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23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镜头运动心理影响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艺术会增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其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适当采用会有助于渲染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题思想。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艺术 影视作品 烘托氛围 概括主题

声乐艺术是一种结合语言与音调来传达情感的听觉艺术,其与生活实景画面构成了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创新理念和时代文明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需要声乐艺术来实现自身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声音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和更具有传播力。与此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选择符合该场景氛围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场景主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2]张琳.论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1).

[3]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周梅.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17).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 美学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角度论述诗歌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的从音乐欣赏者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艺术创作要含蓄、曲折,长做者要善于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则是一个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含蓄见长,回味无穷的艺术珍品俯拾即是。老舍曾经给齐白石出过一个题:《蛙十声里出山泉》,不愧为大师称号的白石老人,稍加思索后,奋然提笔而就。画面上没有山泉,不见青蛙,而是成群的蝌蚪顺着从峡谷中流下的泉水飘然而落。欣赏者在似乎不符题意的画卷前,听到了泉水源头处发出的阵阵蛙声,此独特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贵在含蓄的创作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有一首写妻子思念征战远方的丈夫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不见一个“思”字,但却含蓄而又逼真地表达了年轻妻子朝思暮想,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细致入微刻画了古代怨妇的内心世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作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已无愧地步入艺术的圣殿。既然称它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就具有上面论及的共同特点,但表现在影视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别中,我们认为,电影艺术内涵丰富,层次复杂,且往往是多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但为论述起见,本文拟分作如下五个方面由予以阐释。

一影视艺术具有隐喻性美学特征

通过两个画面或一种音响与一个画面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比喻意义,我们称之为隐喻式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常常表现在对蒙太奇的处理上,最著名一个镜头就是《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群争先恐后挤出圈的羊,接着就切入一个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的镜头。这两幅画面的猛烈冲撞,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波;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给工人带来牲口一般的机械性、简单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严重异化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性的东西变成动物性的东西”(马克思语)。国产故事片《如意》有这样一个隐喻性镜头:在什刹海湖畔,石义海欢送格格同前夫傅先生出国,格格激动地说:“你好糊涂啊,这脚底下的地,周围的人,我都舍不得”;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个大白鹅在晚霞笼罩的湖面上惬意地游弋着。这似乎只是表现石义海和格格眼中所看到的白鹅,其实却暗示比喻意义——格格眷恋这块土地、人民,爱恋着石义海,就如同白鹅离不开清澈湖水、美丽晚霞一样。白鹅如同散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像诗歌的“诗眼”,深刻塑造出格格这样一位妇女的典型形象。文学的修辞格——比喻具有一种更新性,无论多么形象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便会让人生厌、反感。所以巴尔扎克说到: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庸人,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乡村女教师》中男女主人公相爱时编导插进一个鲜花盛开的镜头很有深意,但如果把它写作表现爱情的一个“样板镜头”,就会倒观众的胃口。事实上,有些编导也真是这样做了,主人公一遇到什么打击,准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主人公若英勇牺牲,也一定会是切入一个青松翠柏、红旗飘扬、群山肃立的镜头。这样的隐喻已失去“隐”的特点,当然就失去了观众,失掉了艺术。

二影视艺术具有技术性美学特征

大众文化的时代,既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结合更趋向于大众接受。20 世纪初的美学家们曾力图证明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理想的结合应是“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20 世纪以来,影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说法得到了确证。从无声到有声,从狭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再到三维制作、动画仿真,乃至于立体环绕声、杜比数字——环境声,所有这些科技产品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现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电脑数字技术、电子编辑和合成,人们就无法复现“侏罗纪时代”,也看不到想像中的外星人和“未来世界”。当然,也就更无法去体会诸如《终结者二号》、《龙卷风》、《天地大冲撞》、《恐龙》等影片所产生的惊人而又强烈的物化视觉冲击。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影视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以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电影的诞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声音的引入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而后依靠科技的发展,发明了彩色胶片,从而彩色电影电视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电影电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这都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所以说,技术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亮剑》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就是电子技术产生的。

三影视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们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姊妹艺术。

这一综合性是与美术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对光、影、色彩、线条的独特处理和运用上。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亮剑》中的战争场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很恰如其分。

这一综合性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文学融入电影和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作品都是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为逼真直观的影像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时空感。

这一综合性是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次,影视艺术综合性的美学特征,更体现在美学层次的综合性,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这一综合性还与戏剧密切相关。影视和戏剧同为表演艺术,最早的电影都是戏剧学派的。可以说没有戏剧就没有影视。戏剧产生了表演、剧本、对白、服装等。戏剧的本身就是冲突,影视讲故事,故事也是要有冲突的。《亮剑》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其中包括几个矛盾冲突。有李云龙和日本人的国恨家仇,有他与赵政委的冲突,与楚云飞的较量,与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不和谐。通过几条矛盾来刻画李云龙机智勇猛,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四影视文学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美学特征

