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探析

2024-05-10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探析(精选12篇)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探析 第1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国际贸易呈现迅速发展的特点, 出现了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性流动;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 形成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 跨国公司陆续涌现;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 在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的推动下,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 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对比前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不同。

经济形态方面, 之前的经济全球化大多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 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则是与信息发展相适应;国际分工形式方面, 以前的国际分工大多是垂直的, 现在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水平的;世界市场体系方面, 以前各国间的经济交往主要以商品交换、资本流动特别是资本的借贷输出为主, 现在主要交往国或部门开始融合为一体化金融体系;世界市场主体方面, 以前世界市场的主体仅是国家, 而现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国际交往方面, 以前的国际交往是“点到点”的线型方式, 现在则是“点生点”的网型方式;相互依赖程度方面, 以前国家之间虽有依赖, 但联系总归不算紧密, 现在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进世界市场体系, 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相互交织并融合。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发展,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 使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 股份制、合作制经济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 是资本社会化和国家化的突出表现和具体载体。”[1]

(二) 上层建筑与剥削方式的变化

就上层建筑来说, 首先,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其次, 国家职能以及国家的法制化程度加强使上层建筑更趋向完善;再次, 政党类型多样化并且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距缩小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向多元化发展;最后, 当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得到壮大是公民权利得到扩展。

就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来说, 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较之以前显得更为隐蔽和多样, 尤其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资本的剥削也随之变得智能化, 尽管如此, 资本剥削的隐蔽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避免了不少冲突。

(三)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 中间阶级得到不断壮大, 使原来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主, 两头大, 中间小的“葫芦形”社会结构转变成为两头小, 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四) 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世界的控制, 推行跨国公司, 不断扩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以便在国际范围内攫取最大的垄断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也不断联合起来。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尚未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开始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 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一旦“两个决不会”条件满足, “两个必然”终会实现。

(一)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所有制结构依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为主,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循环爆发, 并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过剩, 还会影响到流通和分配等其他各个环节, 形成结构性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其他矛盾的根源。首先, 它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加剧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使贫富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全球化, 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最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球化进行, 可能会引发新的国际冲突, 影响到世界秩序的稳定和国家关系的发展。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很早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存在社会主义的因素, 而且,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之所以得到逐渐积累,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适当调整;第二, 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是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 最终形成的还是集体经济;第三, 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赢得越来越多的权利;第四,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家内部矛盾, 开始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因此,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垄断与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范围内为适应生产力而做出了新的调整。马克思曾说, “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绝对不会出现的。”[3]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发展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适当的调整还能够继续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还没有濒临灭亡。但是, 这些调整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也没有解决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基本矛盾, 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依然是社会主义最终会代替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32) .

[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39) .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探析 第2篇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为宗旨的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阐述,虽已愈来愈清晰,却并非已无疑问,有的甚至更为模糊,思想更为混乱。因此,当我们已比较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经验教训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就很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讨论,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按比例发展要求,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则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克服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节的片面性,而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补二者之所短,而不是要用市场去取代计划从而根本否定计划的积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4 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强调运用计划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为配置资源手段的时候,对计划和市场二者的关系,则只能理解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能视为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正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使我国经济有了较为迅速、稳定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后都逐渐发展到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阶段上,这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市场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的计划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二者殊途同归。这个事实再次说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

必须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企图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鼓吹市场经济万能,把市场机制吹嘘为人类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并认为,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根本否定经济计划性,谁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计划性,就要被扣上要走回头

路,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的大帽子。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近些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当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每当加强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如1993 年以来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下,逐步取得“软着陆”的胜利和“高增长、低通涨”的大好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也必须看到,在这大好局面下,迷信市场万能的倾向还远未清除。如有些地方、部门、企业抵制宏观计划调控,任由市场调节,以致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企业开工不足,加重了工人失业下岗的问题,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就是其明显的表现。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否认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的操作运行上,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明公有制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

坚持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是既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有资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数或50%以上,而必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目前就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的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

还需着重说明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的利益。

三、对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各种观点辨析

1.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种,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早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已经解决了,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考虑姓„公‟姓„私‟的问题,并认为这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思想。前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的,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论证深圳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据时说的深圳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他还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3.以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偷换“公有制形式”的概念,为混淆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不言而喻,这里说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就公有制的公有程度和范围,或者说公有性的强弱而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公有程度较高,公有范围较广,包括了全民;集体所有制公有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只包括部份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所有制。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十五大的新提法,意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与“公有制形式”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上详细地剖析了上述种种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目的无非是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区别,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于究竟怎样才算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是需要从实践中去继续探索的问题,现只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反对主次不分和假公贩私的种种观点和措施。

其次,认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缓解和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切实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再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防止、消除失业与大起大落等等消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运动似乎并未朝着马克思主义预言那样发展,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仍未成真,并且反观当前资本主义发展反而有更加兴盛的态势,但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在新时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所产生的部分质变更加偏向于社会主义,这就表明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与论断没有在发展中被淘汰,而是正在支配着资本主义发展行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所不能化解的矛盾正在加深,一方面让资本主义在新时期呈现出表面旺盛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正在这样的矛盾积累中走向衰亡。

1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

1.1 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多元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性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改变,但资本主以经济占有形式呈现多元化。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元资本占有形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的“趋同”,其实质仍是资本家占有,只不过资本家的数量更多,这些经济占有方式的改变非但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还更加促进了其发展。

1.2 资本主义出现可调节特点

资本主义建设发展初期,整个社会呈现出无政府自由发展状态,经济处于无序态势中,这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出现;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干预与调控。

1.3 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福利化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来调节分配关系,例如通过税收控制贫富差距加大,不断在社会推行与普及福利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收入等,以此来调节社会矛盾。

1.4 资本主义阶级构成复杂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阶级构成上愈发复杂,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资产阶级内部成分趋于复杂,出现了垄断资本集团、中小资本集团、食利者阶层、经营者阶层等,这种阶层的复杂划分使得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各个阶层处于流动过程中,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变化。其次,工人阶级构成多样,脑力劳动化层次增加,其需求也逐渐增加。最后,中间阶级的出现。中间阶级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游离的阶级构成,成分较之二者更为复杂,在未来的发展中趋于分化。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测

尽管资本主义在当前发展中出现了以上新的特点,但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变化只停留在量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从未改变,这种新特点的出现也让我们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判断,证实马克思主义论断仍是具有科学前瞻性的支配主导性的。

2.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愈发凸显。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原本国家内部矛盾转换为各个无产阶级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其中,跨国公司通过自身资源优势跨越国家与民族进行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矛盾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被不断激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世界各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将愈来愈大,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可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富裕。

(2)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侵略性与人类生存的矛盾加剧。在人类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期,人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能力也较为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一方面让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对自然界的毁坏程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不愿承担过去数百年间对于自然毁坏的责任,反而将更具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新时期会不断激发。

(3)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将人极度异化。资本主义发展致使市场竞争加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会采取各种手段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人在各种占有、嫉妒、攀比心态中成为消费的奴隶,在金钱社会主导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会形成“缺乏诚信、缺乏同情与歉疚”的心理性格,在这种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中被不断异化。

2.2 资本主义发展昭示着社会主义必然性

(1)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改变证实其存在的不合理。因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只能通过否定自身部分观念而进行完善,这种部分质变正是资本主义不断衰落的印证。

(2)当代资本主义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世界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平衡,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让人们将其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称之为“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促使其不断结合社会主义因素,从而不断发展自己、延长自身寿命。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是必然趋势,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的论断对社会发展依旧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在当前还具有较大的发展余地与空间,内部调节仍可维持其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会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我们要充分领悟到这个过程的艰巨性,诚然,资本主义在当前仍处于兴盛发展阶段,但人类社会总要向前发展,突破与进步是必然发展态势,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在未来,资本主义会因其内部矛盾的激化而终将走向灭亡,从而被更加科学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代。

参考文献

[1]景浩,王丙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2]刘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3).

[3]刘昀献.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1.魏榛(1985-),女,硕士学位。现为中央司法警察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白亦清(1983-),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司法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监狱学。

作者单位

新媒体发展趋势探析 第4篇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依托用户的信息移动客户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 信息共享频率高, 信息更新速度快, 空间跨度大, 信息的交流共享性强等。同时, 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近乎零费用, 广大用户享受的也是免费的信息服务。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扩展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集中性的信息发布, 及时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 网上流量的大范围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 这种移动便捷化的信息共享, 能充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种需求, 实现资源信息对接。传统的媒体以单向化方式传播信息, 而新兴电子媒体可以及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拉近了媒体信息资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的自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观众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留下自己的访问足迹, 还可以对精彩的新闻信息进行打赏和投票等, 充分发挥了观众的新闻评判能力, 丰富了新媒体的内容, 使其结构更加合理, 人们根据信息事件及时报道的新闻内容, 在自定义的新闻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动态和感想, 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大大加强了信息的互动性。

2 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一些具有潮流化和时尚化, 并能及时更新的新媒体特色节目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特色化的节目编排模式充分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在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 新媒体行业还没有标准化的行业准则, 行业制度较为混乱, 新媒体的运营者缺少创新意识, 缺少针对性的行业策略分析, 导致行业内部出现竞争混乱的现象, 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缺少对行业的集中性整顿, 恶意竞争现象屡有发生。新媒体的运营效率低下, 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 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自我运营形态。以上种种现象但是传统媒体与之相比在不变换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导致信息价值链中断, 公众的收视兴趣下降, 严重降低了节目的品牌价值。所以, 新媒体要想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就要集合社会的热点文化,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从而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 要及时更新事件的最新动态, 同时, 结合社会的潮流文化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醒目的标题, 特色化的编辑内容, 多渠道发布新闻信息, 从而提高新闻价值的属性, 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总而言之, 新媒体作为信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固化的传媒属性很难被社会的青年群体所接受, 因而, 新媒体必须结合新思想和新潮流, 转变媒体编辑的风格, 只有结合正能量的社会文化进行新闻信息报道, 才能提高收视率, 扩大阅览量。

