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手段范文

2024-05-09

电视采访手段范文(精选6篇)

电视采访手段 第1篇

一、多样化的新闻采访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 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空间、范围以及自由度也更大, 再加上受众的自我意识的提高, 因此希望获得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而电视媒介作为最具特色的信息传播平台, 结合了文字、声音与图像, 兼备了视觉与听觉, 给电视观众带来了直观的新闻报道, 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 利用多样性的电视技术, 做出高品质的电视新闻, 把电视新闻发展成为最理想的传播媒介, 增强电视新闻报告的感染力, 主要在于以下多样化的采访技术手段的运用。

(一) 话筒采访

作为电视采访中最常规的技术手段, 电视记者需要熟悉话筒的特性与性能, 选择适合自己的话筒, 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 录音采访

与新闻事实同步进行且不需要后期制作是录音采访的特点, 可以通过录音剪辑的工作, 提高广播的质量, 是最便利的采访手段。

(三) 电话采访

电话形式的采访, 弥补了其它采访形式的不足, 跨越了空间的局限, 节省了时间与经费, 使新闻能够真实地报道出来, 让人感觉活泼、生动、形象, 并且新颖可靠。

(四) 磁带采访

随着录音磁带价格的逐渐降低, 使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展, 这给磁带采访手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是一种中介化的现代采访方式, 便利省时, 也让被访问者可以毫无约束地接受采访。

(五) 现场切换采访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小型电视转播机开始出现, 使得流动性的电视现场采访逐步发展起来, 不仅可以进行同步报道, 也可以再剪辑、编辑, 还简化了以往采访的程序, 给采访、编辑、报道等工作环节带来了突破与进步。

(六) 演播室采访

演播室采访必须具有足够的声、光设备, 在一定的场所内, 利用声和光的氛围感来进行空间艺术上的创作, 既是一种固定场所的报道方式, 也是记者独有的采访技能, 需要讲究一定的采访技巧, 配合摄影工作者, 获得完美的采访效果。

(七) 航空采访

在现代电视采访中利用飞机和热气球实现空中的采访, 不但活动范围宽广、视野开阔, 还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是一种先进的电视采访手段。

(八) 卫星电视采访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电视采访也实现了利用通信卫星技术来作为采访的技术手段, 不但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 还可以在电视屏幕上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实现同步采访报道, 同时可以穿插其他活动画面, 完成时态共同报道。

(九) 一体化摄录采访

在今后采访活动中, 将普遍应用一体化的摄录手段, 可以随时进行突发性新闻的采访, 深入到任何地方, 瞬间拍到精彩的场景画面, 但是这种采访需要电视记者一人多能, 相对来说是最独立的电视记者采访手段。

二、创新采访技术手段

在当下各媒体激烈的竞争当中, 只有形式独特, 报道及时的媒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作为电视新闻, 要有出色的表现, 不仅在于使用多样化的采访手段, 还要懂得创新才是取胜的关键, 对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意识, 既要具备良好的理解、应变能力, 还要懂得合理利用采访手段, 才能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作用;二是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 收集完整的新闻事件资料, 再做进一步的整理、编辑、剪辑等系列工作来完成电视新闻, 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在此基础上再将思想观念与先进采访技术有效统一, 才能真正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电视新闻宣传播报过程中, 充分运用新闻的采访手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是记者深入了解情况, 反映事实的过程,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电视新闻播报效果, 达到宣传的目地, 需要在掌握现有的新闻采访手段上, 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新闻的内容性质采取相应的采访手段, 将图像、文字有效地结合, 从而促进电视新闻宣传与播报的良好发展, 为广大人民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等的及时了解提供最直接最理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宁.电视新闻宣传中电视采访手段的运用[J].攀登 (汉文版) , 2012, 31 (5) :141-143.[1]李宁.电视新闻宣传中电视采访手段的运用[J].攀登 (汉文版) , 2012, 31 (5) :141-143.

[2]许利敏.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技术手段应用的多样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107-107.[2]许利敏.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技术手段应用的多样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107-107.

[3]孙璐璐.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管理学家, 2012, (17) .[3]孙璐璐.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管理学家, 2012, (17) .

