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课程资源范文

2024-05-04

影视课程资源范文(精选12篇)

影视课程资源 第1篇

一、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开发价值

1. 利用影视资源深化语文文本理解

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教育领域已开始倡导“用活动的电影电视来影响学生”, 认为影视作品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可将思想剧情化、视觉直观化, 其显著的可感知性为知识理解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小学语文而言, 虽然涉及的只是简单的语言知识与文学作品鉴赏, 但仍然容括了大量对抽象文本的理解。一是节选性文本, 鉴于语文教科书的篇幅限制, 很多优秀作品都是以片段形式出现, 增加了小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理解难度,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素材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系统认知。二是古诗词文本, 此类文本通常篇幅简短、结构严谨、时代久远, 但却涵盖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尚浅, 且缺乏相应的社会体验, 难以进入古诗词情境, 如果能配合立体、多维的影视文本则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三是戏剧性文本, 此类文本与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同源关系, 不仅可利用文本的交互性深化学生理解, 还可开展模仿性演绎教学, 创设戏剧冲突,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参与性。综上所述, 影视资源提供了教师运用具象化手段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文本的新途径。

2. 利用影视资源培养语文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信息多样化社会孕育而生的语文素养类型, 是21世纪“读图时代”必须具备的核心信息能力之一。纵观当今社会生活的语言信息来源, 百分之七十为视觉信息, 比如电影电视、挂式地图、布告栏、家电使用说明书、城市广告牌、交通标志、数码成像, 等等, 语文视觉素养的薄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此,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进行社会生活化延伸, 大力扩充课外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语文视觉素养。一方面,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具备对语文图片的解读, 包括语文图片内涵的认识、语文图片构成的认识、语文图片理解的方式方法、语文图片主题的引申等, 可有效建立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另一方面, 影视资源课程具备对影视艺术的解读, 包括基于文学作品的影视画面审美、影视镜头理解、人物形象塑造、影视风格分析等,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视觉鉴赏能力。因此,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开发, 能强化小学生语言信息技能的获得, 满足小学生语文视觉素养的培养, 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开发建议

1.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内容构建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开发的内容不能盲目选择, 应遵循忠实性与教育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指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内容应忠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 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关爱保护大自然, 那么相应的影视课程内容就应该选择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环境的影视题材, 比如《帝企鹅日记》、《最后的山神》, 等等。教育性原则是指依据小学生教育培养要求, 分类建设适应新课改精神的语文影视资源。比如科教系列资源, 指向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 相关影视作品如《探索发现之史说汉字探秘》、人文记录宣传片《文字起源》, 等等;又比如情感系列资源, 指向对小学生心灵、情绪、道德关怀层面的指导, 相关影视作品如亲情教育方面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 乡土情感教育方面的《松花江上》、《黄河颂》、《故乡》, 等等。

2.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影视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三。第一, 导课阶段:将影视资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导读背景。比如古诗词教学, 在导课阶段播放相应影视片段, 辅助创设本文背景, 消除学生对古诗词的陌生感,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教学语境。第二, 教学过程:实施教材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对比教学。比如鲁迅的《祝福》, 课文中没有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 但电影的末尾却出现这一情节,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该情节设置的艺术表达作用, 比较不同文本对主题揭示的异同。又比如基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神态、动作、个性表现以及影视创作方式, 教师可结合语文写作的人物形象塑造, 倒叙、插叙、详略处理、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开展对应学习。再比如以电视新闻的规范普通话为范本, 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清晰发音, 等等。第三, 结课整理:围绕影视作品组织教学总结。比如围绕教材中心思想, 反思影视作品中的不良现象, 探讨小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 总结优劣得失, 用以强化小学生道德观, 帮助小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影视旅游资源开发 第2篇

如何对影视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让更多的人参观游览,是当前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影视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我国在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一些影视作品质量比较差很难受到观众的喜欢,这样一来一些旅游资源就无法借助影视产业的宣传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或者是一些影视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尊重历史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让很多观众产生反感的情绪或者是当成开涮的事件,这样其中的一些旅游资源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

(2)影视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并且在市场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影视旅游资源在建成之后收到良好的发展,这导致很多城市的跟风,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影视城,但是一旦影视城的定位出现问题,整座影视城的发展形势就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已有不少新兴的影视城由于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面临破产。

(3)影视城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并且相应的科学含量比较低,当前我国对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在观光的层面,这种开发形势不足以推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开发影视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

做好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影视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善。

(一)实现影视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当前我国对于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最基础的层面,比如:观光,这只能做到了最基础的开发。

在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游客的旅游心理从多方面满足游客的需要,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影视旅游资源的发展。

首先当地影视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创新的理念在影视旅游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赋予时尚娱乐的主题以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尽最大可能满足游客游览的心理需求。

其次影视城应该结合在此处拍摄的受到众人喜爱的影视作品,根据当时影视拍摄的情境尽量在建筑、风貌以及人们的着装等方面进行还原,增加游客的兴趣,这样借助影视作品的宣传影视旅游资源也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提高当地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1]。

(二)重视政府对影视旅游资源的导向

影视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应该将眼光放的更高更远,加大对影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环境保护和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有机结合的方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批过程[2]。

首先政府应该事先对影视旅游区进行考察,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其次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影视旅游区内可拍摄区域,对于一些违反规定的游客应该进行严格的处罚,有效的保护当地的影视旅游资源。

同时政府参与主导对影视旅游资源的发展可以起到控制的作用,帮助当地影视旅游资源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影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兴趣

文化内涵的塑造也是增加影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一种措施,旅游资源在拍摄相关影视作品后,其本身就被附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影视旅游资源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合塑造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将影视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第一,尽量挖掘影视旅游资源自身的文化内涵,比如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通过自身古朴、原始以及民间化的特色不仅接拍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其自身也代表了宁夏古朴的文化内涵;其次,增强影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还应该通过影视作品的拍摄,尽可能的为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宣传,将影视作品作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形象宣传片,提高当地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3]。

任何一个影视旅游资源的长期发展都需要根据结合文化底蕴的挖掘,增强他们的吸引力,让更多的游客熟知并亲自参观,从而实现影视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结束语

影视旅游资源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产业,在了解当地影视旅游资源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政府对影视旅游资源的导向作用、提高影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实现多元化开发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游客的兴趣,推动我国影视旅游产业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本谦,索虹.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05(17):34-35.

[2]李日欣.中国影视旅游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13(17):47-48.

