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论文范文

2024-01-04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离不开电影电视带给我们的多彩世界,影视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而影视音乐是电影电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电影电视中展示着很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影视音乐的影视功能和美学价值,让人们通过影视音乐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感受当代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影视音乐;美学价值;审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于影视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影视音乐丰富了电影电视,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部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其中的音乐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更多的奖项设置不单单是给电影电视作品,还有独立的影视音乐奖项,可见影视音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

音乐在电影电视中是最活跃的元素,能够强调影视主题、渲染氛围、增强情感效果等。“影视音乐是影视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多情况下可以给影视剧锦上添花。”[1]影视音乐在表达情感虽然不像图像那么深刻,却表达出了不能言传的思想境界。

(一)影视音乐的国外发展。影视音乐最初是伴随着电影而产生的,电影最初是无声电影,在放映现场有伴奏的音乐,但是这时候的音乐往往与电影中的情结不相对应,氛围渲染产生很大距离。之后,为了避免上面的问题,美国爱迪生公司在1909年提出了音乐演奏次序表,并于1910年为电影《弗兰肯斯坦》配以演奏。一个乐队为了给一部电影配乐,要提前看电影,做标注,配以不同音乐,反复排练,到最后现场演奏。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晚期,电影和音乐才录制在一种材质上,影视音乐成为了电影的内在组成部分。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快速发展,形成一个产业,各种流行音乐、爵士乐都见于影视之中。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合成电子音乐出现在影视中,利用电子和乐队组合来为电影音乐增加元素。

(二)影视音乐的国内发展。中国的影视音乐大部分是从最初的现成音乐取材,配在电影中做插曲。20 世纪30 年代《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电影的插曲后来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影视音乐也因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出现而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铁道游击队》《刘三姐》《红色娘子军》成就了大批影视音乐。到20 世纪70年代末,影视音乐队伍中加入了很多年轻的接受过正规音乐专业培训的青年作曲家,让中国影视音乐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此时的影视音乐深受广大观众追捧。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给影视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而科班毕业的音乐家加入影视音乐创作中,让更多的影视音乐走进观众生活中。

二、影视音乐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感性艺术,影视通过人们的视觉传达出感性信息。影视音乐让影视画面更加生动,打破了画面的单调性。影视音乐与纯音乐有一定的区别,在影视中作用更加明显。

(一)揭示影视主题。影视音乐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揭示电影电视的主题,我们所见的影视主题曲,就是在于通过歌曲,表达影视的主要内容。影视音乐的主题作用,让很多作品与影视带来同样价值。影视的主题曲有时候也会贯穿影视的始终,在影视中反复出现,配以不同的歌曲,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思想。优秀的主题曲,为影视做了宣传,对于背景和情感更容易让观众接纳。

(二)烘托影视气氛。影视音乐通常在影视特定环境与时间里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表现,烘托气氛,让整体影视更加真实,印象深刻。如果说视觉上的气氛是画面给的,那么声音的氛围就是影视音乐给予的。在烘托影视氛围的时候,可以依据环境,给予恰当的音乐,无论欢快的还是悲伤的环境,都能够用音乐来表达出来。音乐也能烘托时代背景、民族色彩等氛围。

(三)抒发情感。影视音乐能够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思想境界。尤其是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悲伤的心情,配以悲伤的音乐,欢乐心情,给予明快欢乐的音乐,用音乐表达出来比直接用语言更有感染力。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充分表达了阿炳那种对美景的怀念、对社会的控诉的情怀。

(四)链接剧情。影视剧本身是很多画面组成的,是存在着场景的断点和转换的,由于影视音乐的存在,音乐的加入,把各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一曲曲音乐,也代表着一幅幅对应的画面。影视音乐就是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的剧情链接在一起,把剧情、氛围、情感完整组合在一起。