电视新闻采访 第2篇

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性本质、人性弱点、人性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

视角: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的视角、一个好奇的视角、一个求知的视角

电视采访的媒介特征

具体来说,从现在发展着的电视采访方式看,电视采访至少在技术手段、报道信息形态、信息采集方式、人际采访方式、采摄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体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

什么是策划

从《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一书认为策划是“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行动步骤、计划或指南”。《电视节目策划学》一书认为:“电视策划是对于某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理解,电视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而在采访报道之前所指定的方法与对策。

确定电视采访选题的原则

确定选题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种依据: 1.以栏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

2.以报道思想为依据

选题角度的具体要求

1.以事实为基础

2.以独特为方向

3.以可视性为要求

4.以观众的兴趣点为参照

5.以具体的核心人物而作为承载

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实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策划的基本要求

1.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2.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3.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4.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新闻报道的分类

1.事件类新闻

2.现象类新闻

3.主题类新闻

结构电视新闻的具体方法(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1.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人物有什么功能

1.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心人物具有以个体反映整体,以个性反应普遍的功能;

2.中心人物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报道通过过展示中心人物的行为动态、矛盾冲突使事件往前推进; 3.通过中心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动态因素,报道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中心人物使节目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摆脱概念与说理的简单状态,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人文信息。

如何发现中心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1.中心人物首先是事件当事人、核心人和见证人,是离现场最近、对事件细节信息最为了解的人物。2.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3.中心人物具有个性。4.中心人物具有命运感。

5.中心人物能在镜头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什么是动态采访方式

我们对动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电视画面的动态,一是采访过程的动态

采访动中动态因素的实现方式

1.从静态的事物中寻找到动态的因素

2.注重所采访和拍摄的事物的内涵、信息以及兴趣点 3.运用运动镜头,即通过镜头的机械运动来强调画面的动态

“挑”、“等”、“抢”三字技巧

“挑”是挑选。挑选是一种主动意识,是在拍摄中渗透着记者的主观思路,是记者与事件的有效互动。“等”是等待。有人说,新闻是等出来的。电视记者要学会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预见高潮的出现。“抢”是抢拍,抢拍是记者在现场瞬间的判断,是记者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状态。

什么是细节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细节是“电视采访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感情和意义象征的细微之处”。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理解采访细节首先是细小、具体的。其次,采访现场中一个好的细节具有新闻价值、人物情感以及意义象征的内涵。

什么是同期声

同期声是客观的声音与音响,是从现实生活中摄取并源自电视画面自身的声音与音响。同期声包括:人物的有声语言(记者、事件当事人的有声语言),人与环境碰撞发出的声响,自然环境发出的声响,现场的有源音乐与音响(比如现场的电视机、收音机等传答出的音乐、音响)。

现场报道的技巧与方法

1.突出出镜记者与事件、现场的关系 2.以动态的人际传播形象化的展示现场信息 3.利用现场环境和物件 4.使现场信息条理化、秩序化 5.注意背景环境信息 6.注意时态

二、电视新闻稿的写作

电视新闻消息

首先,电视新闻消息通常内容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其次,有些电视新闻消息的报道没有充分的电视化。

1、电视新闻消息报道的“四少四多”

•第一、现场直播报道太少,后期转播和录制完成的太多。

“现场感”:是指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现场完成全部的报道任务,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现场感是电视报道的主要优势和重要特点。

第二、主动采访太少,被动采访太多

• 只有加强主动采访的力度,多一些自己的发现,多一些独家的报道,才能避免同其他媒体的雷同和撞车。

第三、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太少,常规性的报道太多。

• 新闻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快”,更在于它的“新”。

• 突发事件的报道要运用电视画面的叙述力和表现力,使其成为画面感极强的报道。

第四、有针对性的画面太少,万能的空镜头太多。

电视新闻报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镜头的表现力。

2、电视新闻消息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电视画面不善于反映新闻消息的时效性,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第二、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

• 电视新闻消息的应该用简介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第三、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电视画面共时态地呈现出多种信息,需要用文字给与必要的强调突出,排除那些选择性信息因素的干扰。

第四、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现场氛围和现场活动,是电视新闻报道最具特色的地方。解说词应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

第五、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

•早间新闻:突出听觉信息,以“说”和“听”为主。•晚间新闻:突出画面信息,以“看”为主。

做好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 第3篇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因为节目和新闻内容的需要,經常要进行人物专访和现场快速采访。如何做好电视访谈类节目,如何使节目丰富多彩而不失其表述的新闻意义与效果,其中就有许多要求。

