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科技范文

2024-05-04

粮食科技范文(精选11篇)

粮食科技 第1篇

1 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1.1 多措并举, 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 组建了以马新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培训专家组。确定由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技术指导单位, 选出植保、土肥和栽培方面的25名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员。采取突出主题、分级培训的方法, 首先, 邀请省专家对技术指导员进行技术培训;其次, 技术指导员对核心农户分别以乡、村为单位举办技术培训班;第三, 让核心农户当“土专家”, 对辐射带动户和其他村民进行培训。通过多渠道, 多层面的逐级培训, 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全面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热情, 提高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1.2 工程农艺相结合, 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是提升粮食产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精心打造高标准粮田22万亩, 为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我们将万亩示范区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内, 科技支撑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 并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项目实施, 2012年项目区玉米万亩示范方、辐射区平均单产分别达到759.7kg、613.8kg, 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单产达到602.7kg。

1.3 调动各方力量, 构建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

进一步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内、外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支持、配合其以建立科研教学基地、实施课题项目等方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搞好新优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滑丰种业、丰优植保公司等实力强、信誉好的农资经营企业的作用, 采取技术服务与物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1.4 积极探索实践,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为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农民科技需求的提升, 积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和手段。一是初步建成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建成后将实现苗情、墒情、地力、气候监测的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和可视化, 农技人员将装上“千里眼”, 坐在办公室电脑前, 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动态和生长环境, 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新突破。二是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并在乡科技服务站和村文化大院配备触摸屏电脑, 设立农民科学施肥指导站, 农民在电脑上轻轻一点, 就能得到适合自家土壤肥力的施肥建议。三是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了“滑县测土配方施肥网上推荐系统”。四是建立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根据农时季节, 向广大农户及时发布技术服务信息。五是在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科技服务站、村文化大院开通了专家服务热线、“QQ”网络视频, 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听”专家讲课, 接受专家指导。

1.5 推行包村联户制度, 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

开展农技人员与示范农户“结对子”活动, 技术人员与示范村、示范户, 示范户与辐射户结成帮扶对子, 形成以户带户, 以户带村, 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植保专业化服务四大农业科技新体系, 畅通服务渠道, 实现良种良法直接入户到田。

1.6 高产引领, 提升全县粮食生产整体水平

集中打造了以留固镇柳沈村为中心的万亩示范区, 重点推行“一集成六统一”高产模式, 技术服务做到“一集成”, 生产过程做到“六统一”。在粮食生长关键环节和收获前多次组织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等到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进行现场观摩, 通过参观, 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 干有标准, 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

2 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粮食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

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 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 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快速转变, 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 一项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滑县粮食生产硕果累累, 2009~2012年, 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分别达到262.2万亩、263.49万亩、265.6万亩、271.21万亩, 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130.5万t、131.23万t、132.87万t、137.75万t。2012年9月, 省农业厅组织的玉米测产专家组, 对滑县十万亩整建制夏玉米高产示范方进行了现场测产, 玉米平均亩产达737.9kg, 创造了全国夏玉米成方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纪录。

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 第2篇

合同

无 锡 市 粮 食 局

工程建设项目廉政合同

工程项目名称: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报警及监控系统)

工程项目地址:新区城南路29号

发包人:(以下简称甲方)

1.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

2.无锡市粮食局参与工程建设人员

承包人:南京市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监督方:中共无锡市粮食局纪委

为加强廉政建设工作,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单位的各项活动,防止发生各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报警及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优质工程”、“廉洁工程”目标,根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经甲、乙双方商定并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一、工程建设中,甲方应做到: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纪政纪;

(二)不得接受乙方赠送的礼金、礼券、礼品等,不得参与由乙方安排的消费娱乐、旅游等活动;

(三)不得索要和接受乙方的财、物、宴请等;

(四)不得利用职权向乙方介绍或指定工程分包单位和个人;

(五)不得利用职权向乙方推销或指定使用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等,也不得利用职权为家属和亲友向乙方推销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等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六)不得在工程款支付、工程量测量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七)不得到乙方单位报销应由自己单位或个人支付的各项费用;

(八)如发现本单位或本单位有关工作人员有违纪违法行为的,要及时主动向监督方报告或举报。

二、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乙方应做到:

(一)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纪政纪;

(二)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甲方赠送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等,不得为甲方安排高档消费娱乐、旅游等活动;

(三)不得向甲方支付劳务费、介绍费等,不得向甲方人员行贿;

(四)不得采取各种手段偷工减料、贪污和侵吞公共财物,降低工程质量;

