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2024-03-02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理应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關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作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期间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想要做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当你想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在私下的时间,可以多翻阅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可以针对数学中的一个章节,寻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编入教学备案中。

另外,想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1.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2.古今结合,感受传统数学的魅力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数学方面的专著,如《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墨子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渗透这一点。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计算圆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圆法。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墨子在《墨经上》对圆做了最早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些知识的穿插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国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时候,传统文化教学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学中得到传承,就要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山东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拜师礼。笔者认为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传承。以此为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放松身心,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曾建议学生翻阅一些古书籍,看一下中国古代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的。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还专门引入了一些回文诗,如《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回文诗,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首轴对称的诗。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搜寻更多的回文诗进行比拼,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轴对称的知识点对回文诗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将传统的数学故事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笔者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语文老师讲故事。所以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心比心,同样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除法”时,笔者就根据韩信点兵的故事进行教学。

3.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例如轴对称图形可以用窗花的图案,幻灯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图形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图形进行举例。这些细节上的东西看似无用,却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喜爱。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更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责任。作为数学老师,同样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做己任。

参考文献: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

编辑 任 壮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可靠的资源储备。而历史等原因又使之存在诸多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和对策性的思考,以期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尤其是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 国际化 发展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医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传统医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确立的以传统医药理论为主导,现代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门从事传统医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产品经营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体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受关注度日益凸显。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即传统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传统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延绵发展的传统医药宝贵财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靠的疗效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其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传统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历史等原因也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传统医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任务。

一、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现代医药产业始终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关注,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天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科学,国际医药界也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使用。”[2]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在多个国家建立相应的医学合作与培训中心。进入新时期,WHO明确把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研究列为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兴起的“替代疗法”也充分说明了传统医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价值开始得到了应有认可。从传统药物来看,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植物药市场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相关专家预计,“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3]不难看出,传统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空间。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换言之,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二、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传统医药持续绵延发展的国家,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天然资源、安全可靠的疗效等得天独厚的传统医药资源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固有的优势。

第一,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优势。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史上,传统医药的发展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程度的传统医药发展,其中在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尤为显著,然而最终形成体系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不多,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以我国传统医药为典型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国、印度、埃及、罗马),但其他传统医学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和安全可靠疗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这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备了强大的专业理论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优质的天然药物资源和疗效可靠的成方验方优势。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独具优势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储藏量大、品种多、质地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0余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余种”。[4]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物资源“王国”,是世界天然药物资源之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疾病的不断“斗争”,创造了数以万计疗效可靠、成本低廉的秘方、成方、验方。这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固有优势。

第三,初具规模的药物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也随之推进。从产值来看,“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5]从规模看,“全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千余家,中药经营企业一万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成药产品已达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6]从市场空间看,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已开始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重要贡献。这使其在国际化发展中增添了一个有益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尽管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和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的天然药物资源危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天然的药物资源支撑,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相应地,以天然野生药用动植物为重要资源支撑的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一定的药物资源危机。

第二,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深入,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与现代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产品缺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下。如就中药市场来讲,据统计,“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5%,而日本占80%左右,韩国占15%左右,中药出口额不到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7]这没有体现出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应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技术。

第三,产业小而散乱。我国传统医药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数量由少到多,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缺乏统一化和规模化经营,绝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散乱,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高端医药产品缺乏。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在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医药产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环境下,明显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如就中药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0%,发展压力巨大。

第四,因缺乏自身的“行业标准”而被认可度低。受发达国家现代医药文化的冲击,当前国际医药领域使用的行业标准中不但没有公认的中医药标准,而且还用现代医药的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医药属“对抗医学”,中医药属“平衡医学”,是完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两种医药科学和文化,在发展中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用现代医药标准衡量要求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总是面临诸多与“国际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习惯了现代医药标准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认可度较低。

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开拓市场、产品升级等方面。

第二,进行“化零为整”的行业改革。“化整为零”的改革是指把当前我国传统医药小、散、乱的现状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使其统一、规范、系统、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消除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无序生产等现象,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中医药产业的行业标准建设。行业标准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行业标准,就没有认可度,有了行业标准就有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产业行业标准。包括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标准监控、疗效与安全评估等环节。

第四,充分利用中医药独有的疗效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中医药独有的疗效是指中医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具有的安全可靠的特殊疗效优势。尽管现代医学标准认为我国传统医药缺乏作用机理的有效性论证说明,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安全可靠疗效优势用其实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没有行业标准而导致的被认可度不高的缺憾,进而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加强生态立法保护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中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导致的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以生态保护为由针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设置的贸易壁垒,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鳞.云南民族传统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3):159-162.