把逼真性和假定性这两个特性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对待他们。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美学的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即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在它们是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的时候被日本兵偷袭,政委受伤,还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之后他在媳妇的墓前哭泣。那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个驰骋杀场的将军,忘记了他的粗枝大叶,只感觉面前是个遭受了打击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逼真性的体现。如果影片只注重表现他的胆识气魄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有普通人应有的情感的。如果这时失去了逼真性,相信这部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好评。当然,艺术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创造和艺术加工,也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逼真性是指影视艺术逼近于真实,而绝不等同于真实。李云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存在的,他的很多经历也是艺术家主观缔造的。毕竟一个人不会有那么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经历首先是要符合年代场景内容的,不能凭空想象,这就是艺术的逼真性。电影电视虽然可以高度逼真的再现物质世界,但它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任何艺术都存在假定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

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应,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包含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假定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亮剑》中创作者通过诸多事例多个侧面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其间虽然也包括他的粗俗、不文明,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假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战争年代的场景、任务、服装、道具、人物性格、语言等的设计都是一种假定,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了。

不难看出,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艺术的特性,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逼真性强调再现,偏重于纪实;假定性强调表现,侧重于虚构。真正成功的影视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也就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

五影视文学具有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既注重空间的造型性又注重时间上的运动性,所以说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明哲理,所以运动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造型性方面,张艺谋对色彩、光线、构图的运用是是比较成功和有特点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充分显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影片《英雄》中的画面构图给人苍凉绝迹的感觉。

影视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像等其他造型艺术就在于它的运动性。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屏幕上,使得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运动场面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亮剑》中李云龙炮轰城墙时重复炮轰那一瞬间所用的再现蒙太奇手法、董存瑞炸碉堡的瞬间、还有那句“向我开炮”都让人难以忘怀,这都是运动性所起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和运动性。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都应该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王玲,女,1968—,江西鹰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艺术,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离不开许许多多传承者的不懈努力,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不但转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给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十分必要,结合其不同的区域特点和项目分布,将影视艺术渗透其中,能够创新保护途径,扩大传播范围,全面发挥其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展开探讨,就影视艺术对其保护作用深入思考,提出几点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影视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充分地融合了人民智慧的艺术文化。而当前世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与确定,能够明确分为国家级、世界级进行登记,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主要包含戏曲文化、杂技演出以及民族风情等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便开始逐步追求精神文化以及艺术层面的享受,

而我国的文艺类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家对文化艺术的鉴赏需求。因此,为切实有效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人员势必要将其加以完整保护,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赋予其新鲜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历史发

展、更迭交替的背景下,经过岁月洗礼而得以保留下来的一些凝聚人民智慧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戏曲、杂技、风俗等等,形态各异,内容丰富,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目光。现如今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温饱之余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这样的社会环境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优势。但是,就目前的传统艺术传承情况而言还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首先,一些传统艺术的受众范围较为局限,在各种文化融合创新的背景下,更使其受众群体缩小,人们逐渐追求更加主流的艺术,缺少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时间;并且一部分传统艺术需要以手工的形式展现,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更使其缺乏市场,手工耗费的时间、人力等都要更多,效率較低成为限制文化传播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更在逐渐减少,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新行业的相关工作,缺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导致传承人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重点关注。

影视艺术的概述

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况

影视艺术作品是当前社会中最能够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途径,但影视艺术作品的相关概念我们仍需对其加以明确。影视艺术作品,其本身含义指的就是借助影视表达的特殊手法,将所有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拍摄的对象进行展示的过程,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方式,能够将万事万物融合表现出来。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相关概述中,我们能够看出来,它本身存在的广泛应用性、包容性以及受众面之大,对观众的引导性之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逐步兴起,除了传统的部分影视艺术传播途径外,各种应用设备的接连出现,使得媒体行业艺术文化传播的范围一再扩大,由此得知,利用影视艺术作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应传播,既能够保证非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融合,又能够为继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障。

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关工作人员若想要切实利用影视文化产业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应的继承和发展,除了明确这两种事物发展的相关概述外,还应该对当前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了解。因为我国目前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其发展的方式、类型也层出不穷,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传播的力度。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是给予影视文化发展一条新兴发展道路,它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快速地完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结合和变现,这对养成整体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而言,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若能够将非遗文化内容与影视文化产业相连接,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扩展文化接受人群,另一方面则能够促使行业与其他物质生产产业相结合,创设出周边宣传物,这对进一步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将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意义。