3 新媒体在社会信息流中的新闻价值属性展现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趋势之必然, 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媒体信息质地飞跃, 就新媒体的本身行业属性来看, 其进入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无论是个人亦或是小型发展企业, 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 通过微信、QQ、博客等社交媒体工具, 打造自身的新闻品牌;运用互联网+形式的思维方式, 丰富新媒体的发展渠道。信息发布渠道的整合平台包括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生产优质的内容是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传统报纸行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 以互联网为核心报道平台, 同时根据新闻内容的特点, 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 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 及时报道信息。传统报纸品牌也应该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 把用户的信息作为巨大的财富, 向新媒体学习, 不断收集包括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在内的用户数据, 分析用户的需求, 强调用户体验, 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精确推送信息, 将最适合的产品迅速传递到用户的手中, 共创价值, 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打造自身的新闻报道特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自主创新性非常高, 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瞬息万变, 新媒体要依据用户的体验及时转变新闻风格, 无论是网红亦或是自媒体经营, 所有的媒体经营者都在传播具有自身特色的自媒体信息, 最大化满足用户信息交流互动的需要。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要想经营新媒体, 首先要打造有着独特风格的信息自媒体平台, 依据社交工具创立的新媒体和依据传统pc端的新媒体, 其在信息发展的大潮中, 都要保持自身最本质的特色, 这是促进其发展的立足点。在未来可预计的前景中, 信息媒体依旧会保持向上发展的生命力, 呈现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更加满足社会群众的信息需求。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模式, 打造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形式, 使正能量的社会新闻信息能有效传播。

摘要:当前, 在信息网络的影响下, 新媒体的精神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信息载体形式不再单纯依靠广播和电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新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自媒体、流媒体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人们在享受便捷化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地降低, 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特色化的新媒体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既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热点的出现,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新媒体,发展趋势分析,现状研究,变化形式

参考文献

[1]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 2013 (8) .

我国饭店集团发展趋势探析[推荐] 第5篇

我国饭店集团目前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未来发展有着无限可能。笔者认为,新型商业模式逐渐被引入、积极拓展新兴业态领域、国际品牌本土化、本土品牌国际化、资本运营时代来临、从相互竞争走向同盟共赢、高新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倡导和创造共享价值等,将有望成为未来的走向——

□杨宏浩

一、新型商业模式逐渐被引入

随着资本、品牌和管理要素的日益分离,饭店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笔者认为,我国饭店集团的商业模式也必将走向多元化。

目前饭店企业的运作模式较为单一,国际上一些成熟商业模式未来将被引入。例如:以管理要素为核心形成的第三方(独立)饭店管理公司发展模式,这类饭店集团以锦江国际收购的美国州际集团和美国的华人企业林氏集团旗下饭店集团为代表;以资本要素为核心所形成的饭店投资和资本运作公司模式,这以美国HOST饭店集团、Sunstone饭店投资公司等采取的饭店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模式为代表;以品牌要素为核心形成的品牌运营公司,这以温德姆和万豪国际等品牌输出为主的饭店集团为代表;出售品牌区域特许经营权的发展模式,这以Calson饭店集团、速8等经济型饭店为代表;以饭店产权和使用权进行时间分割、并以跨区域网络化布局为特征形成的分时度假模式,这以美国RCI等为代表,且部分国际饭店集团也普遍采用。

随着社会对这些新模式认知度的逐步提高,它们必将为我国饭店业逐渐引入、应用,也必将为我国饭店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

二、新兴饭店业态将得到积极拓展

对比国际和本土饭店集团的品牌谱会发现,本土饭店集团普遍缺乏顶级奢华饭店、精品饭店、度假饭店、中档饭店、酒店式公寓等品牌类型。主题饭店、机场饭店、高铁饭店、汽车旅馆、廉价饭店对于本土饭店集团而言,同样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些业态领域未来将得以积极拓展。

目前,国内契合市场需求的中档饭店品牌数量并不多,但中档饭店在发达国家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大多已经实现连锁化和品牌化,大型国际饭店集团旗下都有自己的中档饭店品牌。我国本土饭店集团也已开始意识到中档饭店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星程联盟、锦江商悦、深圳维也纳、桔子酒店等已率先在全国实施战略布局。其他新兴饭店业态,本土少数饭店集团也已开始介入,例如,开元旅业介入度假村开发,华天开发酒店式公寓,维也纳主攻中档精品饭店市场,华侨城打造主题饭店群等。

奢华饭店作为一个细分市场也有着现实的需求,适度开发奢华品牌也有利于提升饭店集团的形象。中国人均收入虽然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年收入千万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已接近百万,奢侈品消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奢华饭店对政界、商界名流及影视明星而言,刚性需求强烈。但目前我国的奢华饭店基本都由国际品牌管理。相信随着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逐渐强大,部分集团必将进入这一领域。

三、国际品牌本土化

“国际化思考,本土化行动”将是未来几年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要做的首先是品牌归位。前些年,少数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后,为迅速开拓业务,未能遵循其品牌定位和基本标准,出现了人为大幅拔高品牌标准的现象。例如,国外的经济型品牌在国内却按照豪华五星级标准建造。当然也存在降低标准的个别情况,例如,雅高集团旗下的索菲特,但目前大都在逐渐回归其基本定位。

其次是品牌改造。随着进入地域和客源结构的变化,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对其饭店品牌要素会做适当的改造,以提供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国际品牌还会考虑如何处理好品牌标准与星级饭店标准之间的关系。从一些国际品牌所管理饭店的外立面设计和内部装修风格融入当地文化以及餐饮等服务项目的本土化改造,已能看到这一变化趋势。

再次是创建新品牌。鉴于我国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多样,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将会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新的品牌。如洲际已计划推出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品牌。此外,洲际将旗下的假日快捷品牌更名为智选假日也是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习惯。

最后,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还体现在管理层的本土化。国际品牌饭店集团都计划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但自身培养的人才显然供不应求,且他们也不太熟悉国内消费者的习惯和经营环境,因此,必然会大量启用本土高层管理人员。此外,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国际饭店管理公司的亚洲总部迁移至上海、北京等城市,或在这些城市设立分公司,以更接近成员饭店,管理更为高效,也更为贴近消费者,方便了解消费者需求。

四、本土品牌国际化

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国际化包含集团品牌国际化和旗下饭店品牌国际化。

饭店品牌国际化,一方面指品牌标准国际化,即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模式来设计品牌的各个要素,并进行宣传推广和执行,保证饭店产品和服务品质的一致性、可复制性。另一方面指国内饭店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力后,通过输出管理、投资新建或并购等方式走出国门,让国际社会认知、熟悉并广泛接受,最终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品牌。锦江国际收购美国州际的目的之一,就是借助州际平台把锦江品牌输出到国际上。可以说,本土饭店集团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最初模仿国际品牌到自主创新、再到超越的过程,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本土饭店集团到境外发展,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五、资本运营时代来临

资本运营对饭店集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优化资本配置、激活存量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实现资本扩张及饭店集团的发展壮大。几大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境外上市以及本土饭店集团在境内外的几起大型并购实例表明,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资本运营时代已经开启。

在继续运用银行贷款、发企业债、上市融资、寻求风险基金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手段的同时,国内外饭店并购机会大量存在,并购重组将成为饭店集团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是国内饭店资产并购机会大量存在。国内房地产紧缩政策导致地产公司纷纷进入旅游地产避险,于是短短几年建造了一大批高端豪华饭店,但其中很多饭店只是其他项目的附属物,并不是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加上历史遗留的大规模国有饭店资产需要剥离重组或改制,使未来若干年饭店业充满了并购机会。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大幅升值,本土饭店集团实力日益增强,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将寻求进入饭店的投资机会。再加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如火如荼,以及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欧美等国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不动产和饭店资产大幅贬值的背景下,存在着大量的境外饭店资产并购机会。此外,境外很多风险基金以及房地产信托基金对中国饭店业的并购机会也是虎视眈眈,他们已开始并将继续在国内搜寻并购目标。随着政策的完善,国内饭店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也将会获得长远发展。

六、从相互竞争到同盟共赢

目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集团之间、集团与单体饭店之间以及单体饭店之间的竞争,未来这三对竞争关系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合作,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一是集团之间的合作,这一类的合作关系不涉及合作方的核心价值,不影响其作为企业的独立经营与战略决策,多数也没有资本性的合作关系,并不形成新的饭店集团。这类合作将更多体现在品牌开发、管理、营销和销售等方面。二是集团与单体饭店合作。部分饭店集团已开始通过发挥集团优势,与单体饭店合作达成共赢。例如万豪、喜达屋等国际饭店集团正尝试性地与美国境内一些单体饭店达成合作,主要合作方式为:连锁饭店品牌向单体饭店敞开它们的会员预订系统的大门,与此同时向加盟进来的单体饭店索取一定的平台费,但加盟进来的单体饭店不需要向它们所加盟的那些大品牌旗下的新饭店那样进行标准化改造,依然可以丝毫不改地保留自身的独立经营和风格。7天连锁酒店集团所组建的星月联盟就兼具这方面的合作特征。三是单体饭店之间的合作。国内大量单体饭店势单力薄,面临巨大竞争压力,有着强烈的合作需求。携程组建的星程联盟为大量散落在各地的中档饭店搭建了一个合作平台。一些区域性饭店联合体以及商务饭店等专业细分市场饭店联合体也应运而生。未来,饭店联合体的区域范围会更广,参与成员将会更加多样,合作程度更为紧密,合作内容更为深入。