影视课程资源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是我院在2012年申报成功的“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项目”。在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摄影摄像技术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影视心理学》是我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影视心理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上存在理论太多太难、时效性差和缺少针对性等问题

《影视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探讨影视传播活动的规律、影视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特征的理论课程。它涉及了色彩学、声学、美学、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影视创作、传播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了解受众在参与影视传播活动中的心理反应规律,为从事影视传播心理研究、影视内容分析、影视原创性开发等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特征很强。对于高职生而言,这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理论课程。

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职生的教材,我院使用的是本、专科通用教材《影视心理学》(彭玲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对于高职生而言,该教材纯理论性的东西显得太多太难,如第四章涉及到了符号学,第五章涉及到了“声音意象”和“图像意象”等较难理解的概念等等。

该教材由于版本较早以及著者自身的专业和视野的限制,用来印证相关理论的影视作品普遍存在时效性较差或经典性不足等问题。以教材中所引用的部分中国电影为例,有些老电影虽然曾经影响很大,但时过境迁,已经很难引起90后高职生的兴趣,如《祝福》(1956)、《林家鋪子》(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冰山上的来客》(1963)、《地道战》(1965)、《天云山传奇》(1981)和《人到中年》(1982)等。同时,教材中对这些作品的片段或整体进行的一些解读,往往也缺少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针对性,所以学生观看或解读这些视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其核心就是“讲授”,即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方法也是中国最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课堂的参与度降低,学习效率下降。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地讲,学生们在讲台下认认真真地玩几乎成了一种课堂常态。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了无休止的“讲授”之中。

(三)学业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教学中该门课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是终结性评价,即把基础知识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课程考核的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注重一次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与学业发展过程中动态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等。这种学业评价方式造成的后果往往使学生重视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不重视课堂教学,缺乏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很难产生成就感。这种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和阻力,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对峙,或者进入“不愿学——不愿教——更不愿学——更不愿教”的恶性循环。

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影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适度增删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1]“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从而最终喜欢教材、用好教材,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增删。增加了部分较实用的内容,如在第四章第一节中增加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应对各种考试;在第八章(心理分析理论与影视传播)中增加了多数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理论”等。删掉了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距离较远或者对高职生太深奥的一些章节,如第四章第二节“再现原理”(该节内容涉及了“符号学”)和第五章“声音的认知”等。

2.教学内容的“直观化”

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体现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3] 荀子也曾经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俗语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或理论变得感性,变得形象而具体,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从而减少学习抽象概念或理论的困难。

“直观教具繁多,一般可分两类:(1)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2)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4]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图片和视频等即属于模象直观教具。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模象直观教具的下载,为教学内容的“直观化”提供了教学资源方面的有力保障。

包括各种图片和高清视频等在内的大量模象直观教具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中“让图片发声,让视频说话”基本成为现实。让图片和视频等直接印证理论和阐释理论,从而让抽象的理论和知识最大限度地“直观化”了。以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部分外国影视作品为例:在讲解第一章中“感受性的变化”时播放了《感觉剥夺实验:彻底隔离》(2008年BBC播出节目)部分段落。在讲解第二章中“光的寓意与抽象”时播放并解读了《十分钟大师》中的《距托那托十二英里》。在讲解第三章中的“色彩思维与联想”时放映了《黑泽明之梦》中的《梵高的画》和《红色的富士山》等。在讲解第四章中的“记忆的推理性”时,播放了《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导演:约翰?吉勒曼)结尾片段。在讲解第六章中的“审美心理距离理论”时放映了《十分钟大师》中的《狗没有地狱》。在讲解第八章中的“心理分析理论”时播放并解读了《沉默的羔羊》(1991;导演:乔纳森?戴米)等影片。对于图片这种模象直观教具的使用更是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章节和每一堂课,如在讲解第六章中的“审美移情理论”时就展示了大量松、竹、梅的图片和绘画等。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是:逐步向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力图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1.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问题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是这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之一。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换句话说,就是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互动式教学的实施難度很大。例如,由于师道尊严等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对于这种新型课堂,教师驾驭或掌控的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还有对教师的知识面等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教师将面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学生,由于受到含蓄、内敛等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特质的长期影响,要养成在大庭广众之下踊跃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2.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依据之一:耶克斯—道德逊定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动机与成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耶克斯—道德逊定律指出:动机水平或唤醒水平与成绩水平之间成倒U型关系。因此,当动机水平中等时,成绩最佳。[5]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所以,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就有可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依据之二:默里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由于需要和个体的不平衡状态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因此需要经常推动着个体活动的进行。默里还认为:人类动机是个人的需要(人的特征)和压力(环境特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个人需要和环境影响相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6]互动式教学能刺激在学习方面的个人需要,通过营造课堂气氛也能给学生一些环境方面的压力。

心理学依据之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尊重需要。

3.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几种具体做法

一是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并加强对学生提问的频度和广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一些思考,增强心理上的体验。加强提问的频度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提问的广度则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挑肥拣瘦,让学生有一种公平感,使他们感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是:课堂上打瞌睡的少了,玩手机的少了,认真听课的多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多了。

二是让学生试着去“当老师”。就教材中某些重要的知识点、重要理论或是看过的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让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学生“开讲”。每个学生都要上讲台,每人一般3-5分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一边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PPT)一边讲解,相当于每个学生要讲一个“微课”。讲完之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最后老师简要点评,并按照A\B\C\D\E五个等级给该同学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过过“当老师”的瘾,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老师坐在下面成为配角。这种活动每个班每次大概需要3个课时,每学期大概搞三四次。

三是开展小组讨论。老师就某个知识点、某个重要理论或者刚看过的某个视频等提出问题,然后当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般以前后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讨论数分钟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直接站起来或者到讲台上发言。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只抽查几个小组,然后进行总结。

四是提交纸质作业。该门课程学习期间要求学生提交四五次纸质作业。内容是他们为上讲台“当老师”而准备的“讲稿”、微影评或者是小组讨论的发言稿等。字数从几百字到一千字不等。根据作业质量,按照A\B\C\D\E五个等级打分,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互动式教学的延伸

以上几种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做法不但向课堂要效率,而且实际上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因为无论是应对老师的提问还是直接上讲台“当老师”,他们都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因为他们的表现不但有老师给出的“显性评价”(包括打分),而且还有全班同学对他的“隐性评价”。这种“隐性评价”虽然不直接变成分数,但是会对一个人在班级群体里的形象、威信和影响力等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逼迫他们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准备。在课前做准备,除了教材,现在的网络资源几乎是一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样就把学习从教材延伸到网络。

(三)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状态,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本课程学业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学业评价方式逐步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形成性评价包括到课情况(考勤)、课堂互动、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本课程考核采取百分制,由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改革的具体目标:考核成绩由平时形成性考核大约占30%,期末终结性考核大约占70%逐步向平时形成性考核大约占60%,期末终结性考核大约占40%转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258页.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99页.

[3]张焕庭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第49页.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228页.

[5]M·艾森克著,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826页.

[6]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M].1997.第447-448页.

[7]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M].1997.第448页.

影视课程资源 第4篇

一、运用影视资源进行口才教学的意义

1. 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实用口才课程越来越普遍地在高职院校开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 即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说适当的话。目前的各种口才教材中都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大量案例, 但案例都是文字形式, 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 文字案例比较抽象, 无法具体再现交际时间、交际场景、交际主体、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效果等众多要素, 也无法体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个人品质、知识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礼仪修养等综合素质。

2. 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量影视作品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影视案例素材。影视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可真实再现各种交际场景, 实用口才教学正可利用影视作品中精彩的片段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利用影像资源进行教学, 可超越狭窄的教学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开阔师生视野,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进行实用口才课程改革是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 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接受方式, 积极拓展新的教学内容, 探讨新的教学策略,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让老师乐教, 学生乐学, 使实用口才课程教学走出困境。

二、影视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虽说在影视艺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影视作品极其丰富, 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料的来源, 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必须精选。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并非易事, 必须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截取与实用口才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 且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具有典范性的精彩片段。

1. 影视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

(1) 必须有软件技术的支撑。

掌握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寻找各种剪辑软件, 经过比较, 选择操作较简单方便, 适用于多种类型视频文件的软件。