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影视艺术是在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而不断完善的一种文化宣传方式,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作品能够起到可观的传播效果,获得丰厚的市场价值,借助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宣传意义深远。首先,在宣传效果方面,相比于其他的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受到其自身的地域特点、技术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为人知的展示途径,想要让更多的人们投入到文化保护的工作当中,就应该先让大家认识并了解这些内容,将其展示在广大受众眼前才能增加重视程度,影视作品的传播不受地域和空间的局限,更具备先进的媒体技术,具备将艺术作品影像还原的能力,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次,一些年轻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影视作品对非遗文化具有普及作用,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增加其接触优秀文化的机会,提升其社会地位。同时,影视作品也可以作为记录非遗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先进的媒体技术将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内容一保存,更便于观众感受其中的历史价值和独特魅力。

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在风格与传播上的互补性

在明确影视艺术作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这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保护途径、保护手段的设计与应用。而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中最明确的一点关系就在于风格与传播角度的互补性上,因为影视艺术本身是存在着较强的传播性质的,它能够将既定的影视作品内容传播到更多的视野之中,但其大规模的传播性优势下,所蕴含的是对其质量和数量的高要求,为确保观众能够始终为影视作品内容“买单”,影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就要保证,每一则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只有不同风格下的影视作品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兴趣,避免其因缺乏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表现形式却与影视艺术之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它本身的独特性够强,而且内在的文化表达也与现代部分影视内容有所偏差,但其本身的受众面、传播力度,却远远比不上影视艺术。由此看来,这两者之间截然相反的特性,不失为一种互补的优势条件,工作人员若能够利用部分现代技术手段,将二者进行结合,便能够在保证影视艺术作品具备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将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播到观众视野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载体,它的呈现与发展不仅仅代表着我国的历史进程,更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文化于历史洪流中的重要意义,这不止对树立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而言有着积极影响,对培养一代代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价值观来说,更是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反观影视作品对非遗文化的记录和存储,它非但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帮助,还能够从侧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收集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创作动力和多元内核。由此可知,二者之间除了拥有风格与传播方面的互补性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够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素材,即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模式,能够对文化产业的相应发展提供动力来源,而这对促进影视艺术发展和同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

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并不僅仅在于该项目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美和所历经的时间漫长悠久,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智慧结晶,其中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是我国人民勤劳、探索、精益求精的重要体现。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保护意识,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熟知,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断深化并传承。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群众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在作品的准备阶段深度顺应社会标准,不再使得保护理念浮于作品表面,更是深化到作品的每一个场景和画面当中,充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展示出来,促进娱乐与精神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对该项非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树立一定的保护意识,激发传承的信念和热血。另一方面,创新理念也可以迎合群众的审美能力,时代的发展屏弃了一些传统的宣传方式,借助影视作品的力量,将非遗文化更加清晰地展示在群众眼前,更能确保收视率的稳定提升,逐渐实现实质性的宣传效果。

完善保护机制,发挥历史价值在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保护二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创作者具备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更需要有关人员共同努力,全面完善文化的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历史价值。首先,部门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不同区域,由制作者进行评价和讨论,探讨对其进行宣传的方向,结合不同的文化区域设定不同的宣传项目,不仅促进影视作品的顺利完成,更要保证在作品播出之后的宣传效果。同时,影视作品的拍摄也要分清主次,对于生命力较强、传播意义较大的非遗文化要加大创作力度,从多个方面立体化地展示其艺术价值,第一时间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为其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打好基础,将非遗文化与产品、旅游等项目结合起来更能够产生连环效应,借助影视艺术的力量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各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重视文化传承,突破传统局限通过影视艺术,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发掘更多的传承者才是重中之重,传承者的数量增加会为传统艺术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价值。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结合不同非遗文化的需求和特殊性质,全面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文化传承,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作用,突出文化重点,激发群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就目前的传承情况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有待加强,想要借助影视艺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规则,逐渐摒弃不具备实际意义的规定,从而降低传承者老龄化的程度,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关注现有传承者,发掘他们自身的“传奇色彩”也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突出这些特点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些老一辈的传承者更是“工匠精神”的活案例,重视文化传承者的各个细节能够赋予非遗文化不同的艺术价值,全面提升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划分利益区域,协调各级关系

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尤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特殊的题材而言,更需要各级之间清晰划分利益关系,深化传承意识,有组织、有纪律地展开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主体的实际价值,将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影视作品的顺利拍摄,首先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紧密配合,影视艺术的引进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迅速传播,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提升影视作品的完成速度,全面提升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级关系之间的相互配合还可以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合理划分利益区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影视创造为主线,发掘更多非遗文化当中可以记录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张代表着文化艺术的名片,更是各级人员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共同努力的体现,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为历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影视作品更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更多丰富、有力的途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相关工作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发掘更多影视艺术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途径,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产生背景等多个角度完成影视作品,普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和常识,使得更多的年轻工作者了解并感知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使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电子屏幕媒介突破了纸媒介的生产时间、生产耗费和视觉呈现等方面的局限。融合了字、声、图的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促使新文学类型出现,使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促使文学产品以文学形象为轴心向影视艺术产品转换;改变了文学出版物的形态。电子屏幕媒介求真求美的发展,促使文学出版物的审美不断变化。