七、高新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

未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将在饭店企业和饭店集团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的信息技术和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得到大量应用,以提升饭店集团运营效率。二是新技术和新设备用于饭店服务,提高客人的方便程度和舒适度。三是各种智能技术和设施的使用部分替代劳动力,既缓解劳动力紧缺,又能提高饭店服务效率。四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大量应用,有助饭店的节能减排。目前政府对于饭店应用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持鼓励态度,且对低碳饭店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倾斜与扶持。

八、倡导和创造共享价值

企业竞争力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既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企业的核心活动,可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竞争力。饭店集团未来将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向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过渡。未来饭店集团创造共享价值将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关注和促进社区发展,为社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与社区发展融为一体;二是关注绿色环保,积极实施节能减排,这既是我国星级饭店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三是关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重视饭店供应商的利益,保障员工权益并提供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 改进 趋势 发展 分析

1 概述

中国的电子商务应该从1990年左右开始算起,以阿里为代表的B2B时代、以淘宝为代表的C2C时代和京东为代表的B2C时代。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可以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大的趋势。那么在经历过B2B、C2C、B2C之后,电子商务将会如何发展?我认为是C2B,C2B是一种高于现在一切电子商务模式的新模式。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传统的商场直销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要坐在家里不用上街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款式新颖价格低廉,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是欣然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得到开悟和完善,网络世界必将深入到千家万户。日后,必将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交易工具。

2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是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出发,主要围绕商务活动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各种配套技术设施的建设等各方面活动的总体规划,并且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应用电子商务的概念较多,它与网络营销有着不同的设定概念。而网络营销多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出发,多用于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与企业界,主要借助网络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并且产品销售越来越困难,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利益目标,企业就应当认真研究买方的需求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虽然买方也会影响企业的利益,但是相比卖方而言还是容易很多的。因此,研究自己卖别人买是网络营销的重点,而不是自己买。

由于电子商务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其研究的重点不但包括企业的销售,也包括企业的采购,即除了借助网络努力实现企业的销售环节外,还应当利用网络和相应的软件建立企业的采购系统从而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有效的利用采购系统顺利的完成采购任务,公司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供应商的资信情况并不断的筛选供应商。此外,对于市场营销这个概念,很多人对其认识还不够完整,经常将营销等同的看成推销,再加上网络营销较强的专业性,深入了解的人就更少了。为了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电子商务的内涵并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宣传力量。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相当普及,因此,电子商务的知名度高于网络营销。

3 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3.1 电子商务的深度将进一步拓展。由于企业受到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水平的限制,电子商务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随着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不断的向纵深挺进,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将取代目前简单的依托“网站+电子邮件”的方式。为了使得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电子商务企业经从网上商店和门户的初级形态过渡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延伸到Internet上。企业信息交流的共同特点就是互动和实时,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中枢神经。为了形成更高效的战略联盟以谋求更大的利益,企业将创建形成新的价值链把新老、上下游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

3.2 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融合,成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旅游和社区服务等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线上和线下融合,线上营销、线下成交或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加速形成。随着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带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3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我国企业寻求海外商机的新选择。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政策制度环境的逐步完善,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带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进一步发挥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营销”和“中国创造”加速转变。

3.4 塑造品牌形象。电子商务是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一种方式,销售又是电子商务的一个环节。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获取消费者数据、塑造品牌形象,是一个比销售更为广泛,也更为重要的话题。

要避免价格战,塑造品牌、寻求差异化是最佳选项。品牌溢价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最明显的便是用户忠诚度。电子商务可以用来收集市场数据,比如上海家化旗下的一个化妆品品牌曾在淘宝试用平台上赠送出数万份小样,成本不过为小样的成本和邮费,却收获了数万名潜在消费者的详细信息和数万份试用报告。如果这种工作交给市场调查公司,成本更高,数据却不一定会更详实。可见互联网工具、平台提供了营销、客户维护、收集客户意见的便利通道。

3.5 电子商务应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型企业供应链和商务协同水平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电子商务购销体系。电子商务将融合物流供应链,有效地把物流渠道、商业渠道及信息渠道进行捆绑。此外,营销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每一个客户在网上的消费,就能够判断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从而准确地推荐所需要商品。

3.6 技术、需求与投资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电子商务将不断创新应用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网络社区、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我国社会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革将给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新空间,年轻一代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电子商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3.7 新趋势触动供应链C2B改造。围绕着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一定会逐步触发,现在已经看到很多苗头在探索,一定会引发企业内部从零售工业的改造,到上游生产供应链的改造,这个是我们看到的整个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现在我们讲的C2B,我们在内部团队一直讲的问题,少搞假C2B。预售不是C2B,预售是C2B的一种表达方法,货都给仓,先预售一下,只是把定金锁掉,这不叫C2B。真正C2B是真正地利用消费者需求的聚合,能够改变整个供给模式,效率发生提升。这样的变化,是未来C2B的核心,才是电子商务方向,最终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效益。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就是消费者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得,通过更高效的方式获得和聚合,所有的长尾需求在互联网上,可以变得不再长尾,做鞋的也许线下45码鞋或者是50码的鞋,差不多是一个大数,但是跑到网上,也许60(码)是大数,因为所有的60码都汇到一起了,穿鞋只有左脚,没有右脚的,单个看是少数,但只要左脚的那个鞋不要一双的人,在互联网上也是一个大数。所以,怎么样把需求通过不同的方法聚合起来,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定向地满足这样的需求,这也是电子商务未来不停探索的工作方向。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规模持续快速的增长,有专家预计未来3到5年内电子商务市场的这种增长态势仍将维持。特别是随着近两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相继出台多个支持鼓励政策,会对电子商务市场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随着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物流、支付、客服等)的建立完善,我们相信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将逐渐走向稳健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郭策,金敏力.政府在电子商务中的角色定位[J].电子商务世界,2004(05).

[2]Brenda Kienan,Small Business Solutions E-Commerce[M],Microsoft Press,2000.

[3]中国信息化年鉴[M].信息化年鉴期刊社,2004年.

[4]龚炳铮,赵廷超.我国电子商务发展[M].《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第9章2005.

[5]周明主编.物流管理[M].重庆出版社,2002.

[6]洪水坤,陈梅君主编.物流运作案例[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7]王明智主编.物流管理案例与实训[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胡强.浅析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J].电脑与电信,2007(5).

茶叶营销发展趋势探析 第7篇

1 茶叶文化营销

从形式上看,茶叶文化营销方式主要包括茶馆、茶会所、茶叶品评室、茶艺表演厅、茶文化展示馆、茶博物馆、茶作坊、茶文化旅游路线等。眼下,特别是茶馆、茶会所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在一些高雅的茶馆里,消费者不仅可以泡茶、品茶,还能观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而茶会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定位于高端消费群体,不仅可以作为人们品茶休闲的时尚之地,还具有文化交流、商务洽谈、茶叶交易、茶餐茶宴等功能。从目前来看,茶会所及部分茶馆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满足高品位人群的精神享受。

从特点上看,文化具有抽象性、无形性、差异性等特征,它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要让百姓认可茶叶的文化韵味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特别是在茶文化营销初期,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并不了解相关茶文化,这时就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反复宣传、沟通、培育市场,以激起市场潜在需求。因此,在前期铺垫上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龙头茶企带头来科学规划茶文化战略,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长远计划,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市场反响,取得预期效果。

例如,从1988年开始,安溪几乎每年都举办大型铁观音茶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请进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不但让安溪铁观音香飘四海、名扬五洲,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茶文化。

又如,从2005年开始,为了对安溪茶事文化宣传方式进行有益创新,安溪县政府部门先后举办了“安溪铁观音神州行”之南部行、中部行、北部行、东北行、西部行及香江行等大型考察采风交流活动,促进了政府、媒体、企业、茶商、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地弘扬和丰富了安溪茶文化内涵,为安溪铁观音享誉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茶叶品牌营销

茶叶品牌营销就是利用茶叶品牌符号、标识、个性、象征、口号等品牌要素,在心智层面强化消费者对无形的茶叶品牌形象的有形认知,在消费者内心深处建立起强烈的、偏好的、正面的品牌联想,使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茶叶产品产生好感与依恋,产生重复购买行为。茶叶品牌营销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营销,因为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品牌日渐成为茶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与情感纽带,稳定维系着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茶叶品牌营销的作用体现在:(1)茶叶品牌的“茶叶质量值得信赖”。经多次购买后,消费者对该品牌茶叶产品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当意识到这一品牌茶叶确实能给其带来益处时,消费者便成为该茶叶品牌的忠诚顾客。反过来,持续购买行为提升了茶叶品牌的美誉度,促进了茶叶销售。(2)卓越的品牌甚至能经久不衰、永葆活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3]。(3)品牌茶叶具有较高的品牌溢价,能为茶企带来丰厚利润。不少消费者购买茶叶作礼品赠与他人,选择赠送知名品牌茶叶会显得上档次、有面子。品牌意味着优质优价,是买品牌还包含了一种文化,如身份的象征。从茶企角度来看,茶叶品牌是茶企的竞争利器,能为茶企带来溢价收入,是其宝贵的无形资产。创建并维护好茶叶品牌是茶企不断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茶叶品牌是联结茶企与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契约,是对顾客的价值承诺,是茶叶质量的保证[3]。

毋庸置疑,茶叶品牌营销能持续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增长后劲,是我国茶叶营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我国茶企如何突破混乱局面,打造出知名度高、声誉良好的品牌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3 茶叶旅游营销