(2) 必须整合口才教学内容, 确定影视案例的主题。

结合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口语表达能力需求和目前的课时分配允许, 我们将教学内容定为四个模块:基础口才、社交口才 (包括交谈、赞美、批评、说服、拒绝、劝慰、道歉、拜访、接待、建议十个专题) 、演讲口才和求职口才。

(3) 必须有大量观影积累, 独具慧眼地搜寻选取与各模块和专题相吻合的片段。

以表现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的优秀励志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为例, 我们在反复观看、挑选之后, 从中截取了十个片段。有青年学子们热血沸腾地朗诵《少年中国说》、《沁园春·长沙》, 有孔校长令人深思的“勤俭乃修身之本”、发人深省的“明耻大会”、改革创新的“学生自治”三次讲话, 有袁仲谦、杨昌济、徐特立老师批评学生的不同方式和效果, 有毛泽东认识到错误后形式独特的真诚道歉, 等等。将这些精彩片段恰当用于教学之中, 思想内容触动学生的心灵, 口语艺术的精湛令学生钦佩,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必须不断补充丰富, 随时融入新内容。

不仅要选择经典的影视剧作品, 还应在最新热播的, 获得好评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中及时发现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如《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婚姻保卫战》、《家的N次方》等生活气息浓厚的电视连续剧在热播时精彩片段就进入了课堂,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2. 影视教学资源开发的成果

影视教学案例资源就是这样渐渐积累而成,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 课题组已建成了拥有一百多个视频片段的影视案例资源库, 并配有书面的基本教学案例的案例分析, 涵盖了实用口才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满足了教学需求。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参与到教学建设中。随着课程组教师对影视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建共享、随时补充添加, 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他们推荐视频案例, 撰写视频分析, 这个动态的、开放的资源库案例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精彩。

课题组成员总结几年来实用口才课程的影视案例教学的改革成果, 编写教材正式出版使用, 其中重要的特色就是配套影视案例教学资源库, 并配有学生撰写的大量案例分析, 不仅配合了我校课程的教学, 也将这一成果推广开来, 获得其他高职院校的好评。

三、影视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影视案例教学生动有趣、直观易感, 但要取得较好效果, 还有赖于教师能够较好把握影视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备课时应对资源库中同一专题的影视案例精心挑选, 对所选案例反复品味揣摩, 深入把握案例中所蕴含的口语交际基本规律, 所透露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在教学中, 把握一定的课堂教学原则,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1. 把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要让学生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观看影视的目的, 不是娱乐消遣, 要树立正确的观影态度。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 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 口语的艺术。指导学生学会察言观色, 眼、耳、脑并用, 不断提高包括语音辨别力、语言记忆力、语义理解力、话语品评力在内的“听”的综合能力。

(2) 效率性原则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不宜用过多时间观看视频, 要选择紧扣教学重点的、典型的、长度适宜、内容互补的案例, 重视观看之后的课堂讨论, 合理安排“听”与“说”的时间比例, 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并得到“听”和“说”两方面的锻炼。

(3) 启发性原则

在影视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选择案例应注意从思想内容上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触动心灵;课堂讨论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听说互动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借鉴经验, 吸取教训, 指引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 将口语知识的获得、口语能力的提高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重并举。

2. 听说结合

加强对课堂讨论的指导, 在观看案例前教师要明确布置“说”的任务, 在观看案例后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分析案例中的成败得失, 总结口语交际中的基本规律。通过“听”感受“说”的魅力, 通过“说”检验听的效果, 提高“说”的能力, 将“听”的训练与“说”的训练相结合, 听说互动, 听说促进,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注观看、有效观看。教学实践证明, 在观看影视片段后, 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案例时让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同学发言,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相互启迪, 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是多维听说互动的过程, 更能有效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 以写促说

课后布置影视案例分析的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是弥补课堂讨论的时间的有限, 有些同学有精彩观点而没有得到发言机会, 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写促进同学对课堂讨论的案例内容的回顾总结, 深层次思考, 完整表达, 以书面表达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促进口头表达语言更精彩。

四、结语

在实用口才课程影视案例资源得以有效开发的前提下, 影视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可以充分利于影像的魅力冲击、感染学生, 经过充分深入的课堂讨论,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吸引学生眼球, 打动他们的心灵, 获得口语交际知识, 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有效突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空谈理论或分析文字案例索然无味的弊端。学生由被动简单地接受, 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影视案例教学的还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生活阅历, 积累人生智慧。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实用口才课程全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学习更快乐有效。学生在课程总结中写道:“看电影也不只是玩、享受, 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以前也看过很多部电影, 可经常就是看过就算了, 顶多是当时感动或愤怒一下, 过后也就忘得一干二净。现在知道可以从电影中不仅可以学到口语交际的艺术, 还能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 这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教育。”

摘要:在视觉文化背景之下, 实用口才课程探索以影视案例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 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 这一改革尝试取得较好效果。在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影视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施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影视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要遵循目的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并重视听说互动, 以写促说。

关键词:实用口才,教学资源开发,影视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峰.论教学中影视作品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7, (1) .

[2]韩伏彬, 蒋文静.影视资源在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

影视欣赏课程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正确理解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太奇手法。

2、对影片的全面梳理和解读。

教学难点

对影片的梳理和解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集体欣赏此影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解题

1、影片简介

美国派拉蒙公司1994年出品

编剧:埃里克·罗斯(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主演:汤姆·汉克斯(饰福雷斯特·甘普)

萨丽·菲尔德(饰甘普太太)

罗宾·怀特 (饰珍妮)

格雷·辛尼斯(饰丹纳中尉)

获奖情况:本片获美国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13项提名,获得6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影片剪辑、最佳剧本改编。

一句话评论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2、导演对影片的评价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3、主演简介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奖。《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4、剧情简介

本片发生在80年代初的一天,美国乔治亚州某镇一个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本片主人公向一同等车的人讲述自己奇特的经历。

阿甘出身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是个智商低下的残疾儿童,必须靠一副特制的脚撑才能行走,因此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欺侮。在母亲和童年好友珍妮的关怀和鼓励下,阿甘奇迹般地甩掉脚撑,一下变成了健步如飞的飞毛腿,被橄榄球队教练慧眼识中,顺利地进人大学,成为橄榄球明星,在白官接受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参了军,结识了一心想当捕虾船长的黑人小伙布巴。两人一同被派遣到越南战场,成为丹纳中尉的部下。在一次大伏击中,阿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丹纳中尉等四名战友,布巴牺牲了,丹纳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却成了越战英雄,获得了约翰逊总统颁发的国会勋章。凭着在军队里学会的一手精湛的乒乓球技术,阿甘居然成为中美乒乓球外交的一名使者,再次成为白宫的座上客,受到尼克松总统的款待。阿甘却无意中“以怨报德”,泄露了水门事件的天机。

之后阿甘稀里糊涂地加人了反越战的,还发表了“无声”的演说,并与浪迹天涯的珍妮重逢,却因不同的人生追求,两人再次分道扬镳。

阿甘退役回家,用自己的广告形象赚得的一笔丰厚酬劳履行了他和布巴的诺言,投资到捕虾业当中。曾经一蹶不振的丹纳中尉受到鼓舞,与阿甘携手创业,终于成为捕虾业大王,继而又搭上了计算机工业的快车,成为亿万富翁。

