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场景范文

2024-05-08

传统场景范文(精选6篇)

传统场景 第1篇

一、中国古代传统婚礼仪式场地陈设的发展

中国古诗文中描写婚嫁场地布置的文献通常伴随结婚礼仪或婚嫁流程共同攥写。《仪礼》是孔子删定的周礼之一,其中第二则是《士昏礼》。《士昏礼》中记载,婚礼娶妻之礼迎娶之礼多在黄昏,新婚大堂的陈设几乎只有不同朝向摆放的桌椅,以及祭祀,答拜所用羹食。

汉代《述婚诗》中记载“羣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羔鴈总备。玉帛戋戋。”从中可见汉代婚姻仍然尊重六礼中的礼法要求筹备婚礼。

中国最早的诗文文献中的《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其中反复出现“逃之夭夭”,则说明了《周礼》中记载的:“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这说明了婚姻礼仪举办的环境需要自然美景的承托。

据《<仪礼.士昏礼>与汉代婚礼比较研究》中记载。汉人婚礼基本是按照《士婚礼》记载进行的。汉代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完整体现“六礼”的同时,也描写了一部分婚礼装扮。成婚之日,有钱人家的新娘的装束从头上的玳瑁至脚下的丝鞋都会精心打扮,迎亲的船只上画着青雀和白鹄,船的四角挂着绣着龙的旗子,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好马的马鞍两旁也结着金线织成的缨子。由此可以推断出拜堂成亲的大堂内定有富丽堂皇的装饰物了。

《中国历代婚礼》中书中对汉人婚礼布置描写更加详细:相亲、定亲之后,男方家庭在院子里摆放用红色桌裙围好的天地桌,桌上放斗和蜡烛、香炉。斗内装麦子,用红纸封斗口,斗的四个角埋上鸡蛋、零钱。与此同时,女方开始准备嫁妆。双方准备好之后正式通知婚期。书中也记录了在迎亲时使用红色轿子、在大门和同方中贴双喜字。饶有趣味的“送房歌”中也将洞房的布置进行了细致描写:“八仙桌子放正中央,一对喜蜡也点上。一边坐鸳鸯,一边坐凤凰。”其中描述的场景布置也中用到的案几陈设、红色布幔装饰、龙凤鸳鸯图案、喜字红烛等等,都被现代的婚礼沿用且加以发扬。

二、现代婚礼空间设计的兴起与特征

1、现代婚礼空间设计的兴起

2000之前,中国市场上的婚礼几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受西方影响后的西式风格婚礼,市民对婚礼场景的布置基本上没有很高的艺术化需求。基本上都以布幔、花亭、仿真花艺、水晶珠帘、亮片、气球等装饰物对签到收礼金的区域和大厅内仪式的区域进行装饰即可。另一个是传承中国传统婚礼的中式风格婚礼。在场地布置上,几本采用中国传统婚礼中喜庆、吉祥的陈设进行装饰。那时的婚礼现场的布置传统而简洁。

近几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后,室内设计、VI设计、舞美设计等在婚礼空间设计中大量运用,整个婚礼场景也越来越精致化、创意化。婚礼的会场布置开始逐渐从简单的布幔、气球、花艺装饰逐渐进入到到大型舞台搭建、灯光渲染、花艺、布幔、音乐、甜品、婚礼流程、舞蹈、乐队等等为一体的舞美设计范畴。可以说,为了满足美于个性创意的需求,设计师通过对婚礼现场布置的创意想象,婚礼从单一形式的“装饰”踏上“设计”之路,出现了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不同材质道具争奇斗艳的婚礼设计时代。新一代富有想象力的年轻人给这个行业赋予了新的生机,同时这个行业也给这一批设计师将天马行空想象的场景付诸于实践的机会,使现代婚礼场地的布置称为一个个艺术作品。

由此,一些原本为鲜花店、小婚庆店的人员也开始走上了个性婚礼空间设计的路线。在婚庆行业中,也渐渐分化出了婚礼策划、婚礼设计、婚礼执行、婚礼督导、婚礼主持、化妆礼服、婚礼摄影、婚礼摄像等不同更加专业化的部门与职业。婚礼策划部门等于整场婚礼从接手到仪式完成的总导演,婚礼设计部门负责正常婚礼的场景布置设计,执行部门负责将整个设计实施落实。他们将决定这场婚礼在布置上的美感与艺术性。他们的地位在婚礼行业中也越来越重要。

2、现代婚礼空间设计的特征

随着现代婚礼的出现,一些客户愿意将自己一生一次的重要仪式置办得有特色,给宾客呈现出难忘、震撼之感,以此体现主人家大气与对自己婚礼的重视,现代婚礼空间的设计出现以下几个特征:

婚礼区域的清晰化。现在婚礼的构成区域一般设有:入口的位置提供给来宾签到、收取礼金的签到区。随后有提供甜品给宾客品尝的甜品区。还有提供给来宾合影留念的合影区。这些区域由新人根据需求选择要或不要设置。最重要的是新人完成仪式的仪式区。婚礼设计者对这些区域都会进行一定的设计。