茶叶旅游营销指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适当的以地方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营销过程。从形式上看,茶叶旅游营销主要包括建立茶旅游文化村、开辟观光茶园、建立茶农旅馆或地方特色茶馆、开发茶膳茶浴、设立茶叶展销中心和茶叶博物馆、推出茶文化旅游商品、组建茶文化表演队、宣传茶文化旅游线路、举办茶王赛等活动[2]。当前,积极实施茶叶旅游营销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原因有两点:

首先,从行业发展方向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会越来越重视对服务业的扶持,服务业正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旅游业又属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对茶产业来说,不能再单纯地依靠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而应尽可能向第三产业延伸。可见,将茶叶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茶叶旅游营销,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提升茶叶附加价值,而且能有效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增长。

其次,从茶叶旅游优势看,茶产地一般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并且茶产地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将这些有利元素结合起来,在茶产地进行旅游营销,能让人们在尽情饱览茶山茶水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放松心情、陶冶身心、贴近自然的休闲方式。

在制定具体的茶叶旅游营销策略时,一方面,要注重将旅游业与我国深厚的茶文化联姻,依靠地方传统茶文化、民风民俗,即做到“茶叶、旅游、文化”三者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尽量把茶产业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旅游业相结合,以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增长。

例如,安溪这几年大打“茶文化旅游牌”,积极探索设计以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为主题的茶事活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文艺、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游客在安溪既可边看茶艺表演和安溪高甲戏,边品饮香茗,也可亲自体验炒制好茶的乐趣;既可欣赏具有安溪茶乡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也可游山玩水、漂流探险、攀岩登高等。

时下的茶叶旅游项目种类繁多,应适时创新茶叶旅游营销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眼球,引起消费者兴趣,在茶叶旅游市场上抢得先机。例如,有一种新的茶叶旅游营销形式一私房茶,它是指消费者在茶园中看中某棵茶树,或某片茶林后,出钱买下冠名,让业主代为看管,抑或自己亲自种植、采摘、制茶供自己品饮,享受从种植到加工制作全过程的乐趣。

4 茶叶绿色营销

茶叶绿色营销是指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茶叶生产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茶产品进行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茶叶绿色营销的形式主要包括种植环节的生态茶园、生产制作环节的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叶、零售环节的绿色茶叶产品和可降解、简单实惠的茶叶包装材料等。

时下,还有一种新的茶叶绿色营销方式--茶叶循环经济模式,它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利用养牲畜产生的粪便来生产沼气,沼气可作为炒茶制茶的燃气动力,生产沼气剩下的残渣作为有机肥料施在茶园中,而且在有机茶园中可兼种果树、蔬菜,这些又可用来饲养牲畜。整个过程不仅充分利用了能源,节约了产茶成本,而且无污染、无农药和化肥使用,生产出来的是绿色健康的有机茶,深受市场欢迎。茶叶循环经济模式特别适合在地处农村、山区等偏远茶产地开展,一方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关联产业发展,带动茶农致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还能催生不少营销之道。例如,可以吸引茶客前来体验茶产地的农家乐,参与原生态制茶过程也别有一番感受,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茶企只有坚定地走绿色营销之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赢得消费者信任,也才能真正冲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未来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中,绿色营销将焕发出无穷生命力,它是所有有远见茶企的必然选择。

5 茶叶网络营销

茶叶网络营销具有“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体庞大、广告宣传费用低、无店面租金成本、无时空限制、内容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快、方便资金结算”等优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进步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习惯于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交易,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生活时尚,有力地推进了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茶叶销售商主要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站或网上商店直接宣传、销售各种茶叶产品。有的茶商还采取了网上折价促销、网上赠品促销、网上抽奖促销等新型网络营销手段,将网络营销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目前,茶叶网络销售平台主要包括自建茶叶网站、依托知名交易平台(如淘宝网、易趣网)、依托知名茶叶网上商城(如中国茶叶商城网)等多种方式。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无店铺零售方式,能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三流合一”[4],是未来茶叶营销发展的趋势之一。

例如,中国茶叶商城网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截止2009年在中国茶叶商城网经营茶叶的茶商茶农成功突破两千家,有效带动了整个安溪茶叶网络销售的成长壮大。很多铁观音茶企都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并开展网络销售业务。据初步统计,2006年一2008年安溪通过网络交易茶叶的金额达2亿元人民币。

为了保证茶叶网络营销的持续红火,茶叶网络经营者如何不断优化与完善电子交易平台、配送渠道与范围、售后服务保障、退货换货机制、顾客投诉反馈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改进。

6 茶叶国际营销

国内市场上对茶叶的需求将逐步接近饱和,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如果能进入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对于拓宽我国茶叶分销渠道、推动我国茶叶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等有着重要意义。茶叶国际营销改变以往中国茶叶只作为廉价原料输出的历史,把更多中高档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还能做强中国自主国际茶叶品牌,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地位。

但茶叶的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更具复杂性、风险性和激烈性[5]。首先,各国独特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和经济技术环境,使得我国茶叶品牌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法律法规和宗教信仰差异等问题。其次,由于是跨国界交易,运输风险、信用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等远大于国内市场,并且还面临着国外一些国家近乎苛刻的绿色技术壁垒,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新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等,这些犹如我国茶叶出口的一道道“紧箍咒”,加大了茶叶国际营销风险。第三,进入国际市场后,要应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各国实力雄厚的茶企,竞争更为激烈残酷。尽管如此,这几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仍保持着增长,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对出口茶叶质量的严格监管。

例如,多年来,泉州检验检疫局积极配合安溪县相关部门,在辖区茶叶基地中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管理,不断完善茶叶生产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管理,确保出口茶叶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能够符合多个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截至今天,安溪铁观音已成功出口日本、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

当然,我国茶叶国际营销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缺乏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国外市场的茶叶以散装和附加值低的原料为主。我国茶叶长期很难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国内茶叶市场茶叶品牌数量众多,但规模小又分散,无法拧成一股绳,这对于我国打造强大茶叶品牌,很不利。可见,我国茶叶亟待进行国际化品牌建设。

为了能让中国茶香远飘海外,有些茶企已开始尝试整合产业价值链,走中高档茶叶路线,即深入到国际茶叶市场的零售终端,打造自有的茶叶零售专卖店品牌。例如,为了能更快速进入欧洲市场,安溪铁观音的一些知名茶企正计划告别以往“单兵作战”的局面,采取“共同作战、抱团出国”的营销策略,尝试以安溪铁观音这一集体品牌进入国外市场,开设专营店,各个茶企品牌在统一的招牌下设立专柜,进行品牌联盟和集体营销。

7 茶叶体育营销

茶叶体育营销是指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推广茶叶品牌的一种营销活动。首先,主要采用体育赞助的形式;其次,体育营销能很好地展示茶叶品牌形象,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三,茶企在赞助体育活动时,不仅能提供泡茶服务,还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道表演服务,极大地吸引公众眼球,引起媒体关注。第四,体育营销以饮茶风尚和体育健身互动为切入点,有利于展示茶叶健康休闲的时尚风潮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符合当今消费需求。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的茶企开始试水体育营销,不少茶企已经给铁观音产业注入运动元素。例如,2009年10月,就有铁观音茶企作为赞助商成功牵手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崭露头角,借力全运会宣传企业品牌。

8 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营销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对茶叶的需求也日趋个性化与多样化。茶食品、液态瓶(罐)装茶饮料、速溶茶、茶药、茶酒、茶叶生化成分产品(如茶多酚、茶色素)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所认可喜欢,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不少茶企也跃跃欲试,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茶叶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

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是现代高新技术向茶产业渗透的结果,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或茶叶和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等为原料,利用一定的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出来的品种多样的茶叶产品。做好茶叶的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对于优化我国茶产业经济结构、丰富茶叶产品种类、延伸茶产业价值链、大幅提高茶产品技术含量、实现茶叶增值等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茶食品、液态瓶(罐)装茶饮料的异军突起,使其逐渐从茶叶市场“配角”变成了“主角”。茶食品较好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食用方便,口味大众化,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茶食品已较为流行,我国的福建、广州、深圳、安徽等地,茶食品也开始走俏市场;液态瓶(罐)装茶饮料属无酒精饮料,有着绿色健康、便携即饮、存储时间长的优点,在年轻人群体中拥有一定市场。

9 茶叶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又可称为活动营销。茶叶事件营销是指茶企通过策划、组织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兴趣与关注,产生良好的宣传造势效果,以提高茶企或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促成茶产品销售的营销方式。事件营销由于有着“受众面广、信息传递快、公众与媒体关注度高、成本低”等优点,逐渐成为茶企进行公关营销与市场开拓的特殊策略。

当前铁观音的事件营销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借助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力来宣传铁观音品牌,提升铁观音的品牌魅力。例如,2010年4月,安溪聘请了国家知名羽毛球教练--李永波担任“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大使”,通过这一名人效应,极大提升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知名度。

又如,2010年5月,安溪铁观音以“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荣誉称号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世博营销活动,包括茶叶展示、获评成为世博特许商品供应商、评选世博茶寿星和世博茶仙子、茶艺表演、品茗赠饮等茶事宣传与茶文化活动。利用上海世博这一国际展览平台,促进了铁观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 0 茶庄园营销

茶庄园营销指在借鉴国外葡萄酒庄园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茶叶发展特点的一种新兴茶叶生产经营模式。其特点:一是融入当地茶文化,文化理念始终贯穿于茶庄园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二是集种植、生产加工、品牌营销、观光旅游、会展商务、科研教育为一体,是拓展现代茶产业的研发功能、产品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三是强调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宽,塑造品牌经营理念。

由于茶庄园的建设、运营成本高,应鼓励龙头茶企依托生态茶园来建设茶庄园。当前,云南普洱茶、安溪铁观音等茶叶品牌已经实行或正尝试“茶庄园模式”。

例如,从2010年开始,安溪根据现代茶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汲取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的精华,效仿葡萄酒全球营销的成功经验,力图通过增强茶品牌竞争力、推进茶庄园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健全茶叶质量监管体系等举措,促进安溪铁观音的永续发展。

又如,2010年4月26日,安溪县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独具特色的安溪铁观音茶庄园首次向广大游客开放。游客在铁观音茶庄园里,可以自己动手采摘茶青,参与制茶和评茶比赛;观看茶艺表演和制茶技师示范性表演,品鉴好茶;种植纪念树,参观中国大茶都和安溪铁观音文化园等。

摘要:在考虑当前茶叶市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茶叶营销的十种发展趋势。包括茶叶文化营销、品牌营销、旅游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国际营销、体育营销、精深加工产品营销、事件营销和茶庄园营销。

关键词:茶叶营销,发展趋势,安溪铁观音

参考文献

[1][美]凯文·莱思·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李乃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2]陈东灵.茶叶营销的四大特性分析[J].上海茶叶,2010(1):19-20.

