家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300多万家大型企业,特别是(GDP贡献占全国68.3%,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4 200万家中小企业,要扎实开展工业文化建设这一重大社会基础性建设工程,其工作力度显然不足,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企业软实力短板的状况。

缺乏对工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的全面认识。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人信仰缺失,缺乏更高的价值追求。如今企业利润得到很大提高,物质欲望如期而至,钱和权逐渐成为一种信仰。一些企业开始不断地冲破道德底线,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切向钱看”,企业丢失了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赚钱的工具,员工则成为工具上的零件,顾客则沦为企业攫取财富的对象。这样的企业不仅得不到员工的信赖,也得不到市场的拥护,企业则缺乏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最终将会被无情地淘汰。

nlc202309022341

存在工业文化全盘西化或传统化的极端认识。当前,中国工业文化建设存在两个“未转化”。一种情况是把西方的文化管理理念生硬套用到本企业中。在工业文化建设中,西方注重强调软性管理因素,而我国的很多企业硬性管理因素(如技术管理、营销管理、财产管理等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备,造成内外无法匹配。另一种情况,一部分的中国企业在文化设计中过分倚重传统文化,刻板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理念依据,工业文化呈“老旧”化现象,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难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

忽视工业文化的再造、创新与个性化。工业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而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标语。纵观国内许多工业企业的文化,往往忽视自身发展背景和环境,照抄照搬一些优秀的工业文化强制推行,或刻意挑选一些时髦的新词和政治口号去炒作。还有些企业,上级没有说,也没有文件下发,便不能“擅自行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工业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陷入低水平复制的陋习之中。

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关系

工业文化是在采集原(材)料进行生产、制作,在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各阶段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器物(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由轻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三大部分构成。

企业文化是从事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是企业价值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主要由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类基本组织形式存在。

行业文化是指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无疑是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行业文化不是强制人们遵守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而是强调文化上的“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即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

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他们同属规范性文化的范畴;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局限在工业经济领域,后者局限在企业领域和行业领域。同时,工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还存在着重叠交叉领域。工业文化与行业文化属于从属关系,行业文化是工业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工业中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文化,影响着整个工业的文化。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需要工业文化作支撑

工业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工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是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国目前的工业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有很多国内外优秀的工业文化可以供我们借鉴。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煤矿,通过开展“幸福杨村”主题文化,实现了国有企业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全面升级,软实力得以全面开发,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加强了我国的工业文化建设。

工业文化是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应该从目前各企业分散建设,提升为按省市、按行业系统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工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并合理分配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左右相关单位和部门从不同角度切入,以构建齐抓共管、全员共建的格局,这是实现工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建议请中央文明办、中宣部、中组部挂帅,中国社科院、文化部、工信部、广电总局、公安部、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参加,成立中国工业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各省市对工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企业伦理等全方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只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大文化的正能量,工业文化建设才能有强有力的后盾。在我国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工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抓住这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做好各种宣传解说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工业文化的大力正面宣传工作,发扬正气,增强底气,增加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责任感。

适应当前企业所有制变革的新形势,建立和完善工业文化建设新机构、新机制,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抓手。工业文化工作机构应该成为任何一种所有制企业领导层进行各项工作的新抓手,所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规模大小建立工业文化建设工作机构,私有制企业也可以建立其工业文化建设机构。同时要求企业各相关单位、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将工业文化建设与各自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新机制,成为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新抓手”。

实践是最具感召力的旗帜,工业文化建设应统一于企业发展的实践逻辑中,指导实践和自觉维护,优化企业理论体系与实践行为的融合统一。工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切实做到整章建制、内外兼修,不可以脱离制度,不可局限于思想领域的宣教工作,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要把优秀的理念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员工的行为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做到各部门分工明确,任务分配尽可能细化。工业文化建设存在许多可以开展的工作,要随着形势和企业的发展,不断充实工业文化的内涵,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要面对日趋加剧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有效机制。只要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工业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一定能够完成,并成为人类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股力量。