(五)不得在工程款支付、工程量测量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六)如发现本单位或本单位有关人员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向监督方反映或举报。

三、监督方职责:

为保证上述条款的实施,对甲、乙双方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其职责是:

(一)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党纪政纪条规,对甲、乙双方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廉政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展;

(二)参与本工程建设全过程活动,包括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算、合同签订、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决算审核等;

(三)协助和指导甲、乙双方抓好廉政建设的制度、规定、法制教育工作,对甲、乙双方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廉政教育;

(四)适时对甲、乙双方的财务费用支付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违约处理

(一)甲、乙双方人员如有违反本合同的,本单位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纪的,应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发生违反本合同有关条款,除按前款处分外,另给与违约方因违约所涉金额的一倍数额罚款,其中甲方违约罚款由责任人个人缴纳,乙方的违约罚款分别从工程款或监理费中直接扣除。所有罚款统一上缴监督方。

六、甲、乙双方自合同签订起和工程施工期间,监督方要适时召集双方负责人对工程廉政、廉洁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研究和制定工程廉政规定和要求。

七、本合同未尽事项,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并征得监督方同意,可签订补充条款。

八、本合同作为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报警及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合同的附件,与工程施工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经合同各方签署后立即生效。

九、本合同的有效期为各方签署之日起至该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审计结束时止。

十、本合同正本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和监督方各执一份。

甲方:代表人签名(盖章):

1.无锡市粮食局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

2.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

乙方:南京市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代表人签名(盖章):

监督方:中共无锡市粮食局纪委代表人签名(盖章):

97.4亿公斤粮食背后的科技支撑 第3篇

好消息日前从长春市农委传来:2015年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实现97.4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2015年,长春市出现了严重的伏旱,但粮食生产仍取得了丰收。“这说明长春市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全面提升,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一定改变。”长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4年,长春市同样出现了伏旱,但粮食产量仍达到96.8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目前,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步提升到90亿公斤的水平。

粮食连年丰产,离不开重大增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十二五”期间,一项项农业科技不断为黑土地注入新活力,浇灌出丰产之花。

121个高产示范片——集成应用多项先进技术

“虽然2015年天气不太给力,但我家苞米产量没受太大影响,这多亏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看着家里装满玉米的粮仓,九台区西营城街道农民吕占军脸上堆满了笑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连连点赞。据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机械深松,让玉米根系下扎,有利于其后期生长所需的水、肥供应,提高抗倒伏性和抗旱性。2015年,长春市共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16.3万公顷。

而在五年前,保护性耕作对很多农民来说还是一项非常陌生的技术。2011年,市政府把保护性耕作确定为全市农业重大推广技术之一,在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中重点立项,以项目带动示范推广,当年共推广了2万公顷。之后的几年里,这项技术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成为旱作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2万公顷到16.3万公顷,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的飞跃是长春市大力推广增产技术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推广了玉米保护性耕作、高光效栽培示范、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钵育机插、旱田节水灌溉等一系列重大增产技术,建设了121个国家级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集成应用多项农业先进技术。

10.9亿元投资——大手笔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冬季,榆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被白雪覆盖。这个占地130多公顷的示范园,设置了品种测试区、品种区域实验区、品种展示区、高产攻关示范区、玉米肥料实验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蔬菜瓜果采摘园区等7个功能区,集中展示了农业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和田间管理新措施。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这里已经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引领榆树市不断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程。

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头羊”,示范区担负着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使命。除了榆树市、农安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从2013年开始,长春市围绕重大增产技术集成应用、节水农业技术、全程机械化、生态循环农業、现代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土地集约化经营等8个领域,规划建设了1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2015年年末,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试验、示范、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长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高产田平均增产15%

“2015年一共托管了601公顷玉米,湿粮每公顷产量为31000斤,折合成干粮是26000多斤,这个产量我挺满意!”临近岁末,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卓开始盘点2015年的收获。他把好收成归功于技术和农机的配套使用,“合作社现有60多台农机,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在夏天的植保中,我们还租用了小型农用飞机开展喷药作业,成为全省首个开展玉米航化作业的合作社。”

依靠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 第4篇

党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对“三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强调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粮食安全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2 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和创新种植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和粮食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加, 农业资源短缺, 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进步, 并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实践表明, 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中, 科技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和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 必须依靠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为农业发展探索更多发展方向和道路, 也能发掘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提供重要支撑, 可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耕地面积受限的情况下, 以科技进步创新耕作模式, 是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