[2]吴道显,孙永林,王珍喜.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探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132-134.

[3]李景东.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13,(2):105-106、125.

[4]中医药产业研究课题组.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06-109.

[5]王强,梅之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发展[J].医药导报,2011,30(3):281-284.

[6]王虎.对中医药产业现状、面临机遇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3):153-154.

[7]高山,石建伟.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2):43-47.

作者简介:吴道显(1977-),男,云南中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杨玉芹(1977-),女,云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张丽(1964-),女,通讯作者,云南中医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第3篇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新形势下,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发展共赢。基于此,本文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展开探讨。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区别

传统影视艺术是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镜头捕捉真实场景,以较为夸张的表现方法与处理办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与直观性,极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传统影视艺术的宣传教育意义与传播效果极佳。全新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将文化、艺术、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融合交汇,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文化的全面性拓展与传播,为人们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影视艺术逐渐将全新的数字媒体融入其发展路径中,视觉、听觉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数字媒体的融入使传统影视的艺术效果得到了优化与升级,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对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在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是以客观、真实的物质世界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必然拥有直观的情感表达、鲜明的故事情节,可以带給观众听觉与视觉上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影视艺术创作中需要将生活中的真实物质与场景通过镜头捕捉的形式进行处理与还原,以获得最佳的宣传与传播效果。全新数字媒体则是通过信息科学与数字技术实现大众文化的最大化传播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实现大众传播领域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影视艺术相比,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作品应用表达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够为观众带来具有独特性与虚拟性的听觉、视觉效果,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真实。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冲突

首先,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过度运用数字媒体的现象频频发生,过度运用数字媒体创作的作品将无法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而导致作品内涵不够深刻,这样一来,影视作品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审美意义与欣赏价值。现阶段,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博取观众的眼球,影视公司创作的影视作品大多偏离了观众的本质需求,过于重视表面的视觉效果,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缺失艺术灵性。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新数字媒体在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度应用会对其人文内涵的展现带来强大的冲击。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让虚拟世界成为现实,操作比较便利,全新数字媒体巧妙地运用这种便利,通过一些特效替代真人实物表演,让人们沉浸在虚拟的想象空间里。这种影视表现手法虽然先进,但缺乏真实感与人文内涵,使得影视作品过于空洞与肤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

再次,过度运用全新数字媒体将会削弱传统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传统影视作品大多展现的是真实的生活,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冲击,还具有强大的引导教育作用和价值,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处在迷途与困境中的人们,能够给予明确的帮助与指引。然而,如今的影视作品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获取更大的利益,过度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并包含诸多不健康的思想、刺激的画面,比如校园暴力、色情、犯罪等,这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不仅缺乏对观众道德层面的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文明进步。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实现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的交融

精神层面的高度决定了影视艺术作品的魅力。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对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价值与人文内涵展现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对生命与人生产生新的思考。当前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融合是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传统影视艺术发展的基础,有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作支撑可以使影视作品的人文内涵更好地呈现。

(二)实现审美意义与本质价值的交融

传统影视艺术具有特殊性,其艺术表现形式缺乏虚拟性,比如在拍摄科幻类作品的过程中,传统影视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全新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展现特效画面,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一起,既可以带给观众精神层面的感受,让观众投入真实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又能够将虚拟变成现实,体现艺术价值,让观众享受到传统影视作品中体验不到的乐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可以使影视作品的题材范围更加宽广,场景更加多元化。

四、结语

传统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影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冲突,要运用合理的方法与形式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推动艺术的进步、发展与创新,使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实现两者的发展共赢。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郝峥嵘(1990-),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职,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教育学。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众所周知,要想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支撑和基础。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传统民居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根基。故而文章从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在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增强;文化自信

一、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着优秀的道德理念以及教化思想,同时也展现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以及哲学思想。人们在进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世界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启发因子。要想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益能够真正得到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指出,只有在我们拥有了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的基础之上,同时重视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地区的民居艺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适应生产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就针对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 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