大型婚礼出现。有一些婚礼金额高达百万,场景布置中也出现大量花艺、定制道具装饰。花艺和道具的堆砌是婚礼看起来大型而隆重。

根据不同新人的不同喜好,婚礼风格也变得多元化。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中式风格、汉式婚礼风格、欧式宫廷风格、田园风格、森林系列风格、花园风格、星空风格、海洋系列风格、教堂风格,等等。

当婚礼风格也显得不够独特唯一时,出现了主题婚礼。比如,新人特别喜欢《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故事中的情节或电影场景时,就出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的婚礼。在婚礼布置中,到处都会透漏出这个故事中出现的大朵的鲜花、时钟、兔子、扑克牌等等专属元素。现在常见的还有足球主题婚礼、万圣节主题婚礼、魔兽主题婚礼……

目的地婚礼的出现。一些新人会选择只邀请少数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和朋友作为宾客,在婚礼策划机构的统筹下,到森林、草原或者某个地方,对婚礼仪式场地进行或大或小的布置,然后进行婚礼仪式。

婚礼工作室与个性化婚礼的出现。以成都为例,当老牌的大型的婚庆公司为了顾及成本和公司的运营,也可能因为长期运作形成了思维的固定模式,无法突破原有设计,2013年到2014年间,成都婚礼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婚礼工作室,办公场所规模较小,员工由少数自己的策划师、设计师、婚礼执行人员、财务人员构成,也有一个自己的库房。他们利用运营成本低的优势,努力研发不同婚礼布置的设计,但是由于工作室设计师的偏好或受库房道具影响,每个工作室到后期基本会呈现出自身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这样使成都的婚礼市场达到百花齐放的盛况。

独立婚礼策划师的出现。以重庆为例。2014年前后,一位重庆的婚礼艺术家蔡上,通过他独特的设计使“独立婚礼策划师”这个称谓诞生。他工作模式的运作形式是他一个人对外接单,完成设计后的所有后期执行请外部合作伙伴执行场景搭建,或者他与全国各地婚庆公司以合作形式完成一场婚礼的设计,他负责主要的设计与效果监督,而他的工作室中仅仅由他与一位助理一位效果图绘制师3人构成。目前也越来越多婚礼策划师开始尝试走这样的模式。

一些大型婚礼平台出现,他们与多家婚礼策划机构合作,并且在网络上展示与分享入驻伙伴的婚礼布置的摄影摄像作品,实地开展婚礼设计发布会,让各地婚礼机构能够互相学习与交流。

三、现代婚礼空间设计中传统婚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中式婚礼为例

1、现代婚礼空间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

从先秦“六礼”到汉代大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再到现代”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基础下创现代婚礼的布置,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

现代的中式风格婚礼,不仅将中古代传统婚礼所运用的花轿、旗锣伞扇、凤冠霞帔、马鞍、火盆、天地桌、秤杆、花烛用更佳精美的装饰再次包装,还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宫灯、屏风、荷花荷叶、竹子、青花瓷、石拱桥、青瓦屋檐等等元素经过美化、夸张、变形等等手法,设计到婚礼场景中。再结合现场各种灯光效果、音乐效果,使人们置身于中国古代婚礼的艺术化场景中。

2、青城山青城豪生酒店中式婚礼“合缘”空间设计

2015年6月27日,一场以“合缘”为主题的中式婚礼在成都上品喜婚礼策划机构的策划执行下举行。这场婚礼场景布置的设计结合传统中式婚礼的经典元素和中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生活用品的元素,以及现代舞美设计中常用一些装饰元素,使整场婚礼呈现出喜庆的中式宫廷的氛围。

主舞台中心区放置了龙凤烛台和“枣、生、桂、子”的木质案几,案几左右两侧各放置了两把秀有龙凤装饰的红色座椅,背景的正中心用正红色和黄色的花艺插出“囍”字,“囍”字两侧用仿古镂空隔断和半圆形的红色黄色图腾进行装饰,舞台中心陈设的四周用木质仿古镂空栅栏隔出,舞台中心区域采用现代装饰手法基本还原了传统中式婚礼拜堂区域的格局和布置。在舞台的左右两侧,各放置了一块LED屏幕,用红色的花艺装饰了屏幕边沿。

通道区域铺上印有中式图腾的红色地毯,两侧用青花瓷和红色花艺以及包裹上印有中式图腾做装饰的方柱作为路引装饰。通道的顶空中也用红色的布幔将酒店本身的吊顶遮挡,对应路引的地方悬挂上红色灯笼与红色线帘。

新娘出场的区域的舞台用大型的KT板切割出中式建筑圆形景墙的墙体样式,圆形镂空部分用红色布幔拉出弧形造型,左右两侧地面摆放两盏红色宫灯。整个造景模仿古代少女闺房的样子,用在这个区域意为新娘子从自己闺房走出,等待新郎来迎接他到另一个生活阶段中去。

迎宾区采用红色的布幔和青花瓷瓶花艺、枯藤、朱简、毛笔、砚台等元素进行。甜品区依然采用正红色布幔打底,用红色花艺扎了一个拱门,花拱门上垂钓红色的绣绷子。桌上放置上各类甜品。