人物专访是一种定向明确的采访报道方式。因采访的关注点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内容,所以需要记者提出有份量、有内涵而且吸引受众的问题,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要对采访人物的生平、职业活动、主要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等都有所了解,这样有备而采,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做好新闻报道。2009年7月,第29届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一行来到呼伦贝尔,参加《思想草原》文化之旅讲座。接到采访任务后,记者为做好蒋效愚人物专访,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当了解到蒋效愚曾作为北京知青在内蒙古插队10年,在采访中便以此为切入点,与蒋效愚共同回忆插队的美好时光。他对此次采访十分感慨,说来到呼伦贝尔就如同回到故乡。采访过程非常温馨感人。

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做专访,要围绕事件本身进行提问,以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事件专访的对象应是当事人、目击者或对事件发表看法的人,社会问题专访选择的对象则应该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研究和见解的权威人士,这样才有一定权威性,新闻说服力才会更强。对于采访记者来说,要针对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找出事件本身亦或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专访给受众一个解答。例如,每年呼伦贝尔市人大政协两会结束后,《呼伦贝尔新闻》通常要推出系列访谈节目。访谈的对象包括各旗市地方领导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通过记者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提出受众所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问题。因这些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的交流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所以让受众能够接受、信服,而且这种环境中的人物专访要比消息类的报道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入、更细致、更具有新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经常面临和采用的是现场快速采访。现场快速采访目前已经成为电视报道的一大特色,做好快速采访也就成为锻炼电视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快速采访对象是随机选择,不允许进行冗长提问,问题不能太深奥,得到的回答比较零乱,它要求记者在做快速采访时把问题分清门类,将问题与事件与环境相结合,采访结束后还要将采访到的内容进行条理化处理。由于被采访对象是在不同的场所接受采访,所以回答问题往往会比较随意,或者比较情绪化,这时记者就要迅速判断哪些话符合新闻本意,能够在新闻中使用,哪些话过于个体意见发表,不能够在新闻中使用,而且一名记者还要在这种快速采访中明确缺少哪些内容,应该及时补充或者重新选择对象进行提问。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记者,在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中既要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打有准备之仗,又要在采访过程中做好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工作,同时在采访结束后,还要进行采访内容的整理,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新闻中心)

论电视新闻中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缺陷

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 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 通过隐性采访能够帮助新闻记者获得更加真实的新闻材料, 并且更加真实地揭露新闻事件的原貌和丑恶;而另一方面, 隐性采访难免会对新闻事件当事人以及受众群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一、隐性采访的现状

(一) 舆论监督对隐性采访的需求增大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每一天都会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 针对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逐渐在电视新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并且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调查报告的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从一开始的难以被大众接受, 到现在逐渐被接受, 说明舆论监督对隐性采访的需求在逐渐增大。

(二) 隐性采访的审丑疲劳

隐性采访大多是直接偷拍偷录, 正因为如此, 许多隐性采访的内容过于丑陋, 受众群体陷入审丑疲劳当中。还有的新闻栏目为了获得社会关注, 栏目组自编自导自演, 用一些能够博得眼球的关键词来获得舆论关注, 这种欺骗受众的偷拍暗访方式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形象的损坏, 大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二、隐性采访运用的优势和缺陷

(一) 隐性采访运用的优势

首先, 新闻媒体最希望获得的是真实、独家的新闻报道, 在调查性报道中如果采取公开采访的方式很难获得受访群体的支持, 新闻素材的获得也较为困难, 尤其是一些揭露社会丑恶的新闻报道, 要想获得真实的新闻信息, 就不得不借助隐性采访。从新闻素材获得的角度来说, 隐性采访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事件原貌, 并且将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传递给受众群体, 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其次, 隐性采访的真实性, 使它能够将许多不为人知的黑幕推到阳光下, 接受大众的监督, 让社会丑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捕获, 将最为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受众群体, 这些新闻事件大多数是与受众群体的真实生活直接相关的, 因此隐性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群体的知情权。

再次, 隐性采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新闻记者的安全, 尤其是在一些涉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如果公开采访, 新闻记者难免会受到受访对象的攻击或报复, 类似的案件在新闻行业中层出不穷, 调查性报告的难处就在于其资料获得途径的困难和艰巨。