[3]鲁成银.实施品牌营销,推进茶产业升级发展[J].中国茶叶, 2010(6):4-6.

[4]陈东灵,苏朝晖.中国茶叶市场的分销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 2009(2):31-34.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探析 第8篇

1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及其运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是以某种要素为基础,依托一定的载体,由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专用性特征的农村人力资源根据资本互补、合力最大的原则组建起来的农村合作团体或组织[1]。农村人力资本团队以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为主体构成。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搞好农产品的产销活动,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人力资本团队运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1 是对家庭承包制的有益补充

实行家庭承包制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僵化的生产关系得以调整,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农村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也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其制度绩效呈现出递减现象。而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将分散的农户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节约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及农产品销售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有利于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等,它是家庭承包制的一种有益补充。

1.2 能够形成合力,达到互补增值的效果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使不同专长的农村人才能够拥有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若能科学管理,就易于形成合力,达到互补增值的效果。

1.3 更易获得外界的认可与支持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依托于一定的载体,更易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能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享受用地用电和运输优惠。在湖北等地各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可在合作社提出申请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户小额贷款额度,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以不动产进行抵押贷款[2]。

1.4 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我国20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农民存在“逆淘汰”现象。即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经营能力较强、头脑灵活的农民往往选择带着资金和资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民,令人不得不担心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问题。农村人力资本团队运作,能够使农村能人看到在农村发展的希望,在农村工作一样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带领家庭和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农村只有留住了优秀人才,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2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的形态与特征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主要是基于家庭承包制,由分散经营的农村人才、普通劳动者与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托一定的载体而组建起来的团队,这些团队在实践中已形成了独立的系统与运行机制,经理论加工后所形成的一些可模仿、推广和借鉴的行为集合和范式。模式对应的是某种具体的社会存在,我国当前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主要有以技术传播、市场、行政力量、资金及资源为基础的5种模式。(1)以技术传播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指的是以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应用为基础而组建的人力资本团队,当前主要有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2)以市场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指的是农村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在运行中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人力资本团队,当前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3)以行政力量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指的是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而形成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当前主要有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4)以资金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指以资金为发展的起点而联结起农民一同创业发展的创业型人力资本团队;(5)以资源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是指农村中由于区域资源和能力差异性,依托于农业园区而形成的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

2.1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的主要形态

(1)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企业按市场规律组织起来,可以突破地域局限,有效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就是指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农村中的生产能手为中心,以专业户和科技户为基础,将农民生产能手、专业技术人员、运输人员、营销人员等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特长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即协会会员,在坚持民办、民管、共同受益的原则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的组织机构和章程,由农民进行自主管理,实行入退会自由。该团队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成员的自我服务、互帮互助,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根据农民需要、区域资源优势、技术条件和服务需求,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存在,既有初级阶段的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又有较高水平的生产经营型、科研开发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少数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支部+协会”等各具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类型。

(2)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范围: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以分散的农民为主体,以生产和运销大户、龙头企业为主导,少数还有供销合作社、农村基层政府参与,组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

(3)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在我国农村,由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广泛推行,形成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它由科技特派员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及普通农户结成了形式多样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各地在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中,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自觉自愿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尤其是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村人力资本团队类型。全国已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31个省目前主要有“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契约型人力资本团队、“大科技特派员+小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型人力资本团队、“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联结型人力资本团队、“科技特派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创业型人力资本团队、“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中介型人力资本团队等类型。

(4)创业型人力资本团队。以家庭积蓄、亲朋借用、合资入股、政策贷款及质押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在农村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扩大规模搞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跑流通与联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加基地等;参与第二产业,创办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件或服务的小型企业;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等,是农村中的一种创业型人力资本团队模式[3]。这种团队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是家庭农庄,在全国各地又有称之为“民营农庄”、“私人农庄”、“私营农庄”、“农民大户”等。另外一种是由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个人或多个投资主体通过开办公司的形式,联合一部分农民进行创业,主要从事农业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5)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是指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地、已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及地域优势等资源为基础,依托农业园区,园区内龙头企业、农民与园区示范、辐射带动的园区外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形成的群体。它们在一定区域内,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集中采用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2 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的特征

五种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的形成基础、发起人与团队成员不同,团队的功能、效率及分配方式也不一样(表1)。

3 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将成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团队主流模式的原因分析

3.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变异和萎缩不可避免,专业技术型人力资本团队将逐步减少

由于社团组织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大多数专业技术协会不直接为社员销售产品,没有销售收入,因此没有利润分配。它们一般没有什么经济实体,实力较弱,只开展一些简单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工作,一般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由政府部门或职能部门负责人或某些有能力的人兼任负责人开展工作,这类合作组织容易组建,也很容易瓦解,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由于其是非营利性组织,尽管其可以投资兴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或非法人经营机构,会员的劳动和资金可以参加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会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其终究是比较松散的、效率较低的组织,它有碍于团队成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难以得到成员的长期支持。从江浙等农业发达地区来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经出现了组织的变异和萎缩的趋势。目前浙江省的农村专业协会有向以下几个方向演变的趋势:一是向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二是向专业合作社转变;三是向股份制企业转化;四是解散或名存实亡[4]。因此,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将逐步减少。

3.2 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形成基础不稳定,适应性有限

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纯属政策推动的,其形成基础是政府的行政力量。政府政策一旦不支持,科技特派员就不存在了,那么这类团队也就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主要是为农业欠发达地区服务的,其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将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服务需求将不如当前急切,因此其适应性有限。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与农业园区和谐共存

农业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在于它是弱势生产经营者(农民)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提高其竞争实力,进行互助合作、联合自救、联结市场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它们二者的发展并不矛盾。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为农业园区的股东或其它类型的团队成员,依靠专业合作社,园区中的龙头企业能更容易地联结农户,促进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4 农民创业难以形成大气候

当前我国农村创业还未形成良好的氛围,农民创业的比例很低,农民创业还面临诸多困难。农民创业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银行信贷扶持很少,这就制约了现有创业农民的正常经营和扩大经营,限制了农民创业群体的进一步扩大。从农民创业的典型类型——家庭农庄来看,不仅面临资金约束,而且当前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完善的社会服务不够,少数地方家庭农庄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都影响着农民创业规模的扩大。

3.5 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具有独特的优势

尽管农业园区的实际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它最符合我国国情。在不可能象美国一样大规模地实行单个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情况下,农业园区既坚持了家庭承包制,使农民长时间内拥有农地承包权、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又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五种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之中,它可以发挥其它团队所拥有的优势与功能,可以起到传播农业科技的作用、联结市场的作用、创造创业平台为农民创业服务的作用、与园区外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等。除此之外,农业园区也便于政府集中财力集中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因此,从功能视角和经济效益比较视角,它都理应成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团队的主流模式。

4 发展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的建议

4.1 发展初期,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政府应集中财政支农力量,加大对农业园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农业园区的发展初期,政府扶持的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使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4.2 重规划,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上

在农业园区上马之前,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项目的论证与规划工作,做到办一个园区就要带动一方致富的目的,宁缺勿滥。同时,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财政实力,在规划的基础之上,坚持经济性原则,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避免一哄而上。

4.3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建设

发展农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民致富。因此,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进行。各农业园区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生产。

4.4 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发展

各地应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产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既可以是大规模的、高科技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园区,也可以是乡(镇)级一般型的园区,不必强求园区的大小以及园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多层次、多类型因地制宜地建设。园区中应以高效农业园区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创业型农业园为辅的农业园区结构。当然,少数农业园区也可设计多种功能区,实现园区的多功能化。

4.5 建立合理的园区效益分配模式,体现团队成员的贡献

人力资本个体专长具有片面性,人力资本团队运行模式不仅弥补了其片面性而且使人力资本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更好地结合,使得人力资本的效用实现最大化。因此,对于园区效益要依据贡献率的大小来进行分配。贡献率可以根据经济主体的投资配置股权或根据投资的相对生产效率配置效率股权或根据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股权等。

4.6 多方吸引和培养人才,提升农业园区的实力

要采取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园区发展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使得农业园区人才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并为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升农业园区的实力。

4.7 坚持园区型团队的机制创新,创造符合各地实际的团队类型

对于园区的组织机制,各地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农民创业+农民”等多种团队形式,从而提高团队的致富能力。例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可以使合作社的业务更加的专一,同时也使合作社分享农产品深加工与贸易环节的利益成为可能。在合作的具体形式上还可以考虑:能否引导农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兴办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加工、技术和人才优势,支持合作社的发展;能否鼓励合作社参股农业园区的龙头企业等。

摘要: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对家庭承包经营是一种有益补充,它有利于发挥农村人才作用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分散经营的农村人才、普通劳动者与农业龙头企业等以技术传播、市场、行政力量、资金及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专业技术协会型人力资本团队、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科技特派员型人力资本团队、创业型人力资本团队及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等五种模式。五种模式中,农业园区型人力资本团队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流模式,并对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团队,专业技术协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型,科技特派员型,创业型,农业园区型

参考文献

[1]岳佐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湖北省人大.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R].2007-12-06.