整场婚礼以“中国红”为主要基调,采用古代中式传统装饰元素,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重组与装饰,再加上灯光,音响的舞台效果,让婚礼现场的宾客都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婚礼的场景中。

四、结语

纵观中国婚礼仪式现场的布置,从古代传统中国红、龙凤呈祥图文、大枣、花生、桂圆、莲子等装饰物的布置到现代社会根据人们对艺术化、个性化婚礼布置的要求,婚礼从仪式环节、流程以及布置风格、道具利用、场地选择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与革新,开启了舞美设计与人文情感结合的创新设计新领域。这是中国婚礼从礼仪需求到空间设计需求的漫长沿革。

摘要:婚礼是伴随古代婚姻嫁娶制度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风俗中的重要仪式,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还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在已有的中外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婚姻制度与婚礼礼仪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婚礼场景布置的研究方面不是很充分。本文通过对《仪礼》、《中国历史婚礼》等传统文献的研读和对现代室内外婚礼、目的地婚礼的空间设计的研究,从婚礼礼仪与婚礼场景布置的沿革的阐述,探讨中国婚礼场景布置与空间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婚礼空间,婚礼仪式,场景布置,空间设计,现代婚礼

参考文献

[1]吴晓娟.《仪礼.士婚礼》与汉代婚礼对比研究.2009(05)

[2]王寒寒.现代婚礼中的主题婚礼应用的研究.2013

[3]李无未.《中国历代婚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09

雅思场景词汇--机房场景词汇 第2篇

mainframe主机

monitor监视器

显示器

screen屏幕

keyboard键盘

modem调制解调器

cablemoderm宽带调制解调器

mouse鼠标

harddisk硬盘

floppydisk软盘

disc光盘(圆形)

memory内存

soundcard声卡

graphiccard图形卡

显卡

loudspeaker扬声器

printer打印机

scanner扫描仪

photocopier/copier复印机

laserprinter激光打印机

dot-matrixprinter针式打印机

colorinjectprinter彩色喷墨打印机

≤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软件

software

programs程序

viruses病毒

copyrightlaws版权法

copy复制

制度

nostudentsdisksareallowed学生不准带盘

传统场景 第3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动画已进入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各项传媒领域,中国3D动画电影也在西方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作品。但是,西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无暇顾及传统民俗艺术的内涵,传统民俗艺术与中国现代3D动画电影难以得到充分融合,很多3D动画电影过多注重形式,而缺乏更多的文化内涵。因此,重塑民俗艺术在3D电影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3D动画电影中,场景设计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设计不仅能营造气氛、烘托主题,也能凸显动画电影的主体内容。在场景设计中应充分注重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形式形态、人文精神内涵、传统美学思想及理性设计观念等各个方面,才能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一、 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

在3D电影场景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民俗艺术元素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民俗艺术的形态要素。在场景设计中,要把握民俗艺术元素不同的形态要素,选择更加符合场景设计的形态要素以凸显场景主体,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有很多值得三维动画场景设计汲取的形态要素,如祥云、星宿、方胜、饕餮、蟠龙、窃曲、连理枝等形态要素与现代三维技术的结合,能使场景设计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中国文化意蕴。二是场景设计中要利用好民俗艺术的形式要素。民俗艺术形式要素多崇尚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念,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要素相比,更加自然、淳朴、粗狂、纯真,这些民俗艺术的感性艺术形式要素正是现代三维动画所需要的。三维电影动画场景设计应在遵循对称、均衡、调和、统一、变化、韵律、节奏等现代理性形式关系的基础上,将民俗艺术的形式要素融入场景设计之中,以凸显的动画场景主题。如3D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片头场景设计中(1分25秒)应用到中国传统民俗纹案形式要素,场景画面下部分为古代传统车轮纹案,上部分也融入了传统纹案形式要素,并采用发射与放射的形式构成设计,层次变化丰富,又不失均衡、韵律之美,具有强烈的中国意蕴和现代设计感。三是要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材质”要素的表现。3D电影是非物质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化设计并不是摒弃“物资”和“材料”的使用,虚拟化、数字化的设计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对于现实工艺材料,数字化设计所需“材料”通常是通过对角色对象附于虚拟材质来进行的。在3D动画电影中,虚拟材质的应用对电影场景设计效果影响非常大,想要在场景设计虚拟材质时做到“材美工巧”,就要首先认识和把握民俗艺术的材料属性,如对竹、木、石、漆器、青铜、陶瓷、织物等材料纹理、硬度、质感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创造更为真实的场景视觉与触觉感受。