(二) 隐性采访存在的缺陷

首先, 隐性采访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在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例如2007年对晋州海龙棉织厂出产的毛巾的报道中, 称其毛巾含有致癌物, 导致该厂产品被扣押, 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一报道的真实性有待考量, 央视代理人及该新闻报道的记者也拿不出可靠的报告结果, 因此这一案件对公民权利存在侵害行为。受访单位和新闻记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使受访一方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隐性采访违背了道德价值观, 并且是在未弄清事件真实性之前就进行大肆报道, 对受访者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其次, 隐性采访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的冲突。对一些明星私生活的窥探就是隐性采访的重要缺陷, 例如前不久王菲离婚案件闹得沸沸扬扬, 对王菲、李亚鹏私生活的报道层出不穷, 尤其是对其日常生活的跟踪和偷拍都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隐性采访不仅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有冲突, 与普通民众的隐私权也存在冲突, 例如在揭露一些黄色场所的非法行为时, 虽然这些行为是违法的, 但是妓女及嫖客的个人资料及肖像属于个人, 隐性采访很容易对其个人权利造成侵害。

另外, 隐性采访的内容大多数都比较直接和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过于血腥、暴力、黄色等镜头要加以避免, 因为新闻报道的受众群体是多元化的, 处于大众舆论的角度考虑, 应该在还原新闻案件真实性的同时, 注意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尽可能使新闻报道符合社会舆论要求, 并且还要合法, 符合道德规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 它有可取的一面, 也有不合法和缺陷的一面, 我们要通过法律和职业道德约束、规范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行为。在进行隐性采访时, 记者要出以公心, 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 不能因小失大。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体现为服务于全体公众的利益, 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不能涉及国家机密, 所使用的隐性采访器具应该符合国家规定, 不得超出法律限制;其次, 隐性采访不得侵害个人隐私;再次, 不能侵害当事人受到法律保护的商业机密;最后, 隐性采访需要严格遵守我国法律中关于采访的相关规定, 并且在道德范畴内使用。

参考文献

[1]蒋晓玲著:《论隐性采访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8年01期

[2]李艺著:《论隐性采访的法治成本》, 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 81-82

[3]骆汉城等著:《行走在火上: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82-84

[4]陈方:《有一种姿态比建“黑名单”更优雅》, 《中国青年报》, 2011-06-15-02版

电视采访稿 第5篇

紧紧抓住产业培育和升级两个环节,大力发展 “三大产业”,全力打造武威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共武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肖庆平

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郑重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甘肃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基础上做出的凝聚发展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决策,是加快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探索和新举措,不仅符合甘肃区域发展的实际,而且对推进甘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操作性,更对加快武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面对武威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发展模式与结构效益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的现实,武威究竟如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在进一步分析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认为紧紧抓住产业培育和升级两个环节,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全力打造武威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武威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才符合武威实际,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武威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食品工业前景好、关联度高,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和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工工业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现状,必须强力推进食品工业,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培育壮大化工工业,着眼于培育壮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不断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提 高效率上来,提升产业升级。根据这样一个基本思考,我们的具体举措:一是强力推进食品工业。突出抓好酿造业、啤酒麦芽业、马铃薯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面粉加工业等几个行业,进一步壮大食品工业实力,把武威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和省内具有明显优势的食品加工制造区域。要依托威龙、达利、天祥肉类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市食品工业做强做大。特别要扶持壮大葡萄酒产业,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力争到2012年建成10万亩酿造葡萄基地,使全市葡萄酒产量达到7万吨。同时,着力新建一批、壮大提升一批食品工业,真正使武威食品工业发展转向依靠提高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上来。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2年,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11户,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3户,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54户,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49亿元,比2008年翻一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9%,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新增税收1.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太阳炉生成1万吨多晶硅、1000MW光伏发电和10MW光热项目建设,尽快把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聚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同时,加快发展红沙岗等煤炭工业,合理开发大通河、西营河、杂木河水利资源,加快推进热电联产、火电、矿区坑口电厂项目的论证、争取、立项和审批进程,积极发展风电,通过3年的发展,到2012年,全市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比2008年翻一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3.6%,新增税收2.5亿元。三是培育壮大化工工业。尽快解决荣 华集团生产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大力发展玉米淀粉前项产品,把荣华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生物化工基地。以古浪鑫淼公司和苏州申华实业公司为依托,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以普安药业、药物碱厂、泰康制药等医药企业为基础,积极仿制市场空间巨大的国内外专利到期药物,发展新型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断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同时适度开发煤化工产业,扩大化肥制造业和农药制造业的发展规模。通过培育壮大化工工业,力争到2012年,全市化学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比2008年增长5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8%,从业人员达到1.1万人,新增税收3000万元。