母亲去世后,阿甘留在了家乡,珍妮也回到故乡,阿甘再次向她坦露自己多年的思念和深情,而珍妮自觉无法接受他的爱,还是不辞而别。阿甘陷入深深的伤感惆怅,他毅然拔腿开始漫长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征途,一跑就是三年多。途中突然得到感悟,又回到了故乡阿拉巴马,却意外地收到珍妮发自乔治亚州的信,于是阿甘赶到了本片开始的那个公共汽车站。

结束了传奇经历的讲述,阿甘匆匆赶到珍妮的住处,找到了珍妮和他的孩子——小阿甘,三人回到故乡,度过了一段幸福而短暂的时光。不久珍妮因病去世,阿甘与儿子相依为命,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影片分析

(一)电影拍摄手法简介

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

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凑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二)全面梳理解读影片

1、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智性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的表层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讲述。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2、历史叙述的戏剧性和寓言化

我们回到影片本身,看看阿甘是如何完成他的历史的叙述者的任务的。

(1)视角功能:

这分两个层面:

①描述层面。

即通过阿甘的.亲身经历(越南战场上的美国大兵),或者直接参与(反越战运动的演说者,水门事件的泄密者),或者耳闻目睹(以珍妮为中介接触了嬉皮士和黑豹党;从电视里得知肯尼迪等四位总统被刺杀)等方式对历史风云作了走马观花的粗线条的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总是自然流露出内在的喜剧因素和讽喻意义。

越战的环境被放置在雨季,影片不厌其烦展示在雨、泥和大林莽中美国大兵的狼狈不堪,“雨”这种环境的设置,其实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陷人越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的暗示。阿甘数次进人白宫晋见总统,本该是庄严的场面被他搅得滑稽可笑。他对肯尼迪的出言不逊,对约翰逊的举止不雅,颇有些嘲弄权威、化庄为谐的意味。

②评价层面。

阿甘的画外音和内心独自贯穿全片,以一个“弱智”的直线思维方式和直白的口吻讲述、评点着一系列纷繁复杂、讳莫如深的历史事件,其强烈反差带来的戏剧性的幽默和幽默背后的奇妙寓意就自然产生了。这些例子在片中俯拾即是。

阿甘在军营里接受训练时,被看做是智商160的天才,他感到:“我在军中如鱼得水,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每次答话时都要说:是,长官!”调侃和讽喻了军队其实是愚民的天堂。

阿甘认为越战的意义在于:“到越南的一个好处是:总是有地方可去,而且总是有事可做。”把这场战争的无意义及其荒诞性揭示得入木三分。

(2)影片结构:

影片以1980年乔治亚州车站为界,把影片分为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两部分。历史时空从乔治亚州阿甘的会议展开,阿甘从故乡阿拉巴马跑出来,穿过越南战场的硝烟和红色中国的政治风云,经受全美壮丽的大自然的洗礼,最终回到乔治亚州车站来寻找他的情感归宿,也完成了他的历史叙述。这是一个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的过程。从阿甘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从阿拉巴马出发,最终和珍妮、儿子回到故乡,这也是一个回归过程。这种封闭的结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犹如历史链条的精致微缩模型,演示着人生和人类历史的循环反复的发展进程。只有暂时靠站的时候,没有终点,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片中那个公共汽车站的造型设计也颇似一个舞台,人生悲喜剧、历史正剧都在这里上演。

(3)场面调度:

“场景复现法”可算是片中的一大特色。《阿甘正传》是一部回溯式的影片,时间跨度较大,导演有意识地将不同时期的戏尽可能地放置在同一个场景,甚至在人物调度、机位设置、镜头处理等方面有意作十分雷同的安排,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对某人、某事似曾相识的感觉,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

(4)长镜头与蒙太奇:

长镜头如:

1972年元旦新年狂欢夜。

① 特写 仰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近景 摇 酒吧里的人群,阿甘与丹纳聊天

中近景 两个过来搭讪

近景 一个要阿甘看电视

近景 阿甘向画外电视机的方向看

②特写 俯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中景 摇 珍妮从电视前走过

全景 摇 珍尼走过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位半裸男人

近景 摇 珍妮走到镜子前,端详自己

全景 摇 珍妮走到门口,打开门,走了出去

特写 摇推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三、二、……

特写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二、一……

③特写 巨大的灯球变成1972的字样

全景 摇 丹纳与阿甘互祝新年快乐

特写 俯拍 丹纳陷入沉思的脸

这个段落只用了三个镜头,每个镜头里人物和摄影机都处在运动之中,拍得一气呵成,简洁流畅。既有大场面的氛围展现,又有单个人物心理情绪的细微刻画,两次转场,都巧妙地运用了电视机,把两个场景的热闹与悲凉气氛的强烈反差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来。

影片的蒙太奇特色与上面谈到的“场景复现”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阿甘的画外音讲述丹纳中尉辉煌的家族史:“他的家族在每一场与美国有关的战争中都有人殉难。”画面上出现了四个相似镜头的快速组接:一个独立战争的美国士兵,一个南北战争中的美军士兵,一个是一战时美军战士,最后是二战中的美国大兵,都是张大嘴瞪大眼仰面躺倒战场上。这组镜头总长不过两三秒,却像拉洋片似的对美国的战争史作了一次快速检阅,以戏谑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残酷,历史悲剧的重演。

对布巴的家族史的介绍也用了类似的手法,不过联系后来他家陡然好转的境况,便又多了一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味。

3、影象风格的奇观化和游戏化

《阿甘正传》中运用高科技电脑处理制作出来的影像,从真与假、虚与实的角度来看,其功能一般可分为两类:

(1)“逼真再现”

这类影像是存在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的。如越南战场上那惊险刺激的爆炸场面,巨大的火球就在阿甘身后咫尺处升腾,让观众为他捏一把汗;阿甘手中纷飞跳跃的乒乓球让人眼花缭乱;丹纳的双腿无需化装却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些电脑特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原来影像的真实效果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新奇感。

(2)“逼真再造”

再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凭空捏造,基本没有事实的依据,其目的也并非要让人们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正是让人们在明知道它的虚假性的前提下,单纯的欣赏它“造假”的高明手段。《阿甘正传》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它运用电脑处理影视图像的神奇功能,使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阿甘,与历史中的三位总统的手握在了一起,还进行了毫无破绽的谈话和交流。它是由三组镜头合成的:第一组是把总统的形象从记录片上单独抠下来;第二组抽背景和其他陪衬人的镜头;第三组拍阿甘的蓝色抠像动作。然后把三组镜头天衣无缝的合成在一起,从胶片的选择到对口型,做动画,都是非常缓慢、艰难和昂贵的。

四、深入探究

讨论:阿甘作为“英雄源自凡人”的典型代表,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明确:首先,是他的“巧克力精神”。阿甘的充满爱心的母亲有一句名言: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味的。这句话在阿甘一出场就道了出来,它是阿甘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信条。尽管不知道人生中将会遇到什么风暴、挫折,冥冥中注定的是福还是祸,只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尝试,把握自己的命运,把上帝的恩赐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其次,“奔跑”能力。从影片的剧情来看,“奔跑”是影片中的贯穿行为,也是构筑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奔跑中,阿甘甩掉了人生的禁锢和他人的歧视,进人了大学;保存了生命,也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摆脱了情感失意的折磨,最终得到了爱情;还带领着生活失去了方向的人,给他们以启迪。因此,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再次,阿甘的“傻劲”。Forrest在英语里是Foolish(愚笨的)谐音。阿甘也自诩“傻人有傻福”。在常人眼里,阿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那么不合逻辑,愚不可及。但阿甘自有他的说法:“只有干傻事的人才傻。”