二、 注重“虚实相生”的传统民俗艺术的空间观念

在三维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民俗艺术观念,三维动画的场景设计与民俗艺术的空间形态是不可分离的。民俗艺术的空间形态本身是无形的,但要利用有形的民俗艺术实体来完成空间的构成,三维动画的场景设计的虚拟空间形态(Virtual Space Form)是由不同虚拟形体(Virtual Shape)与感觉它的人产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它主要依据人的视觉和触觉来确定,主要分为虚拟物理空间和虚拟心理空间。虚拟心理空间是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无”的层面,主要是指无轮廓、无边界的规定,却能够感受到它的空间形态,它是由虚拟形体限定所致。虚拟实体的扩张是虚拟空间形态形成的实质,虚拟空间的呈现主要依赖于虚拟形体的内力运动,内力的运动变化会向虚拟形体表面散发,形成虚拟空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是无形的,是人视觉和知觉的反应,进而形成一定的现象和延伸空间。虚拟物理空间是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有”的层面,主要是指虚拟实体所占有和限定的、可以测量的空间,它主要通过虚拟物质的大小、长宽、深远来体现,是一种虚拟的客观实在。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不仅要处理好虚拟形体与虚拟实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虚拟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场景设计中虚拟形体对虚拟空间的占有、限定、夸张、正负、凸凹等关系的相互影响,来创造富有虚实变化的虚拟空间形态。正如道家所主张的“无”与中国禅宗所主张的“空”的艺术美学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无,名天地之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也反映了万物始于“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传统空间构成的传统美学观念。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空间要素不仅要注重“有”的虚拟实体要素,更要注重“无”的虚拟空间要素,融传统美学观念与民俗空间艺术观念于其中,才能使动画影片更具民族文化内涵。在3D动画电影《神笔马良》的片头中,运用虚实空间对比的艺术手法和传统水墨的艺术形式形式,片头场景中的水墨山水仅占一角,“有”“无”“虚”“实”形成鲜明对比,使影片更具中国传统古典风格。

三、 更加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三维体感设计

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是理性逻辑思维与感性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民俗艺术在三维场景设计不仅要体现一定的空间秩序之美,更要给人呈现以三维立体的感受,立体感是感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它主要是人对各类事物立体形态的直观感受。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立体感的呈现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力感”的表现,这个作用力是3D动画场景设计中民俗元素立体感呈现时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在运用时应注重其量感、动势、速度、进深、肌理等方面表现的把握。

首先是民俗艺术元素运用时要注重其量感的表现,民俗艺术元素的量感主要表为两个方面,虚拟物理量感和心理量感,虚拟物理量感也叫虚拟重量感,主要是民俗艺术元素的形态,轻重,大小等方面,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能够测量、计算,是“物质”层面的,也是虚拟建模的“物质”基础。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是人对虚拟物体大小、质量、轻重等方面的心理判断,可以感受但难以测量。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不仅受其自身材质、肌理、色彩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因不同的空间或场景设计的制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三维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民俗艺术元素的心理量感,如内实与内空、轻盈与厚重、扩张与紧缩、薄弱与浑厚等心理量感,建立虚拟物理量感基础上的场景表现、创造更富知觉、活力、生动的三维电影场景。

其次是场景设计中速度感的表现,速度感在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尤为重要,较之传统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电影具有节奏感更快、纵深感更大、动感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的特点。三维电影场景设计时要把握民俗艺术元素的速度感,它是人在一定时间对物体移动距离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利用民俗元素的渐变、密集、发射等形式,并按照计算机虚拟运动轨迹的节奏快慢或虚拟运动方向来表现其速度感,进行场景的构成设计。

最后是要注重场景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一体感的表现,场景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民俗艺术元素形体活形态局部的变动,都有可能带来整体的相应调整,民俗元素在三维动漫场景设计的应用除了要把握以上两点外,还要把握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在统一中找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使场景设计更加完整和谐。

四、 注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的借鉴

要创造出形式感更强的3D动画电影,要大胆借鉴传统民俗艺术的艺术形式,民俗艺术在民众生活中品类十分丰富,如水墨、皮影、剪纸、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民间玩具等形式,都可以借鉴、运用于现代3D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之中。三维动画电影是静态性画面与动态性动画的完美统一。因此,三维动画电影在进行场景设计时,一是借鉴传统民俗艺术中的静态化艺术形式。静态化艺术形式主要有水墨、剪纸、窗花、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等形式。水墨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比较常用的静态化视觉艺术形式,把水墨运用在三维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优雅的意蕴空间、虚虚实实的意境对比处处体现着中国美学追求的“似与非似之间”的最高艺术意境。如2011年推出的中国首部机甲水墨风格三维动画电影《封神列传——重回陈塘关》,以历史神话为题材,影片场景设计大胆将游戏机甲格斗造型与中式水墨风格特效相结合,采用京剧脸谱元素打造动画角色本色,将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自然清雅、涵蓄深邃的美学观念发挥的酣畅淋漓。二是借鉴传统民俗艺术中的动态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中也可以大胆借鉴民间戏曲、皮影戏、木偶戏、乐舞彩灯、竞技杂艺等动态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民间戏曲、皮影戏、木偶戏、走马灯、竞技杂艺不仅承载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且也反应着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价值取向,它们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形式与动态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融脸谱、服饰、图腾、纹饰与原始巫术、乐舞等因素于一体,三维电影动画场景设计不仅可以借鉴传统水墨、剪纸、窗花、剪纸、年画、刺绣、蜡染、面具、脸谱等中的静态视觉成分,更可以借鉴传统戏曲、皮影戏、木偶戏、乐舞彩灯、竞技杂艺等动态场景中的进场、转场、退场等动态形式的处理。此外,在动画场景设计时,静态化和动态化视觉艺术形式处理及使用,还要考虑一定的时代特征,考虑不同时代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相互关系,来创作出更加符合电影时代主题的场景设计。