3 创新种植模式的对策分析

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必须要努力确保农业产能, 强化科技支撑。在实际生产中, 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往往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粮食产量, 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粮食安全与否, 不能仅仅以当年的粮食产量为指标, 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持续生产能力是否有保障。做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工作, 确保粮食安全, 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威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优质率,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自然环境、气象等因素, 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并不高, 因此, 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除了要保护耕地之外, 依靠科技, 创新种植模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不仅指研发、培育优良品种, 还包括机械化、深耕、施肥、植保、灌溉技术等很多方面, 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创新模式, 推广关键技术的应用,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夯实粮食生产的科技基础;坚持优质、高效、安全并重的原则, 提高粮食主产区的土地生产能力, 改善农业生态和资源环境, 实现粮食质量、产量和安全的统一。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单产量, 并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客观情况来看,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能力, 主要在于突破资源、环境和发展模式等制约因素的约束, 建立以科技创新为粮食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如山东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合作, 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合作开展东营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云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等措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农业有质有效快速发展, 为东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同样是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创新种植模式的同时, 要注意集成配套推广适用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包括高效栽培模式、疫病防控技术等关键农艺技术, 以优质高产的目的。如推进区域性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 注重粮食增收技术的结合, 形成符合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种植技术模式;提高农业主产区粮食产能, 带动区域粮食产业的发展。提高主要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 保障生态环境, 大大推动农作物增产增收。还要做到单项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创新相结合。开展高产、轻型节本、抗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无害化等单项技术等与种植模式配套的技术探索;注重粮食作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配套技术和防灾减灾、产后减损等系统技术的研究。发掘粮食增产的潜力, 关键在单产。增产的主力要靠单产, 单产提高的关键要靠技术创新。以当前实际生产情况来看, 单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带动大面积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只有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配套整合, 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各项农业技术的优势, 并相互弥补技术短板。例如, 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Y两优900实施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适时适量施肥、科学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5部分, 每一部分都实现了无缝衔接。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无论是品种选育攻关还是病虫害防治, 都要能够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注重良种良法相配套, 实现标准化生产, 良种良法配套是必然途径。良法不仅是传统的农艺措施, 还要运用信息化技术, 为标准化作业提供支撑。

创新种植模式在具体实施中要建立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的改进与推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带来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例如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留茬覆盖及秸秆与表土处理技术、深耕技术。如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研究员发明的的粉垄技术 (又叫深旋耕技术) , 能在不增加水肥、不多耗人力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作物品质, 此技术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青睐, 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间套复种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 如推广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等, 使粮食增产增效显著。

农业是露天作业, 在人力不能控制自然环境的情况下, 现在的粮食生产还受制于天。如何改变生产条件,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是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农业综合开发正是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就是要注入科技, 在土地治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 依靠科技使粮食进一步增产。

4 结束语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 不仅仅是要守住耕地数量, 更重要的是保证耕地质量。当前, 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 必须要围绕着尽快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 做好长远规划、任务落实等工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翟虎渠.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N].农民日报, 2010-03-10.

[2]范思立.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一号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 2014-01-21.

加强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生产 第5篇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指引和鼓舞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阳县农业局党组和全体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强农稳县”政策,在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的情况下,全县粮食面积单产、总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

一、基本情况

安阳县位于河南省最北端,交通便利,下辖21个乡(镇),幅员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7亿平方米,全县总人口93万,其中农业人口80.2万人,人均耕地867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区域内气候、土壤条件好,光照资源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推动工业化城镇的过程中,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打造粮食生产大县。2007年以来我县连续五年荣获“产粮大县”的荣誉称号。

二、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

今年我县将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继续落实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的基本思路,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保护基本农田和加强耕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平方米以上,总产达到75万吨以上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化布局,努力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所占比例,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扶持粮食发展的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各乡镇要以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区,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确保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二)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搞好土地复垦、管理和后备资源的开发,确保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7亿平方米以上。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农业部门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用地补偿和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管理。在落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时,做到受破坏的粮田不能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实行科学的间作和轮作,增加粮食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力度,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基本农田的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继续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有机肥积造,大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综合利用和改土培肥三项重大技术,要结合沼气富民工程的实施,增施沼气肥,保护耕地用养平衡和肥料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博彩通 http://

2.建立重大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旱、涝、冰雹、重大病虫害的防御、补救措施,以提高我县粮食生产应对重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大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各乡镇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帮助乡镇抓好面积落实、田间管理、机收机播等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在自然灾害方面,重点防范大范围的干旱、洪涝和突发性的风雹、低温冻害,特别是做好防特大旱灾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在病虫害方面,结合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活动,辐射带动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专业技术队伍,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升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和水平。