[3]徐辉,李录堂.完善我国农民创业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4):74-76.

煤炭大物流发展趋势探析 第9篇

1.1宏观环境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 煤炭异地消费较为普遍, 煤炭物流在我国流通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 随着国家物流振兴规划的实施,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迅速膨胀的态势, 与物流相关的总费用占到GDP的18%。当前, 我国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 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①物流业的发展处于较快增长期。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快速发展之后, 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等战略相继实施, 东西南北之间的大切换, 必将更加有力地推进物资流动。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或组织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物流市场投资。同时, 民间资本也会进一步介入。②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继续改善。2009年国家出台的物流业振兴规划, 在市场准入、税收、土地、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政策, 使中国物流业进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③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及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科学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 更多的企业推进实施ERP管理, 并开始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延伸。为降低竞争成本, 采购环节将更加突出, 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将有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总之, 我国物流业发展已经进入到黄金期, 能不能趁势把煤炭大物流发展起来, 已经不是外部环境的问题。

1.2行业环境

据统计, 我国煤炭运输占年货运总量的45%左右, 煤炭物流在我国流通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 发展煤炭大物流前景较好。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 在一次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70%。2010年, 中国原煤生产超过30亿t, 煤炭主要产区集中在北方地区, 而消费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 煤炭异地消费较为普遍。与其他物流企业相比, 发展煤炭大物流不愁“无米下锅”。依托这些大宗基本生产资料, 完全可以发展“海、铁、公”为主的物流。十几年来, 煤炭集团的物资供应集中化管理与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 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物流更加趋于科学化、电子化、网络化[1]。

2煤炭行业发展大物流的优势

煤炭集团正在引入现代物流理念与物流技术, 煤炭物流业已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转型与拓展, 具有发展大物流的优势。

(1) 建立了“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统一结算”的物资集中管理体制, 集中采购能力和采购量增大。任何一个煤炭集团每年的物资采购都要超亿元, 甚至几十亿、上百亿元。由于拥有较良好的资金支付能力, 形成了良好的信誉, 为发展煤炭大物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经过多年物资供应工作的实践积累, 培养与形成了一支供销经验丰富, 业务、思想素质比较高的物资供应队伍, 为发展煤炭大物流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3) 在长期的物资采购活动中, 与钢铁、化工、大型设备制造商及其他材料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为发展供应链物流构建起稳定的基础。

(4) 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管理优势。专用物流信息网对外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物流市场动态, 对内实现内部信息共享, 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为煤炭大物流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5) 拥有相对完善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等储运设施。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营网络和公路运输队伍, 甚至建有自己的专用码头, 为发展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仓储及运输条件。

(6) 近几年煤炭集团及其下属物资部门在发展大物流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也扩大了社会知名度。如:淮矿物流、峰峰煤业物资公司、新汶矿业物资公司等, 在运作机制、销售模式等方面都取得许多成绩, 为发展煤炭大物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煤炭物流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有生产必然有物流。但对于一些煤炭集团来讲, 目前只是从供应和销售的角度开展了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 还没有把第三方物流做大, 还处于仅仅满足于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传统物流阶段, 大物流还没有真正起步, 很多优势并没有得到利用和扩展。如:煤炭销售有很大的优势, 如果不利用好这个优势, 则在钢铁、化工等行业取得优质资源、扩大社会销售的机遇就会丧失。再如, 许多煤业集团都有大量的运输车辆, 有些还处在一个分散管理状态, 如果不能很好利用这些资源, 运输成本就会上升。试分析:自己的煤炭运到用户, 运载工具空载而归, 结果是浪费了一半的时间, 丢掉了一半的利润;自己把买进的设备运回来, 空车去, 满载回, 结果同样是浪费了一半的时间, 丢掉了一半的利润;如果开展第三方物流, 就可以大大减少运输成本, 不丢失利润。除了赚取利润之外, 煤炭企业在充分挖掘物流资源的同时, 还可以大量安置从主业分流出来的人员, 形成企业的另一条战线。但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煤炭企业在发展大物流的过程中, 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存在的问题

(1) 战略定位不清晰。煤炭企业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供应物流工作有了巨大的发展, 具备了相对集中的物流运作模式。但一些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物流的认识不够, 未能将企业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 供应链的增值功能和“第三利润源”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政策不到位, 制约着物资部门发展社会物流的积极性。

(2) 管理手段粗放。由于缺乏系统化的管理, 造成物资采购环节与煤炭销售环节分离, 销售优势和物资采购优势没有形成合力;物资采购手段落后、缺乏区域合作和煤炭行业横向的联合采购, 无法形成大的批量采购优势;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现象, 仓库仅具有传统的存储功能, 还未向流转型转变;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不完善等, 致使物流效率低下。

(3) 受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限制, 一些企业数字化的物流管理还较为滞后, 无法对物流服务进行实时监控, 也无法与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信息共享, 更没有与社会物流合作的兼容接口。

(4) 具备物流综合知识的人才短缺及资金瓶颈, 严重制约着煤炭大物流的发展[2]。

3.2解决途径

发展煤炭大物流, 必须树立“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的观念, 打开视野不能仅仅盯着行业、盯着煤类, 立足更高, 视觉要宽, 思路要广, 动作要快, 胆子要大。外面的商品世界, 可以说是“两个有限, 两个无限”, 即:资源是有限的, 流通是无限的;产品是有限的, 服务是无限的。因此, 发展煤炭大物流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 销售优势和物资采购优势相结合。

物资部门要利用好煤炭销售形成的集公路、铁路、航运为一体的物流优势, 做到有效掌握上游资源, 充分发挥物资批量采购优势, 提高配置能力, 使集团的煤炭销售资源和物资采购资源有机结合, 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制。

(2)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如大的物流园区、配送运输中心等, 并结合企业自身资源, 形成自己的集采购、仓储、配送、代理、信息服务、远程运输及跨国经营为一体的煤炭大物流体系, 实现与供应商的供求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转变, 打破地区限制, 扩大横向联合,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扩展物流触角, 最大限度延伸供应链[3]。

(3) 扩大融资渠道, 突破资金瓶颈的制约。

作为集团下属的物资部门, 要发展大物流:①通过积极扩大外销、增加利润收入来赢得集团的认可, 扩大集团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和范围;②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争取银行授信;③创新运作机制, 充分利用和吸收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资金, 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实现企业融资。

(4)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深度发展。

要强化对市场的分析研究, 与市场专业分析机构联合, 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趋势, 掌握社会物流的动态, 寻找物流商机。同时, 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资部门在异地将会设立许多销售分支机构和一些物流园区, 利用好信息化手段, 可以对这些区域机构采购及销售的渠道、价格及货款支付与回收、仓储及配送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4结语

随着煤炭集团主业资源整合与煤炭产业国际性战略扩张以及以煤炭为基础的煤化工、煤能转换产业链的建立, 依托跨区域、多角度、超时空的高速信息通道, 对“供应商资源、人力资源、仓储资源、国内外物流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整合, 促进煤炭集团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结合, 可以有效地扩大物流运行的空间,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促进煤炭集团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煤炭集团的煤炭销售物流和物资采购物流均有了较大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资源优势。整合集团内部煤炭销售物流和物资采购物流资源, 发展煤炭大物流, 使煤炭物流业向专业化方向转型与拓展, 已经成为煤炭集团的共识。结合煤炭大物流的发展环境与行业优势及现状, 分析了煤炭集团在发展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煤炭行业,大物流,煤炭管理,物资管理

参考文献

[1]辛文昉, 牛充山.煤炭集团企业物流发展模式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9 (5) :52-53.

[2]蒋占华, 邵祥理.煤炭企业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思考[J].物流科技, 2006 (12) :104-105.

我国药店联盟发展趋势探析 第10篇

1 药店联盟发展的意义

1.1 通过共享商品信息资源, 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药店联盟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采购信息的平台, 会员可享受的服务是公司建立采购信息平台, 让会员共享采购信息, 并帮助各会员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同行的采购价格, 使会员之间可以实现商品信息资源共享。药店联盟要求其会员提供本药店真实的采购成本, 包括产品的名称、规格、工艺、厂家、供应商、结算方式、进货价格等, 信息在专门网站平台上发布, 成员单位输入单位名称和密码后, 即可看到网上的比价系统。根据各家药店不同产品进货价格的高低, 会员单位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数据和产品交换。由于采购信息的共享, 能够为采购管理提供比价依据, 采购成本也得以直接降低。

1.2 进行联合采购, 提高对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我国的药品零售市场相对于医院市场而言, 规模还太小, 药品采购存在采购次数多、采购量少的问题, 从而对上游供货商的谈判能力薄弱, 对此, 药店联盟通过集中部分畅销产品进行联合采购, 可以提高药店对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单个企业的影响力有限, 不论是单体店、平价药店, 还是连锁药店, 同行之间除了竞争, 还可以通过药店联盟进行合作。医药零售企业手中的终端网络资源是最大优势, 各类型药店可以联合起来搭建一个大平台, 各自拿出一些好的产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主推, 合力把采购网络做大, 就可以向上游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

1.3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成本

目前, 我国药品流通市场存在流通环节多的弊端, 多数药店采购均通过中间商完成采购, 大量的利润在中间环节中流失, 这不仅降低了采购效率, 而且增加了药店经营成本。与传统药店相比, 药店联盟可以实现终端与生产企业的直接对话, 削减了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从而使采购成本降低。