(一)传统民居艺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进入到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开始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加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圣诞节的热闹气氛往往超过了端午节、中秋节乃至于春节。而反观国外,中国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之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国家都建立属于自己的孔子学院,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也在持续提升。

从传统民居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凝聚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其无论是在坚固程度,还是美感方面,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传统民居艺术所留存下来的智慧却并很少体现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之中,现代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正在逐渐减少。

虽然一些建筑单位对传统民居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更加倾向于传统民居的建设,但是受到现阶段中国社会人地紧张矛盾的影响,传统民居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影响依然十分有限,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传统民居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很难做到完全拒绝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淘汰。而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艺术发展过程中积累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包括所留存的一些封建迷信的因子。很多人会混淆文化习俗以及封建迷信,导致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先进,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落后。有了这样的思想,青年人也很难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纵观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其中也有很多与中国相似的元素。应该主动摒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部分,积极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世界熠熠发光,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效强化。

三、 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

(一)理性对待传统民居文化,强化对文化核心价值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国人文化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往往更高。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GDP已经不是唯一的追求,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想拥有稳定的步伐,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前提条件。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巩固的前提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从成长的经历来看,新一代年轻人很少经受生活的磨难,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内核,只有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以及弘扬,同时也要有文明的发展以及继承,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必不可少。

教师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的过程中,要能够带领学生理性看待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要避免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要防止全盘吸收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全盘否定的思想倾向,要对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核进行有效发扬,认真体会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的精神内涵,进而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个人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在面对传统民居艺术的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只有有了理性的看待,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发展。

(二)加大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力度

要想真正对学生的民族自信进行培育,就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能够真正得以保持。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风浪,而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淘汰糟粕文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所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多数具有自身的特色,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从文化本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则是体现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提倡的保护传统文化,本质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筑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筑类的书籍是对建筑经验的重要总结,而多数建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手艺依靠的是代代相传的方式。当然,传统民居文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一些全新的观念以及思维,而这些全新的观念与思维正是推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际进行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保护的都是有形的文化,却忽视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一些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技术保护力度略显不足。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能够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将时代的引导性融入其中。

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重视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学生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也是无限可能的创造者。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则应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更新,鼓励他们针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主动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同时也要能够做到面向现代化,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弘扬,只有如此,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培育。

(三)让传统民居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伴随着中国整体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家越来越强盛,而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要想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十足的民族文化自信必不可少。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全世界,越来越多外国人表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尤其是传统的民居文化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外国人所接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小小组成部分,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需要依靠我们来传扬。

在实际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过程中,要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被推广至全世界。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不仅体现在视觉方面,同时它也体现在舒适度以及耐用性方面。各地区的传统民居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外部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建筑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民居相关理念实用性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文化认可度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传统民居艺术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体现着不同地区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体现着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技术。而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主动强化自己的民族自信,只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并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思翔.浅谈传统川西民居艺术审美取向[J].建材与装饰,2020(5):72-73.

[2]邹玥.白族民居艺术的文化生态发展:以沙溪古镇为例[J].区域治理,2019(38):239-241.

[3]顾培,徐丹.地域建筑装饰元素的设计再生:以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为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6):267+270.

[4]黄威,徐丹.360度全景漫游技术在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中创新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8):129-130.

作者簡介:

陈正斌,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勃兴,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从原本的仪式性、日常性和自娱性走向了展演化、市场化和舞台化。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民间传统艺术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民间传统艺术的所有者也就是文化持有者的身上,既有对民间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促进,也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改变和置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规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现象中对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发展不利的方面,发挥其中对传统艺术传承和创新有利的因素,以期使各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中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发展;趋向;影响

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因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而获得内源的族群认同及外源的地位确认。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则是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常常成为民族的标志和特色所在。

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

各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依托于本民族特殊的生态文化系统而生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也一直未脱离本民族独有的生态文化环境。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勃兴等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生存状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不再象以前那样是相对封闭型的发展,而是以开放性的势态接纳着外来者的体验和审视;也有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其生存的空间不再是以前那样狭小的民族本土,而是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外界。在这种“迎进来”和“向外走”的趋势当中,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原本的仪式性、日常性和自娱性走向了展演化、市场化和舞台化。