五、 注重民俗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体现中华本元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不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俗艺术,在创作中无不融社会伦理、感情色彩、感性经验等人文精神内涵于其中。要创作出更具中国意蕴的三维动画电影作品,首先应注重传统民俗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工艺文化、民俗观念和本元文化。在场景设计的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工艺文化的融入。自给自足的农业与手工业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中国民间工艺文化具有自然之美的特殊属性,其工艺文化特征总体体现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材加工、天人合一等几方面的特征,中国传统工艺观念认为“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十分注重人与物的关系,现代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中工艺文化遵循民俗工艺文化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其次是民俗艺术观念,传统民俗艺术是人们民俗观念的物化形式,显示了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民俗艺术观念根植于传统中国民众内心,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体系,更多的体现在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场景设计中应更多体现传统祥瑞题材或祁福纳祥伦理观念。如牡丹、芙蓉常代表富贵吉祥,莲花、石榴多代表求生多子,鸡和羊通“吉”“祥”,代表吉祥、安康。这些民俗艺术观念采用寓意、表现等修辞艺术手法,体现着人们对善美观念的追求。三是融本原文化特征于其中。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观念是自发性的,从原始社会打制工具之始,就已经发生,从艺术发生的角度来讲,原始艺术与民俗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相一致,它们是祈福保平安的精神功利和获得人类生存的物资资料的实用功利的统一体,是中国传统上层文化艺术的母体文化。因此,民俗艺术具有着最本元的文化特征。在三维电影场景设计中,要更多的注重民俗艺术本元文化的体现,追根溯源,为现代中国三维动画电影设计提供更多文化支撑。

传统场景 第4篇

一、传承与创新, 传统建筑在虚拟世界中的全新呈现

(一)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表现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造型丰富多彩:亭台楼阁、殿堂榭舫、廊轩厅斋, 并且各代建筑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宫殿之古朴威严、隋唐宫殿之华丽恢弘、明清宫殿之宏大壮美。在园林建筑之中, 亭台楼榭、山石花木、池沼溪流, 皆因地制宜, 可谓巧夺天工, 浑然天成。其他如寺院的肃穆庄严, 清远宁静, 沉定人心;民宅的古朴亲切, 生活气息浓厚等[1]15。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在虚拟世界中开荒拓土, 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多数国产网游中, 对游戏建筑的造型设计, 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进行创作, 即便个别游戏为了游戏风格的统一加以夸张, 但其背后的传统风格依然显而易见。

在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的场景设计中, 亭台楼阁的造型设计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图1) 。这种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直接转化让游戏场景更给人真实感。它的模型制作精良并结合中国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 如亭子横梁上的太极图, 配合木质对联的装饰, 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这种对文化元素的汲取、解构、整合也是很多游戏场景设计的惯用手段, 用来增加画面美感;大殿朱红色柱子配合鎏金的龙纹装饰, 皇家气派尽显无疑。之所以对“门”大加修饰, 因为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变中, 门变得越来越厚重庄严,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建筑体现出的威严与温馨、辟邪与祈福、驱恶与迎祥、高尚与正直、血腥与祥瑞, 所有这些都是借助“门”这个独特的载体, 糅合、统一、发扬并展示出来的[2]。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元素, 维系了游戏基础世界观的架构, 符合了人们传统的理念, 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达到了商业性、社会性与艺术性和谐共融的效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 传统建筑的造型也极具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性、民族性也被运用在网游设计中。在网游《梦幻西游》中, Q版的游戏风格难掩徽派建筑的神韵:高墙翘角、黑瓦白墙 (图2左) 。在《天下3》中, 九黎这一关卡的建筑造型独具民族特色: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 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 形成悬空吊脚, 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建筑的底层, 整体造型依山就势, 鳞次栉比, 层叠而上。这种穿斗式的造型便是设计师借鉴了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造型设计而成的 (图2右) 。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 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 无论是传统徽派建筑还是民族建筑文化, 对游戏艺术创作尤其是场景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体现

欧美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 造型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 这源于欧美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多样:罗马式、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 种种鲜明的造型特点也是游戏师最佳的灵感与取材来源。

例如在《魔兽世界》中, 人类法师所在的城邦便具有拜占庭式以及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图3左上) , 主体神似拜占庭教堂:半圆形的穹顶, 窄小的窗口, 砖石材料搭建的墙壁, 外表轮廓分明, 而直插云间的塔尖又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整体造型设计给人庄严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非常符合法师之地的特点。在月神殿建筑群中:陶立克式的立柱笔直大方, 半圆形的房顶及砖石的材质, 都表现了罗马建筑的风格特点 (图3右上) 。这样的设计在《魔兽世界》中比比皆是, 可见传统文化对于欧美的游戏设计师同样有深远的影响。

在游戏设计中市井文化同样不能忽略。在诸多欧美网游的建筑中, 比如小酒馆、铁匠铺、民房都是根据欧美传统建筑石木搭砌的特点来设计的。玩家对于游戏世界观的第一印象, 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 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对任何一款网游都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二、游戏景观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