首先药店联盟通过联合采购, 增加采购量, 可以获取额外价格折扣;其次联盟会员可以代理厂商新品种, 获取额外价格折扣;第三联盟会员可以通过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采购, 节省人力、物力, 降低采购费用;第四通过资源共享, 联盟会员可以对比调整、优化供应商结构, 获取更好的采购价格。药店不仅可以在进货价格上节省资金, 在其他方面也可以降低成本, 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采购成本, 在同样的进货条件下, 会员企业的降价空间就要比其他企业大[1]。

1.4 提供一个药店管理、营销经验交流的平台

药店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网站搭建信息平台。这一信息平台主要是为了彼此交换采购信息, 可以进行采购比价。有了这样比价系统的参照, 首先让企业采购部门相互竞争提高议价能力, 降低采购成本, 以联合的规模效应打赢价格战, 然后开发只在联盟内销售的自有品牌, 以差异化策略使联盟企业真正在竞争中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也就是说, 药店联盟将以产品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保障, 集会员之合力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

2 我国药店联盟的发展趋势

2.1 进一步加强与制药生产企业之间合作

药企与药店联盟的合作, 从长远角度讲是强调整合聚变, 完善营销中的产业价值链最大化, 突出协同创新, 平衡不同理念基础上的重新定位。无论是渠道终端还是制造企业, 最终的利润来源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消费, 另一方面来自于双方合作成本的降低。它指的是医药供应链的整合, 包括信息共享、物流合作和服务的无缝衔接, 最终形成消费者需求。因此, 药企将采取与药店联盟加强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 在创新中不断增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获得发展新机遇。这种共享利益、同担风险的做法, 改变了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和上下游互争价值链的竞争理念, 我们最终会发现原来上游企业与终端零售之间也有合作。比如一些药企建立了生态联盟系统, 提出要像“生态链”那样集成企业产销群体, 充分发挥零售商、供应商等之间的协作积极性, 从而实现高速发展的目标。

2.2 不断出现新的药店联盟方式

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药店联盟也不例外, 它需要具有升级换代能力, 按照企业方式运作, 迅速发展规模才能真正为中国药店行业发展助一臂之力。药店购销联盟毕竟是个新事物, 其究竟适合选择什么样的业务模式和赢利模式, 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药店购销联盟的出现, 实际上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分销业态, 今后我国零售行业将不断出现新的、更先进药店联盟方式, 或某个联盟历史性地终结, 亦或某个联盟企业一夜之间成为巨头, 因为, 联盟的时代已然来临。

2.3 医药物流得到进一步集中和发展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长期以来把精力放在了药品的采购, 销售和门店的扩张上, 没有对仓库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精细化的设计, 导致物流发货、配送效率低下, 物流作业缺乏计划性, 作业差错率高等问题, 使总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今后医药物流将得到进一步的集中和发展, 形成第三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对药店联盟的成员来说, 可以采取统一的管理配送, 把各成员药店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组建实行第三方物流, 按照药店企业含税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向其收取管理费, 并且派出物流专家进驻药店企业主持仓库、运输等物流工作, 进行各项优化。充分利用、组合联盟成员的资源, 降低药店企业物流业务的成本水平。总之, 中小型药店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击败, 就要进行联盟,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2]。

2.4 电子商务在药店联盟终将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

联盟往往都是松散型的, 而且由于下游人数众多, 管理难度很大。再加上联盟属于服务性组织, 如果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 联盟发展的潜力就要大打折扣。此外, 药店联盟的核心是购和销。购, 要有极强的上游议价能力;销, 要求产品适销对路。购销最大的成本就是物流成本、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目前, 购销方面已经有“虚拟药品分销大厅”、“商场中的商场”、“网上集成竞价”等电子商务的手段介入, 笔者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优秀的药店购销联盟应该以电子商务为信息沟通手段, 以药品购销为基础业务, 以提供信息集成和管理输出、物流解决来获取最大增值, 以合作客户的满意度和赢利比率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刘锋.连锁零售.73.药店联盟将两极分化[EB/OL].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2672, 2010-01-09.

探析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OA 建设;发展;特点;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75-03

办公自动化——OA在20世纪70年代始于西方国家,在我国有2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历史。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自动化办公系统同西方国家具有很大的区别,除政府机构外,自动化办公系统在我国企业日常运行及管理控制工作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国大小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离不开自动化办公OA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和带动,OA系统及相关技术不仅帮助大小企业在日常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运行及规范管理控制等经营目标,还促进了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帮助企业实现和完善ERP管理。当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优势和作用正日渐显现,为我国大小企业广泛建设和应用,但OA系统及技术发展时间并不长,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建设和应用模式,对系统建设及应用现状深入分析,科学探讨发展趋势,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OA系统的前提。

1 企业OA系统建设总体状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具有数量多、经营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经营体制灵活、企业分布面广泛、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等特点。我国大小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离不开自动化办公OA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和带动,OA系统及相关技术不仅帮助大小企业在日常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运行及规范管理控制等经营目标,还促进了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帮助企业实现和完善ERP管理。当前,我国企业均认识到自动化办公系统及相关技术的重要性及优势,纷纷积极引进、建设和开发自动化办公系统及相关技术,当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业运行管理应用中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状况。

1.1 OA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企业运行管理总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及建设都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运行市场的多变性及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中的不确定性、竞争对手及顾客需求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另外,OA系统建设及发展所依存的信息系统本身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及建设过程中不确定性的一大影响因素。除了上述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应用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主体的多变性及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之外,企业自身经营规模扩大及运行技术及系统发展需要都会促使企业OA系统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例如,随着企业运行及管理工作不同环节的发展、组织管理机构及体制的完善及改进、管理及工作人员流动,企业内部OA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以更好地以迎合企业运行及管理工作需求。企业OA系统建设及发展所依托的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IT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之中,系统由最初的文本界面,发展为C/S技术结构、B/S技术结构,直至当前的B/S多层技术结构。OA系统本身的工作及运行主体内容也从最初的打印机、电脑信息搜集处理方式发展为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动化信息搜集、处理方式,再发展为当前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搜集、处理、存储、传递工作模式,为我国企业日常运行及管理控制工作提供了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全面的辅助服务。因此,OA系统的不确定性也可理解为OA系统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管理机构的变化及计算机网络技术、IT技术不断发展的自我完善及改进。

1.2 OA系统建设的高集成性

企业OA系统建设过程就是企业集成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OA系统的高集成建设和发展是企业管理控制网络及系统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是为企业建设一个集企业采购、生产、营销不同环节信息搜集与处理功能于一体,能够同时完成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对企业技术、经营信息、相关数据、工作文档等不同方面的信息整合处理,将整合处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帮助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随时了解企业内部运行状况及企业经营对手、合作伙伴、客户需求、市场经济等不同时期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可见,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的OA系统建设及发展工作中的集成性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只有着重发展和建设具有高集成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运行过程及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

1.3 OA系统建设的灵活性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本身具有灵活的发展和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对不同信息技术及办公工具的兼容性及极强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另外,OA系统的灵活性是相对于企业ERP系统及财务系统而言的。以某企业OA系统建设为例,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业务量和经营规模的增长,会建设新的办公楼、扩展经营范围,在OA系统建设中非常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建设。企业目前已申请一条ADSL专线接入互联网,只需再增加一台带路由功能的ADSL MODEM和一台24口博达(BDCOM S2026)交换机,通过五类线将总部的所有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实现内部信息与打印共享,并且通过ADSL实现所有计算机访问互联网。同时,企业增加一台航天联志的AISINO服务器作为OA服务器(Windows2000/2003AD server),以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及信息共享交流,采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客户信息共享及即时信息互动交流。可见,OA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灵活性是企业内部及外部信息及时、全面处理,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的重要前提。

2 企业OA建设技术及功能规划现状

2.1 企业OA系统建设技术

当前的OA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主要保障企业运行及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及管理安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部分的OA系统建设重点及规划要求也不近相同,即企业的不同工作环节、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对OA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技术都应遵从系统安全、灵活、稳定及便捷的基本要求,才能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帮助企业更好地再市场经济中立足。

安全性是包括OA系统在内的所有工具及系统都应首先遵循的关键前提。企业的OA系统建设及应用涉及到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及共享过程的安全,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行过程中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信息交流及共享等过程中的安全,当前的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设及运行中信息搜集、信息管理、信息监控及信息保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保证系统安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本身具有灵活的发展和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对不同信息技术及办公工具的兼容性及极强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另外,OA系统的灵活性是相对于企业ERP系统及财务系统而言的。稳定性是OA系统建设技术的又一重要特点,当前,我国企业OA系统建设技术比较先进,网络环境及硬件条件基本满足系统性能及运行速度的基本要求。企业OA系统建设及应用目的是减轻企业日常运行及管理控制工作中的负担,降低各项工作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技术应以保障系统操作的简便性为中心,降低操作人员负担、简化系统操作和维护工作。

2.2 OA系统核心功能建设

当前的OA系统及技术发展时间并不长,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供选择的系统模型有多种,系统建设技术及核心功能规划工作主要依据企业经营类型及主要经营业务特点选择和应用。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核心功能建设平台是采用Windows2000或Windows2003环境下的MS 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平台,提供事务、消息通讯的分发,很多企业同时采用Windows2000或Windows2003环境下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为WWW访问服务器。此种应用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客户端只需要Internet Explorer5.0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即可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系统功能建设和完善模式可供选择,且都有安装、调试、操作简便的优点。不同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的企业在进行OA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相适应的开发及安装工具构建相应的技术结构,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相符合的管理界面及交流界面,并配备与企业OA系统核心功能向适应的控制端口及使用端口,通过保障系统核心功能的正常建设及应用,为系统整体功能建设与应用奠定基础。