所以,阿甘的傻,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心元杂念,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

五、对《阿甘正传》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欣赏作品,确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影视评论。

巧用影视资源优化小说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优化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25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鲁迅先生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改编成电影、电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影视资料,将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而影视资源特别适用于小说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能体现时代背景或教学重难点的影视片段,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巧妙运用影视资源优化小说教学。

一、巧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小说体裁里的一些人物、事件在影视片中出现,由于影视资源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新课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截取影视片段来创設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教师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调动思维,再播放“巧取汉中”中杨修被杀这一片段。由于影视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同,影片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精彩表演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小说情节中。学生看完影片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得到提高,能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加深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巧用影视资源,内化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讲究“功夫在诗外”,崇尚“教书更育人”。影视艺术集形、声、色于一体,直观形象呼之欲出,让人身临其境。比如,《孤独之旅》主要讲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被命运所抛弃,在“山穷水尽”之后又“柳暗花明”。影片《草房子》能让学生有更深切的体验,感受杜小康的家庭变故没有任何征兆,突然一落千丈。曹文轩在《孤独之旅》开头使用了几个关键的副词和连词,如“最”“但”“只好”,传递给人们的是“被抛弃”的无奈。影视作品画面和背景音乐无不渲染“被抛弃”的氛围,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心理也渐渐阳光起来,学生的情感也由阴沉变得明朗。

由此可见,在小说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影视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和主旨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三、巧用影视资源,弥补文本空白

初中语文小说篇幅较短,但内涵丰富,有许多让学生探究的空白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善于精选合适的影视作品,适时辅助课堂教学,弥补课文空白,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本。

比如,《范进中举》反映的科举考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历史距离,学生只依据文本内容无法理解当时科举考试的情景。范进中举本来是件好事,为什么会中举喜极而发疯呢?中举前后人们对范进态度迥异的原因,范进和孔乙己命运为何不同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也只能简单理解当时的科举制度,对人物形象特征还是不能深入理解。此时,教师要是能借助影视作品,播放范进中举前后的场面,学生就容易理解科举制度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深入理解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领悟人物形象的意义。

四、巧用影视资源,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巧用影视资源必须与小说文本内容紧密联系,教师既要研读文本,熟悉学情,又要善于剪辑影片内容,把影视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效展现人物形象,以学生为主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再回归文本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品析香菱的人物性格,在分析中总结鉴赏人物的方法,体会曹雪芹当时写《香菱学诗》的意图。

总之,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影视资源与小说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引入影视资源,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志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影视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曾萍.论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资源中的利用和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田梦萍.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0).

影视资源与英语教学 第7篇

一、影视资源

(一) 影视资源的历史发展

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 建筑之后的第七和第八大艺术, 生机勃勃、前途无限。

我国古代的皮影戏和走马灯揭示了电影的基本原理, 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欧洲人进一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发明了电影。1829年,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多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即物体从眼前拿走之后, 它在视觉中的影像还要停留一会儿。1832年, 普拉多将图片画在硬纸片上, 连续转动形成连贯的动作, 取名“诡盘”, 标志电影研究进入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 美国人霍尔纳发明活动视盘。1853年, 奥地利冯乌却梯奥斯将军用幻灯播放了最早的动画片。美国人认为美国电影的鼻祖是爱迪生, 他在1888年开始研究活动照片, 1893年发明了电影视镜, 建立了摄影棚, 拍摄了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打喷嚏的人”。1896年, 发明了维太放映机, 使得影片可以在剧场中向广大观众播放, 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同一时期, 1895年伦敦的巴德艾卡和保罗、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开始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 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情, 开启了电影的放映之旅。这个时期的电影, 其实是快速摄影或者说是一些活动的照片, 没有声音, 没有动作, 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主。1908年, 法国拍摄了第一部带有情节的故事片《杰斯尔公爵的被刺》。1911年, 意大利里佐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 标志着电影在人类艺术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世纪初期的电影是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默片时代。电影播放时, 剧场有讲评人讲解、乐队伴奏。后在电影中增加字幕来表达人物间的对话。1927年, 美国出品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35年, 又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 电影的发展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到环幕到360度球幕, 从2D到3D立体电影, 从无声、有声到立体声, 从视觉特效到触觉动感、嗅觉体验, 强烈刺激观众的感觉神经, 留下震撼感受和深刻印象。

电视的诞生追溯到1930年, 英国科学家贝尔德用电视设备转播意大利独幕剧。1954年, 美国制造出彩色电视。至今, 电视在式样、大小、接受方式和播放质量上都发展迅猛, 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作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和信息传播工具, 日新月异, 前途无量。

(二) 影视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影视资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 有许多优秀电影网站和资源库供英语教学选择。影视资源按主题可分为爱情片、科幻片、灾难片、魔幻片、战争片、犯罪片、冒险片等;按形式可分为动作片、音乐片、剧情片、文艺片、纪实片、偶像片、动画片、3D影片、微电影等。丰富的影视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使英语教学有很大的选择度, 方便开展个性化英语自主学习, 成为现代英语素质教育和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

1. 广泛性

影视艺术是多种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影视作品中包含了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时装、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科技等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跨领域、阔视野的需求。

2. 逼真性, 包括真实性和拟真性

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 展示了人类各个历史时空中或琐细、或伟大、或温馨、或惨烈、或浪漫、或恐怖的外在生活和内心世界。科幻、魔幻、灾难片等是人类无限想象力的展现舞台, 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生活语言交际情境。

3. 强烈动作性和语言简练性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动、气氛的渲染都需要通过画面的动感和地道简练的对话来实现, 对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语言简练、纯粹、地道、真实, 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精髓, 摆脱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尴尬。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现代优秀人才的标签。

4. 娱乐性

作为大众流行文化娱乐方式, 影视艺术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步入了多姿多彩、光怪陆离、时空跳跃、心理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光影穿越时代。在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各种观感的同时, 引发人性、认知、道德、伦理、哲学等层面的深刻思考。影视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但在英语教学中要避免过度沉迷于影视中的异国情调和震撼场面, 仅看热闹, 被表象所惑, 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环节。

5. 跨越性

影视作品的内涵穿越时空、跨越国家界线、超越民族差异, 使全世界的人们在同一部电影中找到熟悉的共性和心灵的共鸣。特别是好莱坞美国电影, 在追逐全球利润的同时, 也促进了世界人民的融合和跨文化交流, 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 慢慢培养起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影视英语教学

(一) 影视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影视英语教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认为语言具有工具、调节、互动、人际、启发、想象, 以及表达功能。影视资源是语言的真实表现和文化的传播载体, 影视英语教学可呈现、激发和训练语言的各项功能。Krashen的语言输入和情感过滤假说认为, 学生必须在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中, 接触到有现实意义的、生动有趣的、互有联系的语言, 才能实现二语习得。影视资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满足了语言输入丰富和情感过滤度低的要求。心理学对人类记忆持续性的实验表明,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渠道获取的信息在人脑中的记忆效率是单独视觉信息记忆效率的2.5倍, 是单独听觉信息记忆效率的4.5倍, 且记忆时间更长。影视英语教学的开展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也有信息技术发达、国际交流增多的时代背景要求。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不断上升,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能灵活运用英语语言技能, 又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长足进步, 影视作品的内容广泛性、生活真实性、画面动作性、语言简练性、文化跨越性、精神娱乐性等特点, 正好满足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因此说, 影视英语教学应运而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影视英语教学主要内容