[关键词] 屏幕媒介 文学出版 传播 审美

Screen Media and Literary Publishing

Yan Huailan

(School of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

[Key words] Screen media Literary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电子屏幕媒介诞生之初,并不是应用于文学,而是应用于影像艺术。电子屏幕媒介的优势主要在于传播图像符号,从这个角度说,屏幕是人的视觉感官的延伸。但是电子屏幕媒介和影像形象具有先天的视觉直观性,这与文学出版物中的语言文字符号和文学形象的视觉性有相通之处,而且从媒介的功能看,屏幕媒介传播有语言文字符号,屏幕实是纸媒介的变体。所以随着电子屏幕媒介的发展,它也就成为文学出版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出版成为主导,文学出版与电子屏幕媒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 电子屏幕媒介

电子屏幕媒介的出现是对出版中纸媒介局限的突破。

首先,纸媒介有出版生产时间上的局限。纸媒介出版物的生产周期(策划、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发行等所需的时间)一般很长,越是严肃的内容需要的时间越长过程越繁琐,这限制了书刊的及时出版。特别是科技期刊,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论文发表的时滞平均高达14个月,据统计表明,一般科技文献的半衰期都在10年以下,一些活跃的生长点上的科技文献,半衰期往往只有2—3年,所以,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发表时滞若为一年或两年,恐怕其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1]。纸媒介出版在时间上的局限需要改变。

其次,纸媒介生产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纸媒介的材料是纸张, “中国纸和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而近年来,纸张、印刷、人力等价格一直在涨,无形中加大了图书出版的成本,最终又转嫁到购买者头上。纸质印刷读物的局限是全球性的,传统的文字传播载体具有这些不可克服的缺点,“传播时限较长,资源耗费巨大,信息数量贫乏”[3],这内在地要求出版物的载体形态发生变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无纸读物成为可能。纸质印刷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纸质印刷出版业成为夕阳产业。“文字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信息储存剧增,查阅快速方便,表达直观生动,知识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4]。文字传媒的新媒介,就是当下普及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

再次,纸媒介中的符号以文字为主,有视觉单一性的局限。纸媒印刷术生产的大量书报刊产物进入人类的生活,纸媒和文字符号从生产、传播和接受上讲,是视觉文化。视觉性的纸媒文字传播方式,促进人们思维发展的同时,也把人类的精神交往限制在视觉的范围之内。人类与印刷在书报刊等纸质媒介上的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之间的交流变得乏味单调,相当多的非文字图画的信息被排除在交往传播之外,人类视觉感官的畸形发达违背了人类复杂多样的全息化交往方式的需求。马克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指出:“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精神交往媒介的出現。电子出版物使字、声、图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字表达互相呼应,多样的符号和生动的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趣味性需求。

电子屏幕媒介就应时而生。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人们发明了各种电子媒介,成功地记录并传播了声音、文字、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载体——纸张的种种局限,被光电磁材质的各种电子媒介突破。电子屏幕媒介凭借着突出优势,迅速占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从本源上考察,广播和影视等电子媒介技术最初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即时通讯、视觉奇观、新闻资讯等的媒介工具而在小范围内使用,但是广播中的声音和影视中的影像,对于塑造更加鲜活生动艺术性形象的得天独厚优势,很快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广播和影视也就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商品和艺术类型。广播的表征媒介是声音,其本质上是声音的艺术;影视的表征媒介是影像,其本质上是影像的艺术(无声电影仍然是电影,但没有影像就不能称之为电影)。广播和影视艺术的艺术媒介是声像,现实中的声像被以电、磁、光等的介质记录、存储、输出,其所依托的物质材料媒介是电力机器。依托于电子媒介的广播和影视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其中还有语言的部分,就是广播文学、影视文学,恰如戏剧艺术之于戏剧文学,歌唱艺术之于诗歌,说唱艺术之于话本。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是机械化印刷纸质书报刊媒介的巅峰时期,也是纸媒文学出版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广播、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诞生,被称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媒介一般是指有专职专业的编辑人员运作的、用专门的制作机器进行复制物质性文本作品或传播信息符号的传播组织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介是从媒介受众面广泛为一般社会民众的角度对机械印刷书报刊纸媒和广播电视电影电子媒介两种形态媒介的概述。相比文学以往的三种传播媒介:身体发声器官、实物、纸媒介,大众传播所用的电子屏幕媒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传播优势:几乎能表达人类所有的思想和感情,能永久记录存储人类社会所有的事件,能将信息事件传播至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空间,而且能普及到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年龄和阶层的受众。以具有这些特征的电子屏幕媒介为工具,文学出版在选题、创作、传播、接受等各个层面都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文学出版物的形态、审美也必然呈现新特征。