三、影视音乐的美学表现

影视音乐有其独特的属性,它存在于影视中,又区别于影视艺术;有音乐的全部特征,又區别于纯音乐。影视音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音乐的优美之感。在影视音乐中,最普遍的美感就是优美之感。影视音乐给予观众平和、温柔、细腻的情感,那种柔和平缓的旋律,恰当的演奏速度和力度,与影视音乐中优美的画面完美形成一体,构成最平衡的组合。优美的影视音乐,带给观众是内心的平静,也能感觉到像涓涓细流一般流过心田,优美的音乐让观众犹如清风习习、轻烟袅袅缭绕。人们都说,音乐最享受的感受就是这种柔美的美学价值。

(二)影视音乐的壮美之情。影视音乐的壮美是一种刚劲、激昂、勇猛的曲调,与柔美对应,它的曲调雄壮、粗犷,充满了阳刚之气。通常在影视中出现英雄气概,就会听到那种高亢、激昂的音乐响起,给人以威武雄壮的感受。例如我们所知道的战争片,一旦进入到战争激烈时候,为了加强效果,给予了强劲的音乐,我们会体会影视音乐那种雄壮威武之美。壮美的画面因为有了影视音乐的加入,犹如把观众的心灵带到了画面现场一样。

(三)影视音乐的崇高之美。那种伟大、高尚,具有神圣的精神品格被我们称之为崇高的品格。电影电视在塑造人物的崇高思想之时,也会把具有崇高思想感受的音乐带入其中。这种更深刻、更富理性的音乐在强调美的最高境界,给予了强烈的道德色彩。《长江之歌》体现了自然界的崇高之美,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要努力学成归国,一曲《我的中国心》诠释的也是这种崇高之美。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音乐都体现了这种崇高之美。

(四)悲剧中影视音乐的凄凉之美。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部影视所展现出来的凄美,尤其加上如泣如诉的音乐,让这种美更加升华。凄美之感,是在影视中故事情节发生冲突,悲剧色彩出现,音乐在表现这种情节时,使人感觉到深沉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感,渲染一种悲惨的氛围。影视音乐是利用这种深沉的感染力去激励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引发审美感受。《倩女幽魂》的大提琴主题曲《殇》,演奏者用大提琴訴说欢笑悲伤,直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曲,演奏的是尺八乐器,一曲缓慢而忧伤到极致的曲子,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安静下来,那种忧伤、那种忧伤中的坚强时刻缠绕在观众的心中。《红楼梦》中的《枉凝眉》等很多表达爱情凄美故事的影片的音乐都会让我们为之动容,让观众体会这种凄美之情。

(五)影视音乐的喜剧之美。影视音乐中通过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表达乐观主义精神的喜剧之美。音乐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的恰当时机出现,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讶来达到喜剧的效果。例如《猫和老鼠》中的旋律,因为音乐的效果,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有开怀大笑的感觉,这就是喜剧之美要达到的效果。是对美的肯定以及对丑的否定,欢快、幽默的音乐让观众在愉悦中体会影视音乐带来的美感。

“影视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在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居功至伟,促成了一部又一部影视经典作品的诞生。”[2]影视音乐的美在于依附于影视情节而存在,更多的是在情节中体会不同的美感,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价值。欣赏影视音乐,让观众明白美感的来源,充分挖掘影视音乐的价值,更好地提高和加强观众审美能力。

注释:

[1]李海铭.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及其美学形态分析与探究[J].黄河之声,2018(12):76.

[2]王 涌.解构主义观照下影视音乐的审美功能与美学价值探究[J].大舞台,2013(03):50.