3.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大好机遇,以我县玉米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我县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粮食大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优化粮食品种布局,提高粮食品质。

结合小麦、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中东部乡镇主要品种布局规划,逐步实现种子优质化、管理规范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提高小麦、玉米的品质,提高商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我县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根据国家、省、市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精神,全县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向万亩示范片倾斜,做到层层抓高产创建、主要农作物都有示范。把高产创建与培育种粮大户、专业化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探索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今年,我县建成10个万亩方、10个千亩方、12个百亩方、20个0.7万平方米超高产攻关田。粮食高产示范方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同时,加快推广普及小麦优质良种、适期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玉米“一增四改”等关键技术,树立不同规模的高产典型和样板,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面提升我县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四、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划定粮食主产区保护范围,保证粮食生产能力。

划定粮食主产区后,国家应当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优惠政策。一是调整土地承包政策,为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现行政策规定土地承包30年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集约经营,不利于粮食主产区规模化生产。因此国家在土地流转方面给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扶持政策,推动土地合理流转,促进粮食主产区的规模经营。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有关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粮食主产区一般经济实力较弱,国家要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以增强其发展后劲,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使国家预算内的农业基本投资落到实处,尤其要增加对与粮食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兴修农田水利、交通等配套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

粮食产业化可增加粮食生产附加值,这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兴粮的力度。

国家应将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应通过讲座、农民函授、示范推广、典型引路、发放技术资料等

方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粮的路子。

粮食科技 第6篇

【关键词】粮食;“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产粮大县(市)之一,具有高温高湿、地下水位高等特点,全市拥有宜渔低湖低产田13333.3hm2。水稻是潜江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0hm2以上,土地肥沃,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

1 粮食丰产工程执行情况

1.1 地点与规模

2012年粮食综合增产项目核心示范区以浩口镇苏港片333.3hm2,渔洋镇刘桥片666.7hm2为中心,辐射杨市办办事处,运粮湖管理区,老新镇等12个区镇处,辐射面积达10000hm2以上。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的研究与应用核心区以白鹭湖管理区213.3hm2,后湖管理区133.3hm2,积玉口镇320hm2三地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渔洋镇,周矶办事处等8个镇(处),复合种养生态稻规模有12600hm2。

1.2 实施成效

2012年9月中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组实产验收,粮食综合增产项目苏港示范片单产10635kg/hm2,比上年增810 kg/hm2,增8.2%;刘桥示范片单产10680 kg/hm2,比上年增840 kg/hm2,增8.5%。2012年潜江市水稻实现“三增”,面积34633.3 hm2、单产10290kg/hm2、总产35.640000t,分别比上年增4020hm2、30kg/hm2、42300t,增产效果显著。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万亩核心区在9月下旬经潜江市农业局专家验收组实产验收,平均单产9000 kg/hm2,其中白鹭湖管理区关山9队高产攻关田74.9hm2,取得了水稻平均单产9570 kg/hm2的高产成绩,全市湿地“虾稻连作”大面积平均单产8400 kg/hm2,增产450 kg/hm2,增幅5.7%。项目区虾稻产值68850元/hm2,其中成品龙虾1905 kg/hm2,平均单价22元/kg,稻谷8400 kg/hm2,平均单价3.2元/kg;新增纯收入37950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全市13333.3hm2虾稻连作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新增纯收入5.06亿元。

2 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情况

2.1 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以核心试验区和丰产示范区为中心,进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将优良品种的合理应用、水稻定量合理密植、集约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应用、虾稻连作、虾-稻-鸭复合种养等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突出复合种养,粮食综合增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2 开展水稻合理密植

对不同密度下的中稻栽培定量研究,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确立潜江市及江汉平原中稻高产群体的最佳种植密度,根据品种、地力、栽插时间等因素,中稻栽插密度以21~27万穴/hm2为宜,以22.5万穴/hm2为最佳,可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高产优势。

2.3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研究水稻高产条件下配方施肥技术,虾稻田秸杆还田及鸭粪对土壤肥力提升的影响。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鸭子与水稻共育时间为70d左右,放养鸭子195只/hm2,可产秸秆8700kg/hm2,鸭粪490.5kg/hm2,为稻田提供了大量的养分。秸秆与鸭粪还田后,鸭粪迅速泥化,融入土壤;秸秆养分快速矿化,积累在耕层,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减少,平均少施82.5 kg/hm2,减少对土壤和环境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稻米品质。