本文所谓的“展演化”,不仅仅指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上的变化,即从生活走向舞台,同时也指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上的改变,即从嵌合于民众自我走向展现给外界他者,当然也包括了诸如手工艺品之类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商品化现象。归纳起来,当前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倾向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旅游发展将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推向展演舞台。

有的民族提出在当地建立民俗旅游村、生态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建设目标,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地区所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都不会缺少民间传统艺术的内容,但这些传统艺术的内容、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也无疑会随着旅游活动而发生改变。一些歌舞类的动态艺术多朝着展演、表演的方向发展,而一些传统手工艺类的艺术其中的工艺制作过程可能会向展演化和游客参与体验式转变,其中的工艺成品则往往向市场化、商品化靠拢。

以云南近年来旅游发展迅速的几个地区或村寨为例,泸沽湖畔的落水村,摩梭村民每晚定时举办篝火晚会,表演传统的歌舞,游客可以欣赏也可以参与其中;红河元阳箐口村的哈尼人民在村中建成展厅,展出传统服饰等民族文化内容,并定时在广场上表演民族歌舞,供游人欣赏,甚至传统的纺织工艺也被再现于游人经过的地方,但其目的是吸引游客拍照后收取一定的费用;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几乎每家都有私人作坊,置身村中,可以听到艺人们敲击制作银铜器的叮当声,可以看到艺人们拿着工具专心工作的情景,每家每户的手工作坊也不拒绝游客的参观,村中沿路的民居还被改造成店铺,广场处修有停车场、购物商场,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将手工艺品展示并出售给游客,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入;石林地区彝族的支系撒尼人,拥有传统的刺绣手工艺,在石林旅游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传统工艺也逐渐发生变化,为了吸引游客,撒尼人制作了更多样化、更轻便和便于携带的工艺品,刺绣工艺品的出售成为当地居民经济来源中的重要部分。在当下的环境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二,开放的环境中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不断走向外界和展演化生存。

在一些地区,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不再局限于本村寨、本地区的本土范围内,也不再是与宗教信仰、神圣仪式或者世俗生活、自娱自乐相关联,随着外界关注的增多,这些艺术活动走出了世代生活的本土空间,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上展示自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展演性的艺术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民族本土有着对该种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和养育,使得其具备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关注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和现代社会鼓励多元、渴望多元的民众需求,当下的社会语境为民族本土传统艺术走向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那些乡民的艺术走向更多的大众。

这方面的个案同样很多,2006年第12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就将当地彝族传统的海菜腔带给了全国的观众,也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最终手捧原生态唱法的金奖而归。丽江的纳西古乐“走出去”的尝试就更早了,1980年在宣科等人的努力下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重建,一批老艺人被集中起来演奏传统音乐,后来古乐会开始对外公演,再后来,那些原本在各个乡村与仪式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古老音乐,在宣科的带领下走出国门,到英国、挪威、芬兰、丹麦、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世界各地演出,这或许是那些头发稀白、耄耋之年的老者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中的石龙村,一直以来有唱白族调的传统,当地唱的白族调,种类丰富,有传统的本子曲,有情歌(又分为有情曲和无情曲),还有节日庆贺曲、迎宾曲、敬酒歌等,一般情况下多为男女二人对唱。每一首调子一般有八句,格式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山花体式,当然在对唱的时候,你八句、我八句,就可能会不断地延伸下去,调子也就越唱越长,但八句可以说是一个单位。歌词多是即兴的,要求押韵,押的不是平仄韵,而是以高低谐律,称为高低律。唱时,有专用的伴奏乐器龙头三弦。过去,石龙村民祖祖辈辈唱白族调,但都是在山间地头干活之余自我调剂,或者是在民族节日中民众自娱自乐的形式之一。比如每年的农历七月底石宝山歌会节,三天的会期内,剑川各地、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相约聚集在石宝山对歌。石龙村离歌会的主会场宝相寺仅25公里,村里的群众几乎都要来参加歌会。即兴的对唱,谁都不愿服输,往往对上了就停都停不下来,有时候要对通宵达旦。石龙村民唱白族调所发生的改变,应该说也和石宝山的旅游开发联系在一起的。石宝山内石钟寺石窟早在晚唐时期便已开始开凿,距今已有1000多年,但由于地处深山、交通封闭,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石龙村这个居于石宝山腹地的小山村同样如此。1961年,石宝山的石钟寺石窟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石宝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注:参见云南省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剑川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763页。]1985年,石宝山旅游公路开通,[注:参见云南省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剑川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伴随着石宝山旅游开发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景区,石龙村与外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注意到石龙村歌手较多的情况,将一些著名的歌手吸收到石宝山管委会工作,主要让他们参与旅游和政府接待,为游客和考察者演唱白族调。20世纪80年代初,剑川县文化部门在石宝山设对歌台,开展赛歌活动,为获胜者颁奖,强化了白族调对唱中的竞技性和荣誉感,这时的白族调演唱应该说已经和过去有所不同。而石龙村的著名歌手和在对歌台上展露实力的人们又不断地参与了更大范围的比赛活动,并最终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大理州“歌王”、“歌后”。其中大理州的“歌后”李宝妹就是在石龙村出生和长大的。此外,石龙村的李根繁、李福元等歌手也已名声在外。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很多歌手都出唱片、VCD,越来越像明星。现在,每到过年过节,剑川县的其他村寨甚至大理州的其他县市,以及丽江、怒江兰坪等地都不断有人邀请他们前往演唱,支付给他们的酬金也越来越高。姜续昌、董继兰等10多岁的小歌手还被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选中,将他们带到昆明进行培训和演出。所有的这一切,都表征着石龙村的白族调已经从传统的自娱转向了更具商业价值的展演,而其舞台也已经不再是小山村的乡野山间,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的影响