2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1990年代互联网问世,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将人们带入网络世界。电脑和网络是电子脉冲或“比特”(bit)处理信息的数字媒介,相比人类的身体媒介、纸媒介和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具有无可企及的优势:迅捷、仿真、互动,它迅速地将人类现有的印刷、广播、电影、电视、手机、摄像机、播放器等媒介形式全面数字化,将人类现有的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文本纳入数字世界,21世纪进入数字媒介时代。多媒体和超媒体是21世纪数字化网络媒介的代表。就传播学的范围讲,多媒体,是指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进行一元化快速处理和传输,把多种电子媒介结合起来的双向信息传播系统。超媒体中,以超文本的形态链接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程序等各种信息文本,与传统的线性寻址的信息系统不同,人们能够随时共同输入、阐释和下载分享信息,具有非线性的灵活访问信息的方式,目前使用普遍的是万维网和流媒体。超媒介文本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打破了传统纸质印刷媒介的严肃稳固,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具于一体,在写、传与读的行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由此超媒介文本具有新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处于互联网状态的数字媒介中,各种形态的艺术构成要素相互渗透,艺术的形态受数字媒介影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出现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媒介艺术形态。例如,建立在电脑和软件基础上的游戏,包含文学构成要素在内的模拟性广播和数字影视艺术,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成为数字文学的主体。随着数字媒介处理文字、声像符号能力的增强,数字艺术的融合性越来越显著。例如在手机微信创作中,文字、图像、影像和声音等表征符号就处于交相融合难分伯仲的情况。

纸媒介出版中,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都是抽离出来独立进行的,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网络化的数字媒介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但数字化网络媒介环境中文学出版活动的特征却是,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不但能分开进行,还能够跨越空间同时进行。数字媒介的联网功能和即时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把作家和读者实时性地连接在一起进行即时沟通和在线互动。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线型单向流动模式被彻底打破,形成新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环型双向流动模式,多人同时创作、创作阅读同步。这种去中心的交互主体性文学活动,恰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类的重新部落化。

多媒体和超媒介这样的新型数字网络屏幕媒介的出现,加速了文学出版及其要素发生巨变。在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基础上发展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及出版物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的文字文本形态和形象形态的影响。二是屏幕媒介毕竟主要是活动影像和连续音频的媒介,而不是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文学的媒介,屏幕媒介對文学出版的影响就还表现为影视媒介中的文学与纸媒介中的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促使文学出版向影像产业的靠近、转化,应用广泛的就是文学的影视改编、影视同期书的出版、文学作者纷纷转向影视编剧、文学作品影视故事化等。

从第一个方面看,首先,屏幕上书报刊的阅读与传统纸本书不同,阅读者用滑动鼠标、敲击键盘或点触屏幕的行为替代了纸质书的翻页。其次,电子书刊的阅读,除了阅读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文学文本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对象,因而屏幕阅读是包含视、听、读三重含义的、立体的、动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再次,读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设计适合自我的字体、字形、字号、字句、翻页方式以及背景音乐等,还能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复制、下载、改编、发布和再传播,读者兼具作者和传者的功能,因而是更有个人特性的阅读和传播方式。屏幕媒介的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网络文学是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是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模式[6]。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是任何能上网的网民,即写即发,语言表达简单随意而杂乱,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疏于语言的修辞方法,这使网络文学在形象的细致刻画和情节、意境营造方面往往一蹴而就,失于粗率,而主要以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取胜。也就是说:“网络的特征介入了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7]所以,网络文学的屏幕媒介,使文学形象不可避免地具有感性化、可视性、粗陋化、多行为、少情感等特征,文学意蕴浅显甚至鄙俗。虽然局限仍不可避免,但电子屏幕在技术上不断朝更适合阅读的方向努力,使网络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快餐化,在版面呈现上色彩丰富、形态多变、声图具备,在形式的审美上越来越精致。