(责任编辑:张洪全)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影视艺术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反馈点,对于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接受美学影视艺术教育改革

接受美学,是西方学者姚斯等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种文艺美学理论观。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和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影视艺术教育领域,意味着影视艺术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注重从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过去,影视艺术教育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或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师,而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接受则研究得比较少。事实上,关注影视艺术教育领域里学生接受效应,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接受问题,才能把握住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接受美学观,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期待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通过原有经验、素养、理想、知识等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愿望。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结构图式。这个图式起着习惯性的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它们决定接受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向标准,决定接受者阅读过程中的选择取向,也决定接受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而且,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其生活阅历的增加、接受范围的扩大,艺术学养的提升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如果将审美期待作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它对影视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接受者,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以及兴趣爱好等构成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期待,它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效应。学生会按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影视艺术教育内容。并能动地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学生会主动选择那些同他们的艺术立场一致,同他的艺术特长吻合,并且支持他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信息。因而,影视艺术教育应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艺术素养、兴趣爱好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影视艺术教育科学化。另一方面,审美期待作为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它包括众多因素,它们被激发和与作品相融合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刺激。也就是说,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传授的影视艺术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艺术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成为新知:反之,学生或是产生抗拒,或是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依据审美期待的接受美学观,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效应的差异性取决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及其运行状态。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实现合理整合,从而使影视艺术教育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的、间接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从戏剧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一个“审美经验”,它是学生过去学习和交际过程中积定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认识的动态过程。其中有积极的成分,有消极的成分,有正解的成分,也有误解的成分。学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影视艺术教育内容起着评价与选择的作用,因而,“审美经验”对于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接受态度上,即“顺利接受”或“抵制接受”。当学生发现影视艺术教育内容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或相近时,就会顺利接受:反之,学生则会抵制接受。这对艺术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即要关注学生的“审美经验”,尤其应重视学生“抵制接受”的心理研究。

影视艺术教育应用接受美学观指导教学,应注意充分学生“审美经验”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教学内容。接受美学观认为,在审美经验与作品之间,应该有一个“美学距离”:当其距离为零时,读者完全进入角色,审美经验对作品接受失控:反之,读者则对作品漠然。因而,接受美学观认为,这种美学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远近适中。这就告诉我们,应正确把握影视艺术教育的特点。影视艺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影视艺术教学内容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结构出发,重视艺术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化综合性学习,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接受美学观倡导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去,充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在接受美学观看来,作品的价值随着接受者的参与,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丰富和补充。依据接受美学观的观点,师生双方同时都是影视教学的主体,影视艺术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方式,它特别强调了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参与性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去并形成互动?接受美观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来完成图式结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点。正是这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类似的“空白”体现在影视艺术教育中,要求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悟,用想象去“填写”“空白”。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时间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艺术语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另一方面.从空间上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和质疑,并通过“对话”使问题得到解答。影视艺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艺术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艺术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影视艺术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艺术的规律。当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影视艺术教育应主动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悟,甚至建议。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借鉴接受美学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接受美学观认为,未经阅读的作品是第一文本,经过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读者主观地加工润色。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读者以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文本符号进行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过程。

从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来看,教学内容是“第一文本”,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想象、体验、感悟后形成的新认识应是“第二文本”。提高教育的效度,关键取决于学生形成的“第二文本”。由此可见,关注、研究学生的“第二文本”,把握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是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度的有效途径。

接受美学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去体验,去“填空”,艺术存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对于读者而言,同一作品作为“第一文本”是相同的,但作为“第二文本”,则会因人而异,正如“一个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命题。也就是说,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从影视艺术教育接受的优化路径来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原教学内容作为“第一文本”的意义,应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多元化程度的扩大,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学生阅读视域的日益扩大,促使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改革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第一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第二文本”,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并加以正面引导。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第二文本”的价值,增强影视艺术教育的接受效应。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文化职能也在改革中逐渐转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这与我国的文化体制尚未改革调整到位,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责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建立符合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政府职能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是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基本职能。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文化管理机构依法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实际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1.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2.文化体制改革规定现阶段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兴起。当前,在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据此,文化体制改革规定了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即文化资源开发、配置和整合,应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3.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统一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其主要内容在于逐步完善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政府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而在文化领域就要求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即强化政府的文化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文化体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文化权利为价值准则,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导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内容上是一致而吻合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二、政府文化管理的观念更新