作为当下民族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无疑对各民族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民间传统艺术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民间传统艺术的所有者也就是文化持有者的身上;这种影响既有对民间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促进,也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改变和置换,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1、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响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给民间传统艺术本身带来了极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其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改变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由于是展演化的民间艺术,所以传统艺术生存的环境已经从原来的相对封闭、有限改变为更加开放、广阔。在很多地区,传统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生存范围,而是不断走向外界,即使是那些没有改变演出的具体环境,依然在本土演出的艺术形式,其观众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外来者和游客成为了其观众的主要来源和构成,而本土的观众则很少参与到此类展演性演出的观看中。

从存在方式而言,传统的民间艺术往往与仪式活动和村民日常生活共生共存,而展演化倾向使得传统的民间艺术脱离了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单纯地外向型展示和演出。很多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过去或者与宗教信仰有关,或者是含有神圣意味的仪式行为,其举行的时间、地点、程序、主持者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展演化倾向的出现,多数传统艺术和神圣信仰、严密仪式相分离,完全成为展演性的文化。比如过去很多民族对神话、史诗等本民族“根谱”性的文艺内容怀有神圣态度,只能由民族首领、宗教祭司等在本民族重大节日等场合才能演唱,有时甚至对观众的构成也要加以规定,但现在,在一些地方,由于旅游开发的影响和游客对此类文艺现象观赏的需求,逐渐出现了将这些神圣性的活动与宗教仪式分离的现象,活动内容、程序不再严格按照古规执行,其目的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在另外的一些地方,其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宗教仪式并无关系,传统艺术主要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们调节生活节奏、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但在现代化条件下,却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不再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自娱的方式,而是成为特意为游客或外界表演的、娱悦他人的艺术展演。这同样意味着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上述石龙村的村民唱白族调,过去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随心所欲地歌唱,是为了自我娱乐。即使是有很多观众时的对唱,演唱者的目的也可以说只是“兴之所至”而已,因为此时并无经济利益的驱动。然而,在展演性的演唱中,或者是为了满足外来的游客,或者是歌手亲自到外地演出来征服当地的观众,无不是以经济利益即演出报酬为最主要的源动力。