从第二个方面看,屏幕媒介中除了有传统文学以电子书的媒介形态呈现,依托于网络创作传播的网络文学,还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如广播文学、电影文学和电视剧文学,并对影视等传媒艺术产生文学化的影响,影视等传媒艺术在大众中的流行,又侵占了文学的传播领域,逼迫文学形态、文学出版做出改变。影视是艺术,也是信息媒介,是商品,文学同样如此。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相异相通,相互影响:第一,影视作为艺术,有独特的镜头话语,它用人声、乐音、物像、人像等因素构成的荧幕影像再现人物、事物、事件,从来没有其他媒介能够这样完整、立体、写实、近距离地呈现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影视把依赖于想象的文学的文字文本的幻象世界转换成视觉逼真的幻象情境。第二,影视作为商品和媒介要吸附尽量大数量的受众,就必须兼顾各阶层各年龄受众的需求,影视剧的文学剧本就必须是通俗的,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就被培养起来。第三,影视剧本具有文学性,可以说是伴随电影电视出现的新的文学体裁,人们用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命名这新的文学文类与文学形态。第四,相当数量的影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这既是文学作品在影视媒介中的重生,能够引导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或再阅读,也是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使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创制生产有意识地向适合影视剧再生产的方向靠拢。第五,影视艺术在21世纪取代文学成为主导地位的大众化艺术,读者流变为观众,但是观众却难以转身为读者,这对文学的未来命运提出了挑战。第六,影视对人们的事物观念、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我们今天可以将这两点定义为电影的认识功能。一是它向我们提供了因为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让我们无法直接感受的外在世界的鲜明影像;另外一个则是强迫我们正视我们自己和我们庸庸碌碌的存在,以期改变与自身的关系”[8]。不但人们模糊了混淆了影视中呈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人们在形象盛宴的影视剧的熏染下,已经用影视中的生活衡量、引导现实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在低龄的社会成员群体中更为凸显。第七,与电影媒介相比,电视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电视剧的收看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在时间和地域上要求低,这要求电视文学或电视剧本的创编更应兼顾日常性、家庭性、通俗性的观众需求,以及政治性、教育性的政府需求。电视剧相比电影的制作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广,电视剧的产量从时长上看,数十数百倍于电影,这就吸引了大量写作者转向电视剧本和电视文学的创作,从而赋予文学以浓烈的大众文化色彩。其次,电视剧与电影艺术类似,都是综合性视听艺术,兼有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卫星电视的上百个频道每天在家中滚动播出,新剧新播旧剧重播,观众可看可听时看时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普通受众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体现出单纯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传播所不具备的媒介优势。再次,电视媒介播放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少量比重,还有新闻、广告、综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这些节目无一不借鉴了文学的手法,使整个电视媒介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文学化特征。所以说,电视比电影更强力地把文学从圣殿拉下,从中心挤出并使文学不断地走向俗世与边缘,文学出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物质生产、效益创收等各方面的地位影响都在不断地减弱减少。

总而言之,融合了字、声、图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形态变化,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手机文学等新文学类型出现,这些文学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就具有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的特点。二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向影视艺术等动态影像文本转换,以文学形象为轴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互动、生产,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关联生产,正发展成为利益圈越来越大的产业。三是屏幕中的影视艺术形象,可简称为屏幕影像形象、屏幕形象,是不同于文学形象的视听形象。屏幕形象比文学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真实直观,因此吸引了几乎囊括所有在教育水平、年龄、阶层等方面差异巨大的大众,大众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就此被慢慢改变,这迫使文学形象的创造朝屏幕形象的方向转变,不但导致文学地位的式微,还改变了文学的具体形态。

3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

既然屏幕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文字和图像,那么屏幕的发展演变就必然以能更快、更好地传播文字和图像符号为主旨,这也是屏幕媒介的两种发展目标:一是求真,二是求美。这必然影响着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的审美变化。

从求真的方面看,屏幕媒介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在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传播速度越来越越快,对文字信息的传达越来越准确,对世界物象的反映越来越真切。为能求真,屏幕有向极大和极小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为了文字阅读的便携化和图像影像观看的方便,电脑屏幕逐渐缩小成了阅读器屏幕、手机屏幕,为了在屏幕中容纳更多的文字,观看更大更真切的图像,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逐渐变大。大与小的两极变化又是相对的,人们既欢迎屏幕巨大的电影放映系统IMAX、家庭投影仪、超大屏幕电视,又喜欢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电脑、平板、手机等便携化电子产品。有学者提出: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两种形态,即垂直式的竖立影像和水平式的平躺影像,前者“高耸”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后者“平卧”具备优美的艺术内涵,影像的“躺下”意味着平民百姓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对于平民百姓艺术力量和自信心的肯定[9]。电子屏幕的这种巨与微的发展趋势,对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在审美上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努力向影视艺术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的求真求新求异之美。已经出版过纸质版的文学出版物还能以影印等方式出电子出版物,文学出版物往往会同时推出纸质版和电子版。还有更多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最有代表性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出版物在语言上的简单轻快,在故事结构上的简洁明快,在形象设置上的简明突出,与其依托的电子屏幕媒介所要求的轻阅读快阅读是契合的。这两年开始出现AR技术与出版的融合,方式是把纸质媒介与电子屏幕的多触点链接,电子屏幕的文学阅读加强读者的真实感觉,文学出版通过电子屏幕媒介又向求真迈出了一步。