观念影响行动和结果,因此管理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当前,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样离不开观念更新。政府文化管理观念更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树立有限行政管理观念。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当前,我国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其主要内容,而服务型政府奉行有限政府理念。因此,我们要变全能行政管理观念为有限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政府在文化管理中不能代表市场规律,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进行宏观调控,弥补、纠正市场和社会的功能缺陷,而不是政府对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大包大揽。认识到政府文化管理的有限性,就能给政府文化管理廓清思路,从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和管理方式。

2.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牢固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府管理行为的各个环节中,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门本身,将面向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策议程、绩效考核和财政投入等各个环节之中,以更好地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扩及整个文化体制中,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完善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增值。归结为一点,树立政府文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传统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在文化管理过程中,应问需于民,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与水平;应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文化体制建设中的有益功能:还应负责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不断提升人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3.树立依法行政管理观念。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管理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政府文化管理人员必须变人治行政管理观念为依法行政管理观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文化管理守法意识。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文化管理活动的程序、条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4.树立创新的文化管理观念。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灵魂”,是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在创新中完成文化职能转变,并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加快政府文化职能转变,通过破除因循守旧的消极封闭文化管理观念,树立创新的观念,对政府文化职能的思路、模式和举措进行创新,以推动职能转变进程。

三、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路径

所谓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变革和发展,包括管理职责、权能的改变,管理角色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模式的转变等。现阶段加快转变政府文化职能主要有四条路径:

1.廓清政府文化职能。新一轮改革,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准确卡位政府文化职能,并赋予整个政府文化管理体系以新的面貌和气质。当前,政府文化职能中有几项亟待廓清: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实现文化服务的题中之意,也是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二是制定宏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发展战略。政府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注重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完备性,做到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制定的系统性、精细化和可操作性:三是文化发展信息与文化统计信息服务。当前,我国社会和文化团体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政府决策也越来越需要信息支撑,这些科学数据、动态信息的提供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来说责无旁贷:四是推进文化管理立法进程。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各领域,文化领域的立法即使不是最少也是较少的。所以,文化管理立法显得尤为紧迫。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部门规章、条例往往无法实现协调多个部门统一实现某一文化目标的作用,许多关系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单单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来说,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当前,我国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改革也要抓关键、抓突破口,这个关键和突破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简政放权。一是合理设定审批权力,清理审批事项和范围。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凡是法律和经济政策能调节的,凡是社会中介组织可以管好的,凡是文化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内的事项,政府便不应再审批,而必须放松对文化企业、文化商品的管制,节约使用行政审批,减少对资源的垄断及资源的行政配置;二是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必须以“简化””公开”和“规范”为原则,加强审批程序控制和制度化管理;三是重新配置行政审批权力,主要是使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相对分离。未来的行政部门多数是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分离型的,有些行政部门综合行使审批权,而有些行政部门则综合行使检查处罚权。一些传统的既行使审批权又行使处罚权的行政部门将让位于新型的行政部门。这种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之间强弱关系的变化是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政府行为模式转换的显著标志。

3.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责。新一轮改革,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目效率。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当前,要注重调整、合并和精简的文化责任主体,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从经办文化事业中解脱出来,不再担任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单一直接供给主体,而是将这部分权限下放、转移给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另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到制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理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三是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培育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并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功能,提高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转变和增加政府文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新一轮改革,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应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一是文化管理的行政手段。文化管理行政手段的运用能够直接、快速地对文化生产领域进行调节:二是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按照文化生产经营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动力,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调控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三是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运用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能够避免文化体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失灵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镜头运动心理影响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影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艺术会增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其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适当采用会有助于渲染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题思想。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艺术 影视作品 烘托氛围 概括主题

声乐艺术是一种结合语言与音调来传达情感的听觉艺术,其与生活实景画面构成了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创新理念和时代文明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需要声乐艺术来实现自身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声音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和更具有传播力。与此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选择符合该场景氛围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场景主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2]张琳.论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1).

[3]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周梅.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17).

上一篇:关系营销理论论文下一篇:语篇教学论文