2.4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通过应用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运用虾、鸭、灯控制病虫草害,该模式下稻田病虫害明显低于其他稻田,蜻蜓、赤眼蜂、蜘蛛、蛙类等有益生物重现稻田,出现生物多样性,生态链结构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科学种稻水平。

2.5 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虾稻连作中稻栽培技术规程,潜江市中稻“稻鸭共育”技术规程,发表了《虾稻连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施肥对杂交中稻广两优476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等多篇论文,用于指导生产,强化管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提高水稻产出,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

2.6 模式创新研究应用

研究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种养等高效模式,探索出虾稻连作田进行稻鸭共育及稻-虾-鸭复合种养等相关种养技术规程,使潜江市13333.3 h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高效田,实现了水稻平衡或综合增产。

3 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情况

3.1 科技成果的创新

项目实施中,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下的“稻-虾-鸭复合种模式研究与应用”已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和潜江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推广应用面积800hm2以上,在白鹭湖管理区建立一个“虾乡稻”生态稻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13333.3hm2 “虾稻连作”生态稻的健康发展。

3.2 科技成果的推广

复合种养模式下生态稻是原生态绿色食品,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在2012年12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养模式、统一肥水病虫管理、统一订单生产的“五统一”方式,落实各项措施,效果明显,周边地区如监利、江陵县等地农民自发前来观摩学习,促进了成果的轉化与应用,生产的“虾乡稻米”供不应求。

nlc202309020445

4 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4.1 加强战略联盟建设,推进科技转化应用

强化公益性科技队伍的建设,强化责任与管理,年初签订责任状,年底检查验收,发挥专技人员和农村科技联络员的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培训、推广入户力度。

4.2 加强专家大院建设,完善科技服务方式

按照湖北农科院关于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要求,潜江市农业局在办公大楼高标准组建专家咨询室、“农技110”热线值班室、图书标本资料室、分析诊断室和电教培训室等五个基础功能室。通过咨询设备的更新与升级,QQ用户容量增至千人,添置“农技110”热线电话方便农民咨询。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潜江分站每日IP点击量1800多个,居全省各地分站之首。

4.3 强化企业参与,突显一体化经营

本着“依托一个项目,扶植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打造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的思想,推行“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体系,与湖北巨金米业、湖北虾乡食品等龙头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农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新建“虾乡稻”生产基地,提升潜江市稻米的品质与品味,打响“虾乡稻牌生态香米”品牌。

5 主要做法

5.1 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为保证“粮丰工程”实施到位,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市长刘冰为组长,当地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相关单位种养专家为组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市镇村实行层层负责、分片负责,层层协作、联合攻关,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5.2 科学选点,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质量标准高、技术优势强、辐射带动广”的原则,在浩口镇、渔洋镇两地选择地貌、生态环境,生产能力、水平都具代表性且连片种植的地方实施粮食综合增产项目;在白鹭湖、后湖管理区、积玉口镇建立湿地复合种养生态稻样板核心区。认真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工作进度。按照实施方案与技术要求,将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镇、村组与农户,并细化到具体田块,做到示范片有技术专班、千亩田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指导员,实行对口衔接、分类指导、全程服务。

5.3 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支撑

要搞好“粮丰工程”,工作措施是主体,技术支撑是保障,农民种植水平是保证。采取技术培训与讲座、专题报告、现场解疑等方法,提高农民学科技的热情,提升种养水平。服务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引导与技术指导,印发《水稻综合增产技术手册》、《虾稻连作生态稻栽培技术规程》等资料6.2万份,《水稻阶段性技术通知单》5期共3万份,《潜江农业》6期3.6万份,《病虫情报》4期2.4万份,《农业情况》6期180份,在农事关键时节,组织技术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白天到田间调查,夜晚对农户进行培训、技术指导与农事安排,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措施落实到田。

5.4 订单生产,强化统筹结合

项目实施中,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切实做到“五个统一”;与专业合作社结合,实行规模化种植、保优栽培,推进集约化经营、生态稻优质优价;与省市龙头企业结合,联合开发,共同生产,强化企业服务,实行订单生产、,推进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方式集约化,做到农机与农艺结合,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企业采取直接到示范田收购生态稻湿谷,运回烘干的方法,减少农户收晒成本,障显优质服务。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44元/kg,达3.2元/kg,突出优质优价。