(责任编辑:陈海峰)

工业建设 第12篇

“没有测量, 就没有科学。”——门捷列夫

测量技术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贯穿产品生命全周期的重要内容。掌握工业测量技术对于工科学生真正掌握工业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真正领悟工业生产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工程训练教学的现实中, 有一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也是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学指导人员深深忧虑的, 就是有些指导人员与同学在实习教学活动中的“非尺寸加工”的观念, 认为通过实习掌握了基本的工艺手段与方法就可以了, 不重视零件和产品的尺寸与精度的要求。东北金工协会会长吴鹏老师与吉林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导师于俊一老师来中心调研时特别强调了必须改变这一观念的意见。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工程训练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 忽略了对产品生命全周期的工程意识培养与教育有关, 特别是与忽视产品生命全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测量技术的教学紧密相关的。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决定建设《工业测量基础》工程训练教学模块。

二、创新与建设

(一) 真实工业环境下的测量

首先, 我们将这一教学模块命名为《工业测量基础》, 是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一教学模块中应该主要让学生掌握工业生产实际中常用量具的使用, 并使用这些量具对零件进行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的检测。在内容设计上我们的创新是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背景, 没有选择实验室常用的双管显微镜、光学测长仪等设备, 所使用的测量方法都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常用的, 所使用的量具也都是在工厂车间常见的, 我们使用了多种形式的游标卡尺、千分尺、心轴、量块、粗照度样板、丝准样板等。我们强调真实工业环境下的实际工件的测量, 不进行验证型的实验, 有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 整合工业检测技术教学内容

通过开设《工业测量基础》教学模块, 我们可以将原来在各工种教学中分别涉及的量具的使用及工件的检测等内容集中整合, 系统、完整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互换性基础知识及工业检测技术。

(三) 结合教学设计组合测量件

我们设计了多种组合测量件, 同时将长春市技能竞赛的作品拿来供实习学生测量, 其中每个零件都包含有多个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检测项目, 有助于让实习学生理解真实产品的要求, 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掌握工艺定位的知识与辩证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四) 培养学生的精度意识、质量意识

通过开设《工业测量基础》教学模块, 我们可以将同学在其他教学模块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 并按照图纸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标注要求进行比对, 这有助于改变有些指导人员与同学金工实习教学中“非尺寸加工”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精度意识、质量意识, 理解互换性的意义, 真正理解工业生产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学习期间有关工业测量的训练, 将有助于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 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了解现代工业测量技术

我们在设计《工业测量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时, 将“量具与测量的发展”内容放在最后, 我们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数显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通用量具电子化方面的发展与应用。尽管三坐标测量仪等测量设备我们目前还没有, 但多媒体课件同样可以给学生介绍和演示台式、手持式、照相式三坐标等反求设备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这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更好地了解现代工业测量技术。

三、效果

就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都没有开设这一训练模块, 有的学校有测量室, 却没有相关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开设了“形位公差的测量”课程, 但定义为实验。因此, 吉林大学这一模块的建设是一次创新, 是一次探索, 同时填补了一个空白。

开设以来, 《工业测量基础》模块受到了同学们和相关学院的欢迎, 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吉林省首席技师比赛前, 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领导邀请这一模块的主讲教师——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广军给竞赛选手讲课。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3月参观了这一教学模块, 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给予了肯定。

摘要:测量技术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贯穿产品生命全周期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在这一教学模块中创新地摒弃实验设备, 提供真实的工程背景, 强调真实工业环境下的实际工件的测量。同学对自己在其他工种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 并按照图纸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标注要求进行比对, 有助于改变有些指导人员与同学在实习教学中“非尺寸加工”的观念, 这一训练模块的开设不仅填补了我校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一个空白, 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和领导的肯定。

关键词:测量,工程背景,非尺寸加工,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车载信息娱乐平台下一篇: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