从求美的角度看,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字、图像的显现效果越来越好,屏幕本身的呈现效果成为屏幕媒介传播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来源。屏幕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屏幕給人类带来新的震撼的美。屏幕独特的美,源于屏幕的物质性与信息性,它的构成材料和所呈现的影像都是物质的,屏幕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又是非物质的。屏幕的美是反光与透明、“看”与“看穿”、隐与显、静与动、空与实等的辩证统一。屏幕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与文化模式,更新了文本观与语言观。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屏幕媒介作为影像的特殊载体、媒体间性的体现、艺术的一般等价物起作用。电子屏幕媒介不断地满足着人们对动态影像越来越旺盛的需求,“电影与视频艺术、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逐渐融合,反映了电影边界的扩展;屏幕多样化、产品海量化、生产大众化等因素导致电影定位的更新”[10]。所以,如今在自媒体、网络媒体中,传播最多最受人欢迎的乃是各种视频、动图和图片,不凭借声像形象和影像人们几乎没有勇气把文字、形象、思想、主张等呈现在屏幕媒介中。裸图无处不在,裸文鲜有可见。语言文字思维转换为图像思维,也是纸媒平面思维转换为屏幕立体思维。黄鸣奋教授提出“屏幕美学”的概念,他认为:屏幕之美、屏幕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屏幕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将是屏幕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1]。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物读者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动态审美相对于静态审美的胜利。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深刻影响着其承载的文学出版物的求美,表现为用图像、影像、声像转绎文学出版物的内容美、形象美、意蕴美,如在文学文本中链接大量的图片、动图、视频和音频,如文学故事和文学形象的影视改编和游戏改编,后者如法国的游戏《太阳五宫殿的阴谋》,日本的《数字源氏物语图》,中国陈玲的作品《西湖逍遥:超越时空之旅》,文学语言、形象和意蕴的美,和谐地融合在声像、游戏中,21世纪的数字技术使电子屏幕媒介能够融合文学、电影、电视、游戏等艺术的审美。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还表现为文学出版物利用图像、影像、声像来提升形式美、版式美,并丰富其美的层次,使读者通过电子屏幕开展文学之旅的时候,不仅获得文学内敛沉静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还能获得声与色结合、静与动交错的屏幕之美。

总之,在这个数码媒体铺天盖地的媒介时代,数字网络技术神通广大的泛影像时代,电子屏幕媒介中凝集着语言、文字、视频、形象,这些都成为数字文学出版的新要素。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超过90%的国人使用联网的智能手机,通过电子屏幕媒介读文、览图、看视频,屏幕媒介中的信息和形象更加真实直观,更缩小了屏幕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审美距离。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了。

注 释

[1]刘明寿.从“有纸”到“无纸”:出版物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播[J].编辑学刊,1996(6):15

[2]周景辉.纸张结构与印刷适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

[3][4]刘明寿.文字传播的载体变化趋势[J].现代传播,2007(6):138,1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5

[6][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7]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5

[8]郑林.艺术圣经:巨匠眼中的缪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345

[9]刘景福,黄鸣奋.平躺的影像: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3,45(2):116-118

[10]黄鸣奋.泛电影:21世纪初的媒体与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0 ,42(5):91

[11]黄鸣奋.屏幕美学:从过去到未来[J].学术月刊,2012,44(7):21-24

(收稿日期:2016-10-23)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综合艺术,汲取了各门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样一门艺术,是有着它独特的美学特征的,本文从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影视艺术 美学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角度论述诗歌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的从音乐欣赏者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艺术创作要含蓄、曲折,长做者要善于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则是一个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含蓄见长,回味无穷的艺术珍品俯拾即是。老舍曾经给齐白石出过一个题:《蛙十声里出山泉》,不愧为大师称号的白石老人,稍加思索后,奋然提笔而就。画面上没有山泉,不见青蛙,而是成群的蝌蚪顺着从峡谷中流下的泉水飘然而落。欣赏者在似乎不符题意的画卷前,听到了泉水源头处发出的阵阵蛙声,此独特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贵在含蓄的创作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有一首写妻子思念征战远方的丈夫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不见一个“思”字,但却含蓄而又逼真地表达了年轻妻子朝思暮想,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细致入微刻画了古代怨妇的内心世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作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已无愧地步入艺术的圣殿。既然称它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就具有上面论及的共同特点,但表现在影视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别中,我们认为,电影艺术内涵丰富,层次复杂,且往往是多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但为论述起见,本文拟分作如下五个方面由予以阐释。