其二,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使得民间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异和置换。由于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要求艺术的表演面对的对象是单纯以“欣赏者”、“观众”身份存在的游客或本土以外人群,所以很多时候就需要依据他们的审美需要来对传统艺术进行一定的改变。比如纳西族过去表演纳西古乐的均为中老年男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西古乐的商业演出中,组织者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一些年轻的女性在经过培训后也加入到了演出的队伍中,这样一来,给以游客的视觉冲击力就大大加强了。再以石龙村的白族调为例,过去,白族调或者是村民上山下地时自己放开嗓门唱上一段,或者是在节日和平常生活中采取对唱的形式进行,但这种对唱主要是即兴的,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唱段已经深深地浸烙在歌手的脑海里,但他们在运用这些经典唱词、曲子的时候也往往要加上自己的创造,灵活运用。而现阶段,为了展演的需要,在文化部门和歌手的努力下,创造出了迎宾曲、敬酒曲等相对模式化的曲子,运用的场合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迎来送往的场合。红河元阳县的箐口村和弥勒县的可邑村都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在两个村寨我们都可以看到歌舞表演,但是表演的内容当中却有很多变异和新的创造。

其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使得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尽管很多学者关注的是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被舞台化的传统艺术已经脱离了民众日常的实际生活,展演化趋势甚至催生了大量的“伪民俗”,但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看到它的另一方面。完全脱离实际生造的“伪民俗”当然不足取,但舞台化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却并不能说就完全与民众现实生活无关,更不能和“伪民俗”划等号,各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谁又能肯定在时间的推移下舞台化、展演化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不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常态”的组成部分呢?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辨别民俗的真伪并不重要,传统的“真”民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就沦为二手民俗,而“伪”民俗经过包装,也会得到族群的认同而转化为“真”民俗。[注:参见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因而,我们在看到展演化趋势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一些积极因素。由于现阶段本土群众自娱之外更大需要的出现,使得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观众范围不断扩大,对传统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此外,展演性的民间艺术和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与经济利益发生了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获得会反过来促使乡民更加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传统艺术,从而使传统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

2、对文化持有者的影响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趋势除了对传统艺术本身产生极大影响外,也会对文化持有者即传统艺术的拥有者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会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生存境遇。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为文化持有者吸引和容纳了更多的观众,更多的观众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当然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经济收益。这对于很多生活在山区、半山区较为封闭的村落中的乡民而言无疑至关重要,因为传统的艺术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会提供给文化持有者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传统艺术从本土走向外界,从自娱走向娱人,从没有观众或很少的本土观众走向大量的观众和外界的关注,这其中,除了显而易见的改变外还蕴藏着更多的内容,那就是这种“向外”的发展所带来的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一些文化持有者正是抓住机遇而成为了村寨中最先从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当中受益的人,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大有改观,而且成为当地人羡慕的对象和外界的关注中心。大理鹤庆新华村世世代代打制银铜器,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了不知多少年,虽然每一代人当中都可能涌现出技艺超群的人物,但他们从来没有能够获得更大的声名。而今天,在当地发展旅游、发展民族手工艺的背景下,很多人出了名,成为工艺大师,这样的殊荣是他们的先辈无法拥有的。如艺人寸发标,从小就跟随父辈走乡串寨打制银器,但他的成功是和新华村的开发分不开的,在新华村民族工艺的开发过程中,他因自身的积累和技艺涌现出来,1999年,他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2000年,他被云南民族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2004年,又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他设计的“标祥牌”系列酒具还注册了商标并于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而石龙村歌手李宝妹,在不断的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大理州“歌后”的美誉,并且在更多的地区演唱白族调,获得报酬,在此过程中,不仅在经济方面有所收益,而且也为了赢得了更大的名声。现在,“歌后”的名声不仅仅局限于大理地区,而是已经远播到相邻的怒江兰坪、丽江等地。红河石屏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就更不用多说,尽管她们参加青歌大赛并非简单的对游客的展演,但她们在参赛并获奖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大量的展演作为铺垫,也可以说正是先前无数的展演活动让她们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艺并最终在大赛中取得了成功。不管怎么说,这些事例本身给予村民的最大启示,是让村民看到了通过自已拥有的传统艺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希望。村民们没有想到,原来祖祖辈辈上山放羊、下地干活的时候唱的山歌调子,在今天会如此受到外界的关注,会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契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歌手、艺人已经成功了,而这种成功,源自于传统。

最后,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又促使文化持有者更加关注和重视自己所拥有的传统艺术。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文化持有者得到了许多的实惠,这无疑会让文化持有者本身反过来更加关注自己的技艺,更加重视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艺术,并力图使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同时,一些文化持有者受益于传统艺术的展演化所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引导更多的文化持有者参与到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承袭和展演当中。不管文化持有者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其最主要的动因为何,在与外界的比对中,他们都会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更加自愿自觉地去传承传统艺术,这或许是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最大的功劳。