随着学校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普及, 影视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所有英语课程中, 包括英语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英语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 其形式从图片、视频片段, 到电影、电视剧、各种电视节目等, 多种多样, 精彩纷呈。根据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不同, 影视英语教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影视作品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影视主干课程, 如英文影视鉴赏、影视评论, 以及影视艺术专业课程等;另一种是以影视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影视辅助课程, 广泛应用于英语视听说、翻译、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各种英语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课程中。在影视英语主干课程中, 影视作品作为社会文化载体, 其教学内容应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与概念, 简单介绍电影的画面、声音、镜头、剪辑、蒙太奇等纯电影问题, 重点分析电影的题材、类型、任务、主题等内容问题, 并通过实际电影案例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特点。在影视辅助英语教学课程中, 一方面, 应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 认真选择相关影视资源, 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如在翻译课中, 影视英语交际语境是使学生明了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恰当、适度的译语来表达源语者的含义, 培养学生建立等效翻译语境的能力。另一方面,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高级班和普通班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因此, 影视英语教学应考虑到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结构、心理状况、班风气氛、专业特征、地域差别等特点, 选择难度适宜、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并重的影视资源, 并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电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户, 是认识自我的镜子, 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灯, 也是漫漫长夜里的一帘幽梦。对于我们来说, 阅读电影其实就是阅读生活。” (尹鸿, 2005) 影视作品是通过人、景、物、声、光、色等传达社会交际信息和跨文化交流意义的多模态语篇。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要求我国英语教学建立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网络的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原则, 将影视资源融于英语教学中, 创设自然生动的语言交际情境,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人文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Inc, 1985.

[2]Lynn A.尹鸿, 霍思亮.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班文涛.文化教学与电影文本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05) :31-34.

[4]郭蕾.运用英文影视材料提升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J].电影文学, 2010 (12) :145-146.

[5]黄芳, 刘芹.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影视英语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0) :91-9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尝试利用影视资源开展英语教学 第8篇

中职的英语口语教学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真实语言环境等诸多问题, 而英语影视作品具有情景真实生动、语言纯正的特点, 因此恰当地运用英语原版影视作品,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还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到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 如果再利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来表演其中的一些情景对话,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会有很大的好处。

二、利用影视作品来开展口语课的途径

( 一) 训练发音

在语音基础训练阶段, 我给学生播放一些将发音与简单的故事情节相融合的动画片, 让学生先观看一遍, 然后抄写其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再跟着朗读。把这个环节完成好了, 并根据学情, 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要求学生看着英语字幕朗读, 基础好的学生背诵这个小故事。

( 二) 影视欣赏

对于英语影视作品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一是要训练听力, 二是要训练口语。 从训练听力这个教学任务来说, 发音清晰、生僻词少、语速较慢或适中的英文影视对白是极好的素料, 例如, 影片《 冰雪奇缘》《 狮子王》《 美女与野兽》《 妙狗拯救圣诞节》《 荒岛余生》 等, 影片里丰富的人物表情、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蕴含在其中的哲理都会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教师最好通过预先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 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培养学生对于剧情的理解能力。 从训练口语这个教学任务来说, 需要学生对英文影片中的人物对白进行模仿, 对于发音纯正、经典的影片片段, 教师可以反复播放,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 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通过角色扮演和相互合作, 还可以让学生深化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 三) 影视讨论

价值观逐渐成熟的中职生, 欣赏完英文影视后, 对其中的一些情景有自己的看法, 很期待同他人谈论交流, 所以我会设置几个话题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交流, 并尝试着把德育融入其中, 并且要求一定要用英语来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查阅汉英词典。 一般先要求他们小组内合作探讨, 然后让各组代表来回答相关的问题, 师生共同来纠错。 有时还会开展辩论竞赛, 鼓励学生可以把影片中经典的对话、新词汇运用到交流讨论中。评选辩论获胜组, 予以奖励。

( 四) 影视片段表演

让各组根据影片来选取最喜欢的15~25 分钟的片段, 然后抄写台词, 各组也可结合自身的英语状况对台词进行小幅度的改动, 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教师给予指导。 等排练好之后, 各组进行表演, 并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一同观看。 这一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又能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

( 五) 布置课后任务

在经过了对英文影片的讨论环节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 比如说对影片中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社会背景、性格特点等进行详细探讨和相应总结。 最后要布置作业, 要求每个学生用英文写一篇观后感, 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

利用影视资源来开展英语教学在我校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相信在不断地完善与探索的情况下,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中职学校的英语课本对于口语方面所提供的素材单调片面,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也不能满足将来工作方面对于英语的需求, 所以尝试利用影视资源来开展英语教学会对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上如何高效利用影视资源 第9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资源的教育作用呢?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用影视资源激趣导入。

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 集时间空间于一身。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利用影视资源激情导入, 抓住动情点, 渲染情绪,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抓住并运用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 渲染教学氛围, 去打动学生心灵, 也可以找与其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来创景激趣导入, 通过可视的电影画面与语文课文内容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的爱》之前, 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父爱母爱的影视, 如歌曲《父亲》和《母亲》 的MV、《关爱父母》和《爱的表达方 式》公益片等,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时, 我们可以剪切《中国古建筑》《中国建筑哲学》 《美丽的中国》等影视资源中有中国古建筑的镜头, 经过整合做成多媒体CAI课件《中国古代建筑》, 然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古代建筑》, 从而引导学生形象感知深入理解课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其次, 用影视资源深入解读文本。

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 是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形式, 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比起文学作品, 更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欢, 能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阅读文学文本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对名著有整体上认识和理解, 准确把握课文节选和整个故事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思考剧本中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矛盾冲突, 进而产生深入的理性的认知,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有所把握,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转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比如在人教版必修4中的《雷雨》只节选了周朴园在周府与鲁侍萍、鲁大 海相见这一幕, 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戏剧的知识, 但学生如果不看原著, 就很难对《雷雨》有整体的理解。在教实践中, 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根据《雷雨》改编的电影或话剧;然后在课上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角色和语气, 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步则由学生分剧组表演课本剧并交流体会, 最后讨论和探究阅读和表演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如周朴园的感情是否真诚, 侍萍对周朴园是否还有幻想, 悲剧是谁造成的等) 。

影视资源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 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 可以先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让学生对这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也可以将《辛德勒的名单》 《美丽人生》《钢琴师》等电影中有关集 中营和大屠杀的镜头裁剪下来, 形成CAI课件, 能够让学生对人类历史的上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有直观深入地认识, 渲染教学情境,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文本中流露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 对自由、解放、和平的无比珍惜之情。

此外, 还可以将影视与文学原著进行比较分析,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如让学生比较分析《祥林嫂》中“祥林嫂改嫁”、“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些情节电影与原著的 不同, 比较分析、深入探究, 加深对鲁迅批判思想的理解。

第三, 利用电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上“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肯定不高, 合作也只能徒有形式, 探究只能浮在表面, 不能深入。因而好的语文课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探究。