5.5 观摩学习,强化示范推进

在水稻生产关键时节,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干部、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粮食综合增产示范片、虾稻连作、复合种养生态稻模式基地,学习水稻旱育秧(拋秧)、机械插秧等系列轻简化实用技术,学习虾稻连作、鸭稻共生、稻-虾-鸭复合生态稻种养等新模式,举办7场(次)现场观摩会,1.8万人(次)农民受益。通过展示与观摩学习,农民印象深刻,深刻认识到开展“粮丰工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粮食科技丰产工程项目

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加快科技新突破 第7篇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吃得安全。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底线基础上,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近年来,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的新台阶, 但与此同时, 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扩大。总体上, 我国粮食安全依然处于紧平衡态势, 不可轻言粮食过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 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 依靠资源和能源要素驱动的传统粮食生产体系难以为继。面对新需求和新矛盾, 长期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

一是树立“技术底线观”, 守住粮食安全核心品种技术主要依靠国内的底线, 在提高粮食单产上有新突破。加快种业科技创新, 建立新型的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和产研用商业化种业体系, 重点突破分子育种、杂交小麦、超级杂交稻、高抗玉米等核心技术, 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 扶持若干具有显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型种子企业, 建立现代种业体系, 增强种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树立“技术储备观”,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后备产能技术研究开发, 在中低产田上有新突破。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十分显着, 不同类型的耕地之间的产量差异也很大。据调查, 我国18.2亿亩耕地中, 高产田面积约占28%, 中产田约占39%, 低产田约占33%。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既是制约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挖掘增产潜力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大国家科技投入, 创新集成抗旱新品种、集水抗旱、膜下灌溉等技术成果,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产量。推进渤海粮仓科技工程, 研究推广耐盐新品种、微咸水利用、土壤改良等针对盐碱地的新技术。

辰宇科技积极推动粮食收获不落地 第8篇

粮食安全呼唤机械化烘干

我国既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国大国,也是粮食需求大国。近年来,粮食年年丰收的同时,进口量也在节节攀升,呈现出产量和进口量双高的尴尬局面。段贤伍认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依靠于科技手段、先进装备的应用。在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依靠创新生产模式,全力推进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不断提高粮食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投入,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整体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健康的发展。

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我国巨大粮食产量的背后还存在着巨大的粮食损失问题。在我国,在粮食收获后的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消费过程中损失高达粮食总产量的1 8%左右,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每年因为气候原因,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的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达5%,若每年按照5亿吨粮食计算,相当于2500万吨粮食,若每人每天食用500克粮食,够7万人吃上1年。

如何能够保证颗粒归仓,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因粮食在储存、运输、加工、流通等出现霉变、发芽、变质导致大量损失,并引发健康隐患,机械化烘干替代自然晾晒是必然趋势。各地区粮食机械化烘干率低、粮食烘干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构成了粮食烘干产业的发展基础。

“机械化烘干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粮食安全、粮食品质和营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体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进入了升级换挡、强力爬坡的新阶段,我国烘干机产业的发展正赶在这个关键节点。”段贤伍分析认为。

全力聚焦粮食干燥产业

辰宇机械自2006年成立以来,以粮食干燥事业为核心,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研发、智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有安徽辰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辰瑞达农业设备有限公司、吉林久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分公司。公司还建立了粮食干燥设备试验中心和粮食干燥技术研发中心,并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在校生实习基地和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目前,辰宇机械已经拥有国家专利30多项,公司也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中国十佳粮机企业等称号。2015年公司产值达到1.2亿元,产销量超过800台,产品除了销售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辰宇机械产品丰富,目前旗下拥有从10吨至50吨所有烘干机和热风炉的烘干机型。此次会上,辰宇机械还推出了专门用于玉米烘干的“5HCY—30智能干燥机”和“5H—30双循环智能干燥机”两款新产品。

在段贤伍看来,产品是传递价值的媒介。作为一位农村出身的企业领导,段贤伍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深知农民种粮的不易。他表示,公司将继续“聚焦农机产业,持续为社会和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视用户为价值核心,通过超前的技术储备提升产品效率、创新力和优化产品性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谷物烘干需求,并将一如既往地做精做专粮食干燥产业,凭借领先的创新产品和卓越的服务,做好粮食安全的服务者,守护每一次粮食丰收的喜悦。

段贤伍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他表示,辰宇机械将以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己任,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的服务者,积极推动粮食颗粒归仓的全程不落地计划,为谷物七大指标“营养率、能耗环保达标率、生命率、发芽率、爆腰率、碎米率、长寿命和智能数据平台”提供最强劲的动力保障,力争在粮食烘干的新起点上有更大作为。