(一) 中国传统宫殿、园林对游戏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北方以恢弘大气的宫殿群落闻名, 南方以山明水秀的江南园林著称, 二者也成为游戏设计师的设计源泉。中国宫殿建筑斗拱硕大, 金黄琉璃瓦铺顶, 配有绚丽的彩画粱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 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在国产网游中, 宫殿造型的场景可以提升游戏自身的文化品位, 需要设计师加以艺术化的创新。

在《天下3》中, 宫殿的造型比比皆是 (图4) 。在模型的造型设计上, 汉白玉台基对宫殿气势至关重要, 所以设计师将整个台基的造型拉伸变长, 屋顶斗拱也概括成夸张的几何形, 使屋檐更为高挑。立柱增加了盘龙的造型设计, 加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最终构建出这一恢弘大气的宫殿场景。

上面两图中的宫殿造型类则具有明显的明清宫殿风格 (图5) , 石砌台基上的朱红色宫殿, 为了增强游戏的气氛, 设计师夸张了整个建筑的宽度, 让宫殿气势磅礴。在贴图的绘制上, 无论是汉白玉台基还是木质结构的立柱以及石头材质的瓦, 整体的色调都大大降低, 同时在边角等处颜色更深, 增加对比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脏旧感和历史氛围。

图中建筑的楼阁都有较高的台基 (图6) , 单体建筑台基面积较小, 宫殿区或多层连片建筑台基面积较大且分多个层次。这种建筑的造型带有鲜明的汉代宫殿特点, 即高台建筑。在游戏中, 设计师将原本灰色的高大台基融入了狮纹祥云等装饰图案, 并将高台上的楼阁设计得华丽繁细, 增加了牌匾等装饰物。欧洲平面设计大师柯里莫夫斯基说过:“在各种艺术形式走到尽头的时候, 对片段的截取与整合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之一。”在游戏设计中这种拼贴与组合也是设计师常用的手法, 将不同的元素组合, 构成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 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 这种建筑文化恰恰为游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场景。

(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网游自然景观设计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画在技法上也深深影响了网络游戏在自然风景上的构图设计。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 这样可以让画面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 构图灵活自由, 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位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以表现壮美景观的磅礴气势。

在如今的网络游戏中, 这一技巧也在设计师的巧妙运用下融入网络游戏中。在网游《天下3》中, 多处场景绘制以及后期模型的制作组合, 采用了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技法, 让整个画面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种全景式空间让玩家在游戏中仿佛画中游。当然传统的中国画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 但是在游戏中, 特定场景在游戏引擎的强大灯光渲染下, 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光影效果, 为游戏增添了不少气氛。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中外文明高度交融与开放的情况下, 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游戏的价值不仅是愉悦身心、娱乐大众, 对于设计者而言, 网络游戏更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与呈现平台。设计师应借助这一媒介,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运用其中,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 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更要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摘要: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 其创造的背后蕴含着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剖析、解构、运用与加工。作为网络游戏世界观的基础架构, 游戏场景在构建世界、营造场景、渲染气氛的同时, 也深刻地反映了其背后所运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在新时期中外文明高度交融与开放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应借助这一媒介,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运用其中,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 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更要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景观艺术,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1]吴冠华.中国传统元素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3.

[2]周立坦.中国传统建筑的门文化与形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吴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5.

[4]冯敏.试论中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J].中州学刊, 2005, (05) :249-250.

[5]叶橹.游戏美术设计[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6]王秀盈.苗族的建筑艺术[J].民族艺术, 1994, (02) :182-188, 169.

传统场景 第5篇

《丁兰刻木》取材自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刻木事亲”的故事, 该剧无论题材、文辞, 还是音乐、表演都比较古朴, 用悲剧的手法演绎家庭伦理, 表达中华民族孝义的传统美德, 思想内容也比较凝重, 在风格上偏向于梨园戏传统的上路老戏。这在大格局上面, 就决定了鼓师的锣鼓设计不能太过花哨, 而是要恪守传统, 手法古朴凝重, 但又不失生动细腻, 尽量发挥梨园戏的剧种特色。而且对整个戏的节奏要把握好, 该慢的时候则慢, 该快的时候则快。该细腻地去表达人物的情感, 就要把鼓磨细磨到位了。该在节奏上一笔带过的, 就绝对不能拖泥带水。司鼓的节奏没把握好, 就会影响到整个戏的综合美感, 让观众感觉不顺畅。

头出“假奉茶汤”一开场, 司鼓的节奏要轻柔一点, 让人感觉春天早晨的清新熹和, 同时也体现年迈的母亲崔氏, 因为长年的艰苦劳作, 身子骨已经不是很利索, 做家务、祝寿祷告时的唱作都是慢慢的, 让观众一开始就对这位慈祥的母亲产生由衷的怜意。等到丁兰夫妻出场, 鼓点节奏就要放轻快点儿, 因为在这里丁兰的生行与娄氏的贴行, 是属于未转变前的反面人物, 文本的人物语言、以及音乐旋律, 多少会赋予一点丑行的意味, 所以鼓点节奏也就不能像刚才的崔氏那么缓重, 而是要轻快型的, 有些俏皮的感觉。特别是丁兰在讲述自己赌博输光钱的情节, 还特地加了点俏皮的小锣鼓, 比如说他做完赌钱的动作之后, 妻子娄氏问他有没有赢钱, 这时候就用传统的“假煞鼓”, 来生动俏皮地反衬他把钱输得精光的懊恼与郁闷。就好像些许调味料一样, 非常巧妙地把浪荡子的形象刻画出来。