人类的情绪记忆远比机械记忆容易而且持久, 影视资源丰富而具有多样性, 对人脑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能有效攫取学生长效注意力声、光、图的结合让学生再轻松愉悦的心情之下,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文学习, 达到了学习目的, 增长了见识, 同时开拓了视野, 多样性的影视资源能够通过多样性的传递手段让学生引起情感的起伏和共鸣, 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显然比教师个人单一的讲述或灌输更具实际效果。如在学习《边城》 时, 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而这篇课文很长, 学生很难对人物有整体上的认识, 可以在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之前给学生播放改编的电影, 这样学生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脉络有整体上的把握, 对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深入的了解, 再布置给学生阅读文本, 自主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任务, 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增强, 探究效果也会很好。这要比老师干巴巴地讲授人物形象特点, 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 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写作。

看电影, 写影评。现在的学生阅历浅, 见识少, 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 写不出深度, 往往无病呻吟。而通过看电影, 可以增加学生阅历, 可以让学生思考, 再进行写作,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有感而发, 写出深刻的影评。比如让学生观看看《暖春》、《海洋天堂》、 《十二怒汉》《童梦奇缘》等弘扬真善美的 电影, 让学生写观后感, 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视中的很多技巧也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如拟题。题目如同人的眼睛, 好的题目能迅速吸引住读者的目光。但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注重作文题目的锤炼, 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题目数见不鲜, 如《难忘的一天》《我的妈妈》等。如果学生写作时能 借用一些影视片名, 巧加改变, 拟出新题, 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当幸福来敲门》 《转角遇见 爱》《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片名文学性很强, 都是不错的作文题目。

再如写作顺序。写记叙文由于内容表达的不同需要, 安排顺序的方法也可以不同。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但学生写记叙文只用顺序, 毫无新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中的叙事顺序, 如有的影片采用“结局式开头”“截取式开头”,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作为影片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的顺序交代事件的经过。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可以直接借鉴这种方式。有时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 常常利用影片中人物的“蒙太奇”插入有关情节, 写作中的插叙与这种“蒙太奇”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教师可以借电影中的“蒙太奇”对插叙手法作形象的解释。掌握了记叙顺序的多种方法, 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避免采用单一的叙事顺序, 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其实, 电影与文学是相通的, 电影的结构、描写、镜头、视点、画面和剧本等等都值得在写作教学中借鉴, 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讨。

第五, 利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普遍阅读量很少, 尤其是对大部头的文学名著, 中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而很多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如果在阅读这些名著之前给学生播放被改编成的电影, 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文学名著与电影的不同之处, 最后写出感悟。这要比单纯布置阅读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社会, 电影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利用寒暑假, 给家长布置一些适合亲子观看的电影, 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 在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时, 家长也受到了感染, 在看完后和孩子一起探讨观后感, 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有专门的名著导读部分, 旨在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这些名著中绝大部分都被改编成了电 影 , 如《大卫·科波 菲尔》、《家》、《巴黎圣母院》、 《哈姆莱特》等等。我在教学实践中, 在寒暑假前, 先给学生播放名著改编的电影, 再布置给学生名著阅读的任务, 学生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 每个学生都写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读书笔记。总的来看, 阅读完成情况也比其他老师班的学生要好很多。

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影视文化资源 第10篇

一.利用电视特色栏目资源,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影视文化的发展, 使电视节目异精彩纷呈, 各种专题栏目越来越多, 各种谈话性节目、综艺性节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些节目还与主持人个人风格紧密结合。特别是,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地方电视台发挥创造性, 形成了具有各自风格的品牌节目, 也吸引了一大批民众。

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为例,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 1994年4月1日推出了“焦点访谈”, 继之又开办了“新闻调查”。这三个栏目被公认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拳头产品”、新闻改革的窗口。“东方时空”突出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民为重, 表彰来自民众之中的杰出人物“东方之子”, 张扬他们被“浓缩的人生精华”。栏目强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是时代的进步、观念的进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中国电视传播的基本定位, 和历史上的“民贵君轻”的人文思想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也源于以人为本, 以老百姓的命运为本的理念, 题材聚焦准确, 瞄准生活热点, 关心人民痛痒, 切中时弊, 扶正祛邪, 扬善惩恶, 给事件以公道和“说法”, 因此深得观众欢迎, 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有一位老师,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感悟人生, 就抓住了这一影响巨大的电视节目做文章, 在他的班级里开设了“‘东方时空’课”。学生每周除周一参加学校升国旗仪式外, 其余4天, 利用早自习时间在教室观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 每周写一篇“感悟”文章。

“‘东方时空’课”一举革除了“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弊端, 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通过电视节目这个窗口, 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进了开放的社会。因此, 世界风云的变幻、改革大潮的起落, 才会诉诸学生的笔端;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 成功者的坎坷与甘苦才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孩子们在聆听了“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后, 往往会写出扣人心扉的绿色文章。

实际上, 老师此举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知识积累, 观点分析, 思想感悟, 生活联系, 表达练习等。

后来,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又异常火暴, 几年来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老师授课就像评书, 将学术问题讲得曲折生动, 令观众一听倾心。他们的讲课强调了知识性、趣味性、悬念性, 同时突出个人的独特魅力, 这是成功的奥秘。“百家讲坛”内容涉及面广, 多以文化内容为主, 其中又以历史、文学居多。纪连海说明清系列、易中天品“三国”、于丹悟《论语》心得、刘心武说“红楼”、王立群解《史记》等, 形成了“百家讲坛”现象。讲坛学者们选择的都是观众最感兴趣、研究成果最新、最吸引人的话题, 即把所选题材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大家看。这是古代的“大语文”, 与现在的语文学科最接近。不少语文教师利用“百家讲坛”的魅力完成其语文教学的任务, 也以讲坛主讲人的讲课模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二.利用影视热点, 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商品意识无处不在。影视文化的商业性更强, 尤其是电视, 最典型的就是电视商业广告。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对不少广告能倒背如流, 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老师根据学生的喜好, 开发这方面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分析、鉴赏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 并引导学生创作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比如为当地企业的某种产品设计广告语, 为某项公益事业设计公益广告等, 特别是有意义的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以其鲜明生动、新颖脱俗、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再加上精美的画面、流利的语言、艳丽的色彩, 既新人耳目, 又动人心魄。设计精良的公益广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具有人文性、时代性、民族性, 还有德育、美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是值得挖掘、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公益广告的魅力主要来自它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程度。公益广告的语言准确凝练, 优美生动, 如《希望工程》 (流失篇) :“水土流失就是人类生存基础的流失。学生流失, 就是国家未来的流失。中国每年都有100多万少年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他们期望着您的帮助。”

公益广告很注重修辞技巧的应用。如比喻———“血, 生命的源泉, 友谊的桥梁” (公民义务献血) ;拟人———“滴滴情深自来水, 请你拭去我的泪” (请节约用水) ;对偶———“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关爱他人) ;双关———“用心点燃希望, 用爱播洒人间” (希望工程) ;谐音———“‘艾’与被爱, 连着红丝带” (艾滋病公益广告) , “艾”谐爱, 号召广大群体, 共同关爱艾滋病患者, 防治艾滋病。

公益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文关怀是现代公益广告的一大追求。公益广告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同时, 有一些教师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公益广告以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构思的独特性, 越来越为考试命题者所青睐。

公益广告引入语文, 可见语文教学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只要我们善于开发, 充分利用, 语文教学天地十分广阔, 大有作为。

三.利用独特优势, 整体开发校本课程

“影视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面广, 可以作为一个学校综合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这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各科教师的通力合作。