2.3 OA系统管理技术及功能建设

我国企业OA系统管理技术与系统功能建设是在专门的领导及实施小组配合下、通过合作伙伴的相互配合、配合相应的调研工作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管理及执行部门全体人员的有效组织和积极配合是整个OA系统合理建设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个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小组成员应根据既定的系统建设目标合理配比,并安排和规划一定比例、合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人员及IT人员作为系统网络搭建、核心功能技术建设及相关操作人员指导培训工作的骨干组织,同时安排层次分明、配比合理的工作实施人员负责OA系统建设及功能技术建设实施工作,另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各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及时考核与调整。OA系统管理技术及功能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企业与合作伙伴、开发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当前的企业在OA系统管理技术及功能建设中能够较好地针对技术管理及功能规划建设方面问题咨询开发商,较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合理规划整个系统建设方向及技术管理模式,但当前我国企业OA系统建设机制尚不成熟,在系统规划及技术管理前期,与合作伙伴的配合及与开发商的合作沟通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和脱节,导致当前我国企业OA系统管理技术及功能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日后使用。

3 企业OA系统发展趋势

3.1 企业OA系统动态建设和发展

我国大小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离不开自动化办公OA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和带动,OA系统及相关技术不仅帮助大小企业在日常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运行及规范管理控制等经营目标,还促进了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帮助企业实现和完善ERP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企业运行管理总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及建设都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运行市场的多变性及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中的不确定性、竞争对手及顾客需求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另外,OA系统建设及发展所依存的信息系统本身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及建设过程中不确定性的一大影响因素。除了上述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应用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主体的多变性及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之外,企业自身经营规模扩大及运行技术及系统发展需要都会促使企业OA系统的不断改进及完善。

3.2 OA系统建设机构不断完善

管理及执行部门全体人员的有效组织和积极配合是整个OA系统合理建设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个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小组成员应根据既定的系统建设目标合理配比,并安排和规划一定比例、合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人员及IT人员作为系统网络搭建、核心功能技术建设及相关操作人员指导培训工作的骨干组织,同时安排层次分明、配比合理的工作实施人员负责OA系统建设及功能技术建设实施工作,另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各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及时考核与调整。今后,随着我国企业OA系统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系统建设过程中将会成立包括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在内的多个工作机构,不同机构各自具有更合理、更科学的人员配比和层次分布,各组织机构之间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配合完成系统建设和规划工作,将企业OA系统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降到最小。

3.3 系统功能升级与协同系统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及企业内部运行状况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在日常运行和管理控制工作中需要更科学、更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OA系统作为企业运行的支撑。系统朝着更加灵活、可扩展性更强、集成性更高的方向发展和建设。为企业建设一个集企业采购、生产、营销不同环节信息搜集与处理功能于一体,能够同时完成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对企业技术、经营信息、相关数据、工作文档等不同方面的信息整合处理,将整合处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帮助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随时了解企业内部运行状况及企业经营对手、合作伙伴、客户需求、市场经济等不同时期的状况及变化趋势。

同时,OA系统协同系统也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协同系统的软件环境发展方向如下。数据库服务器:Windows 2000/2003/NT4.0、MySql4.0;WEB服务器:Windows 2000/2003/NT4.0、IIS 5.0、Apache 1.3.20;客户端:Windows 2000/2003/xp/98、IE6.0。硬件配置将会发展为奔腾2G CPU、1G内存、40G剩余硬盘空间。

4 结 语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具有数量多、经营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经营体制灵活、企业分布面广泛、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等特点。我国大小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离不开自动化办公OA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和带动,OA系统及相关技术不仅帮助大小企业在日常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运行及规范管理控制等经营目标,还促进了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帮助企业实现和完善ERP管理。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的OA系统建设及发展工作中的集成性、安全性、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着重发展和建设具有稳定、安全、高集成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运行过程及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于莉.我国中小企业OA系统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11):230-230.

[2] 郭立群,战莹,李一为,等.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企业OA系统研究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2):5277-5278,5288.

[3] 丁承惠.浅析企业OA系统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0,2(23):498-499.

[4] 张卫.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08,(9):22-23.

[5] 徐海鹰.浅谈基于Lotus note的企业OA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J].硅谷,2011,(3):34,45.

[6] 姚晓敏.企业OA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6):178-180.

[7] 刘世宪.加快企业办公自动化(OA)建设努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C].黑龙江省2008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8.

[8] 黄建国.基于数据库的OA办公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5):3497-3499,3496.

[9] 黄河,郭顺生,孙利波,等.基于Lotus Domino/Notes的OA邮件系统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7):39-42.

[10] 韩成果,杨建伟,肖刚,3等.3C分销企业OA系统选型和实施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4):105-106.

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12篇

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功能的转变

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成立之初, 其功能被定为于服务于国有风险体育企业, 为国有风险体育企业脱困保驾护航。这也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功能缺陷的根源,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混乱无序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层服务国有风险体育企业的监管定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功能逐步得到矫正, 通过市场功能的完善, 未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功能将在增量资产配置的基础上, 增强存量资产的调节功能, 通过体育产业证券化方式使现有的存量资产流动起来, 并对其进行重新配置。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创新与市场制度趋于统一, 这主要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创新, 逐步推出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上市资源来实现, 如引进权证、指数期货等。这样, 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将成为全社会财富和资产的管理中心, 成为“资产池”, 成为和谐社会重要体现方式, 也成为百姓分享财富增长的具体途径。

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了大量调整

从1996年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到2005年,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 包括发行、上市、交易、购并重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退市机制等都是以股权分置为制度背景设计的, 因而带有鲜明的股权分置的制度烙印。从2006年开始, 以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和绿鞋机制的引入等为代表的发行制度的改革, 以融资融券、信用交易和做空机制为特征的交易制度的重大调整, 以市场定价为基础、以创新工具为手段的市场化购并重组机制形成等, 意味着全流通时代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运行规则正在形成, 这些规则体现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核心理念。

三、参与主体呈现国际化趋势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 国际体育产业资本的流动结构经历了“国际债券投资-国际银行贷款-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过程, 国际证券投资逐步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伴随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进入WTO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体育证券市场的规模和速度无疑会呈现加速化趋势。在我国的体育证券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主体不仅有本国的投资者、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 而且包括大量海外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合格的境外投资者 (简称QFII) , 将海外机构投资者陆续“引进来”, 还需要通过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 (简称QDII) , 开放内地居民往海外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资, 即采取“走出去”战略。可见, 进入WTO全面开放的时代, 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体育证券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的程度将大幅度提高, 国内体育证券经营机构及其它中介机构也将获得参与国际体育证券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全面参与国际体育证券市场的竞争。

四、筹资主体呈现全球化趋势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作为提供资本要素的最重要场所,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国际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尤其是资本配置国际化。随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化, 国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与国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日益融为一体, 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体育产业证券市场筹融资, 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体育产业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内体育企业、券商和其他投融资主体介入国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程度以及国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融资者开放的程度都大幅度提升。一方面, 本国体育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 不仅在国内发行体育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而且还可以到境外交易所上市和发行境外债券。另一方面, 外资体育企业也可获准在国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一般而言, 国际化的程度越高, 外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就越多, 如在纽约、NASDAQ、伦敦、巴黎等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都达到了10%以上。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我国证券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应该建设成为多极全球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极, 海外体育企业到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五、市场体系呈现层次化趋势

伴随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资本流入规模的扩大, 外资机构基于他们在业务能力、市场经验、风险管理乃至资金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会相应对国内体育产业证券市场的市场体系和风险品种提出新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 体育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金融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种将应运而生,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衍生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加, 市场风险对冲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逐步完善。这不但能够满足海内外不同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而且必然助推我国体育产业证券市场体系趋向层次化, 交易产品趋向多样化, 制约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多年的结构性缺陷问题也将得到根本性解决。可见,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是与多层次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与多元化交易品种相适应的, 这不仅包括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及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 而且包括体育股票、体育债券、体育证券投资基金等衍生工具等交易品种。

六、资本流动呈现自由化趋势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是与资本市场自由化相协同的, 这意味着国际资本无阻碍的跨境流动。尤其是随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的不断发展, 各类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 大大提高了国际体育产业资本的流动速度和速率, 跨境资本的规模呈现几何级数迅猛增长。目前, 全世界资本市场每天的交易额是2万亿美元, 其中98.62%纯粹是为了金融的交易, 只有不到1.5%是为了贸易, 所以全世界资本的流动都为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移动和转移。从资本流动规模看, 1974年, 美国的跨境资本只占美国GDP的4%, 1998年占到了GDP的230%。同样, 在日本、英国、法国等西方其他国家, 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也是一样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在中国金融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后, 可以预见海外资本将在中国体育产业证券市场呈现大规模流动趋势。

七、市场运行呈现效率化趋势

随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海外体育产业证券资本的进入规模和进入速度加快,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延展了市场空间, 有利于拓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 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改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基础设施, 完善交易制度, 增加市场流动性;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清算系统和结算系统;采用国际会计标准, 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 改善交易的公开性;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 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 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来保持本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外国体育产业证券资本的吸引力。可见,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显然有利于加速国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功能, 提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综合分析和资本投融资理论等方法, 对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研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按照WTO的承诺, 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经历5年的入世过渡期后, 从2006年底开始已经进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将全面开放, 国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正在与国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加速对接, 加快推进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黄晓春:论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与风险控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0 (11) :1470~1472

[2]任保国赵文胜李建臣: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6, 27 (1) :52~56

上一篇:民办高校之辅导员工作下一篇:兰索拉唑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