三、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的思考

本文所讨论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旅游之中,这种现象已经波及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但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展演化及其相关讨论无疑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了旅游所引发的文化变迁问题。美国人类学家欧文·钱伯指出,当地人过去为自己生产的艺术品,现已被变成旅游纪念品被拿到市场上出售,原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如歌舞、仪式等被搬上了舞台向游客进行表演,这样的文化商品化现象无处不在,并已成为现代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注:参见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东道主地区为吸引游客而设计的“舞台真实”到底是好是坏,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认为,舞台真实是“伪民俗”,舞台表演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格林伍德在《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一文中对文化商品化进行了猛烈抨击。有的认为舞台真实并非坏事,舞台表演及其获利增强了东道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保持。[注:参见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131页。]在民俗学界,也有与旅游人类学中“舞台真实”相类似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德国民俗学家汉斯·莫塞尔提出了“民俗主义”的概念,主要指民俗文化脱离其原本的生存空间,被第三者利用,为了新的目的,以新的功能加以演绎的现象。[注:参见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对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现阶段所产生的变异,学者们所持的态度也还不太一致。有的认为展演化使得民间传统艺术变味,在某些方面不再保有传统的特征,甚至出现了一味只为迎合消费者需要而改变传统艺术本来面目和制造新的艺术形式的情况,这种现象对于传统艺术的保存和传承非常不利,会加速传统艺术的变迁。也有学者认为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虽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传统面貌,但总体而言是继承了传统特色的,而且展演化拓宽了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也使得民众对传统艺术更为关注,因而最终会促使传统艺术更好地发展,使传统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新的良性循环。当然,也有学者对上述两种观点采取折衷的态度,认为上述两种情况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中都可能会存在。笔者并不想一味调和两种观点,但也认为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现象。我们不能否认民间传统艺术展演化的过程中,既有对其生存和发展有利的促进因素,当然也有对其保护和传承不利的消极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其间的平衡,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尽量保持民间艺术的传统性。尽管民间传统艺术在展演化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外界和观众,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和制约,但文化持有者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外界,要记住我们要向外界展示的是我们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而不是外界希望看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文化持有者才不会迷失在外界的希望和市场的需求中,而是保持传统与自我。如果我们一味仅以市场为导向,可能会陷入市场需求假象的泥淖并丧失自我特色和对外界的吸引力、竞争力。当然,由于民间艺术已经进入了展演化的层面,其生存的环境已经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极大改变,因而,在尽可能保有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适当创新的问题,这也是保持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第二,建立起民间传统艺术生存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我们需要部分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发展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改善文化持有者的生存状况,我们也需要将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重新投入到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当中,保障民间传统艺术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能在展演收益和传统艺术生存发展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和规范的机制,也就意味着建立起了民间传统艺术生存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这不管是对文化持有者而言还是对民间传统艺术本身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文化持有者加强传统艺术的价值宣传和功能教育。对于文化持有者来说,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艺术无形当中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和独特的价值,因而当没有强外力的冲击之时,下一辈往往自觉地去承传这些传统的内容。当民间传统艺术向展演化的趋势发展之时,文化持有者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可能会逐渐发生改变,文化持有者可能会更加关注传统艺术,但是这种关注更多源于经济趋动,文化持有者和传统艺术之间原有的自然而然的联系和神圣性意味可能被完全解构,这时候,必要的引导和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不断提醒和告诫文化持有者:他们目前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单纯是源自外界和市场的馈赠,而更多是得益于文化传统和先辈的遗产,所以文化持有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从而真正地怀着尊重之心审视自己的传统,珍视自己的传统,延续自己的传统,发展自己的传统。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反馈到文化持有者中,改变以往研究者的成果只限于学术界而不能为文化持有者了解的局面,这或许也是研究者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方式之一。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化现象,我们固然不必对其中的变化而惊惶失措,也不能迷失在展演所带来的收益中而失去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并尽可能地规避其对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发展不利的方面,发挥其中对传统艺术传承和创新有利的因素,以期使各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中获得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楚小庆)

上一篇:动漫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