电视采访手段 第6篇

概括地讲, 供应商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不主动提供某些出版社的书目信息

图书供应商在投标过程中, 一般都承诺可以全品种供货, 但中标后, 往往要求图书馆从其提供的图书目录中选书, 这些书目都是经过图书供应商初步筛选的, 剔除了一些不适合馆藏的图书信息, 如生活用书, 中小学教辅等。这种方式确实给图书馆提供了方便, 也为采访人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从其提供的图书目录的绝对品种上来讲, 也是完全可以满足单个图书馆的采访需求的。但是, 在其丰富的图书品种背后, 其实还隐藏着不易被察觉的问题。

在图书目录的组织过程中, 图书供应商往往会主动屏蔽掉一些出版社的书目信息, 这些出版社或者是和该图书供应商的业务关系不顺畅, 图书供应商不能顺利地从出版社拿到图书现货;或者是这些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发行折扣过高, 在招标折扣一压再压的情况下, 图书供应商为图书馆配备这些出版社的图书难以维持必要的利润空间, 甚至赔钱。但这些情况图书供应商不可能对图书馆讲明, 于是有的图书供应商就采取这种封杀该出版社的书目信息的消极手段来应对。

二、不执行低利润的订单

图书供应商在图书招标过程中一般对到书周期和到书率都有比较明确的承诺, 但在其承诺中对二者的关联性则含糊其词, 往往没有明确的说法。例如:某图书供应商向图书馆承诺到书周期30天, 到书率90%。但其所指的到书周期, 一般是指从订单发出到第一批图书到馆的时间周期为30天, 而不是指90%的图书到馆的时间周期。在实际工作中, 图书馆更多关注的是首次到书周期, 因为首次到书周期比较明显, 容易引起图书馆采访人员的注意。到书率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才能得出结果, 容易被采访人员所忽视。这就使得图书供应商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在接到图书订单后, 会以最快的速度将符合其利润要求的图书采到送达图书馆, 但对于那些利润微薄的图书品种则以尚未出版、正在重印等种种借口一拖再拖, 同采访人员扯皮, 直到图书馆因时限取消订单。

三、尽可能通过组织图书现采以提高到货率

图书现场采购是图书馆采访的一个重要方式, 由于现采时采访人员可以直接看到样书, 便于把握图书的内容, 提高图书的采准率。而且现采的图书一般都是新近出版的图书, 到货也比较迅速, 这样便于图书馆将最新出版的图书入馆上架, 提供读者阅读。

图书供应商正是利用图书馆的这种心理, 经常组织采访人员进行图书现采。对图书供应商来说, 无论是去出版社还是去大的中盘商 (如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各省批销中心等) , 都可以降低其招待费用等运营成本, 同时, 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到货率, 因为现采的图书都是现货, 缺货的品种当时就可以从订单中剔除, 这样, 到货率基本可以达到100%。

图书现采的局限性是图书馆业内公认的, 尤其是在出版社进行的现采。由于发行折扣方面的原因, 图书供应商一般都不愿带图书馆采访人员去“一线”出版社, 而往往会选择一些“二、三线”的出版社, 这些出版社在出版品种和图书质量方面比“一线”出版社要差一些, 但这种差距出版社往往会通过更优惠的折扣来弥补, 这正是图书供应商所乐于接受的。目前出版社对图书馆团购市场也越来越重视, 许多有实力的出版社都成立了图书馆服务部门。图书供应商带领图书馆采访人员去现采, 正是出版社求之不得的, 所以肯定会通过各种公关手段大力宣传推介本社的图书, 同时, 图书供应商也会以订货要达到一定码洋才好组织配书等借口要求采访人员尽可能多订一些。

那么图书馆采访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 要制定合理的图书折扣, 维持图书供应商一定的利润空间。图书供应商之所以采用各种取巧手段,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其必要的利润, 如果我们在招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 给其一个合理的图书采购折扣, 这样, 图书供应商就没必要绞尽脑汁去取巧了, 使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其次, 招标合同条款一定要严密, 比如对到书率、到书周期、违约金等方面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以免在出现问题时纠缠不清。

第三, 采访人员要克服对图书供应商的依赖思想, 自己组织书目信息, 制定采访计划。采访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全国书市、图书订货会等方式, 集中收集联系出版社的书目信息, 也可以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 有针对性地联系数家出版社, 直接获取出版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条理地补充馆藏;另一方面, 也免得受制于图书供应商, 使采访工作陷于被动。

参考文献

[1]吴高、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招标采购模式的缺陷和对策分析》, 《图书馆学研究》, 2006; (8) :44~48。

[2]黄建铭:《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投标的现状及对策》图书馆杂志, 2007; (12) :46~47。

上一篇:菜单系统下一篇:就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