粮食科技 第9篇

这13个粮食主产省 (区) 分别是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

“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市场供应趋紧, 粮食安全形势异常紧张的背景下, 必须认清‘十二五’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全面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

他对“十二五”粮食科技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二是突出科技创新, 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三是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四是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增加粮食科技投入。

“十一五”期间,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 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 强化了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

过去五年,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政府引导和市场为主体有机结合, 即“一机两翼”的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行动, 推动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有效实施。

统计显示, 通过工程实施, 全国五年累计建立“三区”面积8.35亿亩、增产粮食4866万多吨, 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的17%以上;单产增加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此外, 工程带动集成了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使核心区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农药用量减少25%以上, 灾害损失降低15%以上;创造了长江中下游单季稻亩产超9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325公斤、黄淮海地区小麦亩产超750公斤、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1700公斤的新纪录, 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粮食科技 第10篇

农业科技是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按照促进现代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开展了5个方面的创新与示范。以成熟技术集成为主, 实现整体目标有序推进。

一、稻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水平低、劳动投入大、面源污染严重、粮食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 开展了稻麦周年丰产、高效、安全生产等系列技术集成熟化与示范, 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集成熟化的技术主要有稻麦周年机械化生产技术 (水稻集约化育苗、水稻机插秧、小麦半旋高效播种、稻麦机械收获等)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病虫低度低残药剂防治、太阳能频振灯诱杀、二化螟性诱剂诱杀等) 、富余秸秆捡拾打捆技术等。同时开展了项目核心区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背景值调查。

2011年度, 稻茬麦周年机械化生产技术在项目核心区内示范应用1 100余亩, 示范区水稻验收亩产达到670.6kg, 较传统人工插秧亩节支增效246.0元。虽然小麦生长先后受到低温冷害和高温逼熟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 核心区验收亩产仍达507.1kg, 平均亩产436.1kg, 和传统免耕撒播相比, 亩增产30~50kg、节支增效90~120元。

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已完全覆盖核心区, 其中5月中旬采用20%阿维·三唑磷EC (80ml/亩) 等喷雾, 秧田期未发生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稻秆潜蝇等病虫害。6月10日在核心区安装3盏GP-LH18B型太阳能杀虫灯, 诱杀水稻中后期第二代二化螟、粘虫等多种害虫, 效果显著。安装的二化螟性诱剂大大降低了二代幼虫的田间数量和危害, 避免了螟虫世代重叠。

富余秸秆捡拾打捆技术筛选确定了适宜打捆机具———THB2060捡拾打捆机, 作业速度7.6亩/小时。2011年对项目核心区富余小麦秸秆进行了集中捡拾打捆, 防止了秸秆田间焚烧。

示范区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背景值测试已完成, 区内土壤的酸碱度基本为中性偏酸, 有机质含量总体为中偏上, 而氮素含量稍高于临界值, 磷素的总体水平较高。区内土壤镉严重超标, 其余重金属未超标。该区域重金属镉超标, 成土母质是主要因素。这对粮食安全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粮食产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粮食产后干燥储存受天气、场地等环境因素制约作用大, 加工环节的精深加工技术难以满足市场化需求的问题, 开展了粮食高效低耗干燥储存技术、稻麦精深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

开发和优选仓容量为50t左右的仓型, 主要进行安全水分的粮食储藏。若入仓水分偏高, 只需增加相应通风设备等, 就可采用干燥新技术进行干燥, 同时也可以实现利用冬季自然低温降低粮温。目前已与示范区种粮大户达成初步协议, 与其合作开展大型粮仓建设事宜。

设计和制造年产600t GABA大米试验生产线所需糙米加湿调质设备、糙米培养发芽设备及发芽糙米干燥设备, 配套集成现有的碾米设备和其他附属设备, 并在四川省川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碾米车间内建设GABA大米试验生产线;同时进行GABA大米产品的包装形态与储藏条件的试验研究, 制定GABA大米生产的企业标准。四川米老头食品有限公司自筹资金2 000余万元, 完成了设备自动化改造, 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

三、稻麦专用新品种展示

针对目前示范区品种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专用品种普及率不高等问题, 以实现周年稻麦协调高产与持续增产、提升稻麦商品特性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开展了新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

1. 水稻

筛选示范了85个水稻优新品种 (组合) , 其中超级稻II优602的超高产田验收, 强化栽培亩产达734.6kg、小苗机插秧亩产711.8kg、麦茬机插秧亩产647.6kg;黄华占、川香6203、345A/R727等品种不仅高产, 而且米质优;有色稻和加工专用稻高直1号市场反应良好。