当丁兰夫妻假奉茶汤的时候, 整个司鼓的节奏要保持在中速偏快的范畴内。因为这时无论是台上的丁兰夫妻, 还是台下的观众, 都在急切地想知道崔氏喝下假茶汤的反应如何?具有演绎和观赏上的心理期待, 所以要快些, 不能太拖沓。同时, 也体现了崔氏被蒙在鼓里, 误以为真的是神明显圣, 儿孙幡然改正要行孝, 心理上的愉快之感。但这又毕竟是全剧很重要的关目, 不宜快得有点潦草, 所以中速的司鼓节奏为好。真相大白之后, 原来所谓的上寿茶汤, 只是臭酸泔无情的戏弄, 鼓就要用力地重捶下去, 配以沉闷苍凉的大海锣, 使锣鼓好似一双无情的手掌, 将慈母崔氏狠狠地推入寒冷的冰窟, 令台下的观众为之震撼悲愤, 转而寒心恻然。

第二出“发雷醒悟”的开场, 鼓点不适合一板一眼地太过于正规, 显得有点儿轻松散漫为好。因为主人公丁兰首先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扛着锄头下田, 他的行动指向并非认真的、诚心专注的。然后又偷懒睡觉, 拿石头打乌鸦, 抡锄头打羊羔, 顽劣地拒绝了土地公公对他的点化。轻松散漫的鼓点节奏, 能够生动地塑造出冥顽不灵、难以点化的浪荡子形象。土地公公被气得不行, 决定发雷惩罚丁兰, 这时鼓师就得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动作, 所有的锣鼓都得恰当地落在打雷的节拍上, 与音响的雷声特效混为一体, 稍有一下脱节都不行。经过书童“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的点化, 丁兰终于幡然醒悟, 唱出“慈乌反哺”的悔恨心声。整首曲子的节奏要由缓而快, 描摹出主人公从朦胧反省到深刻自责的人性觉悟, 急切想要去向母亲倾诉自己的不孝忏悔, 急切想要把对母亲的孝意付诸行动, 从而剧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三出“沉江浮木”。

动静结合、亦庄亦谐的剧情处理, 可以让观众看戏时不至于太累。第三出开场, 崔氏同渡伯两位老人之间的闲话家常, 最好是能少用锣鼓就少用锣鼓, 因为前面第二出的打雷有点儿闹, 这里就该让观众舒缓一下视听感觉。丁兰折梨枝与崔氏送饭的情节, 鼓要磨细了才好看。因为这边要生动细腻地去描摹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心理:丁兰体贴母亲年老走路不便, 折下梨枝欲表孝意。崔氏既心疼儿子饿肚子, 又害怕儿子发怒, 急于送饭, 偏又摔倒泼洒了饭菜。不同的心理趋势, 造成了悲剧的冲突。从崔氏远远看见丁兰手中挥舞的梨枝开始, 鼓点转为急促, 但又不能马虎。母子追赶时要充分发挥梨园戏的程式特长, 鼓点要急中有细, 错落有致, 一步科一句曲做到位。当崔氏落水身亡, 丁兰下水寻不见尸, 只抱着一段梨木上岸, 戏在高潮之后重归于静, 锣鼓也跟着顷刻静止下来, 剩下的是丁兰痛责的悲吟, 在江风中回荡。

第四出“刻木责妻”中的“刻木思亲”唱段是全剧的主旨关目, 同时也是该剧最长、最重的唱段, 司鼓的节奏把握非常重要, 既要契合人物的情感, 又要协调整个乐队的演奏配合。开始的“手捧梨木, 凝眸费省思”两句, 是梨园戏“大寮曲”的“捻头”, 曲速要很缓慢, 符合梨园戏先抑后扬的传统艺术风格。接下来的“慈母生”到“一日受冻一餐饥”, 是对二十年来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追忆, 司鼓节奏要中速偏快一点, 在往事的回味中, 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好闲男娶得娇娇妻”开始, 节奏转为急快, 强烈地表达着丁兰对自己与妻子不孝母亲罪行的深刻自责与控诉。从“刻下你”开始, 曲速又渐渐回缓了下来, 将对母亲的温馨怀念、痛苦忏悔, 通过刻刀一笔一划地铭刻在梨木上, 同时也铭刻在他的内心与骨血中。

第五出“真奉茶汤”的结尾, 丁兰夫妻跪求亡母喝下茶汤, 希望能够救赎自己犯下的不孝罪过, 可惜已是阴阳两隔, 崔氏的魂魄虽然想要原谅儿孙, 但却怎么也捧不起那碗茶汤, 徒留无限的遗憾。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用于衬托这一段气氛的大鼓与鼓吹, 既手法独特, 又非常有震撼力。先用鼓以一般的力度进行击打, 等到崔氏再三捧不起茶汤, 就改用大鼓用快而强的力度进行击打, 把大吹的气氛赶上去。当土地点破天机, “行孝须趁在生时, 阴阳已隔总是空”, 一下重槌击鼓, 配合着空荡的海锣声, 给全剧画下悲怆苍劲的句号。