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小学充分利用其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母校的优势, 将“影视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在小学影视文化特色教育上作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校开设了基础普及型课程:影视基础知识、影视与人文、走近谢晋、影视与表达、影视表达。兴趣提高型课程:小梨花艺术团、小梨花电视台、小梨花文学社、小梨花记者站、谢晋乡贤研究分院、小梨花D V兴趣小组、小梨花影迷俱乐部。探究性课程:影视与科技等。

研究小组的教师们通过拜访谢晋导演、考察影视城、赴外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特色研究的业余能力, 共同编写出版了校本教材《走近谢晋》, 建成了校园影视网, 筹建了谢晋影视文化资料库。学校于2003年授牌成立了乡贤研究会———谢晋少儿分院。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沿着谢导足迹“知名人、学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动和一系列影视文化特色活动:走进谢导故居体验活动、小记者“我眼中的谢爷爷”采访D V大赛、影视夏令营、我最喜欢的影视人物评比、小影评评比、影视海报设计比赛、影视歌曲演唱比赛、影视十佳小配音评比、课本剧表演擂台赛等。

影视资源:助力学生的英语听说 第11篇

1.连线中心句。教师先让学生听预告片的声音,猜猜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讨论完后再观看。如让学生把想象中的外星人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My alien has/is/can ...,交流后小组内评出画得最好的外星人,并向全班介绍。接着,教师让学生把电影中会出现的单词和图片进行配对,再集中交流,解决一些生词。最后看电影,看完后完成连线句子的练习,这些句子都是电影内容的中心句。

2.填演讲气泡。教师播放影视时,突然暂停,然后将对话气泡放在即将说话的人旁边,让大家想象,猜猜下面他会说什么。学生在此活动中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动脑又动口。

3.报道主持人。如教师播放一段去郊游的视频,每播放一小段就暂停,然后要求大家学记者的样子进行报道。影视的内容一般选用生活中真实的、有时效性的又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材料。如果长期进行此活动,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学生观看时可能仅仅关注视觉的享受,而忽略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先不播放画面,只让学生听声音,并在听之前布置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巧用影视资源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第12篇

毋庸置疑,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影视资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语文是文字的艺术,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枯燥的,而影视资源是一种形象的艺术,它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生动逼真、形式多样等特点。巧妙地运用影视资源,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感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情境,达到陶冶、健全人格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能由此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教育魅力,把它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引入影视资源的可行性

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过: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学生不能产生学习兴趣,最后结果只能让教学沦为一种形式。

中职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的,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课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听不进直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基础课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方式授课,那么教学时的情景就显得十分尴尬——上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趴桌子睡觉、 偷偷地玩手机,甚至因厌倦上课而退学。因此,如何调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中职文化基础课老师的当务之急。

影视资源作为知识、信息的新载体,能够把真实的世界形象地再现于银幕,鲜活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快速抓住中职学生的心。 所以灵活地利用影视资源中触发学生兴趣指向的 “兴奋点”,便会赢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引入影视资源的方法

1. 选用合适影视资源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讨厌简单重复、机械操作的东西,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未知的事物,把影视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符合了学生这种认知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想通道, 使他们产生兴趣,进而产生求知欲。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先播放了 《水浒传》的主题曲。当刘欢那雄浑的歌声响起时,不少学生被吸引住了,有些还跟着唱了起来。听完后,我就让学生来谈谈听到这首歌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首歌很有男子气概,歌里反映出的人物都是侠肝义胆的好汉。于是,我就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些都是侠肝义胆的好汉,为什么会纷纷到梁山泊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呢?学生于是开始热烈地讨论。我赶紧趁热打铁指出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在这被逼迫的108个好汉中最具有代表性是林冲,于是在调动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进入了新课的讲授。

2. 运用影视与文本比较手段,深化学生理解

现代语言学家张中行先生认为:“两种事物,有同有异,可以比较,也应该比较,比较清楚,可能有所知,总比不知好。”通过比较,可以让人更容易从中发现异同点,进而挖掘其根源,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明白。在讲《诗经·蒹葭》这课时,学生很难说出这首诗歌的特点。于是,我就将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在水一方》播放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后,许多同学很容易发现,《在水一方》表意非常直白,缺乏意味,而《蒹葭》就显得缥缈迷离、含蓄悠远,意境具有一种朦胧美。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间接性和多义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广阔性和暗示性,为读者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一点是很多流行歌曲和影视作品难以实现的。通过这一比较,不少学生会觉得《蒹葭》的确是耐人寻味、意味无穷。

3. 大胆质疑影视作品,培养创新思想

在上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后, 我把旧版连续剧《水浒传》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第八集“林冲落草”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原著谈谈这电视剧拍得好不好。看完后,学生们都能积极讨论,纷纷要求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有些细节的增加能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林冲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让人看着都觉得心酸;有的学生认为, 电视剧中李小二的年龄与原文不符,表现得过于胆小怕事,没有原文中那么机智;有的学生认为,林冲在山神庙杀敌报仇这一场打斗中增加了许多细节,虽然能更加形象地刻画出陆谦的卑鄙无耻,但增加了那么多的打斗场面,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林冲的武艺高强……面对着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的学生,我采取鼓励的态度, 因势利导,指引他们发言。教育学生不唯书、 不唯师、只唯实,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勇于提出质疑,勇于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

4. 播放影视片断,调动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听话》有一道课后题:听话剧《雷雨》 中的一段对话,结合剧情,说出其中的“弦外之音”。绝大部分学生没读过《雷雨》这部话剧,都说看不明白。于是,我在简单介绍了剧中的人物关系后,将话剧中梅侍萍在周公馆与周朴园意外相遇这一片段播放出来给学生看。学生看完后都表示意犹未尽,想知道更多与之相关的剧情,我就引导他们去图书馆借阅曹禺的原著《雷雨》。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学生是否已经阅读了此书时,不少学生都说读了,有些学生还读了曹禺的《日出》等其他作品。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常常播放一些影视片段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鼓励他们主动地去阅读原著。这样他们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少原来不懂的东西,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可见,巧用影视资源对促进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经典阅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5. 透过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对人的情感、志趣、理想、品格等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操。如学习《废墟》一课时,我通过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真实地看到英法联军在我们北京城飞扬跋扈、 烧杀抢掠的种种恶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圆明园在熊熊烈火中的哭泣,感受民族的耻辱和悲哀。不少学生会义愤填膺,更加深刻地体味到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达到了既能让学生产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的教学效果。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教育者一定要舞好影视资源这柄双刃剑,使之产生正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方法。

1. 区分良莠,合理利用

影视资源良莠不齐,教师应该有所选择, 不能以平庸代替典雅,以浅显代替通俗,要选取艺术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都比较高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正确处理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我们强调影视资源的魅力和优势,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只是说它对教材能够起到铺垫、拓宽和延伸的作用,它是我们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区别,不可本末倒置,用欣赏影视作品来代替对原著的阅读分析。 同时应控制好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别让自己沦为影视“放映员”。

综上所述,影视资源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增强了学生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 综合、概括,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次发展。影视资源,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同时它也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利用丰富而便利的影视资源来改变长期以来高消耗、低效率的语文教学现状,实现中职语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影视资源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生动逼真、形式多样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巧妙使用影视资源,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感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情境,达到陶冶、健全人格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改变其学习语文的态度。因此,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教育魅力,把它融入课程资源建设中,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上一篇:粮食科技下一篇:自动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