2. 小麦

引进小麦新品种8个, 在核心区开展产量潜力比较研究与示范。川麦104和绵麦367平均亩产分别达566.4kg和556.8kg, 较传统高产品种川麦42分别亩增产58.3kg和48.7kg。这两个品种抗病性、抗倒性均较强, 适宜广汉稻茬麦区生产。为提高小麦的商品率和加工特性, 引进了两个专用品种玉脉1号 (优质强筋品种) 和荣麦757 (优质弱筋品种) , 并开展增产提质配套密度、施氮量研究。同时选择优质弱筋品种荣麦757与四川米老头食品有限公司、种粮大户合作, 开展优质高产示范200亩, 回收加工后的成品质量优异。

四、稻田周年高效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

针对粮食主产区作物种类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 在基地辐射区区域以水稻为核心, 引入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 集成高效生产模式, 实现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多样化和农民收入多元化。2011年, 开展了稻-油周年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水稻采用机械化插秧和收获, 油菜采用机械化直播和收获。

五、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探索

针对粮食主产区科技需求, 由广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建立了符合当前农村生产实际, 全面链接专家、企业、种粮大户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在金鱼镇已经建立金鱼科技广场, 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协调粮食加工企业四川米老头食品有限公司、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3 000亩的优质小麦种植基地, 开展订单收购。同时组织成立粮食种植和农机、植保服务队, 对基地粮食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六、下一步打算

2012年, 重点开展稻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并开展规模示范;在稻油高效种植模式基础上, 开展菜稻菜高效种植模式集成, 扩展农民增收途径;协调粮食加工企业、种子企业与种植专业合作社, 加强优质稻麦生产基地建设;与种粮大户合作, 开展适宜规模粮仓建设, 兼具干燥和储存功能;开展GABA大米生产的副产品在饲料添加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企业效益;完成广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 完善转化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

粮食科技 第11篇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 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农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其基本任务是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服务于生产, 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目前, 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等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区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安全, 保证农业和生产环境可持续发展。如, 中原经济区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 其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如何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功能, 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自主创新, 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 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内在要求。

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性, 在时间变化上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由此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 也决定了区域性是农业科技创新区别于其他行业科技创新最根本的特征。一般来说, 工业上的技术产品原则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及世界范围, 较少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但农业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则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相当大的制约。如, 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 有着显著的农业生产优势, 以中原经济区现有农业产业优势、创新资源、区位条件和农业类科研机构和涉农院校等优势资源为基础, 建立完善要素完备、配置高效、支撑有力、引领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区域优势, 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科学配置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效率。

3. 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符合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律。

区域性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本质的特征, 成为全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依据。如, 美国农业研究局按照农业区域特点和行政区划, 把全美划分成8大区域并在每个区域设置了由农业研究局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 每个机构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 试验站共计达到100个。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 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 部门、单位条块分割, 很多农业科研机构设立在大城市而不是农业优势区, 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 总体运行效率不高。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1. 明确各级功能定位, 构建协调高效的创新体系。

一是明确省、市、县3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功能, 构建上下协调互补、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及高校主要围绕本省主要粮食和其他主导产业, 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研究, 做好对全省农科系统的规划指导工作。地市级主要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和科研基础, 开展应用性研究, 特别是开展育种、施肥、植保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县级主要是推广应用适宜的成果和技术, 做好农民培训, 推动本地农业科技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按照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支持、农业科研上中下游相互衔接的原则, 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 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创新组织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确保农业科技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 使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机构设置和布局更加合理。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系统的优势, 构建全省一体化、紧密型农业科研集团, 形成全省大农业、大联合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分析和梳理每个产业、每个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薄弱环节, 整合科技资源,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尽快取得明显突破, 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整体健全、相互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

2.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资金。

一是增加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具有弱质性和高风险性, 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 决定了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始终是主渠道。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 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的投资规模, 按照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 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 提高农业科研政府财政投资强度。二是优化项目投入结构。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物联网、作物育种及其他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研发支持。

3. 提高科研装备水平,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针对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建设, 改善农业科研条件,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二是围绕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 在品种选育、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及饲料等领域, 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 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加强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及其他地区的战略性合作, 创新科技交流合作机制, 集成国内和全省的科技资源,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支撑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一是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 切实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 向农业科研人员作适当倾斜, 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 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对在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宽松的扶持政策, 以使收入分配激励向重点、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5. 健全示范转化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上一篇:烟草营销下一篇:影视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