传统场景 第6篇

交换与消费始终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在互联网时代, 这一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用一句话概括, 那就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交换得更有吸引力、消费得更有存在感。让互联网用户在交换和消费中体验到存在感, 获得消费的主体性, 同时又主动并愿意去接近任何一个哪怕是被创造出的消费结点, 这或许正是互联网环境下消费的时代精神。尽管有人会称它为“消费社会”新变体, 但是新形式的符号互动所搭建的交换模式与消费场景本身对于消费者主体价值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

一、互联网时代消费精神

从阿多诺、霍克海默到鲍德里亚, 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工业时代“消费社会”的虚伪性, 也不同程度论证了“消费社会”中人们主体性的丧失与个性的埋没, 这些巨擘的真知灼见和论证的确是一种令现代人反思的近乎启蒙的力量。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 “消费社会”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消费也不再倾向于那种“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拟参与”[1]的模拟美学, 而是用户忠于自己体验和乐趣的真实参与;尽管有时候这种场景或许是虚拟的, 但是支撑场景的需求却是真实的。

首先, 引导场景参与者主动诉求的主体性维度。在工业化时代, 或者具体说在阿多诺和鲍德里亚口中的“消费社会”时代, 创造需求是一种制造虚假需要的营销手段。这种商家主导的消费需要, 是构造虚拟诉求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惯用伎俩。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市场, 虽然仍存在多种多样由商家创造出需要而达到营销目标的行为, 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种消费的引导并非被动的, 而是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其次, 互联网场景切入更多维度的生活场景。当使用悦跑圈或者咕咚等跑步软件时, 对于用户来说, 跑步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因为跑步软件而喜欢上跑步。因为APP而使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场景式的引导首先实现的是用户参与和体验, 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用户由参与到习惯的转变。从这一层面来讲, 正如前面提到的“态度比功能重要”一样, 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如何成为用户生活的“座右铭”, 而不仅仅是满足用户某方面的需求。

二、支付——完成互联网时代消费闭环的特殊场景

(一) 支付场景嵌入社群及社交网络

以微信支付依托社交场景的功能延伸为例, 早在2014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竞争之时, 微信就已经将钱包和支付功能嵌入其中, 但微信的支付功能覆盖面还是没能超越支付宝。但在2015年, 微信融入了很多既依托社交功能又拓展支付功能的场景。微票儿、嘻嘻优惠券在微信上的呈现, 给以社交功能为主的微信营造了支付场景。可以看出, 单纯的“Online还是Offline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接触点管理、消费者的支付依据和支付逻辑”。[2]

以微票儿为例, 这款唯一拥有微信银行卡入口的演出票务平台, 与微信结合, 推出与美团、糯米、支付宝电影演出票并行的票务支付购买功能。在这一社交与支付融合的场景下, 微信好友之间可以通过微信选座购票, 其在聊天过程中有购买电影票的欲望时, 可以直接点击购买, 不用切换APP;在“好友”——“电影休闲”二者联结下的场景, 可以把社交关系作为入口, 以支付行为作为一个环节的收尾, 成功实现一个完整的用户参与场景。

(二) 赋予支付场景亚文化标签

支付场景亚文化标签的搭建, 将支付场景贴上亚文化标签, 吸引趣缘社群和人际网络联结的用户。同时, 支付场景的创新也是许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运营商逐步进行的“变革”。在场景推广中, 将移动终端支付与时尚、新方式等标签相连接。以微信支付钱包为例, 微信赋予了支付功能专属年轻人的公益标签。与以往的公益活动不同, 微信开创的“微信公益”针对年轻群体, 打造了不同于主流渠道的公益形式;这种“爱心网友无时无处不在”“爱心永不下线”等标签下场景构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线上捐款。据2015腾讯公益数据报告显示, 2015年, 公益捐款超过5亿, 捐款总额是2014年的5.4倍, 在支付场景入口的亚文化新生代标签吸引下, 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新公益时代。

与此同时, “社会舆论中如果大多是有关微信支付正面积极的评价, 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前的感知风险会明显降低, 使用意愿就会增强。”[3]对于支付场景的正面回应加强了用户对支付方的认同, 这种积极的亚文化标签对于搭建支付场景入口方面起到聚合与引爆并存的作用。

总之,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诸多营销的新途径, 以场景为入口并通过场景联结用户群实现营销目标的新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的配合下显得更具优势, 也更有效果。以支付方式为结点的场景表达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对场景的参与和引爆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支付场景入口、亚文化标签设定都是在场景营销时代吸引用户体验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0.

[2]吴声.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统场景】相关文章:

场景覆盖05-15

动态场景05-26

电影场景范文05-18

流程场景范文05-19

虚拟场景生成系统05-12

场景营销论文提纲08-12

场景设计论文提纲08-14

作品场景论文题目04-03

场景营销论文范文05-13

场景设计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中国城市郊区化下一篇:降本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