一影视艺术具有隐喻性美学特征

通过两个画面或一种音响与一个画面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比喻意义,我们称之为隐喻式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常常表现在对蒙太奇的处理上,最著名一个镜头就是《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群争先恐后挤出圈的羊,接着就切入一个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的镜头。这两幅画面的猛烈冲撞,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波;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给工人带来牲口一般的机械性、简单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严重异化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性的东西变成动物性的东西”(马克思语)。国产故事片《如意》有这样一个隐喻性镜头:在什刹海湖畔,石义海欢送格格同前夫傅先生出国,格格激动地说:“你好糊涂啊,这脚底下的地,周围的人,我都舍不得”;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个大白鹅在晚霞笼罩的湖面上惬意地游弋着。这似乎只是表现石义海和格格眼中所看到的白鹅,其实却暗示比喻意义——格格眷恋这块土地、人民,爱恋着石义海,就如同白鹅离不开清澈湖水、美丽晚霞一样。白鹅如同散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像诗歌的“诗眼”,深刻塑造出格格这样一位妇女的典型形象。文学的修辞格——比喻具有一种更新性,无论多么形象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便会让人生厌、反感。所以巴尔扎克说到: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庸人,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乡村女教师》中男女主人公相爱时编导插进一个鲜花盛开的镜头很有深意,但如果把它写作表现爱情的一个“样板镜头”,就会倒观众的胃口。事实上,有些编导也真是这样做了,主人公一遇到什么打击,准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主人公若英勇牺牲,也一定会是切入一个青松翠柏、红旗飘扬、群山肃立的镜头。这样的隐喻已失去“隐”的特点,当然就失去了观众,失掉了艺术。

二影视艺术具有技术性美学特征

大众文化的时代,既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结合更趋向于大众接受。20 世纪初的美学家们曾力图证明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理想的结合应是“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20 世纪以来,影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说法得到了确证。从无声到有声,从狭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再到三维制作、动画仿真,乃至于立体环绕声、杜比数字——环境声,所有这些科技产品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现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电脑数字技术、电子编辑和合成,人们就无法复现“侏罗纪时代”,也看不到想像中的外星人和“未来世界”。当然,也就更无法去体会诸如《终结者二号》、《龙卷风》、《天地大冲撞》、《恐龙》等影片所产生的惊人而又强烈的物化视觉冲击。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影视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以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电影的诞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声音的引入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而后依靠科技的发展,发明了彩色胶片,从而彩色电影电视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电影电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这都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所以说,技术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亮剑》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就是电子技术产生的。

三影视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们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姊妹艺术。

这一综合性是与美术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对光、影、色彩、线条的独特处理和运用上。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亮剑》中的战争场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很恰如其分。

这一综合性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文学融入电影和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作品都是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为逼真直观的影像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时空感。

这一综合性是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次,影视艺术综合性的美学特征,更体现在美学层次的综合性,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这一综合性还与戏剧密切相关。影视和戏剧同为表演艺术,最早的电影都是戏剧学派的。可以说没有戏剧就没有影视。戏剧产生了表演、剧本、对白、服装等。戏剧的本身就是冲突,影视讲故事,故事也是要有冲突的。《亮剑》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其中包括几个矛盾冲突。有李云龙和日本人的国恨家仇,有他与赵政委的冲突,与楚云飞的较量,与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不和谐。通过几条矛盾来刻画李云龙机智勇猛,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四影视文学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美学特征

把逼真性和假定性这两个特性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对待他们。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美学的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即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在它们是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的时候被日本兵偷袭,政委受伤,还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之后他在媳妇的墓前哭泣。那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个驰骋杀场的将军,忘记了他的粗枝大叶,只感觉面前是个遭受了打击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逼真性的体现。如果影片只注重表现他的胆识气魄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有普通人应有的情感的。如果这时失去了逼真性,相信这部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好评。当然,艺术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创造和艺术加工,也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逼真性是指影视艺术逼近于真实,而绝不等同于真实。李云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存在的,他的很多经历也是艺术家主观缔造的。毕竟一个人不会有那么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经历首先是要符合年代场景内容的,不能凭空想象,这就是艺术的逼真性。电影电视虽然可以高度逼真的再现物质世界,但它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任何艺术都存在假定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

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应,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包含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假定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亮剑》中创作者通过诸多事例多个侧面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其间虽然也包括他的粗俗、不文明,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假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战争年代的场景、任务、服装、道具、人物性格、语言等的设计都是一种假定,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了。

不难看出,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艺术的特性,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逼真性强调再现,偏重于纪实;假定性强调表现,侧重于虚构。真正成功的影视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也就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

五影视文学具有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既注重空间的造型性又注重时间上的运动性,所以说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明哲理,所以运动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造型性方面,张艺谋对色彩、光线、构图的运用是是比较成功和有特点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充分显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影片《英雄》中的画面构图给人苍凉绝迹的感觉。

影视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像等其他造型艺术就在于它的运动性。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屏幕上,使得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运动场面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亮剑》中李云龙炮轰城墙时重复炮轰那一瞬间所用的再现蒙太奇手法、董存瑞炸碉堡的瞬间、还有那句“向我开炮”都让人难以忘怀,这都是运动性所起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和运动性。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都应该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王玲,女,1968—,江西鹰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艺术,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汽车自主品牌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国画葡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